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朝鲜战争的滚滚浓烟早已散去,但它留在国人心中的硝烟却总是挥之不尽……本书作者以他在朝鲜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出战争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值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当年在战俘集中营中捍卫国家尊严、进行不屈斗争的志愿军战土!
作者简介 · · · · · ·
张泽石,祖籍四川广安,1929年出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教会中学。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47年入党,从事地下学运、农运及敌后武装斗争。1951年初参加抗美援朝,受伤被俘。被俘后参与领导战俘营内的爱国斗争。曾任坚持回国的志愿军战俘总翻译、总代表,长期被监禁在“最高监狱”及“战犯监狱”备受折磨。1954年遣返回国后,被错定为“变节者”开除党籍;在“反右”和“文革”中又被打成“右派”和“叛徒”,1981年得到彻底改正。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88年与人合作翻译出版英国弗雷泽名著《金枝》,1989年《我从美军集中营归来》一书问世(获北京建国45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1994年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战俘手记》,1995年由其主编的《美军集中营亲历记》问世。现为北京市科协离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 · · · · ·
上卷 炼狱之火
第一章 为了祖国赴朝鲜作战
第二章 初战告捷的欢乐
第三章 不幸落入敌手
北汉江陷入重围/突围/被俘
第四章 选择哪条道路
试探/考验/决断
第五章 被俘初期――在水原城郊战俘转运站
对付敌人审讯/当上“翻译官”/骨气/皮特上士的内心世界/和克劳斯中尉交谈/找到团党委领导
第六章 集聚爱国力量
釜山战俘集中营/朝鲜姑娘的歌声/搜身比赛/寻找/朝鲜战友崔成哲/争权/掩护政委/女难友/准备转移阵地――到巨济岛战俘营去
第七章 在巨济岛掀起大规模斗争
孤岛印象/86集中营/接上关系/掌握联队部/鸿门宴/夺旗之战
第八章 “刑事罪犯”
成了“刑事罪犯”/成立地下党支部/争取成立“回国战俘大队”/誓死不进72集中营
第九章 “71”――巨济岛上的小延安
苦难中会师/统一领导/巨济岛上的第一次追悼会/争取大囚牢里的小自由/揭露敌人,鼓舞难友/绝食换回14位战友/丁先文拼死来到“71”/菲利浦
第十章 反对血腥“甄别”
审查中国战俘“自杀”案/“70”联队难友夺权/反对血腥“甄别”/升起巨济岛上第一面五星红旗
第十一章 602战俘营――回国支队
孤岛上的群英会/悼念血腥“甄别”中被惨害的烈士/昭昭忠骨埋何处/成立“共产主义团结会”
第十二 章震撼世界的活捉杜德将军事件
巨济岛朝中战俘地下行动总指导委员会发出指令/英雄的76集中营/智擒敌酋/将军――阶下囚/战俘――座上宾/朝中战俘代表大会/杜德认罪/释放杜德/残酷的报复――血洗“76”
第十三章 在韩国蹲美国监狱
在巨济岛美军最高监狱――从战俘升格为“战犯”/凶狠的下马威/残暴的逼迫悔过/看守长与囚犯/狱中绝食纪念“七・一”/囹圄中的反思/再次和菲利浦打交道/和老孙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第十四章 “战犯”战俘集中营
有组织的孤雁/“宏大”的学习计划/坏消息/济州岛传来噩耗/老孙/又一个没有春天的新年/苦闷/斯大林逝世/开始交换伤病战俘/和谈终于签字/痛苦的等待/结束“战犯”生活/和战友们重逢/最后一次斗争
第十五章 回到祖国怀抱
在波山会见祖国红十字会代表/板门店在望/祖国,我们回来了
第十六章 祖国的温暖
下卷 坎坷历程
第一章 受审一年
(“怎么能这样怀疑我呢?我对祖国是问心无愧的呀!”)
归国/“20字方针”/最初一段快乐时光/有朋自远方来/“被俘就是变节”/决定命运的时刻/告别
第二章 还乡之后
(“我这个最可爱的人竟然成了最可耻的人了,真无颜见江东父老”)
难见江东父老/一切从头开始/千里寻妻
第三章 求职真难
(“我要自食其力,就是掏大粪我也干呀!”)
先立业?先成家?/去当歌唱家?/去当矿工?/去当电影演员?/去当代课教师/让我掬大粪去吧/终于分配工作
第四章 突然婚变
(“怎么新社会还会重演梁山伯祝英台悲剧”!)
重新开始生活/山雨欲来/肃清反革命运动/风暴终于袭来/来生再见
第五章 奋起求生
(“我九死一生回来了,决不能沉沦下去!”)
重打锣鼓另开张/追求/破镜难圆/总算“成了家”/初见成果
第六章 六年右派
(“我把自己的生死荣辱都交给了党,怎么竟成了反党份子?”)
帮助党整风/风云突变/同遭厄运/在劫难逃/“脱胎换骨”/丧父/何时能摘帽/死里逃生/归队
第七章 寻求再生
(“脱胎换骨了,请给我一条再生之路吧!”)
再次重新参加工作/盼望多得到一点理解/对不起儿女
第八章 十年叛徒
(那张《打倒崇美崇蒋反党反人民的大叛徒、大间谍、大右派张泽石》大字报的可怕后果)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仍是在劫难逃/黑帮管理所/抄家/“我怎么就不能参加这场革命?”/妈妈我保护不了您!/再次进“牛棚”/“妈上哪儿去了?”/戴着“叛徒”帽子工作/用亲情来治疗创伤/参加上访者行列
第九章 三年伸冤
(“我们这些为共和国献出了青春和鲜血的战士,总不能永远当等外公民吧!”)
为父亲的彻底平反奔走/为六千难友、也为自己伸冤/团结奋战与同情支持
第十章 重见天日
(“老哥,咱可熬出头了!中央发布了(1980)第74号文件为咱平反啦!”)
党终于承认我不是“右派份子”/中央发布了《(1980年)第74号文件》/落实政策的艰难/我终于恢复了军藉、党藉
第十一章 追回年华
(“我还能干点什么,享受点什么去弥补失去的岁月?”)
“树挪死,人挪活!”/办职工大学/到深圳办“中小型企业厂长培训班”/港澳行/圆我作家梦/夕阳无限好
第十二章 访问台湾
(“感谢你还能来看望我这不争气的老战友”、“咱弟兄两再来一次‘国共和谈’吧!”)
飞越台湾海峡/台北难友重逢
第十三章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重唱我们当年自己创作的战歌;“烈士们,我们到济州岛看望你们来了!”)
《志愿军战俘营歌曲集锦》/重返巨济岛、济州岛
· · · · · · (收起)
第一章 为了祖国赴朝鲜作战
第二章 初战告捷的欢乐
第三章 不幸落入敌手
北汉江陷入重围/突围/被俘
第四章 选择哪条道路
试探/考验/决断
第五章 被俘初期――在水原城郊战俘转运站
对付敌人审讯/当上“翻译官”/骨气/皮特上士的内心世界/和克劳斯中尉交谈/找到团党委领导
第六章 集聚爱国力量
釜山战俘集中营/朝鲜姑娘的歌声/搜身比赛/寻找/朝鲜战友崔成哲/争权/掩护政委/女难友/准备转移阵地――到巨济岛战俘营去
第七章 在巨济岛掀起大规模斗争
孤岛印象/86集中营/接上关系/掌握联队部/鸿门宴/夺旗之战
第八章 “刑事罪犯”
成了“刑事罪犯”/成立地下党支部/争取成立“回国战俘大队”/誓死不进72集中营
第九章 “71”――巨济岛上的小延安
苦难中会师/统一领导/巨济岛上的第一次追悼会/争取大囚牢里的小自由/揭露敌人,鼓舞难友/绝食换回14位战友/丁先文拼死来到“71”/菲利浦
第十章 反对血腥“甄别”
审查中国战俘“自杀”案/“70”联队难友夺权/反对血腥“甄别”/升起巨济岛上第一面五星红旗
第十一章 602战俘营――回国支队
孤岛上的群英会/悼念血腥“甄别”中被惨害的烈士/昭昭忠骨埋何处/成立“共产主义团结会”
第十二 章震撼世界的活捉杜德将军事件
巨济岛朝中战俘地下行动总指导委员会发出指令/英雄的76集中营/智擒敌酋/将军――阶下囚/战俘――座上宾/朝中战俘代表大会/杜德认罪/释放杜德/残酷的报复――血洗“76”
第十三章 在韩国蹲美国监狱
在巨济岛美军最高监狱――从战俘升格为“战犯”/凶狠的下马威/残暴的逼迫悔过/看守长与囚犯/狱中绝食纪念“七・一”/囹圄中的反思/再次和菲利浦打交道/和老孙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第十四章 “战犯”战俘集中营
有组织的孤雁/“宏大”的学习计划/坏消息/济州岛传来噩耗/老孙/又一个没有春天的新年/苦闷/斯大林逝世/开始交换伤病战俘/和谈终于签字/痛苦的等待/结束“战犯”生活/和战友们重逢/最后一次斗争
第十五章 回到祖国怀抱
在波山会见祖国红十字会代表/板门店在望/祖国,我们回来了
第十六章 祖国的温暖
下卷 坎坷历程
第一章 受审一年
(“怎么能这样怀疑我呢?我对祖国是问心无愧的呀!”)
归国/“20字方针”/最初一段快乐时光/有朋自远方来/“被俘就是变节”/决定命运的时刻/告别
第二章 还乡之后
(“我这个最可爱的人竟然成了最可耻的人了,真无颜见江东父老”)
难见江东父老/一切从头开始/千里寻妻
第三章 求职真难
(“我要自食其力,就是掏大粪我也干呀!”)
先立业?先成家?/去当歌唱家?/去当矿工?/去当电影演员?/去当代课教师/让我掬大粪去吧/终于分配工作
第四章 突然婚变
(“怎么新社会还会重演梁山伯祝英台悲剧”!)
重新开始生活/山雨欲来/肃清反革命运动/风暴终于袭来/来生再见
第五章 奋起求生
(“我九死一生回来了,决不能沉沦下去!”)
重打锣鼓另开张/追求/破镜难圆/总算“成了家”/初见成果
第六章 六年右派
(“我把自己的生死荣辱都交给了党,怎么竟成了反党份子?”)
帮助党整风/风云突变/同遭厄运/在劫难逃/“脱胎换骨”/丧父/何时能摘帽/死里逃生/归队
第七章 寻求再生
(“脱胎换骨了,请给我一条再生之路吧!”)
再次重新参加工作/盼望多得到一点理解/对不起儿女
第八章 十年叛徒
(那张《打倒崇美崇蒋反党反人民的大叛徒、大间谍、大右派张泽石》大字报的可怕后果)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仍是在劫难逃/黑帮管理所/抄家/“我怎么就不能参加这场革命?”/妈妈我保护不了您!/再次进“牛棚”/“妈上哪儿去了?”/戴着“叛徒”帽子工作/用亲情来治疗创伤/参加上访者行列
第九章 三年伸冤
(“我们这些为共和国献出了青春和鲜血的战士,总不能永远当等外公民吧!”)
为父亲的彻底平反奔走/为六千难友、也为自己伸冤/团结奋战与同情支持
第十章 重见天日
(“老哥,咱可熬出头了!中央发布了(1980)第74号文件为咱平反啦!”)
党终于承认我不是“右派份子”/中央发布了《(1980年)第74号文件》/落实政策的艰难/我终于恢复了军藉、党藉
第十一章 追回年华
(“我还能干点什么,享受点什么去弥补失去的岁月?”)
“树挪死,人挪活!”/办职工大学/到深圳办“中小型企业厂长培训班”/港澳行/圆我作家梦/夕阳无限好
第十二章 访问台湾
(“感谢你还能来看望我这不争气的老战友”、“咱弟兄两再来一次‘国共和谈’吧!”)
飞越台湾海峡/台北难友重逢
第十三章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重唱我们当年自己创作的战歌;“烈士们,我们到济州岛看望你们来了!”)
《志愿军战俘营歌曲集锦》/重返巨济岛、济州岛
· · · · · · (收起)
喜欢读"我的朝鲜战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我的朝鲜战争"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的朝鲜战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如果投降当俘虏是值得称颂的可以被包容的,那么那些抵抗到底,牺牲的死去的人都是傻子吗?比起死去的人,你能活着已是极大的幸运,你还想怎么样呢?
本书的前半部分是有价值的。 揭露了美国的双标。本书开篇顾骧写的代序中,竟对西方缔结日内瓦战俘公约抱有一种神圣的仰望,却对这样的事实视而不见,美国同样是日内瓦战俘公约的签订国,可在执行战俘遣返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正是美国的双标才造成了中朝战俘的苦难。在最初开城...
(展开)

历史天空下的信仰,个人,命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的总体感受,心不能安、理更不得。 前半部分是真正的战俘手记。看着作者给自己和战友们一次次的斗争做出的回应和定性,会知道,那真的是那个年代才有的事情。真的是新一辈革命者(第一代人必然是最早的党员了),满怀信念和理想,冲破自我身体和思想重围,在意识形态严重... (展开)
这本书让我们知道真实的历史
那场让人迷惑的战争,那场战争背后战俘的故事。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觉,都在这本由战俘所成的书里! 任何的战争,没有胜利者,特别是对于支撑战争最大基数的普通人而言,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牺牲品! 一个客观的角度、一个受战争创伤和政治创伤的战俘经历,这本书绝对您给你...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金城出版社 (2011)8.2分 29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份书单 (马甲七号)
- ❸·❸书单:让阅读成为习惯(豆评≤7.9) (无心恋战)
- 广积粮心不慌 (小暖)
- 朝鲜战争 (woodie)
- 要看书 (吹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的朝鲜战争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一一 2014-12-10 05:08:01
为什么不能直白地告诉我们“叛徒”“走狗”都是谁?回忆录做史料值得小心和警惕的地方太多。不过还是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信息。三星给书,一星给经历。
1 有用 Figo 2022-07-24 21:57:13
旧书店偶然购得。战俘们在集中营的斗争感人至深、值得敬佩,真正的共产党人无论到哪里都会想办法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今天的许多先生们在对某段历史口诛笔伐乃至于嘲笑历史参与者的可笑时,自己恰恰是可笑的。 战俘们历尽千辛万苦回国后被打入另册也令人唏嘘不已,顶着革命名义的暴行令人发指。同理,某些←派固然可以为某些历史悲剧辩护,但悲剧本就是悲剧,错误本就是错误,以为自己站在了正确的制高点对明显的错误视而不见也是可... 旧书店偶然购得。战俘们在集中营的斗争感人至深、值得敬佩,真正的共产党人无论到哪里都会想办法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今天的许多先生们在对某段历史口诛笔伐乃至于嘲笑历史参与者的可笑时,自己恰恰是可笑的。 战俘们历尽千辛万苦回国后被打入另册也令人唏嘘不已,顶着革命名义的暴行令人发指。同理,某些←派固然可以为某些历史悲剧辩护,但悲剧本就是悲剧,错误本就是错误,以为自己站在了正确的制高点对明显的错误视而不见也是可悲的。总之,理解历史应该有对历史人物的同理心和基本的人的感情。 这个版本错字太多,建议避雷。 (展开)
0 有用 电影是文盲的艺术 2009-09-10 01:12:54
白人真坏,黑人真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 有用 yoocan 2016-02-28 17:54:44
三星仅献给后半部。作为“战俘经历”这个好题材,写成上半部分这样是失败的。
1 有用 Lennie 2015-11-15 12:14:47
书至战俘营回国,方才过半,疑问待看完全书才有答案。回国不过是磨难的前奏而已。后半部看得放不下手来。一个平头百姓乱世中的挣扎,比光环下的英雄传奇更吸引人 同样是叙述文革经历,作者讲诉痛苦经历时的那种态度和<上海生与死>作者郑念的叙述方式一相比较,令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