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托尔斯泰讲过一个小男孩遇见狼的故事。结局当然是小男孩逃脱了,但他事后一次又一次把遇见狼的事情讲给别人听。当他回忆、再度体验和表述遇见狼的过程及其情感经验――――恐惧、颤栗、希望、绝望等,他才把这件事情真正引入了他的视野,他本人变得和这件事有了切身的关系。当然这样说,已经超出了托尔斯泰本人对这件事的解释,更像是陈家琪的说法。用语言钩沉我们所经历的事情,
目录 · · · · · ·
上篇
视野的沉没
下篇
沉默的视野
视野的沉没
下篇
沉默的视野
喜欢读"沉默的视野"的人也喜欢 · · · · · ·
沉默的视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离若 (别变成你当初反对的人。)
问题只在于我们的宣传(“被说成”怎样)却充满着道德褒贬,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习惯于或只会这样看问题。 我们的“尺度”“角色”“面具”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尺度、角色、面具,也是被造就的。 哲学不是为已知、已在、已是的东西寻找原因或理由,而是要努力试着看自己是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何种程度上才能从“被说成”“被造就”的这个“被”字中走出,把“被”字转化为“让”字——让显示、让展开、让成为,即让事物在其被感知...2019-08-25 11:15:56
-
-
koestler. (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我相信他们说的都是真的,除过他们没有理由故意害我(难道仅仅因为我未请客送礼?当时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社会风气还未坏到这样的地步)外,我还相信着人的起码的真诚;而真诚只能相信的——所谓的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今天想来过于天真,但如果我们连人的起码的真诚也发生怀疑,世间还有什么可相信的?社会中的人与人的交往又靠什么维系呢?2018-06-09 18:34:18
-
离若 (别变成你当初反对的人。)
问题只在于我们的宣传(“被说成”怎样)却充满着道德褒贬,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习惯于或只会这样看问题。 我们的“尺度”“角色”“面具”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尺度、角色、面具,也是被造就的。 哲学不是为已知、已在、已是的东西寻找原因或理由,而是要努力试着看自己是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何种程度上才能从“被说成”“被造就”的这个“被”字中走出,把“被”字转化为“让”字——让显示、让展开、让成为,即让事物在其被感知...2019-08-25 11:15:56
论坛 · · · · · ·
崔卫平:一种微弱而又积极的声音——陈家琪访谈录 | 来自philosophia | 1 回应 | 2015-04-28 13:22:29 |
0 有用 向西 2006-09-08 01:23:26
我想到很多。
1 有用 幸福的粉果儿 2022-03-09 08:25:57
如果有一份推荐给曾经历创伤的同温层朋友的书单,这本书一定会在书单里。读这本书就像看作者坐在自己身边,一层层地拨开那些宏大叙事,去看真实地活在沉重历史里的人: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通过语言形塑、改造、「教育转化」的?为什么中国人会形成那样一种所谓「智巧」?我们又能如何与自己那些被形塑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世界相处?……作者并未给出唯一明确的答案,而是在思想的展开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如果有一份推荐给曾经历创伤的同温层朋友的书单,这本书一定会在书单里。读这本书就像看作者坐在自己身边,一层层地拨开那些宏大叙事,去看真实地活在沉重历史里的人: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通过语言形塑、改造、「教育转化」的?为什么中国人会形成那样一种所谓「智巧」?我们又能如何与自己那些被形塑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世界相处?……作者并未给出唯一明确的答案,而是在思想的展开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文革」从未真正结束。 (展开)
0 有用 离若 2019-08-25 18:15:10
你们会与所有的动物同死,此后什么也不会再来。 近年读过的最好的哲学书之一了
0 有用 来门 2015-04-05 17:39:42
那时年少,以为懂了
0 有用 新的时光 2012-10-23 10:20:52
有多少学哲学的人会或多头来,把思想融入到历史之中呢?
0 有用 甜鬼❤ 2022-05-11 21:14:03
好书
1 有用 幸福的粉果儿 2022-03-09 08:25:57
如果有一份推荐给曾经历创伤的同温层朋友的书单,这本书一定会在书单里。读这本书就像看作者坐在自己身边,一层层地拨开那些宏大叙事,去看真实地活在沉重历史里的人: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通过语言形塑、改造、「教育转化」的?为什么中国人会形成那样一种所谓「智巧」?我们又能如何与自己那些被形塑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世界相处?……作者并未给出唯一明确的答案,而是在思想的展开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如果有一份推荐给曾经历创伤的同温层朋友的书单,这本书一定会在书单里。读这本书就像看作者坐在自己身边,一层层地拨开那些宏大叙事,去看真实地活在沉重历史里的人: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通过语言形塑、改造、「教育转化」的?为什么中国人会形成那样一种所谓「智巧」?我们又能如何与自己那些被形塑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世界相处?……作者并未给出唯一明确的答案,而是在思想的展开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文革」从未真正结束。 (展开)
0 有用 贝断五黄蒯撕 2020-02-19 10:10:35
别人需要的反思
0 有用 bnxkhvs 2019-12-15 07:39:03
在反思 系列
0 有用 离若 2019-08-25 18:15:10
你们会与所有的动物同死,此后什么也不会再来。 近年读过的最好的哲学书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