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禅宗,初始于北魏,盛行于唐宋。独特的禅宗理论和修持风格,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了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文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撰写的一部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识。
目录 · · · · · ·
初版自序
二版自序
禅宗之演变
印度原来情形
中国初期情形
唐宋间之发展
元明清之趋向
与中国文化因缘
对佛教之功绩
禅宗之宗旨
公案语录
机锋转语
证悟知解
祖师禅与如来禅
三关与顿渐
闭关与打七
宗师授受
参话头
神通妙用
幻境相似神通之错误
正定所发之通明
生死之间
中阴身略述
临命终时
中阴身缘起
生死决疑
了生脱死
醒与梦
禅宗与教理
由教入禅
禅须通教
禅宗与禅定
禅定之学
禅宗与禅定之间
禅宗与净土
净土究竟论
禅宗究竟论
禅净双修调和论
禅宗与密宗
西藏佛学渊源
西藏佛法之崛起
西藏后期佛法及派系
西藏之显教
西藏之密法
藏密之特点
显密优劣之商榷
禅宗与丹道
周秦时代之道家
汉晋南北朝之道教
唐宋元明清情形
道教之经籍
丹道之类别
佛道优劣之辨
裸宗与理学
理学之先声
北宋理学之崛起
佛化儒家之踪迹
禅宗与理学之渊源
理学与禅宗之异同
佛道儒化之教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
心法与力学・
心法与声音
心法与光
心法与电磁
心理与生理
佛法与西洋哲学
希腊哲学初期心物之争
希腊盛时心物之争
希腊末期哲学
希腊哲学合论
欧洲中世纪哲学
阿拉伯哲学
近代哲学之变革及影响
西洋哲学之批判
修定与参禅法要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跋
禅海蠡测剩语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指月录》洪觉范曰:灵源禅师谓余曰:道人保养,如人病需服药,药之灵验易见,要须忌口乃可。不然,服药何益?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药。污染心是余毒,不能忌之,生死之病无时而损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古禅师语录,遗留传刻者,类皆精心之作。而有清高隐逸之流,毕生无语传世,寂寞山林,默然缄口者,此尤为语录中之最高尚者。复有其人,声名不彰,湮没无闻,虽有述作,散佚未收者,当亦不少。而古禅德中,间有语录传世,虽其词藻纷披,令人悦目,但其见地,确未透彻者,亦属不鲜。此中拣择,大须眼明。尝谓读古人书,须在顶门上另具只眼,庶不致尽被双睛瞒过。 故知读书实难,著书更难,误人千古,罪过不浅。 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药。污染心是杂毒,不能忌之,生死之病无时而损也。 若斯大彻证悟者,往古及今,数不多见。然其大悟者何事,必须细拣,未可妄学也。 故知看读公案,大需智力,未可徒记言行,以资谈柄 如必欲知其彻底,须了解当时情况、人物环境,方可决择。而古人不来今,今人不及古,枯竭心思,徒劳无益,毋庸必穷其致也。 达摩初祖曰:“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 闭关之事,不知所始,意谓杜门谢事、励志专修也。“闭关”一名词,还见于吾国之《易经》复卦象辞,曰:“先王以至曰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乃斋戒安身静养之义。后世言此者,皆引释迦掩室于摩竭、维摩缄口于毗耶等事为说。 自利利他之业,处处皆有,何必从事于此哉!若心地未明,掩室禁语,浮游妄想,极力压持,浅则成病成狂,深则自残性命,此皆随时可见也。至于耽关中乐,别有所取,丰衣美食,借此高枕栖身,则又当别论矣 平常吾人,都在运动中,与万物相同,皆在放射,皆在消散。忽在静中,生理之自然功能,偶感外光外力之交互作用,由动至静,如两力摩擦,忽然发声、发热、发光,于是引起心理上之幻觉。渐至心理久习于变态幻觉,生理亦入于变态幻觉。自以为道为通,不智孰甚!凡此之类,上者终日在幻觉幻想中过其生活,下者因习此而使生理上之消耗过甚,终至夭折而亡。若发狂,或至脑充血,皆当然现象,必然结果也。 人之生理,纯为物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0页
禅海蠡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对《禅海蠡测》的蠡测

> 更多书评 6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宋兴七十余年,学术黯淡,至安定、泰山、徂徕、古灵兴起,始以师儒之道明正学,而范高平(仲淹)、欧阳庐陵(修)实左右培掖以成。逮仁宗末年,五大儒并世而生,理学门庭,于以建立;厥时禅宗声教,正方兴未艾也。 百源(邵雍)濂溪之学,皆源出道家。宋初道士陈抟之“先天图”四传而有百源,衍为象数术之宗主;“太极图”亦三传而有濂溪,濂溪复于僧寿崖处得先天地偈,乃互参而明性命之理;二程于此二者,素皆不喜。横渠(张载)之学,...
2018-07-03 11:19:24 1人喜欢
宋兴七十余年,学术黯淡,至安定、泰山、徂徕、古灵兴起,始以师儒之道明正学,而范高平(仲淹)、欧阳庐陵(修)实左右培掖以成。逮仁宗末年,五大儒并世而生,理学门庭,于以建立;厥时禅宗声教,正方兴未艾也。
百源(邵雍)濂溪之学,皆源出道家。宋初道士陈抟之“先天图”四传而有百源,衍为象数术之宗主;“太极图”亦三传而有濂溪,濂溪复于僧寿崖处得先天地偈,乃互参而明性命之理;二程于此二者,素皆不喜。横渠(张载)之学,主于论气,以变化气质为穷理尽性至命之道;及朱晦庵则统集诸说,以集其大成。陆象山有谓其学无师承,有谓其源出上蔡(谢良佐);后有谓学于僧德光。至若洛(伊川)学后人,多归于佛;程门高弟,如荐山(游酢)等终入于禅;横浦(张九成)实问道于大慧杲禅师,而识旨归,此皆显明可徵者,余犹未尽。百源之学,纯出道家外,诸儒初皆出入佛老固无疑矣。
在儒言儒,宋代理学,自有二程出,方揭示宗旨而立门户。其初如高平之《潜虚》,百源之《皇极经世》,濂溪之“太极图”,固皆宗于易学象数,以窥天人之秘者。迄濂溪之《通书》始括《语》《孟》《学》《庸》之要,以阐述性命根源。同时横渠著《正蒙·西铭》,以训示学者,理学根基,实植于此。诸儒之学,要皆宗于孔孟,汇于五经方为其道统之正者。
而宋代诸儒,大抵于禅道之学,有所参悟,方得启发其真知,只可论其成分多少,实不能别其参杂有无。盖自唐代禅宗兴盛以来,道家学术,亦受其影响,而起一大变,融会圆通,大有人在,亦学术潮流之必然趋势也。及宋代禅宗特盛,禅师兼通儒学,以佛理说《中庸》《周易》及《老》《庄》之学者,著述颇多。而佛学说理,采用名言,多有取于儒书,固皆参研启发互资证明。儒者参禅,一变而有性理之学产生,实亦时会使然。其后之辟佛诽禅者,皆囿于道统观念,限于社会风气。而明达之士,犹多缄默。综其原因,厥有二者:一、为学目的与方法之不同。二、见地造诣之不同。儒者为学目的,学究天人之际,而以立人极(人本位)为宗;故学须致用,用世而以人文政教,为儒者之务;故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准绳。佛学目的,以学通天人化,但初以立人极为行道镃基,终至于超越人天,出入有无之表,应物无方,神变莫测。故以佛之徒视儒者,犹为大乘菩萨道中人;而以儒者视佛,则为离世荒诞者矣。复次,儒者为学之方法,以“闲邪存诚”、“存心养性”、“民胞物与”尽其伦常之极为归。佛者则以不废伦常,但尽人分为入道之阶梯;形而上者,尤有超越形器世间之向上一路,则非儒可知矣。有善喻者曰:譬如治水,儒者但从防洪筑堤疏导为工,佛者更及于植树培壤等事宜。远近深浅,方法迥异,此其为学目的与方法之不同者,一也。儒者出入于禅道,从诚敬用工入手,于静一境中,体会得此心之理,现见心空物如之象,即起而应物,谓“内圣外王”之道,尽在斯矣。而禅者视此,充其极致,犹只明得空体离念之事(亦可谓之但知治标),向上一著,大有事在(方可谓之治本)。而儒者于此,多皆泛滥无归也;若有进者,如洛学后人、象山门人,多遁入禅门矣。此其见地诣之不同者,二也。至如理学而至于如狂禅一流,此皆二家所病诟,何独有于禅哉。
回应 2018-07-03 11:19:24
-
宋兴七十余年,学术黯淡,至安定、泰山、徂徕、古灵兴起,始以师儒之道明正学,而范高平(仲淹)、欧阳庐陵(修)实左右培掖以成。逮仁宗末年,五大儒并世而生,理学门庭,于以建立;厥时禅宗声教,正方兴未艾也。 百源(邵雍)濂溪之学,皆源出道家。宋初道士陈抟之“先天图”四传而有百源,衍为象数术之宗主;“太极图”亦三传而有濂溪,濂溪复于僧寿崖处得先天地偈,乃互参而明性命之理;二程于此二者,素皆不喜。横渠(张载)之学,...
2018-07-03 11:19:24 1人喜欢
宋兴七十余年,学术黯淡,至安定、泰山、徂徕、古灵兴起,始以师儒之道明正学,而范高平(仲淹)、欧阳庐陵(修)实左右培掖以成。逮仁宗末年,五大儒并世而生,理学门庭,于以建立;厥时禅宗声教,正方兴未艾也。
百源(邵雍)濂溪之学,皆源出道家。宋初道士陈抟之“先天图”四传而有百源,衍为象数术之宗主;“太极图”亦三传而有濂溪,濂溪复于僧寿崖处得先天地偈,乃互参而明性命之理;二程于此二者,素皆不喜。横渠(张载)之学,主于论气,以变化气质为穷理尽性至命之道;及朱晦庵则统集诸说,以集其大成。陆象山有谓其学无师承,有谓其源出上蔡(谢良佐);后有谓学于僧德光。至若洛(伊川)学后人,多归于佛;程门高弟,如荐山(游酢)等终入于禅;横浦(张九成)实问道于大慧杲禅师,而识旨归,此皆显明可徵者,余犹未尽。百源之学,纯出道家外,诸儒初皆出入佛老固无疑矣。
在儒言儒,宋代理学,自有二程出,方揭示宗旨而立门户。其初如高平之《潜虚》,百源之《皇极经世》,濂溪之“太极图”,固皆宗于易学象数,以窥天人之秘者。迄濂溪之《通书》始括《语》《孟》《学》《庸》之要,以阐述性命根源。同时横渠著《正蒙·西铭》,以训示学者,理学根基,实植于此。诸儒之学,要皆宗于孔孟,汇于五经方为其道统之正者。
而宋代诸儒,大抵于禅道之学,有所参悟,方得启发其真知,只可论其成分多少,实不能别其参杂有无。盖自唐代禅宗兴盛以来,道家学术,亦受其影响,而起一大变,融会圆通,大有人在,亦学术潮流之必然趋势也。及宋代禅宗特盛,禅师兼通儒学,以佛理说《中庸》《周易》及《老》《庄》之学者,著述颇多。而佛学说理,采用名言,多有取于儒书,固皆参研启发互资证明。儒者参禅,一变而有性理之学产生,实亦时会使然。其后之辟佛诽禅者,皆囿于道统观念,限于社会风气。而明达之士,犹多缄默。综其原因,厥有二者:一、为学目的与方法之不同。二、见地造诣之不同。儒者为学目的,学究天人之际,而以立人极(人本位)为宗;故学须致用,用世而以人文政教,为儒者之务;故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准绳。佛学目的,以学通天人化,但初以立人极为行道镃基,终至于超越人天,出入有无之表,应物无方,神变莫测。故以佛之徒视儒者,犹为大乘菩萨道中人;而以儒者视佛,则为离世荒诞者矣。复次,儒者为学之方法,以“闲邪存诚”、“存心养性”、“民胞物与”尽其伦常之极为归。佛者则以不废伦常,但尽人分为入道之阶梯;形而上者,尤有超越形器世间之向上一路,则非儒可知矣。有善喻者曰:譬如治水,儒者但从防洪筑堤疏导为工,佛者更及于植树培壤等事宜。远近深浅,方法迥异,此其为学目的与方法之不同者,一也。儒者出入于禅道,从诚敬用工入手,于静一境中,体会得此心之理,现见心空物如之象,即起而应物,谓“内圣外王”之道,尽在斯矣。而禅者视此,充其极致,犹只明得空体离念之事(亦可谓之但知治标),向上一著,大有事在(方可谓之治本)。而儒者于此,多皆泛滥无归也;若有进者,如洛学后人、象山门人,多遁入禅门矣。此其见地诣之不同者,二也。至如理学而至于如狂禅一流,此皆二家所病诟,何独有于禅哉。
回应 2018-07-03 11:19:24
-
宋兴七十余年,学术黯淡,至安定、泰山、徂徕、古灵兴起,始以师儒之道明正学,而范高平(仲淹)、欧阳庐陵(修)实左右培掖以成。逮仁宗末年,五大儒并世而生,理学门庭,于以建立;厥时禅宗声教,正方兴未艾也。 百源(邵雍)濂溪之学,皆源出道家。宋初道士陈抟之“先天图”四传而有百源,衍为象数术之宗主;“太极图”亦三传而有濂溪,濂溪复于僧寿崖处得先天地偈,乃互参而明性命之理;二程于此二者,素皆不喜。横渠(张载)之学,...
2018-07-03 11:19:24 1人喜欢
宋兴七十余年,学术黯淡,至安定、泰山、徂徕、古灵兴起,始以师儒之道明正学,而范高平(仲淹)、欧阳庐陵(修)实左右培掖以成。逮仁宗末年,五大儒并世而生,理学门庭,于以建立;厥时禅宗声教,正方兴未艾也。
百源(邵雍)濂溪之学,皆源出道家。宋初道士陈抟之“先天图”四传而有百源,衍为象数术之宗主;“太极图”亦三传而有濂溪,濂溪复于僧寿崖处得先天地偈,乃互参而明性命之理;二程于此二者,素皆不喜。横渠(张载)之学,主于论气,以变化气质为穷理尽性至命之道;及朱晦庵则统集诸说,以集其大成。陆象山有谓其学无师承,有谓其源出上蔡(谢良佐);后有谓学于僧德光。至若洛(伊川)学后人,多归于佛;程门高弟,如荐山(游酢)等终入于禅;横浦(张九成)实问道于大慧杲禅师,而识旨归,此皆显明可徵者,余犹未尽。百源之学,纯出道家外,诸儒初皆出入佛老固无疑矣。
在儒言儒,宋代理学,自有二程出,方揭示宗旨而立门户。其初如高平之《潜虚》,百源之《皇极经世》,濂溪之“太极图”,固皆宗于易学象数,以窥天人之秘者。迄濂溪之《通书》始括《语》《孟》《学》《庸》之要,以阐述性命根源。同时横渠著《正蒙·西铭》,以训示学者,理学根基,实植于此。诸儒之学,要皆宗于孔孟,汇于五经方为其道统之正者。
而宋代诸儒,大抵于禅道之学,有所参悟,方得启发其真知,只可论其成分多少,实不能别其参杂有无。盖自唐代禅宗兴盛以来,道家学术,亦受其影响,而起一大变,融会圆通,大有人在,亦学术潮流之必然趋势也。及宋代禅宗特盛,禅师兼通儒学,以佛理说《中庸》《周易》及《老》《庄》之学者,著述颇多。而佛学说理,采用名言,多有取于儒书,固皆参研启发互资证明。儒者参禅,一变而有性理之学产生,实亦时会使然。其后之辟佛诽禅者,皆囿于道统观念,限于社会风气。而明达之士,犹多缄默。综其原因,厥有二者:一、为学目的与方法之不同。二、见地造诣之不同。儒者为学目的,学究天人之际,而以立人极(人本位)为宗;故学须致用,用世而以人文政教,为儒者之务;故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准绳。佛学目的,以学通天人化,但初以立人极为行道镃基,终至于超越人天,出入有无之表,应物无方,神变莫测。故以佛之徒视儒者,犹为大乘菩萨道中人;而以儒者视佛,则为离世荒诞者矣。复次,儒者为学之方法,以“闲邪存诚”、“存心养性”、“民胞物与”尽其伦常之极为归。佛者则以不废伦常,但尽人分为入道之阶梯;形而上者,尤有超越形器世间之向上一路,则非儒可知矣。有善喻者曰:譬如治水,儒者但从防洪筑堤疏导为工,佛者更及于植树培壤等事宜。远近深浅,方法迥异,此其为学目的与方法之不同者,一也。儒者出入于禅道,从诚敬用工入手,于静一境中,体会得此心之理,现见心空物如之象,即起而应物,谓“内圣外王”之道,尽在斯矣。而禅者视此,充其极致,犹只明得空体离念之事(亦可谓之但知治标),向上一著,大有事在(方可谓之治本)。而儒者于此,多皆泛滥无归也;若有进者,如洛学后人、象山门人,多遁入禅门矣。此其见地诣之不同者,二也。至如理学而至于如狂禅一流,此皆二家所病诟,何独有于禅哉。
回应 2018-07-03 11:19:24
论坛 · · · · · ·
反对法的 | 来自xiaotu | 1 回应 | 2010-01-07 14:04:40 |
一幅华喦 (1682—1756) ------ 清新俊逸 "神品"... | 来自有趣 | 2009-12-06 19:33:1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8.9分 149人读过
-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2006)8.8分 48人读过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9.1分 2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瑾著述系列 (无线火车)
- 【南师 | 南怀瑾】 (CuRry_常喜舍;)
- 奔腾着一颗卡夫卡的心 (年轻的老太)
- 【十方世界】读佛般若 (小缎)
- 我的【书】架 (一衍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禅海蠡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贡嘎曲珍 2012-02-29 22:15:09
20120229 大致翻阅了一遍《禅海蠡测》。南怀瑾先生亲笔攥作的著作与那些将讲座内容编辑成册的书是完全不同风格啊!这次看书,连囫囵吞枣都算不上,不过书尾的《剩语》萧天石所记录的南师生平行履,还是很能满足一下我那八卦之心啊!
0 有用 小明不小了 2007-06-07 21:25:43
其中谈中阴身,参话头,以及与净土、藏密、丹道、理学、西方哲学之间差异的阐释,都十分精到。目前可见到的习禅书中最地道的一本。
5 有用 恰若初见 2020-04-04 16:33:47
滔天浩劫千年一遇,瘟疫作,袭全球,清明节,国祭日,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刚好我细细读完了此书,这是南师三十六岁时所作,也是南师仅有的几部亲笔书籍中最重要的著作,更是了解南师功力的必读之作,是1955年以古文撰写的哟;南师36岁即有此等见识以及阅历,确非常人所及;是时,南师初至台湾,迫于生计,与同乡做船运生意,与1妻2子栖身基隆某陋巷瓦可漏月小屋里,出版了本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45岁后生活才稍有起色... 滔天浩劫千年一遇,瘟疫作,袭全球,清明节,国祭日,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刚好我细细读完了此书,这是南师三十六岁时所作,也是南师仅有的几部亲笔书籍中最重要的著作,更是了解南师功力的必读之作,是1955年以古文撰写的哟;南师36岁即有此等见识以及阅历,确非常人所及;是时,南师初至台湾,迫于生计,与同乡做船运生意,与1妻2子栖身基隆某陋巷瓦可漏月小屋里,出版了本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45岁后生活才稍有起色,期间困苦非常人所可忍可为,幸虽潜龙勿用时亦终日乾乾,故必将飞龙在天。大概读过南师三十几部书后我才读本书吧,幸而如此,加上之前儒道释史文哲宗教密宗等众多书面知识➕中西留学旅行生活见闻亲身体验自修自悟铺垫,方能略窥本书一二,否则,这本囊括繁几的书,真就难窥藩篱了。推荐,可作初修前入门,亦可证悟后回首 (展开)
2 有用 向晦斋主人 2019-04-17 22:04:51
最初接触的佛教资料便是此篇,文言典雅且有沛然之势,内容横亘禅宗而庞杂百家,发明玄隐,因作者确有较深禅宗修持,比之寻章摘句之学者所著禅史有独到通透之处,虽不耻于学者之林,然心中暗推此篇为禅宗正脉,常读常新,爱不释手。
0 有用 撒加 2008-11-14 10:11:42
南怀瑾的作品七七八八都看齐全了
0 有用 许明澈 2022-04-01 12:48:25
极力推荐。 “南怀瑾先生生前出版了五十多种著述,绝大部分是学生们根据讲课录音整理、编辑而成,其中只有几种是南怀瑾先生亲笔著述的。在这几种亲笔著述的作品之中,被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本《禅海蠡测》。 《禅海蠡测》是南怀瑾先生三十六岁时,鉴于“慧命丝悬,魔言鼎沸”,“正法衰微,乾坤几息”而撰写的传世之作,一九五五年,由台湾自由出版社初版。因为当时“莘莘学子,惊顾域外之谈禅”,所以在这个封底上,特别印有“... 极力推荐。 “南怀瑾先生生前出版了五十多种著述,绝大部分是学生们根据讲课录音整理、编辑而成,其中只有几种是南怀瑾先生亲笔著述的。在这几种亲笔著述的作品之中,被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本《禅海蠡测》。 《禅海蠡测》是南怀瑾先生三十六岁时,鉴于“慧命丝悬,魔言鼎沸”,“正法衰微,乾坤几息”而撰写的传世之作,一九五五年,由台湾自由出版社初版。因为当时“莘莘学子,惊顾域外之谈禅”,所以在这个封底上,特别印有“为保卫民族文化而战”一行字,蕴含了此书“欲振中华之坠绪”、“冀复燃灯暗室”的特殊意义。” (展开)
0 有用 JAZZ和茶 2022-04-01 01:58:46
看完不明觉厉,待古汉语阅读能力再加强些,再读一遍。
1 有用 凈意吾心 2022-03-26 09:55:15
佛法无边,深奥悠远! 我辈学识浅薄,至理难以理解 苦读之后,依然有所收获
0 有用 一时一时219 2022-03-01 00:43:15
真正他本人的写作,不同于许多其他那些讲座听写成文字了
0 有用 Sovil 2021-12-04 21:22:13
厕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