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第一篇 养生康复常用腧穴
第一章 经络腧穴概述
第一节 经络概述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第二节 腧穴的意义及作用
一、腧穴的意义及分类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第三节 特定穴的意义
第四节 取穴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手指比量法
三、体表标志法
第二章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中府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商阳 合谷 阳溪 偏历 手三里 曲池 臂�
肩� 巨骨 扶突 迎香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承泣 四白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梁门 天枢 归来 髀关 伏兔 梁丘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 解溪 冲阳 内庭 厉兑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隐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穴位表
循行示意图
常用穴:少海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冲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穴位表
循行示意图
常用穴:少泽 后溪 腕骨 养老 小海 肩贞 �俞
天宗 秉风 天容 颧� 听宫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表
循行示意图
常用穴:睛明 攒竹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
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 次� 中�
下� 承扶 殷门 委中 膏盲俞 阳纲 志室 秩边 承
山 飞扬 昆仑 申脉 束骨 京骨 至阴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涌泉 然谷 太溪 水泉 照海 复溜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表
循行示意图
常用穴: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关冲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会 肩� 翳风 耳门 丝竹空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瞳子� 听会 率谷 阳白 风池 肩井 日月
京门 带脉 居� 环跳风市 膝阳关 阳陵泉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足窍阴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大敦 太冲 蠡沟 曲泉 章门 期门
第十三节 任脉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曲骨 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下脘 中脘
上脘 巨阙 膻中 天突 廉泉 承浆
第十四节 督脉
循行示意图
穴位表
常用穴:长强 腰阳关 命门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百会 神庭 素�
人中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
神聪 印堂 太阳 鱼腰 球后 鼻通 内迎香 牵正
翳明 安眠 聚泉 金津、玉液 耳尖 上廉泉 胃上
三角灸 利尿穴 子宫穴 提托 百劳 血压点 定喘
腰奇 腰眼 夹脊 十宣 八邪 大骨空 小骨空 中魁
威灵、精灵 四缝 二白 肘尖 肩前 八风 独阴 女膝
阑尾穴 胆囊穴 膝眼 陵后 鹤顶 百虫窝
第二篇 针灸方法
第一章 毫针刺法
第一节 毫针的一般知识及针刺前的准备
一、毫针的一般知识
二、针刺前的准备
第二节 毫针的基本刺法
一、针刺练习
二、进针方法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浅
四、针刺手法(行针手法)
五、留针与出针
第三节 针刺得气
一 得气的概念
二、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三、不得气的原因及促使气至的方法
第四节 针刺补泻
一、决定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二、单式补泻手法
三、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
第五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折针)
五、血肿
第六节 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章 灸法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及分类
一、灸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二、灸法的分类
第二节 常用灸法
一、艾炷直接灸
二、艾炷间接灸
三、艾条灸
四、温针灸
五、温灸器灸
六、其他灸法
第三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与补泻
一、灸法的注意事项
二、施灸的顺序及补泻
第三章 其他针法
第一节 三棱针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 皮肤针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叩刺部位的选择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三节 皮内针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 电针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电针的选穴
四、电针的刺激参数
五、适应范围
六、注意事项
第五节 水针
一、概述
二、常用药物
三、穴位选择
四 操作方法
五 适应范围
六、注意事项
第六节 挑治
一、概述
二、挑治的部位选择
三、操作方法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七节 指针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八节 穴位磁疗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及禁忌
四、注意事项
第九节 拔罐法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运用与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四章 耳针与头针
第一节 耳针
一、概述
二、常用耳穴
三 耳穴治疗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二节 头针
一、概述
二、头针刺激区
三、操作方法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三篇 针灸养生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针灸与阴阳
第二节 针灸与精、气、神
第三节 针灸与经络
第二章 各论
第一节 补肾固脬(防治小儿遗尿)
第二节 开胃导滞(防治小儿厌食)
第三节 扶正祛邪(预防传染病)
第四节 调胃健脾(预防各种胃肠病)
第五节 调阴阳防中风
第六节 调心血防心痛
第七节 调理心神防止失眠
第八节 补肾固精防遗精
第九节 补肾助阳防阳痿
第十节 舒筋活血防痹证
第十一节 调气美容
第十二节 保健灸法
第四篇 针灸康复
第一章 康复总论
第一节 针灸康复作用
一、调节阴阳
二、扶正祛邪
三、疏通经络
第二节 针灸康复实施原则
一、补虚与泻实
二、清热与温寒
三、调法
四、治标与治本
五、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三节 辨证论治
一、八纲辨证
二、脏腑证治
三、经络证治
四、气血证治
第四节 针灸处方
一、选穴原则
二、配穴方法
三、治疗时间
第二章 康复各论
第一节 内科病证
一、咳嗽
二、哮喘
三、失音
四、失眠
五、胸痹
六、癫狂
七、痫证
八、郁证
九、嗜眠证
十、奔豚气
十一、胃痛
十二、呕吐
十三、腹痛
十四、泄泻
十五、便秘
十六、脱肛
十七、胁痛
十八、消渴
十九、肥胖
二十、癃闭
二十一、淋证
二十二、遗精 附:不射精
二十三、阳痿 附:早泄
二十四、水肿
二十五、头痛
二十六、眩晕 附:高血压病
二十七、偏瘫
二十八、面瘫
二十九、面痛
三十、痹证
三十一、痿证
三十二、腰痛
三十三、漏肩风
三十四、震颤症
三十五、舞蹈症
三十六、外感热病瘥后诸证
第二节 妇儿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二、痛经
三、闭经
四、崩漏
五、绝经期前后诸证
六、带下病
七、乳少
八、阴痒
九、阴挺
十、胎位不正
十一、不孕
十二、顿咳
十三、慢惊风
十四、遗尿
十五、疳积
十六、五迟与五软
十七、解颅
十八、斜颈
十九、痴呆
第三节 外科病证
一、风疹
二 湿疹
三、牛皮癣
四、瘰疬
五、瘿气
六、痔疮
七、扭伤
八、脑外伤后遗症
九、截瘫
第四节 五官科病证
一、眼睑下垂
二、迎风流泪
三、近视
四、色盲
五、青盲
六、青光眼
七、斜视
八、夜盲
九、耳聋、耳鸣
十、聋哑
十一、�耳
十二、鼻渊
十三、牙痛
十四 咽喉痛
· · · · · · (
收起)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