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弗兰克・克默德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虚构理论研究
原作名: The sense of an ending: fiction theory research
译者: 刘建华
出版年: 2000-03
页数: 181
定价: 10.40
装帧: 平装
丛书: 牛津精选
ISBN: 9787538257205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虚构理论研究
原作名: The sense of an ending: fiction theory research
译者: 刘建华
出版年: 2000-03
页数: 181
定价: 10.40
装帧: 平装
丛书: 牛津精选
ISBN: 978753825720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混乱时代:预言经典)【上】 (迎风追)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牛津精选丛书 (显微无间)
- 遗书之憾 (奥兹的铁皮人)
- 【“文化与批评”读书会】书单 (Kaka.Lam)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结尾的意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abberwock 2016-05-24 00:10:50
在这些伟大的作品中,只有《尤利西斯》研究并发展了范式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了事实对虚构的抵抗,以及人类的自由和不可预测性对于情节的抵抗。乔伊斯选择了一天,那是一场作者用反讽的手法做了处理的危机。1904年6月16日充满任意性,书中有一些巧合和聚会有意义,另一些没有意义。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缺少神话化,与荣格的追随者及其严肃的协调性神话和同步性原则截然相反。在乔伊斯小说里,甚至连一个反和谐神话都找... 在这些伟大的作品中,只有《尤利西斯》研究并发展了范式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了事实对虚构的抵抗,以及人类的自由和不可预测性对于情节的抵抗。乔伊斯选择了一天,那是一场作者用反讽的手法做了处理的危机。1904年6月16日充满任意性,书中有一些巧合和聚会有意义,另一些没有意义。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缺少神话化,与荣格的追随者及其严肃的协调性神话和同步性原则截然相反。在乔伊斯小说里,甚至连一个反和谐神话都找不到;他向我们展示了虚构如何与其对象契合的。而且乔伊斯比其他任何人都明白,他没有被运用智力的机会或法西斯主义的优美形式所吸引。 (展开)
0 有用 苍耳 2022-02-12 21:43:18
宗教部分读得一脸茫然,之后再读吧。
0 有用 风知 2023-03-18 15:20:49 江苏
即使有无数走神读过的字句,即使涉及很多不了解的作品,何况彼时此地,它也完全值得推荐给每个对现代以来的文学和思想状况感兴趣的人。 论述本身或许仅在一个窄小的侧面上展开,但能在这切身的侧面提供一种真正的安慰与洞见,也已经足够。 秩序与偶然,想象与现实,文学与荨麻。
2 有用 陆离 2013-09-14 19:35:49
两遍读下来翻译都变得顺眼了……不禁慨叹小伙伴@RhinestoneEyes 能刷刷看完这么艰深的书可真厉害!
0 有用 学无术 2022-05-12 10:05:27
生于历史中间,错过了开头,又赶不上结尾的人,如何确定人生意义
0 有用 lire 2023-11-12 20:04:47 广东
弗兰克·克默德确实是兼具现实感和形式敏感的批评家,从《启示录》的末世论出发,讨论虚构作品中的时间形式,下次细读。人类需要将开头、中间和结尾的连续性所构造的和谐关系强加给现实,以获得生活的秩序,但现代世界已经无法相信自在的和谐关系,甚至在小说中也是如此。因此,作家需要注重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首先,一部小说不可能完全具备不连续性和纯粹的混乱(即使新小说尝试做到),因为如果这种状态真正被达到,那么就不... 弗兰克·克默德确实是兼具现实感和形式敏感的批评家,从《启示录》的末世论出发,讨论虚构作品中的时间形式,下次细读。人类需要将开头、中间和结尾的连续性所构造的和谐关系强加给现实,以获得生活的秩序,但现代世界已经无法相信自在的和谐关系,甚至在小说中也是如此。因此,作家需要注重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首先,一部小说不可能完全具备不连续性和纯粹的混乱(即使新小说尝试做到),因为如果这种状态真正被达到,那么就不存在一部小说了,所以,小说固有的形式不得不构造出一种连续性;但同时,小说如果不在形式中容纳一种现实的无序,像乔伊斯那样,在小说中表现偶然的事实,那么,现代读者将不会天真地在其中找到慰籍。一位有责任的批评家应当思考现代社会中,虚构与现实这种充满斗争和紧张的关系,不能让充满危险的,真实的虚构出现(神话) (展开)
0 有用 -Philologie- 2023-10-30 22:47:35 北京
读了一遍,没大读懂,也许是翻译的问题(读不懂怪翻译总是方便的);但是对读了克默德的原文,发现还是应该怪克默德。 《摹仿论》《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古典传统》和这本《结尾的意义》应该可以算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名著了吧。 这本书肯定还是要再读的。
0 有用 惊蛰 2023-10-18 16:22:12 北京
这本书中,他的写法是通过时间。时间是撬动论证的杠杆。作者在里面写了几对关系:两种结尾:一种是确定的(神话),一种是不确定的(文学虚构);文学虚构性和其他虚构性;现实和虚构:时间、想象、互补性原则。作为解释新的现代中读者对于结尾的态度的概念丛。能和其他书籍相呼应的桥梁多是“时间”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到的天使时间和《国》这本书中讲的世俗中的神圣性确有呼应,但似乎不应作为主旨。(但这点建立在孤立文本... 这本书中,他的写法是通过时间。时间是撬动论证的杠杆。作者在里面写了几对关系:两种结尾:一种是确定的(神话),一种是不确定的(文学虚构);文学虚构性和其他虚构性;现实和虚构:时间、想象、互补性原则。作为解释新的现代中读者对于结尾的态度的概念丛。能和其他书籍相呼应的桥梁多是“时间”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到的天使时间和《国》这本书中讲的世俗中的神圣性确有呼应,但似乎不应作为主旨。(但这点建立在孤立文本阅读之上,kermode 的背景应该会对此有所注释。)还包含人们对连续性时间的维护,虚构中的永恒性和实际的断裂性的维护,因为以萨特等现代小说家为例,让我认为kermode 的关注点也许会偏后。在这里我的观点也许简单到粗暴,如果任何西方到现代的思想观念流变都和世俗性挂上钩,是我排斥的还原主义。 (展开)
0 有用 ZiogSearpeen 2023-08-28 10:19:11 吉林
比较难懂
2 有用 砚一 2023-07-24 09:11:12 山西
基督教是焦虑最多,最强调死亡的教派。宗教改革时期的神学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强调:这是一个由启示所引起的恐惧被悲剧所吸收的时期。《哈姆莱特》用大量徒劳的、梦幻似的行动告诉人们要有耐心,要做好准备;《奥瑟罗》的流血时期写的是不合时宜的好奇心是如何结束一条性命的;《麦克白》中千禧年的结束和 《李尔王》中启示的破灭都是些虚假的结尾,反映的都是永恒的世界里的人类的时间。它们探讨的是一个特殊时代里的死亡问题。... 基督教是焦虑最多,最强调死亡的教派。宗教改革时期的神学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强调:这是一个由启示所引起的恐惧被悲剧所吸收的时期。《哈姆莱特》用大量徒劳的、梦幻似的行动告诉人们要有耐心,要做好准备;《奥瑟罗》的流血时期写的是不合时宜的好奇心是如何结束一条性命的;《麦克白》中千禧年的结束和 《李尔王》中启示的破灭都是些虚假的结尾,反映的都是永恒的世界里的人类的时间。它们探讨的是一个特殊时代里的死亡问题。这个时代对于启示来说出现得太晚,对于预言来说重要性又太大。这个时代比其他时代更加明白,它的虚构作品只不过是人类为世界设计的模式。但这个时代与其他时代一样,能感觉到人类依然需要那种与过去相和谐的结尾,那种奥瑟罗用其最后的言词努力争取的结尾那种完满、和谐的结尾,但莎士比亚并不宣称时钟将不走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