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该书是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专门为大众著述的经济学
科普读物。全书共分三部分26章,所讨论的问题涉及社会现实经济生活的
方方面面,作者以其业余经济学家的独特眼光,敏锐地捕捉流行于世的经济
理论或学说中存在的谬误,并给人耳目一新的评析。作者并不标榜自己的观
点无懈可击,但从普通读者的眼光来看,本书的确为经济学入门提供了最为
快捷和有趣的方式。
作者在一系列经济学问题上的观点独特,发人深省。本书可为高等院校
经济类师生参考,更适合于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
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福布斯》杂志总编辑斯蒂夫•福布斯尊称他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新闻人”,当代“自由至上主义者”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成员。
他曾供职于《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后来又为《纽约时报》撰写经济方面的文章。1946~1966年,他在《新闻周刊》开设固定专栏,撰写经济学普及文章,引导数百万读者了解经济学基础知识,传播自由经济理念,影响力极为深远。
《一课经济学》是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1946年一出版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至今已被翻译成8种文字,在全球销量早已突破百万。他一生勤于写作,撰写了18本专著和无数的评论文章。其重要著作还有《道德的基础》、《凯恩斯经济学批判》等。
目录 · · · · · ·
序言
新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部分 课程的开始
第一章 课程的开始
第二部分 课程的应用
第二章 被打破的玻璃窗
第三章 所谓战争的恩赐
第四章 公共工程与税收
第五章 税收损害生产力
第六章 政府信贷异化生产力
第七章 对机器的诅咒
第八章 分散工作计划
第九章 裁军和官僚作风
第十章 盲目追求充分就业
第十一章 关税“保护”了谁
第十二章 出口的冲动
第十三章 价格“对等”
第十四章 挽救X行业
第十五章 价格系统的运作
第十六章“稳定的”商品价格
第十七章 政府的价格固定
第十八章 租金控制的作用
第十九章 最低工资制
第二十章 工会真的能提高工资吗
第二十一章 “足以买回产品”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功能
第二十三章 通货膨胀幻觉
第二十四章 对节俭的攻击
第二十五章 重申的课程
第三部分 三十年后的反省
第二十六章 三十年后的反省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想要多读点经济学的人,接下来应该找几本中等篇幅和难度适中的专业著作来看。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哪本书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但是有几本书,加起来效果不错。 Faustino Ballve "Essentials of Economics,Irvington-on-Hudson,N.Y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 126pages Percy L. Greaves "Understanding the Dollar Crisis, Belmont, Mass." Western Islands, 1973, 327pages 主题类似但篇幅较长。 "Free Market Economics,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 by Bettina Bien Greeves 想要深入了解经济学的读者,如果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能力,接下来应该看"Human Action, Chicago:Contemporary Books"1949,1966; 907pages 这本书的逻辑单一性和经济学的精确度,超越了以前所有的经济学著作。“人的行为”出版十三年后,米塞斯的学生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写了两册的"人,经济与国家“(Man, Economy, and State, MIssion, Kan" 987pages 这本书中有不少新东西,有不少作者透彻的见解;其叙述简单明了;其结构安排在某些方面比米塞斯的居住更适合作为教科书。 未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18页 -
The advocates of government-guaranteed mortgages also forget that what is being lent is ultimately real capital, which is limited in supply, and that they are helping identified B at the expense of some unidentified A. Government-guaranteed home mortgages, especially when a negligible down payment or no down payment whatever is required, inevitably mean more bad loans than otherwise. They force the general taxpayer to subsidize the bad risks and to defray the losses. They encourage people to “buy” houses that they cannot really afford. They tend eventually to bring about an oversupply of houses as compared with other things. They temporarily overstimulate building, raise the cost of building for everybody (including the buyers of the homes with the guaranteed mortgages), and may mislead th...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Credit Diverts Production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一课之师"的人也喜欢 · · · · · ·
一课之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4 条 )




Economics in One Lesson 1989年中译本《回到常识》洪君彦序


-
蛋蛋姐 (最终,总是以理想集团获胜告终)
如果认为经济学是探索各种后果的科学, 我们应该意识到像逻辑、数学等学科是认识必然结果的科学。 我们可以用一个最基本的代数方程来证明。假设x = 5 和 x + y = 12, 这个方程的“答案”就是y= 7。这个答案如此精确是因为数学的计算方法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却将答案很自然地( 必然地) 包含其中了。 这个基本方程所包含的道理与最复杂、最抽象的数学方程所包含的道理一样: 答案已经在问题的提出之中了, ...2011-10-26 14:04:46
如果认为经济学是探索各种后果的科学, 我们应该意识到像逻辑、数学等学科是认识必然结果的科学。 我们可以用一个最基本的代数方程来证明。假设x = 5 和 x + y = 12, 这个方程的“答案”就是y= 7。这个答案如此精确是因为数学的计算方法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却将答案很自然地( 必然地) 包含其中了。 这个基本方程所包含的道理与最复杂、最抽象的数学方程所包含的道理一样: 答案已经在问题的提出之中了, 答案肯定, 而且也应该能够找出来。甚至有可能是某个人在令人惊讶的条件下找出来的。他甚至有一种发现全新事物的感觉—— 就像“天文观测者发现了一个新的行星出现在他的视野内”。这种感觉完全可以在答案的理论和实践结果中得到验证。当然, 答案已经包含在问题发生过程中了, 但这答案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因为数学方法提醒我们:一些必然的、内在的含义并非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道理对于经济学来说一样适用。从这个角度看, 经济学可以比作是工程学。当一个工程师遇到一个问题时, 他首先必须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情况都考虑到。如果他要设计一个桥梁来连接两点, 他首先必须知道这两点之间的距离、高度差、桥梁所要承受的最大载荷、建桥所用钢材和其他材料的拉压力, 以及这些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和应变。这其中很多方面的实际研究早已由别人完成了, 他的前辈们早已用很精确的数学方程计算出他所使用的材料应该承受的载荷以及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情况。根据这些他就能决定他所设计的梁、索、柱的直径、形状、数量和结构。 经济学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必须用同样的方法搞清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必要事实以及从这些事实中得到的有效推导。这些推导并不比事实的作用差。可以用桑塔亚那( Santayana) 关于逻辑的格言来描述( 这个格言同样适用于数学) : 推导是“探索真理的过 程”, 因此“当逻辑体系中的一个术语被告知是在描述一个事情时,支持这个术语的整个体系和他过去一样放出光芒”。
回应 2011-10-26 14:04:46 -
蛋蛋姐 (最终,总是以理想集团获胜告终)
第一章 课程的开始 在所有已知的学科中, 人们对经济学的误解最多。这并不奇怪, 因为诸如对物理、数学和机械学的影响微不足道的因素——研究者自身利益的维护, 却会使得原本就不容易研究的经济学又难上千倍。正如我们所见的, 每一个群体既有与其他群体相一致的利益, 又有和他们相冲突的利益。一些政策从长久来看可以使每一个人都受益, 而另外一些政策则为了一个群体的利益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这个受益的群体在自身直接利益的驱...2011-10-26 14:02:16
第一章 课程的开始 在所有已知的学科中, 人们对经济学的误解最多。这并不奇怪, 因为诸如对物理、数学和机械学的影响微不足道的因素——研究者自身利益的维护, 却会使得原本就不容易研究的经济学又难上千倍。正如我们所见的, 每一个群体既有与其他群体相一致的利益, 又有和他们相冲突的利益。一些政策从长久来看可以使每一个人都受益, 而另外一些政策则为了一个群体的利益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这个受益的群体在自身直接利益的驱使下, 将不遗余力地为这些政策辩护。他们可以雇佣最聪明的头脑, 用毕生的精力来阐述这些观点。最后, 他们要么说服了公众, 使其相信这些政策是正确的; 要么把这一问题搅得浑水一潭, 使任何冷静的思考都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 除了对自身利益没完没了的追求外, 还有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在不断“创造”经济学的谬误, 即人们在评价某种政策时, 只注意眼前利益或只考虑对特定群体的效应, 而没有去研究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长远影响。于是政策的间接效应完全被忽视了。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分出优秀的经济学家与庸俗的经济学家。庸俗的经济学家只能看到眼之所及的地方, 而优秀的经济学家则应看得更远; 前者只关心一种措施的直接后果, 而后者还关心长久的、间接的结果; 前者只考虑某一集团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而后者还要考虑对其他利益集团的作用。
回应 2011-10-26 14:02:16 -
寻空 (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
将利率人为地控制在低水平与将其他商品价格维持在低于自然市场价格水平下的结果是一样的。它将增加需求而降低供给。 增加对资本的需求而降低实际资本的供给, 它会产生经济扭曲。毫无疑问,人为地降低利率将鼓励贷款, 实际上是鼓励那些不降低利率就不能生存的高投机项目。 从供给来说, 人为地降低利率将打击正常的节约、 储蓄及投资, 从而缩减资本积累,同时减缓生产能力的提高、 “经济的增长” 以及急待促进的 “进步” 。新货币...2011-05-26 22:51:02
将利率人为地控制在低水平与将其他商品价格维持在低于自然市场价格水平下的结果是一样的。它将增加需求而降低供给。 增加对资本的需求而降低实际资本的供给, 它会产生经济扭曲。毫无疑问,人为地降低利率将鼓励贷款, 实际上是鼓励那些不降低利率就不能生存的高投机项目。 从供给来说, 人为地降低利率将打击正常的节约、 储蓄及投资, 从而缩减资本积累,同时减缓生产能力的提高、 “经济的增长” 以及急待促进的 “进步” 。新货币或银行信用的注入能在开始带来短期的利率下跌,但持续注入最终将使利率上升, 因为注入货币将使购买力下降,放贷者开始意识到他们今天借出去的钱, 等到明年还回来时, 能买到的东西会减少, 所以, 为了弥补这种预期购买力下降的损失,他们会在正常贷款利率上再加上额外的费用。 引自第135页 回应 2011-05-26 22:51:02 -
寻空 (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经济属性。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制造商、 纳税人、 消费者, 他所赞成的政策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特殊立场。因为他有时是张三,有时是李四。作为制造商,他希望通货膨胀(此时他仅考虑自己的服务和产品) ;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希望价格控制(此时他主要考虑了他对其他人生产的商品所做的支付)。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也许赞成或默许补贴; 作为一个纳税人,他将批评补贴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干预政治力量,从而可...2011-05-26 22:50:42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经济属性。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制造商、 纳税人、 消费者, 他所赞成的政策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特殊立场。因为他有时是张三,有时是李四。作为制造商,他希望通货膨胀(此时他仅考虑自己的服务和产品) ;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希望价格控制(此时他主要考虑了他对其他人生产的商品所做的支付)。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也许赞成或默许补贴; 作为一个纳税人,他将批评补贴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干预政治力量,从而可以通过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而获利(此时他的原材料成本是法律限定的低价位) ; 同时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从价格控制中得到好处。 但绝大多数人正在欺骗他们自己, 因为受政治操纵的价格所带来的损失至少与它所带来的收益一样多, 甚至会比收益大得多,因为价格固定会限制或破坏就业和生产。 引自第85页 回应 2011-05-26 22:50:42
-
蛋蛋姐 (最终,总是以理想集团获胜告终)
第一章 课程的开始 在所有已知的学科中, 人们对经济学的误解最多。这并不奇怪, 因为诸如对物理、数学和机械学的影响微不足道的因素——研究者自身利益的维护, 却会使得原本就不容易研究的经济学又难上千倍。正如我们所见的, 每一个群体既有与其他群体相一致的利益, 又有和他们相冲突的利益。一些政策从长久来看可以使每一个人都受益, 而另外一些政策则为了一个群体的利益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这个受益的群体在自身直接利益的驱...2011-10-26 14:02:16
第一章 课程的开始 在所有已知的学科中, 人们对经济学的误解最多。这并不奇怪, 因为诸如对物理、数学和机械学的影响微不足道的因素——研究者自身利益的维护, 却会使得原本就不容易研究的经济学又难上千倍。正如我们所见的, 每一个群体既有与其他群体相一致的利益, 又有和他们相冲突的利益。一些政策从长久来看可以使每一个人都受益, 而另外一些政策则为了一个群体的利益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这个受益的群体在自身直接利益的驱使下, 将不遗余力地为这些政策辩护。他们可以雇佣最聪明的头脑, 用毕生的精力来阐述这些观点。最后, 他们要么说服了公众, 使其相信这些政策是正确的; 要么把这一问题搅得浑水一潭, 使任何冷静的思考都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 除了对自身利益没完没了的追求外, 还有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在不断“创造”经济学的谬误, 即人们在评价某种政策时, 只注意眼前利益或只考虑对特定群体的效应, 而没有去研究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长远影响。于是政策的间接效应完全被忽视了。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分出优秀的经济学家与庸俗的经济学家。庸俗的经济学家只能看到眼之所及的地方, 而优秀的经济学家则应看得更远; 前者只关心一种措施的直接后果, 而后者还关心长久的、间接的结果; 前者只考虑某一集团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而后者还要考虑对其他利益集团的作用。
回应 2011-10-26 14:02:16 -
寻空 (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
一个孩子打坏了一个玻璃窗。“一扇 新的玻璃 窗值多少钱 呢? 有250 美元吧! 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如果从来都没有玻璃窗被打碎,装玻璃这个行当将会怎样呢? ……” 这一观点肯定会被无限制地延伸下去。 装玻璃的人可以有 250 美元支付给其他的行业, 而这些行业又可以把这 250 美元支付给更多的人,这样不断流动, 没有尽头。于是这扇被打破的玻璃窗便在一个更广的领域内为人们提供货币和就业机会。 按照这些围观者的逻辑得出的结论...2011-05-26 22:40:49
-
寻空 (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
公共工程可以创造就业? 我们可以看到为修路而雇佣的工人,看到他们在工作, 于是政府投资者的 “创造就业” 的论调变得活灵活现,而且很可能为大部人所接受。 但是还有一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事,就是那些根本就没有机会出现的事情——那些被这一千万元税金的征收所破坏了的工作机会。 由这项工程所产生的, 顶多是一次就业机会的再分配。 建桥工人多一些, 汽车工人、 电视技师、 裁缝或农民就会少一些。2011-05-26 22:42:22
-
寻空 (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
如果他们能学会既看直接结果又看间接效果的话,在想象中, 他们会看到那些没被允许诞生的工作机会。他们会看到没能盖起来的房子, 没能修造的汽车、 洗衣机, 也可能是没有种成或没卖出去的食物。要看到为创造某种事物而失去的其他未创造的事物需要一种想象力,这是许多人所不具备的2011-05-26 22:43:49
-
蛋蛋姐 (最终,总是以理想集团获胜告终)
如果认为经济学是探索各种后果的科学, 我们应该意识到像逻辑、数学等学科是认识必然结果的科学。 我们可以用一个最基本的代数方程来证明。假设x = 5 和 x + y = 12, 这个方程的“答案”就是y= 7。这个答案如此精确是因为数学的计算方法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却将答案很自然地( 必然地) 包含其中了。 这个基本方程所包含的道理与最复杂、最抽象的数学方程所包含的道理一样: 答案已经在问题的提出之中了, ...2011-10-26 14:04:46
如果认为经济学是探索各种后果的科学, 我们应该意识到像逻辑、数学等学科是认识必然结果的科学。 我们可以用一个最基本的代数方程来证明。假设x = 5 和 x + y = 12, 这个方程的“答案”就是y= 7。这个答案如此精确是因为数学的计算方法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却将答案很自然地( 必然地) 包含其中了。 这个基本方程所包含的道理与最复杂、最抽象的数学方程所包含的道理一样: 答案已经在问题的提出之中了, 答案肯定, 而且也应该能够找出来。甚至有可能是某个人在令人惊讶的条件下找出来的。他甚至有一种发现全新事物的感觉—— 就像“天文观测者发现了一个新的行星出现在他的视野内”。这种感觉完全可以在答案的理论和实践结果中得到验证。当然, 答案已经包含在问题发生过程中了, 但这答案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因为数学方法提醒我们:一些必然的、内在的含义并非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道理对于经济学来说一样适用。从这个角度看, 经济学可以比作是工程学。当一个工程师遇到一个问题时, 他首先必须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情况都考虑到。如果他要设计一个桥梁来连接两点, 他首先必须知道这两点之间的距离、高度差、桥梁所要承受的最大载荷、建桥所用钢材和其他材料的拉压力, 以及这些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和应变。这其中很多方面的实际研究早已由别人完成了, 他的前辈们早已用很精确的数学方程计算出他所使用的材料应该承受的载荷以及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情况。根据这些他就能决定他所设计的梁、索、柱的直径、形状、数量和结构。 经济学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必须用同样的方法搞清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必要事实以及从这些事实中得到的有效推导。这些推导并不比事实的作用差。可以用桑塔亚那( Santayana) 关于逻辑的格言来描述( 这个格言同样适用于数学) : 推导是“探索真理的过 程”, 因此“当逻辑体系中的一个术语被告知是在描述一个事情时,支持这个术语的整个体系和他过去一样放出光芒”。
回应 2011-10-26 14:04:46 -
蛋蛋姐 (最终,总是以理想集团获胜告终)
第一章 课程的开始 在所有已知的学科中, 人们对经济学的误解最多。这并不奇怪, 因为诸如对物理、数学和机械学的影响微不足道的因素——研究者自身利益的维护, 却会使得原本就不容易研究的经济学又难上千倍。正如我们所见的, 每一个群体既有与其他群体相一致的利益, 又有和他们相冲突的利益。一些政策从长久来看可以使每一个人都受益, 而另外一些政策则为了一个群体的利益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这个受益的群体在自身直接利益的驱...2011-10-26 14:02:16
第一章 课程的开始 在所有已知的学科中, 人们对经济学的误解最多。这并不奇怪, 因为诸如对物理、数学和机械学的影响微不足道的因素——研究者自身利益的维护, 却会使得原本就不容易研究的经济学又难上千倍。正如我们所见的, 每一个群体既有与其他群体相一致的利益, 又有和他们相冲突的利益。一些政策从长久来看可以使每一个人都受益, 而另外一些政策则为了一个群体的利益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这个受益的群体在自身直接利益的驱使下, 将不遗余力地为这些政策辩护。他们可以雇佣最聪明的头脑, 用毕生的精力来阐述这些观点。最后, 他们要么说服了公众, 使其相信这些政策是正确的; 要么把这一问题搅得浑水一潭, 使任何冷静的思考都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 除了对自身利益没完没了的追求外, 还有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在不断“创造”经济学的谬误, 即人们在评价某种政策时, 只注意眼前利益或只考虑对特定群体的效应, 而没有去研究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长远影响。于是政策的间接效应完全被忽视了。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分出优秀的经济学家与庸俗的经济学家。庸俗的经济学家只能看到眼之所及的地方, 而优秀的经济学家则应看得更远; 前者只关心一种措施的直接后果, 而后者还关心长久的、间接的结果; 前者只考虑某一集团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而后者还要考虑对其他利益集团的作用。
回应 2011-10-26 14:02:16 -
寻空 (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
将利率人为地控制在低水平与将其他商品价格维持在低于自然市场价格水平下的结果是一样的。它将增加需求而降低供给。 增加对资本的需求而降低实际资本的供给, 它会产生经济扭曲。毫无疑问,人为地降低利率将鼓励贷款, 实际上是鼓励那些不降低利率就不能生存的高投机项目。 从供给来说, 人为地降低利率将打击正常的节约、 储蓄及投资, 从而缩减资本积累,同时减缓生产能力的提高、 “经济的增长” 以及急待促进的 “进步” 。新货币...2011-05-26 22:51:02
将利率人为地控制在低水平与将其他商品价格维持在低于自然市场价格水平下的结果是一样的。它将增加需求而降低供给。 增加对资本的需求而降低实际资本的供给, 它会产生经济扭曲。毫无疑问,人为地降低利率将鼓励贷款, 实际上是鼓励那些不降低利率就不能生存的高投机项目。 从供给来说, 人为地降低利率将打击正常的节约、 储蓄及投资, 从而缩减资本积累,同时减缓生产能力的提高、 “经济的增长” 以及急待促进的 “进步” 。新货币或银行信用的注入能在开始带来短期的利率下跌,但持续注入最终将使利率上升, 因为注入货币将使购买力下降,放贷者开始意识到他们今天借出去的钱, 等到明年还回来时, 能买到的东西会减少, 所以, 为了弥补这种预期购买力下降的损失,他们会在正常贷款利率上再加上额外的费用。 引自第135页 回应 2011-05-26 22:51:02 -
寻空 (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经济属性。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制造商、 纳税人、 消费者, 他所赞成的政策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特殊立场。因为他有时是张三,有时是李四。作为制造商,他希望通货膨胀(此时他仅考虑自己的服务和产品) ;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希望价格控制(此时他主要考虑了他对其他人生产的商品所做的支付)。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也许赞成或默许补贴; 作为一个纳税人,他将批评补贴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干预政治力量,从而可...2011-05-26 22:50:42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经济属性。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制造商、 纳税人、 消费者, 他所赞成的政策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特殊立场。因为他有时是张三,有时是李四。作为制造商,他希望通货膨胀(此时他仅考虑自己的服务和产品) ;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希望价格控制(此时他主要考虑了他对其他人生产的商品所做的支付)。 作为一个消费者,他也许赞成或默许补贴; 作为一个纳税人,他将批评补贴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干预政治力量,从而可以通过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而获利(此时他的原材料成本是法律限定的低价位) ; 同时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从价格控制中得到好处。 但绝大多数人正在欺骗他们自己, 因为受政治操纵的价格所带来的损失至少与它所带来的收益一样多, 甚至会比收益大得多,因为价格固定会限制或破坏就业和生产。 引自第85页 回应 2011-05-26 22:50:4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3 )
-
中信出版社 (2008)8.3分 3942人读过
-
Three Rivers Press (1981)8.9分 195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5)8.2分 1487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8)7.8分 379人读过
-
每满100-5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1632年至今古典自由主义历史年表:著作 (abcdxjs)
- 豆瓣五星图书【经济学】 (爱玛·包法利)
- 股票2 (波西米)
- Economics in One Lesson (heicuo)
- 【2011·理想】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朝胜利走去 (蛋蛋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一课之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月潭的小提琴 2012-03-15 01:33:45
全世界的经济问题,只有一个原因:有效需求不足,不管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全国范围内。这便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整个思想融会贯通还是很有道理的。
0 有用 天天 2008-09-12 11:38:12
好书被翻译糟蹋了
0 有用 银河系吐槽指南 2015-08-11 14:26:55
一個暑假用來學英語的書,不敢說我看著看著會睡著。——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在国际发展经济学界享有盛名的韩裔经济学家张夏准认为,发达国家倡导发展中国家需遵循自由放任的政策是一种“上了楼就踢掉梯子”(Kicking Away the Ladder),防止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政策主张。
0 有用 sweetxiao 2008-10-29 19:33:21
政府经济政策的解读 全局观念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7-12 12:09:10
恩,还行吧
0 有用 银河系吐槽指南 2015-08-11 14:26:55
一個暑假用來學英語的書,不敢說我看著看著會睡著。——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在国际发展经济学界享有盛名的韩裔经济学家张夏准认为,发达国家倡导发展中国家需遵循自由放任的政策是一种“上了楼就踢掉梯子”(Kicking Away the Ladder),防止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政策主张。
0 有用 antony13 2015-05-09 20:03:16
99年大学毕业刚工作时老总送我的书。
0 有用 小朋友的偶像 2013-05-12 12:23:55
3.5
0 有用 文的 2012-08-02 20:24:13
大三读的。自由放任主义。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7-12 12:09:10
恩,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