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所谓不可抹杀,是指《鲁迅批判》受德国文艺理论影响,采用精神分析方法辩析鲁迅之思想性格,并由精神人格进而解读其作品的评论体系。所谓卓然独立,是指《鲁迅批判》不因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而虚美,也不因热爱鲁迅而饰非,本着求真的目的,是其所是,非其是非,保有着批评家可贵的风骨。
鲁迅批判的创作者
· · · · · ·
-
李长之 作者
目录 · · · · · ·
三版题记
序
一 导言:鲁迅之思想性格与环境
二 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
三 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
1 鲁迅创作之一般的考察及鲁迅创作中之最完整的艺术
2 《阿Q正传》之艺术价值的新估
3 鲁迅作品的抒情成分
4 鲁迅在文艺创作上的失败之作
四 鲁迅之杂感文
五 总结:诗人和战士的鲁迅:鲁迅之本质及其批评
后记
· · · · · · (收起)
序
一 导言:鲁迅之思想性格与环境
二 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
三 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
1 鲁迅创作之一般的考察及鲁迅创作中之最完整的艺术
2 《阿Q正传》之艺术价值的新估
3 鲁迅作品的抒情成分
4 鲁迅在文艺创作上的失败之作
四 鲁迅之杂感文
五 总结:诗人和战士的鲁迅:鲁迅之本质及其批评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阿Q一定要画圆,可是画不圆,别人又不许他有余裕可以画圆,甚而也没看见他有要画圆之心,这是大可哀的,在一切匆促的,机械的,灰色的人生里,人不知有多少愿望是这样摧残和抹杀了,因为有一种普遍感,所以人能够在其中仿佛吸取一点自己的安慰,而被感动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8页 -
鲁迅在性格上是内倾的,他不善于如通常人之处理生活。他宁愿孤独,而不欢喜“群”。 这种不爱“群”,而爱孤独,不喜事,而喜驰骋于思索情绪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内倾”的。在这里,可说发现了鲁迅第一个不能写长篇小说的根由了,并且说明了为什么他只有农村的描写成功,而写到都市就失败的原故。这是因为,写小说得客观些,得各样的社会打进去,又非取一个冷然的观照的态度不行。长于写小说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是十分活动,十分适应,十分圆通的人,虽然他内心里须仍有一种倔强的哀感在。鲁迅不然,用我们用过的说法,他对于人生,是太迫切,太贴近了,他没有那么从容,他一不耐,就愤然而去了,或者躲起来,这都不便利于一个人写小说。宴会就加以拒绝,群集里就坐不久,这尤其不是小说家的风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大家小书(共36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汉字知识》《元史讲座》《近体小说论要》《墨子与墨家》《习坎庸言校正》
等
。
喜欢读"鲁迅批判"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鲁迅批判"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声之善恶 8.6
-
- 西游记漫话 8.6
-
-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8.3
-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 8.4
-
- 抒情与史诗 8.5
-
- “灰阑”中的叙述 8.9
-
- 反抗绝望 8.5
-
- 嬗变 8.6
-
- 问题与方法 8.9
-
- 铁屋中的呐喊 8.2
鲁迅批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李长之精神分析视角下的鲁迅
被称为“清华四剑客”之一的李长之,在25岁的时候写出了《鲁迅批判》,当时他尚在清华读书,一个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这部《鲁迅批判》不足十万字,却是鲁迅研究史上不可跨越的传世之作,也是迄今为止鲁迅研究中引用率最高的专著。一个年轻人的年轻的作品为什么受到如此推崇。...
(展开)

作为诗人和战士的鲁迅
鲁迅可以说是中学语文课上最让人惧怕的作者了。每次学他的课文,总觉得难懂,有距离感。对鲁迅的印象,是他根根直立的头发和一脸严肃的表情。然而,在李长之的笔下,鲁迅却是一个有血有肉、全面鲜活的形象。 在《鲁迅批判》这本书中,李长之针对鲁迅的精神成长过程、作品特点、...
(展开)

鲁迅艺术创作中的败笔之处
作者认为鲁迅性格特质相对内向,比较多疑、忧郁,更擅长写农村题材的小说(因为儿童和少年时代在农村生活所致),难以写都市题材的小说,因为后者要求作者有更广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社会关系(在鲁迅作品中城市总是沉闷而无聊的,这反映出鲁迅的性格特点),由此才能描绘一幅城...
(展开)

柳士同:准确认识“批判”至关重要
《鲁迅批判》是李长之先生于1935年写就,1936年出版的著作。既是“鲁迅研究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也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但此书从面世起就屡遭排斥和查禁,到作者1957年被划为右派之后,更成为黑书被封存于图书馆。直到2002年才重见天日,由北京出版...
(展开)
> 更多书评 2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2分 178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17)8.9分 185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09)8.0分 139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11)8.4分 13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大家小书 (张遂州)
- 《鲁迅精读》参考书目 (要乐一世)
- 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 (随云)
- 鲁迅研究的视野 (丁萌)
- 2007购书单 (傅踢踢)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鲁迅批判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严彬 2012-04-12 16:07:52
《鲁迅批判》。本书是李长之先生1935年写成、1936年初版的作品,那时他二十四五岁,在清华念书。鲁迅先生见过付印前的样稿,不久后,先生过世,作者在书中题记也说:“惟一遗憾的,只是我在书中提到了鲁迅生命之将近结束,不幸成了谶语”。虽说题名“批判”,但作者对鲁迅的总结仍是“诗人和战士”。这本书一度违禁,“文革”时惹毛过一帮大兵小将。
2 有用 王劲威 2008-09-09 16:15:42
印象式批评的最后杰作吗?
16 有用 钟螺 2016-12-31 23:00:40
印象式批评和精神分析的一个不错的结合品,有点少年阿宅气味,给长年追的爱豆写评论。有出于直觉而很清晰精确的地方,也不沾染什么明显的意识形态,可读性颇强。
20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3-08-12 22:07:35
早就想看的一本鲁迅研究著作,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说几点感想吧:1、李先生是民国间的青年,写出这本批评时鲁迅先生仍在世并曾过目。李先生不因鲁迅在文坛的地位而有所顾忌,直言不讳,这种真率的批评态度很是可贵。2、李对鲁迅及其作品的部分评论有失公允,尽管如此,他的批评中仍有诸多亮点,展现了一位青年评论家的深厚积淀与独具慧眼的审美情趣,这部著作为今天的鲁迅研究者所难以绕过。3、关于此书的基本分析,我倒是希望... 早就想看的一本鲁迅研究著作,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说几点感想吧:1、李先生是民国间的青年,写出这本批评时鲁迅先生仍在世并曾过目。李先生不因鲁迅在文坛的地位而有所顾忌,直言不讳,这种真率的批评态度很是可贵。2、李对鲁迅及其作品的部分评论有失公允,尽管如此,他的批评中仍有诸多亮点,展现了一位青年评论家的深厚积淀与独具慧眼的审美情趣,这部著作为今天的鲁迅研究者所难以绕过。3、关于此书的基本分析,我倒是希望将来也有机会写本专著加以"商榷",也说我的鲁迅观。 (展开)
2 有用 复归无物 2020-04-22 20:40:23
李长之先生更多的是带着欣赏、审美的态度来研究的。这种欣赏的态度大致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否定鲁迅的思想家的地位而突出诗人、文学家的气质,正如他所说鲁迅在思想上是对旧制度旧文明施以猛烈的攻击的战士。“然而在文艺上,却毫无问题的,他乃是一个诗人。”。第二是对研究对象诗人气质的肯定,使得李长之先生研究的文字也感染了诗人气质,他的研究文字和他的研究对象一样,都在灵魂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有一种抒情性和真挚饱... 李长之先生更多的是带着欣赏、审美的态度来研究的。这种欣赏的态度大致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否定鲁迅的思想家的地位而突出诗人、文学家的气质,正如他所说鲁迅在思想上是对旧制度旧文明施以猛烈的攻击的战士。“然而在文艺上,却毫无问题的,他乃是一个诗人。”。第二是对研究对象诗人气质的肯定,使得李长之先生研究的文字也感染了诗人气质,他的研究文字和他的研究对象一样,都在灵魂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有一种抒情性和真挚饱满。第三是对鲁迅的道德人格(比如世故、多疑等)所做的辩护。这种比较贴近的研究态度,我想它的有利之处在于以生命体验去贴近鲁迅,是以一个灵魂靠近另一个灵魂的批评旅程,所以能突破单一的注重思想意义的视角。 (展开)
0 有用 東馬 2023-09-16 14:45:23 安徽
作者二十几岁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厉害。最近因为某些缘故越来越喜欢鲁迅的文章,不免在心中把他神化了,看看这类文章,理性分析批判一下,冷静冷静。
0 有用 Tertius 2023-07-13 21:18:04 湖北
@2016-06-14 21:40:27
0 有用 豆友272110304 2023-07-13 02:04:45 湖北
@2016-06-14 21:40:27
0 有用 宇宙的星者 2023-06-19 14:45:23 广东
很有意思,不枯燥,感觉对鲁迅有了新的观感与思考方向
0 有用 程某人的后花园 2023-05-17 20:53:43 湖南
看完了的,很薄的小册子,逻辑未必很严密,但有足够的批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