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出版年: 2003-10
页数: 186
定价: 19.9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历代基督教思想经典文库
ISBN: 9787300049533
内容简介 · · · · · ·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本书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G .Thibon,1903一)在薇依身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基督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作者简介 · · · · · ·
薇依(Simone Weil)1909的年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文化教养很高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926年到1931年,薇依进入巴黎高师从事哲学学习、研究。1931年到1934年,薇依先后在外省的几所中学任哲学教师。为对世上的苦难有切实的体验,1935年她到阿尔斯通、雷诺等工厂像真正的工人那样从事重体力劳动。从1940年到1943年,这是薇依著述最多也最为重要的几年。薇依对以往的劳动、战斗、政治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进行理论总结。在马赛、纽约,最后到伦敦,她写了一本又一本的笔记,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直至1943年因饥饿、重病死于伦敦郊区的修道院……
目录 · · · · · ·
法文版编者序言
重负与神恩
虚空与报答
接受虚空
超脱
填补虚空的想像
弃绝时间
无对象的渴望
我
失去创造
隐没
必然与服从
错觉
崇拜偶像
爱
恶
不幸
暴力
十字架
天秤与杠杆
不可能
矛盾
必然和善之间的距离
偶然
应爱的人不在场
涤罪的无神论
专注和意志
训练
知性与神恩
阅读
吉热斯环
宇宙的意义
中介
美
代数
社会字母
猛兽
以色列
社会的和谐
劳动的奥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的生活是不能忍受的。但只有不幸才会使人感到这一点。 我们的生活就是不可能,是荒谬。我们所欲的每件事都同与其有关联的条件和后果相矛盾,我们所提出的每种说法都包含着相反的看法,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同它们的对立物相混杂。因为我们是矛盾体,既是造物,也是上帝,又远非上帝。 当人们不管做出何种努力,似乎都不可能得到某种东西时,就表明在此层次上有不可跨越的界限,并表明更换层次和限制破裂的必然性。在此层次上耗尽精力是一种堕落。最好是接受界限,注视它并品尝它带来的全部苦味。 所有一切特殊的动力都是谬误。没有任何动力而产生的力量是惟一纯净的:服从上帝,也就是说,这意味着上帝超出了我们所能想像或设想的一切,即服从虚无。这既是办不到的又是必须的,换句话说是超自然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不可能 -
为何一且有入表示有ー点或非常需要别人时,别人会远离?重负所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重负与神恩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重负与神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重负与神恩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重负与神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 更多书评 22篇
-
yiu (唯有正义和爱达到绝对一致)
“当灵魂中有了一个永恒的点,人们除了维护它之外便无事可做,因为它像一粒种子那样自己长起来。应在它四周派一名武装的静候的卫士,并以对数目和固定的,严谨的关系的静思滋养它” “人们以对身体中的不变数的静思滋养中灵魂中的不变数” “并以对数目和固定的,严谨的关系”这里怎么断句?数目是修饰关系的?还是对数目进行静思? 身体的不变数是什么呢? 身高,体重? 是指衣食住行?比如衣服保证身体的恒定温度,不能过冷过... (1回应)2013-12-03 15:24:54 7人喜欢
“当灵魂中有了一个永恒的点,人们除了维护它之外便无事可做,因为它像一粒种子那样自己长起来。应在它四周派一名武装的静候的卫士,并以对数目和固定的,严谨的关系的静思滋养它” “人们以对身体中的不变数的静思滋养中灵魂中的不变数” “并以对数目和固定的,严谨的关系”这里怎么断句?数目是修饰关系的?还是对数目进行静思? 身体的不变数是什么呢? 身高,体重? 是指衣食住行?比如衣服保证身体的恒定温度,不能过冷过热?食物和水保证人体的活动,不能过多过少?房子和床保证身体的休息,不受自然力量和野兽侵害?无法住过热或过冷的自然地域? 还是生老病死? 寿命的限制?比如呼吸的次数和脉搏?呼吸的空气?心脏的跳动?生理的节奏? 人的体力?能负重多少,能跑多快? 社会的不变数呢? “ 我们的欲望在其意愿方面是无休止的,但受到了它们的渊源——能量的限制。因此,靠神恩相助,我们能驾驭它们,并在对它们的销蚀中铲除它们。一旦人们清楚了这一点,那么,欲望已潜在的被制服了——如果说人们始终使注意力同这种真理保持接触的话。” 身体的不变数关涉到需求,健康的需求总是有限的,人吃饱了就无法再吃,人无法把衣柜的衣服全部穿在身上,后宫佳丽三千,皇帝也只能睡在一张床上。身体的吸收能量和使用能量都是在一个秩序中。欲望在意愿方面是和想象相关的?欲望总是想占有世界之美,天地之美?但世界之美是无法被占有的。 “需求有别于欲望,幻想甚或缺陷的首要特性,营养有别于美食甚或毒药的首要特性,乃在于:需求是有限的,与之对应的营养也同样,一个吝啬鬼永远不会觉得钱太多,但于所有的人而言,假如你给他随便吃,总会有吃饱的那一刻.营养带来满足,灵魂的营养亦然. 第二个特性,与前者紧密相连,乃在于:各种相反的需求会成对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平衡.人们需要营养,但也需要两顿饭之间的间歇;人们需要保暖也需要凉爽,需要休息也需要劳作,需要独处也需要交流. 灵魂的需要亦然 我们所说的中道,事实上不是满足两个相反需求中的这一个,也不是满足那一个.这只是真正平衡状态的一种漫画,在真正的平衡中,各种相反的需求依次得到充分的满足. ” “美是尘世间唯一的合目的性。康德说的好,这是一个不包含任何目的的合目的性。一样美的东西除了它自身,它呈现在我们的整体之外,不包含任何财富。我们向他走去,却不知道向它要求什么。它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我们。我们并不渴求它物,我们拥有一切,然而我们渴望着。我们全然不知渴望什么。我们要走到美的背后,但是,美只是一层表皮。他犹如一面镜子,把我们对美好的渴望反射回来。它犹如一面镜子,把我们对美好的渴望反射回来。美是斯芬克司,是谜,是令人恼怒的神秘。我们想把它当做食物,可是,它只是观赏之物,只在一定距离才会出现。人生活中的巨大痛苦就在于看和吃是两种不同的行为。只有在天的另一方,在上帝所在的地方,二者菜成为同一和唯一的行为。从孩童时代起就是如此,当他们久久注视着一块点心时,拿起来吃掉它几乎不忍心,但是又情不自禁,因而感到痛苦。也许,邪恶,堕落和罪恶本质上就是诱惑人们去吃掉美,吃掉只应当看的东西。夏娃第一个这样做了,如果说她偷吃了禁果因为使人类遭难,那么看着禁果而不吃掉它,这相反的行为应当是拯救人类。《奥义书》中说过:“两个长翅的同伴,两只鸟在一根树枝上,一只鸟吃了果子,另一只鸟看着果子。”这两只鸟就是我们灵魂的两部分。 《在期待之中》 欲望这个词语,欲就是吃了,想拥有,占有,望就是有距离的看了。
1回应 2013-12-03 15:24:54 -
人的生活是不能忍受的。但只有不幸才会使人感到这一点。 我们的生活就是不可能,是荒谬。我们所欲的每件事都同与其有关联的条件和后果相矛盾,我们所提出的每种说法都包含着相反的看法,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同它们的对立物相混杂。因为我们是矛盾体,既是造物,也是上帝,又远非上帝。 当人们不管做出何种努力,似乎都不可能得到某种东西时,就表明在此层次上有不可跨越的界限,并表明更换层次和限制破裂的必然性。在此层次上耗尽...
2014-04-26 16:10:11 7人喜欢
人的生活是不能忍受的。但只有不幸才会使人感到这一点。 我们的生活就是不可能,是荒谬。我们所欲的每件事都同与其有关联的条件和后果相矛盾,我们所提出的每种说法都包含着相反的看法,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同它们的对立物相混杂。因为我们是矛盾体,既是造物,也是上帝,又远非上帝。 当人们不管做出何种努力,似乎都不可能得到某种东西时,就表明在此层次上有不可跨越的界限,并表明更换层次和限制破裂的必然性。在此层次上耗尽精力是一种堕落。最好是接受界限,注视它并品尝它带来的全部苦味。 所有一切特殊的动力都是谬误。没有任何动力而产生的力量是惟一纯净的:服从上帝,也就是说,这意味着上帝超出了我们所能想像或设想的一切,即服从虚无。这既是办不到的又是必须的,换句话说是超自然的。 引自 不可能 服从,接受,顺应
回应 2014-04-26 16:10:11 -
苏格 (万般各所是 一切皆圆满)
阅读之结(一)——沉重的隐没 Note: 人有把自己维持在某种状态中的能量,而人依附的能量并非无所依靠。 它来自自然中能显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力,也来自超自然神恩。 体系能观照出脉络,稀疏或严密,惟有神恩为,信与不信。 “神恩的起因在人之外,但神恩的条件在人之中。” 为寻求安慰和拯救的精神延伸,信仰尚在蒙昧状态。 皮肉遭受割裂之苦,精神自动沉浮,有的转移至疼痛,有的不参与在感 知上发挥作用。 它是“顿白”,无...2011-01-26 23:08:52 15人喜欢
阅读之结(一)——沉重的隐没 Note: 人有把自己维持在某种状态中的能量,而人依附的能量并非无所依靠。 它来自自然中能显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力,也来自超自然神恩。 体系能观照出脉络,稀疏或严密,惟有神恩为,信与不信。
“神恩的起因在人之外,但神恩的条件在人之中。” 引自第1页 为寻求安慰和拯救的精神延伸,信仰尚在蒙昧状态。 皮肉遭受割裂之苦,精神自动沉浮,有的转移至疼痛,有的不参与在感 知上发挥作用。 它是“顿白”,无边的域,由此提供净化的场,然而不是解脱。 因是想有超自然力量来给予解除困难的道路,那么自我的卑劣心持久。 所信的不是解除,而是同在。
“基督教的无比伟大之处源于它并不寻求超自然的良药来拯救苦难,而是寻求苦难的超自然功能。” 引自第1页 阅读之结(二)——幻觉苦难 TEXT: “虚空是至高的盈满,但人没有权利知道这一点。基督本人在一段时间里对此也茫然无知便是证明。我的一部分应知道这一点, 但其他部分并不知道,因为若其他部分以自身卑下的方式得知的话,就不会再有虚空了。” NOTE: 我们现在谈论的虚空,依然不是。因为正在把它化为事实和对象物来触摸。它有了具备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趋向。 有人说,我正处于完全的虚空之中,依然不是。他尚且得知,那么他的构成里就具备有逃离的基础。 所以还未完全沦落。若有了虚无的幻觉,那便只是它的一部分。 TEXT:
“我们应当为释放被紧缚的能量而死,以拥有可能贴合事物真实关系的自由能量。” “一般来说,不能希求任何苦难的消失,而要希求使苦难改观的神恩消失。” 引自第1页 NOTE: 贫穷是欲望的苦难,绝望是生者的苦难。 这两条已包含诸多。物质匮乏和精神稀薄。 希望尚在,是绝望的根本原因。 死亡是实际经验的可能性的终止,希望因失去可能性而终止,绝望则失去了必然的途径,因此死亡拒不接受绝望。 苦难和死亡不存在唯一的关系。更不能强加上因果。 苦难的经验上升为对生之确凿的认识,死亡对生者而言尚属认识而非经验。 二者进入意识,属于同领域。 05-7-30 阅读之结(三)——由于爱,应当承受束缚 NOTE: 思索一个引入爱的途径。 如果是出于强迫,尽可以不爱神和一切。何谓接近?是失去接近的对象物。 诸多信仰,依旧遵循——解救——这一模式。把“我”作为“一种更好生活”的追随者。这里有一个隐形的置换,“我”最终成为目的, 即对象物。 人们知道,对事物的探索并无尽头。未知永远出现在面前,而不是停靠在后。任何的成果是奠基下一个未知的到来,且预示着“我”的隐没。 奉献的动力来自对未知的爱,把它做为不可获得来爱,丧失回报的目的。 抛弃对象物,要抛弃填补虚空的想象。以便不在对成果沾沾自喜,放弃用它的价值大小来增加自我的重量。 应当承受的束缚是,爱的时候并无其他选择。 05-7-31 阅读之结(四)——爱以及幻觉弥留 TEXT:
“对于幸福的人来说,爱就是愿意分担不幸的被爱者的痛苦。对于不幸的人来说,爱就是在得知被爱的人在快乐之中而心满意足。 本人却不分享这种快乐,也无分享的愿望。” “精神并没有被迫信任任何东西的存在。因此,接触存在的惟一手段是承受,是爱。因此,美和现实是同一的。 因此,快乐和现实感是同一的。” “爱需要实在,通过有躯体的外表去爱想象中的人,当人们察觉之时,还有什么比这更为残忍的呢? 这比死亡更残忍,因为死亡并不妨碍所爱的人曾经存在。 这是对以想象去爱——这种罪过——的惩罚。” 引自第1页 NOTE: 最无可剥夺的,便是爱。 当把它向外传达奉献给他人时,自身则被注入更多,无任何缺损。 孤独,被人们作为口头语一样提出,它当即成为表象。 这是在怀有想象去捕获一种能填补自身虚妄的爱。 于是,爱被想象遮盖。 对已失去之物的爱,如亡者。没有把渴望引向未来,没有把爱引向虚想的不朽,而是,将之交予不可回报的无限生命, 这时,便具有了纯洁的本质。 但不可把这作为原则,以免使它沦为自我证明的目的。 友谊在爱之中。拒绝友谊的梦想,因它是无用的。 所谓无用,就是丧失回报。因此,友谊不是一种实际交换的而是一种审慎,自省的思考,是一种品德。 放弃用感情的获取来驱逐孤独感。 当恩慈真正降临,孤独无法与任何事物对立,则它作为构成而不被剔除,它本身并非恶魔。 铭记。爱的不可寻求有别于欲望堕落之虚空。 05-8-7 阅读之结(五)——恶与罚 TEXT:
“人们只有在行善之中才会有善的体验。 人们只有制止自己作恶才会体会到恶,或是,倘若已经作了恶,只有对此感后悔时才会有对恶的体验。 当人们作恶时,并不认识它,因为恶躲避光亮。 虚假的上帝把受苦变成暴力。真实的上帝把暴力变成受苦。 极度的不幸揪住人心,但并不制造人的受苦,它仅仅揭示这种受苦。” 引自第1页 NOTE: 犯罪产生于对恶的转移。恰恰这转移不是一个减量运动,而是一个增殖行为。 然而,纯粹的恶如同纯粹的善一样难以达到。它们的一体性体现在此。 那又是什么的介入将它们撕裂,以至相互之间亦无法企及? 是不纯粹的恶。 当然,不纯粹的善同样存在。但,是善却又不纯时,便成为修炼中的恶,即,不纯粹的恶。 正是不纯洁而产生罚。对善对恶都如此,这也为二者的同一性。 罚。不是让作恶者皮开肉绽或将之送入死亡。 与善有任何的接触,看见善恶之间的距离,他开始为作恶而进入精神的悔改,并为趋入于善而努力,这时便会有对恶的体验,产生痛苦。 善恶之间的这个距离,就是不纯粹,也就是罚。 这罚,使善恶揭示了彼此,获得了真实。 05-9-14 阅读之结(六)——善被惊醒 TEXT:
“完全纯洁的对善的渴望意味着自身接受最大程度的不幸。 若仅渴望善,如同在阴暗中被照亮的东西一般,由于同尘世间的普遍法则相对立,人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不幸之中。” 引自第1页 NOTE: 论及“爱”时,感到心虚(因尚无我观念里的对爱的体验)。而“善”则让我倍感惭愧。 ——题记 基督十字架超越苦行主义。 一定的救渡使恶劣有所转向,这是善之美好面。 自愿的奉献,是能使自己伟大的曲身。 愿意身不由己地遭受惩罚,是使自己渺小直至消亡的蜷缩。 它们的结合是善的存在,而它们之间的区别才是纯洁的善的奥秘。 然而,证明这善是否存在与推论上帝是否存在一样无意义。 一事物被别于自身的事物证明,既而又用这些被证明过的组合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这是一种远离。 相反,当一个人陈述自己不信上帝,则首先要接近上帝,本是属于,其后才能分裂。 理智的注意力趋向信,是偶然的必然。趋向不信,是必然的偶然。偶然无须证明,必然则更不必。 纯洁的善是不幸的。奉献,有诚心的承受者固然是完满。 为了无动于衷的人民牺牲并没有使其悔改,却继续这牺牲的行为,人们惯常认为的愚蠢的极致,正是不幸的纯洁的善。 要触及纯洁的善就如要在时空以外毁灭时空一样是无止尽的艰难。 正因如此,对它的追求才得以永恒。 05-11-9 阅读之结(七)——光芒如同黑暗 NOTE: 你问我信仰。 它不是让你抛弃一切去投靠的,它是让你投入到自身的苦并自行穿越。所以,相信并等待一个神来泅渡, 是最违背的。 罪本身可是一种牵引,任何事里都存在两种力量,向上和向下,以此平衡。而我们的取向,则是自己没有 的那一端,以此平衡。 因此,判断是容易的,困难的是维持判断。 我们常常能做到认知,却无法贯穿。无法维持长久的甘愿与舍弃。任何简单的事情亦面临这样的困境。 苦痛也在于这认识,只是接近却不是承担。 怀抱生活一种,评判另一种,不可取。 所谓崇高应是低而重的,这样才能将自己埋藏,做他人的土。崇高若是高的,以此来抬升自己,是为贪婪 与虚妄的别种样式。 直觉与爱的结合,我们需要承担的是严格。 虚无就是任何亦可以有。 06-12-4 阅读之结(八)——应在荒芜之中 美而不得,爱而不取。这最终腾空的一生,只为这样的感激。 ——题记
“若我的双眼被人蒙住,我的双手被缚在棍子上,这根棍子将我同事物分开,但我通过它探索着事物。” 引自第1页 在这个世间没有着落,一切事情就存在在那里,你却执意用不适合的方式进入,然后你疼。 为什么那双神圣的眼要跟随。善意的行为,你要刨底去探动机纯洁与否,而纯洁本身不被你触及,然后你疼。 简单的行为,你要掂量意义深邃与否,而深邃本身不被你测量,然后你疼。
“像爱自己那样爱一个陌生人,这意味着爱自己就像爱陌生人一样,两者是对等的。” 引自第1页 要把这个世界当死者般爱。没有对象物,没有可带来新鲜回馈的存活体。 信念甚至不经允许便能产生,显得容易获得,但它让你承受,维持。维持是你看到执念的无果而执念。 这时佛淡化。而其实,驱除执念便是执持了它的别种样式。 把自己放入和谐里,贪图自然而化。舒适的寻求与拒绝同时分割着所有的行进状态。 甚至没有何物在心中值得去否定,不具回归的放逐,残忍的宽容着。 不应寻求不应逃避,虚空,至高的盈满,丧失权利的无知与知觉。
“善行之所以被准许,是因为善行乃一种比痛苦更大的屈辱,一种对依赖的更为内在、也更不容置疑的考验。 感激是必然的,因为这是得到恩惠后的习惯做法。然而,这应是对命运,而不是对某个既定的人的依赖。 因此,施恩者有义务对被施恩者完全隐姓埋名。感激在任何程度上都不应该是一种依恋,因为这是犬儒的感激。” “在人中间,人们能完全认识的只有他们所爱之人的存在。深信他人的真实存在便是爱。” “精神并没有被迫信任何东西的存在。因此,接触存在的惟一手段是承受,是爱。” 引自第1页 变幻的趋向,思维螺旋,却无磨断的绳索。想象之爱,遭受惩罚。死亡不妨碍爱过的人曾经存在, 因此死亡不是否定不是终界,不是退避的通道。 依赖附着于想象的形态,而在前寻之后归无去处。就在那里,在实体与实体的触及里,美若捕获渴望, 丧失了对象物而赋予眼前之物以阻止奔向未来。享受永远在未来,在想象之中。纯洁的爱的代价。 但,几乎没有存在能交予投身到这样的代价中去。纯洁就是无去处。
“我们是求知、有意愿和爱欲的人,一旦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认识、意愿和爱的对象物上时, 我们便清楚地承认,并没有可能实现的对象物。只有谎言才会遮盖这个事实。 这种不可能性的意识迫使我们不断地渴望通过我们所渴求、认识、和意愿的一切来抓住不能把握之物。” “当人们不管做出何种努力,似乎都不可能得到某种东西时,就表明在此层次上有不可跨越的界限, 并表明更换层次和限制破裂的必然性。在此层次上耗尽精力是一种堕落。最好是接受界限,注视它并品尝它带来的全部苦味。” 引自第1页 苦,在探触他人而阻止于自我的时刻。苦,在否定着肯定而肯定这否定的时刻。苦,在知道意愿只能抵达遮蔽的时刻。 然而,是不可能性促使了可能性的寻求。界限在于这荒芜境地无处临界,于是限制着,于是品尝苦。 当你成为实体就处于这无边无际的限制之中。人向着不同的性状里摸索而去,无法取代,无法合而为一,永远的只是相似。 投注于现实的,人们怜,这短暂的血肉之躯。
“赞美,怜悯(尤其是两者的混合)带来真正的动力。然而,应当放弃。” “因此,神秘主义是人类品行的惟一源泉。因为,不相信在尘世的幕后有无垠的慈悲,或是相信这种慈悲在幕前,两者都使人变得残忍。 人世间,上帝的慈悲有四种表现。这是上帝赐予能够静思者的恩惠。这些人的光辉和他们的同情心——即他们身上体现的上帝的同情心。 世界之美。第四个佐证是在人世间根本没有慈悲。” 引自第1页 神秘主义冥想的天赋如何能把上帝慈悲的事业验证到自然中?那永久观看的冷酷无情。 因不设想承接,亦不被承接。在无际的空旷,断绝途径,是无情,是慈悲。 神恩的各种作用之间的撕裂,世界之美,制约宇宙的无情的必然性,构成不可割裂的感知,上帝在人之中,也绝对无法还原为人的任何标准。 呼告撕裂心肺继而撞向沉默。指引是不可获得的,惟用自身爬行丈量,沉默给沉默以回击。 应在荒芜之中。因为应爱的人不在场。 07-9-5 苏格
回应 2011-01-26 23:08:52
-
苏格 (万般各所是 一切皆圆满)
阅读之结(一)——沉重的隐没 Note: 人有把自己维持在某种状态中的能量,而人依附的能量并非无所依靠。 它来自自然中能显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力,也来自超自然神恩。 体系能观照出脉络,稀疏或严密,惟有神恩为,信与不信。 “神恩的起因在人之外,但神恩的条件在人之中。” 为寻求安慰和拯救的精神延伸,信仰尚在蒙昧状态。 皮肉遭受割裂之苦,精神自动沉浮,有的转移至疼痛,有的不参与在感 知上发挥作用。 它是“顿白”,无...2011-01-26 23:08:52 15人喜欢
阅读之结(一)——沉重的隐没 Note: 人有把自己维持在某种状态中的能量,而人依附的能量并非无所依靠。 它来自自然中能显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力,也来自超自然神恩。 体系能观照出脉络,稀疏或严密,惟有神恩为,信与不信。
“神恩的起因在人之外,但神恩的条件在人之中。” 引自第1页 为寻求安慰和拯救的精神延伸,信仰尚在蒙昧状态。 皮肉遭受割裂之苦,精神自动沉浮,有的转移至疼痛,有的不参与在感 知上发挥作用。 它是“顿白”,无边的域,由此提供净化的场,然而不是解脱。 因是想有超自然力量来给予解除困难的道路,那么自我的卑劣心持久。 所信的不是解除,而是同在。
“基督教的无比伟大之处源于它并不寻求超自然的良药来拯救苦难,而是寻求苦难的超自然功能。” 引自第1页 阅读之结(二)——幻觉苦难 TEXT: “虚空是至高的盈满,但人没有权利知道这一点。基督本人在一段时间里对此也茫然无知便是证明。我的一部分应知道这一点, 但其他部分并不知道,因为若其他部分以自身卑下的方式得知的话,就不会再有虚空了。” NOTE: 我们现在谈论的虚空,依然不是。因为正在把它化为事实和对象物来触摸。它有了具备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趋向。 有人说,我正处于完全的虚空之中,依然不是。他尚且得知,那么他的构成里就具备有逃离的基础。 所以还未完全沦落。若有了虚无的幻觉,那便只是它的一部分。 TEXT:
“我们应当为释放被紧缚的能量而死,以拥有可能贴合事物真实关系的自由能量。” “一般来说,不能希求任何苦难的消失,而要希求使苦难改观的神恩消失。” 引自第1页 NOTE: 贫穷是欲望的苦难,绝望是生者的苦难。 这两条已包含诸多。物质匮乏和精神稀薄。 希望尚在,是绝望的根本原因。 死亡是实际经验的可能性的终止,希望因失去可能性而终止,绝望则失去了必然的途径,因此死亡拒不接受绝望。 苦难和死亡不存在唯一的关系。更不能强加上因果。 苦难的经验上升为对生之确凿的认识,死亡对生者而言尚属认识而非经验。 二者进入意识,属于同领域。 05-7-30 阅读之结(三)——由于爱,应当承受束缚 NOTE: 思索一个引入爱的途径。 如果是出于强迫,尽可以不爱神和一切。何谓接近?是失去接近的对象物。 诸多信仰,依旧遵循——解救——这一模式。把“我”作为“一种更好生活”的追随者。这里有一个隐形的置换,“我”最终成为目的, 即对象物。 人们知道,对事物的探索并无尽头。未知永远出现在面前,而不是停靠在后。任何的成果是奠基下一个未知的到来,且预示着“我”的隐没。 奉献的动力来自对未知的爱,把它做为不可获得来爱,丧失回报的目的。 抛弃对象物,要抛弃填补虚空的想象。以便不在对成果沾沾自喜,放弃用它的价值大小来增加自我的重量。 应当承受的束缚是,爱的时候并无其他选择。 05-7-31 阅读之结(四)——爱以及幻觉弥留 TEXT:
“对于幸福的人来说,爱就是愿意分担不幸的被爱者的痛苦。对于不幸的人来说,爱就是在得知被爱的人在快乐之中而心满意足。 本人却不分享这种快乐,也无分享的愿望。” “精神并没有被迫信任任何东西的存在。因此,接触存在的惟一手段是承受,是爱。因此,美和现实是同一的。 因此,快乐和现实感是同一的。” “爱需要实在,通过有躯体的外表去爱想象中的人,当人们察觉之时,还有什么比这更为残忍的呢? 这比死亡更残忍,因为死亡并不妨碍所爱的人曾经存在。 这是对以想象去爱——这种罪过——的惩罚。” 引自第1页 NOTE: 最无可剥夺的,便是爱。 当把它向外传达奉献给他人时,自身则被注入更多,无任何缺损。 孤独,被人们作为口头语一样提出,它当即成为表象。 这是在怀有想象去捕获一种能填补自身虚妄的爱。 于是,爱被想象遮盖。 对已失去之物的爱,如亡者。没有把渴望引向未来,没有把爱引向虚想的不朽,而是,将之交予不可回报的无限生命, 这时,便具有了纯洁的本质。 但不可把这作为原则,以免使它沦为自我证明的目的。 友谊在爱之中。拒绝友谊的梦想,因它是无用的。 所谓无用,就是丧失回报。因此,友谊不是一种实际交换的而是一种审慎,自省的思考,是一种品德。 放弃用感情的获取来驱逐孤独感。 当恩慈真正降临,孤独无法与任何事物对立,则它作为构成而不被剔除,它本身并非恶魔。 铭记。爱的不可寻求有别于欲望堕落之虚空。 05-8-7 阅读之结(五)——恶与罚 TEXT:
“人们只有在行善之中才会有善的体验。 人们只有制止自己作恶才会体会到恶,或是,倘若已经作了恶,只有对此感后悔时才会有对恶的体验。 当人们作恶时,并不认识它,因为恶躲避光亮。 虚假的上帝把受苦变成暴力。真实的上帝把暴力变成受苦。 极度的不幸揪住人心,但并不制造人的受苦,它仅仅揭示这种受苦。” 引自第1页 NOTE: 犯罪产生于对恶的转移。恰恰这转移不是一个减量运动,而是一个增殖行为。 然而,纯粹的恶如同纯粹的善一样难以达到。它们的一体性体现在此。 那又是什么的介入将它们撕裂,以至相互之间亦无法企及? 是不纯粹的恶。 当然,不纯粹的善同样存在。但,是善却又不纯时,便成为修炼中的恶,即,不纯粹的恶。 正是不纯洁而产生罚。对善对恶都如此,这也为二者的同一性。 罚。不是让作恶者皮开肉绽或将之送入死亡。 与善有任何的接触,看见善恶之间的距离,他开始为作恶而进入精神的悔改,并为趋入于善而努力,这时便会有对恶的体验,产生痛苦。 善恶之间的这个距离,就是不纯粹,也就是罚。 这罚,使善恶揭示了彼此,获得了真实。 05-9-14 阅读之结(六)——善被惊醒 TEXT:
“完全纯洁的对善的渴望意味着自身接受最大程度的不幸。 若仅渴望善,如同在阴暗中被照亮的东西一般,由于同尘世间的普遍法则相对立,人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不幸之中。” 引自第1页 NOTE: 论及“爱”时,感到心虚(因尚无我观念里的对爱的体验)。而“善”则让我倍感惭愧。 ——题记 基督十字架超越苦行主义。 一定的救渡使恶劣有所转向,这是善之美好面。 自愿的奉献,是能使自己伟大的曲身。 愿意身不由己地遭受惩罚,是使自己渺小直至消亡的蜷缩。 它们的结合是善的存在,而它们之间的区别才是纯洁的善的奥秘。 然而,证明这善是否存在与推论上帝是否存在一样无意义。 一事物被别于自身的事物证明,既而又用这些被证明过的组合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这是一种远离。 相反,当一个人陈述自己不信上帝,则首先要接近上帝,本是属于,其后才能分裂。 理智的注意力趋向信,是偶然的必然。趋向不信,是必然的偶然。偶然无须证明,必然则更不必。 纯洁的善是不幸的。奉献,有诚心的承受者固然是完满。 为了无动于衷的人民牺牲并没有使其悔改,却继续这牺牲的行为,人们惯常认为的愚蠢的极致,正是不幸的纯洁的善。 要触及纯洁的善就如要在时空以外毁灭时空一样是无止尽的艰难。 正因如此,对它的追求才得以永恒。 05-11-9 阅读之结(七)——光芒如同黑暗 NOTE: 你问我信仰。 它不是让你抛弃一切去投靠的,它是让你投入到自身的苦并自行穿越。所以,相信并等待一个神来泅渡, 是最违背的。 罪本身可是一种牵引,任何事里都存在两种力量,向上和向下,以此平衡。而我们的取向,则是自己没有 的那一端,以此平衡。 因此,判断是容易的,困难的是维持判断。 我们常常能做到认知,却无法贯穿。无法维持长久的甘愿与舍弃。任何简单的事情亦面临这样的困境。 苦痛也在于这认识,只是接近却不是承担。 怀抱生活一种,评判另一种,不可取。 所谓崇高应是低而重的,这样才能将自己埋藏,做他人的土。崇高若是高的,以此来抬升自己,是为贪婪 与虚妄的别种样式。 直觉与爱的结合,我们需要承担的是严格。 虚无就是任何亦可以有。 06-12-4 阅读之结(八)——应在荒芜之中 美而不得,爱而不取。这最终腾空的一生,只为这样的感激。 ——题记
“若我的双眼被人蒙住,我的双手被缚在棍子上,这根棍子将我同事物分开,但我通过它探索着事物。” 引自第1页 在这个世间没有着落,一切事情就存在在那里,你却执意用不适合的方式进入,然后你疼。 为什么那双神圣的眼要跟随。善意的行为,你要刨底去探动机纯洁与否,而纯洁本身不被你触及,然后你疼。 简单的行为,你要掂量意义深邃与否,而深邃本身不被你测量,然后你疼。
“像爱自己那样爱一个陌生人,这意味着爱自己就像爱陌生人一样,两者是对等的。” 引自第1页 要把这个世界当死者般爱。没有对象物,没有可带来新鲜回馈的存活体。 信念甚至不经允许便能产生,显得容易获得,但它让你承受,维持。维持是你看到执念的无果而执念。 这时佛淡化。而其实,驱除执念便是执持了它的别种样式。 把自己放入和谐里,贪图自然而化。舒适的寻求与拒绝同时分割着所有的行进状态。 甚至没有何物在心中值得去否定,不具回归的放逐,残忍的宽容着。 不应寻求不应逃避,虚空,至高的盈满,丧失权利的无知与知觉。
“善行之所以被准许,是因为善行乃一种比痛苦更大的屈辱,一种对依赖的更为内在、也更不容置疑的考验。 感激是必然的,因为这是得到恩惠后的习惯做法。然而,这应是对命运,而不是对某个既定的人的依赖。 因此,施恩者有义务对被施恩者完全隐姓埋名。感激在任何程度上都不应该是一种依恋,因为这是犬儒的感激。” “在人中间,人们能完全认识的只有他们所爱之人的存在。深信他人的真实存在便是爱。” “精神并没有被迫信任何东西的存在。因此,接触存在的惟一手段是承受,是爱。” 引自第1页 变幻的趋向,思维螺旋,却无磨断的绳索。想象之爱,遭受惩罚。死亡不妨碍爱过的人曾经存在, 因此死亡不是否定不是终界,不是退避的通道。 依赖附着于想象的形态,而在前寻之后归无去处。就在那里,在实体与实体的触及里,美若捕获渴望, 丧失了对象物而赋予眼前之物以阻止奔向未来。享受永远在未来,在想象之中。纯洁的爱的代价。 但,几乎没有存在能交予投身到这样的代价中去。纯洁就是无去处。
“我们是求知、有意愿和爱欲的人,一旦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认识、意愿和爱的对象物上时, 我们便清楚地承认,并没有可能实现的对象物。只有谎言才会遮盖这个事实。 这种不可能性的意识迫使我们不断地渴望通过我们所渴求、认识、和意愿的一切来抓住不能把握之物。” “当人们不管做出何种努力,似乎都不可能得到某种东西时,就表明在此层次上有不可跨越的界限, 并表明更换层次和限制破裂的必然性。在此层次上耗尽精力是一种堕落。最好是接受界限,注视它并品尝它带来的全部苦味。” 引自第1页 苦,在探触他人而阻止于自我的时刻。苦,在否定着肯定而肯定这否定的时刻。苦,在知道意愿只能抵达遮蔽的时刻。 然而,是不可能性促使了可能性的寻求。界限在于这荒芜境地无处临界,于是限制着,于是品尝苦。 当你成为实体就处于这无边无际的限制之中。人向着不同的性状里摸索而去,无法取代,无法合而为一,永远的只是相似。 投注于现实的,人们怜,这短暂的血肉之躯。
“赞美,怜悯(尤其是两者的混合)带来真正的动力。然而,应当放弃。” “因此,神秘主义是人类品行的惟一源泉。因为,不相信在尘世的幕后有无垠的慈悲,或是相信这种慈悲在幕前,两者都使人变得残忍。 人世间,上帝的慈悲有四种表现。这是上帝赐予能够静思者的恩惠。这些人的光辉和他们的同情心——即他们身上体现的上帝的同情心。 世界之美。第四个佐证是在人世间根本没有慈悲。” 引自第1页 神秘主义冥想的天赋如何能把上帝慈悲的事业验证到自然中?那永久观看的冷酷无情。 因不设想承接,亦不被承接。在无际的空旷,断绝途径,是无情,是慈悲。 神恩的各种作用之间的撕裂,世界之美,制约宇宙的无情的必然性,构成不可割裂的感知,上帝在人之中,也绝对无法还原为人的任何标准。 呼告撕裂心肺继而撞向沉默。指引是不可获得的,惟用自身爬行丈量,沉默给沉默以回击。 应在荒芜之中。因为应爱的人不在场。 07-9-5 苏格
回应 2011-01-26 23:08:52 -
han (千卷蠹书忘岁月 一杯浊酒信乾坤)
---为实现完全的解脱,不幸是不够的。必须是一种无慰藉的不幸。不应有慰藉。这时不可消磨的慰藉便降临。 ---“他使自己失去自身的神圣。”使自身摆脱尘世,具有奴隶的特性。使自身沦落到由他人占有失控的地步,沦落为一无所有。剥夺自身对尘世的想象的权力。绝对的孤独。人于是就掌握了尘世的真理。2011-05-11 12:35:20
-
【序中】 俄罗斯直承早期希腊语基督思想,形成独特的俄语思想(东正教思想) 信仰是精神的创造。 薇依延循的是帕斯卡尔神秘主义信仰。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分析压迫:薇依指出在压迫的斗争中,被压迫者的反抗若没有同时被粉碎,就只能导致压迫集团的更换和压迫形式的变化。 薇依体味到自己就是受苦大众中的一个,而基督教是受苦人的宗教,但却号召人们以革命代替宗教,它把人的苦难作为理论来谈论... (1回应)
2013-01-13 03:47:04
【序中】 俄罗斯直承早期希腊语基督思想,形成独特的俄语思想(东正教思想) 信仰是精神的创造。 薇依延循的是帕斯卡尔神秘主义信仰。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分析压迫:薇依指出在压迫的斗争中,被压迫者的反抗若没有同时被粉碎,就只能导致压迫集团的更换和压迫形式的变化。 薇依体味到自己就是受苦大众中的一个,而基督教是受苦人的宗教,但却号召人们以革命代替宗教,它把人的苦难作为理论来谈论。 宗教的文字不论是做礼拜用的还是《圣经》中记载,都是为这认识与表达人世间的不幸,这也是唯一能称得上美的文字。 马克思主义用过于简单的方法设计斗争的图表,把人的一切复杂关系都归结于阶级斗争。 【文中】 那么多的当代作家丧失廉耻,热衷自传和忏悔,习惯于把读者引入已荡然无存的内心机密的最后角落,这始终令我震惊不已。 她坚信,真正天才的创作要求高度的灵性,若不经过内心严格的净化,就无法做到完美的表达。 葛斯特莱《西班牙遗嘱》生于1905年,生于西班牙后入英籍,写于1938年,写他在西班牙革命中收监禁和被判死刑的经历。 你不必感到任何不安,倘若你偶尔想到我,那就像童年时曾读过的一本书。我愿意在自己所爱的人心中永不占任何位置,以确信不给他们带来任何痛苦。 弥留,是至高无上的茫茫黑夜,即使是完美无缺者也需要它,以实现绝对的纯洁,为此,我宁愿它是苦涩的。 两种力量主宰着宇宙:光和重力。 过于巨大的不幸使人得不到怜悯,而是厌恶,恐惧和蔑视。 不可谅解伤害我们的人,若这种伤害使我们变得卑贱。应当设想此人并没有使我们变得卑贱,而是反映了我们的真实水平。 伤害他人,就是要从中得到什么。得到什么呢?又必将会重新付出的。人们扩展了自己,发展自己,在他人身上建立虚无以填平自身的虚无。 自助者天助。 一些人,出于对善的爱而走上受苦之路,经历一段时光达到了自身尽头而变得卑劣起来,这是他们的悲剧。 卑下的感情(羡慕、怨恨)是一种蜕变的能量。 人们欠我们的是我们想象他们会给予我们的东西。把这笔债交还给他们。 熵的规律:熵将随着时间而增大,我们这个宇宙是熵增的宇宙,熵是混乱和无序的度量,混乱无序的程度越大,熵增越大。热力学第二定律,体现的就是这个特征。 爱真理意味着承受虚空,继之接受死亡。真理是同死亡在一起的。 信仰永生,相信罪过的功用,相信事情的天意。爱不是慰藉,而是光明。 17世纪百姓敬慕大人物。这是填补虚空的想象产生的效果,自从金钱取而代之以来,这种效果就烟消云散了。两种卑下的效果,而金钱更为甚之。 永远不应去寻求对痛苦的慰藉。因为至福超越了慰藉和痛苦的范围。至福是以另一种感觉被感知的。 忠于基督是困难的,这是一种空洞的忠诚。忠于拿破仑直至为他献身,这要容易的多。忠于囚禁在圣赫勒拿到的拿破仑并不是一种空洞的忠诚。为强者献身可除去死亡的苦涩。同时,使之失去了全部的价值。 在不幸中,生的本能在强行夺走的依恋之物消失后仍存在,并且盲目地紧抓住能成为它支柱的东西,就像植物紧攀着自己的卷须一般。 人们有义务面对不幸。 法利塞人(古犹太教中的一个派别,以严格遵守成文法律著称,《圣经》中称之为言行不一的伪善者。)是一些靠自身力量保持德行的人。 服从于猛兽,而品德高尚的人,是法利赛人。 一位容貌魅力的女人照着镜子,她自然会认为自己就是如此。以为丑妇认为自己并非如此。 品行由拒绝显现出来。 死亡,在我劫取光明的眼中,把纯洁还给被双眼玷污的白日。 必然的两面性:行使的必然和承受的必然。 怀着羞辱和懊悔去做得善行是纯洁的。一切绝对纯洁的善是完全不受意愿所支配的。善是超越的。 不是为了上帝去救助他人,而是在上帝推动下前去救助他人。如弓发出的箭飞向靶子。 在一切事务中,唯有来自外部的、无偿的、意料之外的、有如命运恩赐而不是我们曾去寻找的东西,才是纯洁的快乐。同样,真正的善只能来自外部。从来不是出自我们的努力。 服从必然,而不是服从束缚(在奴隶身上是可怕的虚空)。 行为是天枰的指针。不应触碰指针,而是触碰砝码。对于见解也完全一样。 要使约伯得知世界的美,就得有溃烂和厩肥。 人应行使道成肉身的权利,因为人由于想象而脱离了身体。我们身上源于撒旦的东西便是想像。 爱是我们贫贱的一种标志。上帝只可能爱自己,我们只可能爱他物。 必须拒绝友谊才配得到它。 纯洁,它是绝对无法伤害的。从这意义上说,任何暴力都不能使它变得不纯。但纯洁显然又是极易受伤害的,因为恶的任何侵犯都会使它受苦,任何触及它的罪过在它身上都变成为受苦。 伊凡 卡拉马佐夫说:没有东西能补偿孩子的一滴眼泪。 基督教的无比伟大源于它并不寻求治愈受苦的良药,而是寻求受苦的超自然的用途。 时间是一种暴力,像物那样学会服从。 灵魂因在欢乐中寻求知识而沦丧。为什么?也许,欢乐是无辜的,如果人们不在欢乐中求知的话。只有在受苦中求知才是可行的。 持刀者终将死于刀下。不持刀的人将死于十字架下。 成为无辜者,便是承受整个天地的重量。就是投入抗衡的力量。 当人物净空自身时,就使自身遭受四周天地的压力。 人的苦难包含着上帝的智慧的奥秘,而不是乐趣。任何寻求乐趣的行为都是在寻求人为的天堂,寻求陶醉,寻求增长。但是,这种寻求什么也不会给我们,除非是经验——它却是徒劳的。惟有注视我们的局限和我们的苦难,才是我们处在更高的层次上。 当天地整个地压在我们身上时,除了上帝本身——真的上帝,别无其他可能的抗衡力量。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世界。这个支点就是十字架。 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它摧毁自己的对象物。情侣不可能是一体,那喀索斯也不能是两个人。 不仁慈者不会行善。 必然是上帝的面纱。 真理,并不是作为真理,而是作为善被人寻求。 不要在各种看法中做选择:应当兼收并蓄,并把他们垂直的排列起来,置于各个合适的层次上。正如偶然,命运,天意。 整头奶牛都产奶,虽然人只在奶牛的乳房挤奶。同样,世界产生着神圣。 这个世界由于全无上帝,因此就是上帝本身。 静止不变的戏剧是惟一真正的美。 美:是一种人们看着它而不向它伸手的水果。 凡事在我们身上唤起纯净真实的美的感情的东西中,必有上帝在场。 由于集体的思想不可能作为思想而存在,它便进入物中(符号、机器⋯⋯)。由此而产生这种悖论:物在思维,而人却沦为物的状态。 很少得宽容者爱心少。 受奴役,就是劳动而无永恒的光芒,无诗歌,无宗教。 由于缺少这些,惟有的推动力便是强制和利诱。强制,这意味着压迫民众。利诱,这意味着腐蚀民众。 体力劳动。进入身体的时光。人通过劳动变成物质,正像基督通过圣事圣体变成物质一样。劳动如死亡。
1回应 2013-01-13 03:47:04
-
延陵季子_ (felix culpa)
P8 一些人,出于对善的爱而走上受苦之路,历经一段时光,达到了自身尽头而变得卑劣起来,这是他们的悲剧。 P9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宗教中也一样。由于得不到路易十四的微笑,就自我创造一个朝我们微笑的上帝。 或者还可以自我赞扬。必须要有一种等量的报答。这像重负一样无法避免。 P10 不行使自己拥有的全部权力,这便是承受虚空(le vide)。这违背自然法则:惟有神恩才能办到。 P13 灭欲(佛教)——或称解脱——或称安天命(...2021-12-31 21:03:24
P8 一些人,出于对善的爱而走上受苦之路,历经一段时光,达到了自身尽头而变得卑劣起来,这是他们的悲剧。 P9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宗教中也一样。由于得不到路易十四的微笑,就自我创造一个朝我们微笑的上帝。 或者还可以自我赞扬。必须要有一种等量的报答。这像重负一样无法避免。 P10 不行使自己拥有的全部权力,这便是承受虚空(le vide)。这违背自然法则:惟有神恩才能办到。 P13 灭欲(佛教)——或称解脱——或称安天命(amor fati)——或称绝对善的渴望,都是同一件事:清楚欲念,清楚合目的性的一切内涵,空洞地渴望,无愿望地渴望。 尘世的实在是我们用自己的依恋造成的。这是由我们把我们的实在转移到物上。这丝毫不是外部的实在。外部的实在只是由于完全的超脱才可以感触到。 P14 当人们得知某物是现实的时候,就不能再依恋于它了。As soon as we know that something is real we can no longer be attached to it. 依恋并非它物,只是现实感情中的不足。人们依恋对于某物的拥有,因为人们以为若不再拥有此物,就不再继续存在。We are attached to the possession of a thing because we think that if we cease to possess it, it will cease to exist.许多人并没有的以全部身心去领会,在一个城市被毁灭和他们一去不复返地远离这城市之间有着决然的不同。 P16 想象始终致力于堵住神恩可能通过的缝隙。 一切虚空,产生仇恨、刻薄、苦涩、积怨。人们盼望自己所恨的遭遇恶报,以及人们想象的恶,重建起了平衡。 “西班牙遗嘱”的民兵们想象着胜利以承受死亡,这是想象填满虚空的一例。尽管赢得胜利毫无指望,人们经受着死亡,为的是必将获得胜利的事业,而不是为将被牺牲的事业。……死亡的想法召来抗衡的力量,而这抗衡的力量——神恩除外——只是谎言而已。 P18 时间是一种永恒的形象,但也是永恒的一种代用品。 过去和未来为想象中的高升提供了无限的场所因而阻碍了不幸的拯救功能。因此,弃绝过去和未来是首要的弃绝。 现在不接受目的性。未来也一样,因为未来只不过是将成为现在的东西。但说不清楚。若把同目的性相应的存在于我们身上的这种渴望的矛头对着现在,矛头就穿透现在直向永恒。 这正是绝望的用途,它使人背离未来。 P21 失去某人:人们感到痛苦,死亡,亡者成了想象中的/虚假的对象。但是,人们对他的渴望并不是想象出来的。降至自身,那里正是那种并非想象出来的的渴望所在之地。饥饿:人们想象着食物,但饥饿本身是现实的:被饥饿所占有。死者的在场是想象中的,但他的不在场确实现实的;从此,不在场便是他显现的方式。 P22 圣彼得的背弃。对基督说:我将永远忠诚于你。这已是在背弃基督,因为这意味着忠诚的泉源在他自身而不在神恩。 忠于基督是困难的。这是一种空洞的忠诚。忠于拿破仑直至为他献身,这容易得多。后来殉教者的忠诚也容易得多,因为,那时已有了教会,即许下尘世诺言的一种势力。这是为强者献身,不是为弱者,或是,至少为那些暂时是弱的、却保留着力的光轮的东西献身。 P23 恳求于人,这是一种不顾一切的企图,以使自己的价值体系强行进入他人的思想中。恳求上帝则正相反:试图使神圣的价值进入自己的灵魂。 P24 在世上我们一无所有——因为偶然性会使我们失去一切——除了说“我”的权利。应当交给上帝的正是这个,也就是毁灭。除了毁掉“我”,绝没有任何其他允许我们做的自由行为。 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是我们失去说“我”的权利。没有任何东西,除了极度的不幸。没有什么东西比极度的不幸更糟,它从外部毁掉了“我”,因为从此人们便不再可能自己毁掉这“我”……若是他们失去了“我”,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有私心。……正相反,人被还原为赤裸裸的、植物性的自私。一种无“我”的自私。 只要毁掉“我”的过程一开始,便可阻止任何不幸造成伤害。因为“我”不作强烈的反抗就不会被外在的压力毁掉。若出自对上帝的爱而不作反抗,那么,毁掉“我”就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发生。 P42 倘若我的永恒的得救以某种物的形式出现在这张桌子上,并且只要伸手可以得到的话,我若没得到指令便不会伸手。 P43-44 不应为了基督,而是由基督去救助其他人。让自我消失吧,以使基督通过由我们的灵魂和躯体构成的中介去救助他人。去充当主人派去救助这样的不幸者的奴隶吧!是主人的救助,但救助是针对不幸者的。基督不曾为天主受苦。他应天主之意为人类受苦。 不能说前去救助他人的奴隶是为了主人而这样做的。他什么也没做。即使他光着脚走在钉板上去救不幸者而受苦时,他也什么都没有做。因为他是一名奴隶。 “我们是不中用的奴隶”,也就是说:我们什么都没做。 不是为了上帝去救助他人,而是在上帝推动下前去救助他人,如弓发出的箭飞向靶子。 P45 在祈祷中不应企图得到任何个别之物,除非超自然地获得灵感。因为上帝是普遍的存在。当然,他降临到个人身上。他降临,他降临到创世的行动中;同样,化为肉身、圣事、圣灵启示,等等。但是这是一种降临的运动,从不是上升的运动,是上帝的运动,不是我们的。我们只能按上帝给我们的旨意进行这样的联系。我们的作用是朝向全体。 也许,这正是解决贝尔热关于无法把相对与绝对联系起来的解题的办法。通过上升的运动是不可能的,但通过下降的运动是可能的。 P48 同上帝的正确关系:在静思中是爱,在行动中是作奴隶。不可混淆。怀着爱静思,奴隶一样地行事。 P57 肉体并非使我们远离上帝的东西,它是我们遮在面前的帷幕以在我们和上帝之间制造屏障。 P67 爱需要实在。通过有躯体的外表去爱想象中的人,当人们察觉之时,还有什么比这更残忍的呢?这比死亡更残忍,因为死亡并不妨碍所爱的人曾经存在。 这是对以想象去爱——这种罪过——的惩罚。 P63 玷污,就是更改,就是触摸。美,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东西。对它施威,便是玷污。占有,便是玷污。 纯洁地去爱,就是接受距离,就是酷爱自身和人们所爱之物之间的距离。 P64 对死者的爱若没有被引向根据未来模式构想的虚假的不朽,就是完全纯洁的。因为这是渴望一种不可能再给予任何新东西的无限的生命。人们渴望死者曾经存在,而死者确实曾经存在。 P67 恶的单调:无任何新的东西,在恶中一切全等值。无任何真实的东西,在恶中一切全是想象。 正由于这种单调性数量才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拥有许多的女人(例如唐璜)或许多的男人(例如莫里哀《厌世者》中的塞丽曼娜)等。恶注定具有这种虚假的无限性。这正是地狱所在。 P77 令人惊讶的是,不幸并不能使人高尚。这是因为,当人们想遇到一个不幸者时,便想到他的不幸。然而,不幸者并不想自身的不幸:他的灵魂中充满了自己所能垂涎的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轻快。 P79 基督教的无比伟大源于它并不寻求治愈受苦的良药,而是寻求受苦的超自然的用途。 不幸迫使人承认自认为不可能的东西是实在的。 有一种不幸是:人们无力承受它延续下去,也无力从中摆脱出来。 P87 凡是把十字架上受难仅设想为奉献仪式的人,便会抹去其救世的神秘和救世的苦涩。渴求殉教是远远不够的。十字架远远超过了殉教。 P176 马克思主义者和整个19世纪的大错便是认为,笔直往前走去,就登上了天。 P177 时光在流逝中。消蚀、摧毁了世俗的东西。因此,在过去中有比现时更多的永恒。被充分理解的历史的价值,似普鲁斯特作品中回忆的价值。因此,过去向我们展示了某种既是现实的、又比我们更美好的东西,这种东西能把我们往上拉,未来永远办不到这一点。
回应 2021-12-31 21:03:24 -
Juvenalis (敝而无憾)
我所看到、听到、呼吸到、触摸到、吃到的一切,我所遇的所有人,在同上帝的接触中我要丢掉所有这一切,当在我身上还有什么东西说“我”时,我就要上帝不同这一切接触。 我能为这一切并为上帝做些事情,也就是自我引退,尊重单独会面。 一丝不苟地尽到纯粹人的职责是我得以引退的条件。把我栓在原地、并阻止我引退的绳索正在逐渐磨烂。 Toutes les choses que je vois, entends, respire, touche, mange, tous les êtres que je...2021-12-20 11:29:33 1人喜欢
我所看到、听到、呼吸到、触摸到、吃到的一切,我所遇的所有人,在同上帝的接触中我要丢掉所有这一切,当在我身上还有什么东西说“我”时,我就要上帝不同这一切接触。
我能为这一切并为上帝做些事情,也就是自我引退,尊重单独会面。
一丝不苟地尽到纯粹人的职责是我得以引退的条件。把我栓在原地、并阻止我引退的绳索正在逐渐磨烂。
Toutes les choses que je vois, entends, respire, touche, mange, tous les êtres que je rencontre, je prive tout cela du contact avec Dieu, et je prive Dieu du contact avec tout cela dans la mesure où quelque chose en moi dit je.
Je peux faire quelque chose pour tout cela et pour Dieu, à savoir me retirer, respecter le tête-à-tête.
L’accomplissement strict du devoir simplement humain est une condition pour que je puisse me retirer. Il use peu à peu les cordes qui me retiennent sur place et m’en empêchent.
凡诸物我之所见所闻所吸所触所食,凡诸人我之所遇,如是种种与上帝之联系我皆褫夺,上帝与如是种种之联系我亦褫夺,乃至我中有言我者。
我有所为于如是种种,我有所为于上帝,斯之谓隐,斯之谓任彼直面。
义之惟简,切履行之,虽有索缚我,欲隐而不可得,亦渐磨渐消矣。
回应 2021-12-20 11:29:3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Routledge (2002)9.7分 29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19)9.1分 602人读过
-
Pocket (1993)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岩波書店 (201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你好好睡,我好好读书。等你醒了我们聊柏拉图。 (琼斯黄)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 西蒙娜·韦伊和其他 (simone)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天国在我们心中 (忆未名)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重负与神恩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午谷各 2019-05-11 13:01:13
把自己的生命寄于根本无法触及的东西中。这是不可实现的,这是应当做的。而尘世,这块必然性的领地,除了手段之外,并不给我们提供任何东西。(偶有缺页,但因文字的特质不影响阅读。
2 有用 胡桑 2010-05-17 15:49:09
深邃
3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9-09-20 17:10:42
接触基督教许久,两千年宗教史一笔带过,一方面称许其精神,一方面厌弃其行为,对于中国田园基督教至始至终都没半点好感。今读薇依《重负与神恩》,在善恶的极限不堪重负,可以说是涉及人性的诸多阴暗面,更加坚信了我的这种想法。信仰,绝非胁从盲信,是永远质问一个想象的上帝,是无限探寻自己的内心,是接近一种永恒的命运,在质疑中不断相信,在相信中继续质疑。薇依可以说是给我们了一种坚实的力量,绝非那些几欲化身为上帝处... 接触基督教许久,两千年宗教史一笔带过,一方面称许其精神,一方面厌弃其行为,对于中国田园基督教至始至终都没半点好感。今读薇依《重负与神恩》,在善恶的极限不堪重负,可以说是涉及人性的诸多阴暗面,更加坚信了我的这种想法。信仰,绝非胁从盲信,是永远质问一个想象的上帝,是无限探寻自己的内心,是接近一种永恒的命运,在质疑中不断相信,在相信中继续质疑。薇依可以说是给我们了一种坚实的力量,绝非那些几欲化身为上帝处处传销处处灵修者所能道之。 (展开)
1 有用 孙智正 2012-04-04 00:08:06
不是我的菜,但她好绝对
3 有用 new angel42075 2009-03-08 21:15:22
惟有矛盾才证明我们并非一切。矛盾是我们的贫贱,而我们贫贱的感情是现实的感情。因为,我们的贫贱,我们是臆造不出来的。它是真实的。因此,应当珍视它。其余一切全是想象的
0 有用 ˄·͈༝·͈˄*₎◞ 2022-04-28 12:03:35
@2021-01-18 06:35:45
1 有用 信使 2022-04-26 13:25:36
太发散了,只能说是零散的智慧的碎钻,没有序言的引导正文根本没法看。 20世纪里的基督,比此前离我更加遥远。
0 有用 王泡芙 2022-04-21 19:14:11
神隐没后,人能爱神。
0 有用 庵家死亡幻觉 2022-04-07 19:25:36
谏言集 更分散更晦涩 不了解宗教基础的东西读起来比较吃力
0 有用 氢思 2022-03-22 15:36:07
本科时阅读,不理解便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