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激情——克尔凯郭尔
祈祷是最为单纯的。人们会觉得,这就像扣上裤扣一样简单,如果没有其他什么妨碍的话,可以马上出门。可是,——祈祷是多么困难!我要在精神绝对清晰地想象上帝、我自己、我与上帝的交往;我还要了解这种交往的辨正之处,而这也是祈祷的辨正之处,以免我把上帝误解为别的什么,因而不是在向上帝祈祷;我也不能把自己误解为别的什么,以至于根本不去祈祷。我要在祈祷者的活动中保持与上帝的区别与交往。
……如果我觉得我在与上帝的交往中我的行为是良好的,并不怀疑永恒,那么上帝表面上似乎对我也是满意的;因为上帝不是外露的,它是永恒本身:他不是在我作了错事时就责骂我的外露者,而是永恒本身,而永恒无需责骂,但它的报复却是可怕的,——这就是,即使我祈祷,上帝也根本不与我同在。
祈祷同样是一种行动。噢,在这方面,路德是个行家,他说过,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未如此在内心祈祷过,以至于在祈祷中没有被这种或那种想法搅扰过。这样,人们又要认为,祈祷会像扮演哈姆雷特一样困难,有一位最伟大的演员说过,尽管他用尽全部力量与毕生精力在不停地研究,他也只有一次接近于很好的扮演了他……
祈祷不几乎也同样是重要和意义丰富的吗?
——7、论祈祷
在我们的时代,如果有些人要公开承认,他们觉得世上最好没有基督教,要么说他们最好不是基督徒,这无疑比无所谓地保留着基督徒的名义要好,同时,这也是真正的生活的标志。但这种坦白不能带有讽刺、嘲笑与恼怒。这些有什么益处呢?面对自己不能勉为其难地接受的事情,人们会肃然起敬。基督本人说,他喜欢一个不能马上下决心把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不会是基督徒,尽管如此,基督喜欢他。所以,宁可诚实,不要半心半意。
基督教是一种可以令人们安然死去的美好观念;它是唯一的真正的慰藉,死亡的瞬间是最适合基督教的境况。可能连无所谓的人也因此而不愿放弃基督教。相反,正如人们为了此后可以不再付钱而交纳死亡保险金一样,人们保留基督教直至最后:基督徒是人,尽管如此,人在死亡的瞬间才成为基督徒。
——10、宁可诚实地否定,不要半心半意
这正是长久、长久以来基督教界的不幸,而今天仍然是这样:即基督既非此,又非彼,——既非在尘世生活过的他这个人,又非人们相信将要归来的他这个人,——相反他是这样一个人,关于这个人,人们从不可靠的途径如从历史上得知,他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伟大的人。
对于基督,人们是通过不可信、不正确的渠道而有所了解的;因为,唯一可信的,是人们成为有信仰的人。通过基督生平的成就,通过这1800年——即通过随之而来的一切——,人们了解了最后的结局,由此人们相互使对方变得更坚定。由于这些逐渐变成了只是,所以基督教精神干瘪枯萎了。悖论丧失了活动,人们成了基督徒,却丝毫未留意到悖论,丝毫没有什么不快。人们接受了基督的教义,改造了它,把它搞得面目全非,而且人们直截了当地就确保了真理,——作为一个其生平在历史上留下了如此之影响的人。这一切就像脚上穿上了袜子一样漂漂亮亮,理所当然,基督教就这样变成了异教。
如今,在基督教中,关于基督教的庄严美好、无比珍贵的真理,关于基督教的宽容的安慰,像过节一般充斥着一派没完没了、华而不实的空谈——但人们发现,自基督以来,1800年过去了;从令人烦恼的标志和从信仰的对象中,产生出最不可思议的虚幻形象,产生出一格上帝般善良的人。人们不知道,烦恼意味着什么,更少有人知道,崇敬意味着什么。人们尤其颂扬基督的,如果人们作为他的同时代者经历这些事时,正是人们要对之最为动怒的。但如今人们完全确信事情的结局。人们相信,根据历史完全有把握说他是伟人,人们得出结论说:这是正确的。这就是说:他所以是正确的、高贵的、卓越的和真实的,是因为他表现出了这些品质。换句话说:人们并不真正不费心去深入认识他做了什么,更没有人由此而借助上帝的援助,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去效仿他正确、高贵、卓越和真实的行动;因为人们根本就不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因而会在同时性的境遇中做出恰恰相反的判断。只要赞美他、颂扬他就足够了,正如一位畏畏缩缩地,因而也是毫无意义地翻译著者的翻译家所说的,人们为了要正确理解而过于“认真”了,也许同样过于胆怯、过于懦弱了。
基督教界不知不觉地取消了基督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说要做些什么的话,就是要试着把基督重新引进基督教界来。
——29、返归对基督的信仰
一个人是想一劳永逸地研究出如何接近不朽的,而这种接近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不朽的明确性恰恰存在于主观性中。另一个人是不朽的,他正是以反抗不明确性来维护不朽。
苏格拉底的无知以全部的内在激情表明了,只要存在者存在,永恒的真理就与他相关,并因此对他的来说必然是一个悖论。尽管如此,苏格拉底身上的苏格拉底式的无知可能较之那些卖弄更情地与时代要求眉来眼去,唯编外讲师是从的完整体系的客观真理要具有更多的真理。
——30、论不朽
信仰的对象是另一个人的现实,与他的交往是一种无限的关注。信仰的对象不是教条;因为这样一来,交往就是理智性的,这样人们就不应敷衍了事,而应达到理智性交往的最大极限。信仰的对象也不是持有一种教条的教师;因为如果一位教师持有一种教条,那么教条就会比教师更为重要,而在不能敷衍了事,而要达到理智性交往的最大极限时,理智的交往就比教师更为重要。但是,信仰的对象时教师的现实性,——即教师确实存在。因此信仰的答案必定为是或否;因为信仰的答案与教条无关,它与教条真实与否这一问题无关。它与教师也没有瓜葛,不回答他的教条真实与否这一问题。它是对有关这一事实情况的问题的答案:你相信他确存在过吗?
因此,信仰的对象是上帝的现实性(在生存意义上的现实性)。但生存首先意味着:作一个单个的人。因此,不靠率个别、只考虑普遍的思想必定忽略生存。信仰的对象是上帝作为一个个别者生存的现实性,即上帝作为个别者生存过。
信仰是个自为的领域,任何一种对基督教的误解都立刻表现为把基督教转变为一种教条,并把这种教条纳入唯理论的循环。凡在唯理论范围内作为最高极限的(即人们对于教师的现实性完全无所谓),在信仰范围内则起到意义相反的作用:信仰的最高极限是尽可能对于教师的现实性寄予无限的关注。
——32、论信仰
我们的整个时代都深深地陷入了冷漠之中,简直就没有什么宗教,根本就不可能有宗教,这就是麻烦所在。
人们自称是基督徒,而不注意什么是冷漠,或者说冷漠最糟糕的形式有何表现,这就产生了迷惑。
不,——宗教冷漠最危险、最普遍的方式在于,人们具有某种宗教,但这种宗教畸形地变成了纯粹的儿戏,被搞得一团糟,以至于人们竟能毫无激情地拥有这种宗教。这是冷漠的最危险方式:因为正是在这种被称之为“宗教”的胡闹中,面对缺乏宗教这样一种谴责,人们认为自己是问心无愧的,认为这种谴责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
每一种宗教都带有激情与热忱。因此——尤其是在理智的时代——每一种宗教只拥有极少数的追随者。相反,成千的人只接受宗教的一点点内容,使他变成畸形,把它搞得一团糟,然后就无激情地、非宗教式地、冷漠地拥有了自己的宗教,活着——换而言之:他们对其他一切都采取完全冷漠的态度,他们拥有这种宗教只是为了能够理直气壮地面对他们没有宗教的指责。
我在自己眼前看到的只有冷漠,——最深沉、最腐朽、最危险的方式的冷漠。……对于这些人,苏格拉底会说:“人,他们可算不上,他们已非人化为公众了,或者说他们就是公众。”
公众是乌合之众。他们不操心人性的东西,即一种意见是否自在自为地真实,他们所操心的,是有多少人持这种意见这一问题。哈哈!数量决定了一种意见是否具有重要意义,而公众中的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在操心着这个问题,——是的,根本就没有个别的人了:每个个别的人都是公众。
——37、论宗教上的冷漠
他从未说过,自己要求有颂扬者、祈祷着的颂扬者,活着追随者,当他说“门徒”时,他总是解释说,可以看到,门徒就是继承人,——不是一种教条的追随者,而是一种生活的继承者。
——38、论继承基督
现在的基督教界过得好像有这样一种情况:基督是伟大的英雄和慈善家,他一劳永逸地保证了我们的幸福,我们只要做个好人,满足于无罪的尘世生活,把其他一切都交付给他。
但实际上,基督实质上是榜样,我们要同他一样,而不仅做他的受益者。
——39、基督不是慈善家,而是榜样
“颂扬者”与“继承者”区别何在?
继承者就是自己所颂扬的,或者说他追求成为自己所颂扬的。颂扬者则置身局外,有意无意地不去发现他所颂扬的包含有对他的要求,——即要求他要么成为所颂扬的,要么就追求成为所颂扬的。
基督……并不具备任何一种尘世中的有利条件,这种有利条件确实可以成为他人颂扬的对象,或可以给他人提供借口与遁词,说什么他这位榜样能这样做,是因为他具备这些有利条件。其实不如说他的生活就是“真理”,在它面前,颂扬恰恰是虚妄。
——41、论颂扬者与继承者
我们来想象一个人。他与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一起,却不被理解,不被承认他所是的那种人,——他被误解、嘲笑、迫害、最后像个罪犯一样被处死。但他的生活的后果却揭示了,他是什么样的人;保留了这后果的历史为他平了反。现在,人们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称他为伟人、高尚的人,而几乎忘记了他所遭受的侮辱:当时的同时代人不承认他实际上所是的那种人,——也就是通过的确比他的生活更重要得多的他的生活的后果才真正成为他所是的那种人。
把圣史变成平凡的历史,把基督变成一个人,这是多么的邪恶、多么的疏忽怠慢!人们能从历史中得到一些关于基督的事吗?决不会的!耶稣基督史信仰的对象,——要么人们就啊哟信仰他,要么人们就要对他感到不快;因为“了解”他,恰恰意味着,人们所了解的并非是他的实际。因此,历史肯定会传达丰富的知识,但知识却消灭了耶稣基督。
基督是自己愿意受辱的,他愿意被如此看待。
看啊:历史因此不必徒劳地去费力为他平反,我们不应凭邪恶和疏忽怠慢就胆大妄为地认为自己本来就了解他真正是什么人;因为没有人了解这些,谁相信这一点,谁就要与他同时受辱。如果神选择了卑微的出身,——如果无所不能的他选择了低微的仆人形象,——热过他手无寸铁地四处奔走,让人们随心所欲地处置他,那么他自己充分地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自己要这样而不是别样;同时是他在掌握着人们,而不是人们在控制着他,——因此历史不必多管闲事,去揭示他是谁。
——52、论信仰基督与了解基督
《新约》认为,接近上帝,就导致人在尘世上受难,而宗教感存在于为真理去作证、去受难、去牺牲的意志之中,——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似乎这是什么业绩。如果他们如此勇敢,那么他们与上帝的交往就会在某些标志如尘世的阻力、迫害和受难中显示出来。这就是精神,精神的见证支撑着他们。但每当前景暗淡的时候,他们都从这个高度堕落下去,于是情况对他们来说就成为:尘世的阻力也许证明他们错了,而他们如此英勇是狂妄已极的。这样,他们简直要把自己真诚的热忱当作罪责来怜悯与懊悔了。看,这就是诱惑。
——54、宗教感与诱惑
基督之死揭示出了一点,即他否定了民族,想与它摆脱干系。基督教与民族无关。
——55、基督教与民族
福音是什么?福音并不是?“这里有钱,这里有健康,这里有尊严的满足等等”,不,不——这就不是基督教了,它是与上帝交往的标志。
——61、向穷人布道福音
因此,一切其他的爱都同时具有不完美性,这里有双重的问题,也有双重性意义:人们首先问对象,其次是问爱。但在对邻人的爱之中则只考虑一点;——爱,永恒性在这里只有一种唯一的答案:这就是爱;因为爱与邻人的关系不同于一种爱与其他种爱的关系。自然的爱和友谊是由对象确定的,只有对邻人的爱才由爱来确定。因为每个人——绝对地是每个人——都是邻人,因此对象的所有特殊性都取消了,这样,这种爱恰恰表现为其对象缺乏更为贴近的任何特殊性规定,——这就是说:爱邻人只表现为爱。这不就是最高的完美性吗?
——70、对邻人的爱的最高完美性
基督既是我们的拯救者,又是我们的审判者,这正是基督教的深刻之处。并不是说,一个人是我们的拯救者,另一个人是我们的审判者,这样我们才受审判;不,——拯救者与审判者是一个人,同一个人。
——71、基督作为拯救者与审判者
过去常常大量地谈论的首先是基督受难,如他爱讥讽、挨鞭笞、被钉上十字架。但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似乎忘记了另外一种方式的受罪,即内心的受难、灵魂的受难,或人们可以称之为受难的秘密的东西,即自始至终悄悄地与基督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不得不把内心掩盖起来,并显示出另外一副样子,总是很痛苦的,——人的状况就是这样。这是人的最慎重的受难……
……他是爱。出于爱,他愿为人们做一切,他把毕生献给了人们,为他们而忍受了耻辱的死亡,……他的毕生就是内心的受难。由于那天夜间的背叛,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开始了,他忍受了肉体痛苦和虐待;他忍受了朋友的背叛,忍受了形单影只,受到嘲笑、遭到讽刺,被人啐唾沫,被戴上荆冠,穿上朱衣,——用人们的话来说——他只有自己失败的事业(“看,这个人!”)——他孤身陷入愤怒的敌人之中,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况!--他被自己所有的朋友遗弃,--这是多么可怕的孤独。没有人能够理解这种受难;要想理解它,是不自量力的。
——78、论内心的受难
如果两个人一起吃核桃,一个人喜欢吃壳,另一个人喜欢吃仁,人们就要说,他们彼此很合适。上帝与尘世也是这样地彼此合适。尘世扔掉的、轻视是——即牺牲掉的,仁——,正是对于上帝具有无限价值的,尘世以最大的激情来热爱的,上帝以更大的热情收集起来。
——80、上帝与被牺牲的
成为基督徒,并保持做基督徒,这就是考验。——这是一种在痛苦与烦恼方面任何人类的受难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受难。
……因为每个基督徒都在受难,——如果这个基督徒没有自己能够仰望的榜样,他就不能坚持下去,……爱受到仇视,真理受到迫害。借助眼前的这个形象,基督徒在受辱中坚忍不拔,——被引向要以自己的尊严吸引所有人的他。
尊严与受辱的情况就是这样。真正的基督徒的受辱并不糟糕,是恰当的受辱,它只是尊严的反映,不过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的反映,在这里尊严要倒过来表现为低下与受辱。星辰事实上高悬天穹,即使向水中看时,他们看起来似乎是深深地在地下,但他们仍然高悬天穹。这样,当基督徒的生活在尘世之镜中显示为深沉的受辱时,它也是最高的升华。这样,受辱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尊严。
——83、论受辱
……在一定意义上是的;因为对上帝的爱就是堆尘世的仇恨,)但在此之外,他们并不发誓堆尘世抱敌意:为了保留爱,他们在堆上帝的爱之中,为了爱这无情的世界而同上帝联合在一起,——活跃一切的精神带来了爱。因此,为了拯救这无情的世界,使徒们下定决心要像个榜样一样地去爱,忍受一切,挺住一切,自我牺牲。这就是爱。
——88、面对自私与尘世而垂死
在一定意义上,上帝就居住在孤寂之中。
——93、论孤寂
每个懂得沉默的人都会成为神之子;因为在沉默中,他意识到自己神圣的来历。谁喋喋不休,谁就成为一个人。
有多少人懂得沉默!只是,有多少人懂得,沉默意味着什么!……
——96、沉默与成为神之子
基督教把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改变为良心的关系。
看啊,世界吵吵嚷嚷,只是为了引起微笑的变化;它为了无谓之事而震天动地,--这相当于一座大山孕育了一只老鼠。但基督教在宁静中带来了无限的变化,仿佛它是虚无。它是如此之宁静,彷佛不存在世俗的东西,——如此之宁静,彷佛只有一位死去的人和内在性,基督教除了是内在性外,还是什么呢?!
——97、论良心关系
摘
|
感谢你把摘录传上来。
有好些错别字。
手打的嘛。。。不好意思
看来你也没有电子版 我在网上找了好久都没~ 很想看。
谢过丰兄,好多也是我想摘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