内容简介 · · · · · ·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开拓初期的日子里,又惟求能速速安顿,因而村镇都因陋就简,也就始终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逛得多了,觉得症状国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着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这是林达最新的一本关于美国、欧洲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社会的书。作者延续一贯的创作风格,对美国及欧洲几十个著名的城市与乡村、人物与事件作了贯穿历史的透视,以轻松的阅读来深刻理解欧美的历史和社会。林达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风光无限的旅程――知识与思考、智慧与大度造就了善于观察和阅读的眼睛。通过作者犀利的目光和委婉的笔触,一个个发生在异国的故事透射出了历史文化、战乱风云、文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信息。随着作者的引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新境界徐徐展开。
作者简介 · · · · · ·
林达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目录 · · · · · ·
上帝安排的通信
国家重新联合之地――阿波马托克斯
将军归葬之地――访弗吉尼亚的一个小镇莱克辛顿
最后一次内阁会议的缺席者――访佐治亚州的华盛顿小镇
战争不知道浪漫――美国国家战俘博物馆记之一
· · · · · · (更多)
上帝安排的通信
国家重新联合之地――阿波马托克斯
将军归葬之地――访弗吉尼亚的一个小镇莱克辛顿
最后一次内阁会议的缺席者――访佐治亚州的华盛顿小镇
战争不知道浪漫――美国国家战俘博物馆记之一
南北战争的最后一个受难者――美国国家战俘博物馆记之二
一个医生的故事
眼泪之路的起点――访切诺基因首都“新艾菲塔”
“石头城”的故事
洗不掉的血迹――塞勒姆小镇和审巫案
美国的摇篮――访殖民时代威廉斯堡
寻访高迪
斯密森的神秘礼物
当沃尔玛来到小镇
费镇的重生
老家的歌――那切兹镇法院地下室的新发现
栗子树的故事
居所
重新审视猴子审判案
弗利梅森――自由的石匠
读书
瞬间华彩
国王,请恪守你的诺言
英国下议院议会厅随想
美国的镇国之柱――联邦最高法院
劳动节春秋
九十年前的今天
会少规矩多
对罪恶的集体记忆
面对生命和信仰的两难处境
美国政府和大卫教派的较量
为你的敌人争取他应有的权利
大法官的思路
读一本禁书
真理和事实――漫谈翻译与文化
历史无禁区
基督徒读《古兰经》
关起门来,民主就死了
“在上帝之下”还是“和上帝无关”
极右派――民主体制下的必要邪恶
坦自从宽也要言而有信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一件检辩交易案的裁定
佐治亚州的希望工程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塞勒姆审巫案,人们无法不沉重,为什么会在一个公认有法治的地方,设立了正式的法庭,经过正式的司法程序而处死了几十个绝对无辜的人? 人们检讨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指出清教徒的宗教执着,在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下,会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偏执和狭隘,只承认自己认可的东西,只信任自己相信的东西,不见容于任何不同于自己的异端,并且把一切异端都视作邪恶。当年,清教徒在欧洲受到残酷迫害,他们怀着坚毅的宗教信仰,逃离欧洲,来到新英格兰建立殖民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后,他们也会像当年迫害他们的人一样,不能容忍和他们不一样的人。这种要纯洁自己心灵,纯洁世界的理想主义的执着,一瞬间就会变成残酷迫害异端的可怕动力。对神的追求,会变成同魔的舞蹈。正是基于这一教训,现在的人们把司法独立、政教分离,看作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把多元和容忍看作一种必须的进步。 ......恐惧和不安全感,是这种制度化的权力手里的工具,用来胁迫和挟持民众,冤枉无辜,迫害异己。塞勒姆审巫案的教训是,必须强调法庭程序,特别是有关证据的程序。......即使在当时当地看来似乎确切无疑的事情,如果不严格按照独立的法庭程序和证据排斥方法加以检验,那么冤枉无辜的荒唐悲剧是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在制度化的权力的参与下,罪名是可以罗织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洗不掉的血迹 -
美国是一个出了名的没有历史感的国家。可是,你却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感“。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村镇,都会有他们的历史保护建筑;他们都会在自己的小报馆的铭牌上,标出它起始于18xx年,甚至17xx年;有时,他们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虽然其中的展品可能只是些旧时的农具,锄头犁耙什么的,他们却因此而认认真真的在那里筹款捐款,做义工。你看了就能感觉出,这个年轻的国家,似乎有什么东西是一直立在那里的,是持续而稳定的。也许,那是对家乡的一种热爱;也许,那是对栽树的前人的一种敬重;也许,那是对文化积累的一点意识;也许,对于他们那什么都不是,只是自由自在生活的一个自然而然部分。他们的生活里,长久没有别处的那些“争斗“内容,当然就要干点什么其他的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一路走来一路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一路走来一路读"的人也喜欢 · · · · · ·
一路走来一路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7 条 )
-
小雪 (smile, breathe and go slowly.)
美国是一个出了名的没有历史感的国家。可是,你却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感“。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村镇,都会有他们的历史保护建筑;他们都会在自己的小报馆的铭牌上,标出它起始于18xx年,甚至17xx年;有时,他们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虽然其中的展品可能只是些旧时的农具,锄头犁耙什么的,他们却因此而认认真真的在那里筹款捐款,做义工。你看了就能感觉出,这个年轻的国家,似乎有什么东西是一直立在那里的,是持续...2012-09-24 23:56:37 3人喜欢
美国是一个出了名的没有历史感的国家。可是,你却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感“。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村镇,都会有他们的历史保护建筑;他们都会在自己的小报馆的铭牌上,标出它起始于18xx年,甚至17xx年;有时,他们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虽然其中的展品可能只是些旧时的农具,锄头犁耙什么的,他们却因此而认认真真的在那里筹款捐款,做义工。你看了就能感觉出,这个年轻的国家,似乎有什么东西是一直立在那里的,是持续而稳定的。也许,那是对家乡的一种热爱;也许,那是对栽树的前人的一种敬重;也许,那是对文化积累的一点意识;也许,对于他们那什么都不是,只是自由自在生活的一个自然而然部分。他们的生活里,长久没有别处的那些“争斗“内容,当然就要干点什么其他的事。 引自第69页 《一个医生的故事》
回应 2012-09-24 23:56:37 -
Miss红 (且行且珍惜)
塞勒姆审巫案,人们无法不沉重,为什么会在一个公认有法治的地方,设立了正式的法庭,经过正式的司法程序而处死了几十个绝对无辜的人? 人们检讨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指出清教徒的宗教执着,在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下,会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偏执和狭隘,只承认自己认可的东西,只信任自己相信的东西,不见容于任何不同于自己的异端,并且把一切异端都视作邪恶。当年,清教徒在欧洲受到残酷迫害,他们怀着坚毅的宗教信仰,逃离欧洲,...2012-03-22 15:17:57 2人喜欢
塞勒姆审巫案,人们无法不沉重,为什么会在一个公认有法治的地方,设立了正式的法庭,经过正式的司法程序而处死了几十个绝对无辜的人? 人们检讨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指出清教徒的宗教执着,在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下,会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偏执和狭隘,只承认自己认可的东西,只信任自己相信的东西,不见容于任何不同于自己的异端,并且把一切异端都视作邪恶。当年,清教徒在欧洲受到残酷迫害,他们怀着坚毅的宗教信仰,逃离欧洲,来到新英格兰建立殖民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后,他们也会像当年迫害他们的人一样,不能容忍和他们不一样的人。这种要纯洁自己心灵,纯洁世界的理想主义的执着,一瞬间就会变成残酷迫害异端的可怕动力。对神的追求,会变成同魔的舞蹈。正是基于这一教训,现在的人们把司法独立、政教分离,看作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把多元和容忍看作一种必须的进步。 ......恐惧和不安全感,是这种制度化的权力手里的工具,用来胁迫和挟持民众,冤枉无辜,迫害异己。塞勒姆审巫案的教训是,必须强调法庭程序,特别是有关证据的程序。......即使在当时当地看来似乎确切无疑的事情,如果不严格按照独立的法庭程序和证据排斥方法加以检验,那么冤枉无辜的荒唐悲剧是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在制度化的权力的参与下,罪名是可以罗织的。 引自 洗不掉的血迹 回应 2012-03-22 15:17:57 -
Miss红 (且行且珍惜)
在研究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历史的时候,费镇谋杀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典型地表现了自治小镇上的民众和国家法律的关系。让我们深感震动的是,美国朝野在面对这样的民间“黑道”时候,表现出的理性和法治观念。法律永远是一把双刃剑。这把锋利的正义之剑,既能剪除邪恶,也会约束正义。这就是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受害者及其家人所表现出的尊严和忍耐,当他们看到由于法律的局限,正义不能伸张的...2012-03-22 08:19:14
在研究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历史的时候,费镇谋杀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典型地表现了自治小镇上的民众和国家法律的关系。让我们深感震动的是,美国朝野在面对这样的民间“黑道”时候,表现出的理性和法治观念。法律永远是一把双刃剑。这把锋利的正义之剑,既能剪除邪恶,也会约束正义。这就是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受害者及其家人所表现出的尊严和忍耐,当他们看到由于法律的局限,正义不能伸张的时候,他们寄希望于法律的完善、人性的觉醒、制度的改良。他们不要求政府特事特办,乱世重典,他们不指望在法律程序之外的报仇雪恨。他们知道,法律是不能图一时之痛快而滥用的,为一时一事而不按照规则行事,会对制度造成长远的伤害。作为所有人共同契约的制度框架,只能完善,不能砸锅卖铁,因为所有人的长远利益,只有在这个制度舞台上才能实现。 引自 费镇的重生 回应 2012-03-22 08:19:14 -
大猫 (章鱼猎手)
在华盛顿镇的小广场上,我坐在阳光下,静静地想象当年战乱中的小镇,想象当年的布莱肯利奇将军。我似乎被什么东西触动了。那个时候的布莱肯利奇,就像他们的祖父辈,像建立这个国家的早期领袖华盛顿、杰弗逊等一样,仍然保持着罗马古典共和主义的精神,他们用一种正面的态度来对待政治。在他们的眼睛里,政治,就像音乐、艺术一样,是高尚而道德的事业。政治家,就像艺术家、音乐家一样,是一种高尚而美好的生涯。好的艺术家要...2011-08-14 09:13:52 4人喜欢
在华盛顿镇的小广场上,我坐在阳光下,静静地想象当年战乱中的小镇,想象当年的布莱肯利奇将军。我似乎被什么东西触动了。那个时候的布莱肯利奇,就像他们的祖父辈,像建立这个国家的早期领袖华盛顿、杰弗逊等一样,仍然保持着罗马古典共和主义的精神,他们用一种正面的态度来对待政治。在他们的眼睛里,政治,就像音乐、艺术一样,是高尚而道德的事业。政治家,就像艺术家、音乐家一样,是一种高尚而美好的生涯。好的艺术家要创作出美好的艺术,好的音乐家要创造出美好的音乐,而一个好的政治家,就要尽职尽责,把恪尽职守做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而成败反而是第二位的事情。道德和荣誉,高于生命和权力。职责是政治家的天命,权力只不过是完成职责的工具而已。抱持这样的信念,他们有时候表现得几乎是天真迂腐,缺乏算计,毫无谋略可言。 在今天的政治运作中,人们越来越清楚,政治的清明,必须依赖制度的制约和平衡,而不是企盼政治家的个人道德完美。然而,这种近于艺术家般天真的政治观之可能存在,为我们留下了对“干净的”政治的最后一点信心。对于我们如此半生经历的人,几乎有一种精神救赎的意义。
回应 2011-08-14 09:13:52
-
浮生一日 (htwo)
边看书边记的摘抄。备忘用. 整整14个春秋,美国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和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在各自的家里,用笔,用信纸,回顾了他们那一代革命者破天荒的经历和功绩。他们所达到的人生辉煌,几乎无人可以企及。现在,他们都老了,都已经退出了政治舞台,不再有现实政治的考虑,个人荣辱也日渐轻淡。来日无多,可是他们都理解他们对历史、对后代的责任。亚当斯在信里对杰弗逊说,在我们互相把自己的思想交代清楚以...2011-11-18 14:29:50 1人喜欢
边看书边记的摘抄。备忘用. 整整14个春秋,美国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和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在各自的家里,用笔,用信纸,回顾了他们那一代革命者破天荒的经历和功绩。他们所达到的人生辉煌,几乎无人可以企及。现在,他们都老了,都已经退出了政治舞台,不再有现实政治的考虑,个人荣辱也日渐轻淡。来日无多,可是他们都理解他们对历史、对后代的责任。亚当斯在信里对杰弗逊说,在我们互相把自己的思想交代清楚以前,我们可不能死。 亚当斯和杰弗逊讨论着具体的政策,也讨论他们最大的分歧——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他们各自的阐述,成为美国民主制度宝贵的思想遗产。直至今日,美国民主制度的历史,仍然是在这两种理论遗产之间,寻求平衡。杰弗逊的平民民主理想,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价值观;而到20世纪下半叶,默默无闻了一个世纪的亚当斯的思想,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越来越重视亚当斯当年对政治现实准确而深刻的观察判断。 两个开国功臣、两个不同观点的政治家、两个卸任总统,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他们的分歧和恩怨。他们用这些书信向后代表明,功绩可以不是资本,权力可以不是私产,政治对手可以不是死敌,政治家可以仍然是光明磊落的有道德的绅士,政治理念和实践之对错可以公开讨论,政治可以不是肮脏的交易。两位总统用14年里的158封信,开创了美国总统离任后用回忆录形式阐述理念、总结经验,为后代留下政治遗产的传统。《独立宣言》的两位催生者,美国政治理念的两位奠基者, 美国治国方略的两位开创者,在《独立宣言》诞生50周年的同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相隔不到5小时。多年前他们的好友拉什的梦,竟然成了现实。没有哪个大胆的幻想家,敢于幻想出这样的巧合。面对如此神迹,让人不得不疑惑,这似乎是上帝在传达一个信息:后来的美国治国者,须在杰弗逊和亚当斯的思想之间,在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方为吉祥平安的自由之路。 可是我们知道,美国没有包青天,美国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大快人心事”。美国人的概念里,只有法律,只有程序。即使是要扫黑,也只能根据法律,按照程序来。法律永远是一把双刃剑。这把锋利的正义之剑,既能剪除邪恶,也会约束正义。这就是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受害者及其家人所表现出的尊严和忍耐,当他们看到由于法律的局限,正义不能伸张的时候,他们寄希望于法律的完善、人性的觉醒、制度的改良。他们不要求政府特事特办,乱世重典,他们不指望在法律程序之外的报仇雪恨。他们知道,法律是不能图一时之痛快而滥用的,为一时一事而不按照规则行事,会对制度造成长远的伤害。作为所有人共同契约的制度框架,只能完善,不能砸锅卖铁,因为所有人的长远利益,只有在这个制度舞台上才能实现。 华盛顿和诺克斯,试图尽量善待印地安人。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贸易条约,平等合法地从印地安人那里购买土地,以扩展美国其他地区的需求。这就是被史家称为“光荣扩张”的概念。 我们听着这个故事,又想起我们老朋友阿兰·南斯和他画的老谷仓。他们在做着一件同样的事情,为一方土地描绘一部民间历史。他们都不是专家学者,他们只是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当年,清教徒在欧洲受到残酷迫害,他们怀着坚毅的宗教信仰,逃离欧洲,来到新英格兰建立殖民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后,他们也会像当年迫害他们的人一样,不能容忍和他们不一样的人。这种要纯洁自己心灵,纯洁世界的理想主义的执着,一瞬间就会变成残酷迫害异端的可怕动力。对神的追求,会变成同魔的舞蹈。正是基于这一教训,现在的人们把司法独立、政教分离,看作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把多元和容忍看作一种必须的进步。当年牺牲在绞架山上的几十个无辜者,用他们的生命奠定了后世美国司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宁可放过十个,不可错杀一人。 影片描述在独立战争之前,两个威廉斯堡人在讨论动荡的时局,一个说,“我最近打算回家(英国)去了,你呢?”另一个回答说,“我已经在家里了。”而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的变化,为流亡情节划上句号,以主人翁的姿态热爱这块土地,才是威廉斯堡所象征的英属北美殖民地,最终步入美国的前提,也是此后成千上万的各国移民逐步成为美国人的前提。 达尔文学说声称,人类是在仇恨法则的作用下达到现在的完善程度的。进化论是一种没有怜悯心的法则,按照这种法则,强者群起杀死弱者。”他认为《圣经》是反击这种没有怜悯心法则的“爱的法则”。这正是他在未能发表的结辩演说中的重要内容——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 到了21世纪,回头看,我们看到一片道德的废墟。待到试图在废墟上重建道德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一个对超越性事物不存敬畏之心的人类群体,不容易找到重建道德的材料。传统已经是一片废墟,缺席的德先生和供台上的赛先生却不能给我们这个民族提供我们亟需的道德资源。 弗利梅森 黑人依然未能获得自由;黑人的命运依然被隔离的镣铐和歧视的锁链悲惨地束缚着;在一个巨大无边的物质繁荣海洋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的孤岛上;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角落中潦倒,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被放逐的生活。(马丁·路德·金语) 在“自我”之外有所敬畏,对“自我”能够反省,代表们不再“唯我正确”,这是制宪会议成功的第三个条件 格列芬对《纽约时报》说,“三K党是说过很多邪恶、凶狠、丑恶的话。但是,三K党有说出这些话的权利。如果你问这样的问题:他们有没有权利组织、集会、自由的言论?答案只能是,他们有这个权利。我们无法回避这一点。如果剥夺了他们的权利,也就是剥夺了我的权利。”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智慧;没有言论自由,也就不可能有公众自由。
回应 2011-11-18 14:29:50
-
算来一梦浮生 (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人们检讨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指出清教徒的宗教执着,在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下,会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偏执和狭隘,只承认自己认可的东西,只信任自己相信的东西,不见容于任何不同于自己的异端,并且把一切异端都视作邪恶。 如今我国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粉蛆”。2020-09-07 22:17:15
-
算来一梦浮生 (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
羡慕林达,总是能从小处起见微知著的描述,本书是作者在美国游历期间一些比较散的文章,当然当中少不了作者对美国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美国(其制度、文化等)中每个个人的努力、付出、品质淳朴。 1、英美:自由、平等、民主、社会公正,尊重程序和规则。 2、近代史上几乎所有人祸,无一不是出自有权势的人过分自信。 3、美国制宪是妥协的成功,是程序和规则使妥协成为可能。 4、驱散“唯我正确”的邪念,在“自我”以外有所敬畏,...
2020-03-22 07:28:09
羡慕林达,总是能从小处起见微知著的描述,本书是作者在美国游历期间一些比较散的文章,当然当中少不了作者对美国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美国(其制度、文化等)中每个个人的努力、付出、品质淳朴。
1、英美:自由、平等、民主、社会公正,尊重程序和规则。
2、近代史上几乎所有人祸,无一不是出自有权势的人过分自信。
3、美国制宪是妥协的成功,是程序和规则使妥协成为可能。
4、驱散“唯我正确”的邪念,在“自我”以外有所敬畏,对“自我”能够反省
5、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工人,每天要工作10-14个小时
6、人是一种最难被说服的动物
7、中美新闻业,对truth的理解,美国是报道事实,中国是宣传真理。
回应 2020-03-22 07:28:09
论坛 · · · · · ·
“在上帝之下”后续:“在上帝之下”的司法博弈在继续 | 来自Lhunter | 1 回应 | 2018-05-12 08:27:03 |
最开始看林达就是始于这本 | 来自玉米 | 1 回应 | 2012-10-28 13:19:17 |
为什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发了? | 来自vo | 1 回应 | 2010-11-01 13:40:23 |
哪有卖的现在 | 来自lo'sam | 4 回应 | 2010-06-23 10:02:15 |
里面的文章,在三联出的系列里有重合吗? | 来自[已注销] | 1 回应 | 2009-02-20 14:25:4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8.6分 406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5分 954人读过
-
低至5元,每满69减20
-
馬可孛羅 (2004)8.5分 43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8.6分 110人读过
-
低至5元,每满69减2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吾之电子图书馆 (玫瑰红茶)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书面很惊艳 (心之旋影)
- 值得一读的书 1 (Vindicated)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一路走来一路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卡列宁的微笑 2013-01-07 14:01:47
和之前的系列一样,依旧娓娓道来美国的历史和宪政发展经历,雅俗共赏;但看后来还是有些乏,风格太统一,凑字数的短篇幅有点多。不过还是很羡慕这对夫妇的生活情致,像年轻人一样好奇地四处旅行,共同写作,人生得此伴何求啊。
0 有用 James Mcavoy 2011-04-14 23:21:03
林达的书总有娓娓道来的感觉。
0 有用 小岩菽 2011-01-17 12:37:50
启蒙级,但那种叙事的精巧和说理的层层对比深入太迷人了。我希望以后自己游历亚平宁半岛也能有这样的洞察力。
0 有用 蝉 2014-03-18 10:08:59
: I267.4/4933
1 有用 葬花楼楼主 2016-05-23 18:51:41
简单易懂,流畅自然,喜马拉雅听的书,女主播的声音也是相得益彰。从小处见美国之伟大,虽然不深刻但依旧让人感慨和动容。喜欢这样的文章。
0 有用 无须祈祷 2022-05-29 17:02:43
看过但是不太记得了,当时还挺喜欢的。
0 有用 ♬ 2022-05-11 17:20:43
谁都会犯错,但不是谁都有勇气面对自己犯的错~
0 有用 Frances敏 2022-04-24 11:11:56
读史使人明智,任何看起来天时地利的好条件都需要有人加以配合。漂亮国的迅速崛起也是能追溯到原因的,有容乃大。
0 有用 Iyan 2022-04-09 22:06:20
读林达的第六本,动荡之中读让人对信念还能抱有希望。虽然是本世纪初的随笔集,但是透过二十年也能再多一层对美国社会变迁的理解。后半部分能感觉到一些仓促落就,但瑕不掩瑜
0 有用 harrison 2022-04-07 10:07:46
三年前去美国前读过一部分,这几天把剩余部分读完。书给我们的是一般常识,岁月却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