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关于媒介使用的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孩子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自己健康成长,其核心是强调要孩子积极利用媒介,如果运用得当,它当然有很多正面的影响。对于广大父母样、教师以及其他儿童研究者,本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录 · · · · · ·
第一节儿童有话要说
渴望倾听儿童的声音
“当我对你讲话时,请注意我”
“儿童电视宪章应该由儿童来写”
流动j已者
南非女孩莫尼克
“孩子们,别让大人控制了你们的论坛”
“儿童是儿童问题的专家”
参与权阶梯
中国孩子有话要说
第二节儿童的声音将改变世界
为了寻找儿童的声音
沉默的被关怀者
挑战传统的“六・-”报道模式
儿童声音的重要性
儿童表达中心
农村采访计划
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
儿童的声音符改变世界
第三节 探索儿童的声音
发现CE
“皇帝的新装”
访问纽约的CE
为什么会有CE
感受CE新闻
儿童参与权
探索中国CE
第二辑 权利
第一节 认识儿童的权利
什么是儿童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的生存权
儿童的发展权
儿童的受保护权
儿童的参与权
第二节媒介与儿童成长的权利
大众媒介的界定和意义
儿童享用这一资源的权利
我国有关保护儿童的媒介权利的法规政策
第三节 捍卫童年
从《童年的消逝》谈起
重新认识“童年”的概念
我们应该捍卫什么样的童年?
电影媒介真会摧毁童年吗?
第三辑 指导
第一节 了解儿童的媒介使用
儿童媒介接触时间多了还是少了
儿童看电视多了还是少了
儿童的媒介兴趣是好还是坏了
第二节 如何指导孩子使用媒介
正确认识媒介的影响
如何指导孩子使用电视?
如何指导孩子利用广告?
如何指导孩子使用计算机/网络?
……
· · · · · · (收起)
媒介与儿童教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男孩要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误区何在:1.大大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2.限制了女孩的发展,扩大了男女不平等;3.从女性主义观点看,要求“男主动”、“女被动”的实质是一种性别歧视(P257-258) 对孩子来说,最有影响的角色模式是父母,然后是学校教师和大众传媒。他们从中寻求和理解这些角色模式,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种模式中的人,即典型的男性或女性,以满足社会及自己的角色期待。(P262) 目前,家庭性别...2019-07-18 16:07:06
“男孩要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误区何在:1.大大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2.限制了女孩的发展,扩大了男女不平等;3.从女性主义观点看,要求“男主动”、“女被动”的实质是一种性别歧视(P257-258)
对孩子来说,最有影响的角色模式是父母,然后是学校教师和大众传媒。他们从中寻求和理解这些角色模式,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种模式中的人,即典型的男性或女性,以满足社会及自己的角色期待。(P262)
目前,家庭性别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家长盲目地强调传统的角色定型,由此扩大了对儿童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利的性别差异。(P262)
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双性化角色教育(建立在“性度”概念基础上,由Sandra Bem和Janet Spence在70S末80S初提出)(P265)
家庭性别教育要点:1.即使是孩子,也要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2.观察孩子的个性发展。确认孩子特别能干什么,特别会干什么,对什么特别有兴趣;3.经常鼓励还同异性伙伴一起活动,培养双性化特质;4.特别要告诉女孩,社会上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但这是他人的问题,而不是女孩自己的问题。(P266)
媒介一定有性别(不是性别中立的),是由于其具有的“反映和建构”功能(反映社会刻板印象与性别偏见,强化并塑造这种性别刻板印象)(P267)
回应 2019-07-18 16:07:06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这几乎是我所看到的的(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共同特征。(P197) 计算机教育是要将儿童培养为一个主动的使用者。(P202) (美国)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影响下,计算机/网络仍然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仍然充满着人文关怀。(P207)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问题,不是应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教育思想或教育哲学的问...2019-07-18 16:06:40
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这几乎是我所看到的的(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共同特征。(P197)
计算机教育是要将儿童培养为一个主动的使用者。(P202)
(美国)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影响下,计算机/网络仍然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仍然充满着人文关怀。(P207)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问题,不是应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教育思想或教育哲学的问题。计算机和网络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如果想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首先需要的是教育观念上的革命。(P210)
大众媒介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1.各种社会价值观念、知识及生活方式、社会流行通过大众媒介进入幼儿园和校园,使校园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2.增加了儿童获取知识、信息、娱乐的选择(儿童有了选择的可能——是一种社会进步,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P232)
大众媒介的普及,赋予了儿童选择接收或接受某种信息的权力,其普及促进了信息流通的民主化,在获取信息和娱乐资源方面,儿童开始处在与成人平等的地位,与成人共享信息→成人丧失信息垄断地位,因而丧失了一定的教育权威性。(P232~233)
网络技如何改变学校的学习活动:1.改变学习的含义(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2.改变学习的内容,包括:①信息处理②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③电脑素养与科技熟练度(一个人真正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3.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育的中心从教师传授答案转移到学生寻求答案)(P234~236)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通过交互性“赋权”儿童的同时,也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一种主动“接受”坏影响的可能。(P241)
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因人而异。在接触媒介时,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P243)
媒介教育的目标:1.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2.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3.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4.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帮助自己成长;网络素养教育的目标还包括:5.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6.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7.培养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P245~246)
回应 2019-07-18 16:06:40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儿童出于什么需要读书:1.学习需要;2.交往需要;3.缓解焦虑需要;4.放松的需要;5.消磨时间的需要。(P140~141) 阅读对于儿童的功能:1.为儿童提供关于社会、自然和自我的知识;2.缓解儿童焦虑,帮助儿童“放松”,以回复到愉快的状态;3.填充时间(P141~142) 从媒介中学习(即受教育)是一种伴随性质的学习。儿童阅读的意义是娱乐、是体验艺术。(P143) 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P144)2019-07-18 16:05:46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成人现在所需要做的不是要减少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而是要增加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P116) 一些家长、教师错误地以是否有利于学校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媒介,不利于儿童学习成绩增长的媒介活动,无论儿童是否喜欢和需要一律取消,结果也取消了儿童的休息闲暇的权利和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P117) (评价儿童兴趣倾向的好坏包括两种标准:)一个标准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成人儿童的娱乐需求是正当的,不须被成人所“指导”...2019-07-18 16:05:01
成人现在所需要做的不是要减少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而是要增加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P116)
一些家长、教师错误地以是否有利于学校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媒介,不利于儿童学习成绩增长的媒介活动,无论儿童是否喜欢和需要一律取消,结果也取消了儿童的休息闲暇的权利和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P117)
(评价儿童兴趣倾向的好坏包括两种标准:)一个标准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成人儿童的娱乐需求是正当的,不须被成人所“指导”和“矫正”的,儿童应当通过媒介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结果对儿童媒介兴趣持肯定评价;另一个标准则是以成人为本位的,这个标准强调“教育意义”的重要性,媒介主要是教育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结果会对儿童的媒介兴趣持否定评价。(P119)
肯定儿童媒介兴趣的理由:1.娱乐是儿童的天然需求;2.对自由时间较少的城市儿童来说,媒介是娱乐工具而非教育工具,这不仅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好处,而且也是非常现实的选择。(P119)
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介的影响是与儿童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态度、个性及价值观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媒介兴趣和媒介选择,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接受了或改变了某些知识、社会观念和行为规范。(P121)
影响媒介对儿童作用的七个因素:性别、年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父母影响、儿童的家庭关系、儿童的社会关系(P121-122)
关心媒介使用是为了观察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变化,而不是为了杜绝他们的媒介使用。(P128)
计算机应该成为充实、扩展童年生活的工具,而不应成为限制、缩短童年生活或加速成人化的工具。(P132)
回应 2019-07-18 16:05:01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男孩要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误区何在:1.大大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2.限制了女孩的发展,扩大了男女不平等;3.从女性主义观点看,要求“男主动”、“女被动”的实质是一种性别歧视(P257-258) 对孩子来说,最有影响的角色模式是父母,然后是学校教师和大众传媒。他们从中寻求和理解这些角色模式,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种模式中的人,即典型的男性或女性,以满足社会及自己的角色期待。(P262) 目前,家庭性别...2019-07-18 16:07:06
“男孩要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误区何在:1.大大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2.限制了女孩的发展,扩大了男女不平等;3.从女性主义观点看,要求“男主动”、“女被动”的实质是一种性别歧视(P257-258)
对孩子来说,最有影响的角色模式是父母,然后是学校教师和大众传媒。他们从中寻求和理解这些角色模式,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种模式中的人,即典型的男性或女性,以满足社会及自己的角色期待。(P262)
目前,家庭性别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家长盲目地强调传统的角色定型,由此扩大了对儿童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利的性别差异。(P262)
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双性化角色教育(建立在“性度”概念基础上,由Sandra Bem和Janet Spence在70S末80S初提出)(P265)
家庭性别教育要点:1.即使是孩子,也要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2.观察孩子的个性发展。确认孩子特别能干什么,特别会干什么,对什么特别有兴趣;3.经常鼓励还同异性伙伴一起活动,培养双性化特质;4.特别要告诉女孩,社会上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但这是他人的问题,而不是女孩自己的问题。(P266)
媒介一定有性别(不是性别中立的),是由于其具有的“反映和建构”功能(反映社会刻板印象与性别偏见,强化并塑造这种性别刻板印象)(P267)
回应 2019-07-18 16:07:06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这几乎是我所看到的的(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共同特征。(P197) 计算机教育是要将儿童培养为一个主动的使用者。(P202) (美国)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影响下,计算机/网络仍然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仍然充满着人文关怀。(P207)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问题,不是应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教育思想或教育哲学的问...2019-07-18 16:06:40
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这几乎是我所看到的的(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共同特征。(P197)
计算机教育是要将儿童培养为一个主动的使用者。(P202)
(美国)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影响下,计算机/网络仍然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仍然充满着人文关怀。(P207)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问题,不是应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教育思想或教育哲学的问题。计算机和网络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如果想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首先需要的是教育观念上的革命。(P210)
大众媒介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1.各种社会价值观念、知识及生活方式、社会流行通过大众媒介进入幼儿园和校园,使校园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2.增加了儿童获取知识、信息、娱乐的选择(儿童有了选择的可能——是一种社会进步,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P232)
大众媒介的普及,赋予了儿童选择接收或接受某种信息的权力,其普及促进了信息流通的民主化,在获取信息和娱乐资源方面,儿童开始处在与成人平等的地位,与成人共享信息→成人丧失信息垄断地位,因而丧失了一定的教育权威性。(P232~233)
网络技如何改变学校的学习活动:1.改变学习的含义(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2.改变学习的内容,包括:①信息处理②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③电脑素养与科技熟练度(一个人真正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3.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育的中心从教师传授答案转移到学生寻求答案)(P234~236)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通过交互性“赋权”儿童的同时,也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一种主动“接受”坏影响的可能。(P241)
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因人而异。在接触媒介时,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P243)
媒介教育的目标:1.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2.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3.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4.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帮助自己成长;网络素养教育的目标还包括:5.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6.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7.培养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P245~246)
回应 2019-07-18 16:06:40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儿童出于什么需要读书:1.学习需要;2.交往需要;3.缓解焦虑需要;4.放松的需要;5.消磨时间的需要。(P140~141) 阅读对于儿童的功能:1.为儿童提供关于社会、自然和自我的知识;2.缓解儿童焦虑,帮助儿童“放松”,以回复到愉快的状态;3.填充时间(P141~142) 从媒介中学习(即受教育)是一种伴随性质的学习。儿童阅读的意义是娱乐、是体验艺术。(P143) 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P144)2019-07-18 16:05:46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成人现在所需要做的不是要减少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而是要增加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P116) 一些家长、教师错误地以是否有利于学校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媒介,不利于儿童学习成绩增长的媒介活动,无论儿童是否喜欢和需要一律取消,结果也取消了儿童的休息闲暇的权利和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P117) (评价儿童兴趣倾向的好坏包括两种标准:)一个标准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成人儿童的娱乐需求是正当的,不须被成人所“指导”...2019-07-18 16:05:01
成人现在所需要做的不是要减少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而是要增加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P116)
一些家长、教师错误地以是否有利于学校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媒介,不利于儿童学习成绩增长的媒介活动,无论儿童是否喜欢和需要一律取消,结果也取消了儿童的休息闲暇的权利和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P117)
(评价儿童兴趣倾向的好坏包括两种标准:)一个标准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成人儿童的娱乐需求是正当的,不须被成人所“指导”和“矫正”的,儿童应当通过媒介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结果对儿童媒介兴趣持肯定评价;另一个标准则是以成人为本位的,这个标准强调“教育意义”的重要性,媒介主要是教育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结果会对儿童的媒介兴趣持否定评价。(P119)
肯定儿童媒介兴趣的理由:1.娱乐是儿童的天然需求;2.对自由时间较少的城市儿童来说,媒介是娱乐工具而非教育工具,这不仅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好处,而且也是非常现实的选择。(P119)
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介的影响是与儿童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态度、个性及价值观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媒介兴趣和媒介选择,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接受了或改变了某些知识、社会观念和行为规范。(P121)
影响媒介对儿童作用的七个因素:性别、年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父母影响、儿童的家庭关系、儿童的社会关系(P121-122)
关心媒介使用是为了观察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变化,而不是为了杜绝他们的媒介使用。(P128)
计算机应该成为充实、扩展童年生活的工具,而不应成为限制、缩短童年生活或加速成人化的工具。(P132)
回应 2019-07-18 16:05:01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男孩要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误区何在:1.大大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2.限制了女孩的发展,扩大了男女不平等;3.从女性主义观点看,要求“男主动”、“女被动”的实质是一种性别歧视(P257-258) 对孩子来说,最有影响的角色模式是父母,然后是学校教师和大众传媒。他们从中寻求和理解这些角色模式,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种模式中的人,即典型的男性或女性,以满足社会及自己的角色期待。(P262) 目前,家庭性别...2019-07-18 16:07:06
“男孩要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误区何在:1.大大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2.限制了女孩的发展,扩大了男女不平等;3.从女性主义观点看,要求“男主动”、“女被动”的实质是一种性别歧视(P257-258)
对孩子来说,最有影响的角色模式是父母,然后是学校教师和大众传媒。他们从中寻求和理解这些角色模式,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种模式中的人,即典型的男性或女性,以满足社会及自己的角色期待。(P262)
目前,家庭性别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家长盲目地强调传统的角色定型,由此扩大了对儿童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利的性别差异。(P262)
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双性化角色教育(建立在“性度”概念基础上,由Sandra Bem和Janet Spence在70S末80S初提出)(P265)
家庭性别教育要点:1.即使是孩子,也要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2.观察孩子的个性发展。确认孩子特别能干什么,特别会干什么,对什么特别有兴趣;3.经常鼓励还同异性伙伴一起活动,培养双性化特质;4.特别要告诉女孩,社会上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但这是他人的问题,而不是女孩自己的问题。(P266)
媒介一定有性别(不是性别中立的),是由于其具有的“反映和建构”功能(反映社会刻板印象与性别偏见,强化并塑造这种性别刻板印象)(P267)
回应 2019-07-18 16:07:06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这几乎是我所看到的的(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共同特征。(P197) 计算机教育是要将儿童培养为一个主动的使用者。(P202) (美国)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影响下,计算机/网络仍然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仍然充满着人文关怀。(P207)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问题,不是应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教育思想或教育哲学的问...2019-07-18 16:06:40
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这几乎是我所看到的的(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共同特征。(P197)
计算机教育是要将儿童培养为一个主动的使用者。(P202)
(美国)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影响下,计算机/网络仍然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仍然充满着人文关怀。(P207)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问题,不是应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教育思想或教育哲学的问题。计算机和网络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如果想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首先需要的是教育观念上的革命。(P210)
大众媒介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1.各种社会价值观念、知识及生活方式、社会流行通过大众媒介进入幼儿园和校园,使校园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2.增加了儿童获取知识、信息、娱乐的选择(儿童有了选择的可能——是一种社会进步,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P232)
大众媒介的普及,赋予了儿童选择接收或接受某种信息的权力,其普及促进了信息流通的民主化,在获取信息和娱乐资源方面,儿童开始处在与成人平等的地位,与成人共享信息→成人丧失信息垄断地位,因而丧失了一定的教育权威性。(P232~233)
网络技如何改变学校的学习活动:1.改变学习的含义(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2.改变学习的内容,包括:①信息处理②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③电脑素养与科技熟练度(一个人真正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3.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育的中心从教师传授答案转移到学生寻求答案)(P234~236)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通过交互性“赋权”儿童的同时,也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一种主动“接受”坏影响的可能。(P241)
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因人而异。在接触媒介时,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P243)
媒介教育的目标:1.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2.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3.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4.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帮助自己成长;网络素养教育的目标还包括:5.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6.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7.培养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P245~246)
回应 2019-07-18 16:06:40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儿童出于什么需要读书:1.学习需要;2.交往需要;3.缓解焦虑需要;4.放松的需要;5.消磨时间的需要。(P140~141) 阅读对于儿童的功能:1.为儿童提供关于社会、自然和自我的知识;2.缓解儿童焦虑,帮助儿童“放松”,以回复到愉快的状态;3.填充时间(P141~142) 从媒介中学习(即受教育)是一种伴随性质的学习。儿童阅读的意义是娱乐、是体验艺术。(P143) 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P144)2019-07-18 16:05:46
-
假如我是蘑菇精 (愿只为此生谋福祉)
成人现在所需要做的不是要减少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而是要增加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P116) 一些家长、教师错误地以是否有利于学校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媒介,不利于儿童学习成绩增长的媒介活动,无论儿童是否喜欢和需要一律取消,结果也取消了儿童的休息闲暇的权利和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P117) (评价儿童兴趣倾向的好坏包括两种标准:)一个标准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成人儿童的娱乐需求是正当的,不须被成人所“指导”...2019-07-18 16:05:01
成人现在所需要做的不是要减少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而是要增加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P116)
一些家长、教师错误地以是否有利于学校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媒介,不利于儿童学习成绩增长的媒介活动,无论儿童是否喜欢和需要一律取消,结果也取消了儿童的休息闲暇的权利和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P117)
(评价儿童兴趣倾向的好坏包括两种标准:)一个标准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成人儿童的娱乐需求是正当的,不须被成人所“指导”和“矫正”的,儿童应当通过媒介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结果对儿童媒介兴趣持肯定评价;另一个标准则是以成人为本位的,这个标准强调“教育意义”的重要性,媒介主要是教育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结果会对儿童的媒介兴趣持否定评价。(P119)
肯定儿童媒介兴趣的理由:1.娱乐是儿童的天然需求;2.对自由时间较少的城市儿童来说,媒介是娱乐工具而非教育工具,这不仅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好处,而且也是非常现实的选择。(P119)
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介的影响是与儿童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态度、个性及价值观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媒介兴趣和媒介选择,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接受了或改变了某些知识、社会观念和行为规范。(P121)
影响媒介对儿童作用的七个因素:性别、年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父母影响、儿童的家庭关系、儿童的社会关系(P121-122)
关心媒介使用是为了观察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变化,而不是为了杜绝他们的媒介使用。(P128)
计算机应该成为充实、扩展童年生活的工具,而不应成为限制、缩短童年生活或加速成人化的工具。(P132)
回应 2019-07-18 16:05:01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媒介与儿童教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趙 2018-01-10 16:03:13
讲的细致,但不够好。
0 有用 假如我是蘑菇精 2019-05-09 23:05:51
非常多思考确实很有智慧,即使将近20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呀
0 有用 Julie~ 2012-12-18 11:07:14
丰富的案例、理论与现实完美结合、对于教师、家长和媒体从业者都很有裨益~!
0 有用 假如我是蘑菇精 2019-05-09 23:05:51
非常多思考确实很有智慧,即使将近20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呀
0 有用 趙 2018-01-10 16:03:13
讲的细致,但不够好。
0 有用 Julie~ 2012-12-18 11:07:14
丰富的案例、理论与现实完美结合、对于教师、家长和媒体从业者都很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