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齐鲁书社
副标题: 目录编
出版年: 1998-4-1
页数: 374
定价: 2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叢書
ISBN: 978753330000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本书强调的是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再一次掀起一个关于校勘广义校勘学研究的高潮。相信广大读者会从中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
目录 · · · · · ·
目 次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编辑说明
校雠广义叙录
第一章 目录与目录学
第一节 什么是目录
第二节 什么是目录学
第二章 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
第一节 篇目
第二节 书目
第三节 书的叙录
第四节 书目的序
第三章 目录的著录事项
第一节 书名
第二节 篇卷
第三节 版本
第四节 真伪
第五节 存佚
第六节 著者
第四章 目录的分类沿革
第一节 由 《七略》到《隋志》
第二节 四部分类法形成以后的内部调整
第三节 不守四部成规的分类法
第五章 综合目录
第一节 国家藏书目录
第二节 史志
第三节 丛书目录
第四节 地方文献目录
第五节 私人藏书目录
第六节 联合目�
第六章 学科目录
第一节 经学书目录
第二节 史学书目录
第三节 诸子学书目录
第四节 文学书目录
第七章 特种目录
第一节 推荐书目录
第二节 禁�书目录
第三节 鬻贩书目录
第四节 引用书目录
第五节 版本目录
第六节 个人著作目录
第七节 目录之目录
第八章 目录的编制
第一节 选题与�围
第二节 著录与编排
第三节 别裁与互著
第四节 序例与索引
参考书目举要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爲什麽會出現同書異名現象呢?是避複求新。一種新版本的出現,出版者都要另取書名,以資别異。如文天祥,自號文山,江西吉水(舊稱廬陵)人,曾擔任過丞相,被封爲信國公,後人又尊稱其爲忠烈公,因此他的集名就有《文山集《文文山先生全集》文丞相全集》《廬陵文丞相全集《文信國公全集》《文忠烈公全集》等各種不同的名稱 二是書賈射利,隨意妄造。舊時出版商爲了擴大銷售量,故意把一部舊書改個名字,人家錯以爲是新書就會來買。比如 三言二拍”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説》,後來出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書坊就把《古今小説》改稱《喻世明言》合爲“三言”。黄丕烈在談到《北堂書鈔》被改名時説:“獨恨書賈欺人好改易古書名目,一變而《大唐類要》,再變而《古唐類範》,輾轉滋謬,致失其名。”葉德輝也指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4页 -
爲什會出現同書異名現象呢? 一是避複求新……。 二是書賈射利,隨意妄造。舊時出版商爲了擴大銷售量,故意把一部舊書改個名字,人家錯以爲是新書就會來買。比如 三言二拍”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説》,後來出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書坊就把《古今小説》改稱《喻世明言》合爲“三言”。黄丕烈在談到《北堂書鈔》被改名時説:“獨恨書賈欺人好改易古書名目,一變而《大唐類要》,再變而《古唐類範》,輾轉滋謬,致失其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校雠广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校雠广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總之,在以竹簡為載體的書中,篇既是意義上的起訖單位,又是物質上的起訖單位的意義;在以帛為載體的書中,篇是意義上的起訖單位,理所當然地失去了作為物質上的起訖單位的意義;卷為物質上的起訖單位,但是不少書一篇即為一卷,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作者也會考慮到内容上的起訖與物質上的起訖一致性,因此卷在客觀上有時也含有作為内容上的起訖的意義。在以紙為載體的綫装書中,篇為意義上的起訖單位,册為物質上的起訖單位,卷...
2022-06-20 21:48:34
-
“凡以事與義分篇者,文之長短自著書時既已固定,雖僅數簡,亦可自為一篇。其他則編次之時,大抵量其字之多寡,度絲韋之所能勝,斷而為篇,及縑帛盛行,易篇為卷,一幅所容,與簡篇約略相當,故多以一篇為一卷。然古人手著之文,其始不能規定字數,故有篇幅甚短者,則合數篇而為卷。蓋過短則不能自為一軸,過長則不便卷舒,故亦有分一篇為數卷者,但大抵起於漢以後耳。” ——《目録學發微•目録書之體制•篇目》
2022-06-20 20:36:08
-
由于是在手机上看电子版,不能对着抄下来,所以只能撮其大概写下来,將我所理解的做成笔记,与原文不一致。 最开始书并没有篇目,比如《诗经》、《论语》等,现在的篇名,比如《关睢》、《学而》等,都是后人在整理校勘古籍的基础上,大多以首句二字作为篇目。过了不多久,书中就出现了篇目,比如《荀子》之《劝学》,《韩非子》之《说难》等。这时候的篇名与主题相符。篇名或即主旨。
2022-02-10 22:58:21
-
總之,在以竹簡為載體的書中,篇既是意義上的起訖單位,又是物質上的起訖單位的意義;在以帛為載體的書中,篇是意義上的起訖單位,理所當然地失去了作為物質上的起訖單位的意義;卷為物質上的起訖單位,但是不少書一篇即為一卷,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作者也會考慮到内容上的起訖與物質上的起訖一致性,因此卷在客觀上有時也含有作為内容上的起訖的意義。在以紙為載體的綫装書中,篇為意義上的起訖單位,册為物質上的起訖單位,卷...
2022-06-20 21:48:34
-
“凡以事與義分篇者,文之長短自著書時既已固定,雖僅數簡,亦可自為一篇。其他則編次之時,大抵量其字之多寡,度絲韋之所能勝,斷而為篇,及縑帛盛行,易篇為卷,一幅所容,與簡篇約略相當,故多以一篇為一卷。然古人手著之文,其始不能規定字數,故有篇幅甚短者,則合數篇而為卷。蓋過短則不能自為一軸,過長則不便卷舒,故亦有分一篇為數卷者,但大抵起於漢以後耳。” ——《目録學發微•目録書之體制•篇目》
2022-06-20 20:36:08
-
由于是在手机上看电子版,不能对着抄下来,所以只能撮其大概写下来,將我所理解的做成笔记,与原文不一致。 最开始书并没有篇目,比如《诗经》、《论语》等,现在的篇名,比如《关睢》、《学而》等,都是后人在整理校勘古籍的基础上,大多以首句二字作为篇目。过了不多久,书中就出现了篇目,比如《荀子》之《劝学》,《韩非子》之《说难》等。这时候的篇名与主题相符。篇名或即主旨。
2022-02-10 22:58:21
-
總之,在以竹簡為載體的書中,篇既是意義上的起訖單位,又是物質上的起訖單位的意義;在以帛為載體的書中,篇是意義上的起訖單位,理所當然地失去了作為物質上的起訖單位的意義;卷為物質上的起訖單位,但是不少書一篇即為一卷,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作者也會考慮到内容上的起訖與物質上的起訖一致性,因此卷在客觀上有時也含有作為内容上的起訖的意義。在以紙為載體的綫装書中,篇為意義上的起訖單位,册為物質上的起訖單位,卷...
2022-06-20 21:48:34
-
“凡以事與義分篇者,文之長短自著書時既已固定,雖僅數簡,亦可自為一篇。其他則編次之時,大抵量其字之多寡,度絲韋之所能勝,斷而為篇,及縑帛盛行,易篇為卷,一幅所容,與簡篇約略相當,故多以一篇為一卷。然古人手著之文,其始不能規定字數,故有篇幅甚短者,則合數篇而為卷。蓋過短則不能自為一軸,過長則不便卷舒,故亦有分一篇為數卷者,但大抵起於漢以後耳。” ——《目録學發微•目録書之體制•篇目》
2022-06-20 20:36:08
-
由于是在手机上看电子版,不能对着抄下来,所以只能撮其大概写下来,將我所理解的做成笔记,与原文不一致。 最开始书并没有篇目,比如《诗经》、《论语》等,现在的篇名,比如《关睢》、《学而》等,都是后人在整理校勘古籍的基础上,大多以首句二字作为篇目。过了不多久,书中就出现了篇目,比如《荀子》之《劝学》,《韩非子》之《说难》等。这时候的篇名与主题相符。篇名或即主旨。
2022-02-10 22:58:2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华书局 (2020)8.2分 75人读过
-
研文出版 (2016)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学术】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1 (茶茶)
- 蒋寅老师给研究生开的必读书目 (ariosto)
- 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 (jiulongshuju)
- 私人阅读史:文献学 (墨墨)
- 学者文丛-程千帆 (白露@思勉)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校雠广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上水川人 2019-08-07 21:07:25
(补标?2018)b站学习“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课食用。很方便的工具书,顺便吹一波武秀成老师的课。#晒书节
0 有用 乌子虚 2013-12-10 11:56:01
一边读一边做笔记速度很慢,但心底踏实。
0 有用 妙子 2018-05-10 14:02:42
比版本编稍显逊色
0 有用 顾左右 2020-02-11 08:13:36
清晰有条理~
0 有用 宗清 2013-07-13 18:43:03
这本印象深刻,仙林馆借阅的(不过图书馆网站又莫名的登录不了)。
0 有用 Bixenman 2021-11-24 10:48:41
没人能逃过
0 有用 月岩 2021-11-06 18:59:38
个人感觉是《校雠广义》四部里写的最好的一部,适合初学入门。
0 有用 薛定谔的喵 2021-02-17 12:44:41
有点弱哎,一般介绍多,罕有见识。
0 有用 三变醇儒水豚君 2020-07-28 23:40:39
2019
0 有用 林 皋 2020-04-25 07:02:00
东抄西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