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书写札记的书评 (13)

触摸真实——布列松的电影书写
在上次的导师课中,老师提到了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我在之前看过布列松的那部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的改编的电影《扒手》,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简练到极致的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看了他其他两部电影依然是根据小说改编的《金钱》和《...
(展开)

罗伯特·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摘录
1、 去掉我积累的错误和虚假。认识我的手段,掌握这些手段。 2、 我的手段愈多,善用手段的能力愈减。 3、 控制准确性。让自己成为一件准确的工具。 4、不可有执行人员的心。每拍一个镜头,要在我已有的想象上觅放新盐。即时创新(或再创新)。 21、电影书写的影片,藉影像与声...
(展开)

《电影书写札记》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序 布列松在日记上以只言片语记下他的发现,写下人之为人所具有的一切好恶,特别是他对虚荣、过分理智、因循守旧的厌恶。他爱好诚恳和自然(贞德面对施刑者时的“良善本性”),喜欢艺术上的简约与准确 和东方艺术相似,如充满禅思佛理的北齐画作。同样着重简约的手法,爱好感... (展开)
《电影书写札记》摘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布列松的两组对应概念: ①舞台(剧)、电影、演员 ②影片、电影书写、模特儿 控制准确性,让自己成为一件准确的工具。 重要的,不是他们向我显露的,而是他们向我隐藏的。尤其是那些他们没想到会在自己身上有的,他们和我之间:感通,预知。 两类影片:一类运用舞台剧手段 (... (展开)
一把小提琴足够时,绝对不要使用两把。
此书中。他主要强调几点: 1、模特。而不是演员。要清除演员脑子里的任何意图。保持导演的绝对控制权。演员不要去表演。要生活化。要“由外向内”。这一点就像“表现派”的理念一样。通过演员的数以千计的模仿重复、机械地动作单元练习。进入到角色精神层面。 2、绘画与音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