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作者简介 · · · · · ·
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教授,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1995年)。《近代中国》季刊(Modern China)创办编辑(1975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明清以来社会史、经济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法律、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
目录 · · · · · ·
第一编 背景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第三章 生态环境
第二编 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
第四章 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
第六章 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第七章 二十世纪农业的加速商品化
第八章 经营工和家庭式农场的对比:耕畜的使用和农场生产力
第九章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第十章 经营式农业何以发展不足
第十一章 家庭式农场的牢固性
第十二章 生产关系的商品化
第三编 村庄与国家
第十三章 清政权下的村庄
第十四章 自然村结构的变化
第十五章 二十世纪的自然村与国家
第十六章 结论
附录一 满铁调查的33个村庄社会经济轮廓
附录二 河北、山东人口1393-1953年
附录三 河北、山东耕地面积1393-1957年
用引书刊目录
书中各表目录
地图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本书首先主张: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应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个统一体的一个侧面。 其次,我们还需要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克利福德·吉尔茨给爪哇水稻农作中这种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冠以一个特别的名称:“农您内卷功(吉尔茨,1963)*。本书将证实人口压力常使冀一鲁西北平原贫农农场劳力的边际报酬,降至雇佣劳动工资和家庭生计需要之下。对一个与资本主义企业相类似的大农场来说,这样的经济行为是不合理的一一个企业何以会在边际收益低于成本时继续投入劳力?这样做岂不等于故意要亏本?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人也喜欢 · · · · · ·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 更多书评 20篇
-
图书馆的几本《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总是处在被借阅的状态,终于抓到机会。所读为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本书首先主张: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应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个统一体的一个侧面。 其次,我们还需要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 克利福德·吉尔茨给爪哇水稻农作中这种集... (1回应)
2022-05-07 09:57:24 3人喜欢
图书馆的几本《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总是处在被借阅的状态,终于抓到机会。所读为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本书首先主张: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应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个统一体的一个侧面。 其次,我们还需要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克利福德·吉尔茨给爪哇水稻农作中这种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冠以一个特别的名称:“农您内卷功(吉尔茨,1963)*。本书将证实人口压力常使冀一鲁西北平原贫农农场劳力的边际报酬,降至雇佣劳动工资和家庭生计需要之下。对一个与资本主义企业相类似的大农场来说,这样的经济行为是不合理的一一个企业何以会在边际收益低于成本时继续投入劳力?这样做岂不等于故意要亏本?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边际报酬虽然递减,但是付出的机会成本并不多——“边际效用”极高
中国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它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分化了的小农经济。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在分析结构方面,珀氏采用了埃斯特·博塞拉普(1965)所总结的一个模式:人口增长是历史上农业发展(也就是集约化)的主要动力。从20一25年一作的“森林休耕制”(刀耕火种式农作),到6一10年一作的灌木休耕法,三年两作的“短期休耕法”,一年一作法,及人口稠密的小农经济中的复种制,是一个由人口增长推动的集约化发展过程。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是人口,而中国学者的重点则是生产关系,主要的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这一模式坚持认为,在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在中国“萌芽”——此事实可见证于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的发展。但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而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这是一个有一定的政治内容和民族感情的论点:它的前一部分把中国历史摆入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人类一切社会都经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阶段);后一部分则毫不含糊地谴责帝国主义的罪过。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河地重造曾用卜凯的资料指出,中国农业在30年代所达到的单位面积产量,实际上比当时已相当现代化的美国农业高出很多。在卜凯的“冬小麦一高梁区》(包括冀一鲁西北平原)中,单位播种面积的产量,和美国中西部差不多。但中国的“冬小麦一高粱区”复种率较高,是一个高粱,小麦和大豆的两年三作耕作制度。而美国中西部则是一个小麦、养草休耕和小麦的三年两作制。假如把不同的复种指数计算在内,中国每亩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就等于216一247斤,或每英亩647一740公斤,比美国的每亩133斤或每英亩400公斤高出甚多*。当然,这几乎完全是由于中国耕作制度远比美国高度集约化的原因:每英亩小麦所投入的人工是美国的23倍,每英亩高粱则是美国的13倍(河地,1963a;顾琳,周锡瑞,1980:423)。高士地生产案与低劳动生产率的结合,正是农业内卷化的证明。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依赖雇佣劳力、靠家庭劳力。
华北农村所经历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内向超集约化,也不是简单地向资本主义过渡,而是一个极端集约化的小农经济中的阶级分化。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本书的宗旨之一,是要说明小农的性质会在半无产化过程中改变。这既不是说他们简单地从小农变为非小农,也不是说他们简单地失去了前文提到的三个面貌中的任何一个。这个变化的主要内容,是三个特征混合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以及在小农特征之上又加上佣工者这一新的特征。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艾尔温:人口压力的两条途径——无法积累“资本”和对新式投资对抑制——“高水平均衡的陷阱”
而是潜在剩余被统治阶级所控制,只作奢侈性消费,而不去用作生产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只能随社会革命而产生。中国土改的经济意义是:国家通过社会革命,从统治阶级夺取的潜在剩余,部分转用于生产性投资,部分用以提高农村社会中贫穷分子的生活水平(利皮特,1974,1978;参较里斯金,1975)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不过,满铁调查(包括其中最好的部分)毋庸置疑是有局限的。它对意识形态方面的课题注意不多,主要着重社会经济方面的具体材料。后者是原来研究计划的重心。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这是个明智的块择。意识的问题,即使在最理想的研究条件下,也是难以捉摸的。在战时的环境下,任何对村民态度作系统研究的尝试,无疑都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无论如何,调查员们只在实地作短期的逗留,不可能采用人类学“参与者的观察”的方法,作一年以上的调查。此外,他们多只能通过翻译员与村民交谈。 下层村民的意识尤难捉模。调查员通常都依靠村中显要人物为他们提供情况。正如野间清(1964)和内山雅生(1980)所指出*,这些调查没有、也不可能着重研究农村正在酝酿中的革命动力。正因为这批资料限于旧中国的情况,它们不可能为我们提供有关新中国的形成的资料。后者必得靠不受日本控制的解放区的资料。 引自 第二章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数据来自铂金斯吗?冀鲁小麦玉米产量🤔华北平原上的冀——鲁西北地区,其特点是:(1)小型和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与由个体小农和建于其上的国家机器一齐组成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2)低产、多灾的旱作农亚与高人口密度结合,造成本区经济的贫困;(3)本区排水不良的东部,与排水较好的西部地区的基本差别;(4)集结的聚居、加上商品化程度低和宗族组织薄弱,是本区自然村的高度闭塞性的生态基础。这些生态特征,将有助于了解本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 引自 第三章 生态环境 华北和成都平原的村庄,前者内部团结力较大而村际关系疏远,后者村内关系较疏远,而村际关系却较密切。 引自 第三章 生态环境 区别经营式农场主和出地主,在村地主和不在村地主,对我们了解农村社会经济的演变过程极其重要。大部分在村富户是经营式农场主这个事实,说明社会分化是与农业商品化相偕而来的。仔细考察经营式农场的性质,又反过来有助于说明家庭式农业经济的某些特征。这点将见于以下讨论。此外,自然村中的显要人物到底是经营式农场主还是出租地主的问题,对我们了解该村内部权力结构的性质也很重要。一个不在田间耕作的富裕地主,与一般小农之间的社会距离,远大于一个和雇工一起工作的富裕经营式农场主与普通小农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不在村地主,距离就更大。最后,在本书以下可以看到,不在村地主很少关心并非他们居住的村庄的事务,而在村地主则一般积极参与村中事务。 引自 第四章 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 我在本章开始时已指出人口递增同时刺激和妨碍农业的商品化。它对经营式农作发展的主要阻力,来自分家制度。一个家庭可以在一代由家庭式农作上升到经营式农作,但只要一次分产给两个以上的儿子,就会再次回降为一个家庭式农场。这就是乡村“富户”何以很少连续几代都能保持“富户”身份的原因。 引自 第六章 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冀一鲁西北的雇佣关系,迥异于一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此地人口增长与阶级分化的双重压力,使雇工工资低到只依赖佣工收入无法维持一家生计的地步。这样,一个完全从家庭农场分离出来的雇农,一般没有能力娶妻生子,他会成为自家最终一代的人。那些有家庭的雇农,多是正在由贫农转化为完全无产的雇农,仍在紧紧抓住一个小农场不放,从那里取得家庭的部分生计。在这样一个小农经济中,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是趋向越来越多的同时束缚于家庭农场和雇佣劳动的半小农、,半雇农,而不是越来越多完全脱离家庭农场的无产者。 引自 第十六章 结论 2022.05.07津南
1回应 2022-05-07 09:57:24 -
第一编:背景 《探讨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的小农”、“农村演变的形式”、“中国的农村”三个部分的内容。 “中国的小农” “革命前,中国小农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1、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单位,他在生产上所作的抉择,部分取决于家庭的需要;2、他也像一个追求利润的单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又为市场而生产,必须根据价格、供求和成本与收益来作出生产上的抉择;3、可以把小农看作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
2013-12-22 00:22:37 2人喜欢
第一编:背景 《探讨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的小农”、“农村演变的形式”、“中国的农村”三个部分的内容。 “中国的小农” “革命前,中国小农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1、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单位,他在生产上所作的抉择,部分取决于家庭的需要;2、他也像一个追求利润的单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又为市场而生产,必须根据价格、供求和成本与收益来作出生产上的抉择;3、可以把小农看作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下的成员,其剩余品被用来供应非农部门的消费需要。” 三种主要的研究中国小农的学派:一是用资本主义经济学来研究中国小农,把小农当做资本主义企业家,代表人物:舒尔茨、波普金。舒尔茨在其著作《传统农业的改造》中论述:“小农的经济行为,不是西方社会一般人心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之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适用的人。传统农业是贫乏却高效率的。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传统农业的正确途径是在保存家庭式农场的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供小农可以合理运用的现代“生产因素”,一旦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小农便会为追求利润而创新从而改造传统农业。波普金进一步发展本思想,小农是为追求最大利益而作出合理生产抉择的人。二是强调小农为自家生计而生产的学派,代表:苏联的蔡雅诺夫和卡尔·波拉尼。蔡雅诺夫认为资本主义学说不能解释小农经济,小农的家庭式农场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家庭的消费需要,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波拉尼提倡“实体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社会中,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关系,而非取决于市场和追求至高利润的动机。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其主要特点是一整套的阶级关系即:主要是通过地租(包括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和赋税形式而被地主及其国家所榨取,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是租税的缴纳者,受剥削的耕作者,生产的剩余被用来维持统治阶级和国家的生存。 本书的分析模式是区分不同阶层的小农,同时结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种分析方法,把小农的三个方面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农村演变的型式” 本书主要是探讨农村长时期的演变型式,兼顾考虑人口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西欧农村在经历长期的社会分化:一方面是资本家的兴起,一方面是小农的无产化。在无产化的过程中,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生产资料而依赖佣工为主,从农村雇佣劳动者到雇工、现代工厂的工人,都是小农无产化的结果。小农社会便渐渐地被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所取代。 华北农村的演变,导致有雇佣劳动,但未资本化的经营农场的兴起,和越来越多小农的半无产化。这些小农,同时依赖家庭农场和雇佣收入为生。虽然有的在农业部门之外就业,但大部分仍束缚于农业,许多是短工,有的做长工。作者称这个演变过程为“贫农经济的形成”,或称为小农经济的“半无产化”。 “中国的农村” 过去的研究:一是形式主义。施坚雅认为小农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基层市场共同体,未注意到村庄这个单位。自然村完全被深入基层社会的国家政权和士绅所控制,结合于上层的体系之内。二是实体主义,主要在日本学界中得到表达,重视村庄共同体的研究。造成这两种不同的原因是所依赖的实证根据不同。西方学者多研究中国较先进的地区,而日本则基于战时在华北平原所作的实地调查的研究。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资料主要是满铁调查的资料、清代型科题本、宝坻县行房档。 村庄主要是河北和山东西北部的33个村庄,分为7个类型,前4类代表性较大,后3类则较特殊。 《生态环境》 对于本章,我感觉印象比较深刻。作者在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上,分析了由于此种差异所导致中国社会结构中南北差异的原因。 水利:华北水利工程主要是由庞大的防洪工程和微小的水井组成,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治水工程贯通江、湖,规模介于华北的大型堤坝和小水井之间。由此南方形成了宗族组织,而北方却没有。 灾害频发:华北地区旱涝频发,使得作物种植的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两年三作的轮作法和间作、土壤等使得华北地区与南方地区、以及高密度的人口使得中国很少采用耕牧混合的方式。“贫困是华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成中的第二个主要因素。” 在研究南方的社会关系时,要考虑阶级和宗族关系,研究华北要考虑自然村中的地缘关系,在一个多姓的村庄,血缘和地缘关系并不等同,同时形成了地缘关系。 集结的聚居、加上商品化程度低和宗族组织薄弱,是本区自然村的高度闭塞性事务生态基础,这些都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
回应 2013-12-22 00:22:37 -
毛泽东(1927:237)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曾经谈到这一点:“因为经济上贫农妇女不能不较富有阶级的女子多参加劳动,所以他们取得对于家事的发言权以至决定权的比较多。性方面也比较的有自由,农村中三角关系及多角关系,在贫农阶级几乎是普的。”(这段引文中的第二句后来在重印的毛泽东选集中删掉了。也许是出于对性别视和阶级岐视的涵义较敏感的人的建议。) 267页 (1回应)
2021-10-10 08:18:12
-
yobalcony (2111)
1、存资料: 毛选的版本学问题:因为经济上贫农妇女不能不较富有阶级的女子多参加劳动,所以他们取得对于家事的发言权以至决定的比较多。性方面也比较的有自由,农村的三角关系及多角关系,在贫农阶级中几乎是普遍的(这段引文中的第二句话后来在重印的《毛泽东选集》中删掉了。也许是出于对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的涵义较敏感的人的建议)——完全可以适用到心理学上,作情境资料。 2、“无意在此展示华北平原生态系统的全部特征...2011-05-23 22:25:30
1、存资料: 毛选的版本学问题:因为经济上贫农妇女不能不较富有阶级的女子多参加劳动,所以他们取得对于家事的发言权以至决定的比较多。性方面也比较的有自由,农村的三角关系及多角关系,在贫农阶级中几乎是普遍的(这段引文中的第二句话后来在重印的《毛泽东选集》中删掉了。也许是出于对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的涵义较敏感的人的建议)——完全可以适用到心理学上,作情境资料。 2、“无意在此展示华北平原生态系统的全部特征,只想指出与本区社会政治经济史有关的生态关系上的几点显著特征。”P63;有学者对结果或结论有微辞;这是对某种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应用的展示,而不是新的理论或系统的研究成果。 3、如上述的提出问题,而不尽然全面解决,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原因可见作者所言,他所采取的“研究”方式是,“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4、价值分散的原因: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导致最有思想成效,也即独立思考价值的是《》,贯穿其中的历史主线比较鲜明 5、黄个人对西方经济理论,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纯然(血脉性通融)应用的有几处?“只掌握单一流派,常常会陷于不自觉地完全接受其预设前提,久而久之,甚至会以为是天经地义……陷入由意识形态主宰的研究……通过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议,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时掌握不同概念,……认识和问题提高到最基本的层面上”——对其他流派无法通融性掌握,因为对先入理论思考的太深,被动的接受并自如应用后,才接触到其他理论,导致后续投入其他理论的精力与之不正成比。
回应 2011-05-23 22:25:30 -
第一编:背景 《探讨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的小农”、“农村演变的形式”、“中国的农村”三个部分的内容。 “中国的小农” “革命前,中国小农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1、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单位,他在生产上所作的抉择,部分取决于家庭的需要;2、他也像一个追求利润的单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又为市场而生产,必须根据价格、供求和成本与收益来作出生产上的抉择;3、可以把小农看作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
2013-12-22 00:22:37 2人喜欢
第一编:背景 《探讨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的小农”、“农村演变的形式”、“中国的农村”三个部分的内容。 “中国的小农” “革命前,中国小农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1、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单位,他在生产上所作的抉择,部分取决于家庭的需要;2、他也像一个追求利润的单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又为市场而生产,必须根据价格、供求和成本与收益来作出生产上的抉择;3、可以把小农看作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下的成员,其剩余品被用来供应非农部门的消费需要。” 三种主要的研究中国小农的学派:一是用资本主义经济学来研究中国小农,把小农当做资本主义企业家,代表人物:舒尔茨、波普金。舒尔茨在其著作《传统农业的改造》中论述:“小农的经济行为,不是西方社会一般人心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之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适用的人。传统农业是贫乏却高效率的。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传统农业的正确途径是在保存家庭式农场的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供小农可以合理运用的现代“生产因素”,一旦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小农便会为追求利润而创新从而改造传统农业。波普金进一步发展本思想,小农是为追求最大利益而作出合理生产抉择的人。二是强调小农为自家生计而生产的学派,代表:苏联的蔡雅诺夫和卡尔·波拉尼。蔡雅诺夫认为资本主义学说不能解释小农经济,小农的家庭式农场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家庭的消费需要,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波拉尼提倡“实体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社会中,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关系,而非取决于市场和追求至高利润的动机。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其主要特点是一整套的阶级关系即:主要是通过地租(包括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和赋税形式而被地主及其国家所榨取,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是租税的缴纳者,受剥削的耕作者,生产的剩余被用来维持统治阶级和国家的生存。 本书的分析模式是区分不同阶层的小农,同时结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种分析方法,把小农的三个方面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农村演变的型式” 本书主要是探讨农村长时期的演变型式,兼顾考虑人口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西欧农村在经历长期的社会分化:一方面是资本家的兴起,一方面是小农的无产化。在无产化的过程中,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生产资料而依赖佣工为主,从农村雇佣劳动者到雇工、现代工厂的工人,都是小农无产化的结果。小农社会便渐渐地被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所取代。 华北农村的演变,导致有雇佣劳动,但未资本化的经营农场的兴起,和越来越多小农的半无产化。这些小农,同时依赖家庭农场和雇佣收入为生。虽然有的在农业部门之外就业,但大部分仍束缚于农业,许多是短工,有的做长工。作者称这个演变过程为“贫农经济的形成”,或称为小农经济的“半无产化”。 “中国的农村” 过去的研究:一是形式主义。施坚雅认为小农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基层市场共同体,未注意到村庄这个单位。自然村完全被深入基层社会的国家政权和士绅所控制,结合于上层的体系之内。二是实体主义,主要在日本学界中得到表达,重视村庄共同体的研究。造成这两种不同的原因是所依赖的实证根据不同。西方学者多研究中国较先进的地区,而日本则基于战时在华北平原所作的实地调查的研究。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资料主要是满铁调查的资料、清代型科题本、宝坻县行房档。 村庄主要是河北和山东西北部的33个村庄,分为7个类型,前4类代表性较大,后3类则较特殊。 《生态环境》 对于本章,我感觉印象比较深刻。作者在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上,分析了由于此种差异所导致中国社会结构中南北差异的原因。 水利:华北水利工程主要是由庞大的防洪工程和微小的水井组成,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治水工程贯通江、湖,规模介于华北的大型堤坝和小水井之间。由此南方形成了宗族组织,而北方却没有。 灾害频发:华北地区旱涝频发,使得作物种植的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两年三作的轮作法和间作、土壤等使得华北地区与南方地区、以及高密度的人口使得中国很少采用耕牧混合的方式。“贫困是华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成中的第二个主要因素。” 在研究南方的社会关系时,要考虑阶级和宗族关系,研究华北要考虑自然村中的地缘关系,在一个多姓的村庄,血缘和地缘关系并不等同,同时形成了地缘关系。 集结的聚居、加上商品化程度低和宗族组织薄弱,是本区自然村的高度闭塞性事务生态基础,这些都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
回应 2013-12-22 00:22:37 -
Brasidas (生阳无自,诚敬谦和)
这就是一个经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和一个只有社会分化、几乎没有经济成长的社会间的分别。人口压力和社会分层结合起来,在一个停滞的小农经济上导致了一个特别恶性的顽固体系。贫农被困于同时依赖家庭式农作和佣工来求生,无法摆脱其一,又不得不忍受两者所赋予的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收入。他们的廉价劳动,又转过来支撑着一个寄生性的地主制,和一个停滞的经营式农业。贫农们,甚于农村其它社会阶层的人,必须在人口过剩和...2018-02-08 18:22:25
这就是一个经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和一个只有社会分化、几乎没有经济成长的社会间的分别。人口压力和社会分层结合起来,在一个停滞的小农经济上导致了一个特别恶性的顽固体系。贫农被困于同时依赖家庭式农作和佣工来求生,无法摆脱其一,又不得不忍受两者所赋予的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收入。他们的廉价劳动,又转过来支撑着一个寄生性的地主制,和一个停滞的经营式农业。贫农们,甚于农村其它社会阶层的人,必须在人口过剩和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双重压力下挣扎生存。 引自第221页 老龄化时则面对着产权过剩,劳动力缺乏、人口低欲望、市场萎缩,在没有经济成长的时候,不得不扩大其阶层上的不平等,加强商品经济的繁荣,来保持共同体作为整体的存在,并维持其共同体的地缘所必要的国际地位。
回应 2018-02-08 18:22:25
-
图书馆的几本《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总是处在被借阅的状态,终于抓到机会。所读为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本书首先主张: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应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个统一体的一个侧面。 其次,我们还需要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 克利福德·吉尔茨给爪哇水稻农作中这种集... (1回应)
2022-05-07 09:57:24 3人喜欢
图书馆的几本《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总是处在被借阅的状态,终于抓到机会。所读为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本书首先主张: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应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个统一体的一个侧面。 其次,我们还需要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克利福德·吉尔茨给爪哇水稻农作中这种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冠以一个特别的名称:“农您内卷功(吉尔茨,1963)*。本书将证实人口压力常使冀一鲁西北平原贫农农场劳力的边际报酬,降至雇佣劳动工资和家庭生计需要之下。对一个与资本主义企业相类似的大农场来说,这样的经济行为是不合理的一一个企业何以会在边际收益低于成本时继续投入劳力?这样做岂不等于故意要亏本?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边际报酬虽然递减,但是付出的机会成本并不多——“边际效用”极高
中国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它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分化了的小农经济。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在分析结构方面,珀氏采用了埃斯特·博塞拉普(1965)所总结的一个模式:人口增长是历史上农业发展(也就是集约化)的主要动力。从20一25年一作的“森林休耕制”(刀耕火种式农作),到6一10年一作的灌木休耕法,三年两作的“短期休耕法”,一年一作法,及人口稠密的小农经济中的复种制,是一个由人口增长推动的集约化发展过程。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是人口,而中国学者的重点则是生产关系,主要的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这一模式坚持认为,在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在中国“萌芽”——此事实可见证于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的发展。但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而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这是一个有一定的政治内容和民族感情的论点:它的前一部分把中国历史摆入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人类一切社会都经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阶段);后一部分则毫不含糊地谴责帝国主义的罪过。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河地重造曾用卜凯的资料指出,中国农业在30年代所达到的单位面积产量,实际上比当时已相当现代化的美国农业高出很多。在卜凯的“冬小麦一高梁区》(包括冀一鲁西北平原)中,单位播种面积的产量,和美国中西部差不多。但中国的“冬小麦一高粱区”复种率较高,是一个高粱,小麦和大豆的两年三作耕作制度。而美国中西部则是一个小麦、养草休耕和小麦的三年两作制。假如把不同的复种指数计算在内,中国每亩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就等于216一247斤,或每英亩647一740公斤,比美国的每亩133斤或每英亩400公斤高出甚多*。当然,这几乎完全是由于中国耕作制度远比美国高度集约化的原因:每英亩小麦所投入的人工是美国的23倍,每英亩高粱则是美国的13倍(河地,1963a;顾琳,周锡瑞,1980:423)。高士地生产案与低劳动生产率的结合,正是农业内卷化的证明。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依赖雇佣劳力、靠家庭劳力。
华北农村所经历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内向超集约化,也不是简单地向资本主义过渡,而是一个极端集约化的小农经济中的阶级分化。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本书的宗旨之一,是要说明小农的性质会在半无产化过程中改变。这既不是说他们简单地从小农变为非小农,也不是说他们简单地失去了前文提到的三个面貌中的任何一个。这个变化的主要内容,是三个特征混合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以及在小农特征之上又加上佣工者这一新的特征。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艾尔温:人口压力的两条途径——无法积累“资本”和对新式投资对抑制——“高水平均衡的陷阱”
而是潜在剩余被统治阶级所控制,只作奢侈性消费,而不去用作生产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只能随社会革命而产生。中国土改的经济意义是:国家通过社会革命,从统治阶级夺取的潜在剩余,部分转用于生产性投资,部分用以提高农村社会中贫穷分子的生活水平(利皮特,1974,1978;参较里斯金,1975) 引自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不过,满铁调查(包括其中最好的部分)毋庸置疑是有局限的。它对意识形态方面的课题注意不多,主要着重社会经济方面的具体材料。后者是原来研究计划的重心。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这是个明智的块择。意识的问题,即使在最理想的研究条件下,也是难以捉摸的。在战时的环境下,任何对村民态度作系统研究的尝试,无疑都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无论如何,调查员们只在实地作短期的逗留,不可能采用人类学“参与者的观察”的方法,作一年以上的调查。此外,他们多只能通过翻译员与村民交谈。 下层村民的意识尤难捉模。调查员通常都依靠村中显要人物为他们提供情况。正如野间清(1964)和内山雅生(1980)所指出*,这些调查没有、也不可能着重研究农村正在酝酿中的革命动力。正因为这批资料限于旧中国的情况,它们不可能为我们提供有关新中国的形成的资料。后者必得靠不受日本控制的解放区的资料。 引自 第二章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数据来自铂金斯吗?冀鲁小麦玉米产量🤔华北平原上的冀——鲁西北地区,其特点是:(1)小型和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与由个体小农和建于其上的国家机器一齐组成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2)低产、多灾的旱作农亚与高人口密度结合,造成本区经济的贫困;(3)本区排水不良的东部,与排水较好的西部地区的基本差别;(4)集结的聚居、加上商品化程度低和宗族组织薄弱,是本区自然村的高度闭塞性的生态基础。这些生态特征,将有助于了解本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 引自 第三章 生态环境 华北和成都平原的村庄,前者内部团结力较大而村际关系疏远,后者村内关系较疏远,而村际关系却较密切。 引自 第三章 生态环境 区别经营式农场主和出地主,在村地主和不在村地主,对我们了解农村社会经济的演变过程极其重要。大部分在村富户是经营式农场主这个事实,说明社会分化是与农业商品化相偕而来的。仔细考察经营式农场的性质,又反过来有助于说明家庭式农业经济的某些特征。这点将见于以下讨论。此外,自然村中的显要人物到底是经营式农场主还是出租地主的问题,对我们了解该村内部权力结构的性质也很重要。一个不在田间耕作的富裕地主,与一般小农之间的社会距离,远大于一个和雇工一起工作的富裕经营式农场主与普通小农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不在村地主,距离就更大。最后,在本书以下可以看到,不在村地主很少关心并非他们居住的村庄的事务,而在村地主则一般积极参与村中事务。 引自 第四章 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 我在本章开始时已指出人口递增同时刺激和妨碍农业的商品化。它对经营式农作发展的主要阻力,来自分家制度。一个家庭可以在一代由家庭式农作上升到经营式农作,但只要一次分产给两个以上的儿子,就会再次回降为一个家庭式农场。这就是乡村“富户”何以很少连续几代都能保持“富户”身份的原因。 引自 第六章 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冀一鲁西北的雇佣关系,迥异于一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此地人口增长与阶级分化的双重压力,使雇工工资低到只依赖佣工收入无法维持一家生计的地步。这样,一个完全从家庭农场分离出来的雇农,一般没有能力娶妻生子,他会成为自家最终一代的人。那些有家庭的雇农,多是正在由贫农转化为完全无产的雇农,仍在紧紧抓住一个小农场不放,从那里取得家庭的部分生计。在这样一个小农经济中,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是趋向越来越多的同时束缚于家庭农场和雇佣劳动的半小农、,半雇农,而不是越来越多完全脱离家庭农场的无产者。 引自 第十六章 结论 2022.05.07津南
1回应 2022-05-07 09:57:24 -
毛泽东(1927:237)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曾经谈到这一点:“因为经济上贫农妇女不能不较富有阶级的女子多参加劳动,所以他们取得对于家事的发言权以至决定权的比较多。性方面也比较的有自由,农村中三角关系及多角关系,在贫农阶级几乎是普的。”(这段引文中的第二句后来在重印的毛泽东选集中删掉了。也许是出于对性别视和阶级岐视的涵义较敏感的人的建议。) 267页 (1回应)
2021-10-10 08:18:12
-
Orpheus (洋装瘪三,自己烧饭)
利润的考虑,在富裕的农场上占较大的比重。在贫穷的农场,则较多地考虑生计与生产关系 长久以来,中国小农受制于农业制度,实际上都是素食者。饮食模式以粮食为主食,佐以菜肴 华北平原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第一种是两年三作的轮作法;5、6月种高粱或小米,9、10月收,霜降前赶紧种冬小麦。翌年7月收割小麦后已来不及再种高粱或小米,故种大豆,10、11月收获。收获后,休耕一季,用大豆遗留的氮素修养地力。第二种间作。 乡村的...2020-05-06 22:00:08
利润的考虑,在富裕的农场上占较大的比重。在贫穷的农场,则较多地考虑生计与生产关系
长久以来,中国小农受制于农业制度,实际上都是素食者。饮食模式以粮食为主食,佐以菜肴
华北平原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第一种是两年三作的轮作法;5、6月种高粱或小米,9、10月收,霜降前赶紧种冬小麦。翌年7月收割小麦后已来不及再种高粱或小米,故种大豆,10、11月收获。收获后,休耕一季,用大豆遗留的氮素修养地力。第二种间作。
乡村的居住型式,受到洪涝威胁影响。华北平原集结式,村民在高地建屋聚居,以避洪涝,有集体对付灾害用意。成都平原由于都江堰,克服了岷江水患,生态高度稳定。村民选择最便于到田间耕作的地方建屋,形成分散的居住模式。华北村庄内部团结力较大而村际关系疏远,成都平原村庄村内关系疏远,村际关系密切
1950年土地改革法:地主是主要靠地租生活的,富农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长工,中农自己从事大部分田间工作,贫农除了耕种自己的或租来的小片土地外,还受雇为短工,雇农主要以受雇维持生活
自己经营农场,收益比出租土地高
清政府禁止晚明所实行的小农向大庄园主投献田产政策,扶持小自耕农经济而抑制大庄园政策。因为小农是较易控制的税收源泉,政治威胁小
十八世纪中叶,农奴制不占重要地位。十八世纪末,出租形式的庄园上的租佃关系,已接近于庶民经济中的租佃关系,与过去的大庄园迥然不同。
人口压力和商品化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对小农分化的基本过程起着双重作用。人口增长,一方面促进农业的商品化,另一方面,它通过分家制度而妨碍大规模农场的行程。农村手工业,同样刺激农作物商品化,也协助维持小自耕农经济
棉花收益高于粮食,但同时加大农作所冒风险,它需要高于粮食的资本和劳力投资
大部分有选择余地的农户,采取多种作物的种植组合型
一年一作棉花
甘薯在明末经菲律宾传入福建,又经缅甸传入云南
人口压力是甘薯种植的主要推动力。一茬甘薯需要两三倍于一般谷类作物的劳力(虽然只需要等量的肥料)。同样大小的土地,种甘薯可以吸收剩余劳力,养活更多人口
中国的出口茶叶,在1880年高达200万担,约为中国茶叶总产量的一半。但此后印度和锡兰茶叶夺取了中国茶叶的英国市场,日本绿茶夺去了北美市场,印度、锡兰、日本和爪哇茶夺去俄国市场
到了1925年,日本丝占据了中国丝在十九世纪一度控制的世界市场的60%左右
大豆1920年,中国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80%,其中60%至70%产于东三省,75%供出口。美国大豆强扩张
花生可在砂地或不能种植其他作物的的土地生长
经营式农场产量并不一定高于或低于一般小农场
作物的选择不决定于农场规模的大小,主要决定因素是生态、交通和市场
30年代较大的经营式农场,在畜力使用和单位面积生产量方面,没有显示出与家庭式农场的质性差异
从经营式农场主或富农立场来说,多用一日的驴工等于少用一日短工(工钱上)
中国的纯作物经济体系(区别于欧美作物畜牧混合体)中,提供肥料的农场牲口,主要是猪,而非耕畜。一年可以从一口猪得到9000斤堆肥,够施肥5亩地
经营式农场通常在200亩以下,监督4个雇工工作,农场太大不易严密监督
经商或读书是个合理的抉择,最成功的经营式农场主会变成不在村地主,最成功的不在村地主,会变为成功的商人、士绅或官僚
在新资本投入智慧取代劳力的投入,而不会大量提高产量的情况下,革新性投资比较难以激发。农业被困在一个高水平陷阱里
化肥必须有水方能使用,而1949年后沙井的灌溉,是在国家介入农业之下,才可能具备的
肥沃和稳定的西蜀,是全国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此地可以一年两造甚至三造高产。由长江、嘉陵江和岷江三河构成的河道运输网,使农产品易于运销,故30年代此地的小农,一年平均要用72日来销售他们的农产品,远多于冀—鲁西北的23天。
清代的政治经济,三个互相依存:小农经济,地主制和中央集权。小农是征税和征兵的理想对象,他们不能像大庄园那样抗拒国家权力,地主是国家政权借以控制自然村的不可少的居间人
要长期维持由这三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体制,基本条件是:国家必须控制极大量分散而闭塞的村庄。明清时期的国家政权,采取间接的统治方法,即通过紧密控制的科举制度,掌握进入社会上层的途径,换取村庄领导阶层对这个制度的忠诚
二十世纪地方豪霸和村级恶棍出现,使旧的国家、士绅和村庄三角关系受到新的压力
贫农经济会对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
作为受地租和工资剥削而基本不用纳税的贫农,在经济利益上与地主和雇主的矛盾,要比与国家机器的矛盾来的实在。他们之中完全脱离了家庭农作而常年出外佣工,与宗族和村庄几何体关系较松疏,比中农容易组织动员
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形成(一旦在遭受压力,无论是赋税家中,市场价格升降打击,政权的滥用,战争和盗匪,抑或天灾容易颠覆,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回应 2020-05-06 22:00:08 -
Brasidas (生阳无自,诚敬谦和)
论坛 · · · · · ·
求二手,可付费借阅。谢谢! | 来自i | 2022-02-14 16:51:00 | |
关注农村的太少了! | 来自自由人 | 3 回应 | 2011-05-11 09:05:54 |
黄宗智2005-2006年研修班的英文书目 | 来自不足方丈 | 2 回应 | 2010-03-16 08:13:3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9.0分 30人读过
-
法律出版社 (2014)8.3分 78人读过
-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社会学研究书单-1 (shaochen)
- 加州大学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文献(中译本)目录 (benshuier)
- 乡村研究 (阿a)
- 美国学者中国地方史研究著作不完全目录 (子明)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秋江暝泊 2013-09-08 22:37:19
对话对象:马克思主义叙述,资本主义萌芽,施坚雅对村庄的认定。能帮忙想波兰尼的问题和国家社会关系。//从文献的梳理,研究范畴(scope)的框定,经验材料的选择以及相互印证,到提出问题(argument),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用材料(evidence)证明或证伪,每一步都是绝佳典范。
7 有用 Peer Peanut 2021-01-06 00:49:10
太了不起了,原本只是找本页数少的想水水作业,结果看得有滋有味,一章比一章漂亮。所以现在还没看完,作业也没写完^_^
28 有用 lcy 2010-09-21 12:22:18
高三时读的,只能用震撼形容当时的心情
1 有用 CherryBlossom 2016-06-12 08:34:40
极好的一本近代社会史的书,对于近代乡村社会在转型社会的大时代之变化有很深刻的揭示,提出了农业内卷化等理论,社会经济学理论知识相当多,是一本比较深刻的社会史专著。在高铁上看了一天才看了不到一半,就已经有很多收获。从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黄宗智。俗话说,利用惯调哪家强?美国加州找老黄。
18 有用 天乐乡民 2011-11-28 22:49:25
农业内卷化—增长而不发展
0 有用 Pooh 2022-06-24 15:27:45
补多年的欠账,高度浓缩与概括。经营式农场主,地主,家庭副业。
0 有用 天旻2020 2022-06-20 17:17:58
实证主义,很精彩的研究。人口压力与环境因素限制了经济的近代化,推翻了某些理论。
0 有用 佐篆湾 2022-06-07 10:56:19
选读。
0 有用 Adkins_Jiang 2022-06-01 15:45:33
一本非常翔实而厚重的人文社科佳作,面上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实际上直达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危机和历史时代变迁的深处,和孔飞力的《叫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与《江村经济》等名作构成了极其立体而奇妙的互文。作者的学术语言晦涩精妙,篇章结构编排紧凑得法,以人口压力下华北地区的农业内卷与社会阶层分化为主线,论述了村落在社会、经济、政治整体性连锁反应压力下的嬗变与衰败,其中贫农的半无产化、自然村对于... 一本非常翔实而厚重的人文社科佳作,面上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实际上直达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危机和历史时代变迁的深处,和孔飞力的《叫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与《江村经济》等名作构成了极其立体而奇妙的互文。作者的学术语言晦涩精妙,篇章结构编排紧凑得法,以人口压力下华北地区的农业内卷与社会阶层分化为主线,论述了村落在社会、经济、政治整体性连锁反应压力下的嬗变与衰败,其中贫农的半无产化、自然村对于世界经济外部冲击的反应及其周期性“开放”与“闭塞”、经营式农场的停滞等观点都有极其丰富的学术价值,与舒尔茨《改造现代农业》的观点争鸣也很值得思考。等过阵子学得更多了要再回头看一看。 (展开)
0 有用 星期半 2022-05-31 12:33:06
真本书很好的融合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从小农经济阶层分化内部看内卷化特征,从人口压力和阶级剥削的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但又不局限在小农,小农之上还有一个官僚系统,向上流动让小农最多保持在200亩的规模。从小农阶级本身来谈为什么中国未进入资本主义。整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通俗易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