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专门赏析著作。他用的是古代诗话的体式,表达的却是全新的文学观念。同一般的文学赏析著作不同,钱钟书的文字无一字无来处,他把汉代经师注经的方法、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融会贯通,开创了全新的学术体式。然而这种学术体式只有他才能运用到如此完美的程度。
目录 · · · · · ·
一 诗分唐宋
二 黄山谷诗补注 附论比喻 【附说一】山谷钩章摘句
三 王静安诗 【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
四 诗乐离合 文体递变 【附说三】西人言诗乐离合 【附说四】八股文 【附说五】退之以文为诗 【附说六】西人论以文为诗 【附说七】西人论文体演变 评近人言古诗即史
五 性情与才学
六 神韵【附说八】神
· · · · · · (更多)
二 黄山谷诗补注 附论比喻 【附说一】山谷钩章摘句
三 王静安诗 【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
四 诗乐离合 文体递变 【附说三】西人言诗乐离合 【附说四】八股文 【附说五】退之以文为诗 【附说六】西人论以文为诗 【附说七】西人论文体演变 评近人言古诗即史
五 性情与才学
六 神韵【附说八】神
· · · · · · (更多)
一 诗分唐宋
二 黄山谷诗补注 附论比喻 【附说一】山谷钩章摘句
三 王静安诗 【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
四 诗乐离合 文体递变 【附说三】西人言诗乐离合 【附说四】八股文 【附说五】退之以文为诗 【附说六】西人论以文为诗 【附说七】西人论文体演变 评近人言古诗即史
五 性情与才学
六 神韵【附说八】神
七 李长吉诗
八 长吉诗境
九 长吉字法
一○ 长吉曲喻
一一 长吉用啼泣字 【附说九】心与境
一二 长吉用代字
一三 长吉与杜韩
一四 长吉年命之嗟 【附说十】义和扶马
一五 模写自然与饰自然
一六 宋人论韩昌黎
一七 昌黎与大颠
一八 荆公用昌黎诗 诗用语助
一九 荆公诗注
二○ 宋人论昌黎学问人品
二一 朱子论荆公东坡
二二 辨奸论
二三 朱子书与诗
二四 陶渊明诗显晦
二五 张文昌诗
二六 赵松雪诗 【附说十一】方虚谷主诗中用虚字
二七 王渔洋诗
二八 妙悟与参禅
二九 竟陵诗派
三○ 渔洋竹�说诗 竹�诗 【附说十二】田山姜说诗
三一 说圆
三二 剑南与宛陵
三三 放翁诗 【附说十三】诚齐诗尝音
三四 放翁与中晚唐人
三五 放翁诗词意复出议论违牾
三六 放翁自道诗法
三七 放翁二痴事二官腔
三八 瓯北论诗 瓯北诗
三九 龚定庵诗
四○ 袁蒋赵三家交谊
四一 蒋心余诗
四二 明清人师法宋诗 桐城诗派
四三 施北研遗山诗注
四四 遗山论江西派
四五 金诗与江西派
四六 刘静修诗
四七 静修读史评
四八 文如其人 【附说十四】以目拟文 【附说十五】文如其人与文本诸人
四九 梅宛陵
五○ 贺黄公以下论宛陵诗
五一 七律杜样
五二 钱�石诗
五三 学人之诗
五四 �石诗以文为诗用语助
五五 �石言情诗
五六 �石七律对联
五七 �石萃古人句律之变
五八 清人论�石诗
五九 随园诗话
六○ 随园非薄沧浪
六一 随园主性灵 【附说十六】得心应手
六二 随园诗学於名家深而於大家浅
六三 随园深非诗分朝代
六四 随园论三都两京赋
六五 长干一塔一诗人
六六 �远意相随
六七 王延年梦
六八 春江水暖鸭先知
六九 随园论诗中理语 【附说十七】说理诗与偈子 【附说十八】 释老生死之见 【附说十九】山水通於理趣
七○ 随园述方望溪事
七一 孟东野吹角诗
七二 诗与时文
七三 周栎园论诗�语
七四 王荆公改诗
七五 代字
七六 俗语出诗句
七七 山谷午梦诗
七八 摘茅朱联
七九 学问如居室
八○ 咏始皇
八一 摘曹史句
八二 摘陈尹句
八三 随园推杨诚齐
八四 以禅喻诗
八五 祝芷堂绝句
八六 章实齐与随园 【附说二十】六经皆史 【附说二十一】
八七 随园记事之诬
八八 自瑞蒙论诗与严沧浪诗话 【附说二十二】神�经验【附说二十三】声无哀乐
八九 诗中用人地名【附说二十四】雪里芭蕉
九○ 庚子山诗
九一 论难一概
〔补遗〕
一 波德莱尔论分合
二 镜花水月
三 钟谭以禅说诗
四 圆
五 遗山诗注
六 阎百诗评欧公语出处
七 柏梁体
八 俞曲园与袁随园
九 篇终余味
一○ 释氏不重文字
―一 神秘主义之矛盾
一二 破我
一三 二我
一四 在我而非我
一五 非我而仍是我
一六 悟喻如电光火光
一七 克尔恺郭尔论黑格尔辩证法
一八 麻了心
谈艺录补订
谈艺录补订补正
谈艺录补订补正之二
· · · · · · (收起)
二 黄山谷诗补注 附论比喻 【附说一】山谷钩章摘句
三 王静安诗 【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
四 诗乐离合 文体递变 【附说三】西人言诗乐离合 【附说四】八股文 【附说五】退之以文为诗 【附说六】西人论以文为诗 【附说七】西人论文体演变 评近人言古诗即史
五 性情与才学
六 神韵【附说八】神
七 李长吉诗
八 长吉诗境
九 长吉字法
一○ 长吉曲喻
一一 长吉用啼泣字 【附说九】心与境
一二 长吉用代字
一三 长吉与杜韩
一四 长吉年命之嗟 【附说十】义和扶马
一五 模写自然与饰自然
一六 宋人论韩昌黎
一七 昌黎与大颠
一八 荆公用昌黎诗 诗用语助
一九 荆公诗注
二○ 宋人论昌黎学问人品
二一 朱子论荆公东坡
二二 辨奸论
二三 朱子书与诗
二四 陶渊明诗显晦
二五 张文昌诗
二六 赵松雪诗 【附说十一】方虚谷主诗中用虚字
二七 王渔洋诗
二八 妙悟与参禅
二九 竟陵诗派
三○ 渔洋竹�说诗 竹�诗 【附说十二】田山姜说诗
三一 说圆
三二 剑南与宛陵
三三 放翁诗 【附说十三】诚齐诗尝音
三四 放翁与中晚唐人
三五 放翁诗词意复出议论违牾
三六 放翁自道诗法
三七 放翁二痴事二官腔
三八 瓯北论诗 瓯北诗
三九 龚定庵诗
四○ 袁蒋赵三家交谊
四一 蒋心余诗
四二 明清人师法宋诗 桐城诗派
四三 施北研遗山诗注
四四 遗山论江西派
四五 金诗与江西派
四六 刘静修诗
四七 静修读史评
四八 文如其人 【附说十四】以目拟文 【附说十五】文如其人与文本诸人
四九 梅宛陵
五○ 贺黄公以下论宛陵诗
五一 七律杜样
五二 钱�石诗
五三 学人之诗
五四 �石诗以文为诗用语助
五五 �石言情诗
五六 �石七律对联
五七 �石萃古人句律之变
五八 清人论�石诗
五九 随园诗话
六○ 随园非薄沧浪
六一 随园主性灵 【附说十六】得心应手
六二 随园诗学於名家深而於大家浅
六三 随园深非诗分朝代
六四 随园论三都两京赋
六五 长干一塔一诗人
六六 �远意相随
六七 王延年梦
六八 春江水暖鸭先知
六九 随园论诗中理语 【附说十七】说理诗与偈子 【附说十八】 释老生死之见 【附说十九】山水通於理趣
七○ 随园述方望溪事
七一 孟东野吹角诗
七二 诗与时文
七三 周栎园论诗�语
七四 王荆公改诗
七五 代字
七六 俗语出诗句
七七 山谷午梦诗
七八 摘茅朱联
七九 学问如居室
八○ 咏始皇
八一 摘曹史句
八二 摘陈尹句
八三 随园推杨诚齐
八四 以禅喻诗
八五 祝芷堂绝句
八六 章实齐与随园 【附说二十】六经皆史 【附说二十一】
八七 随园记事之诬
八八 自瑞蒙论诗与严沧浪诗话 【附说二十二】神�经验【附说二十三】声无哀乐
八九 诗中用人地名【附说二十四】雪里芭蕉
九○ 庚子山诗
九一 论难一概
〔补遗〕
一 波德莱尔论分合
二 镜花水月
三 钟谭以禅说诗
四 圆
五 遗山诗注
六 阎百诗评欧公语出处
七 柏梁体
八 俞曲园与袁随园
九 篇终余味
一○ 释氏不重文字
―一 神秘主义之矛盾
一二 破我
一三 二我
一四 在我而非我
一五 非我而仍是我
一六 悟喻如电光火光
一七 克尔恺郭尔论黑格尔辩证法
一八 麻了心
谈艺录补订
谈艺录补订补正
谈艺录补订补正之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于相习而安、所操以守者,每厌其无聊而忽生怠心,或疑其无补而忽生悔心。于是学问者萌捐书之念,事功者起倦勤之思······然而悔心怠心往往如水沤石火,乍生还灭,未渠改弦易辙······匹似转磨之驴,忽尔顿足不进,引吭长鸣,稍抒其气,旋复帖耳踏陈迹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0页 -
流俗以为艺事有敲门砖,鸳鸯绣出,金针可度,只须学得口诀手法,便能成就。此说洵足为诗窖子、画匠针砭。然矫枉过正,诸凡意到而笔未随、气吞而笔未到之境界,既忽而不论,且一意排除心手间之扞格,反使浅尝妄作、畏难取巧之徒,得以直书胸臆为借口。夫艺也者,执心物两端而用厥中。兴象意境,心之事也;所资以驱遣而抒写兴象意境者,物之事也。物各有性:顺其性而恰有当于吾心;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其性有必不可逆,乃折吾心以应物。一艺之成,而三者具焉。自心言之,则生于心者应于手,出于手者形于物,如《吕览·精通》篇所谓:“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自物言之,则以心就手,以手合物,如《庄子·天道》篇所谓:“得手应心”,《达生》篇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Croce执心弃物,何其顾此失彼也。夫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技术工夫,习 物能应;真积力久,学化于才,熟而能巧。专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须技巧也,更非若须技巧即不成大家也。“画以心不以手”,立说似新,实则王子安“腹稿”、文与可“胸有成竹”之类,乃不在纸上起草,而在胸中打稿耳。其由尝试以至成功,无乎不同。胸中所位置安排、删削增改者,亦即纸上之文字笔墨,何尝能超越迹象、废除技巧。纸上起草,本非全盘由手;胸中打稿,亦岂一切唯心哉。《朱文公集》卷四十五《答杨子直书》之一云:“身心内外,初无间隔。所谓心者,固主乎内。而凡视听言动出处语默之见于外者,亦即此心之用,而未尝离也。今于其空虚不用之处,则操而存之;于其流行运用之实,则弃而不省。此于心之全体,虽得其半,而失其半矣。”高攀尤《困学记》云:“心不专在方寸,浑身是心。”融澈之论,正可移用。是以G.C.Lichtenberg游英,睹名伶Garrick演剧,嚬笑运为,无不入妙,叹曰:“此人竟体肌肉中,无处非灵心。”《梁书·裴子野传》:“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谈艺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1 条 )



蒋寅:钱钟书清代诗学评论刍议
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02期 【摘 要】钱钟书对清代诗学的论述是20世纪清代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谈艺录》中有关清代诗学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清代诗学研究。钱钟书凭借他过人的学识和特殊的学术渊源,不仅揭示了清诗史的若干重要环节,为一些著名诗...
(展开)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9.5分 80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9.3分 307人读过
-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9.5分 172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1)9.6分 9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非小说类| (蜜蜂)
- 【经典】中文系必读书目(北大清华) (陳初之)
- 比较文学,北大复旦学者联合推荐书目 (什么粥)
- 清代知识谱系 (北望)
- 蒋寅老师给研究生开的必读书目 (ariost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谈艺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138 有用 137710 2014-07-26 18:15:55
我开始喜欢钱钟书是因为书里这么一段话。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提,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可映面。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
1 有用 Dududu自己玩 2018-08-16 23:47:54
曩者年少,力不自量,心即倾倒,开卷无功者再。是书也,公之潘江,我之潘鬓,岁迁月流,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公已昔人,我兹掩卷。
1 有用 半醒着的猫 2012-02-12 19:46:21
还是没看懂。。。。。。
19 有用 若存 2014-03-17 12:35:42
终于看完了,很感慨。比起来那些剖析毫芒的文艺批评,更有感的是与此相关的人情世态,还有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的蜕变。
0 有用 傅有田 2006-04-01 14:47:59
在读,有点累
0 有用 hehehehehe 2023-01-12 13:14:59 浙江
好
0 有用 婷婷 2022-10-23 10:46:31 江苏
@2020-08-03 16:05:56
0 有用 hehehe 2022-09-17 18:23:59 浙江
好
0 有用 霜降 2022-04-07 18:28:01
经典
1 有用 撄宁者 2022-01-22 21:28:38
钱氏之学识博闻可见一斑,仅几页引用外国文艺批评不下十处,有引修辞学,西方为诗学,思辩与字源,诗史之分,艺术写心,神圣本质。但其见识已广,自然也难没有言其掉书袋,卖弄的嫌疑,可能也是大多数文人的通病。或曰从李贺之诗鬼引申英诗之鬼才,又辩李白非为之鬼。凡此云云,只能说今人有助于科技自是能达到如此列举,但在当时,只靠人力所录,彼此交连,也确是不容易。钱氏对于李贺之爱,胜过他人多矣,可能二人俱有一种“鬼气... 钱氏之学识博闻可见一斑,仅几页引用外国文艺批评不下十处,有引修辞学,西方为诗学,思辩与字源,诗史之分,艺术写心,神圣本质。但其见识已广,自然也难没有言其掉书袋,卖弄的嫌疑,可能也是大多数文人的通病。或曰从李贺之诗鬼引申英诗之鬼才,又辩李白非为之鬼。凡此云云,只能说今人有助于科技自是能达到如此列举,但在当时,只靠人力所录,彼此交连,也确是不容易。钱氏对于李贺之爱,胜过他人多矣,可能二人俱有一种“鬼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