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要读的书-旅行/地域/民族 (bu6gu)
- 葛兆光 (静升)
- 学者写游记 (jacobok)
- To do (野次馬)
- 我的行者无疆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在异乡听雨看云的评论:
feed: rss 2.0
订阅关于在异乡听雨看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傅踢踢 2008-02-20 01:52:59
眼界太窄,识见太浅,读不出葛先生文章里的多少味道
1 有用 若存 2020-03-30 15:07:53
三点半。和《且借纸遁》一样,也是从日记中摘出的。想想如果以每天平均500字计算的话,三十年间,也得有五六百万字了,真是个庞大的数字。有的标题挺长,甚至有点像今天的公众号,比如“从东京的地藏菩萨联想到中国的欢喜佛”、“越战纪念碑前,寒风中有一枝玫瑰”、“在纸窗下用青瓷杯泡绿茶”之类。写法也很轻松随意,常常用“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来讲自己的联想。而且每一句话虽然很长,但是多用分句,读起来并不觉得冗长... 三点半。和《且借纸遁》一样,也是从日记中摘出的。想想如果以每天平均500字计算的话,三十年间,也得有五六百万字了,真是个庞大的数字。有的标题挺长,甚至有点像今天的公众号,比如“从东京的地藏菩萨联想到中国的欢喜佛”、“越战纪念碑前,寒风中有一枝玫瑰”、“在纸窗下用青瓷杯泡绿茶”之类。写法也很轻松随意,常常用“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来讲自己的联想。而且每一句话虽然很长,但是多用分句,读起来并不觉得冗长,反倒非常舒服。个把小时就翻完了,好像也随同作者在各地一边访学、一边游历了一番一样。总体的感觉确实就像文章里面写道的那样:“在忙碌中的人总没有细心体验周边景物的心情,倒是到了这里,又拾起久违的从容来看云听风。”(76)和最近这些年的焦虑和担忧比起来,尤其有种难得的淡然与闲适。 (展开)
0 有用 Duane 2010-05-24 12:00:42
葛兆光是为很牛逼的学者啊!去年见过他本人呵呵
0 有用 浮生生若梦梦 2010-09-25 17:10:16
可以看到葛夫人照片~
2 有用 豆友1375764 2017-03-19 16:33:45
很会秀恩爱。
0 有用 Freya 2021-06-07 14:26:29
若是有意摔碎,何物不碎?
0 有用 豆友46542458 2020-08-14 06:19:52
木木的書袋子
0 有用 毗耶离 2020-03-30 19:42:05
葛兆光域外日记选,不如且借纸遁有料。思想史课堂那本书里的不少内容,可以在此书里找到思考源头。
1 有用 若存 2020-03-30 15:07:53
三点半。和《且借纸遁》一样,也是从日记中摘出的。想想如果以每天平均500字计算的话,三十年间,也得有五六百万字了,真是个庞大的数字。有的标题挺长,甚至有点像今天的公众号,比如“从东京的地藏菩萨联想到中国的欢喜佛”、“越战纪念碑前,寒风中有一枝玫瑰”、“在纸窗下用青瓷杯泡绿茶”之类。写法也很轻松随意,常常用“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来讲自己的联想。而且每一句话虽然很长,但是多用分句,读起来并不觉得冗长... 三点半。和《且借纸遁》一样,也是从日记中摘出的。想想如果以每天平均500字计算的话,三十年间,也得有五六百万字了,真是个庞大的数字。有的标题挺长,甚至有点像今天的公众号,比如“从东京的地藏菩萨联想到中国的欢喜佛”、“越战纪念碑前,寒风中有一枝玫瑰”、“在纸窗下用青瓷杯泡绿茶”之类。写法也很轻松随意,常常用“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来讲自己的联想。而且每一句话虽然很长,但是多用分句,读起来并不觉得冗长,反倒非常舒服。个把小时就翻完了,好像也随同作者在各地一边访学、一边游历了一番一样。总体的感觉确实就像文章里面写道的那样:“在忙碌中的人总没有细心体验周边景物的心情,倒是到了这里,又拾起久违的从容来看云听风。”(76)和最近这些年的焦虑和担忧比起来,尤其有种难得的淡然与闲适。 (展开)
0 有用 玄 2019-09-01 00:27:41
有意思的文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