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 · ·
序论
上编
创造的黎明――原始、古代的艺术
第一节 走出冰河时代
第二节 尼罗河的赠礼
第三节 在那“两河之间的土地”上
第四节 “走进”荷马史诗
第五节 光荣属于希腊
第六节 凯旋地中海
信仰的时代――中世纪的艺术
第一节 极目天国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时代
第三节 金色拜占庭
第四节 浮出“黑暗”
第五节 罗马式时代
第六节 哥特式时代
人的觉醒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第二节 关于“晚期哥特式”
第三节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第四节 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
第五节 样式主义及其他
第六节 北方文艺复兴
从天国到凡尘――17世纪、18世纪的艺术
第一节 巴罗克的诞生
第二节 巴罗克在佛兰德斯、西班牙和法国
第三节 市民艺术的崛起
第四节 进入罗可可
第五节 走向世俗的时代
变革与传统――19世纪的艺术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
第二节 浪漫情怀
第三节 现实的呼唤
第四节 印象主义
第五节 印象主义之后
第六节 世纪末之梦
我们的时代――20世纪的艺术
第一节 现代艺术的产生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拓展
第三节 抽象问题
第四节 怎样画与画什么
第五节 战后的艺术
第六节 广阔的现实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图式与精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西画的笔法,是用笔、用刀和用其他工具在画面上涂、抹、刮、擦造成的,涂、抹、刮、擦的轻重缓急,各种不同工具及画笔粘附着色彩,在画面上所做得种种痕迹和效果,所制造出来的点、线、面和色调。邹一桂把西方画法概括为三个方面:立体写实、远近透视、明暗效果。欧洲人发明了油画,与油画表现语言相吻合的是欧洲哲学、美学、音乐、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写实主义成为主流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分析有关;中国人创造了水墨画...2018-12-16 15:54:24
西画的笔法,是用笔、用刀和用其他工具在画面上涂、抹、刮、擦造成的,涂、抹、刮、擦的轻重缓急,各种不同工具及画笔粘附着色彩,在画面上所做得种种痕迹和效果,所制造出来的点、线、面和色调。邹一桂把西方画法概括为三个方面:立体写实、远近透视、明暗效果。欧洲人发明了油画,与油画表现语言相吻合的是欧洲哲学、美学、音乐、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写实主义成为主流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分析有关;中国人创造了水墨画,与水墨画相适应的是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山水与自然、社会历史,中国写意型的艺术和中国人的综合观察与主观、辩证思维有关。
西方艺术自古希腊时期起,至今已有四千七百年左右的历史,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为适应生存的社会环境出现过各种思潮和风格、流派,而且这些风格、流派往往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艺术思潮与流派往往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运转。最能代表西方艺术的成就,表现在写实艺术上。写实艺术的基础奠定于古代希腊,它的哲学基础是“模仿论”,指艺术对物质世界的物象的模仿,最先倡导模仿说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模仿自然”,他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从模仿中可以获得一种欢乐,人类最初的知识乃从模仿中来,一切艺术均是模仿,其区别只是用不同类型的媒介模仿不同的对象制作不同的模仿样式。他不把模仿看作单纯的相似,艺术家所需要的模仿,可以有三个方面:事物曾经是什么或现在是什么,事物是传说或被想象成什么,事物应该是什么。这后两方面,特别是最后一方面,包含了模仿者的想象和理想,实际上是允许模仿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他说:“艺术部分完成自然所未能完成的东西,部分模拟它。”在经过近千年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以来许多文艺家和理论家对艺术模仿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他们把模仿说引申到对大自然的整体学习和研究。在美术学科最早提倡用自然科学原理研究自然物象的是阿尔贝蒂,他认为画家要把所画的物象描绘得很像,就首先应该掌握几何学,他提倡画家细心观察客观对象,烂熟于心,加以描绘,他同时告诫,不要一味忠于自然,要取其精华的部分予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以虔诚的态度研究客观对象,研究人的形体、结构,他们通过解剖人的尸体的途径来学习和掌握人体构造原理。17世纪,在意大利罗马首先出现了美术学院(Academie),在美术学院中作为训练写实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画人体模特儿,用人体模特儿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西方艺术中的写实体系的基本特色是以自然作为范本,按照自然的样子去表现于平面或立体,表现于三度空间立体的则应该和自然的物象酷似,表现于二度空间平面的则应有三度空间的立体感。除了体面和线的造型外,还运用较有真实感的色彩效果。构成体面与结构造型的重要因素是明暗与色彩。西方的写实体系以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19世纪美术为代表。写实方法因为在描绘时要更多的考虑接近客观对象,主观的想象力相对要受到更多的限制,但这绝不意味着写实艺术只能依样画葫芦,艺术家的个性不会因为写实的观念和手法而被泯灭,艺术的造型手段和技巧都是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被一层理想美的光辉笼罩着,而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写实主义大师库贝尔在“忠实于自然”的口号下把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融为一体。近代的自然主义是以科学万能思想作为理论的依据,它的重要特点是科学的态度,不带任何成见,严格的遵循客观、冷静的态度。印象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出发,分析光色的来源,忠实的、客观的描绘客观自然中的光和色,写自己的视觉印象,把感光的知觉再现于画布之上,也带有自然主义的性质。写实主义在西方美术史上有两种类型,理想的写实主义注重在写实中表现理想,表现崇高的追求;自然的写实主义,写客观的自然,甚至不遗漏自然中的缺陷,正是后一类型的写实主义导向近代文艺中描写人生与自然中丑恶的一面。写实艺术的变化和革新,适当的形体与色彩的变异是艺术家通常运用的方法,但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写实是表现力的语言,而通过变形、夸张之后,表现力得到加强,这里涉及到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关系问题。
西方艺术史中的表现主义,一种是广泛意义上的表现主义,一种特指现代主义艺术中在德国出现的表现主义流派。近来,西方文艺理论已经有大同上的共识,把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主义艺术中一个注重艺术表现的流派称作“表现主义”,而把在此之前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法与技巧称作“表现”。写实是按照客观物象呈现出来的美进行造型,重视近似客观物象的描绘;而采用表现手法是注重与客观物象的差异,使之呈现出一种形的变异。变异的直接原因是近似客观物象的描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作者来说不足以表达创作者强烈的情感,表现手法的出现,与作者的创作情感、艺术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有直接的联系。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客观物象的外貌及其本质和作者的主观认知、感觉。客观物象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依据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在平面上或立体中模拟客观物象,产生了写实方法,在创作中接受这一套写实的法则的,便属于写实主义者。但不是所有的创作者都满足这一套写实法则,有的希望自由的发挥,甚至突破这些法则,便出现了变异,变异首先来自非同一般的感觉,来自于天然的误差和由于感情因素所造成的心理或视觉上的误差,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影响艺术创作,影响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客观世界的常态因作者感情的变化而产生变态,甚至作者的激情会有意识的驱使自己去追求夸张、变形、荒诞、奇突的表现,与写实有区别的“表现法”就由此产生。在西方艺术史上,凡是用非写实手法来描绘、来创造的艺术,大致上均纳入表现的范畴。表现手法常常受观念支配和约束,从这种观念引申出新的审美风尚与趣味。大致上说,社会盛期的艺术在内容上注重张扬共性和理想主义,表现崇高的英雄主义,形式上要求与之相应的匀称、典雅、和谐;反之,社会衰败期相对来说对个性予以更多的关注,怀疑、消极、悲观的情绪滋长,形式也出现对盛期典范的修正和破坏;这在西方美术史上是普遍现象。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的剧烈变动,社会思潮的动荡,必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和审美观念,必然引起艺术语言的变化。19世纪末在西方出现的现代主义流派,是充满矛盾、不断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的西方现代社会的产物,财富分配的不均,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下降,审美格调与趣味的某种畸化,猛烈的抨击古典传统和写实主义,否定艺术的社会性,对人的共性的漠视和对个性的极力崇拜与张扬,促使在艺术中把原创性推崇为最高原则,原创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表现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现代主义流派含有的畸形美学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的反映了它所属的畸形社会。现代主义流派吸收工业化社会、数字化科技的成果,运用于艺术表现,拓展了美术表现语言,吸收现代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其运用于造型艺术,使艺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取得新的深度,与现代人的生存空间相结合,使造型语言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刺激效果,与现代人们的生存空间相结合,使造型语言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刺激效果,但是现代流派一味地推崇原创性,把原创性作为衡量艺术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致使艺术创作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源-传统与生活,艺术离群众也愈来愈远,现代主义的灵魂-现代感逐渐为时髦感所替代。
从20世纪70年代初崛起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一方面使适应后工业化社会环境的需要,结合高科技发展的成果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也是针对现代主义的弊端,提出新的含有修正性质的艺术理论。直线的、一味追求向前和革新的思维方式受到质疑,曲线的、迂回的、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思维方式受到重视;以人为中心来改造自然的观点受到怀疑,转而强调以自然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个性和独创性的意识被认为不是完美无缺的,尊重公众和大众的观念重新受到重视;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念受到动摇,强调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艺术应有的地位被普遍接受;女性主义抬头,对艺术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评。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推出折中主义的理论:传统与现代的折衷,古与今的折衷,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折衷。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既看到它试图克服现代主义文化艺术偏激、重新阐述传统重要性这一面,又看到它没有明确美学纲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犹豫的一面,缺乏艺术魅力,缺乏艺术表现力,否定了个性以及独创性,无“风格”(style)而言。
抽象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最早产生于德国表现主义社团内,被认为是一种有表现力的现代艺术流派。所谓抽象,是相对具象而言,包含了两种类型,从具体物象出发的概括与提炼,与客观物象保持着某种联系,阅读暗示客观物象的抽象作品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主观观念出发的仅有象征意义的点、线、面的结合,是深含哲学观念的理性的艺术符号,阅读属于艺术符号的抽象作品更多的借助于理性思维。未来主义注重运动物象的动感分析,立体主义关心静止物象的体面分析,抽象主义研究物体的抽离,超现实主义依据的是潜意识的分析理论。
批评、欣赏艺术品,首先需要以同情的态度去理解。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兴起,出现较为宽松的艺术批评学说。法国批评家圣·佩普最早从心理学入手来进行文艺批评,建立自己的批评理论,认为批评家面对文艺作品基本上应该持有同情的态度,抛弃既有的成见和观念,充分考虑与注意艺术家在创作时内心期望的目的、想象和追求的结果,应该对作者的人生阅历和他的周遭环境作认真、仔细的了解和研究,也应该对以前的作品有相当的认识,还主张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应该努力把作品以及作者的生平、境遇、创作目的以及他的社交活动、他的周遭环境、他的心情等,客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批评态度带有浓厚的科学倾向,对西方后来的文艺批评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人们之所以对艺术品的欣赏乐此不疲,是与从潜意识中产生的,或者从本性中滋生出来的追求创造的原动力有关。有创造性的艺术鉴赏是经过思考、经过与作者的交流之后的一种相当理性的判断,这种鉴赏过程贯穿了同情与理解的态度。
在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什么一直是艺术家们关注的课题。在古希腊,人体是艺术家们热心刻画的题材,人的身体成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在这些刻画人体的艺术品中,艺术家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继续在人体方面进行探究,并作出更为淋漓尽致的描绘,在人体中表现社会理想。欧洲的人体艺术史人类艺术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表现人是欧洲艺术的主要课题。肖像画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即已开始流行,主要是理想化的。个性化的肖像在古罗马取得很高成就。描绘人有关的历史画、风俗画早在古希腊时期即已盛行。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下半期,各种风格异彩纷呈。
回应 2018-12-16 15:54:24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西画的笔法,是用笔、用刀和用其他工具在画面上涂、抹、刮、擦造成的,涂、抹、刮、擦的轻重缓急,各种不同工具及画笔粘附着色彩,在画面上所做得种种痕迹和效果,所制造出来的点、线、面和色调。邹一桂把西方画法概括为三个方面:立体写实、远近透视、明暗效果。欧洲人发明了油画,与油画表现语言相吻合的是欧洲哲学、美学、音乐、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写实主义成为主流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分析有关;中国人创造了水墨画...2018-12-16 15:54:24
西画的笔法,是用笔、用刀和用其他工具在画面上涂、抹、刮、擦造成的,涂、抹、刮、擦的轻重缓急,各种不同工具及画笔粘附着色彩,在画面上所做得种种痕迹和效果,所制造出来的点、线、面和色调。邹一桂把西方画法概括为三个方面:立体写实、远近透视、明暗效果。欧洲人发明了油画,与油画表现语言相吻合的是欧洲哲学、美学、音乐、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写实主义成为主流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分析有关;中国人创造了水墨画,与水墨画相适应的是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山水与自然、社会历史,中国写意型的艺术和中国人的综合观察与主观、辩证思维有关。
西方艺术自古希腊时期起,至今已有四千七百年左右的历史,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为适应生存的社会环境出现过各种思潮和风格、流派,而且这些风格、流派往往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艺术思潮与流派往往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运转。最能代表西方艺术的成就,表现在写实艺术上。写实艺术的基础奠定于古代希腊,它的哲学基础是“模仿论”,指艺术对物质世界的物象的模仿,最先倡导模仿说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模仿自然”,他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从模仿中可以获得一种欢乐,人类最初的知识乃从模仿中来,一切艺术均是模仿,其区别只是用不同类型的媒介模仿不同的对象制作不同的模仿样式。他不把模仿看作单纯的相似,艺术家所需要的模仿,可以有三个方面:事物曾经是什么或现在是什么,事物是传说或被想象成什么,事物应该是什么。这后两方面,特别是最后一方面,包含了模仿者的想象和理想,实际上是允许模仿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他说:“艺术部分完成自然所未能完成的东西,部分模拟它。”在经过近千年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以来许多文艺家和理论家对艺术模仿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他们把模仿说引申到对大自然的整体学习和研究。在美术学科最早提倡用自然科学原理研究自然物象的是阿尔贝蒂,他认为画家要把所画的物象描绘得很像,就首先应该掌握几何学,他提倡画家细心观察客观对象,烂熟于心,加以描绘,他同时告诫,不要一味忠于自然,要取其精华的部分予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以虔诚的态度研究客观对象,研究人的形体、结构,他们通过解剖人的尸体的途径来学习和掌握人体构造原理。17世纪,在意大利罗马首先出现了美术学院(Academie),在美术学院中作为训练写实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画人体模特儿,用人体模特儿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西方艺术中的写实体系的基本特色是以自然作为范本,按照自然的样子去表现于平面或立体,表现于三度空间立体的则应该和自然的物象酷似,表现于二度空间平面的则应有三度空间的立体感。除了体面和线的造型外,还运用较有真实感的色彩效果。构成体面与结构造型的重要因素是明暗与色彩。西方的写实体系以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19世纪美术为代表。写实方法因为在描绘时要更多的考虑接近客观对象,主观的想象力相对要受到更多的限制,但这绝不意味着写实艺术只能依样画葫芦,艺术家的个性不会因为写实的观念和手法而被泯灭,艺术的造型手段和技巧都是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被一层理想美的光辉笼罩着,而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写实主义大师库贝尔在“忠实于自然”的口号下把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融为一体。近代的自然主义是以科学万能思想作为理论的依据,它的重要特点是科学的态度,不带任何成见,严格的遵循客观、冷静的态度。印象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出发,分析光色的来源,忠实的、客观的描绘客观自然中的光和色,写自己的视觉印象,把感光的知觉再现于画布之上,也带有自然主义的性质。写实主义在西方美术史上有两种类型,理想的写实主义注重在写实中表现理想,表现崇高的追求;自然的写实主义,写客观的自然,甚至不遗漏自然中的缺陷,正是后一类型的写实主义导向近代文艺中描写人生与自然中丑恶的一面。写实艺术的变化和革新,适当的形体与色彩的变异是艺术家通常运用的方法,但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写实是表现力的语言,而通过变形、夸张之后,表现力得到加强,这里涉及到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关系问题。
西方艺术史中的表现主义,一种是广泛意义上的表现主义,一种特指现代主义艺术中在德国出现的表现主义流派。近来,西方文艺理论已经有大同上的共识,把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主义艺术中一个注重艺术表现的流派称作“表现主义”,而把在此之前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法与技巧称作“表现”。写实是按照客观物象呈现出来的美进行造型,重视近似客观物象的描绘;而采用表现手法是注重与客观物象的差异,使之呈现出一种形的变异。变异的直接原因是近似客观物象的描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作者来说不足以表达创作者强烈的情感,表现手法的出现,与作者的创作情感、艺术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有直接的联系。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客观物象的外貌及其本质和作者的主观认知、感觉。客观物象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依据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在平面上或立体中模拟客观物象,产生了写实方法,在创作中接受这一套写实的法则的,便属于写实主义者。但不是所有的创作者都满足这一套写实法则,有的希望自由的发挥,甚至突破这些法则,便出现了变异,变异首先来自非同一般的感觉,来自于天然的误差和由于感情因素所造成的心理或视觉上的误差,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影响艺术创作,影响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客观世界的常态因作者感情的变化而产生变态,甚至作者的激情会有意识的驱使自己去追求夸张、变形、荒诞、奇突的表现,与写实有区别的“表现法”就由此产生。在西方艺术史上,凡是用非写实手法来描绘、来创造的艺术,大致上均纳入表现的范畴。表现手法常常受观念支配和约束,从这种观念引申出新的审美风尚与趣味。大致上说,社会盛期的艺术在内容上注重张扬共性和理想主义,表现崇高的英雄主义,形式上要求与之相应的匀称、典雅、和谐;反之,社会衰败期相对来说对个性予以更多的关注,怀疑、消极、悲观的情绪滋长,形式也出现对盛期典范的修正和破坏;这在西方美术史上是普遍现象。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的剧烈变动,社会思潮的动荡,必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和审美观念,必然引起艺术语言的变化。19世纪末在西方出现的现代主义流派,是充满矛盾、不断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的西方现代社会的产物,财富分配的不均,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下降,审美格调与趣味的某种畸化,猛烈的抨击古典传统和写实主义,否定艺术的社会性,对人的共性的漠视和对个性的极力崇拜与张扬,促使在艺术中把原创性推崇为最高原则,原创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表现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现代主义流派含有的畸形美学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的反映了它所属的畸形社会。现代主义流派吸收工业化社会、数字化科技的成果,运用于艺术表现,拓展了美术表现语言,吸收现代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其运用于造型艺术,使艺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取得新的深度,与现代人的生存空间相结合,使造型语言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刺激效果,与现代人们的生存空间相结合,使造型语言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刺激效果,但是现代流派一味地推崇原创性,把原创性作为衡量艺术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致使艺术创作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源-传统与生活,艺术离群众也愈来愈远,现代主义的灵魂-现代感逐渐为时髦感所替代。
从20世纪70年代初崛起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一方面使适应后工业化社会环境的需要,结合高科技发展的成果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也是针对现代主义的弊端,提出新的含有修正性质的艺术理论。直线的、一味追求向前和革新的思维方式受到质疑,曲线的、迂回的、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思维方式受到重视;以人为中心来改造自然的观点受到怀疑,转而强调以自然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个性和独创性的意识被认为不是完美无缺的,尊重公众和大众的观念重新受到重视;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念受到动摇,强调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艺术应有的地位被普遍接受;女性主义抬头,对艺术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评。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推出折中主义的理论:传统与现代的折衷,古与今的折衷,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折衷。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既看到它试图克服现代主义文化艺术偏激、重新阐述传统重要性这一面,又看到它没有明确美学纲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犹豫的一面,缺乏艺术魅力,缺乏艺术表现力,否定了个性以及独创性,无“风格”(style)而言。
抽象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最早产生于德国表现主义社团内,被认为是一种有表现力的现代艺术流派。所谓抽象,是相对具象而言,包含了两种类型,从具体物象出发的概括与提炼,与客观物象保持着某种联系,阅读暗示客观物象的抽象作品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主观观念出发的仅有象征意义的点、线、面的结合,是深含哲学观念的理性的艺术符号,阅读属于艺术符号的抽象作品更多的借助于理性思维。未来主义注重运动物象的动感分析,立体主义关心静止物象的体面分析,抽象主义研究物体的抽离,超现实主义依据的是潜意识的分析理论。
批评、欣赏艺术品,首先需要以同情的态度去理解。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兴起,出现较为宽松的艺术批评学说。法国批评家圣·佩普最早从心理学入手来进行文艺批评,建立自己的批评理论,认为批评家面对文艺作品基本上应该持有同情的态度,抛弃既有的成见和观念,充分考虑与注意艺术家在创作时内心期望的目的、想象和追求的结果,应该对作者的人生阅历和他的周遭环境作认真、仔细的了解和研究,也应该对以前的作品有相当的认识,还主张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应该努力把作品以及作者的生平、境遇、创作目的以及他的社交活动、他的周遭环境、他的心情等,客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批评态度带有浓厚的科学倾向,对西方后来的文艺批评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人们之所以对艺术品的欣赏乐此不疲,是与从潜意识中产生的,或者从本性中滋生出来的追求创造的原动力有关。有创造性的艺术鉴赏是经过思考、经过与作者的交流之后的一种相当理性的判断,这种鉴赏过程贯穿了同情与理解的态度。
在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什么一直是艺术家们关注的课题。在古希腊,人体是艺术家们热心刻画的题材,人的身体成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在这些刻画人体的艺术品中,艺术家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继续在人体方面进行探究,并作出更为淋漓尽致的描绘,在人体中表现社会理想。欧洲的人体艺术史人类艺术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表现人是欧洲艺术的主要课题。肖像画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即已开始流行,主要是理想化的。个性化的肖像在古罗马取得很高成就。描绘人有关的历史画、风俗画早在古希腊时期即已盛行。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下半期,各种风格异彩纷呈。
回应 2018-12-16 15:54:24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西画的笔法,是用笔、用刀和用其他工具在画面上涂、抹、刮、擦造成的,涂、抹、刮、擦的轻重缓急,各种不同工具及画笔粘附着色彩,在画面上所做得种种痕迹和效果,所制造出来的点、线、面和色调。邹一桂把西方画法概括为三个方面:立体写实、远近透视、明暗效果。欧洲人发明了油画,与油画表现语言相吻合的是欧洲哲学、美学、音乐、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写实主义成为主流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分析有关;中国人创造了水墨画...2018-12-16 15:54:24
西画的笔法,是用笔、用刀和用其他工具在画面上涂、抹、刮、擦造成的,涂、抹、刮、擦的轻重缓急,各种不同工具及画笔粘附着色彩,在画面上所做得种种痕迹和效果,所制造出来的点、线、面和色调。邹一桂把西方画法概括为三个方面:立体写实、远近透视、明暗效果。欧洲人发明了油画,与油画表现语言相吻合的是欧洲哲学、美学、音乐、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写实主义成为主流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分析有关;中国人创造了水墨画,与水墨画相适应的是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山水与自然、社会历史,中国写意型的艺术和中国人的综合观察与主观、辩证思维有关。
西方艺术自古希腊时期起,至今已有四千七百年左右的历史,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为适应生存的社会环境出现过各种思潮和风格、流派,而且这些风格、流派往往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艺术思潮与流派往往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运转。最能代表西方艺术的成就,表现在写实艺术上。写实艺术的基础奠定于古代希腊,它的哲学基础是“模仿论”,指艺术对物质世界的物象的模仿,最先倡导模仿说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模仿自然”,他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从模仿中可以获得一种欢乐,人类最初的知识乃从模仿中来,一切艺术均是模仿,其区别只是用不同类型的媒介模仿不同的对象制作不同的模仿样式。他不把模仿看作单纯的相似,艺术家所需要的模仿,可以有三个方面:事物曾经是什么或现在是什么,事物是传说或被想象成什么,事物应该是什么。这后两方面,特别是最后一方面,包含了模仿者的想象和理想,实际上是允许模仿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他说:“艺术部分完成自然所未能完成的东西,部分模拟它。”在经过近千年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以来许多文艺家和理论家对艺术模仿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他们把模仿说引申到对大自然的整体学习和研究。在美术学科最早提倡用自然科学原理研究自然物象的是阿尔贝蒂,他认为画家要把所画的物象描绘得很像,就首先应该掌握几何学,他提倡画家细心观察客观对象,烂熟于心,加以描绘,他同时告诫,不要一味忠于自然,要取其精华的部分予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以虔诚的态度研究客观对象,研究人的形体、结构,他们通过解剖人的尸体的途径来学习和掌握人体构造原理。17世纪,在意大利罗马首先出现了美术学院(Academie),在美术学院中作为训练写实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画人体模特儿,用人体模特儿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西方艺术中的写实体系的基本特色是以自然作为范本,按照自然的样子去表现于平面或立体,表现于三度空间立体的则应该和自然的物象酷似,表现于二度空间平面的则应有三度空间的立体感。除了体面和线的造型外,还运用较有真实感的色彩效果。构成体面与结构造型的重要因素是明暗与色彩。西方的写实体系以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19世纪美术为代表。写实方法因为在描绘时要更多的考虑接近客观对象,主观的想象力相对要受到更多的限制,但这绝不意味着写实艺术只能依样画葫芦,艺术家的个性不会因为写实的观念和手法而被泯灭,艺术的造型手段和技巧都是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被一层理想美的光辉笼罩着,而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写实主义大师库贝尔在“忠实于自然”的口号下把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融为一体。近代的自然主义是以科学万能思想作为理论的依据,它的重要特点是科学的态度,不带任何成见,严格的遵循客观、冷静的态度。印象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出发,分析光色的来源,忠实的、客观的描绘客观自然中的光和色,写自己的视觉印象,把感光的知觉再现于画布之上,也带有自然主义的性质。写实主义在西方美术史上有两种类型,理想的写实主义注重在写实中表现理想,表现崇高的追求;自然的写实主义,写客观的自然,甚至不遗漏自然中的缺陷,正是后一类型的写实主义导向近代文艺中描写人生与自然中丑恶的一面。写实艺术的变化和革新,适当的形体与色彩的变异是艺术家通常运用的方法,但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写实是表现力的语言,而通过变形、夸张之后,表现力得到加强,这里涉及到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关系问题。
西方艺术史中的表现主义,一种是广泛意义上的表现主义,一种特指现代主义艺术中在德国出现的表现主义流派。近来,西方文艺理论已经有大同上的共识,把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主义艺术中一个注重艺术表现的流派称作“表现主义”,而把在此之前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法与技巧称作“表现”。写实是按照客观物象呈现出来的美进行造型,重视近似客观物象的描绘;而采用表现手法是注重与客观物象的差异,使之呈现出一种形的变异。变异的直接原因是近似客观物象的描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作者来说不足以表达创作者强烈的情感,表现手法的出现,与作者的创作情感、艺术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有直接的联系。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客观物象的外貌及其本质和作者的主观认知、感觉。客观物象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依据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在平面上或立体中模拟客观物象,产生了写实方法,在创作中接受这一套写实的法则的,便属于写实主义者。但不是所有的创作者都满足这一套写实法则,有的希望自由的发挥,甚至突破这些法则,便出现了变异,变异首先来自非同一般的感觉,来自于天然的误差和由于感情因素所造成的心理或视觉上的误差,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影响艺术创作,影响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客观世界的常态因作者感情的变化而产生变态,甚至作者的激情会有意识的驱使自己去追求夸张、变形、荒诞、奇突的表现,与写实有区别的“表现法”就由此产生。在西方艺术史上,凡是用非写实手法来描绘、来创造的艺术,大致上均纳入表现的范畴。表现手法常常受观念支配和约束,从这种观念引申出新的审美风尚与趣味。大致上说,社会盛期的艺术在内容上注重张扬共性和理想主义,表现崇高的英雄主义,形式上要求与之相应的匀称、典雅、和谐;反之,社会衰败期相对来说对个性予以更多的关注,怀疑、消极、悲观的情绪滋长,形式也出现对盛期典范的修正和破坏;这在西方美术史上是普遍现象。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的剧烈变动,社会思潮的动荡,必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和审美观念,必然引起艺术语言的变化。19世纪末在西方出现的现代主义流派,是充满矛盾、不断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的西方现代社会的产物,财富分配的不均,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下降,审美格调与趣味的某种畸化,猛烈的抨击古典传统和写实主义,否定艺术的社会性,对人的共性的漠视和对个性的极力崇拜与张扬,促使在艺术中把原创性推崇为最高原则,原创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表现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现代主义流派含有的畸形美学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的反映了它所属的畸形社会。现代主义流派吸收工业化社会、数字化科技的成果,运用于艺术表现,拓展了美术表现语言,吸收现代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其运用于造型艺术,使艺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取得新的深度,与现代人的生存空间相结合,使造型语言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刺激效果,与现代人们的生存空间相结合,使造型语言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刺激效果,但是现代流派一味地推崇原创性,把原创性作为衡量艺术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致使艺术创作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源-传统与生活,艺术离群众也愈来愈远,现代主义的灵魂-现代感逐渐为时髦感所替代。
从20世纪70年代初崛起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一方面使适应后工业化社会环境的需要,结合高科技发展的成果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也是针对现代主义的弊端,提出新的含有修正性质的艺术理论。直线的、一味追求向前和革新的思维方式受到质疑,曲线的、迂回的、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思维方式受到重视;以人为中心来改造自然的观点受到怀疑,转而强调以自然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个性和独创性的意识被认为不是完美无缺的,尊重公众和大众的观念重新受到重视;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念受到动摇,强调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艺术应有的地位被普遍接受;女性主义抬头,对艺术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评。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推出折中主义的理论:传统与现代的折衷,古与今的折衷,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折衷。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既看到它试图克服现代主义文化艺术偏激、重新阐述传统重要性这一面,又看到它没有明确美学纲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犹豫的一面,缺乏艺术魅力,缺乏艺术表现力,否定了个性以及独创性,无“风格”(style)而言。
抽象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最早产生于德国表现主义社团内,被认为是一种有表现力的现代艺术流派。所谓抽象,是相对具象而言,包含了两种类型,从具体物象出发的概括与提炼,与客观物象保持着某种联系,阅读暗示客观物象的抽象作品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主观观念出发的仅有象征意义的点、线、面的结合,是深含哲学观念的理性的艺术符号,阅读属于艺术符号的抽象作品更多的借助于理性思维。未来主义注重运动物象的动感分析,立体主义关心静止物象的体面分析,抽象主义研究物体的抽离,超现实主义依据的是潜意识的分析理论。
批评、欣赏艺术品,首先需要以同情的态度去理解。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兴起,出现较为宽松的艺术批评学说。法国批评家圣·佩普最早从心理学入手来进行文艺批评,建立自己的批评理论,认为批评家面对文艺作品基本上应该持有同情的态度,抛弃既有的成见和观念,充分考虑与注意艺术家在创作时内心期望的目的、想象和追求的结果,应该对作者的人生阅历和他的周遭环境作认真、仔细的了解和研究,也应该对以前的作品有相当的认识,还主张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应该努力把作品以及作者的生平、境遇、创作目的以及他的社交活动、他的周遭环境、他的心情等,客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批评态度带有浓厚的科学倾向,对西方后来的文艺批评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人们之所以对艺术品的欣赏乐此不疲,是与从潜意识中产生的,或者从本性中滋生出来的追求创造的原动力有关。有创造性的艺术鉴赏是经过思考、经过与作者的交流之后的一种相当理性的判断,这种鉴赏过程贯穿了同情与理解的态度。
在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什么一直是艺术家们关注的课题。在古希腊,人体是艺术家们热心刻画的题材,人的身体成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在这些刻画人体的艺术品中,艺术家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继续在人体方面进行探究,并作出更为淋漓尽致的描绘,在人体中表现社会理想。欧洲的人体艺术史人类艺术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表现人是欧洲艺术的主要课题。肖像画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即已开始流行,主要是理想化的。个性化的肖像在古罗马取得很高成就。描绘人有关的历史画、风俗画早在古希腊时期即已盛行。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下半期,各种风格异彩纷呈。
回应 2018-12-16 15:54:24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西方艺术史 (Lavie)
- 艺术与考古 (11)
- 美术史学术帝教程 (子皙)
- 美术史学习书列 (ybbr0)
- 见弯儿就拐 20131201 (小丁)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图式与精神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英雄传说带院酱 2022-07-04 16:47:21
想学贡布里希抛出问题然后用有趣的语言娓娓道来 但弄巧成拙废话过多
0 有用 成男神 2019-07-31 11:40:10
买它!脉络勾连,很有体系。看完之后,对于自己终于有个脉络。语音也真的好好好
0 有用 pearnono 2019-08-26 21:44:59
阅读一半 整体语言流畅 行文逻辑上时间线跳跃成空间线 两种叙述逻辑不停转换有一点点混乱 引文部分詹森的观点(p.186)有点语义不通 完成阅读 有一些错字和小错误 感慨一下之前觉得逻辑不清 反倒是很好理解的思维方式
0 有用 豆友224943300 2020-11-01 02:06:27
0 有用 Kaisuen 2022-07-30 11:33:51
杂糅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詹森艺术史➕阿尔伯蒂《论绘画》……以及及其无语的上世纪翻译语感 全文像是毫无感情的机翻 以及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口语化的句子…………..
0 有用 Kaisuen 2022-07-30 11:33:51
杂糅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詹森艺术史➕阿尔伯蒂《论绘画》……以及及其无语的上世纪翻译语感 全文像是毫无感情的机翻 以及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口语化的句子…………..
0 有用 英雄传说带院酱 2022-07-04 16:47:21
想学贡布里希抛出问题然后用有趣的语言娓娓道来 但弄巧成拙废话过多
0 有用 羊城不卖学生票 2021-12-29 14:11:38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他并不鼓励读者得出明确的然而却是表面、简单的结论”@央美教材
0 有用 十号风球 2021-11-28 02:30:06
精彩!
0 有用 玛卡巴卡小推车 2021-01-18 15:24:31
以前关于西美有太多疑问,这本书很有启发意义,措辞也十分严谨优美。“恰是路易·勒鲁瓦成全了莫奈,而沃塞尔成全了马蒂斯,因为只有这最真实的攻击方能使他们艺术最真实的价值得到考验……相反,当学院的权威日益确信拉斐尔的标准‘尽善尽美’之时,沙龙的艺术就真的离尽头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