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说起来倒也可笑,19年买的这本书最近才翻开读。刚开始还以为是哪里捡来的,因为书本的质量不像是新书的样子。我开始思索起当时买这本书的缘由,大概是那年父母那边常催着我老家,责骂我不该在外发展。兴许是看了这本书能理解父母的心境,又或者想去寻找我那份缺失了的爱。只不过当时无心读书,遂吃了灰。 言归正传,杨绛先生这本书写的着实细腻,也像流水一般,讲述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书中杨绛先生称为石子,并夸圆圆的最多)。书中杨绛先生多对丈夫和女儿夸赞较多,而却常谦虚的"贬低"自己不中用,或是不及他们。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对钱钟书和钱瑗的偏爱吧。三人的感情极其的好,钱钟书可以和女儿一起成为小孩子玩耍,女儿大了以后也甚至想陪在父母身上不想嫁人。 另一个让我佩服的点是,三人对于书籍的痴迷程度。原文是这样说的: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女儿在外公那里的评价也是"读书的种子"。受父母的影响,书中描绘了小时候的钱瑗在翻阅他们书籍,学习文字的种种趣事。我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当代人仍需谨记。 杨绛先生写这本回忆时,丈夫和女儿已经相继离世了,写书亦是追思。从二人去英国留学开始记,后辗转法国,后来有了圆圆回国。接着抗日战争,生存在上海孤岛,又怕空袭躲避苏州。再后来,以为新中国成立,会安稳很多,不料又有反右,双反,四清,文革等迫害,流离失所,四处搬家。可见文人在当时生活的艰苦,不仅要能屈能伸还要有智慧。三人也是时散时聚,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时光。终于在暮年才有一个安顿的居处(三里河寓所),但老病相催,他们也在人生道路上走到了尽头。我用四天读完了他们仨近百年的生活,看到最后不禁有些怅然若失。 已下是书本中最后一页的原话: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时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读《我们仨》
> 去我们仨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无趣的个人生活杂记而已(Nikki薄荷味)
爱是平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renew)
边看边哭,一直哭一直哭(Dobby is free)
这段是什么意思实在不理解(www)
称杰出女性为“先生”的用法已经过时了(人类植物)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