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原文摘录

  • 本书首先主张: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应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个统一体的一个侧面。 其次,我们还需要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克利福德·吉尔茨给爪哇水稻农作中这种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冠以一个特别的名称:“农您内卷功(吉尔茨,1963)*。本书将证实人口压力常使冀一鲁西北平原贫农农场劳力的边际报酬,降至雇佣劳动工资和家庭生计需要之下。对一个与资本主义企业相类似的大农场来说,这样的经济行为是不合理的一一个企业何以会在边际收益低于成本时继续投入劳力?这样做岂不等于故意要亏本?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中国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它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分化了的小农经济。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在分析结构方面,珀氏采用了埃斯特·博塞拉普(1965)所总结的一个模式:人口增长是历史上农业发展(也就是集约化)的主要动力。从20一25年一作的“森林休耕制”(刀耕火种式农作),到6一10年一作的灌木休耕法,三年两作的“短期休耕法”,一年一作法,及人口稠密的小农经济中的复种制,是一个由人口增长推动的集约化发展过程。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是人口,而中国学者的重点则是生产关系,主要的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这一模式坚持认为,在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在中国“萌芽”——此事实可见证于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的发展。但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而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这是一个有一定的政治内容和民族感情的论点:它的前一部分把中国历史摆入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人类一切社会都经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阶段);后一部分则毫不含糊地谴责帝国主义的罪过。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河地重造曾用卜凯的资料指出,中国农业在30年代所达到的单位面积产量,实际上比当时已相当现代化的美国农业高出很多。在卜凯的“冬小麦一高梁区》(包括冀一鲁西北平原)中,单位播种面积的产量,和美国中西部差不多。但中国的“冬小麦一高粱区”复种率较高,是一个高粱,小麦和大豆的两年三作耕作制度。而美国中西部则是一个小麦、养草休耕和小麦的三年两作制。假如把不同的复种指数计算在内,中国每亩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就等于216一247斤,或每英亩647一740公斤,比美国的每亩133斤或每英亩400公斤高出甚多*。当然,这几乎完全是由于中国耕作制度远比美国高度集约化的原因:每英亩小麦所投入的人工是美国的23倍,每英亩高粱则是美国的13倍(河地,1963a;顾琳,周锡瑞,1980:423)。高士地生产案与低劳动生产率的结合,正是农业内卷化的证明。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华北农村所经历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内向超集约化,也不是简单地向资本主义过渡,而是一个极端集约化的小农经济中的阶级分化。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本书的宗旨之一,是要说明小农的性质会在半无产化过程中改变。这既不是说他们简单地从小农变为非小农,也不是说他们简单地失去了前文提到的三个面貌中的任何一个。这个变化的主要内容,是三个特征混合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以及在小农特征之上又加上佣工者这一新的特征。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而是潜在剩余被统治阶级所控制,只作奢侈性消费,而不去用作生产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只能随社会革命而产生。中国土改的经济意义是:国家通过社会革命,从统治阶级夺取的潜在剩余,部分转用于生产性投资,部分用以提高农村社会中贫穷分子的生活水平(利皮特,1974,1978;参较里斯金,1975)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 不过,满铁调查(包括其中最好的部分)毋庸置疑是有局限的。它对意识形态方面的课题注意不多,主要着重社会经济方面的具体材料。后者是原来研究计划的重心。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这是个明智的块择。意识的问题,即使在最理想的研究条件下,也是难以捉摸的。在战时的环境下,任何对村民态度作系统研究的尝试,无疑都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无论如何,调查员们只在实地作短期的逗留,不可能采用人类学“参与者的观察”的方法,作一年以上的调查。此外,他们多只能通过翻译员与村民交谈。 下层村民的意识尤难捉模。调查员通常都依靠村中显要人物为他们提供情况。正如野间清(1964)和内山雅生(1980)所指出*,这些调查没有、也不可能着重研究农村正在酝酿中的革命动力。正因为这批资料限于旧中国的情况,它们不可能为我们提供有关新中国的形成的资料。后者必得靠不受日本控制的解放区的资料。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 华北平原上的冀——鲁西北地区,其特点是:(1)小型和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与由个体小农和建于其上的国家机器一齐组成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2)低产、多灾的旱作农亚与高人口密度结合,造成本区经济的贫困;(3)本区排水不良的东部,与排水较好的西部地区的基本差别;(4)集结的聚居、加上商品化程度低和宗族组织薄弱,是本区自然村的高度闭塞性的生态基础。这些生态特征,将有助于了解本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生态环境
  • 华北和成都平原的村庄,前者内部团结力较大而村际关系疏远,后者村内关系较疏远,而村际关系却较密切。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生态环境
  • 区别经营式农场主和出地主,在村地主和不在村地主,对我们了解农村社会经济的演变过程极其重要。大部分在村富户是经营式农场主这个事实,说明社会分化是与农业商品化相偕而来的。仔细考察经营式农场的性质,又反过来有助于说明家庭式农业经济的某些特征。这点将见于以下讨论。此外,自然村中的显要人物到底是经营式农场主还是出租地主的问题,对我们了解该村内部权力结构的性质也很重要。一个不在田间耕作的富裕地主,与一般小农之间的社会距离,远大于一个和雇工一起工作的富裕经营式农场主与普通小农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不在村地主,距离就更大。最后,在本书以下可以看到,不在村地主很少关心并非他们居住的村庄的事务,而在村地主则一般积极参与村中事务。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
  • 我在本章开始时已指出人口递增同时刺激和妨碍农业的商品化。它对经营式农作发展的主要阻力,来自分家制度。一个家庭可以在一代由家庭式农作上升到经营式农作,但只要一次分产给两个以上的儿子,就会再次回降为一个家庭式农场。这就是乡村“富户”何以很少连续几代都能保持“富户”身份的原因。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 冀一鲁西北的雇佣关系,迥异于一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此地人口增长与阶级分化的双重压力,使雇工工资低到只依赖佣工收入无法维持一家生计的地步。这样,一个完全从家庭农场分离出来的雇农,一般没有能力娶妻生子,他会成为自家最终一代的人。那些有家庭的雇农,多是正在由贫农转化为完全无产的雇农,仍在紧紧抓住一个小农场不放,从那里取得家庭的部分生计。在这样一个小农经济中,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是趋向越来越多的同时束缚于家庭农场和雇佣劳动的半小农、,半雇农,而不是越来越多完全脱离家庭农场的无产者。 (查看原文)
    好爱幸运呀 1回复 5赞 2022-05-07 09:57:24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结论
  • 因为经济上贫农妇女不能不较富有阶级的女子多参加劳动,所以他们取得对于家事的发言权以至决定的比较多。性方面也比较的有自由,农村的三角关系及多角关系,在贫农阶级中几乎是普遍的(这段引文中的第二句话后来在重印的《毛泽东选集》中删掉了。也许是出于对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的涵义较敏感的人的建议) (查看原文)
    萧湘小林 4回复 2赞 2011-05-16 16:23:11
    —— 引自第267页
  • 作为受地租和工资剥削而基本不用纳税的贫农,在经济利益上与地主和雇主的矛盾,要比与国家机器的矛盾来得实在。纳税而不交租,不佣工的自耕农的利益则相反,与国家机器的矛盾要比与地主和雇工的矛盾尖锐得多。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贫农比中农更有可能响应消除租佃和雇佣关系命运的革命运动。作为与宗族和村庄集合体关系交疏松的人,贫农也可能比中农容易组织动员。他们之中完全脱离了家庭农作而长期出外佣工的人,可能是革命过程中的引火料(导火索???)。但是,大多数的贫农仍然抱着业主意识,或是希望成为业主的人。他们多是跨阶级的垂直宗族组织和村庄整体的成员。要了解他们的政治行动,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的由互相交叉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意图。 (查看原文)
    XFC 1赞 2011-06-13 18:38:56
    —— 引自第316页
  • 一个经历数世纪之久,在内卷和阶级分化双重趋势之下而形成的贫农经济。在此经济体系中,阶级分化和高密度的人口两个因素,相互加剧了贫农的负担和苦难。在本书研究的地区中,一个成年男子无法依靠农业佣工的工资来养活一家人,而女子又几乎完全排斥于雇佣劳动之外。在此情况下,失去自家农场而成为一个纯粹的雇农,等于面临家族灭绝的命运。因此,贫农会不顾一切地牢牢抓住他的小农场。尽管他在付租(或纳税)后所得无几,他会千方百计地结合家庭农作与短期佣工,依赖这两种收入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希图延缓沦为长工得命运。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生活方式。一旦再遭受到其他压力——无论是赋税加重,市场价格升降的打击,政权的滥用,战争和盗匪,抑或天灾——便很容易颠覆。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查看原文)
    XFC 3回复 1赞 2011-06-13 18:46:37
    —— 引自第317页
  • “使内陆经济与海洋交通及世界经济连结” (查看原文)
    降维 2011-12-14 22:59:29
    —— 引自章节:二十世纪农业的加速商品化
  • “世界经济并没有使小农经济崩溃,只是促使小农经济沿着原先变化的道路更向前进。二十世纪的变化型式和原则,和过去基本相同: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提高了小农的收益和成本,因而导致了他们的分化。” (查看原文)
    降维 2011-12-14 22:59:29
    —— 引自章节:二十世纪农业的加速商品化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