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 朱岚 [等]
出版年: 2000-08
页数: 543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剑桥文丛
ISBN: 9787214023889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汉译大众精品文库”的一种。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人类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奥秘的科普著作。其内容涵盖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及各个分支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阐述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本书作者阿西莫夫早在本世纪50年代就以创作撰写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而蜚声文坛。他那非凡的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断对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科学是什么?
上篇 物理科学
第二章 宇宙
宇宙的大小
宇宙的诞生
太阳的死亡
观察宇宙的窗口
新天体
第三章 太阳系
木星
土星
最外围的行星
小行星群
彗星
第四章 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层圈
海洋
冰冠
第五章 大气
大气圈层
空气中的气体
磁铁
流星和陨石
空气的保持和获得
第六章 元素
周期表
放射性元素
电子
气体
金属
第七章 粒子
有核的原子
同位素
新粒子
轻子
强子和夸克
场
第八章 波
光
相对论
热
质能互换
粒子和波
第九章 机器
火和蒸汽
电
电技术
内燃机
电子学
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
第十章 反应堆
能量
原子能的战争用途
原子能的和平用途
受控核聚变反应
下篇 生物科学
第十一章 分子
有机物
结构的细节
有机合成
聚合物与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第十二章 蛋白质
氨基酸
酶
新陈代谢
示踪剂
光合作用
第十三章 细胞
染色体
基因
核酸
生命的起源
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第十四章 微生物
细菌
化学疗法
病毒
免疫反应
癌
第十五章 人体
食物
维生素
无机盐
激素
死亡
第十六章 物种
种类繁多的生物
进化
进化的过程
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未来
第十七章 头脑
神经系统
神经活动
人类的行为
自动机
人工智能
附录:科学中的数学
引力
相对论
人名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江苏人民出版社即将再版,欢迎预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Q3MjkwNQ==&mid=208614610&idx=2&sn=3dc29cd7ef6d748d8179bc497005bc6f&scene=5#rd 众筹|桃子熟了,请来摘! 2015-05-09 花果山编辑部 众筹预定链接(付款为准): 1、 微店: http://weidian.com/i/1324363017 2、 淘宝: http:... (展开)
了解科学发展及主要成果的一本好书
> 更多书评 8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パン (内心是沙漠,沙漠里有绿洲)
把时间拉回138亿年前,来到一切故事开始的地方,此时的宇宙被“浓缩”在了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地方。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这个“点”开始膨胀,仅用了一秒钟的时间就变大了数万亿亿亿倍。物质和反物质湮灭变成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去。 但不知为何,物质粒子的数量比反物质多了那么一点点。每十亿个反物质粒子对应了十亿零一个物质粒子,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不平衡,才有了之后的物质世界。 这些“孤单”的物质粒子聚集成一些简单...2019-08-05 15:31:50 1人喜欢
把时间拉回138亿年前,来到一切故事开始的地方,此时的宇宙被“浓缩”在了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地方。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这个“点”开始膨胀,仅用了一秒钟的时间就变大了数万亿亿亿倍。物质和反物质湮灭变成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去。
但不知为何,物质粒子的数量比反物质多了那么一点点。每十亿个反物质粒子对应了十亿零一个物质粒子,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不平衡,才有了之后的物质世界。
这些“孤单”的物质粒子聚集成一些简单的原子核,和电子一起游离在宇宙空间之中,来回散射光线,将宇宙变成了一片炽热的发光的雾。
38万年后,随着宇宙的慢慢冷却,电子和原子核逐渐安定下来,结合成了电中性的原子。宇宙第一次变得透明起来,当时四散而去的光子形成了宇宙背景辐射,至今仍可以被探测到。在引力作用下,原子聚集成一个个物质团,其核心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温度是如此之高,氢原子被压在一起,聚变成了氦。
聚变产生巨大能量向外辐射,和星体的引力相互平衡,最终让恒星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形状,并开始持续发光。如果恒星足够大,核心中的氦还会进一步聚变成碳,碳进一步聚变成氖,氖聚变成氧,氧聚变成硅,直到最终聚变出铁,是所有元素中最稳定的。无论是让铁聚合成更重的元素,还是分裂成更轻的元素,都不会产生能量。
所以聚变的过程进行到铁,恒星内部就不会再产生辐射力了。随着核心内的铁越积越多,辐射力和引力之间的平衡也因此被打破。整颗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剧烈地收缩,飙升的温度 “点燃“了外层中那些还可以继续融合的物质。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恒星可以融合出比铁更重的元素,并引发了一场大爆炸(超新星爆发),将星体的外层抛散尽宇宙空间中。
而剩下的核心会被压缩成一颗密度超大的中子星,一勺中子星物质的质量甚至超过整座珠穆朗玛峰的质量。而如果原来的恒星密度再大一些,这个核心会进一步被压缩成黑洞。黑洞可以说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任何想要逃离黑洞的物体其速度都必须超过光速,爱因斯坦大爷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就连光也无法逃离黑洞,因此我们没有机会亲眼看到黑洞。
宇宙大爆炸之后只产生了像氢这样简单的元素。像碳、氧这样比铁轻的元素则需要在恒星内部依次生成。而比铁重的元素只有依靠“超新星爆发”才能产生。
至少炸过两次,一次发生在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另一次发生在50多亿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
若干岁月之后,在爆炸中被抛散进宇宙空间中的物质聚集成下一代恒星,这类新形成的恒星数量很少,只占宇宙中恒星总数的2%,而接下来的故事,就与其中一颗有关。这颗恒星叫做太阳,在它的周围有上万亿颗小行星、彗星和矮行星 ,还有8颗质量稍大的行星
这8颗行星有的离恒星太近,比如那个上面一丁点水都没有的水星,它的白天温度高达400多度,有水也被烤干了好伐。而其他的又大多离太阳太远,比如那个表面冷到结冰的火星。只有一颗行星落在了一个“恰当”的位置。它表面的温度刚刚好,使得液态水可以存在。这颗行星就是地球,虽然名字叫地球,但开始的时候地球上几乎没有陆地,有的只是一片汪洋。
几座火山凸出海面,喷发出炙热的岩浆。滚烫的的海水升腾起巨量的水汽,让天空永远乌云密布,闪电交加。更别提海洋下面汹涌的热泉和来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线和陨石了。
不过在当时,这反而成了生命诞生的关键,肆虐的能量引发了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将环境中的部分无机物转化成了相对复杂的蛋白质和可以自我复制的核酸。
这些有机物在偶然的组合之下形成了一种称之为细胞的结构。生命诞生了……早期的厌氧细菌学会了从阳光中偷取能量来维持生存。
这一过程的副产物——氧气渐渐弥漫在大气当中,并在高空形成了臭氧层,阻挡了大部分紫外线。这些改变为之后的好氧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进化的车轮也因此跑得更快。慢慢地,某些生物学会了运动,它们不再是“像牡蛎一样,自给自足,而且孤独”,而是主动去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世界上出现了冒险和好奇心。
当生物体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它的感觉器官也更加多样化,而且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更多的有关外界环境的信息被接收进来,与之匹配的,是日趋复杂的神经系统。生物叫做奇奇虾,是最早进化出眼睛的生物,想象一下当时的水中世界:其他所有生物都是瞎子,只有它看得见,简直就跟开了挂一样,想吃哪个就吃哪个……
脊椎动物率先进化出大脑,它们最先离开海洋,在陆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进化历程。恐龙逐渐确立了自己陆地霸主的地位,但好景不长,一颗直径10公里的陨石从天而降,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装上地球,杀死了地球上超过70%的生物,也为恐龙带来了灭绝。这场灾难重置了地球上的生态秩序,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小型的哺乳动物凭借更加高级的生殖方式和更加聪明的大脑迅速占领了生态链的顶端位置。
特别是之后出现的智人进化出了所有生物中最大的大脑,其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了生存所需。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这些闲暇的好奇心转变为对纯知识的渴望。他们开始对世间万物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至此,科学诞生了。
人们仰望星空,渐渐意识到这颗蔚蓝的小星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围绕的太阳和其他4000亿颗恒星一同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又和其他数千星系组成了拉尼亚凯亚超星系群,拉尼亚凯亚超星系群又和其他百亿个类似的超星系群一起,挤在了宇宙中一个直径900亿光年的范围内。
而这可能还是只宇宙整体的一小部分。地球的大小跟宇宙相比之算得上是沧海一粟,而科学让我们得以在脑中装下整片星空,并去探索它的前世今生。
回应 2019-08-05 15:31:50
-
パン (内心是沙漠,沙漠里有绿洲)
把时间拉回138亿年前,来到一切故事开始的地方,此时的宇宙被“浓缩”在了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地方。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这个“点”开始膨胀,仅用了一秒钟的时间就变大了数万亿亿亿倍。物质和反物质湮灭变成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去。 但不知为何,物质粒子的数量比反物质多了那么一点点。每十亿个反物质粒子对应了十亿零一个物质粒子,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不平衡,才有了之后的物质世界。 这些“孤单”的物质粒子聚集成一些简单...2019-08-05 15:31:50 1人喜欢
把时间拉回138亿年前,来到一切故事开始的地方,此时的宇宙被“浓缩”在了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地方。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这个“点”开始膨胀,仅用了一秒钟的时间就变大了数万亿亿亿倍。物质和反物质湮灭变成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去。
但不知为何,物质粒子的数量比反物质多了那么一点点。每十亿个反物质粒子对应了十亿零一个物质粒子,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不平衡,才有了之后的物质世界。
这些“孤单”的物质粒子聚集成一些简单的原子核,和电子一起游离在宇宙空间之中,来回散射光线,将宇宙变成了一片炽热的发光的雾。
38万年后,随着宇宙的慢慢冷却,电子和原子核逐渐安定下来,结合成了电中性的原子。宇宙第一次变得透明起来,当时四散而去的光子形成了宇宙背景辐射,至今仍可以被探测到。在引力作用下,原子聚集成一个个物质团,其核心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温度是如此之高,氢原子被压在一起,聚变成了氦。
聚变产生巨大能量向外辐射,和星体的引力相互平衡,最终让恒星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形状,并开始持续发光。如果恒星足够大,核心中的氦还会进一步聚变成碳,碳进一步聚变成氖,氖聚变成氧,氧聚变成硅,直到最终聚变出铁,是所有元素中最稳定的。无论是让铁聚合成更重的元素,还是分裂成更轻的元素,都不会产生能量。
所以聚变的过程进行到铁,恒星内部就不会再产生辐射力了。随着核心内的铁越积越多,辐射力和引力之间的平衡也因此被打破。整颗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剧烈地收缩,飙升的温度 “点燃“了外层中那些还可以继续融合的物质。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恒星可以融合出比铁更重的元素,并引发了一场大爆炸(超新星爆发),将星体的外层抛散尽宇宙空间中。
而剩下的核心会被压缩成一颗密度超大的中子星,一勺中子星物质的质量甚至超过整座珠穆朗玛峰的质量。而如果原来的恒星密度再大一些,这个核心会进一步被压缩成黑洞。黑洞可以说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任何想要逃离黑洞的物体其速度都必须超过光速,爱因斯坦大爷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就连光也无法逃离黑洞,因此我们没有机会亲眼看到黑洞。
宇宙大爆炸之后只产生了像氢这样简单的元素。像碳、氧这样比铁轻的元素则需要在恒星内部依次生成。而比铁重的元素只有依靠“超新星爆发”才能产生。
至少炸过两次,一次发生在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另一次发生在50多亿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
若干岁月之后,在爆炸中被抛散进宇宙空间中的物质聚集成下一代恒星,这类新形成的恒星数量很少,只占宇宙中恒星总数的2%,而接下来的故事,就与其中一颗有关。这颗恒星叫做太阳,在它的周围有上万亿颗小行星、彗星和矮行星 ,还有8颗质量稍大的行星
这8颗行星有的离恒星太近,比如那个上面一丁点水都没有的水星,它的白天温度高达400多度,有水也被烤干了好伐。而其他的又大多离太阳太远,比如那个表面冷到结冰的火星。只有一颗行星落在了一个“恰当”的位置。它表面的温度刚刚好,使得液态水可以存在。这颗行星就是地球,虽然名字叫地球,但开始的时候地球上几乎没有陆地,有的只是一片汪洋。
几座火山凸出海面,喷发出炙热的岩浆。滚烫的的海水升腾起巨量的水汽,让天空永远乌云密布,闪电交加。更别提海洋下面汹涌的热泉和来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线和陨石了。
不过在当时,这反而成了生命诞生的关键,肆虐的能量引发了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将环境中的部分无机物转化成了相对复杂的蛋白质和可以自我复制的核酸。
这些有机物在偶然的组合之下形成了一种称之为细胞的结构。生命诞生了……早期的厌氧细菌学会了从阳光中偷取能量来维持生存。
这一过程的副产物——氧气渐渐弥漫在大气当中,并在高空形成了臭氧层,阻挡了大部分紫外线。这些改变为之后的好氧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进化的车轮也因此跑得更快。慢慢地,某些生物学会了运动,它们不再是“像牡蛎一样,自给自足,而且孤独”,而是主动去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世界上出现了冒险和好奇心。
当生物体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它的感觉器官也更加多样化,而且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更多的有关外界环境的信息被接收进来,与之匹配的,是日趋复杂的神经系统。生物叫做奇奇虾,是最早进化出眼睛的生物,想象一下当时的水中世界:其他所有生物都是瞎子,只有它看得见,简直就跟开了挂一样,想吃哪个就吃哪个……
脊椎动物率先进化出大脑,它们最先离开海洋,在陆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进化历程。恐龙逐渐确立了自己陆地霸主的地位,但好景不长,一颗直径10公里的陨石从天而降,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装上地球,杀死了地球上超过70%的生物,也为恐龙带来了灭绝。这场灾难重置了地球上的生态秩序,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小型的哺乳动物凭借更加高级的生殖方式和更加聪明的大脑迅速占领了生态链的顶端位置。
特别是之后出现的智人进化出了所有生物中最大的大脑,其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了生存所需。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这些闲暇的好奇心转变为对纯知识的渴望。他们开始对世间万物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至此,科学诞生了。
人们仰望星空,渐渐意识到这颗蔚蓝的小星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围绕的太阳和其他4000亿颗恒星一同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又和其他数千星系组成了拉尼亚凯亚超星系群,拉尼亚凯亚超星系群又和其他百亿个类似的超星系群一起,挤在了宇宙中一个直径900亿光年的范围内。
而这可能还是只宇宙整体的一小部分。地球的大小跟宇宙相比之算得上是沧海一粟,而科学让我们得以在脑中装下整片星空,并去探索它的前世今生。
回应 2019-08-05 15:31:50
-
パン (内心是沙漠,沙漠里有绿洲)
把时间拉回138亿年前,来到一切故事开始的地方,此时的宇宙被“浓缩”在了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地方。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这个“点”开始膨胀,仅用了一秒钟的时间就变大了数万亿亿亿倍。物质和反物质湮灭变成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去。 但不知为何,物质粒子的数量比反物质多了那么一点点。每十亿个反物质粒子对应了十亿零一个物质粒子,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不平衡,才有了之后的物质世界。 这些“孤单”的物质粒子聚集成一些简单...2019-08-05 15:31:50 1人喜欢
把时间拉回138亿年前,来到一切故事开始的地方,此时的宇宙被“浓缩”在了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地方。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这个“点”开始膨胀,仅用了一秒钟的时间就变大了数万亿亿亿倍。物质和反物质湮灭变成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去。
但不知为何,物质粒子的数量比反物质多了那么一点点。每十亿个反物质粒子对应了十亿零一个物质粒子,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不平衡,才有了之后的物质世界。
这些“孤单”的物质粒子聚集成一些简单的原子核,和电子一起游离在宇宙空间之中,来回散射光线,将宇宙变成了一片炽热的发光的雾。
38万年后,随着宇宙的慢慢冷却,电子和原子核逐渐安定下来,结合成了电中性的原子。宇宙第一次变得透明起来,当时四散而去的光子形成了宇宙背景辐射,至今仍可以被探测到。在引力作用下,原子聚集成一个个物质团,其核心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温度是如此之高,氢原子被压在一起,聚变成了氦。
聚变产生巨大能量向外辐射,和星体的引力相互平衡,最终让恒星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形状,并开始持续发光。如果恒星足够大,核心中的氦还会进一步聚变成碳,碳进一步聚变成氖,氖聚变成氧,氧聚变成硅,直到最终聚变出铁,是所有元素中最稳定的。无论是让铁聚合成更重的元素,还是分裂成更轻的元素,都不会产生能量。
所以聚变的过程进行到铁,恒星内部就不会再产生辐射力了。随着核心内的铁越积越多,辐射力和引力之间的平衡也因此被打破。整颗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剧烈地收缩,飙升的温度 “点燃“了外层中那些还可以继续融合的物质。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恒星可以融合出比铁更重的元素,并引发了一场大爆炸(超新星爆发),将星体的外层抛散尽宇宙空间中。
而剩下的核心会被压缩成一颗密度超大的中子星,一勺中子星物质的质量甚至超过整座珠穆朗玛峰的质量。而如果原来的恒星密度再大一些,这个核心会进一步被压缩成黑洞。黑洞可以说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任何想要逃离黑洞的物体其速度都必须超过光速,爱因斯坦大爷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就连光也无法逃离黑洞,因此我们没有机会亲眼看到黑洞。
宇宙大爆炸之后只产生了像氢这样简单的元素。像碳、氧这样比铁轻的元素则需要在恒星内部依次生成。而比铁重的元素只有依靠“超新星爆发”才能产生。
至少炸过两次,一次发生在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另一次发生在50多亿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
若干岁月之后,在爆炸中被抛散进宇宙空间中的物质聚集成下一代恒星,这类新形成的恒星数量很少,只占宇宙中恒星总数的2%,而接下来的故事,就与其中一颗有关。这颗恒星叫做太阳,在它的周围有上万亿颗小行星、彗星和矮行星 ,还有8颗质量稍大的行星
这8颗行星有的离恒星太近,比如那个上面一丁点水都没有的水星,它的白天温度高达400多度,有水也被烤干了好伐。而其他的又大多离太阳太远,比如那个表面冷到结冰的火星。只有一颗行星落在了一个“恰当”的位置。它表面的温度刚刚好,使得液态水可以存在。这颗行星就是地球,虽然名字叫地球,但开始的时候地球上几乎没有陆地,有的只是一片汪洋。
几座火山凸出海面,喷发出炙热的岩浆。滚烫的的海水升腾起巨量的水汽,让天空永远乌云密布,闪电交加。更别提海洋下面汹涌的热泉和来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线和陨石了。
不过在当时,这反而成了生命诞生的关键,肆虐的能量引发了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将环境中的部分无机物转化成了相对复杂的蛋白质和可以自我复制的核酸。
这些有机物在偶然的组合之下形成了一种称之为细胞的结构。生命诞生了……早期的厌氧细菌学会了从阳光中偷取能量来维持生存。
这一过程的副产物——氧气渐渐弥漫在大气当中,并在高空形成了臭氧层,阻挡了大部分紫外线。这些改变为之后的好氧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进化的车轮也因此跑得更快。慢慢地,某些生物学会了运动,它们不再是“像牡蛎一样,自给自足,而且孤独”,而是主动去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世界上出现了冒险和好奇心。
当生物体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它的感觉器官也更加多样化,而且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更多的有关外界环境的信息被接收进来,与之匹配的,是日趋复杂的神经系统。生物叫做奇奇虾,是最早进化出眼睛的生物,想象一下当时的水中世界:其他所有生物都是瞎子,只有它看得见,简直就跟开了挂一样,想吃哪个就吃哪个……
脊椎动物率先进化出大脑,它们最先离开海洋,在陆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进化历程。恐龙逐渐确立了自己陆地霸主的地位,但好景不长,一颗直径10公里的陨石从天而降,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装上地球,杀死了地球上超过70%的生物,也为恐龙带来了灭绝。这场灾难重置了地球上的生态秩序,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小型的哺乳动物凭借更加高级的生殖方式和更加聪明的大脑迅速占领了生态链的顶端位置。
特别是之后出现的智人进化出了所有生物中最大的大脑,其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了生存所需。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这些闲暇的好奇心转变为对纯知识的渴望。他们开始对世间万物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至此,科学诞生了。
人们仰望星空,渐渐意识到这颗蔚蓝的小星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围绕的太阳和其他4000亿颗恒星一同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又和其他数千星系组成了拉尼亚凯亚超星系群,拉尼亚凯亚超星系群又和其他百亿个类似的超星系群一起,挤在了宇宙中一个直径900亿光年的范围内。
而这可能还是只宇宙整体的一小部分。地球的大小跟宇宙相比之算得上是沧海一粟,而科学让我们得以在脑中装下整片星空,并去探索它的前世今生。
回应 2019-08-05 15:31:50
论坛 · · · · · ·
我有资源想要的私我 | 来自蟹蟹 | 2021-02-16 19:49:19 | |
短期之内大家都甭想了,孔夫子上卖200块大洋!! | 来自倦眼书生 | 5 回应 | 2018-07-09 21:03:44 |
老版就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 来自ultra312 | 1 回应 | 2018-07-09 21:00:1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Penguin Books, Limited (UK) (1993)暂无评分 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哲学专业本科基本阅读书目 (大理寺卿)
- 豆瓣五星图书【科学】 (爱玛·包法利)
- 1000+ 豆瓣9.0+的書 (Python)
- 各学科领域入门书籍推荐 (磐丘)
- Kogorou的科普书橱 (Kogorou)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阅微草堂 2012-02-03 00:32:05
当一本物理书籍写成了哲学的时候,我们把这本书籍叫做好书! 我是在ipad上读的, 喜欢这样的写作逻辑,和诚恳的写作态度, 这本书籍应该是每个上学的必读书籍
3 有用 ⣿⣿⣿⣿⣿⣿⢟⣡⣴⣶⣶⣦⣌⡛ 2019-04-07 02:13:13
日,绝版了,现在再也买不到了
0 有用 abing 2008-02-19 18:36:10
大学生都值得一读
0 有用 天体琉璃万華鏡 2013-07-22 23:52:19
时代的眼泪
0 有用 唐错刀 2014-04-24 16:13:00
妙趣横生的科学大百科。最佳儿童读物之一。
0 有用 hellohaoyu 2022-06-30 04:05:24
好的不得了。一套书满足所有科普知识,但说实话应该订正了。
0 有用 咸鱼 2022-03-10 15:31:51
这本书得慢慢读啊
0 有用 已婚奥特曼 2022-01-24 17:56:28
在那个年代,应该算很牛逼的科普读物了。放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不赖~
0 有用 林阿缺 2021-11-14 20:06:27
阿爷爷真是行走的百科全书🤩
0 有用 尘封XIX 2021-07-20 00:08:00
科普中的硬货,就是“适口性”欠佳,文科生读得好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