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收有“但丁的家”、“那个属于蒙马特的人”、“去圣彼得堡看敦煌”、“晴朗的一天”、“你看,你看,从前的脸”等文章。
木已成舟的创作者
· · · · · ·
-
陈丹燕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丹燕,当代女作家。1958年生于北京,八岁起移居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以前的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少女题材小说为主,有《女中学生三部曲》等作品,后开始成人文学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纽约假日》等。1997年出版《独生子女宣言》,1998年出版《上海的风花雪月》,1999年出版《上海的金枝玉叶》,2000年出版《上海的红颜遗事》。
目录 · · · · · ·
序 与博物馆的缘分
一 你看,你看,从前的脸
二 修士密室里藏着天使的翅膀
三 被神的手指点过
四 卢浮官的门厅
五 希腊石像
六 奥赛墙上光的影子
七 意大利葡萄酒瓶子里的智慧
八 蓝骑干飞过夜空
九 柏林的查理检查站
十 奥斯维辛的夏天
十一 静静的绞刑架
十二 纽约的爱丽丝岛
十三 晴朗的一天
十四 去圣彼得堡看敦煌
十五 从彼得・保罗要塞回到1700年代
十六 柴可夫斯基不在家
十七 莫扎特写“安魂曲”的地方
十八 那个属于蒙马特的人
十九 歌德写“浮士德”的地方
二十 但丁的家
二十一 烛照无边的黑暗
二十二 克利姆特山庄
· · · · · · (收起)
一 你看,你看,从前的脸
二 修士密室里藏着天使的翅膀
三 被神的手指点过
四 卢浮官的门厅
五 希腊石像
六 奥赛墙上光的影子
七 意大利葡萄酒瓶子里的智慧
八 蓝骑干飞过夜空
九 柏林的查理检查站
十 奥斯维辛的夏天
十一 静静的绞刑架
十二 纽约的爱丽丝岛
十三 晴朗的一天
十四 去圣彼得堡看敦煌
十五 从彼得・保罗要塞回到1700年代
十六 柴可夫斯基不在家
十七 莫扎特写“安魂曲”的地方
十八 那个属于蒙马特的人
十九 歌德写“浮士德”的地方
二十 但丁的家
二十一 烛照无边的黑暗
二十二 克利姆特山庄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年,一个下雨的上午,一个陌生的灰衣人带着一百个金币来要求已经生病了的莫扎特写《安魂曲》,莫扎特认为那个不肯说出姓名的灰衣人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暗示他将要不久于人世,写《安魂曲》是要他做去天国的准备。他接受了。现在,4月的一场雨带我到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寂静的故居来,那是他写作了《费加罗的婚礼》的房子,没有巧克力,也没有明信片,但可以站在他的房间里温习他的音乐。 圣马可公墓:我转了一圈出来,往对面一看,那里也是一块小小的空地,长了一颗苗条的、均衡的、秀美的小树,像一个文雅的笑容那样,在维也纳10月的树上,开了一树的红花。 我想,那才是莫扎特的墓吧,这棵树,就像是直接从莫扎特的心里长出来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4页 -
他用过的东西早已经灰飞烟灭,像他用过的笔,他读过的书,他坐过的椅子,可是,他的诗歌总是回荡在这栋老房子里,走在咯吱作响的地板上,总是可以听见一个慈悲的男声和一个慈悲的女声在朗读他的诗。他们的意大利语在这空空的屋子里是那么优美,那些音韵,那些词发出的声音。那寂寞男孩生命里最美的一部分,终于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像花散发出香气一样,在他出生的房子里散发出盎然的诗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木已成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木已成舟"的人也喜欢 · · · · · ·
木已成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木已成舟,你别无他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林语堂曾这样形容旅行:“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称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 《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里》《木已成舟》《漫卷西风》,陈丹燕的每本游记都有一个熨帖的名字,记录自己十六年里断续的... (展开)
永恒的艺术——《木已成舟》
这是我喜欢的风格,适合在夏日的午后,晒着暖暖的阳光,吹着习习的微风,找一个荫凉的树下和好朋友背靠背坐在木椅上,或者一个人静静地看的书。仿佛喧嚣过后,出现的短暂宁静;好似久经焦灼的眼睛突然流出如甘露一般的泪水。其实,我就是一个矛盾的人,喜欢很多截然相反的东西...
(展开)

一定买来给我将来的孩子看
经陈丹燕一说。我觉得封面那个女人真好看真文艺。 经陈丹燕一写。我好想去欧洲要去欧洲非得去一次。 我的英语学得烂。 我也没有想过要出国。 是陈丹燕唤起了我对欧洲的强烈的向往。如同向往中国的古镇。 我开始学英语。虽然很慢,但我觉得我在去欧洲的慢船上。 即使年轻时没...
(展开)
> 更多书评 2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8.4分 1699人读过
-
天培 (20031130)7.6分 2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陈丹燕作品整理 (死生契阔)
- 想看的旅行书,关于蠢蠢欲动的小梦想 (狐狸)
- 陈丹燕这个人 (Ling)
- 有些书,一直念念不忘 (晚)
- 陈丹燕 (大眼睛豆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木已成舟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dseye 2012-02-26 04:12:09
丢在首都机场的书。好吧,我承认这本书现在看很做作。
0 有用 曼仔 2009-12-27 20:40:47
通過這本書而初始陳丹燕。鍾愛阿姨的文筆和感覺。
0 有用 苏颜 2010-03-01 22:59:11
某年生日礼物,是我第一次看她的书,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0 有用 喵了个咪 2011-07-04 16:09:00
借着她的眼睛 看到了不一样的欧洲 细腻的文笔值得静心阅读 本书是她1992年游走欧洲 在西大借的书 里面有在一张发黄的信笺
0 有用 缈沨 2009-07-29 23:06:19
从散文的角度讲,挺不错。。
0 有用 锦荣 2023-08-12 22:34:40 浙江
放在床头快一年了,今天终于读完了!好喜欢她的文字和对美的感知力!
0 有用 花开在翡冷翠 2022-08-15 17:00:37
我对欧洲咖啡馆的第一印象由此而来,看了一遍又一遍,书都翻旧了
0 有用 微信用户 2022-05-24 00:29:09
理性又文艺的文笔,写下了欧洲博物馆的特点和文化,很好看。
0 有用 豆友214700085 2022-05-07 21:38:58
高中看的,觉得挺好看,印象挺深刻。 @2020-05-18 09:13:35
0 有用 Chris-tin-a 2022-05-06 21:53:25
补标。刚上初中的时候读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时候对欧洲的概念很模糊,对艺术更不知所以。记得她写卢浮宫一进一进的门,写夜空中的蓝骑士,写名叫翡冷翠的弗洛伦萨,写“欧洲是我的精神故乡”。后来我自己也去到欧洲,去看那些从前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