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荷] 文森特·凡高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副标题: 凡高自传
原作名: Dear Theo
译者: 平野
出版年: 2001-7
页数: 511
定价: 36.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219204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副标题: 凡高自传
原作名: Dear Theo
译者: 平野
出版年: 2001-7
页数: 511
定价: 36.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219204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书信体自传,由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信组成。书中不仅真实地记述了凡高贫困孤独的生活,突出地反映了他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与独到的见解,还充分地反映了他与弟弟提奥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
亲爱的提奥的创作者
· · · · · ·
-
文森特·凡高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文森特·凡高(1853~1890),1853年3月,凡高出生于荷兰,27岁才开始学画,他一生穷困潦倒,恋爱屡屡失败,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但他在短暂一生中却留下了大量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其代表作《向日葵》等充满绚烂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1873年6月-1881年12月)
第二部分 (1881年12月-1883年9月)
第三部分 (1883年9月-1886年3月)
第四部分 (1886年3月-1890年7月)
译者后记
第二部分 (1881年12月-1883年9月)
第三部分 (1883年9月-1886年3月)
第四部分 (1886年3月-1890年7月)
译者后记
第一部分 (1873年6月-1881年12月)
第二部分 (1881年12月-1883年9月)
第三部分 (1883年9月-1886年3月)
第四部分 (1886年3月-1890年7月)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第二部分 (1881年12月-1883年9月)
第三部分 (1883年9月-1886年3月)
第四部分 (1886年3月-1890年7月)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伦敦 1873年6月 这类书教育我们,爱所包含的内容远比人们一般认为的要多。 拉姆斯盖特 1876年4月 我常把这种感情埋藏在心间,但一次又一次地让它被激发起来。如果让我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尽管我觉得无法完整透彻地表述,那就是“对上帝和对人类的爱。” 艾尔沃斯 1876年7月 如果不靠信仰来加强生存能力和使生存无痛苦可言,那么生存一定会变得无比困难,特别当每天的罪恶随世俗现象的存在有增无减的时候,更其如此。 多德雷赫特 1877年1月 任感使一切变得神圣,将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做许多小事也成为一大义务。发现旧酒好,我就不想要新酒。 阿姆斯特丹 1877年5月 如果我们累了,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吗?如果人活在世上就要拼搏挣扎,那么,困倦和头脑灼痛的感觉不也就是人一直在斗争的表象吗?如果我过去把全部力量都用于人生斗争,那么,我现在就会前进得更远了。 当我们在干一件困难的工作,为追求美好的东西而奋斗时,我们就是在为正义作战,其直接的报偿就是我们与许多邪恶分手了。我们在生活中前进,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内心深处的力量得到了发挥。确实,生活就是作战。我们必须捍卫和保护自己。为了有所进步,我们必须以乐观和勇敢的精神通盘规划,细致考虑。 我的良知告诉我,将来会有番事业要干,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 当我站在伊尔森的遗体旁,只见死亡带来的安详、庄严和肃穆与活着的人们的各种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致于我认为他女儿以简洁的语言说的话是真理:“他已经摆脱了生活的重负,而我们还得继续背着。”我们之所以如此依恋已经过去的日子,是因为我们尽管心情沮丧,仍有愉快的时刻。我们保留着对我们曾喜爱的一切的记忆,当迟暮之年来临,这些记忆就会向我走来。它们没有死去,只是睡着了。采集记忆中的珍宝是件有益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即使有时候我意志消沉,心里充满着忧愁,我们的心灵也还要欢乐起来,像云雀那样不得不在早晨歌唱。对我们曾经爱过的一切回忆,在我们生命的晚年保留下来,重新返回到我们的心里。它们并没有死去,但是它们睡着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亲爱的提奥"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亲爱的提奥"的人也喜欢 · · · · · ·
亲爱的提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8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南海出版公司 (2010)9.1分 2923人读过
-
Plume (1995)9.6分 42人读过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8.0分 346人读过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9.2分 7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传记 (海鹰)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艺术方面的人和事 (1997xhp)
- 新经典文库·Ⅰ (Danys ┇┇ 蓄须专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亲爱的提奥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大弱 2008-10-23 08:36:00
Vincent.
1 有用 裸踝 2008-02-29 17:25:16
一生典藏
2 有用 yuanzui 2011-11-18 08:27:06
一定要看,你会认识真实的凡高
1 有用 Chaouki 2008-06-07 14:25:03
麦田的孩子
54 有用 [ e c h o ] 2011-11-22 07:54:42
看完以后其实我已被卡住说不出什么了。十年之始,梵高是一个痛苦的话痨,如一扎潮湿的木柴,支离破碎无根之树,倔强直立却燃烧不起。十年之中,哪一日不是挣扎和饥饿,上帝定在他的骨子里写入了神秘密码,却只给了他一个提奥,供给他画布颜料,和并不足以维持生命的面包。南法的阳光蒸发掉他最后一丝潮气,在最癫狂中接近真理,泼洒对冲的色彩,用色调的神秘颤动来回应冥冥召唤,继而密集迸发,迅速燃尽。世间对他有太多亏欠,即使... 看完以后其实我已被卡住说不出什么了。十年之始,梵高是一个痛苦的话痨,如一扎潮湿的木柴,支离破碎无根之树,倔强直立却燃烧不起。十年之中,哪一日不是挣扎和饥饿,上帝定在他的骨子里写入了神秘密码,却只给了他一个提奥,供给他画布颜料,和并不足以维持生命的面包。南法的阳光蒸发掉他最后一丝潮气,在最癫狂中接近真理,泼洒对冲的色彩,用色调的神秘颤动来回应冥冥召唤,继而密集迸发,迅速燃尽。世间对他有太多亏欠,即使他死后攀顶,读完他的信,依旧感觉世间对他有太多误解。还是让我们最终记得他最最根本上是一个善良的人,饥寒交迫的整个冬天,与一位老人分享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 (展开)
0 有用 lxksnebh 2022-09-08 12:04:33 浙江
我的治愈良药
0 有用 Okra 2022-03-07 01:09:40
这书好贵。
0 有用 豆友160872410 2021-08-30 06:58:51
无感,作为画家,那梵高无疑是杰出的、优秀的;但是刨去这一身份,作为一个人来说,他简直一无是处。 他频繁跳槽,换过多份工作,发现自己无法胜任社会上的任何工作,只能在家混吃等死。 他几乎没有任何生活技能,所以一贫如洗,一直到死,都是在找父母、弟弟要钱生活。 他在大街上接济穷人,把怀孕的妓女带回家过日子,问题是用的他弟弟的钱在做慈善,看到这里我人都傻了。 他的疾病与自杀,毫无疑问,与人格的失败、生活的贫... 无感,作为画家,那梵高无疑是杰出的、优秀的;但是刨去这一身份,作为一个人来说,他简直一无是处。 他频繁跳槽,换过多份工作,发现自己无法胜任社会上的任何工作,只能在家混吃等死。 他几乎没有任何生活技能,所以一贫如洗,一直到死,都是在找父母、弟弟要钱生活。 他在大街上接济穷人,把怀孕的妓女带回家过日子,问题是用的他弟弟的钱在做慈善,看到这里我人都傻了。 他的疾病与自杀,毫无疑问,与人格的失败、生活的贫穷密不可分,就连唯一值得一提的油画也是死了之后才有人买。换句话说,他是loser。 (展开)
0 有用 IIsy 2020-11-21 18:18:25
你做到了,也死去了。
0 有用 绫野蓝 2020-08-15 11:19:34
书信里的梵高是怎么样的呢?情绪波动、自我怀疑、敏感……他太能让敏感的人产生共情了,时而对生活充满热情,觉得光明的一切只是尚未到来,时而对生活充满绝望,觉得无尽的荒野无法走过。提奥是他的树洞,是精神寄托,日常生活里没什么朋友,于是所有的情绪都倾泻在书信里,这一生的情感历程都很好地在信中表露出来。年轻的时候,也像个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期待和信心,喜欢《双城记》里的卡顿,因为觉得自己也是那样,... 书信里的梵高是怎么样的呢?情绪波动、自我怀疑、敏感……他太能让敏感的人产生共情了,时而对生活充满热情,觉得光明的一切只是尚未到来,时而对生活充满绝望,觉得无尽的荒野无法走过。提奥是他的树洞,是精神寄托,日常生活里没什么朋友,于是所有的情绪都倾泻在书信里,这一生的情感历程都很好地在信中表露出来。年轻的时候,也像个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期待和信心,喜欢《双城记》里的卡顿,因为觉得自己也是那样,内心清醒却不得不妥于现实,可是渐渐地,他的信念与社会给予的开始显露出矛盾,他不再愿意妥协,开始在矛盾中挣扎,被生活逐渐打败,开始成为一个“负担”,被击垮了自尊,开始进入绝望,最终没有走出荒野。但在绝望中,他仍然愿意把希望给予丑陋的、衰老的、穷苦的人,啊谁能不爱梵高呢!谁能不赞美提奥呢!#08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