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 · ·
《窦娥冤》故事
第一回 窦秀才赶考卖女
蔡老妪免贷得媳
第二回 赛卢医赖帐起歹心
蔡婆婆讨债惹灾祸
第三回 张驴儿贪妇思淫
蔡婆婆引狼入室
第四回 窦端云誓不再嫁
张驴儿好梦难圆
第五回 赛卢医惧祸远逃
张驴儿弄巧成拙
第六回 赃官贪财错判案
弱女遭诬蒙大冤
第七回 哭刑场呼天抢地
遂三愿天不掩冤
第八回 窦天章廉访楚州
州厅驿冤魂显影
第九回 冤女魂细说冤情
窦钦差详审川案
第十回 廉访使秉鉴持衡
窦氏女终雪深冤
《窦娥冤》元曲原著
· · · · · · (收起)
窦娥冤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窦娥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 更多书评10篇
-
Miss. Nobody (最平凡日子,最卑微梦想。)
-
提拉米苏 (Look a new day / has begun)
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2017-11-16 16:56 1人喜欢
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写作特点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思想感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比。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的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回应 2017-11-16 16:56
-
Hey Vega (This too shall pass.)
-
Hey Vega (This too shall pass.)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古典戏曲及现代戏剧研究 (南池子)
- 《文学回忆录》书目 (蒹葭)
- 付出都值得回报 花开都值得结果(书) (惊散楼头飞雪)
- 未命名 (jepeux)
- 戏剧研究 (tifani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 > 点这儿转让 有16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窦娥冤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不二 2012-11-22
我向来不喜欢这种。不知为何。
2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6-04-07
内化的父权制,把人规训为一种单纯的道德生物,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相比确实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3 有用 Scipio 2010-12-13
咋感觉窦娥挺狠的,搞一堆天灾,倒霉的却是普通百姓,为何不仅仅诅咒张驴儿和官吏,挺奇怪的
1 有用 白昼永眠 2009-07-30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魂旦上”。
11 有用 严禁怀念 2013-01-21
1、平民的斯德哥尔摩,蔡婆是一个放高利贷(年利息100%)的,窦娥被收了后还哭啼过两天,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心甘情愿地在特权阶级当买办,迫不得已顶罪还被歌颂为烈女;2、利益面前瞬间翻脸,前一分钟还勇救老太太的张氏父子下一秒钟就要逼婚夺人家产;3、推崇不要与命运抗争,指望上天与王法给你出气;4、只要有个官爸爸,就算做了冤死鬼也可以顺利报仇。与其说这部戏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不如说他不小心地辛烈讽刺了汉族... 1、平民的斯德哥尔摩,蔡婆是一个放高利贷(年利息100%)的,窦娥被收了后还哭啼过两天,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心甘情愿地在特权阶级当买办,迫不得已顶罪还被歌颂为烈女;2、利益面前瞬间翻脸,前一分钟还勇救老太太的张氏父子下一秒钟就要逼婚夺人家产;3、推崇不要与命运抗争,指望上天与王法给你出气;4、只要有个官爸爸,就算做了冤死鬼也可以顺利报仇。与其说这部戏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不如说他不小心地辛烈讽刺了汉族支那人互相加害的久远传统。窦娥冤在哪儿?冤在没有一开始就做出彻底的反抗,倒是死得不冤。 (展开)
0 有用 小黄鸟三人组 2019-02-16
不喜欢,一出封建社会的闹剧
0 有用 zhegao 2019-02-02
短小精干吧.
0 有用 折枝露重 2019-01-29
唱戏罢了,被压迫的阶级从来都是寄希望与别人的,何必苛求呢
0 有用 七安 2019-01-24
脸谱化严重,语言华美。💧
0 有用 维初之意 2018-12-28
一声叹息,不仅为故事。更为故事的背后。词曲方面次于西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