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倘若货币经济带来的不安全感和不忠感——与具体财产的情况针锋相对——不得不造成十足的现代情绪的恶果:即人们满心期望占有某件东西得到满足,一瞬间马上又有了超出这件东西的欲望,即生命的内核与意义总是从人们手中滑落,那么这就证实了人们有一个深切的渴望,要给予事物一种新的意义,一种更加深刻的意义,一种事物本身的价值。
现代,尤其看起来是在最近的阶段,浸透着焦虑、期望和没有消除的渴望的感觉,好像最重要的、终极性的事情要来了,那就是生活和事物的真正意义与中心点。这当然是手段剧增在感觉上带来的结果,我们复杂的生活技术迫使我们在手段之上建筑手段,直至手段应该服务的真正目标不断地退到意识的地平线上,并最终沉入地平线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金钱。
目录 · · · · · ·
一 分析卷
第一章 价值与货币
第二章 货币的物质性价值
第三章 目的序列中的货币
二 综合卷
第四章 个体自由
第五章 个人价值之货币等价物
第六章 生活风格
重要术语与人名对译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一切都加深了社会本已存在的世俗化倾向。现代精神中神性一形而上的品质消退,以货币为象征的工商主义精神取而代之,它的精神结构因子正是物化、理性化和世俗的品性。从金钱的角度来看,世俗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就在于,金钱不仅成为物质一经济世界的流通物和统辖者,它还成为精神世界的流通物,占据了精神世界的地盘。这一过程加深了现代社会世俗化的精神景观。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页 -
这种自由的状态是空虚、变化无常,使得人们毫无抵抗力地放纵在时性起的、人的冲动中。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自由与无安会感的人的命运作一比较,他弃绝了上帝后重新获得的“自由”只为他提供了从一切短易逝的价值中铜造偶像紫弃物的机会。商人整天为生意忧心忡忡,追切希望无论如何要把货物出手,他遭遇的是和弃绝上帝的人同样的命运。但,最后当钱到手商人真的“自由”了后,他却常常体会到食利者那种典型的厌倦无聊,生活毫无目的,内心烦躁不安,这种感受驱使商人以极端反常、自相矛盾的方式竭力使自己忙忙碌碌,目的是为“自由”填充一种实质性的内容…出钱获得解放的农民,变成赚钱机器的商入,领薪水的公务员,这些人似乎都把个体从种种限制一一即与他们的财产或地位的具体状态紧密相关的限制一一中解放了出来,但事实上,在这里所举到的这些人身上却发生了截然相反的情况。他们用钱交换了个体之自我中具有积极含义的内容,而钱却无法提供积极的内容。 因为货币所能提供的自由只是一种潜在的、形式化的、消极的自由,牺牲掉生活的积极内容来换钱暗示着出卖个人价值一除非其他价值立即填补上它们空缺后的位置。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货币哲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货币哲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货币哲学》个人读书笔记

刘小枫:《货币哲学》:一位寂静主义哲学家的世纪末劝言

读书札记 西美尔《货币哲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01 作者/书目介绍 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也译为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反实证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货币哲学》、《历史哲学问题》等。 西美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16岁时,其父亲去世后,他便在监护人那里继承了一笔可观的... (展开)
大卫·弗里斯比(David Frisby):《货币哲学》英译第三版序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按:这篇文章是大卫·弗里斯比(David Frisby)为齐美尔(Georg Simmel)名著《货币哲学》英译第三版所撰写的序言,是一份十分经典的研究文献,着重探讨了齐美尔周围的人物影响关系及其对现代性的诊断(尽管弗里斯比对齐美尔在各领域的影响力有夸大之嫌)。英译第二版序言也是... (展开)> 更多书评 17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余颜 (以泪水干涸的速度)
第一章 1.1:实在与价值的二元平行。在灵魂中是统一的,但因为「有缺陷的视觉」,不得不藉二元观察世界,获得完整世界图景。 1.2:价值「主体性」是否定意义的。主客体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1.3:「我」的客观化。 1.4:「客体」来源于需要的挫败,「价值」来源于客体对主体的阻碍。需要的挫败促使需要的情绪转向客体而非需要本身,这个行为加强了(赋予了)价值?「客体的价值确实依赖于对它的需要,但这个需要不再是纯粹直觉的。...2017-06-03 01:25:54 2人喜欢
第一章
1.1:实在与价值的二元平行。在灵魂中是统一的,但因为「有缺陷的视觉」,不得不藉二元观察世界,获得完整世界图景。
1.2:价值「主体性」是否定意义的。主客体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1.3:「我」的客观化。
1.4:「客体」来源于需要的挫败,「价值」来源于客体对主体的阻碍。需要的挫败促使需要的情绪转向客体而非需要本身,这个行为加强了(赋予了)价值?「客体的价值确实依赖于对它的需要,但这个需要不再是纯粹直觉的。p14」价值处在稀缺与不稀缺之间的某个比例之上。
1.5:功能以遗传或其他方式被保留为美。美是客观化的过程——相对于被「用」。
1.6:建立距离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它。交换——从欢愉到价值。在交换中价值悬置于主客体之外,价值为价值(客体)的需要而存在。
2.1:交换促生了价值的纯「客观性」(或说加强了客观性?但所谓纯也非截然区分)。
2.2:交换使得客体能够互相决定,表现其价值。经济是对于价值实在的抽象,尽管其常常忽略这一实在。
2.3:「这个等式:客观性=对主体的普遍有效性,在经济价值中找到了最明确的证明。p23」
2.4:交换作为生活形式,交换(牺牲)作为经济价值的条件(机会成本?价值的可流变性——基于心理需要?)
2.5:实用与稀缺不导出经济价值,而交换导出。价值后发于交换——源于交换后的心理过程。
2.6:价值与价格的辨析(劳动力何以进入价值?根底性的思考。)交换的来源——所有权转移的规范化?(历史视角,社会作为一种实在。)
3.1:经济价值在一种相对主义的世界图景中的排列。「求定意志」的强烈。
3.2:现代科学和求变意志。可是「认识」本身仍旧存在基础?这基础在何处?认识本身的「相对性」仅仅意味非绝对与改变可能,而非直接导向怀疑。
3.3:无限回溯与循环论证的合法性来自于:「真」本身依赖于「我们存在的模式的特殊结构」(心理组织,生活条件,活动进展……)。
3.4:真理在系统内的「真」。一元与多元之间的悲剧。精神现象的「知识」(「价值」)也来源于「交互」(历史、笛卡尔问题)。相对主义的提供了(科学与历史两种方法)一致的可能,并且为经济价值的解释提供了总的背景。
3.5:「货币抽象的价值只是表达了构成价值的事物的相对性。p58」货币自身似乎避免了相对性。
3.6:货币本身的「商品性」是后发的。事物在与货币交换中获分有了个体性的缺乏(拥有「人格化的可互换性」)p60。货币逐渐脱离使用,成为经济价值的象征。货币的起源:价值公分母。
3.7:货币作为一般的存在形式的物质化,依据之事物从它们彼此的相互关系中找到了意义。
第二章
1.1:用「比例」否定货币必须有「价值」才可度量。
1.2:度量反映的可能是一种「转化关系」(水压与铁管的尺寸?)绝对总量的实践理性对应带来了相对量的度量可能。
1.3:货币总量问题。未出售非商品方案。乘流通速度方案。「合适」体现的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平均比例,完全的个别情况中并没有「合适与否」存在。
1.4:历史维度下货币具有价值,并且直接产生于使用价值。只是逐渐与使用价值,实体分离。
1.5:货币成为某种符号。世界的符号化是文明进程的结(理智化的世界)。
2.1:货币牺牲其他价值成就货币价值。(没有内在价值,但也非无价值。)
2.2:反对概念货币:货币与货物无法精确对应,空隙由货币内在价值填补。(通胀通缩时候的黄金热?主要强调通胀,多余的货币如何不再「多余」,而具有价值仍可使用,依赖于货币的内在价值。)
2.3:反对概念货币:观念货币无限度,无法控制政府制造通胀(黄金的限度作为一种调节)。【电子观念货币?政府的控制由经济学(理智)完成。黄金及它币成为了外来限制。比特币的将来?】
2.4:货币的供应:等量供应超量货币不造成问题?心理障碍。
2.5:概念与现实的牵制:货币与生活。
3.1:货币从物质到功能。
3.2:货币依赖于社会结构(一定的综合性与强度p105),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不可破坏性」的让位依靠社会。
3.3:唯物主义的货币理解与货币政策:财政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变迁(从无机到有机联系的社会,唯物属性降低,质料重要性下降)。
3.4:社会互动,交换关系。货币作为一种对社会的「信任」及这种信任的发展。
3.5:经济社会的大小与货币的性质(大则功能性更强,弱化内在价值)。
3.6:社会促使货币「去金属化」(功能化),货币也支持着社会的结构。货币的作用举例:「对贸易的促进、价值标准的稳定性、价值的流动性和对流通的加速作用,以凝聚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精华。p119」质料价值的缺乏反而使其适用于功能,价值反而增加。(黄金换碎钱。)
3.7:物质意义的下降,浓缩力量(核按钮?金融市场的数字风暴?),精神过程。
3.8:价值意义的上升。
第三章
1.1:本能行动,作为主客体之间有意识互动的目的性行动(需要手段)。
1.2:目的论序列的长短。(短的变长,长的变短。)
1.3:工具证明直路非最短。作为一种绝对的手段而非目的。
1.4:货币作为一种工具(人是inbetween的,在动物与上帝之间)。「爱是真正的人类处境。p141」
1.5:货币无限利用的可能性带来了单独情况下的优势地位。
1.6:财富的自然增值(非理财意义上增值)。
1.7:「花多少」带来的问题(穷富买一样的东西)。(或许所谓的鄙视链条能够构成就是因为下游努力朝上——如果不朝上链条就自然断裂成无数段,也就不成为链条。)
1.8:货币与中性的「异乡人」。
2.1:忘记终极目的是实现终极目的最好的方式。手段变为目的的心理发展过程。
2.2:手段作为目的最极端的例子。
2.3:经济的目的与手段在农业经济下分离小,心理上手段并不独立于目的。
2.4:货币的目的论使得货币变成某种终极目的(代替宗教)。
2.5:贪婪:认为物体不会带来任何东西而只能占有p173。吝啬:被花掉的钱赋予了物体绝对价值p176。
2.6:奢侈:拒绝价值度量,从而使价值充斥在价值转换的过程中(延展性)。
2.7:贫困:拒绝手段以拒绝目的。
2.8:犬儒:拉低价值作为乐趣。
2.9:乐极:麻木。漠视价值。
3.1:货币的量就是质。
3.2:风险几率的主观差异(彩票?)
3.3:阙值(边际照应,骆驼效应)。
3.4:经济意识(幸福)的阙值,惯性。
3.5:经济刺激:阙值,攀升,移平,唯货币性(正反)。
3.6:刺激的积累性(阙值)。货币关系的不稳定性。
3.7:货币量构成密度的统一性。
3.8:货币消解了形式。但其自身却逐渐拥有成为抽象形式。货币带来的统一性与消解整体性。
3.9:生活的趋势:把质化约为量。
回应 2017-06-03 01:25:54 -
“倘若经济价值被看作是为供需所决定,那么供将与稀缺一致,而需与实用一致。实用将决定是否对象根本上被需要,而稀缺将决定我们被迫付出的价格。”其中实用是实质性因素,稀缺是相对因素。 但是,西美尔指出,“这一情况并没有被实用的概念正确地描述。真正的意思是对对象的需求。除非能够导致需要,且它并不总是这样,实用永远也不会导致经济过程。”实用不会导致经济过程,你对对象的需要才会。这种需要建立在主体能够在客体...
2019-09-25 10:30:48
“倘若经济价值被看作是为供需所决定,那么供将与稀缺一致,而需与实用一致。实用将决定是否对象根本上被需要,而稀缺将决定我们被迫付出的价格。”其中实用是实质性因素,稀缺是相对因素。
但是,西美尔指出,“这一情况并没有被实用的概念正确地描述。真正的意思是对对象的需求。除非能够导致需要,且它并不总是这样,实用永远也不会导致经济过程。”实用不会导致经济过程,你对对象的需要才会。这种需要建立在主体能够在客体之上感受到愉悦(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实用的,这是客体的本质属性,需要你能感觉到,它才对你来说是实用的),对象似乎可以得到,但需要“与克服困难的努力相匹”(如果得不到,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实用性对我也构不成经济过程;或者得到他不用费吹灰之力,比如空气,那也构不成)。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在对比之上(建立起对需要的测度),这种测度在最开始是没有外在标准的,“事实上,可能最初可交换性并没有指出价值的相等是事物的一个客观性质,但相等仅仅是一个被用于可交换性的术语。”
造成的结果是经济对象并不拥有绝对价值。“价值的相对性——作为需要中的对象只有通过相互交换的过程才能成为价值的结果——看起来表示价值的仅仅是价格”如果没有作为普遍现象的价格的话,“理论就会主张价值永远不会被建立起来。”……“只有通过与别的价值相等,也就是通过变成可交换的,价值A才能成为实践有效的。”
“社会确定的价格是客观上调整的价格的最初阶段”
“像有人希望的一样,在所有权变更的纯粹的主观性(它通过抢劫和礼物为例证)与交换形式的客观性(在这里事物依据他们所包含的相等价值而被交换)之间存在着许多中介现象。者通过在制造礼物的传统的互惠中得到了例证。”……在这些早期的经济活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客观上合适的价格是如何从两个主体的讨价还价之中产生出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前交换状态的残余,在这里交换经济处于优势,但并不完全是交换经济。交换已经作为价值之间的客观活动而存在,但他的实行仍然是主观的,并且它的模式与数量完全依赖于个人性质的关系”……“在交换中价值的超主观的决定性,它以后被更多的客观的与内在的方法建立起来了。……但在更早期历史中,交换不得不通过社会来固定和保证,因为否则的话个人对于对象的价值将缺乏任何轮廓。”
“我认为社会地规范好了的交换的先驱者很可能不是个体的交换而是一种所有权的改变,它根本谈不上是交换,而是,例如,抢劫。在那种情形里个体间的交换可能简单地只是一个和平协约,并且交换与规范了的交换都可能共源于此。”
“所欲这一切都表明交换是一种自成一格的社会学现象,一种原初的形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功能。它根本不是那些事物的质的与量的特征的逻辑结果,这些特征被称作实用与稀缺,只有当交换被预先假定时他们才获得了其对于价值过程的意义”……“社会是一个超越了个体的结构,但那并不是抽象的。这样历史就避免了要在要么是诸个体发生、要么就是抽象的概要之间发生的二者择其一。历史是普遍性的,同时他又分明是活生生的。由之产生了独特的意义,这既是交换,作为事物相对性的经济-历史的实现,是为社会而进行的,交还给个体产生了特殊的对象及其意义,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抽象领域,而在于生动的交互作用领域,这就是经济生活的实质。不管多么切近地对一个对象的内在性质进行考察,也不会揭示专居于互惠关系之中的经济价值,这种互惠关系产生于几个对象之间,并且是以它们各自的性质作为基础的。这些关系中的每一个都以另一个为条件并且互换它从别的对象那里得来的意义。”
回应 2019-09-25 10:30:48 -
10“文化现象的货币:“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所谓平等就是一种夷平的过程,所有高贵的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的作。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东西(这恰恰是自由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的平均水平。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能兑换成金钱,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受到了损害”(YU可能这就是当得知发表的论文也可兑换成钱,而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子等级来进行不同级别的兑换时,对自由个性寻求的...
2017-08-09 07:44:41
10“文化现象的货币:“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所谓平等就是一种夷平的过程,所有高贵的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的作。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东西(这恰恰是自由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的平均水平。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能兑换成金钱,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受到了损害”(YU可能这就是当得知发表的论文也可兑换成钱,而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子等级来进行不同级别的兑换时,对自由个性寻求的一种压抑感和无助感就因此而来)
11“现代性痼疾:致使的生命感觉的萎缩。货币给现代生活装上了一个无法停转的轮子,使生活这架机器成为一部永动机,由此就产生了现代性生活觉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然而,在个人灵魂的最深处,却是对生命本身的无聊感。。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同样,平等或自由的价值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人最终无法栖居在这一纯粹的手段上”
回应 2017-08-09 07:44:41
-
10“文化现象的货币:“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所谓平等就是一种夷平的过程,所有高贵的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的作。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东西(这恰恰是自由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的平均水平。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能兑换成金钱,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受到了损害”(YU可能这就是当得知发表的论文也可兑换成钱,而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子等级来进行不同级别的兑换时,对自由个性寻求的...
2017-08-09 07:44:41
10“文化现象的货币:“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所谓平等就是一种夷平的过程,所有高贵的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的作。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东西(这恰恰是自由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的平均水平。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能兑换成金钱,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受到了损害”(YU可能这就是当得知发表的论文也可兑换成钱,而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子等级来进行不同级别的兑换时,对自由个性寻求的一种压抑感和无助感就因此而来)
11“现代性痼疾:致使的生命感觉的萎缩。货币给现代生活装上了一个无法停转的轮子,使生活这架机器成为一部永动机,由此就产生了现代性生活觉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然而,在个人灵魂的最深处,却是对生命本身的无聊感。。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同样,平等或自由的价值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人最终无法栖居在这一纯粹的手段上”
回应 2017-08-09 07:44:41 -
“倘若经济价值被看作是为供需所决定,那么供将与稀缺一致,而需与实用一致。实用将决定是否对象根本上被需要,而稀缺将决定我们被迫付出的价格。”其中实用是实质性因素,稀缺是相对因素。 但是,西美尔指出,“这一情况并没有被实用的概念正确地描述。真正的意思是对对象的需求。除非能够导致需要,且它并不总是这样,实用永远也不会导致经济过程。”实用不会导致经济过程,你对对象的需要才会。这种需要建立在主体能够在客体...
2019-09-25 10:30:48
“倘若经济价值被看作是为供需所决定,那么供将与稀缺一致,而需与实用一致。实用将决定是否对象根本上被需要,而稀缺将决定我们被迫付出的价格。”其中实用是实质性因素,稀缺是相对因素。
但是,西美尔指出,“这一情况并没有被实用的概念正确地描述。真正的意思是对对象的需求。除非能够导致需要,且它并不总是这样,实用永远也不会导致经济过程。”实用不会导致经济过程,你对对象的需要才会。这种需要建立在主体能够在客体之上感受到愉悦(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实用的,这是客体的本质属性,需要你能感觉到,它才对你来说是实用的),对象似乎可以得到,但需要“与克服困难的努力相匹”(如果得不到,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实用性对我也构不成经济过程;或者得到他不用费吹灰之力,比如空气,那也构不成)。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在对比之上(建立起对需要的测度),这种测度在最开始是没有外在标准的,“事实上,可能最初可交换性并没有指出价值的相等是事物的一个客观性质,但相等仅仅是一个被用于可交换性的术语。”
造成的结果是经济对象并不拥有绝对价值。“价值的相对性——作为需要中的对象只有通过相互交换的过程才能成为价值的结果——看起来表示价值的仅仅是价格”如果没有作为普遍现象的价格的话,“理论就会主张价值永远不会被建立起来。”……“只有通过与别的价值相等,也就是通过变成可交换的,价值A才能成为实践有效的。”
“社会确定的价格是客观上调整的价格的最初阶段”
“像有人希望的一样,在所有权变更的纯粹的主观性(它通过抢劫和礼物为例证)与交换形式的客观性(在这里事物依据他们所包含的相等价值而被交换)之间存在着许多中介现象。者通过在制造礼物的传统的互惠中得到了例证。”……在这些早期的经济活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客观上合适的价格是如何从两个主体的讨价还价之中产生出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前交换状态的残余,在这里交换经济处于优势,但并不完全是交换经济。交换已经作为价值之间的客观活动而存在,但他的实行仍然是主观的,并且它的模式与数量完全依赖于个人性质的关系”……“在交换中价值的超主观的决定性,它以后被更多的客观的与内在的方法建立起来了。……但在更早期历史中,交换不得不通过社会来固定和保证,因为否则的话个人对于对象的价值将缺乏任何轮廓。”
“我认为社会地规范好了的交换的先驱者很可能不是个体的交换而是一种所有权的改变,它根本谈不上是交换,而是,例如,抢劫。在那种情形里个体间的交换可能简单地只是一个和平协约,并且交换与规范了的交换都可能共源于此。”
“所欲这一切都表明交换是一种自成一格的社会学现象,一种原初的形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功能。它根本不是那些事物的质的与量的特征的逻辑结果,这些特征被称作实用与稀缺,只有当交换被预先假定时他们才获得了其对于价值过程的意义”……“社会是一个超越了个体的结构,但那并不是抽象的。这样历史就避免了要在要么是诸个体发生、要么就是抽象的概要之间发生的二者择其一。历史是普遍性的,同时他又分明是活生生的。由之产生了独特的意义,这既是交换,作为事物相对性的经济-历史的实现,是为社会而进行的,交还给个体产生了特殊的对象及其意义,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抽象领域,而在于生动的交互作用领域,这就是经济生活的实质。不管多么切近地对一个对象的内在性质进行考察,也不会揭示专居于互惠关系之中的经济价值,这种互惠关系产生于几个对象之间,并且是以它们各自的性质作为基础的。这些关系中的每一个都以另一个为条件并且互换它从别的对象那里得来的意义。”
回应 2019-09-25 10:30:48 -
余颜 (以泪水干涸的速度)
第一章 1.1:实在与价值的二元平行。在灵魂中是统一的,但因为「有缺陷的视觉」,不得不藉二元观察世界,获得完整世界图景。 1.2:价值「主体性」是否定意义的。主客体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1.3:「我」的客观化。 1.4:「客体」来源于需要的挫败,「价值」来源于客体对主体的阻碍。需要的挫败促使需要的情绪转向客体而非需要本身,这个行为加强了(赋予了)价值?「客体的价值确实依赖于对它的需要,但这个需要不再是纯粹直觉的。...2017-06-03 01:25:54 2人喜欢
第一章
1.1:实在与价值的二元平行。在灵魂中是统一的,但因为「有缺陷的视觉」,不得不藉二元观察世界,获得完整世界图景。
1.2:价值「主体性」是否定意义的。主客体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1.3:「我」的客观化。
1.4:「客体」来源于需要的挫败,「价值」来源于客体对主体的阻碍。需要的挫败促使需要的情绪转向客体而非需要本身,这个行为加强了(赋予了)价值?「客体的价值确实依赖于对它的需要,但这个需要不再是纯粹直觉的。p14」价值处在稀缺与不稀缺之间的某个比例之上。
1.5:功能以遗传或其他方式被保留为美。美是客观化的过程——相对于被「用」。
1.6:建立距离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它。交换——从欢愉到价值。在交换中价值悬置于主客体之外,价值为价值(客体)的需要而存在。
2.1:交换促生了价值的纯「客观性」(或说加强了客观性?但所谓纯也非截然区分)。
2.2:交换使得客体能够互相决定,表现其价值。经济是对于价值实在的抽象,尽管其常常忽略这一实在。
2.3:「这个等式:客观性=对主体的普遍有效性,在经济价值中找到了最明确的证明。p23」
2.4:交换作为生活形式,交换(牺牲)作为经济价值的条件(机会成本?价值的可流变性——基于心理需要?)
2.5:实用与稀缺不导出经济价值,而交换导出。价值后发于交换——源于交换后的心理过程。
2.6:价值与价格的辨析(劳动力何以进入价值?根底性的思考。)交换的来源——所有权转移的规范化?(历史视角,社会作为一种实在。)
3.1:经济价值在一种相对主义的世界图景中的排列。「求定意志」的强烈。
3.2:现代科学和求变意志。可是「认识」本身仍旧存在基础?这基础在何处?认识本身的「相对性」仅仅意味非绝对与改变可能,而非直接导向怀疑。
3.3:无限回溯与循环论证的合法性来自于:「真」本身依赖于「我们存在的模式的特殊结构」(心理组织,生活条件,活动进展……)。
3.4:真理在系统内的「真」。一元与多元之间的悲剧。精神现象的「知识」(「价值」)也来源于「交互」(历史、笛卡尔问题)。相对主义的提供了(科学与历史两种方法)一致的可能,并且为经济价值的解释提供了总的背景。
3.5:「货币抽象的价值只是表达了构成价值的事物的相对性。p58」货币自身似乎避免了相对性。
3.6:货币本身的「商品性」是后发的。事物在与货币交换中获分有了个体性的缺乏(拥有「人格化的可互换性」)p60。货币逐渐脱离使用,成为经济价值的象征。货币的起源:价值公分母。
3.7:货币作为一般的存在形式的物质化,依据之事物从它们彼此的相互关系中找到了意义。
第二章
1.1:用「比例」否定货币必须有「价值」才可度量。
1.2:度量反映的可能是一种「转化关系」(水压与铁管的尺寸?)绝对总量的实践理性对应带来了相对量的度量可能。
1.3:货币总量问题。未出售非商品方案。乘流通速度方案。「合适」体现的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平均比例,完全的个别情况中并没有「合适与否」存在。
1.4:历史维度下货币具有价值,并且直接产生于使用价值。只是逐渐与使用价值,实体分离。
1.5:货币成为某种符号。世界的符号化是文明进程的结(理智化的世界)。
2.1:货币牺牲其他价值成就货币价值。(没有内在价值,但也非无价值。)
2.2:反对概念货币:货币与货物无法精确对应,空隙由货币内在价值填补。(通胀通缩时候的黄金热?主要强调通胀,多余的货币如何不再「多余」,而具有价值仍可使用,依赖于货币的内在价值。)
2.3:反对概念货币:观念货币无限度,无法控制政府制造通胀(黄金的限度作为一种调节)。【电子观念货币?政府的控制由经济学(理智)完成。黄金及它币成为了外来限制。比特币的将来?】
2.4:货币的供应:等量供应超量货币不造成问题?心理障碍。
2.5:概念与现实的牵制:货币与生活。
3.1:货币从物质到功能。
3.2:货币依赖于社会结构(一定的综合性与强度p105),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不可破坏性」的让位依靠社会。
3.3:唯物主义的货币理解与货币政策:财政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变迁(从无机到有机联系的社会,唯物属性降低,质料重要性下降)。
3.4:社会互动,交换关系。货币作为一种对社会的「信任」及这种信任的发展。
3.5:经济社会的大小与货币的性质(大则功能性更强,弱化内在价值)。
3.6:社会促使货币「去金属化」(功能化),货币也支持着社会的结构。货币的作用举例:「对贸易的促进、价值标准的稳定性、价值的流动性和对流通的加速作用,以凝聚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精华。p119」质料价值的缺乏反而使其适用于功能,价值反而增加。(黄金换碎钱。)
3.7:物质意义的下降,浓缩力量(核按钮?金融市场的数字风暴?),精神过程。
3.8:价值意义的上升。
第三章
1.1:本能行动,作为主客体之间有意识互动的目的性行动(需要手段)。
1.2:目的论序列的长短。(短的变长,长的变短。)
1.3:工具证明直路非最短。作为一种绝对的手段而非目的。
1.4:货币作为一种工具(人是inbetween的,在动物与上帝之间)。「爱是真正的人类处境。p141」
1.5:货币无限利用的可能性带来了单独情况下的优势地位。
1.6:财富的自然增值(非理财意义上增值)。
1.7:「花多少」带来的问题(穷富买一样的东西)。(或许所谓的鄙视链条能够构成就是因为下游努力朝上——如果不朝上链条就自然断裂成无数段,也就不成为链条。)
1.8:货币与中性的「异乡人」。
2.1:忘记终极目的是实现终极目的最好的方式。手段变为目的的心理发展过程。
2.2:手段作为目的最极端的例子。
2.3:经济的目的与手段在农业经济下分离小,心理上手段并不独立于目的。
2.4:货币的目的论使得货币变成某种终极目的(代替宗教)。
2.5:贪婪:认为物体不会带来任何东西而只能占有p173。吝啬:被花掉的钱赋予了物体绝对价值p176。
2.6:奢侈:拒绝价值度量,从而使价值充斥在价值转换的过程中(延展性)。
2.7:贫困:拒绝手段以拒绝目的。
2.8:犬儒:拉低价值作为乐趣。
2.9:乐极:麻木。漠视价值。
3.1:货币的量就是质。
3.2:风险几率的主观差异(彩票?)
3.3:阙值(边际照应,骆驼效应)。
3.4:经济意识(幸福)的阙值,惯性。
3.5:经济刺激:阙值,攀升,移平,唯货币性(正反)。
3.6:刺激的积累性(阙值)。货币关系的不稳定性。
3.7:货币量构成密度的统一性。
3.8:货币消解了形式。但其自身却逐渐拥有成为抽象形式。货币带来的统一性与消解整体性。
3.9:生活的趋势:把质化约为量。
回应 2017-06-03 01:25:54
-
“倘若经济价值被看作是为供需所决定,那么供将与稀缺一致,而需与实用一致。实用将决定是否对象根本上被需要,而稀缺将决定我们被迫付出的价格。”其中实用是实质性因素,稀缺是相对因素。 但是,西美尔指出,“这一情况并没有被实用的概念正确地描述。真正的意思是对对象的需求。除非能够导致需要,且它并不总是这样,实用永远也不会导致经济过程。”实用不会导致经济过程,你对对象的需要才会。这种需要建立在主体能够在客体...
2019-09-25 10:30:48
“倘若经济价值被看作是为供需所决定,那么供将与稀缺一致,而需与实用一致。实用将决定是否对象根本上被需要,而稀缺将决定我们被迫付出的价格。”其中实用是实质性因素,稀缺是相对因素。
但是,西美尔指出,“这一情况并没有被实用的概念正确地描述。真正的意思是对对象的需求。除非能够导致需要,且它并不总是这样,实用永远也不会导致经济过程。”实用不会导致经济过程,你对对象的需要才会。这种需要建立在主体能够在客体之上感受到愉悦(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实用的,这是客体的本质属性,需要你能感觉到,它才对你来说是实用的),对象似乎可以得到,但需要“与克服困难的努力相匹”(如果得不到,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实用性对我也构不成经济过程;或者得到他不用费吹灰之力,比如空气,那也构不成)。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在对比之上(建立起对需要的测度),这种测度在最开始是没有外在标准的,“事实上,可能最初可交换性并没有指出价值的相等是事物的一个客观性质,但相等仅仅是一个被用于可交换性的术语。”
造成的结果是经济对象并不拥有绝对价值。“价值的相对性——作为需要中的对象只有通过相互交换的过程才能成为价值的结果——看起来表示价值的仅仅是价格”如果没有作为普遍现象的价格的话,“理论就会主张价值永远不会被建立起来。”……“只有通过与别的价值相等,也就是通过变成可交换的,价值A才能成为实践有效的。”
“社会确定的价格是客观上调整的价格的最初阶段”
“像有人希望的一样,在所有权变更的纯粹的主观性(它通过抢劫和礼物为例证)与交换形式的客观性(在这里事物依据他们所包含的相等价值而被交换)之间存在着许多中介现象。者通过在制造礼物的传统的互惠中得到了例证。”……在这些早期的经济活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客观上合适的价格是如何从两个主体的讨价还价之中产生出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前交换状态的残余,在这里交换经济处于优势,但并不完全是交换经济。交换已经作为价值之间的客观活动而存在,但他的实行仍然是主观的,并且它的模式与数量完全依赖于个人性质的关系”……“在交换中价值的超主观的决定性,它以后被更多的客观的与内在的方法建立起来了。……但在更早期历史中,交换不得不通过社会来固定和保证,因为否则的话个人对于对象的价值将缺乏任何轮廓。”
“我认为社会地规范好了的交换的先驱者很可能不是个体的交换而是一种所有权的改变,它根本谈不上是交换,而是,例如,抢劫。在那种情形里个体间的交换可能简单地只是一个和平协约,并且交换与规范了的交换都可能共源于此。”
“所欲这一切都表明交换是一种自成一格的社会学现象,一种原初的形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功能。它根本不是那些事物的质的与量的特征的逻辑结果,这些特征被称作实用与稀缺,只有当交换被预先假定时他们才获得了其对于价值过程的意义”……“社会是一个超越了个体的结构,但那并不是抽象的。这样历史就避免了要在要么是诸个体发生、要么就是抽象的概要之间发生的二者择其一。历史是普遍性的,同时他又分明是活生生的。由之产生了独特的意义,这既是交换,作为事物相对性的经济-历史的实现,是为社会而进行的,交还给个体产生了特殊的对象及其意义,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抽象领域,而在于生动的交互作用领域,这就是经济生活的实质。不管多么切近地对一个对象的内在性质进行考察,也不会揭示专居于互惠关系之中的经济价值,这种互惠关系产生于几个对象之间,并且是以它们各自的性质作为基础的。这些关系中的每一个都以另一个为条件并且互换它从别的对象那里得来的意义。”
回应 2019-09-25 10:30:48 -
10“文化现象的货币:“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所谓平等就是一种夷平的过程,所有高贵的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的作。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东西(这恰恰是自由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的平均水平。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能兑换成金钱,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受到了损害”(YU可能这就是当得知发表的论文也可兑换成钱,而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子等级来进行不同级别的兑换时,对自由个性寻求的...
2017-08-09 07:44:41
10“文化现象的货币:“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所谓平等就是一种夷平的过程,所有高贵的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的作。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东西(这恰恰是自由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的平均水平。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能兑换成金钱,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受到了损害”(YU可能这就是当得知发表的论文也可兑换成钱,而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子等级来进行不同级别的兑换时,对自由个性寻求的一种压抑感和无助感就因此而来)
11“现代性痼疾:致使的生命感觉的萎缩。货币给现代生活装上了一个无法停转的轮子,使生活这架机器成为一部永动机,由此就产生了现代性生活觉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然而,在个人灵魂的最深处,却是对生命本身的无聊感。。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同样,平等或自由的价值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人最终无法栖居在这一纯粹的手段上”
回应 2017-08-09 07:44:41 -
余颜 (以泪水干涸的速度)
第一章 1.1:实在与价值的二元平行。在灵魂中是统一的,但因为「有缺陷的视觉」,不得不藉二元观察世界,获得完整世界图景。 1.2:价值「主体性」是否定意义的。主客体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1.3:「我」的客观化。 1.4:「客体」来源于需要的挫败,「价值」来源于客体对主体的阻碍。需要的挫败促使需要的情绪转向客体而非需要本身,这个行为加强了(赋予了)价值?「客体的价值确实依赖于对它的需要,但这个需要不再是纯粹直觉的。...2017-06-03 01:25:54 2人喜欢
第一章
1.1:实在与价值的二元平行。在灵魂中是统一的,但因为「有缺陷的视觉」,不得不藉二元观察世界,获得完整世界图景。
1.2:价值「主体性」是否定意义的。主客体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1.3:「我」的客观化。
1.4:「客体」来源于需要的挫败,「价值」来源于客体对主体的阻碍。需要的挫败促使需要的情绪转向客体而非需要本身,这个行为加强了(赋予了)价值?「客体的价值确实依赖于对它的需要,但这个需要不再是纯粹直觉的。p14」价值处在稀缺与不稀缺之间的某个比例之上。
1.5:功能以遗传或其他方式被保留为美。美是客观化的过程——相对于被「用」。
1.6:建立距离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它。交换——从欢愉到价值。在交换中价值悬置于主客体之外,价值为价值(客体)的需要而存在。
2.1:交换促生了价值的纯「客观性」(或说加强了客观性?但所谓纯也非截然区分)。
2.2:交换使得客体能够互相决定,表现其价值。经济是对于价值实在的抽象,尽管其常常忽略这一实在。
2.3:「这个等式:客观性=对主体的普遍有效性,在经济价值中找到了最明确的证明。p23」
2.4:交换作为生活形式,交换(牺牲)作为经济价值的条件(机会成本?价值的可流变性——基于心理需要?)
2.5:实用与稀缺不导出经济价值,而交换导出。价值后发于交换——源于交换后的心理过程。
2.6:价值与价格的辨析(劳动力何以进入价值?根底性的思考。)交换的来源——所有权转移的规范化?(历史视角,社会作为一种实在。)
3.1:经济价值在一种相对主义的世界图景中的排列。「求定意志」的强烈。
3.2:现代科学和求变意志。可是「认识」本身仍旧存在基础?这基础在何处?认识本身的「相对性」仅仅意味非绝对与改变可能,而非直接导向怀疑。
3.3:无限回溯与循环论证的合法性来自于:「真」本身依赖于「我们存在的模式的特殊结构」(心理组织,生活条件,活动进展……)。
3.4:真理在系统内的「真」。一元与多元之间的悲剧。精神现象的「知识」(「价值」)也来源于「交互」(历史、笛卡尔问题)。相对主义的提供了(科学与历史两种方法)一致的可能,并且为经济价值的解释提供了总的背景。
3.5:「货币抽象的价值只是表达了构成价值的事物的相对性。p58」货币自身似乎避免了相对性。
3.6:货币本身的「商品性」是后发的。事物在与货币交换中获分有了个体性的缺乏(拥有「人格化的可互换性」)p60。货币逐渐脱离使用,成为经济价值的象征。货币的起源:价值公分母。
3.7:货币作为一般的存在形式的物质化,依据之事物从它们彼此的相互关系中找到了意义。
第二章
1.1:用「比例」否定货币必须有「价值」才可度量。
1.2:度量反映的可能是一种「转化关系」(水压与铁管的尺寸?)绝对总量的实践理性对应带来了相对量的度量可能。
1.3:货币总量问题。未出售非商品方案。乘流通速度方案。「合适」体现的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平均比例,完全的个别情况中并没有「合适与否」存在。
1.4:历史维度下货币具有价值,并且直接产生于使用价值。只是逐渐与使用价值,实体分离。
1.5:货币成为某种符号。世界的符号化是文明进程的结(理智化的世界)。
2.1:货币牺牲其他价值成就货币价值。(没有内在价值,但也非无价值。)
2.2:反对概念货币:货币与货物无法精确对应,空隙由货币内在价值填补。(通胀通缩时候的黄金热?主要强调通胀,多余的货币如何不再「多余」,而具有价值仍可使用,依赖于货币的内在价值。)
2.3:反对概念货币:观念货币无限度,无法控制政府制造通胀(黄金的限度作为一种调节)。【电子观念货币?政府的控制由经济学(理智)完成。黄金及它币成为了外来限制。比特币的将来?】
2.4:货币的供应:等量供应超量货币不造成问题?心理障碍。
2.5:概念与现实的牵制:货币与生活。
3.1:货币从物质到功能。
3.2:货币依赖于社会结构(一定的综合性与强度p105),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不可破坏性」的让位依靠社会。
3.3:唯物主义的货币理解与货币政策:财政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变迁(从无机到有机联系的社会,唯物属性降低,质料重要性下降)。
3.4:社会互动,交换关系。货币作为一种对社会的「信任」及这种信任的发展。
3.5:经济社会的大小与货币的性质(大则功能性更强,弱化内在价值)。
3.6:社会促使货币「去金属化」(功能化),货币也支持着社会的结构。货币的作用举例:「对贸易的促进、价值标准的稳定性、价值的流动性和对流通的加速作用,以凝聚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精华。p119」质料价值的缺乏反而使其适用于功能,价值反而增加。(黄金换碎钱。)
3.7:物质意义的下降,浓缩力量(核按钮?金融市场的数字风暴?),精神过程。
3.8:价值意义的上升。
第三章
1.1:本能行动,作为主客体之间有意识互动的目的性行动(需要手段)。
1.2:目的论序列的长短。(短的变长,长的变短。)
1.3:工具证明直路非最短。作为一种绝对的手段而非目的。
1.4:货币作为一种工具(人是inbetween的,在动物与上帝之间)。「爱是真正的人类处境。p141」
1.5:货币无限利用的可能性带来了单独情况下的优势地位。
1.6:财富的自然增值(非理财意义上增值)。
1.7:「花多少」带来的问题(穷富买一样的东西)。(或许所谓的鄙视链条能够构成就是因为下游努力朝上——如果不朝上链条就自然断裂成无数段,也就不成为链条。)
1.8:货币与中性的「异乡人」。
2.1:忘记终极目的是实现终极目的最好的方式。手段变为目的的心理发展过程。
2.2:手段作为目的最极端的例子。
2.3:经济的目的与手段在农业经济下分离小,心理上手段并不独立于目的。
2.4:货币的目的论使得货币变成某种终极目的(代替宗教)。
2.5:贪婪:认为物体不会带来任何东西而只能占有p173。吝啬:被花掉的钱赋予了物体绝对价值p176。
2.6:奢侈:拒绝价值度量,从而使价值充斥在价值转换的过程中(延展性)。
2.7:贫困:拒绝手段以拒绝目的。
2.8:犬儒:拉低价值作为乐趣。
2.9:乐极:麻木。漠视价值。
3.1:货币的量就是质。
3.2:风险几率的主观差异(彩票?)
3.3:阙值(边际照应,骆驼效应)。
3.4:经济意识(幸福)的阙值,惯性。
3.5:经济刺激:阙值,攀升,移平,唯货币性(正反)。
3.6:刺激的积累性(阙值)。货币关系的不稳定性。
3.7:货币量构成密度的统一性。
3.8:货币消解了形式。但其自身却逐渐拥有成为抽象形式。货币带来的统一性与消解整体性。
3.9:生活的趋势:把质化约为量。
回应 2017-06-03 01:25:54
论坛 · · · · · ·
关于《货币哲学》 | 来自timeisflying | 15 回应 | 2010-07-02 16:42:23 |
喜欢货币哲学 | 来自Lisa | 2010-04-25 19:11:53 | |
关于刘小枫 | 来自timeisflying | 1 回应 | 2006-04-18 12:07:0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7 )
-
Routledge (2011)9.2分 38人读过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9.2分 140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18)9.0分 81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07)8.6分 8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会学研究书单-1 (shaochen)
- 我的书目-人文社科部分 (忆未名)
- 身体研究图书馆 (水底火焰)
- 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 (Lightsage)
- 社会学与政治学 (王荣欣)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货币哲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arcophagus 2017-07-11 09:26:15
译自Frisby英译本和1900德文版。少量译注。术语译名表德英混排,有英文版页边码。
1 有用 Apkallu 2017-08-27 23:36:53
没太看懂
0 有用 春咲小红 2011-05-25 10:30:52
还是这个译本好
0 有用 坐苍井观天空 2011-06-11 17:10:20
大学时翻过。挺佩服那时的自己。瞎读书。神马书也看。无论多枯燥
0 有用 阿童木可乐 2010-07-12 17:36:31
读不懂,放弃
0 有用 满分玩家 2022-02-25 10:53:48
没看懂+1
0 有用 尘世的费昂纳 2021-09-14 11:19:28
立足于古典经济学和线性发展观背景的哲学思考
0 有用 月涵 2020-11-15 16:47:54
断断续续的读了
0 有用 😺 под маслом 2020-06-14 16:15:47
第一章令人吐,译者把所有定语从句搞成破折号真是瞎了我的眼。然而从第二章开始越往后看越是心生愉悦。当初要是好好搞过法兰克福学派就好了!!真就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0 有用 夜酿不睡我不睡 2020-04-10 11:16:14
有机会再读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