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诗论的创作者
· · · · · ·
-
朱光潜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朱光潜(1897―1986),现代著名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述
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
方美学史》。
《诗论》是四十年代四大诗论之一,为
比较诗学的经典之作。作者从诗的起源、性
质、特征诸角度,具体分析中西诗歌的内在
规律,探讨中国诗歌的节奏、声韵、格律等
特征的历史源流,既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
古典诗歌,也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显示了作者精湛的学识与通达的观念,因而
一向被视为朱先生的代表作。
目录 · · · · · ·
第1章 诗的起源
第2章 诗与谐隐
第3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第4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第5章 计与散文
第6章 诗与乐――节奏
第7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第8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
第9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
……
· · · · · · (收起)
第2章 诗与谐隐
第3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第4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第5章 计与散文
第6章 诗与乐――节奏
第7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第8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
第9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个人的性格成就和他所常往来的朋友亲戚们很有关系。渊明生平常往来的人大约可分四种。第一种是政治上的人物。有的是他的上司。这一类人与渊明大半说不上是朋友,真正够上做朋友的只有颜延之。 第二种朋友是集中载有赠诗的,这批人事迹不彰,对渊明也似没有多大影响。最有趣味而也最难捉摸他们与渊明关系的是第三种人,就是在思想情趣与艺术方面可能与渊明互相影响的。头一个当然是莲社高僧慧远。他瞧不起显达的谢灵运,而结社时却特别写信请渊明,渊明回信说要准他吃酒才去,慧远居然为他破戒置酒,渊明到了,忽“攒眉而去”。他对莲社所持奉的佛教显然听到了一些梗概,.却也显然不甚投机。其次就是慧远的两个居士弟子,与渊明号称“浔阳三隐”的周续之和刘遗民。这三隐中只有渊明和遗民隐到底,遗民讲禅,渊明不喜禅,二人相住虽不远,·集中只有两首赠刘。在诗史上陶、谢虽并称,在当时谢的声名远比陶大。渊明和他似简直不通声气,虽然灵运在江西住了不少的时候,二人相住很近。这其实也不足怪,灵运不但“心乱”而讲禅,名位势利的念头很重,以晋室世家大臣改节仕宋,弄到后来受戮辱。总之,渊明和当时名士学者算是彼此“相遗”,在士大夫的圈子里他很寂寞,连比较了解他的颜延之也是由晋入宋,始终在忙官。 和渊明往来最密、相契最深的倒是乡邻中一些田夫野老。他是一位富于敏感的人,在混乱时代做过几年小官,便发誓终身不再干,他当然也尝够了当时士大夫的虚伪和官场的恶浊,所以宁肯回到乡间和这班比较天真的人们“把酒话桑麻”。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几句诗,就可想见他们中间的真情和乐趣。他们对渊明有时“壶浆远见候”,渊明也有时以“只鸡招近局”。从各方面看,渊明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甘淡泊则有之,甘寂寞则未必,在归田后二十余年中,他在田夫野老的交情中颇得到一些温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陶渊明 -
我们一般人的通病是囿在一个极狭小的世界里活着,狭小到时间上只有现在,在空间上只有切身利益相关系的人与物;如果现在这些切身利害关系的人与物对付不顺意,我们就活活地被他们扼住颈项,动弹不得,除掉怨天尤人以外,别无解脱的路径。渊明像一切其他大诗人一样,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在这“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第一是他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咏贫士》诗中有两句话透漏此中消息:“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这就是说,他的清风亮节在当时虽无同调,过去有同调的人们正复不少,使他自慰“吾道不孤”。他好读书,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他说“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而这些“遗烈”可以使他感发兴起。他的诗文不断地提到他所景仰的古人,《述酒》与《扇画赞》把他们排起队伍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以见出他的志向。这队伍里不外两种人,一是固穷守节的隐士,如荷筿丈人、长沮、桀溺、张长公、薛孟尝、袁安之类,一是亡国大夫积极或消极地抵抗新朝,替故主复仇的,如伯夷、叔齐、荆柯.、韩非、张良之类,这些人们和他自己在身世和心迹上多少相类似。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陶渊明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三联精选(共4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晚翠文谈新编》《杂忆与杂写》《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庄子浅说》《唐诗杂论 诗与批评》
等
。
喜欢读"诗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诗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7 条 )

附录: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朋友,你的诗和信都已拜读。你要我“改正”并且“批评”,使我很惭愧。在这二十年中我虽然差不多天天都在读诗,自己却始终没有提笔写一首诗,作诗的辛苦我只从旁人的作品中间接地知道,所以我没有多少资格说话。谈到“改正”,我根本不相信诗可以经旁人改正,只有诗人自己...
(展开)

不仅仅要读诗,更要知道诗之所以为诗
《毛诗序》上曾经说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瞧,诗大概就是这么着来的。自打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今天,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展开)

往后再继续写读书笔记吧
大二第一学期,参加了中国图书馆馆长来我们学校做的一个讲座:《经典与古代文学》.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何谓经典?我的答案是:经典必合乎人性之根本诉求,经久而不衰。 经典,就是当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去品读,总能有不同体会的存在。它引起共鸣,让人们在孤独之外发见不孤独。...
(展开)


诗之美,音与画,咏性情也,一谓三叹之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诗论》 朱光潜 著 The comments of poerty 开明出版社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1、诗的起源 古希腊,诗的定义是“模仿的艺术”(imitative art) 亚里士多德 《诗学》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诗的起源,以为最重要的有两层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 (展开)> 更多书评 5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0 )
-
北京出版社 (2005)8.9分 338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8.9分 1219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2)9.4分 24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9.0分 18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三联书架 (greenegg)
- 三联精选 (张遂州)
- 三联精选文库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ick)
- メモ帳 (风满蜃气楼)
- 书 (无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诗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桃花源记# 2021-03-27 23:46:22
离诗又近了一点。
0 有用 守望北欧 2009-05-22 12:08:49
太杂
0 有用 绛黎 2008-07-30 18:31:47
略看 不太懂 对古诗研究不在行 唉
0 有用 小卡 2022-04-24 22:31:05
学问到深处写出来的文字是那样的简洁而仍不失思想性。现在的学者变着法用概念用理论,但连问题都讲不清楚。什么话都说就是不说人话。朱光潜先生就是平实地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大道至简。要把先生的《西方美学史》读完。
0 有用 风满蜃气楼 2016-06-18 14:15:13
(主要看了一、二、三、七、十三)结合西方诗歌对意象和情趣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在写诗境相关时对静安的有无之境也做了一定的批判发展(能出能入、主客观不存在完全的分别);对中西诗歌情趣的比较(举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例)也很有意思;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说进行解释的同时进行了批判…等等。(回头重新补补拉奥孔
0 有用 小卡 2022-04-24 22:31:05
学问到深处写出来的文字是那样的简洁而仍不失思想性。现在的学者变着法用概念用理论,但连问题都讲不清楚。什么话都说就是不说人话。朱光潜先生就是平实地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大道至简。要把先生的《西方美学史》读完。
0 有用 未名 2022-01-30 23:21:55
版本问题值得探究
0 有用 #桃花源记# 2021-03-27 23:46:22
离诗又近了一点。
0 有用 Reble. 2020-11-19 20:59:40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实在是很有启发,尤其是第三章附录中谈中西诗歌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说尽了西方和中方文化、观念的不同。许多观念很值得细细品味。最后一章写到陶渊明更是拍案叫绝:屈原低徊往复,想安顿而终没有得到安顿,他的情绪、想象与风格都带着浪漫艺...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实在是很有启发,尤其是第三章附录中谈中西诗歌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说尽了西方和中方文化、观念的不同。许多观念很值得细细品味。最后一章写到陶渊明更是拍案叫绝:屈原低徊往复,想安顿而终没有得到安顿,他的情绪、想象与风格都带着浪漫艺术的崎岖突兀的气象;渊明则如秋潭月影,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以及先生此本书的研究角度、方法都很值得我探究学习。从序到此书的最后一个字,我无不感受到了先生在学术和人格上的光辉,其“调和折中”、“谦逊”的学术态度令人难以望其项背。《诗论》这本书就是先生在《谈读书》中所说的要读二三遍的经典。 (展开)
0 有用 庞固 2020-02-25 23:39:52
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