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 短评

热门
  • 4 Tradition 2012-11-04 22:49:42

    北洋军,中国崛起的第一支近代军队

  • 1 greatabel 2011-10-16 19:06:34

    政治不能解决的,军事更不能

  • 1 莱茵的黄金 2009-12-16 22:44:55

    看了有很多启发

  • 2 北溟客 2012-09-08 02:56:07

    一本有社科意识的历史著作,但本身还是更倾向于描述现象。框架清楚翻译过来的文字也耐读,不过最后提出来的论断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只是要商榷的话好像还是得上溯到中国古代史,比如中国的兵到底啥时候开始落后开始不行的etc。。PS 其实看这本书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是土鳖真逆天囧

  • 0 Falcon 2012-04-21 15:11:23

    一个被忽视的历史侧面。

  • 0 无粮人 2021-12-14 20:15:45

    高素质的新军点燃了革命,而革命却使军队迅速劣质化。

  • 0 一桥阿尼玛 2022-05-17 23:19:33

    过程有启发,结论过简。军事近代化是无法孤立存在的,如果整个国家结构都病入膏肓或者干脆就未曾重建,自然是跨不过所谓戦後デモクラシー的,因此也就不存在被什么吞噬,本质只能是反噬。关于辛亥革命中的新军和谘议局,以及革党对各省新军的渗透等等,有意思的点不少。页四那段话挺值得回味。总的来看,新军未必有多新。

  • 0 高乐高 2024-02-20 16:04:12 四川

    平铺直叙,普普通通

  • 0 Mr. Wrong 2024-07-30 16:24:44 北京

    辛亥革命和中国军事现代化,深入浅出,功力深厚。中华民族从一统,到纷乱,到一统,武装军队是它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军事的发展,以至于反哺政治生活,然后影响社会,让我也联想很多,明白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过去不理解的政策。 是中国近代史必读的一本书

  • 0 秋山雪見🍁 2024-04-13 16:27:17 福建

    新军群体是晚清近代化举措中的一环,结合以地方大员的创新精神,并在光绪末期试图实现体系化。彼时地方对于新军训练的态度都持开明态度,知识人对“尚武”的推崇以及对近代军队地位的尊重也使得新军的形象与旧军相比截然不同,而旧军也以在地巡防营的面孔延续了下去。科举制的废除也使得地方低级士绅选择加入新军寻找新的机会。新军既不能被简单定义为“资产阶级”性质的近代军队,也并不属于田中义一所言的“农民阶级”。作者指出,清末新军是农民、城市贫民、学生以及下层士绅的混合体,农民在士兵中占绝大多数。新军和各地的咨议局精英成就了辛亥,但辛亥后的新军则在良莠不齐的扩充下逐渐衰落了,也使得传统文武关系发生了逆转。之后的近代知识人精英的课题又转变为如何修正与平衡这种关系,这也是作者在基本结论中指出的的矛盾现象。

  • 0 礼馨 2019-06-02 11:49:44

    经过近代化改革的军队在巨变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他们顺利获取了统治职权,并在政治进程中扩大了参与权。但是当旧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崩坏、而新制度和思想又未能迅速而及时形成的时候,新军又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控,被革命本身所瓦解——历史就是这么难以预料啊。

  • 0 雍州兵 2019-03-09 21:23:15

    14年末读过,很有收获

  • 0 芋爹 2017-04-08 11:35:13

    本书的卓见在于提出了:作为军事近代化产物的新军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和成功,但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却又瓦解了新军使得军事近代化陷入了倒退的境地。这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着墨解释。本书中译本的翻译很用心用力,然而编辑错漏百出质量很差不甚友善。

  • 0 y 2019-02-24 11:31:00

    太平天国时期省官组建湘军、淮军,镇压成功后,京城便下令遣散。但义和团之后出现军事机制精心改革,意味要遣散八旗、绿营、勇营、练军、团练等旧式武装力量。近代陆军本质上是工业化式的实体,军官需要专业化。

  • 0 愚学生 2023-12-20 15:25:43 天津

    新军与辛亥革命,革命后的瓦解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