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分为理解货币、理解银行、政府干预三大部分,共十四章。全书以美国的历史和现状为背景,详细论述了货币、银行和政府干预的本质、功能,描述了其历史变迁过程,分析了目前体制中存在着的深层次问题,并对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理性思索。深入、详细、全面、系统的描述,形成本书最为突出的特色。
马丁・迈耶(Martin Mayer) 很多年以来,马丁・迈耶一直是金融新闻领域最为人熟知的名字。他出版过众多关于广告、教育、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巨著,他曾无数次在美国、欧洲、巴西等国举办的银行家会议上发表过演讲。马丁・迈耶曾于不同时期在几乎所有商业杂志上都发表过文章,并且连续三年担任《美国银行家》的封面专栏作家。
书的风格有点像《烟草的命运》,都是知名记者对产业的深度报道。但也和哪本书一样,又厚又长,除了目录体现出了逻辑之外,论述散漫而没有纲要。不知道是否算美式深度报道的通病了,作者总喜欢跳跃时间来回叙述,一会儿是二战前,一会儿就到了六七十年代。更难受的是作者总喜欢举些无足轻重的人名与数字,去讲那些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却不是在为某个主题服务。因为没有纲要性文字,读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好象在大海里对着一滴水... 书的风格有点像《烟草的命运》,都是知名记者对产业的深度报道。但也和哪本书一样,又厚又长,除了目录体现出了逻辑之外,论述散漫而没有纲要。不知道是否算美式深度报道的通病了,作者总喜欢跳跃时间来回叙述,一会儿是二战前,一会儿就到了六七十年代。更难受的是作者总喜欢举些无足轻重的人名与数字,去讲那些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却不是在为某个主题服务。因为没有纲要性文字,读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好象在大海里对着一滴水看显微镜,一滴一滴观察,再怎么努力也见不到大海的全貌。而且书里所写的技术也已经老了,银行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其之快。这实在不适合想学金融的人看,似乎是为那些对很多行业都有兴趣,但并不希望系统学习,又希望得到些可供谈资的细节的人所准备的。 (展开)
我承认迷茫了,我想知道我可以做什么。
无可读性
现在中文英文都不再版,买不到新书了。这本书理应受到更多关注。多么好的一本当代美国银行史,虽然简单不全面,但是已经非常好了。
里面有些观点、思路确实很受启发。但由于对美国货币史了解不多,加上翻译有点乱,好些地方读一遍不知所云。所以,有机会得重读一次。
还是有帮助的
不实用
很好的书,但要仔细读。
> 更多短评 8 条
> 26人在读
> 31人读过
> 471人想读
订阅关于大银行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二白 2017-02-26 17:19:38
书的风格有点像《烟草的命运》,都是知名记者对产业的深度报道。但也和哪本书一样,又厚又长,除了目录体现出了逻辑之外,论述散漫而没有纲要。不知道是否算美式深度报道的通病了,作者总喜欢跳跃时间来回叙述,一会儿是二战前,一会儿就到了六七十年代。更难受的是作者总喜欢举些无足轻重的人名与数字,去讲那些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却不是在为某个主题服务。因为没有纲要性文字,读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好象在大海里对着一滴水... 书的风格有点像《烟草的命运》,都是知名记者对产业的深度报道。但也和哪本书一样,又厚又长,除了目录体现出了逻辑之外,论述散漫而没有纲要。不知道是否算美式深度报道的通病了,作者总喜欢跳跃时间来回叙述,一会儿是二战前,一会儿就到了六七十年代。更难受的是作者总喜欢举些无足轻重的人名与数字,去讲那些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却不是在为某个主题服务。因为没有纲要性文字,读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好象在大海里对着一滴水看显微镜,一滴一滴观察,再怎么努力也见不到大海的全貌。而且书里所写的技术也已经老了,银行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其之快。这实在不适合想学金融的人看,似乎是为那些对很多行业都有兴趣,但并不希望系统学习,又希望得到些可供谈资的细节的人所准备的。 (展开)
1 有用 康德拉季耶夫 2012-05-12 20:26:50
我承认迷茫了,我想知道我可以做什么。
1 有用 吴鸭嘴 2013-11-08 12:41:23
无可读性
1 有用 Jay 2014-05-08 15:04:16
现在中文英文都不再版,买不到新书了。这本书理应受到更多关注。多么好的一本当代美国银行史,虽然简单不全面,但是已经非常好了。
0 有用 禾杆草 2012-03-25 23:07:43
里面有些观点、思路确实很受启发。但由于对美国货币史了解不多,加上翻译有点乱,好些地方读一遍不知所云。所以,有机会得重读一次。
0 有用 鱼丸子 2023-02-06 12:19:10 湖北
还是有帮助的
0 有用 风寒感冒爱睡觉 2018-04-03 08:22:22
不实用
6 有用 二白 2017-02-26 17:19:38
书的风格有点像《烟草的命运》,都是知名记者对产业的深度报道。但也和哪本书一样,又厚又长,除了目录体现出了逻辑之外,论述散漫而没有纲要。不知道是否算美式深度报道的通病了,作者总喜欢跳跃时间来回叙述,一会儿是二战前,一会儿就到了六七十年代。更难受的是作者总喜欢举些无足轻重的人名与数字,去讲那些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却不是在为某个主题服务。因为没有纲要性文字,读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好象在大海里对着一滴水... 书的风格有点像《烟草的命运》,都是知名记者对产业的深度报道。但也和哪本书一样,又厚又长,除了目录体现出了逻辑之外,论述散漫而没有纲要。不知道是否算美式深度报道的通病了,作者总喜欢跳跃时间来回叙述,一会儿是二战前,一会儿就到了六七十年代。更难受的是作者总喜欢举些无足轻重的人名与数字,去讲那些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却不是在为某个主题服务。因为没有纲要性文字,读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好象在大海里对着一滴水看显微镜,一滴一滴观察,再怎么努力也见不到大海的全貌。而且书里所写的技术也已经老了,银行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其之快。这实在不适合想学金融的人看,似乎是为那些对很多行业都有兴趣,但并不希望系统学习,又希望得到些可供谈资的细节的人所准备的。 (展开)
0 有用 呼叫的石头 2015-11-18 17:56:35
很好的书,但要仔细读。
1 有用 Jay 2014-05-08 15:04:16
现在中文英文都不再版,买不到新书了。这本书理应受到更多关注。多么好的一本当代美国银行史,虽然简单不全面,但是已经非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