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中国历史上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此后中国便进入大规模变革的历史时代。
危机中的变革的创作者
· · · · · ·
-
萧功秦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萧功秦:
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交大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当代中国转型政治,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与比较。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等等。
目录 · · · · · ·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文化背景
一、传统国家与“感应型”现代化
二、中国传统主导价值体系应付西方挑战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官僚政体与制度弹性
四、传统主权国家现代化的两种趋势
日本: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融合的模式
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两极对峙模式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基本反应
一、政策创新是清王朝变革的起点
二、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一个无所作为的时期
三、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甲午战争以后:危机驱动型变革阶段的开端
第三章 清末变革新阶段的来临
一、戊戌变法:变革的制约条件
二、戊戌变法面临的基本困难
三、改革的有利因素:政治共识在官绅阶层中出现
四、慈禧与光绪:最高权力的二元化格局
五、官僚政体下的政策创新的适度性
六、专制政体下的变革:“费边式”战略的意义
第四章 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战略
一、变法人士的“意识―心理结构
二、戊戌激进心态的五个基本特点
三、光绪与康有为:激进变革势力的形成
四、康有为的改革战略失误的四个方面
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
“快变、大变与全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
对传统政治的中心象征的挑战
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
第五章 政治冲突的两极化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变法过程中的冲突两极化趋势
二、戊戌年七月中旬后光绪帝的激进政策
裁汰冗官事件
礼部六堂官罢官事件
从开设制度局到懋勤殿事件
三、光绪帝的焦虑感与两难困境
四、康有为接受密诏后的对策
五、联袁围园:康有为孤注一掷的选择
六、袁世凯为什么告变
七、慈禧太后再度掌权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第六章 戊戌激进主义与中国“极致性”政治文化
一、同时代人对变法失败的反思
“徐以心腹分任骏寄”:费行简论变法应采取的战略
“养锋锐以和平”:皮锡瑞论官僚政治下的变法策略
改革者的政治哲学:尹彦禾论“中庸之道”
“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严复对戊戌变法派的批评
二、变法激进主义是对因循守旧的反动
三、官僚政体下变革的两难矛盾
四、人格魅力与世俗理性:“类宗教人格”的两难矛盾
五、戊戌激进主义与传统的“极致性文化”
六、结语
第七章 清末新政:走向现代化的第三次选择
一、新的变革时期的到来
二、变革已经成为新政时期的基本共识
三、清末新政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影响新政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
五、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
第八章 辛丑变法:清末新政的序幕
一、“庚子西狩”与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的转变
二、改革诏书的发布与社会反应的冷淡
三、“辛丑变法”的主要内容
四、回銮后的慈禧与光绪精神状态的变化
五、中间派掌权:辛丑变法时期的权力中枢特点
六、权威资源的流失对新政变革的双重影响
七、列强压力下的新政: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九章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立宪的“文化误读”
一、近代中国人的立宪观的起源
二、“制度决定论”:一种“早熟”的立宪观
三、日俄战争对中国立宪思潮的刺激作用
四、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两重性
第十章 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清末立宪派的两种选择
一、亲贵立宪派的政治资源与作用
二、权势派及其作用
三、士绅官僚派: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
四、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君主立宪制的两种范本
五、保守与激进的立宪派:立宪运动的内部分歧
六、清末新政过程中政治参与的急剧扩大
第十一章 保守与激进:反对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
一、清末立宪运动中的反对派
二、从廷臣会议看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政争
三、“危机论”与“条件论”:激进与保守的两难选择
四、清廷筹备立宪国策的正式宣布
第十二章 立宪缓行派为什么主张“开明专制”
一、中国需要立宪政治还是开明的专制政治?
二、“立宪救国论”与“立宪危机论”
三、中国士大夫能否胜任于宪政?
四、立宪是否应该以本国的习俗为基础?
五、中国是否具有西方立宪的原动力?
六、只有保守渐进才能使中国立宪取得成功
七、立宪缓行派的基本思想:启蒙专制主义
八 立宪政争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游离态的社会动员
一、科举制度与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性
二、“科举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与消极性
三、变通科举与废除科举:两种不同的改革选择
四、科举制的废除与社会凝聚机制的瓦解
五 士绅阶级的消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十四章 慈禧、光绪之死与清末权力真空的形成
一、慈禧与光绪之死
二、摄政王载沣:大清王朝最后的执政者
三、“弱者逐强者”之后的清末权力格局
四、摄政王的新政政策倾向
第十五章 从速开国会运动看清末政治参与危机
一、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与立宪运动的激进化
二、立宪派思想激进化的原因
三、地方官员倾向激进立宪运动的原因
四、革命排满思潮对激进立宪运动的促成作用
五、新政中的政治参与危机及其对清廷的挑战
六、清末新政的总危机正在到来
第十六章 清末的权威危机与保路运动
一、从官办到商办铁路:清政府铁路政策的演变
二、商办铁路政策的三大弊端
三、清廷铁路国有政策的形成
四、商办派对铁路国有政策的反抗
五、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正式出台
六、四国银行借款合同及其评价
七、清政府赎回商路政策的出台及各省的反应
八、保路运动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
九、清政府与保路派冲突的两极化
十、铁路国有政策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十一、保路运动:经济排外主义、地方主义与立宪派的结合
十二、铁路国有政策成为民国新政权的既定政策
结语
· · · · · · (收起)
序言
第一章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文化背景
一、传统国家与“感应型”现代化
二、中国传统主导价值体系应付西方挑战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官僚政体与制度弹性
四、传统主权国家现代化的两种趋势
日本: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融合的模式
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两极对峙模式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基本反应
一、政策创新是清王朝变革的起点
二、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一个无所作为的时期
三、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甲午战争以后:危机驱动型变革阶段的开端
第三章 清末变革新阶段的来临
一、戊戌变法:变革的制约条件
二、戊戌变法面临的基本困难
三、改革的有利因素:政治共识在官绅阶层中出现
四、慈禧与光绪:最高权力的二元化格局
五、官僚政体下的政策创新的适度性
六、专制政体下的变革:“费边式”战略的意义
第四章 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战略
一、变法人士的“意识―心理结构
二、戊戌激进心态的五个基本特点
三、光绪与康有为:激进变革势力的形成
四、康有为的改革战略失误的四个方面
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
“快变、大变与全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
对传统政治的中心象征的挑战
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
第五章 政治冲突的两极化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变法过程中的冲突两极化趋势
二、戊戌年七月中旬后光绪帝的激进政策
裁汰冗官事件
礼部六堂官罢官事件
从开设制度局到懋勤殿事件
三、光绪帝的焦虑感与两难困境
四、康有为接受密诏后的对策
五、联袁围园:康有为孤注一掷的选择
六、袁世凯为什么告变
七、慈禧太后再度掌权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第六章 戊戌激进主义与中国“极致性”政治文化
一、同时代人对变法失败的反思
“徐以心腹分任骏寄”:费行简论变法应采取的战略
“养锋锐以和平”:皮锡瑞论官僚政治下的变法策略
改革者的政治哲学:尹彦禾论“中庸之道”
“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严复对戊戌变法派的批评
二、变法激进主义是对因循守旧的反动
三、官僚政体下变革的两难矛盾
四、人格魅力与世俗理性:“类宗教人格”的两难矛盾
五、戊戌激进主义与传统的“极致性文化”
六、结语
第七章 清末新政:走向现代化的第三次选择
一、新的变革时期的到来
二、变革已经成为新政时期的基本共识
三、清末新政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影响新政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
五、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
第八章 辛丑变法:清末新政的序幕
一、“庚子西狩”与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的转变
二、改革诏书的发布与社会反应的冷淡
三、“辛丑变法”的主要内容
四、回銮后的慈禧与光绪精神状态的变化
五、中间派掌权:辛丑变法时期的权力中枢特点
六、权威资源的流失对新政变革的双重影响
七、列强压力下的新政: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九章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立宪的“文化误读”
一、近代中国人的立宪观的起源
二、“制度决定论”:一种“早熟”的立宪观
三、日俄战争对中国立宪思潮的刺激作用
四、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两重性
第十章 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清末立宪派的两种选择
一、亲贵立宪派的政治资源与作用
二、权势派及其作用
三、士绅官僚派: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
四、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君主立宪制的两种范本
五、保守与激进的立宪派:立宪运动的内部分歧
六、清末新政过程中政治参与的急剧扩大
第十一章 保守与激进:反对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
一、清末立宪运动中的反对派
二、从廷臣会议看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政争
三、“危机论”与“条件论”:激进与保守的两难选择
四、清廷筹备立宪国策的正式宣布
第十二章 立宪缓行派为什么主张“开明专制”
一、中国需要立宪政治还是开明的专制政治?
二、“立宪救国论”与“立宪危机论”
三、中国士大夫能否胜任于宪政?
四、立宪是否应该以本国的习俗为基础?
五、中国是否具有西方立宪的原动力?
六、只有保守渐进才能使中国立宪取得成功
七、立宪缓行派的基本思想:启蒙专制主义
八 立宪政争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游离态的社会动员
一、科举制度与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性
二、“科举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与消极性
三、变通科举与废除科举:两种不同的改革选择
四、科举制的废除与社会凝聚机制的瓦解
五 士绅阶级的消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十四章 慈禧、光绪之死与清末权力真空的形成
一、慈禧与光绪之死
二、摄政王载沣:大清王朝最后的执政者
三、“弱者逐强者”之后的清末权力格局
四、摄政王的新政政策倾向
第十五章 从速开国会运动看清末政治参与危机
一、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与立宪运动的激进化
二、立宪派思想激进化的原因
三、地方官员倾向激进立宪运动的原因
四、革命排满思潮对激进立宪运动的促成作用
五、新政中的政治参与危机及其对清廷的挑战
六、清末新政的总危机正在到来
第十六章 清末的权威危机与保路运动
一、从官办到商办铁路:清政府铁路政策的演变
二、商办铁路政策的三大弊端
三、清廷铁路国有政策的形成
四、商办派对铁路国有政策的反抗
五、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正式出台
六、四国银行借款合同及其评价
七、清政府赎回商路政策的出台及各省的反应
八、保路运动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
九、清政府与保路派冲突的两极化
十、铁路国有政策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十一、保路运动:经济排外主义、地方主义与立宪派的结合
十二、铁路国有政策成为民国新政权的既定政策
结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最终失败了,清王朝也引火烧身,随之崩亡。但这并不意味着铁路国有的基本方向是错误的。用民国时人们的说法,在清末“民气尚固”的情况下,铁路国有只是“时会未至”。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考察,当时的条件还不足以推行这一政策。 然而,对于一个从事交通现代化的后发展民族来说,铁路国有乃是历史的基本趋势。民国政府在建国伊始,就继承了被它所推翻的清王朝的未竟之业。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六月,也即清王朝崩亡一年多以后,民国交通部就提出了接收湖南商办铁路为国有的政策。其基本办法与清政府几乎如出一橄。然而,这时的商办派土绅商民们却来了一个一百入十度的大转弯,他们不再像一年多以前那样,高呼“路亡国亡”的口号来拒绝铁路国有。他们已经大大地放低了自己的要求:只求“股本有着”就可。 与清政府不同的是,此时的民国交通部却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收购商办铁路的股本。经过协商,最后确定仍然按原先清政府川路成案分年摊推还。而推还期则长达十五年之久。与民国政府相比,清政府原先提出的以现款赎股方案,对于商办铁路公司股民来说则远为优惠多了。 股民们此时已经冷静下来了。他们不再向新政府提出过高的要价。正如当时一位铁路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凡有识者,均晓然于商股之无望,国有之易期。至是乃水到渠成,一一如议。绝无抗拒。" 事实上,人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清政府当年不是急切地把铁路收归国有,而是“顺从民意”地继续让商办公司自行其是,那么这些公司破产只是时间间题。其结果将是,用不了多久,各省商办公司在已经破产或即将破产的压力下,将会主动地要求政府收购路权而实行铁路国有。人类的非理性的激情居然在某种特定的历史变动中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本案可以提供一个生动的实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慈禧、光绪之死与清末权力真空的形成 -
下面,本文对其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形象的历史真实性谈一些着法。 李鸿章《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是最有争议的人物。观众中不少人认为该片美化了李氏,这其实是人们长期以来受50年代史学观影响太深,已经形成刻板的思维定势所致。当人们面对一个更为真实的李鸿章形象时,反而更难以接受。这正如我们好不容易养成了留辫子的习惯,要大家剪掉也难。事实上,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世俗理性意识,首先是在洋务派那里发源的。至于这位在近代中国喊出第一声“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李鸿章,应该如何定位,只要举以下这个例子就足够清楚了:当年的洋枪队长戈登给他母亲的信中,写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中国人是一个奇怪的民族,他们对一切改革都很冷漠,在我所见过的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李鸿章。” 在以往的历史解释体系中,凡是主战,就被等同于爱国主义,实际上在中国处于劣势条件下的主战论,恰恰是一种非理性的虚骄心态的反应。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考虑到当时由于清朝的军事力量、经济发展水平、海军素质等的实际国情,决定了清朝难以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因此主张采取低姿态,尽可能在近期内避免战争,以避免中国遭受更大的损失。应该说,这是一种以功效为判断尺度的世俗理性的态度,绝非“投降主义”这样的简单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可以概括。当时朝野的“主战派”,对敌强我弱的现实处境一无所知,充满虚骄、偏执、狂热,又挟“爱国”的话语霸权,李鸿章孤军转辗于此类非理性的主战派的强大压力之下,最后还落得个“投降派”的恶名含恨以终。《走向共和》充分表现了李鸿章在日本签约期间的内心矛盾与痛楚心理,他在轿车里绑着纱布满脸伤痕,那眼神透露出的黯然神伤的形象,至今挥之不去,令人久久沉思。李鸿章这一形象再現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再现了中国改革的先觉者所处的困难处境。 翁同龢 与主和相反,中国的泛道德主义的政治文化气氛,永远是“主战论”的乐园。此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慈禧、光绪之死与清末权力真空的形成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危机中的变革"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儒家文化的困境 7.6
-
-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 8.4
-
- 中国的大转型 7.9
-
- 革命与反革命 8.7
-
-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全三卷) 8.8
-
- 中国现代化史 8.7
-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8.8
-
-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 8.8
-
- 改良与革命 7.8
-
- 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 8.1
危机中的变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现代想像与晚清政制的思想谱系 (華夏)
- 中国近现代史系列 (丁丁)
- 清末新政研究 (聂日明)
- ◆岊湬的书柜(6) (岊湬)
- 待整理 (醋栗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危机中的变革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川骆 2009-09-03 17:39:44
大三大四时候读的吧,最大的触动就是,激进改革的后果。
0 有用 菲利普 2009-10-10 15:41:44
我读到天朝学者中对晚清政治改革分析比较有见地的。
0 有用 becky 2015-04-01 10:11:58
清末的历史还是很值得玩味挖掘的。多少年来我们的政治游戏规则也许从未变过。
0 有用 印奥采 2005-11-16 14:06:10
喻古讽今,中国文人的拿手本事。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20-01-01 14:23:31
按需。
0 有用 [已被注销] 2023-05-03 11:03:25 北京
就20多年前的情况来说,水平是很高的,一些观点现在仍有意义。
0 有用 兔子晴 2022-08-01 12:39:29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0 有用 k 0110(六) 2022-03-31 20:00:49
新权威主义,也即新保守主义者,局部分析精彩,全局的脉络一直暗中反对变革,颇有遗老遗少之风。有空补长评 @2020-03-11 18:55:09 @2021-12-24 15:01:34 @2022-02-23 22:13:07
0 有用 寒江阁读书志 2021-11-06 15:11:16
思考问题的模式很有新意,但其中一些引用的史料还是真的再推敲辨伪。
0 有用 叫我妖而不孽 2021-03-12 23:36:20
曾几何时上海滩号称有三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萧功秦、朱学勤、许纪霖,我还都看过他们的书,好吧对我是有开蒙之用的——我不用恩。这本书我还有作者亲笔签名呢,一声学弟又让我怀念读书时了,其实那时理解力远没有现在好,但是架不住年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