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译者: 艾红华等
出版年: 2005-01
页数: 234
定价: 16.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实验艺术丛书
ISBN: 9787535612793
内容简介 · · · · · ·
在《论摄影》一书里,苏珊.桑塔透过朦胧的生活影象再现了她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她论及许多涉及摄影与良 知、知识与艺术的关系的总是――其中有些令人鼓舞,有些甚至令人震动。”(《时代周 刊》)
本书开宗明义:“摄影术肇始于1839年,从那以后,几乎所有事物都为摄影所记录,至少看来如此。正是这永不餍足的摄影镜头将我们从柏拉图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来。摄影在教给我们新的视觉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和扩大我们既有的观念,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东西允许看。摄影是一套看的语法,更是一套看的伦理。摄影业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将一种认识加诸我们,即人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一系列相片,纳入脑中。”而“摄影=一把无声的枪”,“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世上万物终结于...
在《论摄影》一书里,苏珊.桑塔透过朦胧的生活影象再现了她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她论及许多涉及摄影与良 知、知识与艺术的关系的总是――其中有些令人鼓舞,有些甚至令人震动。”(《时代周 刊》)
本书开宗明义:“摄影术肇始于1839年,从那以后,几乎所有事物都为摄影所记录,至少看来如此。正是这永不餍足的摄影镜头将我们从柏拉图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来。摄影在教给我们新的视觉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和扩大我们既有的观念,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东西允许看。摄影是一套看的语法,更是一套看的伦理。摄影业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将一种认识加诸我们,即人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一系列相片,纳入脑中。”而“摄影=一把无声的枪”,“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世上万物终结于照片”,……,通过拍摄下来的当今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影像的存在的确证,苏珊・桑塔格在本书中探讨了范围广泛的问题,既涉及美学,又涉及道德。
“这是在过去140年中,就摄影影像对我们观看世界以及观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一深刻改变 所作的才华横溢的分析。” ――《华盛顿邮报》
“未来,就各种大众媒介中指明对社会作用的探讨,必须以桑塔格的《论摄影》为关键著作 而加以引证。这些文章使我们一窥如此的情景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系统依赖于照相机 的使用,以致于摄影影像不绝于缕地插入到经验与现实之中。” ――约翰・贝尔格,《新社会》
作者简介 · · · · · ·
1988年,在《芝加哥论坛》的一次访问中,苏珊・桑塔格的我和儿子戴维・里埃夫― ― 本身也是作家――为他的母亲勾勒了一种惊人的形象:“她能够在同一个晚上去都市歌剧院 ,接着在里兹大饭店吃完夜宵之后,于凌晨两点到一个夜总会去听一帮新纳粹分子的无聊话 ,第二天上午再起来会见一些克里米亚的异端分子。这是一个好奇心永不满足,对世界的兴 趣永无穷尽的女人。”自从1966年在美国出版了书名为《反对释义》的一些影响巨大的评论 之后,苏珊・桑塔格就成了纽约知识界的一位大明星。桑塔格把关于艺术批评的传统观念抛 在一边,形成了她特有的一种审美感,并且使形式优先于内容。人们同时看到她处于美国左 翼的、包括女权主义在内的一切斗争的前列。
苏珊・桑塔格于1933年1年16日生于纽约, 她和姐姐在那里生活数年,远离住在中国 做皮货生意的父母。她六岁时父亲死于结核病。她的母亲回到...
1988年,在《芝加哥论坛》的一次访问中,苏珊・桑塔格的我和儿子戴维・里埃夫― ― 本身也是作家――为他的母亲勾勒了一种惊人的形象:“她能够在同一个晚上去都市歌剧院 ,接着在里兹大饭店吃完夜宵之后,于凌晨两点到一个夜总会去听一帮新纳粹分子的无聊话 ,第二天上午再起来会见一些克里米亚的异端分子。这是一个好奇心永不满足,对世界的兴 趣永无穷尽的女人。”自从1966年在美国出版了书名为《反对释义》的一些影响巨大的评论 之后,苏珊・桑塔格就成了纽约知识界的一位大明星。桑塔格把关于艺术批评的传统观念抛 在一边,形成了她特有的一种审美感,并且使形式优先于内容。人们同时看到她处于美国左 翼的、包括女权主义在内的一切斗争的前列。
苏珊・桑塔格于1933年1年16日生于纽约, 她和姐姐在那里生活数年,远离住在中国 做皮货生意的父母。她六岁时父亲死于结核病。她的母亲回到美国,和孩子们住在亚利桑那 州,再婚后定居于洛杉矶郊区。苏珊・桑塔格在接受采访时几乎不谈与她父母的关系,但是 在一篇短篇小说里,叙述者非常激动地谈起了父亲的不在:“每当电影里出现父亲伤心地久 别之后又回到家里拥抱他的孩子或孩子们的场面时,我还是忍不住流泪。”她在青少年时代 就显示出一种罕见的精神上的好奇心。她讲到她常在好莱坞大街和葡萄树街的拐角上的一个 报亭里买《党派评论》,而且大量阅读,她说“什么都读”。十五岁时她获得“中学毕业文 凭”,立即进入伯克利大学。第二年在芝加哥大学注册,遇见了杰出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菲力普・里埃夫,并在1950年嫁给了他(和他生了儿子戴维,又过了数年后离婚)。
1951年获得哲学业士学位以后,苏珊・桑塔格定居于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学,在担任助教的同 时继续她的学业。在牛津和巴黎小住之后,苏珊・桑塔格重返纽约,在新保守主义的《评论》杂志社里撰写社论。不过数学对她更有吸引力。她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呆了四年,在这个时期她主要写了第 一部小说(《恩人》),这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相当热情的欢迎。不过把 她推到纽约的舞台前面的却是她的评论。关于新小说(娜塔莉・萨洛特)、特别是法国电影 的新浪潮(戈达尔、雷乃、布莱松)的评论,动摇了传统批评的一切禁忌。她在《党派评论 》上发表的《营地笔记》,认为存在着“一种健康的趣味和一种不健康的趣味,而一部趣味 不健康的作品也可以甚至应该受到重视,恰恰是因为它是丑的……
(节选自本书后记)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让我们觉得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 相机会让人想象成xx,大家都会不自觉地使用的那个难以避免的隐喻的小小变体。无论我们对这个幻想的意识多么朦胧,每当我们谈到把胶卷“装入”相机、拿相机“对准”某人或“拍摄”一部录像时,时常会毫不掩饰地说到它。 相机不能强奸,甚至不能拥有,尽管它可以假设、侵扰、闯入、歪曲、利用,以及最广泛的隐喻意义上的暗杀——所有这些活动与性方面的推撞和挤压不同,都是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进行的,并带着某种超脱。 不过,拍照的行为仍有某种捕食意味。拍摄人即是侵犯人,把他们视作他们从未把自己视作的样子,了解他们对自己从不了解的事情;它把人变成可以被象征性地拥有的物件。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 最终,人们可能学会多用相机而少用枪支来发泄他们的侵略欲,代价是使世界更加影像泛滥。人们开始舍子弹而取胶卷的一个局面是,在东非,摄影游猎正在取代枪支游猎。游猎者手持“哈苏”相机而不是“温彻斯特”步枪;不是用望远镜瞄准器来把步枪对准猎物,而是透过取景器来取景。在十九世纪末的伦敦,撒缪尔·巴特勒抱怨说:“每一片灌木丛里都有一个摄影者,像吼咆的狮子到处逛荡,寻找他可以吞噬的人。”如今,摄影师正在追逐真野兽,它们到处被围困,已稀少得没得杀了。枪支在这场认真的喜剧也即生态游猎中,已蜕变成相机,因为大自然已不再是往昔的大自然——人类不再需要防御它。如今,大自然——驯服、濒危、垂死——需要人类来保护。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 哪怕无法作出身体行动意义上的干预,使用相机也仍不失为一种参与形式。虽然相机是一个观察站,但拍照并非只是消极观察。就像窥淫癖一样,拍照至少是一种缄默地、往往是明白地鼓...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摄影的威力实际上把我们对现实的理解非柏拉图化,使我们愈来愈难以可信地根据影像与事物之间、复制品与原件之间的差别来反省我们的经验。这很合乎柏拉图贬低影像的态度,也即把影像比喻成影子——它们是真实事物投下的,成为真实事物的短暂、信息极少、无实体、虚弱的共存物。但是,摄影影像的威力来自它们本身就是物质现实,是无论什么把它们散发出来之后留下的信息丰富的沉积物,是反过来压倒现实的有力手段——反过来把现实变成影子。影像比任何人所能设想的更真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论摄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论摄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1 条 )




《论摄影》(黄灿然译) 翻译问题 汇总 2009.12.15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The Weight of Photography
-
小田 (无聊才读书)
这个吸纳一切的摄影眼光改变了洞穴——我们居住的世界——中限定的关系。在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念。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是,它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最后,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万事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13) 摄影就是挪用所摄的东西,意即将自己投入到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2012-03-29 22:01:47 6人喜欢
这个吸纳一切的摄影眼光改变了洞穴——我们居住的世界——中限定的关系。在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念。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是,它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最后,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万事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13) 摄影就是挪用所摄的东西,意即将自己投入到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去,这世界似乎明白易懂——因而似乎可予以支配。如今,一种尽人皆知的向异化的首次陷落——使人们习惯于将世界抽象为印刷文字——据说已经导致了过剩的浮士德式的精力和心灵毁损,而这种毁损对于建立现代无特性的社会确实大有必要的。然而,印刷术比起摄影形象来,在提炼世界,将其转变为精神的对象方面,似乎是一种更为可靠的形式,摄影现在为人们提供大部分缅怀过去和审视现在的知识。(14) 照片,它扰乱世界的秩序,本身也被缩小、放大、修剪、窜改以及修饰。(14-15) 如今,摄影几乎已经像性和舞蹈一样被视作一种娱乐。这就意味着,和其他群众性艺术形式一样,摄影未被大多数人看作一种艺术。它主要还是一种社会礼仪,一种抗拒焦虑的屏障和一种力量的工具。(18) 摄影最早的普遍功用是纪念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以及其他团体成员)所取得的成绩。在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婚纱照都和规定的语言惯用语一样,被看作仪式的一部分。照相机与家庭生活密不可分。(19) 在欧美工业化进程国家中,正当家庭的结构开始经历基本的变革时,摄影便成为家庭生活的仪式。当那个幽闭的单位,那个核心的家庭被从大得多的家族群体中剥离出来时,摄影便应运而生,缅怀、象征性的重申家庭生活处于险境的连续性以及式微的繁衍力。(19) 由于摄影给人以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它们也就帮助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因而,摄影便与最具当代特征的活动之一——旅游业——相辅相成地发展起来。(19) 摄影既是一种确证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否定经历的方式。它可能会将经历限制在纯粹拍照的范围之内,或者是将经历转换成一个概念,一件纪念品。旅游变成了搜集照片的一种策略。拍照活动本身乃是一种慰藉,是平复那种很可能由于旅行而加剧的普遍的迷茫情绪。大多数旅游者都会在不期而遇的任何新奇事物面前举起照相机。不管结果如何,他们拍照就是了。这样就使经验具有了固定的形式:停下来,拍一张照片,接下来继续前行。使用照相机可以缓解这些工作狂在度假或假设在寻欢作乐时无所事事的焦虑。他们有活可干了,俨如一种友好的工作摹拟:他们可以拍照了。(20) 那些丧失了过去的人们似乎是最狂热的摄影者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21) 摄影为世界设立了一种长期的看客关系,它拉平了所有事件的意义。(21) 拍照本身就是一个事件,一个有着越来越多独断权力的事件——要影响、介入或漠视眼前发生的任何事情。我们对情境的特定感觉如今已被照相机的干预联系了起来。照相机的无所不在雄辩地表明,时间由许许多多有趣的事件,值得拍摄的事件所组成。(21) 尽管照相机只不过是一个观察站,摄影的行为却绝不仅仅是被动的观察。就像窥淫癖那样,它至少心照不宣地、往往还是直截了当地鼓励眼前所发生的无论什么事情继续进行下去的一种方式。拍一张照片即是对事件的形式感兴趣,对尚未变化的当下状况感兴趣(至少持续一段足以拍到一张“好”照片的时间),是一种共谋。无论如何也要使作品有意思,值得一拍——只要它有意思,哪怕是别人的痛苦或者是不幸也在所不惜。(23) 不过,拍照的行为还是具有某种掠夺性。给人拍照便是冒犯别人:那种看人的方式也仿佛别人从未这样看待过他们自己一样;了解人的方式也仿佛别人从未这么了解过他们自己。它将人变成了可以象征性地拥有的物体。正如照相机是枪支的升华物一样,给某人拍照也是一种升华了的谋杀——一种温和的谋杀,适合于悲伤、可怕的时光。(25) 当我们感到害怕时,我们会开枪射击。而当我们缅怀过去的时候,我们则会去拍摄照片。(26) 遭遇苦难是一回事,与受苦受难的摄影形象同呼吸共命运却又是另一回事了。它并不会必然地加强同情意识和能力,同样也会削弱它们。当一个人一旦看到了这种形象,他就走上了一条渴望看得多多益善的道路。形象犹如符咒。形象使人麻木。(31) 摄影的工业化使之迅速地吸纳了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理性的,即官僚主义的方式。摄影不再是玩物,而是成为了整个环境的基本设制——成为向那个被认为是真实的现实作缩小式探讨的试金石和确证。摄影被用来服务于重要的控制机构,主要的有家庭和警察,作为象征物和必要的信息。(32) 围绕着摄影影像,人们又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关于信息的观念。照片乃是一则空间和时间的切片。在一个由摄影形象支配的世界里,所有的界限(“框架”)俨然都是专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与其他事物分割,可以被切断。所需要的只不过是将事物以不同的方式框起来。摄影强化了一种社会现实的唯名论观点,认为社会显然是由无数个小的单位所组成——由无限的可以被拍摄成照片的事物的数量所组成。这个世界通过照片儿成为一系列互补相关、独立的粒子;而且历史,过去和现实,成为一套轶事和社会新闻。照相机将现实分解为原子,使之可以操纵,变得晦涩。它是一种拒绝联系和连续性,但又赋予每一刻以神秘性质的世界观。任何照片都具有多重意义。(34) 摄影术表明,如果我们接受照相机所记录的情形,我们就会了解这个世界。但这与理解正好相反,理解是从不接受世界的表象开始的。理解的所有可能性都根植于说“不”的能力。严格说起来,一个人绝不会通过一张照片儿理解任何东西。(34) 通过静止的照片获取的知识往往是某种伤感主义的东西,要么玩世不恭,要么就是人本主义的。那会是一种廉价的知识——一种佯装的知识,一种佯装的智慧;因为摄影行为乃是一种佯装的挪用,一种佯装的强奸。通过为这个拥塞的世界提供复制形象的方式,摄影使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比事实上更好把握。(35)
回应 2012-03-29 22:01:47 -
f. f. (一生懸命)
对克鲁阿克(Jack Kerouac)来说——对美国摄影的显学传统来说,流行的基调是忧伤。美国摄影家们不带任何偏见,随心所欲地环顾四周时奉为金科玉律的主张——呈现主题,冷静地将其记录下来——是一种对于逝者如斯的悲哀眼光。 摄影就逝者如斯所作陈述的实际功效有赖于稳步扩大神秘、死亡、无常的熟悉图像。2014-05-18 17:27:42 1人喜欢
-
f. f. (一生懸命)
超现实主义斗士们的错误在于,他们以为超现实是某种非同寻常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心灵方面的事情。然而它却原来是最具地域性的,最具种族特性的,阶级界限最敏感的,最具时代特征的东西。因此,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照片出现于1850年代,当时摄影家们首次走出室外,逡巡在伦敦、巴黎和纽约的街头,寻找不事修饰的栩栩如生的现实生活的侧影。如今,这些具体、特别、充满常人轶事(除了被人遗忘的轶事之外)的照片——一刻刻逝去的时...2014-05-18 15:22:25 1人喜欢
超现实主义斗士们的错误在于,他们以为超现实是某种非同寻常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心灵方面的事情。然而它却原来是最具地域性的,最具种族特性的,阶级界限最敏感的,最具时代特征的东西。因此,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照片出现于1850年代,当时摄影家们首次走出室外,逡巡在伦敦、巴黎和纽约的街头,寻找不事修饰的栩栩如生的现实生活的侧影。如今,这些具体、特别、充满常人轶事(除了被人遗忘的轶事之外)的照片——一刻刻逝去的时间,消逝的习俗——对我们来说,仿佛要比任何经重叠、曝光不足、曝光过度等手段处理过的抽象和诗意的照片要超现实得多。由于相信他们寻求的形象来自无意识,认为这些形象的内涵与悠悠宇宙一样像忠实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信徒们的无始无终,超现实主义者们错误地理解了最为残忍地感人的、非理性的、不可同化的、神秘的东西——时间本身。使得一副照片超现实的东西乃是其作为来自逝去时代的一则讯息,以及作为它提示社会等级的有形物的不可辩驳的情致。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不满;其斗士们认为它具有普泛性只不过是它所具有的典型资产阶级特征的迹象之一。作为渴望入世的美学,超现实主义选择了处于劣势的一方,选择了失利或非官方现实的权力。但是超现实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丑闻杂谈一般都被证明只不过是那些被市民气的社会秩序所掩盖了的茶余饭后的故弄玄虚:性和贫困。早期超现实主义者置于禁忌现实的首位要加以恢复的厄洛斯(Eros)本身就是社会地位神话的一部分。当两极的极尽头似乎凯歌高奏,异彩纷呈,下层阶级和名门显贵都被自然而然地看作自由自在的人的时候,中产阶级民众却不得不含辛茹苦地从事自己的性革命。等级是最深刻的神话:有权有势者永无休歇的魅力,贫贱无依者暗无天日的堕落。 引自 令人抑郁的对象 回应 2014-05-18 15:22:25
-
大青山 (希望能一直做到对自己诚实)
这种吸纳一切的摄影眼光改变了洞穴——我们居住的世界——中的限定关系。 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 即使摄影师们最为关心的是镜子般地反映现实,他们还是会被趣味及道德感的无言的规范所驱散。 摄影主要还是一种社会礼仪,一种抗拒焦虑的屏障和一种力量的工具。 摄影最早的普遍功用是纪念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所取得的成就。 摄影既是一种确证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否定经历的方式。它可能会...2013-08-25 10:17:20
这种吸纳一切的摄影眼光改变了洞穴——我们居住的世界——中的限定关系。 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 即使摄影师们最为关心的是镜子般地反映现实,他们还是会被趣味及道德感的无言的规范所驱散。 摄影主要还是一种社会礼仪,一种抗拒焦虑的屏障和一种力量的工具。 摄影最早的普遍功用是纪念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所取得的成就。 摄影既是一种确证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否定经历的方式。它可能会将经历限制在纯粹拍照的范围之内,或者是将经历转换成一个概念,一件纪念品。 摄影已经成为经历某事的主要装置,为的是给人一种参与的印象。 摄影为世界设立了一种长期的看客关系,它拉平了所有事件的意义。 当现实中的人们在那里互相杀戮时,摄影师们却藏在自己的照相机后,创制着另一个世界的微小元素:即设法超越我们所有人生存时限的形象世界。 照片既是虚拟的现实,也是一份缺失的表征。由照片引起的不可得感径直进入到对某人的性爱情感之中,这种欲望由于距离感而得到了强化。 照片中缄默不语的假设可以理解的东西正是构成它们的魅力和刺激性的所在。 工业社会将其民众转化为形象瘾君子。
回应 2013-08-25 10:17:20 -
戎在安 (和平年代的英雄主义)
人类冥顽不灵地流连在柏拉图的洞穴之中,仍然依其亘古不变的习惯沉浸在纯粹的理念映象之中沾沾自喜。 这种吸纳一切的摄影眼光改变了洞穴——我们居住的世界——中限定的关系。在交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念。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是,它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最后,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了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世间...2012-03-03 16:45:42
-
一、柏拉图的洞穴 1.【尽管有那么一种照相机确实是捕捉现实,而不是表现现实的观念,照片还是像绘画和速写一样表现着现实世界】 捕捉现实指的是真实记录现实而非从中表达自身观念,表现现实指的是记录真实世界的同时在其中加入摄影师本身的观念与艺术表达 所有的照片都是在捕捉现实,而只有摄影作品是表达现实 2.【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照片里有空间,一整个照片墙就是空间碎片,是世界的缩影,杨德昌的恐怖分子里有照片墙,...
2021-11-25 12:43:41
一、柏拉图的洞穴
1.【尽管有那么一种照相机确实是捕捉现实,而不是表现现实的观念,照片还是像绘画和速写一样表现着现实世界】
捕捉现实指的是真实记录现实而非从中表达自身观念,表现现实指的是记录真实世界的同时在其中加入摄影师本身的观念与艺术表达
所有的照片都是在捕捉现实,而只有摄影作品是表达现实
2.【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照片里有空间,一整个照片墙就是空间碎片,是世界的缩影,杨德昌的恐怖分子里有照片墙,整个照片墙被风吹动,是摄影师的世界观在动摇,墙上的照片只有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3.【拍摄的形象看来却并不像写作那样陈述其事,它是任何人都可以制作或获得的微型现实】
信息爆炸其实可以从摄影的发明就开始算起
4.【摄影既是一种确证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否定经历的方式】
小的时候很讨厌拍照,因为每到一地妈妈就要给我拍照,每次拍照都是以不情愿收场,每次和家人旅游的经历都是不情愿拍照的经历,那么到不同地方的情绪区别不大,经历几乎完全统一,所有各异的风景全都变成平面的同质的背景板,所以否定经历
5.【使用照相机可以缓解这些工作狂在度假或假设在寻欢作乐时感到无所事事的焦虑】
或许照相机所带来的仪式感是从这里过来的,没想到还有这种看法,但或许照相机流行时确实是这样,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展太快了,也许是由于快而导致的快,人们在交通的便利产生的快中感到无所事事,所以选择拍照,在现今人们同样因为手机的联系而导致短瞬的信息差中感到无所事事,所以人们选择短视频
6.【摄影为世界设立了一种长期的看客关系,它拉平了所有事件的意义】
并不认同,我认为人们还是会根据主体的区别来产生不同的情感,一个市民看市长被枪杀的场面照片和看一个孩子奔跑的照片仍然会有不同的情绪,也许是影响,但不至于拉平
7.【作为男性生殖器象征物的照相机顶多是不可避免的隐喻的一个没有价值的替代品】
我记得很早之前看霸王别姬,听别人说里面捅嘴的烟枪是男性生殖器的隐喻,当时觉得很震撼,因为完全没有想到过,后来慢慢看电影多了,发现似乎所有柱状物体似乎都可以被衍生成男性生殖器的隐喻,感到说不出来的一种奇怪,八卦中阴阳调和,男性生殖器过多,女性生殖器的隐喻却屈指可数,甚至很少有视觉化表达的,是阳盛阴衰,但是却有很难表达,女性生殖器不明显,乳房的隐喻似乎又有明显的色情意味,难办,也许女儿国可以在一个盆地里
8.【在1900年由于其主题而感人的照片,如今很可能只会由于它摄于1900年而令我们感动了】
时间确实是世上最动人的一个主题,就好像当年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现在我们经历太多的视觉大片,已不觉得新鲜,但仍看着很激动,其实是尝试的力量。但抑或许,1900年能保存到今天的照片自然有其特殊之处,所以时间也是一个检验过程,我们为其感动,或许也有一份震撼,当时的人竟然也可以拍出这样的东西
9.【理解是从不接受这个世界的表象开始的】
真理
二、从朦胧的摄影看美国
1.【照相机有能力以使人显得变态的方式来捕捉所谓的正常人】
马丁帕尔有一张照片是拍一个带紫色鸭舌帽的地中海男人,拍他后脑勺露出鸭舌帽的一部分秃脑袋,这个事情或许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且就算被发现也可以理解的事情,但这张照片却显得那么病态,怪异,可笑,首先的原因便是摄影机自身所带来的仪式感
2.【与别人相似或有共同点乃是不详之事的无尽源泉】
真理
3.【当人们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时,脸上会有一张知道自己被人观察时绝不会出现的表情】
这种可能就是自然的神态,布列松的作品里小孩的神态丰富,大人的神态僵硬,因为小孩的天真,有时候老人也会有小孩的神态,是返璞归真。电影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拍小四看死人一场戏,杨德昌先把张震骂一顿,关禁闭,出来就拍,是让他丧失信念感,看见死人以为是真的,吓得忘了摄影机,拍出来的这个感觉就是对的
4.【受虐狂对痛苦的感受并非来自热爱痛苦,而是希望通过痛苦来得到一种强烈的感受,他们追求痛苦并非为了感受到更多,而是为了感受到更少】
没有考察过,但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待求证
5.【照相机是一种通行证,它打破了伦理界限和社会禁忌,免除了摄影家对被摄者应负的任何责任】
确实有这种经历,小时候一直不敢进24小时成人用品店,直到后来带了一个相机出去拍照,才敢进去
三、令人抑郁的对象
1.【等级是最深刻的神话,有权有势者永无休歇的魅力,贫贱无依者暗无天日的堕落】
人类最早的故事确实蕴含着等级的色彩,亚当夏娃的故事本质上也有一个等级色彩,在神的角度里神是最高级,人次等,恶魔再次等,亚当夏娃的堕落本质上是自我放弃阶级,所以似乎所有跨阶级的爱情都有一个禁果,是自愿放弃阶级的动机,这么来看小丑为什么新奇也不奇怪了,推翻了神的视角,不看阶级滑落,用恶魔的视角讲阶级,看阶级跃升的艰难,确实新
2.【事实上,摄影术的诞生是作为中产阶级有闲者的眼光的延伸】
记得之前看放大,一开始男主人公以矿工的形象出现,觉得他并没有什么和其他矿工不一样的地方,摄影师身份一暴露,就天生感觉他脸上出现了一股玩味的神色,后面开跑车之类的动作,也就不感觉难以理解,似乎这已经成了一种符号,那写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喜欢拍照,是否可以表明他具有想要阶级跃升的愿望
3.【从本质上来说,照相机使得每个人在别人的现实当中,而且终究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成为旅行者】
半懂不懂,前半句话是指自己手拿摄影机就会天然的被认为是旅行者吗,后半句话或许指的是,自己手拿摄影机去拍摄,即使是身边的很亲近的物件,也许也会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使拍摄者与生活产生距离,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旅行者
4.【真正超现实的东西乃是照片所强加和联系起来的距离,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
这可以被成为是超现实吗,那这样说起没一张照片都可以是超现实的,那超现实这个名词也许就失去了他所代表的明确含义而变得模糊,应该给他取另外一个名字,也许可以叫超距离
5.【在过去,不满现实表明了对另一个世界的渴望,而在现代社会,不满现实却是又渴望以再现这一世界的方式,而且是耿耿于怀地表现出来】
现代人太容易得到了,表现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但或许改造这一事情又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只不过别人无法使用摄影机表现出来罢了,这又是权利的不对等,从而产生话语权上的阶级从而更加使阶级互相仇视,希特勒也不满现实,所以有二战,这事实上也是一种城市病,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是焦躁,我们终将毁于此
6.【看书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读者,看电影的时间则由电影制作人所设定,而且对于形象的接受也只能由编辑允许的那样或快或慢】
所以我始终觉得,好的电影是让你沉浸在他所营造的世界里面,好的小说是让你在世界外面,而看到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所以说徐皓峰老师,是枝裕和,李沧东等导演,他们的电影都给你一种观看的感觉,吸引你看下去的往往是故事发展
四、幻想英雄主义
1.【还没有谁用照片来发现过丑,但有很多人通过照片来发现了美。】
也许就是因为摄影所带来的仪式感,而使得丑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距离感,从而产生一种异于平常的观感,这种观感或许是被曲解成了美
2.【与其说世界已成为美的标准,还不如说照相机在美化其拍摄的世界中扮演了极为成功的角色】
例如很多旅游景点,人们看到照片觉得很美,但实际到那里却觉得并不像相机里所呈现的那样漂亮,不过也许是因为拍摄者拍摄时找到了很多细微的具有美感的地方,世界其实没有变,依然同往常一样具有美或丑的地方,只是我们在被动观看的长期训练下已不习惯自己去发现美了
3.【人们总是赞扬照片公正诚实,这表明大多数照片,当然,并不坦诚】
真理
4.【一张虚假的绘画篡改了艺术史,一张虚假的照片则篡改了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绘画是不如摄影具有真实性的,人们在观看绘画时会天然知晓绘画的虚构性,但照片天然就具有真实性,一张越南特务首领被枪杀的照片可以让他的敌对方感到同情,并间接促使其不战自溃,照片所带来的真实性威力真的很强大
五、摄影的福音
1.【作为知识的摄影,正在被作为摄影的摄影所替代】
没太懂,意思是人们越来越随心而拍摄吗
2.【许多摄影家们仍然偏爱黑白影像,它被认为比彩色形象更得立体,更正宗,或者说少一些观淫癖之嫌,不那么多愁善感或赤裸裸的模仿生活,但这些便好的基础再次表明一种与绘画的潜在攀比】
学摄影之初别人告诉我一句话“黑白遮百丑”,绘画是空间的艺术,摄影是线条的艺术,黑白比彩色更易显线条,其实并不是黑白遮百丑,是黑白让照片更像摄影作品,而摄影作品所带来的仪式感与观看吸引力让照片变得不一样
3.【博物馆里的摄影事业并不鼓励任何特定的风格,毋宁说,它将摄影展现为共时性的各种倾向和风格的集大成,这种集大成无论有多么大的差异,都不会被认为有任何程度的不协调】
相比于绘画而言摄影的流派并不十分凸显,他可以依照每个摄影家自身喜爱拍摄的主题去分累,但这种分类也具有不确定,因为这也许并不依照拍摄者的主观意志,而是由现实拍摄地点的情况而确定的,并且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摄影家的成功并不在于某种风格的展现,而在于视点,即角度
4.【一幅绘画上有签名说的过去,但一张照片上有签名就说不过去了】
摄影师是隐藏的,不像画家强烈的主观的表达自己,一个生活中发现但没有在意的细节
5.【绘画和摄影相同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创新,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往往由于提出了视觉语言的新形式体系或新的变化而受到尊重】
事实上所以艺术形式都是以创新为主要判断标准的,如果说哲学是时代思想的先驱那么艺术就是时代美学的先驱,其重要标准就是创新,电影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创新
6. 【摄影首先就根本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如同语言一样,它也是一种媒介,艺术作品除了其他作品之外就是从这一媒介产生】
从这个角度看反而是一种正解,每个人都会拍照如同每个人都会说话一样,而摄影家就犹如诗人一样,他们探索语言或摄影如何才能具有美感且发人深省,每一本摄影集犹如一本诗集,所以就不难理解作者的上一句话;‘’压根就没有坏照片这回事,只不过有不那么有意思,不那么贴切,不那么神秘的照片罢了。‘’谁会说一个人说话很坏,没有美感呢
6、 影像的世界
【现实看起来却越来越像照相机显示给我们的那样,现在,人们对自己碰上不幸事件的经历,飞机失事,枪击,恐怖炸弹,动辄声称‘’那简直就像电影‘’已经屡见不鲜了】
所以理解了杜老师上课时的话,电影不是要给观众交代现实空间,还原现实空间,而是打造出一个他们真实可信的空间,由此可以看出好莱坞多会造空间
总结;
看完觉得苏姗桑塔格是个特别敢讲的人,有些地方看到了甚至会觉得有点不适,也许是生活的假象被戳破,选这本书的原因是发现自己对摄影挺感兴趣,庆幸是读完之后没有失去兴趣,待重读
回应 2021-11-25 12:43:41 -
如今正是怀旧的时光,摄影术积极地推动了怀旧的情怀。摄影是一种追魂的艺术,一种薄暮时分的艺术。仅仅由于被拍摄了下来,大多数作品便带有哀婉或悲怆的色彩。丑陋或怪诞的主题可能会感人,因为它被摄影家的注意力升华了。优美的主题可能成为悲哀的对象,因为它年深日久,或式微,甚至不存在了。凡照片都是消亡的象征。拍照片便是参与进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死亡,易逝,以及无常当中去。通过精确地分割并凝固这一刻,照片见证...
2021-06-21 20:19:44
如今正是怀旧的时光,摄影术积极地推动了怀旧的情怀。摄影是一种追魂的艺术,一种薄暮时分的艺术。仅仅由于被拍摄了下来,大多数作品便带有哀婉或悲怆的色彩。丑陋或怪诞的主题可能会感人,因为它被摄影家的注意力升华了。优美的主题可能成为悲哀的对象,因为它年深日久,或式微,甚至不存在了。凡照片都是消亡的象征。拍照片便是参与进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死亡,易逝,以及无常当中去。通过精确地分割并凝固这一刻,照片见证了时间的无情流逝。 引自 柏拉图的洞穴 就个人而言,摄影的动机来自打捞过去世界的企图,照片会留下坚实的物证,而正因为证据的存在,每分每秒的消逝、物象无休无止的变迁被揭示出来,变迁感成为我看待世界与生活的基本感受之一。
回应 2021-06-21 20:19:4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8.7分 8226人读过
-
每满100-50
-
Picador (2001)9.1分 340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8.8分 4958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8.7分 73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非实体收集01 (36.4℃)
- 劣质翻译黑名单 (卷心菜)
- 打開大腦的好書 (社科人文類) (私房书)
- 影迷的自我修养 (与电影有关的电子版图书) (易老邪)
- 不看艺术我会死 (Stanley)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论摄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yyy 2006-07-21 16:08:57
这个女人很牛比
0 有用 Van 2010-07-05 22:01:57
看看吧~~每个人都会收获不一的
0 有用 里林 2009-03-27 13:16:55
“摄影为世界设立了一种长期的看客关系,它拉平了所有事件的意义。”
0 有用 范克里夫大尉 2011-01-28 15:10:53
过度诠释。
1 有用 提壶 2015-12-20 01:19:49
摄影术是继文字之后向异化的加速陷落,所言极贴切,文明及其产物的本性就是要逆无名之朴,如何不欲?因欲生贪溺,而至焦虑、暴力、知觉麻木。
0 有用 赫尔米娜娜忞 2022-04-26 00:35:06
“翻译得很好,下次别翻了。”
0 有用 AYueA 2022-03-05 20:51:36
句句珠玑,翻译也很在线,感受到了原著作者犀利的语言角度剖析了摄影在社会里的不同作用和本质,值得推荐!
1 有用 面对面的贼 2022-02-28 18:56:34
门外汉看还是有点门槛的,作者的翻译很有匠气。
0 有用 水盅的光 2022-02-15 21:27:46
翻译的很好,比较学术,看起来费力但却值得读。对照片,摄影的理解更深入一层,人对现实无法掌控,通过摄影的形式来精准把握。“一种佯装的知识,一种佯装的智慧,一种佯装的挪用,一种佯装的强奸。”作者的深入洞悉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拍照,也是通过这种行为来证实存在感,现实感,经验感,理想化所见所闻。
0 有用 Himizu 2021-11-21 20:50:18
21天读完,觉得她是一个敢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