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汪见殊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2012-07-26 19:43:54 253人喜欢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三)古驿道上相失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悲沉的部分吧……用这样的梦的笔法。而之后的回忆里,即使一生坎坷,都因为有“我们仨”,而被轻轻带过,平淡的琐碎与被放大的快乐,是注入笔端的涓涓细流。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
散步真是好习惯呀~
这段读来感觉极为美好。 (二)
(英国的土豆………………) (三)
(钟书好萌,杨绛好能干……) 以上二人在英国的部分倒是全书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杨绛先生在回忆着写这段最快乐时光时,大概也是含着笑的吧。所有的沉重都还没有露出端倪,两个在后世看来极有分量的人物,那时是在国外读书刚开始自己过日子的年轻人,透着一股子新鲜和俏皮劲,生动美好极了。 (四)
(五)
(六)
(神逻辑呀!)
(八)
圆圆手足的骨骼造型都和钟书的手脚一模一样;圆圆安静,手脚不麻利,像钟书;圆圆胆子大,像钟书;圆圆格物致知,像钟书;两个指头翻书像钟书,翻得快像钟书…… 总是这些描述打动我。她看钟书,就算是调侃,也样样是好的,亲切的,她的圆圆像钟书,也是样样好的……这种深切又温柔的感情,在这些描述中,化成了一体,都是一种尽善尽美的无瑕。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保持一双新鲜新奇的眼和”探险“的兴致,最难得呀) (十五)
(十六)
读到此处,想到一周前,杨先生一百零一岁了,感慨莫名。
夏洛不茗 (我是女主角我可不能死啊)
2012-06-28 14:41:19 179人喜欢
P5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P67
P75
P79
P80
P84
P87
P93
P112
P121
P122
P139
P150
P155
P158
P
小粥
2012-02-27 20:55:58 85人喜欢
在大学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满是感动。 【杨文: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先生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为了完成他们的心愿,坚持写完了这本可以称作回忆录的书,书中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想,虽然他们已不在世上,但回想相守的日子,杨先生定能感受到他们在身边,倾听她娓娓道来关于一家三口的点滴。虽然亲人爱人先自己而去,虽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虽然在这个无法称之为家的寓所独自生活,杨先生还是在笔下寻到一点慰藉。拥有回忆的人是幸福的。席慕容说【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 】杨先生守着这份坚持,静穆淡然的写下关于他们仨的回忆,是千里奔赴,会一场相约。
Leslie (人间有味是清欢)
2012-07-07 18:42:57 30人喜欢
1.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2.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钟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3. 钟书面目黧黑,头发也太长了,穿一件夏布长衫,式样很土,布也很粗。他从船上为女儿带回一只外国橘子。圆圆见过了爸爸,很好奇地站在一边观看。她接过橘子,就转交妈妈,只注目看着这个陌生人。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这是圆圆的原话,我只把无锡话改为国语。我当时非常惊奇,所以把她的话一字字记住了。 钟书悄悄地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圆圆立即感化了似的和爸爸非常友好,妈妈都退居第二了。圆圆始终和爸爸最“哥们”。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他是否说“你一生出来,我就认识你”?是否说“你是我的女儿”?是否说“我是你的爸爸”?我们三个人中间,我是最笨的一个。钟书究竟说了什么话,一下子就赢得女儿的友情,我猜不出来,只好存疑,只好永远是个谜了。反正他们两个立即成了好朋友。 4.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5.这段时期,钟书和我各随代表团出国访问过几次。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 6.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7. 我们每天都出门走走,我们爱说“探险”去。早饭后,我们得出门散散步,让老金妻女收拾房间。晚饭前,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因为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 牛津是个安静的小地方,我们在大街、小巷、一个个学院门前以及公园、郊区、教堂、闹市,一处处走,也光顾店铺。我们看到各区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 牛津人情味重。邮差半路上碰到我们,就把我们的家信交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等着,很客气地向我们讨中国邮票。高大的警察,带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门推推,看是否关好;确有人家没关好门的,警察会客气地警告。我们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 8.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D (时光是琥珀)
2012-05-08 20:24:19 29人喜欢
霂璇 (神冲)
2011-01-27 06:08:44 153人喜欢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cherry1020
2017-09-08 09:27:59 21人喜欢
##这大概是书中最悲情的句子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手法,把生离死别描述的如歌如泣,悲伤却又浪漫: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2.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我不敢做梦了。可是我不敢不做梦。”
3 “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就在这一瞬间,我也完全省悟了。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住旁边的柳树,四下里观看,一面低声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的祝福回去。”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4“ 我睁眼身在客栈。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 我初住客栈,能轻快地变成一个梦。到这时,我的梦已经像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我当初还想三个人同回三里河的家。自从失去阿圆,我内脏受伤,四肢也乏力,每天一脚一脚在驿道上走,总能走到船上,与钟书相会。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5“我眼前一片昏黑,耳里好像能听到哗哗的水声。一个人在昏黑的乱山里攀登,时间是漫长的。我是否在山石坳处坐过,是否靠着大树背后歇过,我都模糊了。我只记得前一晚下船时,钟书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他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山顶上,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6.”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7.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8“ 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停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
9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关于读书:
1. 我们也常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个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是全诗最欠妥帖的字;妥贴的字有黏性,忘不了。那段时候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
2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3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4 钟书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他是引用桐城前辈语:“子弟二十不狂没出息,三十犹狂是没出息”。
##关于生活
1. 我们每天都出门走走,我们爱说“探险”去。早饭后,我们得出门散散步,让老金妻女收拾房间。晚饭前,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因为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 牛津是个安静的小地方,我们在大街、小巷、一个个学院门前以及公园、郊区、教堂、闹市,一处处走,也光顾店铺。我们看到各区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
2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是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3. 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尾声: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钟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 相聚相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6 5
2012-05-15 01:08:37 21人喜欢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九拓 (要睡在大地上,烧柴做饭)
2012-07-09 20:21:45 19人喜欢
田苹果 (Still waters run deep.)
2011-01-28 13:41:30 45人喜欢
读完《我们仨》的翌日午后,在一个偏僻又安静的小饭馆吃饭,突然想起来写点儿。 杨绛老师整本书中描述的家庭生活异常的和睦幸福,对于一般人可望不可及。 但仔细想来,书中关于别离、动荡、关于如何“梅花香自苦寒来”,都只给予简单几处形容,她把大量篇幅给了相聚的喜悦,给了共享的天伦之乐。于是,这些苦难就真的被读书人忽略,仿佛他们共同经历过的生活本就这样平坦,每日面对小又琐碎的困难,快乐被足量放大。 留学、文革、终日苦读、平凡学生成长为翻译界泰斗,这些过程单是想想都谈何容易,经历过的人会懂,只不过有人用超级放大镜琢磨苦难,有人更愿意一笔带过,从此以后,在大多数人包括他自己的回忆中,曾经的苦难也就成真似的只有那么一丁点儿。 也有共鸣,杨绛老师家的氛围和我的家有许多相像之处,读书过程中经常感受到爸妈甚至西安奶奶的影子,回顾见自己成长的一点一滴,比如:我和我爸也是哥们;我们仨也在不同场合扮演彼此不同的角色;即使今日分隔两地,仍抱定团聚信念,为了最后的胜利,我们正分头与各自生活中所受苦难顽强抗争! 我从未有过鸿鹄之志,这跟从小爸妈寄予我的无异,我们都希望我健康快乐为重,至于能否成才,是后话。他们在我成长的最关键时期选择对我放任自流,我选择到自己最喜欢但令全部人费解的事做了(并一直坚持至今)。我感谢他们,感激和他们俩共同组成属于我们的我们仨。我不求名利,不求荣华富贵,不求找到天子般的另一半,最大愿望唯有团聚,粗茶淡饭,时常有机会结伴“探险”,促膝谈天,终日不绝于耳的絮叨也都难得。 因为有引以为豪的爸妈,这些年我一直过的快乐自由,被人羡慕。 兔年新年,必须回家,上次返京时哭的郎里格朗,已经四年,我还是没能喜欢上孤零零的北京,仍想叛逃,常想放弃。但我要求自己健康,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好好迎接团聚之日,这天终将到来,我们仨和杨绛老师他们仨一样,即时有朝一日生死相隔,仍将时刻彼此挂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我们仨
汪见殊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2012-07-26 19:43:54 253人喜欢
夏洛不茗 (我是女主角我可不能死啊)
2012-06-28 14:41:19 179人喜欢
小粥
2012-02-27 20:55:58 85人喜欢
Leslie (人间有味是清欢)
2012-07-07 18:42:57 30人喜欢
D (时光是琥珀)
2012-05-08 20:24:19 29人喜欢
霂璇 (神冲)
2011-01-27 06:08:44 153人喜欢
cherry1020
2017-09-08 09:27:59 21人喜欢
6 5
2012-05-15 01:08:37 21人喜欢
九拓 (要睡在大地上,烧柴做饭)
2012-07-09 20:21:45 19人喜欢
田苹果 (Still waters run deep.)
2011-01-28 13:41:30 45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