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尼采是一位极富争议性的西方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对当代西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有关他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大抵而言,这些争论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尼采的哲学究竟有没有某种统一性?假如有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什么?本书作者认为,尼采一生的哲学思考,都是为彻底颠覆两千多年的西方柏拉图主义或行而上学传统,并且克服它所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后果:正是这一基本意图,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为此本书一方面通过以尼采经典文本的诠释勾勒其哲学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把尼采放到二十世纪的争论语境中最大程度地凸显其哲学思想的复杂性。
作者简介 · · · · · ·
吴增定,男,安徽庐江人,1972年生,199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迄今已发表“有朽者的不朽:现代政治哲学的历史意识”、“政治与教育:洛克的政治哲学研究”、“行政的归行政,政治的归政治”等数篇论文,另有《敌基督者》(尼采)、《政治神学续篇》(卡尔・施米特)等译著问世。
目录 · · · · · ·
导论:尼采的生平与著述
一、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展开
1.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
2.柏拉图主义:一个错误的历史
3.基本问题的展开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
4.尼采哲学的分期
二、真理与谎言
1.希腊悲剧与苏格拉底
2.真理与谎言的起源
3.苏格拉底与悲剧哲学
4.从谎言到真理
三、查拉图斯特拉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1.查拉图斯特拉的言辞和行动
2.超人
3.权力意志
4.永恒轮回
5.面向未来的教育
四、未来的哲学与政治
1.《超善恶》的意图
2.求真意志与民众偏见
3.陷微与显白
4.未来哲学与未来宗教
5.未来哲学的政治使命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根本上说,基督教的“虔诚”恰恰是处于一种对“真理”和“求真意志”的恐惧。在尼采看来,基督教的“宗教人”无法忍受这样一个“致命的真理”: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毁灭的过程,并不存在超越生命之上的“永恒意义”。为了抵抗根深蒂固的厌倦和虚无感,克服这种“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他们牺牲了理智的诚实,转而信仰一个虚幻的彼岸世界或超验上帝,并且以此否定了有限的尘世生命。 毫无疑问,基督教的危险归根到底就在于,它把生命的“求假意志”推向了极端,以至于完全压倒了“求真意志”;用上述尼采的话说,它以生命的“基本意志”取代了“最富精神性的权力意志”,用宗教否定了哲学。从西方文明的历史来看,基督教的产生并非偶然:早在几百年前的希腊时期,它实际上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精神源头——在尼采看来,这个源头就是柏拉图主义。 从荷马到前苏格拉底的希腊悲剧时代,希腊宗教的根本精神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充分感激:不管是在荷马史诗还是在希腊悲剧中,生命的短暂和无常非但没有成为否定生命的理由,反而是对生命的最高肯定和赞美。但随着这个伟大时代的结束,对生命“感激”逐渐为“恐惧”所取代。为了安抚民众的这种“恐惧”,柏拉图发明了“至善”、“灵魂不朽”和“善恶报应”之类的道德说教。但尼采恰恰认为,柏拉图的这一做法无疑埋下了最危险的祸根,因为他使哲学屈从了民众偏见,颠倒了哲学和宗教(“求真意志”与“求假意志”或“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基督教的诞生乃至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7页 -
在尼采眼里,基督教的实质就是这样一种“价值的颠覆”,因为它把受苦、贫穷、孱弱、病态、愚昧等败坏的东西抬高为最高的价值,甚至美化为“善”(Gut)或“上帝”,却反过来把快乐、富足、强壮、健康、智慧等“美好”的东西(Güte)贬低为“恶”(Böse)或“魔鬼”。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柏拉图主义的“求真”(追求真理)“求假”(理念世界)矛盾性促使其一路演变、在自我否定中发展:基督教之上帝~现代性之主体~后现代之欲望;实质上,尼采以“理智的诚实”否定了柏拉图迎合民众稳定秩序的“高贵的谎言”,建构“权力意志”“永恒轮回”两大核心命题。 思想脉络...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
2heros (已经主持完 <爱的艺术>,还了心愿)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笔记(一) 近期工作忙,读书也不多,做笔记更少。将吴增定先生的《敌基督者 讲稿》看完大半后,正文部分只是朗读录音了23章,中英对照朗读录音了11章。后来又找了吴增定先生的《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的小册子来看,大约清楚了尼采的三段思想变迁和核心价值观。把这本小册子整理完后,再对照木心的一些评价尼采的言论来中和。 其实,尼采如此决绝要和两千多年来的柏拉图主义及基督教、柏拉图主义的精神变种...2013-07-28 11:50:33 3人喜欢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笔记(一) 近期工作忙,读书也不多,做笔记更少。将吴增定先生的《敌基督者 讲稿》看完大半后,正文部分只是朗读录音了23章,中英对照朗读录音了11章。后来又找了吴增定先生的《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的小册子来看,大约清楚了尼采的三段思想变迁和核心价值观。把这本小册子整理完后,再对照木心的一些评价尼采的言论来中和。 其实,尼采如此决绝要和两千多年来的柏拉图主义及基督教、柏拉图主义的精神变种做斗争,一般人承受不了这样的负担。另外木心是仔细阅读过圣经和尼采的。他在14岁时候,曾经与一个湖州出生的教会学校女孩通信探讨旧约、新约哪个的文学价值更佳。这个女孩在基督教家庭长大,字迹秀雅,文句优美。在生命开始躁动不安的岁月,他们都能够认真阅读这些经典文句,奠定了一生的价值观基础和文字审美标准。 木心后来回忆,自己终生都是略有歉疚的无神论者,但是和尼采一样对于耶稣表示敬重。他在《文学回忆录》当中对于圣经的文本有许多辩白和欣赏,当然也提及尼采的不合作不妥协,耶稣和尼采注定都是难为尘世所接纳的人。 尼采曾经挖苦基督教为代表的道德学说是弱者的腐蚀性的道德,同情心会让人失去生命力。但是木心在文学回忆录第六讲说道 【“(新约)这些高妙的言辞,比喻(如盐的咸味),只有十九二十世纪的纪德、托尔斯泰能懂。” 纪德临终说过,对世界绝望,但有青年自非洲来函,说世界美,有希望~纪德说:这位青年的话,就是大地的咸味,为这点咸味,我死可瞑目。 所谓“盐的咸味”,即人的天良。如果母不爱子,子不孝上,爱不忠诚,政不为民,即失去咸味。 这比喻不必再动。 行善结果归功天国,易被人误解利用,偷换概念。雷锋做好事,归党,即此 以现代理性看耶稣的话,破洞很多。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解。 包涵、圆融地看。】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六讲 新旧约再谈”,p 81-82】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结构框架相对简单,将尼采主要的理论贡献集中于反柏拉图主义这个方面进行论述。 早年尼采代表作为《悲剧的诞生》,他提出希腊悲剧精神在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沉醉于当下,却不理性;日神精神则远远静观现实,把现实看作梦幻。两者都不是对于现实的关照。但是尼采认为希腊悲剧是“高贵的谎言”,使希腊人忘记了“人生无意义”的真理,并且基于这种遗忘创造出伟大的文明。苏格拉底狂热地追求科学,要剥去这层虚妄,触怒了雅典民众,于是判决饮鸩而死。但是随着理性主义逐渐深入人心,悲剧开始衰亡,希腊人已经放弃了永生不死的信念,放弃了对理想过去的信念,也放弃了对理想未来的信念。希腊悲剧的衰亡就是希腊文明衰亡的开始。早年尼采认为“信念”等高贵谎言能够遮蔽现实的残酷,让人得以安心。 “真理对个人及共同体的生命来说都是致命的,因此必须用谎言掩盖起来。因此,正如柏拉图强调一个完美的城邦需要‘高贵的谎言’,尼采也认为一种健康的生命需要希腊悲剧这样高贵的艺术”【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p45】 不过,尼采与柏拉图的分歧在于,早年的尼采认为柏拉图没有坚持哲学家的高贵品性,反而迎合民众的观念构建了“灵魂不灭”“理念世界”“善恶报应”等神话。从此,哲学家不再是高高在上指引民众,而是越来越迎合民众。早年的尼采看重的是高贵和庸众的对立,尚不曾披露揭露谎言的重要性。 【尼采早期哲学始终贯穿了一个基本关怀,亦即如何肯定不断生成、变化和消逝的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就没有任何变化。相反,从《悲剧的诞生》到《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尼采思想的一个最大转变就是:他最终以“理智的诚实”取代了“高贵的谎言”,从而抛弃了早期的艺术形而上学或柏拉图主义。……尼采之所以放弃了柏拉图主义的谎言,是因为他从反面看到:谎言虽然一开始能够保护生命,但最终却更加彻底摧毁生命。因为总有一天,生命的求知冲动或者求真意志会发现,它一直信赖的绝对真理只不过是自己编造的谎言。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之中,尼采更清楚地揭示了柏拉图主义的命运:这种神话之所以注定要成为过去,是因为它的前提——所谓自然秩序——已经被现代科学的“理智良知”或“理智诚实”所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还坚持相信这种神话是绝对真理,那就只能堕入卑劣的自我欺骗。当然,尼采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假如坚持真理或“理智的诚实”,那么我们又如何避免冷漠的虚无主义和自我厌倦?】【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p46-48】 接着,吴增定先生开始分析尼采第二阶段的典型文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所以创作查拉图斯特拉这个人物,是因为他是上古波斯的先知,其观念是希腊、希伯来两大文明的源头——一方面,他发明了善恶报应、“德性就是幸福”之类说教,这后来成为柏拉图主义的至善理念和灵魂不朽的源头;另一方面,他宣讲了“末世审判”“千年王国”等观念,这些观念是犹太教、基督教观念的源头。 【就此而言,查拉图斯特拉虽然是一位古代东方的先知,但却最终对西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查拉图斯特拉最初制造了一个“极端灾难性的错误”,一个否定生成和尘世生活的道德谎言;随后,柏拉图和希伯来先知别有用心地利用了这个谎言,把它分别改造为形而上学和启示宗教;再后来,基督教力图调和进而融合两者,从而制造了一种“民众的柏拉图主义”;最后现代性把基督教进一步世俗化为一种平等主义的末人道德,终于导致了灾难性的虚无主义后果。因此,如果说两千多年的西方文明是一个“错误的历史”,那么这个历史的开端就是查拉图斯特拉。换言之,柏拉图主义的真正创始人并不是柏拉图,而是历史上那位波斯先知——查拉图斯特拉(琐德亚斯德)】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戏剧体裁,所戏拟的对象就是《理想国》与《新约》,“一方面模仿了《理想国》的洞穴隐喻,另一方面也模仿了《新约》“福音书”中耶稣的传道登山训众和被钉十字架等事件。但是这种形式上的模仿却反衬了思想内容上的反讽和颠覆” 【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p54】 【作为一个文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包含了一个前言和四卷正文;作为一个戏剧,它则相应地由一个序幕和四幕正剧组成。在序幕中,查拉图斯特拉决定下山,并把自己的礼物——“超人”的教诲——馈赠给“所有人”,他一开始试图说服民众接受这个礼物,但却遭到了失败。在第一幕中,他改变了策略,转而去吸引少数门徒,并且在成功地使门徒相信了“超人”的教诲之后,重新回到了山上。在第二幕一开始,查拉图斯特拉得知自己的教诲遭到了严重的扭曲,于是带着自己刚刚悟到的“权力意志”的智慧重新下山,但他却发现自己的事业注定要失败,因为他重蹈了柏拉图主义的覆辙,因此决定永远离开门徒,重新返回山上。在第三幕中,查拉图斯特拉经过长时间的漫游,终于回到了山上,并且最后领悟了“永恒轮回”的教诲。在第四幕,查拉图斯特拉在抛弃对同时代形形色色的“高等人”的同情之后,并为未来的“下山”做好准备】【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p55--56】 后文中,吴增定先生也指出第四幕其实是不完整的插曲,【预示着一个新的悲剧的之开始:查拉图斯特拉准备再次“下山”或“毁灭”,继续进行自己的教育事业。只不过这次下山或教育并非体现为行动,而是体现在言辞上,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言辞中的教育。更明确地讲,他的真正教育对象并不是当今时代的高人,而是未来的“自由精神”(狮子)……他们必须深刻地领悟“生命就是权力意志”的真理,才能获得自我解救、肯定生命的“永恒轮回”。要想充分理解这个“言辞中的教育”,我们必须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转向《超善恶》】 《超善恶》与《敌基督者》都是尼采的晚年文本,其定位为“重估一切价值”。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结构 一、超人 (1)上帝死了 查拉图斯特拉在三十岁前,曾经受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并且信仰彼岸宗教,但是理想破灭后,陷入虚无主义深渊,于是上山独处修行。对比之下,尼采多次在其他文本提出耶稣本人只在旷野修行了几个月,而且耶稣去世时候才三十岁左右,比起佛教创始人悉达多、拜火教的先知查拉图斯特拉阅历和修行都不足,认为基督教是不成熟的宗教。 查拉图斯特拉内心智慧终于流溢,出于本性中对生命对民众的爱,他不把对民众的爱当做负担。他的超人学说要重新为“尘世”赋予意义。 (2)超人与末人 “末人”是“上帝死了”所导致的现代性后果:既然已经失去了生活的目标,那么现代人就只能选择低贱的犬儒主义,把卑下的“自我保存”作为自己的“幸福”或目标。……“这样一个‘普遍同质’的自由民主社会恰恰意味着‘历史的终结’”(科耶夫) 查拉图斯特拉宣教失败,民众宁愿选择做末人,不愿选择做超人。从古至今的民众,从来都选择将自己的迷信当做神明敬贡。他们分明集体谋杀了上帝,却自欺欺人继续供奉上帝的亡灵。要做他们的“牧者”,就必须继续将谎言延续,查拉图斯特拉不愿意如此,于是转而教育少数人。 (3)三种变形 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狮子怎样变为孩子。 骆驼是服从外在命令、传统价值的负重者,规定是“你应该”;狮子则是传统价值个摧毁者,其规定是“我想要”;孩子的规定则是“我在”。狮子是旧价值的摧毁者,却不是新价值的缔造者。而孩子却是“无辜而健忘,是一个新的开端,一个游戏,一个自转自轮,一个初始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所以只有孩子才是真正的创造者。 查拉图斯特拉在此章对柏拉图主义进行了批评,大意就是颠倒 现实和虚妄,压制肉体,编造善恶报应的神话,将一切现象都用道德因果来强硬解释。 (4)第一千零一个民族 查拉图斯特拉既不鼓吹伊壁鸠鲁式样的隐居生活,也不鼓吹诺斯替主义的超脱生活。 最初,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权力意志和创造本能,都有自己标榜的德性,民族是先于个人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有自己供奉的神祇和信仰的神话,这些都是“美好的谎言”,但是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的出现,却用抽象之神、抽象之理念要取代各个民族之神,最终导致诸神的死亡,作为柏拉图主义的最后变形,现代性进一步发明了“个人”观念,个人观念的出现,彻底摧毁了前柏拉图主义的时代的民族神话,以至于所有的民族都沦落为一个个“普遍同质”的国家。——国家成为新偶像,个人就沦为末人。 第一千零一个民族开始为人类树立第一千零一个目标——超人,而这个新价值的创造者就是“孩子”。 (5)超人与柏拉图主义 孩子仍然不是超人,只是超人的预备。在上帝死了以后,超人取代了上帝位置,填补了后者所留下的价值真空,成为人类未来的新价值。【不过,在诸多神学家看来,恰恰是这种渎神的狂妄制造了20世纪诸多灾难。】 但是“超人学说”也是一种“柏拉图主义变种”,首先,超人学说反对一切谎言和自欺,并把“一切价值都是生命的创造”这一真理大白于天下;但是作为一种被创造物,超人学会所本身就是一个生命本身所创造出来的谎言,哪怕是一种反柏拉图主义的谎言。 超人仍然分享了柏拉图主义的逻辑:它既追求真理,又肯定谎言;既要求无条件的怀疑,又要求无条件的信仰;既想成为哲学,又想成为宗教。一言以蔽之,超人学说的柏拉图主义特征就是——调和理性和信仰的绝对冲突。【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p69】 吴增定认为超人学说,并非尼采此书的最后结论,否则不会出现查拉图斯特拉第二次第三次上山,正是为了克服超人学说的困境,查拉图斯特拉再次上山,开始悟出新的智慧——权力意志。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日11时31分
回应 2013-07-28 11:50:33 -
尼采的哲学具体表现为两个基本思想: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权力意志,意味着一切存在都是生成我生命意志的创造,永恒轮回则反过来表明一切生存和创造终将会毁灭。海德格尔认为他的哲学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权力意志表明了什么存在,而永恒轮回表明了如何存,尼采之哲学恰恰在思考存在者的存在之问题。 洛维特认为尼采哲学包含了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克服基督教的彼岸上帝及其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危机,最终重新肯定此岸世界的意义。...
2020-04-16 17:56:47 1人喜欢
尼采的哲学具体表现为两个基本思想: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权力意志,意味着一切存在都是生成我生命意志的创造,永恒轮回则反过来表明一切生存和创造终将会毁灭。海德格尔认为他的哲学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权力意志表明了什么存在,而永恒轮回表明了如何存,尼采之哲学恰恰在思考存在者的存在之问题。 洛维特认为尼采哲学包含了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克服基督教的彼岸上帝及其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危机,最终重新肯定此岸世界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尼采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德里达将形而上学视为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他以某种高高在上的统一性而否定差异性尼采哲学,却把差异性从统一性中解放出来。福柯认为尼采哲学消除了知识主体的统一性,释放出自身的一些因素,而这些因素就是要分解和毁灭他自己。德勒兹则认为这是种游牧思想,听任欲望不断的漂流和迁徙,不断的解码,却永远不会停下来进行编码或重编码。 斯特劳斯学派认为尼采哲学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其中中包含了显白与隐微的修辞。 柏拉图主义的核心是宣称在生存和变化的现象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一个虚假而低下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是一个真实和更高的世界,所以应该成为现象世界的原则或根据。 尼采认为1柏拉图虽然制造了这个关于真实世界的神话,但是这个理念不过是柏拉图自己权力意志的创造。2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转变为一个超越尘世的上帝,一个无法企及的彼岸世界,这样就导致了基督教的诞生,把柏拉图主义变成了一套神学。3康德的现代性主体神话,道德形而上学是柏拉图主义的现代变形。4实证主义相信存在着一个可以证实的真实世界(被柏拉图主义视为假象世界的感性世界),仍然是一种柏拉图主义的变形。5柏拉图主义历史的第5个阶段就是“真实世界,一个不再有任何用处的理念,也不再有约束性,一个无用的变得多余的理念,因此是一个已经被驳倒的理念,那就让我们把它废除!”假象世界和真实世界都被废除。(虚无主义,“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查拉图斯特拉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被恶魔打败,最终他明白他自己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柏拉图主义的魔障,他之所以无法忍受永恒轮回,是因为他还生活在偶像的黄昏之中,他之所以把永恒轮回看成是虚无主义,是因为他还不自觉地以柏拉图主义为参照。一旦废除了柏拉图主义的最后魔障,那么永恒轮回就恰恰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对生命的最高肯定。 尼采之所以解构两千多年的柏拉图主义神话,否定它所宣称的真实世界,恰恰是为了最终肯定并且建构自己的神话:永恒轮回。与柏拉图主义绝对不同的是,永恒轮回的神话绝对不是一种迎合民众偏见的谎言,而是来自尼采作为哲学家的求真意志或理智的诚实,来自哲学家对“生命就是权力意志”一真理的深刻领悟。 查拉图斯特拉是西方文明的两大传统,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哲学和西伯来启示宗教的共同源头,他第一次把道德和善恶之争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把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善恶斗争的过程。他们都宣称有一个超越时间意识或生成世界之上的道德世界,并且用这个世界来评判甚至否定生成世界。(分别生成了形而上学和启示宗教,后来基督教调和二者制造了一种民众的柏拉图主义,接着现代性把基督教进一步世俗化为一种平等主义的末人道德,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虚无主义后果)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副标题是一个“一本既为了所有人又不为任何人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副标题恰恰是理解这部戏剧的戏剧性的关键所在,因为查拉图斯特拉的全部言辞伴随着相应的行动,从为所有人(面对所有人进行“超人”的说教)到,为少数人(少数门徒),再到不为任何人(再次失败,重蹈了柏拉图主义的覆辙),最终仅仅为自己,就此看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恰恰是一部关于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戏剧。 查拉图斯特拉第1次下山时的演讲主题是超人,这番关于超人的言辞非但没有被民众接受,反而产生了一种讽刺性的效果,因为民众正在等待观看一位走绳索者的表演,所以把他的言辞误认为是这场表演的开场白。查拉图斯特拉改变策略,对民众的信仰进行挑衅,把他们贬斥为超人相对的末人,企图激起民众的耻辱之心。但民众非但没有感到羞愧,反而为末人欢呼,民众宁愿选择末人,也不愿意成为超人。作为基督教的系列俗话,现代人明明已经谋杀了上帝,却不敢接受上帝死了的后果,所以才自欺欺人的借尸还魂,不惜一切代价的供奉上帝的亡灵。民众需要的是谎言而不是真理,查拉图斯特拉的言说对象开始从所有人转向少数人,把超人的希望不再寄托于民众,而是少数同伴或者共同创造者,而又成为创造者必须经过精神的三种变形。这三种变形指的是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狮子怎么变为孩子。骆驼的规定是你应该,意味着精神必须服从于外在的命令,承载着沉重的传统价值,狮子的规定是我想要,要摧毁这些传统价值,孩子的规定是我在,是新价值的创造者。 超人学说反对一切谎言和自欺,并把“一切价值都是生命的创造”的真理大白于天下,但作为一种被创造物,超人本身恰恰是一个生命本身所创造出来的谎言。这样一来超人学说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一方面坚持理智的诚实,不顾一切的追求真理,反对任何形式的谎言,但另一方面,它本身恰恰是一种谎言,只不过这是一种反柏拉图主义式的谎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临时性的超人学说,不是查拉图斯特拉思想全部,只是其中戏剧的一部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是一种哲学的实验。) 查拉图斯特拉发现超人学说之所以陷入危机,并不是由于敌人的扭曲,而是恰恰因为他自身的困境;超人也不过是一个权力意志所创造出来的谎言。 查拉图斯特拉强调超人所拥有的德性是馈赠,这是一种爱人的德性,但同样强调爱人,馈赠德性却同基督教的同情道德有着根本区别。因为馈赠保持了高者与低者之间的等级秩序,同情却把高者降低到与低者平等的地位,从而否定了生命的自然秩序。(这种生命的自然秩序具体表现在人类生活中就是哲人对于民众的统治)。柏拉图等西方哲人通过一套谎言(德性就是幸福,善恶报应等迎合民众迷信的产物)来欺骗民众,证明他们统治民众的正当性,却没有想到民众悄悄反过来用这套谎言统治了他们,把他们变为自己的奴仆。实际上基督教成功地利用了这套谎言,把古代的柏拉图主义改造成一种民众的柏拉图主义,并且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卢梭,康德等现代性思想家更是把这种民众的柏拉图主义推向极端,促成了一个人人追求平等,人人也都事实平等的末人社会。 查拉图斯特拉明白了生命自身的智慧和真理,生命就是权力意志,“我在哪里发现生命就在哪里发现权力意志,即使在仆人的意志中,我也发现了想成为主人的意志,弱者说服自己的意志,自己要服从于强者,但他还是想要成为更弱者的主人,这是它唯独不能割舍的快乐。”这个意义上查拉图斯特拉法否定了叔本华的“求生意志”,因为“凡是不存在者便不再追求什么,凡是已经存在者又何必追求存在”。哲人的求真意志恰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权力意志,所谓真理只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只能把自己的权力意志强加在生存世界之上,创造了一个所谓的永恒存在或真理世界。 生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毁灭的过程,所以他才能够清醒地拒绝一切永恒真理之类的谎言,拒绝用这种谎言来对自己的时间和过去进行复仇,并且由此得了最高程度的自我肯定。门徒注定无法成为超人,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只是被动的追随和欣赏自己的老师,从而把超人理解为一种柏拉图主义式的解救之道,而真正的解救是自我解救。查拉图斯特拉意识到。他的使命不再是充当超人的教导者或先行者,而是要成为超人本身,不再是教育门徒,而是教育自身。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四部分是一个插曲,自我解救或自我教育并不是查拉图斯特拉精神漫游的终点,毋宁说是酝酿着解救或教育他人的全新起点。 一个悲观的预言家,对他的预言是:查拉图斯特拉必将毁于最后一个罪恶,对高人的同情。所谓高人正是指这个时代的优秀者,他们因为对现代性的末人状态感到不满,希望到查拉图斯特拉的山顶寻求解救之道,在预言家看来,查拉图斯特拉因为无法克制对他们的同情,所以将不可避免的自贬其身来解救或教育他们,最终注定要败坏自己的教诲。此后的情节发展似乎逐渐应验了预言家的说法,查拉图斯特拉在穿行于山林之间时,发现有人正陆陆续续地朝自己所居住的山顶自动走去,总共有9位,即一左一右两位国王,老魔术师,教皇,自愿行乞者,影子,精神的良知者,悲观的预言家,最丑陋者,除此之外,还有一头作为国王坐骑的驴子。国王意味着被现代民众推翻的传统贵族,老魔术师就是瓦格纳之内鼓吹艺术至上的现代浪漫主义者,教皇象征着上帝死后无依无靠的天主教会,自愿行乞者是指反对世俗化之基督教的真正基督徒,影子影射的是查拉图斯特拉或尼本人的盲目追随者,精神的良知者代表了为科学而科学的现代专业知识分子,预言家是指受叔本华影响的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丑陋者暗指那些杀死上帝的现代无神论者。
回应 2020-04-16 17:56:47 -
吃月亮的人 (Remakist)
噢,查拉图斯特拉,对于我们这样的思考者来说,万物是自己跳舞:它们出来,手拉着手,欢笑,逃开一一然后返回。万物走了,万物回来;存在之轮永恒地转动。万物死亡,万物复生,存在的岁月永恒地流转。万物破碎,万物重新组合,同一个存在屋宇永恒地自己建构。万物分离,万物复又相聚;存在之轮永恒地忠于自己。存在开始于每一瞬间;彼处之球绕此处之球永恒地转动。中心无处不在。永恒之径充满了曲折。 转引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2021-12-11 01:11:56
-
一千页(幸运版 (今天好好读书了吗)
p2 尼采是一位极富个性的哲学家,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哲学家的个人自传或本能创造,是一种“最富精神性的权力意志”。 一、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展开 尼采的哲学是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洛维特、施特劳斯vs德利达、福柯、德勒兹 1、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 (1)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哲学的统一性主要体现为他对西方柏拉图主义的批判和颠覆,并且最终试图克服它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后果。 回答:什么是存...2019-10-23 09:54:47
p2 尼采是一位极富个性的哲学家,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哲学家的个人自传或本能创造,是一种“最富精神性的权力意志”。
一、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展开
尼采的哲学是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洛维特、施特劳斯vs德利达、福柯、德勒兹
1、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
(1)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哲学的统一性主要体现为他对西方柏拉图主义的批判和颠覆,并且最终试图克服它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后果。
回答:什么是存在者?
权力意志:一切存在都是生成或生命意志的创造-什么存在
永恒轮回:一切生成和创造都终将毁灭,而世界本身不过是“同一个东西”不断地生成与毁灭的循环往复过程-如何存在
➡️海德格尔用自己的基本问题(存在者的存在)遮蔽了尼采本人的基本问题。六经注我
(2)反基督教的基督教
洛维特认为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克服基督教的彼岸上帝及其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危机,最终重新肯定此岸世界的意义。
他认为尼采的努力没有成功,因为他批判基督教的方式或精神实质仍然属于基督教。
缺点:与海德格尔相同
(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覆与摧毁比海德格尔更为彻底。认为尼采哲学的表达风格,首先就是对这种形而上学的体系性(以哲学排斥诗或文学,以抽象的logos压制了诗意的隐喻或mythos,以大一统的体系来遮蔽和否定“实在”的多样性)颠覆,而且这种颠覆本身恰恰构成了尼采哲学的精神。
缺点:尼采的哲学并非只有否定和解构,同样还有肯定和建构
(4)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家
施特劳斯学派突出它的肯定性和建构性
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显白说教&隐微说教
缺点:过于强调尼采与柏拉图的共同性,强行把尼采纳入柏拉图主义
尼采认为显白和隐微的区别是智慧的高低之别,高者是隐微,低者是显白。
2、柏拉图主义:一个错误的历史
在尼采看来,柏拉图主义是指由柏拉图制造的一套形而上学神话,其核心是宣称:在生成和变化的现象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不变的理念世界。不仅是柏拉图的哲学,还包括基督教、现代性等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和思想的历史。➡️这是“错误的历史”,是真实世界如何最终变成寓言的历史。
此后,基督教、康德、实证主义都是柏拉图主义或其变体。
3、基本问题的展开: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
权力意志永恒轮回4、尼采哲学的分期
早期:认为生活需要谎言而不是真理,真理危害生活
中期:《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作为一种最高的“权力意志”,真理是对生命的肯定,因为权力意志的顶点时要求永恒轮回,亦即热爱命运。
后期:《超善恶》
二、真理与谎言
1、希腊悲剧与苏格拉底
希腊悲剧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苏格拉底否定了这种信念,摧毁了支撑希腊悲剧的真正精神
2、真理与谎言的起源
真理的起源(btw 这种对真理的建构与人类简史里所说的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差不多 为了维护自己的现世世界 建构出一个虚假的真理世界来判断好坏善恶、维护秩序、保证生存的安全)
1874《历史对生命的用途和滥用》:一旦对历史知识的追求超过了生命的接受限度,那么它就必将损害生命,因为它破坏了使生命得以健康成长的条件,而这种条件则恰恰是一种“非历史”的意识。
3、苏格拉底与悲剧哲学
尼采在某种意义上把苏格拉底主义和现代科学等量齐观:他们的共同错误就是一种不加限制的知识欲。
他认为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位追求真理的真正哲学家,而是一位神话制造者。
4、从谎言到真理
早期的艺术形而上学、柏拉图主义倾向
➡️以“理智的诚实”取代“高贵的谎言”
揭示出柏拉图主义的命运:所谓的自然秩序已经被现代科学的理智诚实所摧毁,所以神话注定要成为过去。但是如果坚持真理,那么我们又如何避免冷漠的虚无主义和自我厌倦?
三、查拉图斯特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1、查拉图斯特的言辞和行动
(1)查拉图斯特是谁?寓意
(2)戏剧特征:互文性、戏拟性(柏拉图理想国和基督教新约)
戏剧结构:每一次上山下山都是一次具体的轮回
超人,是权力意志对永恒轮回的肯定
2、超人:为尘世重新赋予意义
vs末人:低贱的犬儒主义
精神的三种变形:骆驼(你应该)、狮子(我想要)、孩子(我在)
强烈的政治哲学诉求
自相矛盾:超人反对谎言,但是它本身就是反柏拉图式的谎言
3、权力意志
超人的馈赠:保持了高者与低者之间的等级秩序
柏拉图主义变成民众的柏拉图主义
西方哲人虽然一直以追求智慧为己任,但是他们并没有获得关于生命的智慧或真理,而是仅仅把自己的智慧强加给生命
哲人的求真意志恰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权力意志。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真理只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创造
(哲人、民众的分级让我想起孔子等因材施教和性三品说)
超人学说不能克服虚无主义的危机
4、永恒轮回
之前生命意识到生命自身并没有一个永恒意义,从而对时间和过去复仇(复仇也就是认为万事万物都在道德上根据正义和惩罚被安排)
解救:把生命从对时间的过去的复仇中解放出来,获得最高程度的自我肯定//把“过去如此”变成“我愿意如此”,真理并不是对生命的否定,而是生命的真正“解救”之道。生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毁灭的过程,所以它才能够清醒地拒绝一切“永恒真理”
超人不再是纯粹的“言辞”而是变成了他的实践行动(从教育到自我教育)
永恒轮回重新肯定了“生成的无辜”或生命自身的正当性,反对征服自然的技术形而上学,反对用任何人性、太任性的谎言去遮蔽万物自身的存在,而是把存在自身归还给存在。
(我认为:柏拉图主义鼓吹的意义是此岸到彼岸的追求,然而彼岸既然已经是谎言,所以这个意义不存在,而永恒轮回虽然看似是一个圆圈,然而它肯定了每一次轮回的意义,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自身)
5、面向未来的教育
垂钓者:将永恒轮回的教诲当作蜂蜜,引诱山下的有心人上钩,以此检验这个时代究竟值不值得接受自己的教育。
教育对象不是当今时代的高人,而是未来的自由精神(狮子)
四、未来的哲学与政治
1、《超善恶》的意图
价值重估:继续推进此前对柏拉图主义及其各种变体的批判
寻找同类
确立哲学对宗教的绝对统治地位,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符合生命之自然等级秩序的未来“新民族”
2、求真意志与民众偏见
传统哲学家要追求的真理并不是出于求真意志,而是生命本能,生命把自己所设定的价值尺度当成“真理”,没有发觉这些所谓的价值尺度只是“表面性的评价”
哲学的求真意志是一种统治和僭主(对自然的僭政)的冲动,一种最高或“最富精神性”的权力意志
3、隐微与显白
哲人和民众是不同的视角
否定了布鲁诺等启蒙哲人、伊壁鸠鲁等隐士及犬儒主义者、柏拉图及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等
权力意志并不是本体论,而是哲学实验(关于文本和解释)
4、未来哲学与未来宗教
没有反对“民众偏见”本身的正当性,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宗教
基督教把生命的求假意志推向了极端,用生命的基本意志取代了最富精神性的权力意志
基督教上帝灭亡意味着未来宗教的可能性,也即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感激和肯定(永恒轮回)
5、未来哲学的政治使命
所谓自然就是权力意志(既是现象,也是物自体)
未来哲学家应该在透彻地了解道德的自然历史的基础上,才能超越柏拉图主义关于善与恶的虚假道德区分,建立一种用来衡量生命好坏的真正道德。
未来哲学家恰恰是通过对自然的僭政使人上升到了自然的顶峰,从而最终肯定了自然的等级秩序
五、结语
回应 2019-10-23 09:54:47 -
P18在尼采看来,所谓的柏拉图主义是指柏拉图制造的一套形而上学神话,其核心是宣称:在生成和变化的现象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现象世界只是一个虚假和低下的世界,而理念世界则是一个真实和更高的世界,所以应该成为现象世界的原则或根据。 P20他以道德公设的形式延续了柏拉图主义的神话,把真实世界或本体视为一个安慰一个义务一个命令。因此,康德制造了现代的主体性神话,他的道德形...
2018-02-20 17:11:30
-
从根本上说,基督教的“虔诚”恰恰是处于一种对“真理”和“求真意志”的恐惧。在尼采看来,基督教的“宗教人”无法忍受这样一个“致命的真理”: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毁灭的过程,并不存在超越生命之上的“永恒意义”。为了抵抗根深蒂固的厌倦和虚无感,克服这种“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他们牺牲了理智的诚实,转而信仰一个虚幻的彼岸世界或超验上帝,并且以此否定了有限的尘世生命。 毫无疑问,基督教的危险归根到底就...
2017-06-22 16:20:55
从根本上说,基督教的“虔诚”恰恰是处于一种对“真理”和“求真意志”的恐惧。在尼采看来,基督教的“宗教人”无法忍受这样一个“致命的真理”: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毁灭的过程,并不存在超越生命之上的“永恒意义”。为了抵抗根深蒂固的厌倦和虚无感,克服这种“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他们牺牲了理智的诚实,转而信仰一个虚幻的彼岸世界或超验上帝,并且以此否定了有限的尘世生命。 毫无疑问,基督教的危险归根到底就在于,它把生命的“求假意志”推向了极端,以至于完全压倒了“求真意志”;用上述尼采的话说,它以生命的“基本意志”取代了“最富精神性的权力意志”,用宗教否定了哲学。从西方文明的历史来看,基督教的产生并非偶然:早在几百年前的希腊时期,它实际上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精神源头——在尼采看来,这个源头就是柏拉图主义。 从荷马到前苏格拉底的希腊悲剧时代,希腊宗教的根本精神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充分感激:不管是在荷马史诗还是在希腊悲剧中,生命的短暂和无常非但没有成为否定生命的理由,反而是对生命的最高肯定和赞美。但随着这个伟大时代的结束,对生命“感激”逐渐为“恐惧”所取代。为了安抚民众的这种“恐惧”,柏拉图发明了“至善”、“灵魂不朽”和“善恶报应”之类的道德说教。但尼采恰恰认为,柏拉图的这一做法无疑埋下了最危险的祸根,因为他使哲学屈从了民众偏见,颠倒了哲学和宗教(“求真意志”与“求假意志”或“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基督教的诞生乃至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引自 未来的哲学与政治 回应 2017-06-22 16:20:55 -
对尼采而言,倘若生命就是权力意志的不断创造与毁灭,那么我们就必须直接承认和肯定这个生命,“相信”(glaube)它是美好的(gut),并且想要(will)它“再来一次”。由此可知,“永恒轮回”的思想并没有断定生命本身真的是(ist)永恒轮回,而是说——想要(will)自身的永恒轮回。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海德格尔把“永恒轮回”看成是对“存在者之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的回答,还是洛维特将其理解为尼采哲学的基本原则(因为“...
2018-01-23 14:19:29
-
吃月亮的人 (Remakist)
噢,查拉图斯特拉,对于我们这样的思考者来说,万物是自己跳舞:它们出来,手拉着手,欢笑,逃开一一然后返回。万物走了,万物回来;存在之轮永恒地转动。万物死亡,万物复生,存在的岁月永恒地流转。万物破碎,万物重新组合,同一个存在屋宇永恒地自己建构。万物分离,万物复又相聚;存在之轮永恒地忠于自己。存在开始于每一瞬间;彼处之球绕此处之球永恒地转动。中心无处不在。永恒之径充满了曲折。 转引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2021-12-11 01:11:56
-
早期的尼采区分哲学与科学,驱逐苏格拉底出,哲学的殿堂。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悲剧哲学进行辩护 把真理理解为一种谎言,健忘。 “哲学家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世界的人格化。他力图通过自我意识理解世界。他力求达到同化,拟人化地解释事物总是使他感到快乐。占星学家认为世界服务与个人,哲学家则把世界看作一个人。” 对世界的“人性的、太人性”的虚构。
2020-04-22 12:39:42
-
尼采的哲学具体表现为两个基本思想: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权力意志,意味着一切存在都是生成我生命意志的创造,永恒轮回则反过来表明一切生存和创造终将会毁灭。海德格尔认为他的哲学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权力意志表明了什么存在,而永恒轮回表明了如何存,尼采之哲学恰恰在思考存在者的存在之问题。 洛维特认为尼采哲学包含了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克服基督教的彼岸上帝及其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危机,最终重新肯定此岸世界的意义。...
2020-04-16 17:56:47 1人喜欢
尼采的哲学具体表现为两个基本思想: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权力意志,意味着一切存在都是生成我生命意志的创造,永恒轮回则反过来表明一切生存和创造终将会毁灭。海德格尔认为他的哲学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权力意志表明了什么存在,而永恒轮回表明了如何存,尼采之哲学恰恰在思考存在者的存在之问题。 洛维特认为尼采哲学包含了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克服基督教的彼岸上帝及其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危机,最终重新肯定此岸世界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尼采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德里达将形而上学视为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他以某种高高在上的统一性而否定差异性尼采哲学,却把差异性从统一性中解放出来。福柯认为尼采哲学消除了知识主体的统一性,释放出自身的一些因素,而这些因素就是要分解和毁灭他自己。德勒兹则认为这是种游牧思想,听任欲望不断的漂流和迁徙,不断的解码,却永远不会停下来进行编码或重编码。 斯特劳斯学派认为尼采哲学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其中中包含了显白与隐微的修辞。 柏拉图主义的核心是宣称在生存和变化的现象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一个虚假而低下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是一个真实和更高的世界,所以应该成为现象世界的原则或根据。 尼采认为1柏拉图虽然制造了这个关于真实世界的神话,但是这个理念不过是柏拉图自己权力意志的创造。2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转变为一个超越尘世的上帝,一个无法企及的彼岸世界,这样就导致了基督教的诞生,把柏拉图主义变成了一套神学。3康德的现代性主体神话,道德形而上学是柏拉图主义的现代变形。4实证主义相信存在着一个可以证实的真实世界(被柏拉图主义视为假象世界的感性世界),仍然是一种柏拉图主义的变形。5柏拉图主义历史的第5个阶段就是“真实世界,一个不再有任何用处的理念,也不再有约束性,一个无用的变得多余的理念,因此是一个已经被驳倒的理念,那就让我们把它废除!”假象世界和真实世界都被废除。(虚无主义,“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查拉图斯特拉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被恶魔打败,最终他明白他自己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柏拉图主义的魔障,他之所以无法忍受永恒轮回,是因为他还生活在偶像的黄昏之中,他之所以把永恒轮回看成是虚无主义,是因为他还不自觉地以柏拉图主义为参照。一旦废除了柏拉图主义的最后魔障,那么永恒轮回就恰恰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对生命的最高肯定。 尼采之所以解构两千多年的柏拉图主义神话,否定它所宣称的真实世界,恰恰是为了最终肯定并且建构自己的神话:永恒轮回。与柏拉图主义绝对不同的是,永恒轮回的神话绝对不是一种迎合民众偏见的谎言,而是来自尼采作为哲学家的求真意志或理智的诚实,来自哲学家对“生命就是权力意志”一真理的深刻领悟。 查拉图斯特拉是西方文明的两大传统,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哲学和西伯来启示宗教的共同源头,他第一次把道德和善恶之争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把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善恶斗争的过程。他们都宣称有一个超越时间意识或生成世界之上的道德世界,并且用这个世界来评判甚至否定生成世界。(分别生成了形而上学和启示宗教,后来基督教调和二者制造了一种民众的柏拉图主义,接着现代性把基督教进一步世俗化为一种平等主义的末人道德,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虚无主义后果)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副标题是一个“一本既为了所有人又不为任何人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副标题恰恰是理解这部戏剧的戏剧性的关键所在,因为查拉图斯特拉的全部言辞伴随着相应的行动,从为所有人(面对所有人进行“超人”的说教)到,为少数人(少数门徒),再到不为任何人(再次失败,重蹈了柏拉图主义的覆辙),最终仅仅为自己,就此看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恰恰是一部关于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戏剧。 查拉图斯特拉第1次下山时的演讲主题是超人,这番关于超人的言辞非但没有被民众接受,反而产生了一种讽刺性的效果,因为民众正在等待观看一位走绳索者的表演,所以把他的言辞误认为是这场表演的开场白。查拉图斯特拉改变策略,对民众的信仰进行挑衅,把他们贬斥为超人相对的末人,企图激起民众的耻辱之心。但民众非但没有感到羞愧,反而为末人欢呼,民众宁愿选择末人,也不愿意成为超人。作为基督教的系列俗话,现代人明明已经谋杀了上帝,却不敢接受上帝死了的后果,所以才自欺欺人的借尸还魂,不惜一切代价的供奉上帝的亡灵。民众需要的是谎言而不是真理,查拉图斯特拉的言说对象开始从所有人转向少数人,把超人的希望不再寄托于民众,而是少数同伴或者共同创造者,而又成为创造者必须经过精神的三种变形。这三种变形指的是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狮子怎么变为孩子。骆驼的规定是你应该,意味着精神必须服从于外在的命令,承载着沉重的传统价值,狮子的规定是我想要,要摧毁这些传统价值,孩子的规定是我在,是新价值的创造者。 超人学说反对一切谎言和自欺,并把“一切价值都是生命的创造”的真理大白于天下,但作为一种被创造物,超人本身恰恰是一个生命本身所创造出来的谎言。这样一来超人学说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一方面坚持理智的诚实,不顾一切的追求真理,反对任何形式的谎言,但另一方面,它本身恰恰是一种谎言,只不过这是一种反柏拉图主义式的谎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临时性的超人学说,不是查拉图斯特拉思想全部,只是其中戏剧的一部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是一种哲学的实验。) 查拉图斯特拉发现超人学说之所以陷入危机,并不是由于敌人的扭曲,而是恰恰因为他自身的困境;超人也不过是一个权力意志所创造出来的谎言。 查拉图斯特拉强调超人所拥有的德性是馈赠,这是一种爱人的德性,但同样强调爱人,馈赠德性却同基督教的同情道德有着根本区别。因为馈赠保持了高者与低者之间的等级秩序,同情却把高者降低到与低者平等的地位,从而否定了生命的自然秩序。(这种生命的自然秩序具体表现在人类生活中就是哲人对于民众的统治)。柏拉图等西方哲人通过一套谎言(德性就是幸福,善恶报应等迎合民众迷信的产物)来欺骗民众,证明他们统治民众的正当性,却没有想到民众悄悄反过来用这套谎言统治了他们,把他们变为自己的奴仆。实际上基督教成功地利用了这套谎言,把古代的柏拉图主义改造成一种民众的柏拉图主义,并且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卢梭,康德等现代性思想家更是把这种民众的柏拉图主义推向极端,促成了一个人人追求平等,人人也都事实平等的末人社会。 查拉图斯特拉明白了生命自身的智慧和真理,生命就是权力意志,“我在哪里发现生命就在哪里发现权力意志,即使在仆人的意志中,我也发现了想成为主人的意志,弱者说服自己的意志,自己要服从于强者,但他还是想要成为更弱者的主人,这是它唯独不能割舍的快乐。”这个意义上查拉图斯特拉法否定了叔本华的“求生意志”,因为“凡是不存在者便不再追求什么,凡是已经存在者又何必追求存在”。哲人的求真意志恰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权力意志,所谓真理只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只能把自己的权力意志强加在生存世界之上,创造了一个所谓的永恒存在或真理世界。 生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毁灭的过程,所以他才能够清醒地拒绝一切永恒真理之类的谎言,拒绝用这种谎言来对自己的时间和过去进行复仇,并且由此得了最高程度的自我肯定。门徒注定无法成为超人,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只是被动的追随和欣赏自己的老师,从而把超人理解为一种柏拉图主义式的解救之道,而真正的解救是自我解救。查拉图斯特拉意识到。他的使命不再是充当超人的教导者或先行者,而是要成为超人本身,不再是教育门徒,而是教育自身。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四部分是一个插曲,自我解救或自我教育并不是查拉图斯特拉精神漫游的终点,毋宁说是酝酿着解救或教育他人的全新起点。 一个悲观的预言家,对他的预言是:查拉图斯特拉必将毁于最后一个罪恶,对高人的同情。所谓高人正是指这个时代的优秀者,他们因为对现代性的末人状态感到不满,希望到查拉图斯特拉的山顶寻求解救之道,在预言家看来,查拉图斯特拉因为无法克制对他们的同情,所以将不可避免的自贬其身来解救或教育他们,最终注定要败坏自己的教诲。此后的情节发展似乎逐渐应验了预言家的说法,查拉图斯特拉在穿行于山林之间时,发现有人正陆陆续续地朝自己所居住的山顶自动走去,总共有9位,即一左一右两位国王,老魔术师,教皇,自愿行乞者,影子,精神的良知者,悲观的预言家,最丑陋者,除此之外,还有一头作为国王坐骑的驴子。国王意味着被现代民众推翻的传统贵族,老魔术师就是瓦格纳之内鼓吹艺术至上的现代浪漫主义者,教皇象征着上帝死后无依无靠的天主教会,自愿行乞者是指反对世俗化之基督教的真正基督徒,影子影射的是查拉图斯特拉或尼本人的盲目追随者,精神的良知者代表了为科学而科学的现代专业知识分子,预言家是指受叔本华影响的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丑陋者暗指那些杀死上帝的现代无神论者。
回应 2020-04-16 17:56:47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一个文科生的必读书目 (雲在青天)
- 08年12月 (疯清扬)
- 我的民国学术Ⅳ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Peter Cat 2013-06-23 01:36:23
尼采哲学入门和一种“海德格尔+施特劳斯”解释框架
0 有用 逍遥兽 2009-08-24 17:42:07
是不错的
14 有用 Samuelv 2012-09-02 13:58:42
看完此书,再回头读《查》,顿时豁然许多。先膜拜尼采。其一观点:人在本性上不能没有信靠和追求,他必须为自己设定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因为“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突然想到,按尼采观点,若能认识到人生的根本虚无,方能认识到生命的根本意义。这恰又与死亡哲学的"向死而生"殊途同归
2 有用 社会正义武士 2013-05-10 13:35:57
纵使伟大的西方文明的光芒永远地淡入虚无之中,在下一个十亿年里,在遥远的星辰上,有你,也有我。
3 有用 君子不器 2018-12-29 07:59:54
讲了一个西方哲学史的大故事。思想史家有种倾向,就是把历史都归结于思想之肇因。仿佛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人类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也是一种单一因素论。Idea matters, 但不只idea matters。
0 有用 叁无 2022-08-05 19:09:58
查拉图斯特拉的下山,上山,再下山,再上山,是其从教育转向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其与柏拉图主义斗争的过程。最后查拉图斯塔拉领悟到永恒轮回重新肯定了生成之无辜,并让万物是其所是。 在进行了自我教育之后,查拉图斯特拉转向教育民众,失败之后,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哲学家之上。 看了这本书,我对权力意志有了更大的困惑。尤其是为什么其超越了柏拉图主义,克服了二元对立的问题上。我对永恒轮回也有了更大的困惑。一方面,永恒... 查拉图斯特拉的下山,上山,再下山,再上山,是其从教育转向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其与柏拉图主义斗争的过程。最后查拉图斯塔拉领悟到永恒轮回重新肯定了生成之无辜,并让万物是其所是。 在进行了自我教育之后,查拉图斯特拉转向教育民众,失败之后,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哲学家之上。 看了这本书,我对权力意志有了更大的困惑。尤其是为什么其超越了柏拉图主义,克服了二元对立的问题上。我对永恒轮回也有了更大的困惑。一方面,永恒轮回是权力意志的必然结论,另一方面,它又是“生命就是权力意志”的显白教诲,是一个在理智诚实基础上的政治性宗教。这两者难道不矛盾吗? 书里关于海德格尔,德勒兹和施特劳森等人对尼采解释的争论也值得深入思考。 (展开)
0 有用 辟孤愗 2022-07-28 21:54:32
尼采!!!
0 有用 鲤鱼 2022-07-28 16:59:27
尼采导论,一本小书
0 有用 恶鸟 2022-07-25 15:26:08
对查拉图斯特拉的三次上山讲得很清晰,以及柏拉图主义的批评也是鞭辟入里的
0 有用 流火与舌 2022-07-02 19:19:31
吴增定总是很清楚易读(几篇胡塞尔的论文读得像宝一样),但答案仍在风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