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爱笑的面瘫小姐
2017-04-11 10:10:08 10人喜欢
能几百字概括完所有的古装宫廷权谋剧情的不是我,是写了《左传》的“左丘明”,这篇文章便是记载于《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原文载于,文末。这次重读《古文观止》,感觉果真是好,觉得应该把心得记下来,希望能有人一起谈论。
《郑伯克段于鄢》, 很短小,但是很精练地概括了电视连续剧中常有的兄弟相争,诱敌深入,绝地反击以及权利和亲情难以两全的权谋大戏。
兄弟相争,后宫前朝各位其主,是皇家常见的戏码。郑伯是个不受生母(姜氏)待见的长皇子,小心谨慎,曲意俯就,免得被皇后弄死,好容易熬到老皇帝死了,自己登机了,看似宽厚柔弱,实则羽翼丰满,城府极深,估计和雍正差不多。在与共叔段拉锯的几十年里,郑伯持续示弱,郑伯是示弱不是真弱,一来郑伯当太子的时候,姜氏屡次想废他,吹了多年的枕边风也没能如意,郑伯隐忍和化解危难的能力肯定不弱,二来共叔段频频扩张,大臣让郑伯除之,肯定知道那时的郑伯就有分分钟灭了共叔段的能力,第三共叔段已经觉得自己兵强马壮,可以去抢王位了,还有太后做内应,通风报信,结果一切都在郑伯的掌握之中,共叔段想攻城,郑伯立马知道了攻城日期,派了两百辆战车就把共叔段打败了,实力相当了得。登机后,放纵共叔段的十来年中,郑伯像狼一样隐忍,挖好坑,躲在黑暗中,等着猎物,一步步掉入自己的陷阱。明朝朱元璋为了撤宰相也这么干过。
共叔段则是个受宠的小儿子,生活顺利,众星捧月久了,难免侍宠而娇,作风不太好。本来共叔段可能没有多么大的野心,只是个地主家的儿子,活得比较大大咧咧的,一直被自己老妈怂恿,吃喝拿地惯了,老妈说自己可以当国君的,做京大叔,占西鄙,北鄙算什么呢?大哥又故意放纵养贪,便也有了野心,真觉得自己不得了了,比大哥厉害,真的想要争夺王位。结果掉入大哥挖的坑里,被打得落花流水。
精彩的是剧中除了权谋大戏还有亲情的部分,毕竟是家国天下的时代,皇家有权利阴谋也有亲情,但是皇家的亲情和寻常人家还是不同。郑伯剪除共叔段的威胁,又发泄了长期以来自己母亲偏心的不满,把姜氏置于城颖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基本上就是打入冷宫,然后说老子死也不来见你,让你在冷宫一辈子。这话说得有点狠,郑伯很快就后悔了,可能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逐弟驱母名声不太好,也可能是高处不胜寒,无敌多寂寞,有了权利却没有了情亲,还是惆怅。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怎么办嘛!
君王为难,有需求了,当然立马有人来打圆场,于是颖考叔来献礼了。颖考叔是颖谷封人,当时在颖修边城,我觉得有可能是姜氏买通让他去求情的。毕竟小儿子也跑得不知道哪里去了,反正也靠不住,大儿子虽然不喜欢,但是服个软,还是回去当太后,总比在这个冷宫一样的地方来得强吧。这么推断是因为,郑伯跑来和解,姜氏很快就同意了,两人相互对诗的样子,完全迫不及待了样。
这一段中,颖考叔来打圆场的例子很有意思,颖考叔来献礼,郑伯请他吃饭,他只吃素不吃肉,说肉要留给自己母亲吃。于是郑伯就感叹呀,你有母亲,我没有呀!——“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颖考叔装做听不懂的样子,问怎么回事呢。郑伯跟他说了。颖考叔立马说,这有什么难的呢,不就说了句“不及黄泉,无相见”嘛,那到黄泉就可以见了嘛,挖条地道到地泉,不就解决了。然后郑伯真的挖了条隧道,把姜氏接回去了。
结局说,姜氏和郑伯“母子如初”,估计很难吧,经历过这样的放逐和背叛,怎么可能还能重新相信,“其乐融融”呢?或者姜氏和郑伯一直以来就没什么母子之情,和于初也就恢复到相安无事吧,不过是:你成我孝之名,我养着你。我配合你演戏,你给我优渥生活。郑伯一生都是一个尽职、厉害的君王,但也注定了不能享受亲情,注定要在那个至高无上的王位上,孤独无双。
评论客观地说了共叔段不守弟弟的本分,郑伯故意放纵,再连根除之,也不太厚道,但是赞扬,颖考叔“纯孝”,把郑伯都感化了。其实颖考叔到底是“纯孝”呢,还是投机倒把,看郑伯有需求跑去打圆场,最后得点利益呢,黄泉和地下泉的概念都能换着说,那么给母亲打包剩菜的事,是不是也只是说客的道具呢?
秋药
2012-11-28 10:31:08 9人喜欢
春,隐公将如棠观鱼。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以轨物者也。故讲大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烝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显文章,明贵贱,辩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用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至于山川林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隐公曰,吾将略地也。遂往,陈鱼而观之。臧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2017-04-11 12:35:33 7人喜欢
《古文观止》第二篇《曹刿论战》,也出自《左传》,这个比较熟了,中学课本也学过,“一鼓作气,再而衰”日常话语中还在使用,原文就不想去解读了,我只是好奇曹刿是谁?
曹刿到底是谁呢?拥有超高的军事才能,却隐于江湖,当国家危难(齐师伐我)才挺身而出。谋略这个东西可以用天赋异禀来解释,但是军事才能基本上是得在战场上实践才能够磨砺出的,所以才有一将名成,万骨枯的说法。曹刿不经有超高的军队组织才能和战时谋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还有防止诱骗的经验(夫大国,难测也)等等都显示,曹刿是一个经验老道的将军。有勇有谋又经验老道,却处江湖之远,难道他是一名被贬的将军?
如果被贬,那么肯定是被皇帝忌讳或者犯了什么事,又哪能想去见皇帝就去见皇帝了呢?像辛弃疾曾经打仗也很厉害,被贬后待诏二十年,多想回去也回不去,李白这么有才,想去见唐玄宗,还得有人引荐,屈原到处撒娇,皇帝三年都不见我!所以皇帝也不是想见就能见着的,曹刿一介草民,为什么能够那么轻易的见到皇帝呢?直接“乃入见”,没写什么推荐信,没什么奸臣宦官阻拦,也没人质疑他有什么能力?所以他不会是有罪之身而且他的能力是大家都知道。
皇帝非常信任曹刿,打仗的时候,虽然自己也不知道对不对(既克,公问其故),但是就是相信他,他说不敲鼓就不敲鼓,他说不追就不追,他说可以追才追。总之,宝宝就是信他走到黑.....。那是“齐师伐我”,皇帝亲自上战场的倾城之战呀,以少抵多,以弱抵强的局面,一不小心就要玩完了呀。完全是生死托付呀,这种情况下,信任曹刿到这种程度,绝对不是曹刿递个简历,说几句话就能达到的,可能是经历过什么事,那么皇帝可能不是第一次见曹刿。朝堂上曹刿还直接质问皇帝:“你凭什么打仗呀?”——“何以战?”,皇帝还乖乖回答了,不觉得有所冒犯。(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敢在朝堂上直接质问皇帝,皇帝不仅不生气,还耐着性质回答,这就不仅是敬重某个有能力的臣子了。皇权不可犯,换个人,管你能力有多强,都先祭了权杖再说,所以这就不仅是信任了,还说明皇帝和曹刿关系非常好,甚至皇帝有些尊敬曹刿,能够让皇帝如此的人,可能会是谁呢?怕是只有皇帝的夫子吧。
综上所述,所以我猜测,曹刿可能是某个知名大将,还当过齐公年少时的老师,功成身退后,游居乡里,危急时刻,又挺身而出,为国为民。我曾经好奇辛亥革命,那群读书人,在国之将倾,百姓于水火时,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建立共和,然后功成后又退居书斋,这么荒唐,到底是跟谁学的!终于找到一点痕迹。
洛木
2020-04-04 16:06:19 2人喜欢
古文观止
吴调候,吴楚材
69个笔记
◆ 第16章 苏秦以连横说秦
可见彼时社会不仅君臣无道,礼崩乐坏已到家庭,整个社会崇拜强者,故而有弱肉强食,所以强国能一举吞并弱国。
>> 归至家,妻不下紝(43),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锥刺骨来源于此。
>>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 第29章 过秦论(上)
>> 及至秦王(26),续六世之余烈(27),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28),履至尊而制六合(29),执棰拊以鞭笞天下(30),威震四海。
◆ 第78章 进学解
治理国家的各项措施。主要指法令。
>> 治具
儒家道统
>> 坠绪
跋:踩;疐: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同“跋胡疐尾”。
>> 跋前踬后
◆ 第95章 三戒(并序)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三戒
麋之悲哀不在其己本身,万事万物皆有法则,所谓“物竞天择”,如人干预之,将导致更加糟糕的后果。麋鹿如从小生长自然之中,则不至于把敌人当成朋友。父母教育子女亦应明白,一味保护终会酿成大祸。
>> 麋至死不悟。
宋徽宗赵佶因属狗禁止食狗肉,元仁宗禁食鸡,明武宗朱厚照禁食猪,慈禧禁食羊。荒唐啊荒唐。
>> 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25]。仓廪庖厨[26],悉以恣鼠[27],不问
◆ 第106章 朋党论
>>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苏联最高时期有八千多万党员,然而……
>>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 第112章 秋声赋
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
>> 欧阳修
>> 其色惨淡
>> 其容清明
>> 其意萧条
>> 其为声也
>>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 第126章 答司马谏议书
>>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第129章 贾谊论
>>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 第140章 六国论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 第150章 送东阳马生序
有君子之乐,有小人之乐。君子之乐不外显,小人之乐恃外物。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第151章 大言(又名《尊卢沙》)
尊卢沙虽无治国之才,然其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虽有胆却无识,能从秦如楚凭借精湛表演一跃而为楚卿,侧面说明其人还是有些本事的。
再仔细阅读他说的这段话,将天下的形式分析得颇为透彻,虽无解决之法,但问题已抛出,楚国君臣却未能做好准备,这难道只是尊卢沙之错?
>> 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
◆ 第165章 项脊轩志
>>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 第166章 寒花葬志
欢愉易逝,岁月如流,昔日饶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
>> 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 第177章 牡丹亭记题词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第196章 吾庐记
>>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 第197章 大铁椎传
拼音 gǔ lì,
指因紧张、害怕而两腿发抖。
两字即将宋将军前面所塑造的形象轰然倒塌。
>> 股栗
◆ 第198章 传是楼记
>> 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 第199章 江天一传
多指天赋的卓绝的品性,如性情淳厚、刚正,至慈至孝等。
>> 至性
◆ 第206章 祭妹文
有时懂得多了也就被文化塑造了,失去自然之本性。
>>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 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
>>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莫名被戳中,兄妹情深可见一斑。语言朴实,所述皆琐事,然感情真挚,情绪饱满。
>>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想是我年龄稍长,故易感动,读归有光《项脊轩志》哽咽,读次文数度有物填膺,泪在打转。大概是清明时节总会有愁绪吧!
>> ?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 第218章 病梅馆记
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第221章 记超山梅花
画面感很强,犹如我在校园内缓缓骑车,几位朋友步行,我们一起聊天。
>> 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
◆ 第223章 邹容传
人年少时俱轻狂,而有些人不只是因为年少无知,或许是了解愈深愈发现某些被社会推崇备至的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古有嵇康,今有邹容。
>> 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
1903年5月,《革命军》由上海的大同书局印行。《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当时署名为“革命军马前卒”。章太炎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出版,以后曾合在一起刊行,称《章邹合刊》。这两篇名著,是当时宣传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
>> 《革命军》
◆ 第224章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本是虚构的武侠故事。《冯婉贞》一文面世后,正值日本帝国主义逼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之时,一时间人们争相阅读,激发出爱国热情。更多的中国人希望这个巾帼英雄是真的,而不愿意说她是个艺术形象。
>> 婉贞
◆ 第225章 少年中国说
>> 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
《能令公少年行》
龚子自祷蕲之所言也(1)。虽弗能遂,酒酣歌之,可以怡魂而泽颜焉(2)。
蹉跎乎公(3)!公今言愁愁无终。
公毋哀吟娅姹声沉空(4),酌我五石云母钟(5)。
我能令公颜丹鬓绿而与年少争光风(6),听我歌此胜丝桐(7)。
貂毫署年年甫中(8),著书先成不朽功(9)。
名惊四海如云龙,攫拏不定光影同(10)。
征文考献陈礼容(11),饮酒结客横才锋。
逃禅一意皈宗风(12),惜哉幽情丽想销难空。
拂衣行矣如奔虹(13),太湖西去青青峰。
一楼初上一阁逢,玉箫金琯东山东(14)。
美人十五如花秾,湖波如镜能照容,山痕宛宛能助长眉丰(15)。
一索钿盒知心同,再索班管知才工(16)。
珠明玉暖春朦胧,吴歈楚词兼国风(17)。
深吟浅吟态不同,千篇背尽灯玲珑。
有时言寻缥缈之孤踪,春山不妒春裙红。
笛声叫起春波龙,湖波湖雨来空濛。
桃花乱打兰舟篷(18),烟新月旧长相从。
十年不见王与公,亦不见九州名流一刺通(19)。
其南邻北舍谁与相过从?痀瘘丈人石户农(20)。
嵚崎楚客,窈窕吴侬(21)。
敲门借书者钓翁,探碑学拓者溪僮(22)。
卖剑买琴,斗瓦输铜(23)。
银针玉薤芝泥封,秦疏汉密齐梁工(24)。
佉经梵刻著录重,千番百轴光熊熊,奇许相借错许攻(25)。
应客有玄鹤,惊人无白骢(26)。
相思相访溪凹与谷中,采茶采药三三两两逢,高谈俊辩皆沉雄。
公等休矣吾方慵,天凉忽报芦花浓。
七十二峰峰峰生丹枫,紫蟹熟矣胡麻饛,门前钓榜催词筩(27)。
余方左抽豪,右按谱,高吟角与宫,三声两声棹唱终(28)。
吹入浩浩芦花风,仰视一白云卷空。
归来料理书灯红,茶烟欲散颓鬟浓(29)。
秋肌出钏凉珑松(30),梦不堕少年烦恼丛。
东僧西僧一杵钟,披衣起展华严筒(31)。
噫嚱!少年万恨填心胸,消灾解难畴之功?
吉祥解脱文殊童,著我五十三参中(32)。
莲邦纵使缘未通,他生且生兜率宫(33)。 [2]
作品注释 听语音
(1)祷蕲:即祈祷,企求祝福。蕲(qí),同“祈”。
(2)怡魂而泽颜:使精神怡悦,颜容光润,即题所谓“能令公少年”意。
(3)公:此为自指。
(4)娅姹:同“哑咤”,嘈杂之声。
(5)五石云母钟:云母所制的大酒器。 石(dàn),古代容积单位。
(6)鬓绿:乌黑光洁如浓绿的鬓发,此为古代习惯表达法。
(7)丝桐:琴的代称,此泛指美妙的乐音。
(8)貂毫:毛笔的代称。 署年:在撰著上题写年月。 年甫中:刚到中年。
(9)“著书”句:古时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出于《左传》。著书即立言,三不朽中最下一层,故曰“先成”。
(10)“名惊”二句:谓徒具震撼四海之声名,如云中之龙,如捉摸不定之光影,总归虚幻。 攫拏(jué ná),捕捉。
(11)征文考献:即征考文献。 陈礼容:阐释“礼”之含义。
(12)“逃禅”二句:谓决意皈依佛教,而不符佛学规范的种种“幽情丽想”却难以芟除。 逃禅,逃避俗世生活,遁入佛禅之中。 宗风,佛家语,谓某教派传承的特殊风范。
(13)奔虹:古代神话中以虹为神龙所化,能趋走奔驰,故称。
(14)琯:同“管”。
(15)秾(nóng):花木繁茂,此形容作者假想的“美人”之艳丽。 “山痕”句:山峰轮廓宛曲,如美人之眉黛。此用《西京杂记》中记卓文君“望之眉黛若远山”语意。
(16)“一索”二句:谓自己向美人索要礼物,以确证其心地才华。索得钿盒知美人与己同心,索得班管则知其才华过人。 钿(diàn)盒:旧时女子手边装嵌金花的首饰盒,此暗用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诗意。 班管:即“斑管”,斑竹制作笔杆的毛笔。
(17)吴歈(yú):吴歌。 楚词:即楚辞。 国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亦多为民歌。
(18)桃花:谓春雨,江南有“桃花雨”之称。
(19)刺:名帖,即名片。
(20)痀瘘(goū loú)丈人:驼背弓腰的老人,用《庄子·达生》痀瘘承蜩(捕蝉)事,指有道之士。 石户农:即石户之农,上古隐士,曾拒绝帝舜禅让,逃海上而不返。见《庄子·让王》。
(21)嵚(qīn)崎:山势突兀貌。楚客:本指屈原,此泛指孤高愤疾之文士。 窈窕:形容女子身姿曼妙。 吴侬:吴人谓人曰侬,此指吴地女子。
(22)探碑学拓:探寻古碑,学习拓本。 僮:同“童”。
(23)斗瓦输铜:收藏古玩,与藏家争胜斗奇。 瓦、铜,指古陶器、铜器。
(24)银针、玉薤(xiè):两种笔法,银针指细笔划的篆书,玉薤指粗笔划的隶书。芝泥封:古代信函封泥上印章的篆刻字体。 “秦疏”句:此句写各朝碑刻特点,秦疏谓秦碑笔致疏朗,汉密谓汉碑笔致厚密,齐梁工谓齐梁碑刻笔致工美。
(25)佉(qū)经梵刻:指佛经。佉是一种古印度文字佉卢文的省称。 梵刻,另一古印度文字梵文刻成的经书。著录重(chóng):指藏书很多。 番:书页。 轴:卷轴。 “奇许”句:奇妙的内容可供借鉴吸收,错误的内容可供批判驳难。
(26)“应客”二句:用宋代林逋蓄鹤应客与东汉桓典乘骢马、人皆避之故事,写隐居时与人平等往来,无达官贵人之打扰。
(27)胡麻:芝麻。 饛(méng):食物盛满器皿貌。 钓榜:钓鱼船。榜同舫,船。 词筩:盛诗词用的竹筒,用白居易与友人盛诗往来故事。筩,同“筒”。
(28)豪:同“毫”,谓毛笔。 角、宫:古代五音之二,概指音乐。
(29)颓鬟:女子斜垂的发髻。
(30)“秋肌”句:谓看见美人光洁的手腕,觉清冷凉爽之意。钏(chuàn),手镯。 珑松,形容花气清凉,见龚自珍《水仙花赋》。
(31)华严筒:谓《华严经》。筒,经卷。
(32)“吉祥”二句:承上句而来,谓能免除烦恼皆因读到《华严经》,如听文殊说法,并经指引参见诸菩萨,置身佛界中,参悟大道。文殊童,即文殊师利(意译为妙吉祥)菩萨,他是侍立于如来身畔的童子,故称“吉祥文殊童”。五十三参,又称五十三善知识,指五十三个得道的佛教徒。
(33)“莲邦”二句:谓佛教修行的最高理想。 莲邦,即所谓极乐世界,因人皆居于莲花之上,故云。 兜率宫,即兜率天,佛教所谓“天堂”。
>> 能令公少年行
◆ 点评
点评:★★★★★
Jessica (拒绝假话的独立评书人,童书编辑)
2017-08-08 19:22:48 2人喜欢
欧阳修方夜读书,听闻秋风瑟瑟,叶声悉索,就对着童子感慨出一篇文章,感慨到待说完,发现童子早已“垂头而睡”,可见欧阳先生这一番感慨其实早在心中酝酿良多,只是借着秋声大作,乘着雅兴,应景地将它抒发出来而已,可谓郁积三寸,非一夜之秋也。
通观全文感慨,欧阳修以悲秋而悲己,悲自己人过中年,将如草木般脱叶萎黄,才智、身体、容貌都已开始走下坡路。反观自己的前半生,感慨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追求功名事业上,以至于为这些事操碎了心,劳累了身体,却似乎也未取得期待中的成就,“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于是发出“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感慨。
虽然整篇文章沉郁顿挫,琅琅上口,气势宏大而不失性情,字句雕琢而不矫饰,然而我实在很不认同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虽然秋风拂之草木,叶脱而色变,待到深秋时节,更是万物萧条寂寥,然而难道就因为必有衰退的一日,所以草木就不应在春日里欣欣向荣、在夏日里绿缛繁荫了吗?生命难道不是一个过程吗?站在死亡的终点看生命的过程,似乎一切峥嵘青葱都没有意义,然而终点岂真能有资格判决过程?春天就是春天,其存在不因在秋冬之前就应被否定;少年就是少年,其阶段不因在老年之前就应被抹杀。生命是在时间轴上移动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平等地是生命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扬此抑彼呢?
今日欧阳先生伤感于力不从心、身心渐疲之惆怅,然其少年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喜悦与希望,难道都没有存在过吗?诚然草木无情而人有心灵,但对生长繁盛的渴望,却是一切生命的共通本性。从茫茫宇宙的角度来看,一切都终将消亡,一切都渺如尘埃,一切都没有意义。但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来说,那繁茂的草木,缤纷的花果,热闹的犬吠鸟鸣,难道不都令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与充盈吗?就连欧阳先生自己,不也在宾客如缕、觥筹交错的醉翁亭下醉于宴酣之乐吗?
对欧阳先生来说,确实“物既老而悲伤”,然而未来之总充满希望,则在于春秋流转,生生不息。对惨淡凋零的草木来说,再怎样的严冬之后,都将是万物复苏之时;而对垂垂老矣的老年人来说,孩子是他们灵魂不灭的承载。只可惜欧阳先生沉溺于自己的伤感,将眼前的孩子连同孩子所承载的勃勃生机,都一并遗忘了。
2017-07-26 01:15:10 2人喜欢
当一一言九鼎的大国国君决定助盟国一臂之力攻打共同的敌人,当执政太后力排众议决意保护自己最宠爱的爱子,一个人如何才能只凭三寸不烂之舌扭转乾坤? 这就是老臣烛之武和触龙所面临的难题,然而他们做到了。只凭借几句话语,就避免了横尸遍野妻离子散,就将一个国家拯救于水火之中。 他们共同的方法是从对方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将心比心。这句话看似容易,然而如何准确把握对方最关切的利益,从什么角度分析使对方认同你的逻辑,却不是件易事。比如,对赵太后来说,国家利益当然也是最核心利益,因为倘若国之不存,那么她和子孙皮将焉附?那为什么赵太后不答应齐国的人质要求呢?我猜这可能因为她的侥幸心理,侥幸国家在这一场危难中能够存活下来,侥幸还有其他方式能让齐国帮助出兵。所以触龙从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的未来,而非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 触龙除了像烛之武一样站在对方角度分析利弊外,还有对赵太后爱子心切的理解做铺垫。这是因为赵太后为了爱孩子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的举动本身就是完全基于理性,而非像秦穆公那样基于理性分析的。越是感性的人和决定,就越需要先从同理心出发去理解对方。
晓晖
2022-07-24 12:24:08 1人喜欢
1 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2.柳宗元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 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注:柳宗元之文甚和我心。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敻,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3 范仲淹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欧阳修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注:欧阳修的文章好读。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5.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舖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
2022-07-23 10:41:16 1人喜欢
1.左传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左传的辞令好读,仁义道德犹存,有古君子之风。 2.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畺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注:《国语》推崇一种应然的秩序,天下便可长久。 3.公羊传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注:最厌《公羊传》诸传,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处处鸡贼。 4.战国策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世态炎凉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注:《战国策》讲究士之义气,语言酣畅淋漓。 5.李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6.屈原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7.宋玉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8.司马迁 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注:太史公之书,字字皆是血泪,读来令人顿生敬畏之心。 9.两汉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朝今而暮改。 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注:李凌之书读来令人心痛。 10 魏晋南北朝 略 11.唐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注:李白,狂狷之侠士,文章千古。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注:李华吊古战场,反战之悲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杜牧此文章气势磅礴。
elfoooo
2020-03-30 22:45:00 1人喜欢
疫情之下,哪兒都去不了,卻可以靜下心來把原來當成“文言翻譯”練習的《觀止》讀一讀,竟覺得不再那麼枯燥,自以為讀懂了什麼。 高中接觸《逍遙遊》後,便愛上了莊子,渴望著追求自在;自然,在看到歐陽修的《秋聲賦》時,便激起一陣共鳴。“百感憂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人作為“物之靈”,卻也僅有有限的精力,更何況還要思索力所不及,智力不能解決的事情呢。 “秋氣”使草木摧敗,憂思使人類衰頹;秋風冷酷,歲月更是無情。若自覺平庸,生平沒什麼著眼的才華,何必勞神去思考沒有答案的謎題?倒不如發揮老莊一派的清新,寄情山水也罷,陶醉于自己的世界也罷,逍遙寡欲走過人生,也是一種境界。 如果說《秋聲賦》將我暫時從外部危險緊張的氣氛抽離,蘇軾的《晁錯論》卻又讓人很難免義憤填膺。 “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如果那個營銷號但凡多有一些文氣,大概都要把這句話變成“當今現狀,蘇軾竟神預言……”這樣的“標題黨”,引人耳目了。看到這裡我輕輕一笑,這樣看來,千年來我們的社會似乎並沒有什麼“長進”,古人面對的問題放到現在,也是尚未解決的問題。SARS已經離開我們十幾年,群眾“狃於治平之安”,知情者卻報著“不吾信”的偏見隱瞞,那最終的後果似乎是(“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致于不可救”。可好在仍有鐘南山院士等“仁人君子豪傑”之士,能在危難面前“出身為天下犯大難”。儘自己的才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沒有保留地為社會奉獻,保全更多人的利益,不計得失。 不論是逍遙於天地之間,又或是仁人君子豪傑,這兩個類人都是我嚮往的。若是生性內斂,沒什麼遠大抱負,那也不是錯誤-偏安一隅,安靜地活著,生兒育女,讀書作畫,陶冶情操,經歷過風浪也可以在心中釋然,坦然面對自己短暫的一生,在災難生死面前也鎮定泰然。若是胸懷理想兼濟天下,就為之努力,不必擔心思索所帶來的勞損,將精力悉數投入其中,有了一定的積累后,自然有能力“出身為天下”。 我了解,複雜的人性與社會,讓我提到的這兩類少之又少,能夠在短暫的生命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我眼前裡已經是一種成就。但偏又有兩類人在“灑脫”與“責任”間游離,想要各取其精華,最終卻只成為了糟粕。 疫情期間,在我相對狹隘的眼界裡,兩種類人並不少見,一是沒有能力,卻想著拯救社會,“指點江山”的人;二是身在其位,有能力卻“事至而循序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晁錯論》)的人。滿天飛的謠言,某控制中心主任,某十字會,某國政客……這樣的人遍及世界各地,甚至使一些相對單純的群眾喪失了自己的判斷。哎…… 圈圈點點,我彷佛完成了一場與蘇歐二人的對話。時而讚同,時而佩服,時而不解,時而又聯想起自己的經歷。竟是這樣有趣。合上書,又想起韓愈和鱷魚間被寫成段子的故事,不禁傻笑了一番。
罗W婷
2020-03-16 09:53:40 1人喜欢
受教于:事有不可知者(我憎人),有不可不知者(人憎我);有不可忘者(人之有德于我),有不可不忘者(吾有德于人)。
感触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一句最在理: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古文观止
爱笑的面瘫小姐
2017-04-11 10:10:08 10人喜欢
秋药
2012-11-28 10:31:08 9人喜欢
爱笑的面瘫小姐
2017-04-11 12:35:33 7人喜欢
洛木
2020-04-04 16:06:19 2人喜欢
Jessica (拒绝假话的独立评书人,童书编辑)
2017-08-08 19:22:48 2人喜欢
Jessica (拒绝假话的独立评书人,童书编辑)
2017-07-26 01:15:10 2人喜欢
晓晖
2022-07-24 12:24:08 1人喜欢
晓晖
2022-07-23 10:41:16 1人喜欢
elfoooo
2020-03-30 22:45:00 1人喜欢
罗W婷
2020-03-16 09:53:40 1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