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李欧梵自选集》收录了作者的《徐志摩:感情的一生》、《现代中国电影传统初探》、《上海的世界主义》、《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捷克现代民族诗人塞浮特》等18篇文章。
作者简介 · · · · · ·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1961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主修中国近代思想史,兼及文学,1970年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印第安那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现为哈佛大学东亚语文学系教授。代表著作有《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呐喊》、《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摩登》等。
目录 · · · · · ·
浪漫一代
文学界的出现
郁达夫:孤寂者的漂泊
郁达夫:自我的幻像
徐志摩:感情的一生
徐志摩:伊卡洛斯的欢愉
话语的边缘
“批评空间”的开创
――从《申报・自由谈》谈起
现代中国电影传统初探
香港电影
――嘲讽与寓言
上海摩登
重绘上海文化地图
上海的世界主义
双城记
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欧游心影
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
捷克现代民族诗人塞浮特
哈维尔的启示
布拉格一日
重游布拉格札记
主要著作目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李欧梵自选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李欧梵自选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对城市太迷恋 太沉迷于它的销魂时刻 而不能获得一种暧昧的讽刺的超然态度 钟情的目光总是出现得太迟而可爱的东西又总是稍纵即逝永远错过 弗兰西斯“后印象派” 上海被寓言化 漫游者的形象和概念可能与研究城市文学的想象问题有关 波德莱尔/本雅明(它是一个美学行动 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积起来 然后将之转换成艺术,即现代性) 戏拟人“部分性在场” “他者性注视” 上海象征着神秘 不能被历史和革命的官方大...
2019-05-07 16:18:04
对城市太迷恋 太沉迷于它的销魂时刻 而不能获得一种暧昧的讽刺的超然态度
钟情的目光总是出现得太迟而可爱的东西又总是稍纵即逝永远错过
弗兰西斯“后印象派” 上海被寓言化
漫游者的形象和概念可能与研究城市文学的想象问题有关 波德莱尔/本雅明(它是一个美学行动 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积起来 然后将之转换成艺术,即现代性)
戏拟人“部分性在场” “他者性注视”
上海象征着神秘 不能被历史和革命的官方大叙事所阐释
想象的过程是公开化社群化的过程 主要依靠小说和报纸 本雅明:虚空的共时性 公共领域背后的框架也是现代性
美国宪法之所以能行诸全国而皆准,靠的就是印刷媒体的抽象性,而不是靠面对面的政治模式
小说是一种永远与历史存在矛盾关系的文体 现在西方的文化想象中已经是一种世界系统
可是我们面临的后现代文化的刺激正是那种支离破碎转瞬即逝的刺激 能够与这些刺激作出妥协或对抗的 反而恰恰是自己瞬间的感触 瞬间的态度 抓住微小的真实感
回应 2019-05-07 16:18:04 -
黄海禺君 (勤有功,戲無益。)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 时间与空间一样,也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这道士现在带着他们一钱不值的过剩的时间,来到这高速度的大城市里。周围许多缤纷的广告牌、店铺,汽车喇叭嘟嘟响;他是古时候传奇故事里那个做黄粱梦的人,不过他单只睡了一觉起来了,并没有做那么个梦——更有一种惘然。 所谓时间也有值钱段。或者可以分为不同的大时代下,时间的价值密度有差别;不同的人身上,时间的价值密度也有差别。 要挣钱...2013-05-25 11:35:04
-
黄海禺君 (勤有功,戲無益。)
上海和香港所共享的东西不光是一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还是一种扎根于大都会的都市文化感性。 按:对比起高贵冷艳的上海和香港,广州就如同一个在城市生活多年,但仍未减乡社人情的大叔。我就是喜欢还留点温情真挚,我就喜欢穿大裤衩蹲在马路边吃牛杂的洒脱,管你怎么看。平实低调的广州没办法给出那样的大都会文化,广州自己在定义着另外一种极少被言说的都市心态。2013-05-25 10:59:35
-
yrh (诚实,知行合一)
列文森的观点是(这和他的个人同情是背道而驰的),对这个新的“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的提倡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发起人的力量太弱而且也太乡土化:“上海的有些中国人所谓的世界主义,由中国朝外打量,最终不过是朝里看的那些人的乡土化变奏。那是硬币的翻转,一面是世故的脸,一面是求索的脸,带着羞怯的天真。”他为批评所列举的例子是翻译西洋剧的那些中国人,他认为他们无力“把西洋剧内化为中国人的需要和经验”。 在转述任何...2012-07-10 21:07:55
列文森的观点是(这和他的个人同情是背道而驰的),对这个新的“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的提倡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发起人的力量太弱而且也太乡土化:“上海的有些中国人所谓的世界主义,由中国朝外打量,最终不过是朝里看的那些人的乡土化变奏。那是硬币的翻转,一面是世故的脸,一面是求索的脸,带着羞怯的天真。”他为批评所列举的例子是翻译西洋剧的那些中国人,他认为他们无力“把西洋剧内化为中国人的需要和经验”。 引自 上海的世界主义 在转述任何一种文化时,主体的经验总会掺和到叙述中。所以,至少在没有上下文的环境下看,列文森的论述只不过是将一种普遍现象用修辞转变为一种似乎中国独有的叙事。
回应 2012-07-10 21:07:55
-
yrh (诚实,知行合一)
因此我只能试着做些基本的臆测,而不做进一步详细的分析。 李欧梵此处很诚实。 在讲到都市文化,包括电影文化时,李欧梵有许多观察都有人有灵光一现的感觉。但是若是往深处探究,这些观察又常常使人疑惑:实证基础似乎不够。这样的观察,作为启发性的散文,意义是充足的;但是如果从学术角度看,可能连本科毕业论文的硬度也达不到。2012-07-09 18:28:09
-
对城市太迷恋 太沉迷于它的销魂时刻 而不能获得一种暧昧的讽刺的超然态度 钟情的目光总是出现得太迟而可爱的东西又总是稍纵即逝永远错过 弗兰西斯“后印象派” 上海被寓言化 漫游者的形象和概念可能与研究城市文学的想象问题有关 波德莱尔/本雅明(它是一个美学行动 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积起来 然后将之转换成艺术,即现代性) 戏拟人“部分性在场” “他者性注视” 上海象征着神秘 不能被历史和革命的官方大...
2019-05-07 16:18:04
对城市太迷恋 太沉迷于它的销魂时刻 而不能获得一种暧昧的讽刺的超然态度
钟情的目光总是出现得太迟而可爱的东西又总是稍纵即逝永远错过
弗兰西斯“后印象派” 上海被寓言化
漫游者的形象和概念可能与研究城市文学的想象问题有关 波德莱尔/本雅明(它是一个美学行动 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积起来 然后将之转换成艺术,即现代性)
戏拟人“部分性在场” “他者性注视”
上海象征着神秘 不能被历史和革命的官方大叙事所阐释
想象的过程是公开化社群化的过程 主要依靠小说和报纸 本雅明:虚空的共时性 公共领域背后的框架也是现代性
美国宪法之所以能行诸全国而皆准,靠的就是印刷媒体的抽象性,而不是靠面对面的政治模式
小说是一种永远与历史存在矛盾关系的文体 现在西方的文化想象中已经是一种世界系统
可是我们面临的后现代文化的刺激正是那种支离破碎转瞬即逝的刺激 能够与这些刺激作出妥协或对抗的 反而恰恰是自己瞬间的感触 瞬间的态度 抓住微小的真实感
回应 2019-05-07 16:18:04 -
yrh (诚实,知行合一)
列文森的观点是(这和他的个人同情是背道而驰的),对这个新的“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的提倡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发起人的力量太弱而且也太乡土化:“上海的有些中国人所谓的世界主义,由中国朝外打量,最终不过是朝里看的那些人的乡土化变奏。那是硬币的翻转,一面是世故的脸,一面是求索的脸,带着羞怯的天真。”他为批评所列举的例子是翻译西洋剧的那些中国人,他认为他们无力“把西洋剧内化为中国人的需要和经验”。 在转述任何...2012-07-10 21:07:55
列文森的观点是(这和他的个人同情是背道而驰的),对这个新的“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的提倡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发起人的力量太弱而且也太乡土化:“上海的有些中国人所谓的世界主义,由中国朝外打量,最终不过是朝里看的那些人的乡土化变奏。那是硬币的翻转,一面是世故的脸,一面是求索的脸,带着羞怯的天真。”他为批评所列举的例子是翻译西洋剧的那些中国人,他认为他们无力“把西洋剧内化为中国人的需要和经验”。 引自 上海的世界主义 在转述任何一种文化时,主体的经验总会掺和到叙述中。所以,至少在没有上下文的环境下看,列文森的论述只不过是将一种普遍现象用修辞转变为一种似乎中国独有的叙事。
回应 2012-07-10 21:07:55
-
对城市太迷恋 太沉迷于它的销魂时刻 而不能获得一种暧昧的讽刺的超然态度 钟情的目光总是出现得太迟而可爱的东西又总是稍纵即逝永远错过 弗兰西斯“后印象派” 上海被寓言化 漫游者的形象和概念可能与研究城市文学的想象问题有关 波德莱尔/本雅明(它是一个美学行动 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积起来 然后将之转换成艺术,即现代性) 戏拟人“部分性在场” “他者性注视” 上海象征着神秘 不能被历史和革命的官方大...
2019-05-07 16:18:04
对城市太迷恋 太沉迷于它的销魂时刻 而不能获得一种暧昧的讽刺的超然态度
钟情的目光总是出现得太迟而可爱的东西又总是稍纵即逝永远错过
弗兰西斯“后印象派” 上海被寓言化
漫游者的形象和概念可能与研究城市文学的想象问题有关 波德莱尔/本雅明(它是一个美学行动 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积起来 然后将之转换成艺术,即现代性)
戏拟人“部分性在场” “他者性注视”
上海象征着神秘 不能被历史和革命的官方大叙事所阐释
想象的过程是公开化社群化的过程 主要依靠小说和报纸 本雅明:虚空的共时性 公共领域背后的框架也是现代性
美国宪法之所以能行诸全国而皆准,靠的就是印刷媒体的抽象性,而不是靠面对面的政治模式
小说是一种永远与历史存在矛盾关系的文体 现在西方的文化想象中已经是一种世界系统
可是我们面临的后现代文化的刺激正是那种支离破碎转瞬即逝的刺激 能够与这些刺激作出妥协或对抗的 反而恰恰是自己瞬间的感触 瞬间的态度 抓住微小的真实感
回应 2019-05-07 16:18:04 -
黄海禺君 (勤有功,戲無益。)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 时间与空间一样,也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这道士现在带着他们一钱不值的过剩的时间,来到这高速度的大城市里。周围许多缤纷的广告牌、店铺,汽车喇叭嘟嘟响;他是古时候传奇故事里那个做黄粱梦的人,不过他单只睡了一觉起来了,并没有做那么个梦——更有一种惘然。 所谓时间也有值钱段。或者可以分为不同的大时代下,时间的价值密度有差别;不同的人身上,时间的价值密度也有差别。 要挣钱...2013-05-25 11:35:04
-
黄海禺君 (勤有功,戲無益。)
上海和香港所共享的东西不光是一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还是一种扎根于大都会的都市文化感性。 按:对比起高贵冷艳的上海和香港,广州就如同一个在城市生活多年,但仍未减乡社人情的大叔。我就是喜欢还留点温情真挚,我就喜欢穿大裤衩蹲在马路边吃牛杂的洒脱,管你怎么看。平实低调的广州没办法给出那样的大都会文化,广州自己在定义着另外一种极少被言说的都市心态。2013-05-25 10:59:35
-
yrh (诚实,知行合一)
列文森的观点是(这和他的个人同情是背道而驰的),对这个新的“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的提倡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发起人的力量太弱而且也太乡土化:“上海的有些中国人所谓的世界主义,由中国朝外打量,最终不过是朝里看的那些人的乡土化变奏。那是硬币的翻转,一面是世故的脸,一面是求索的脸,带着羞怯的天真。”他为批评所列举的例子是翻译西洋剧的那些中国人,他认为他们无力“把西洋剧内化为中国人的需要和经验”。 在转述任何...2012-07-10 21:07:55
列文森的观点是(这和他的个人同情是背道而驰的),对这个新的“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的提倡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发起人的力量太弱而且也太乡土化:“上海的有些中国人所谓的世界主义,由中国朝外打量,最终不过是朝里看的那些人的乡土化变奏。那是硬币的翻转,一面是世故的脸,一面是求索的脸,带着羞怯的天真。”他为批评所列举的例子是翻译西洋剧的那些中国人,他认为他们无力“把西洋剧内化为中国人的需要和经验”。 引自 上海的世界主义 在转述任何一种文化时,主体的经验总会掺和到叙述中。所以,至少在没有上下文的环境下看,列文森的论述只不过是将一种普遍现象用修辞转变为一种似乎中国独有的叙事。
回应 2012-07-10 21:07:55
0 有用 曾沐沐沐隽 2018-01-10 20:42:15
似曾相识燕归来
0 有用 amme 2008-06-15 21:20:08
好看~足矣
0 有用 ABCDEFG 2019-05-07 20:15:57
围绕“现代性”展开叙述,总体上看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后殖民理论含混不清。通过电影文学解读了上海/香港这两个城市的文化寓言模式,还借南美东欧的两个著名作家反思了如今中国作家所缺少的创作动因。40
0 有用 一切归零 2013-05-24 13:50:43
smart
0 有用 Suddenly... 2016-12-30 12:38:38
总的对于我这种菜鸟级的读者来说,还是很足够的。最喜欢读的是浪漫的一代和晚清文化部分。这两个部分中李欧梵三言两语就可以提出很直接的观点,比如说他提到创造社和文研会在文学理论上的分歧,在原始文件里,这种理论上的对立似乎表面多于实际。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是他提出来的,但很吸引人。说到底,任何的理论争辩带有主观色彩。李欧梵也是哈佛东亚语文学系的学者,前面读过一些书,这些学者们似乎都对香港的文化空间产生强烈的... 总的对于我这种菜鸟级的读者来说,还是很足够的。最喜欢读的是浪漫的一代和晚清文化部分。这两个部分中李欧梵三言两语就可以提出很直接的观点,比如说他提到创造社和文研会在文学理论上的分歧,在原始文件里,这种理论上的对立似乎表面多于实际。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是他提出来的,但很吸引人。说到底,任何的理论争辩带有主观色彩。李欧梵也是哈佛东亚语文学系的学者,前面读过一些书,这些学者们似乎都对香港的文化空间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的关注点难道仅仅是偶然吗? 在他的书里还可以看到很多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上海,很多学者亦是如此,但是否合适就是很要眼力的了。上海的部分读起总有些奇怪,可能太难懂。 (展开)
0 有用 智术师 2021-01-09 21:25:26
读于本科时代。
0 有用 桃浦万 2020-12-15 19:50:50
对史料的编织就是研究。又帮我解决了一个困惑。以至于写了点东西夹在书里,不知道下一个借书的人会怎么看。不过这是一封【不用回的信】就是了。
0 有用 ABCDEFG 2019-05-07 20:15:57
围绕“现代性”展开叙述,总体上看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后殖民理论含混不清。通过电影文学解读了上海/香港这两个城市的文化寓言模式,还借南美东欧的两个著名作家反思了如今中国作家所缺少的创作动因。40
0 有用 曾沐沐沐隽 2018-01-10 20:42:15
似曾相识燕归来
0 有用 Suddenly... 2016-12-30 12:38:38
总的对于我这种菜鸟级的读者来说,还是很足够的。最喜欢读的是浪漫的一代和晚清文化部分。这两个部分中李欧梵三言两语就可以提出很直接的观点,比如说他提到创造社和文研会在文学理论上的分歧,在原始文件里,这种理论上的对立似乎表面多于实际。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是他提出来的,但很吸引人。说到底,任何的理论争辩带有主观色彩。李欧梵也是哈佛东亚语文学系的学者,前面读过一些书,这些学者们似乎都对香港的文化空间产生强烈的... 总的对于我这种菜鸟级的读者来说,还是很足够的。最喜欢读的是浪漫的一代和晚清文化部分。这两个部分中李欧梵三言两语就可以提出很直接的观点,比如说他提到创造社和文研会在文学理论上的分歧,在原始文件里,这种理论上的对立似乎表面多于实际。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是他提出来的,但很吸引人。说到底,任何的理论争辩带有主观色彩。李欧梵也是哈佛东亚语文学系的学者,前面读过一些书,这些学者们似乎都对香港的文化空间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的关注点难道仅仅是偶然吗? 在他的书里还可以看到很多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上海,很多学者亦是如此,但是否合适就是很要眼力的了。上海的部分读起总有些奇怪,可能太难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