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原作名: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译者: 方骏 / 王秀丽 / 罗天佑
出版年: 2004-01-01
页数: 332
定价: 20.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化生活译丛(新版)
ISBN: 9787108020062
内容简介 · · · · · ·
《纵乐的困惑》是一块史学艺术的宝石。运用一系列丰富而又鲜为人用的资料-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对社会不满的文化的轶事,观察,抱怨-卜正民再现了明代中国充满活力的商业社会,展示出商业在塑造公私生活文化上的力量,在进行他那仿佛生活在明朝的生动活泼的生命之旅的同时,卜正民展示了明代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正如他所说的:“大西洋的潮汐被中国的月亮牵引着”。巧妙地将木刻、地方志、定量数据和文人对商业的抱怨结合在一起,他创造了一幅王朝成长过程中值得留恋的社会图画。读过此书后,没有人再会无视明代中国对商业利润的热心和巨大的消费,因为本书生动地描绘了忙着从事各自生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金钱关系的瓦匠、商人、官员、妓女、织工、书商和土匪。它是将叙述,轶事和严谨分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早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富有情趣,生活活泼的典范。
作者简介 · · · · · ·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人,1951年生。多伦多大学文学士、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长期在多伦多大学教授中国历史。1997~1999年间曾出任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2004年秋将转任不列颠哥伦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学院院长。
作者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明代社会史,但他的学术视野广阔,研究专长并不局限于明代中国。除本书外,还著有《凯觎权力:佛教与晚期明士绅社会的形成》和《明清历史的地理资料》等书,编有《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中国的公民社会》、《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鸦片政权》、《民族行为:亚洲精英与民族身份认同》等八部著作。
目录 · · · · · ·
中文版作者序
明代大事记
引言:明代的四季
本书出场人物
第一章 冬(1368~1450年)
墙砖
交通的负担
集思成文
经济和贸易
贫富间的距离
第二章 春(1450~1550年)
中央衰退
国家与市场
商业
商业与文化
正德年间的衰落
第三章 夏(1550~1642年)
钱神
旅行和书信
消费与生产
贸易
时尚
第四章 秋(1642~1644年)
明朝的覆灭
最后的回眸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朝鲜人崔溥日记的末尾,他举出了一连串令人沮丧的鲜明对照:长江以南是宽敞的瓦顶房,而北方则是低矮的茅草屋;南方是轿子,而北方则是驴马;南方市场上用的是金银,而北方却用铜板;南方人勤于农工商业,北方人则颇为懒惰;南方人性情开朗,北方人脾气暴躁、容易争吵;南方教育发达,北方知识贫乏。然而南北方惟一的共同点就是“人皆以商贾为业,虽达官巨家或亲友称秤锱铢之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3页 -
12公里是洪武皇帝想象中人能活动的最远距离(这正好是13世纪英国的一份法律文书中用来界定“邻里”的距离,因为这是短途货运人员可以在一天之内往返市场一个来回的最远路途),他甚至把58公里的最高移动界限写进了法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纵乐的困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纵乐的困惑"的人也喜欢 · · · · · ·
纵乐的困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

a book of confusion
> 更多书评 37篇
-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 第一章 冬 81 元明更替之际的士绅阶层的延续性与其他王朝嬗变时期相比,看起来要小得多。 第二章 春 97 在明朝的第一个世纪里,很少地方志能够幸存是因为真正被刊印出来的不多。但是,大约自1500年以后,这些地方志开始大量留存。很多地方志充满了仇商的倾向,因为这些方志的编纂者,大部分是不能从科举考试的低层向上爬升的失意的道德主义者,致力使...
2021-07-09 22:08:51 4人喜欢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
第一章 冬
81
元明更替之际的士绅阶层的延续性与其他王朝嬗变时期相比,看起来要小得多。
第二章 春
97
在明朝的第一个世纪里,很少地方志能够幸存是因为真正被刊印出来的不多。但是,大约自1500年以后,这些地方志开始大量留存。很多地方志充满了仇商的倾向,因为这些方志的编纂者,大部分是不能从科举考试的低层向上爬升的失意的道德主义者,致力使他们的人民依循传统儒家的端正品行和良好风尚的观念。在急于使该地方看似完美高尚的冲动下,他们贬低和淡化商人对本地社会的贡献。
第三章 夏
189
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曾禁过书,但仅是偶然为之,并未形成制度。最有名的一次禁书活动是对李贽(1527-1602)著作的查禁。李贽强烈抨击儒家思想,他的知名度部分地是由于他使自己的著作广泛流传和被广泛阅读的能力。就连他与知名论敌间的往来信件,一旦攒够了一定数量可以出版,他都拿去刻印。张问达,那个对李贽提出弹劾并最终使他在北京的牢房里自杀的给事中,与其说他对李贽的思想本身感兴趣,还不如说他是对李贽的思想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在年青一代的地方精英人物中流传更感兴趣。在他看来,正确地说,一个人怎么想是他自己的事情,但一旦这种思想传播并影响其他人的时候,它们就有了政治意义,政府就得加以干涉了。李贽为自己的著作所起的书名,像《焚书》《藏书》,说明他已预见到了自己著作的未来命运。但明朝政府发现要紧李贽的书着实不易。正如一位四川省的御史在1625年向皇帝奏报的那样:尽管多年前那里的地方官就收到了朝廷宣布李贽的著作为异端的通缉令,烧毁了搜剿到手的所有的李贽的著作,并禁止书肆出售,但“通行禁止,而士大夫多善其书,往往收藏,至今未灭”。(《日知录》卷十八)商业性刻印书籍使禁书成为不可能,读者是很难被说服不读这些书的。
208-209
明代后期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书信往来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名人将他们的书信出版,作为交流新的思想观点的手段;二是商业性邮政服务的出现。
那些信件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对此我们现在的人知之甚少。有时是由仆人递送的,但是远距离的人工递送毕竟不是那么实际可行。通常远距离的书信都是委托去那个方向的旅行者捎送,当然最好是亲友,而不是专门派信使去送。也可以花一定的费用把信交给来往的商人、执行公务的衙役、驿卒或是官府信差帮着带送。按规定官府信差和驿卒是不允许携带私人信件的,但正像大运河上的官役船工不可避免地在小规模的船货中夹带私人物品一样,官府的驿传服务制度也同样便利了私人信件的投递。
213
直到17世纪60年代,从北京发送私人邮件的第一家商业机构首次取得了专业性称谓,这就是“报坊”,一个新闻发行机构。伴之而生的肯定有商业性新闻出版和商业性书信投递,因为这个报坊不仅要编辑新闻报纸,而且还要把这些报纸运送到各省城售卖。将信件的投递和新闻的定期发送合二为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这以后不久的17世纪,专门处理邮件的“票号”出现了。(《尺牍新语广编》)在这以前商业性邮政服务或许早就有了,但都还是作为其他商业性服务的附庸出现的。
230
弗兰西斯科·布雷(Francesca Bray)提出,在明代后期纺织生产中开始了缓慢的排挤妇女到次要位置的过程,男子取代了她们原来的位置。在丝织业中,男子承担了织丝成布的工作,而将报酬低得多的其他生产工序(如缫丝)留给妇女。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他让绘图者画成妇女照料丝蚕和操作纺纶,而在织机后面画的都是男子。农村的妇女们仍在织棉布,但是在城市里从事踹(布)、染(布)等价值增高的生产工序的都是男子。布雷(Bray)认为,到了清朝末年,妇女控制的唯一一个绵织业生产领域就是家用土布的生产——这就意味着她们不能再像明代后期那样获取货币收入了。起初将妇女带入农村家庭纺织工业中的货币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了她们的劳动的边际化(除非在纺织品价格高涨时才有利润,才会被加以利用——译注),使她们在生产中的地位降低。(Bray, “Le Travail Feminin dans ia china imperiale”)
232
做娼妓的妇女通常都是被她们的父亲或丈夫卖到青楼里的,只有解除卖身契约才能获得人身自由。拥有这些卖身契和青楼的无一例外地都是男人。卖淫或许是女子的一种谋生之道,但作为经济机会则主要属于男人。以勉强维持温饱的便宜价格雇佣女性是经营型男性进入商业经济的途径之一。
251-252
时尚的确定并不是一个公开的过程。它总是被那些既定的精英人物所裁断。时尚的标准不是由那些从底层爬上来的企求者决定的,而是由那些已经达到既定水平、需要保护既得的精英地位的人们决定的。他们划出时尚与普通的界限,将大多数企图挤进上流社会的追寻者都拒之门外;不然的话,他们的上流社会地位就会变得不值钱,他们的足以象征其优越地位的资本就会失去价值。这种排拒大多数的办法并不是没有遇到来自下层的反抗。商业圈中的精英人物力图将他们自己的时尚强加于社会,力图铲除由他人制定的,他们无法企及的那些标准。这样,那些处于社会上层的时尚的制定者和下层的追随者之间就会发生无休止的冲突。……时尚设计者必须一次又一次使那些大众消费者明白,他所穿戴或收藏的东西是错误的,或是穿戴或收藏的方法不对,否则就会缺乏时尚创新的生命力。
256
明朝末年,士绅同时扮演了这种时尚变化的代言人和反对者的双重角色。当每个人都开始追逐原本应属于士绅阶层的东西时,这些士绅试图以不断修改审美规则来维护他们优越于后来者的特权地位。这种向更新时尚的无休止的追逐有一种否认一切事物既有形式的永久价值的让人麻木的后果,不管是衣服还是鞋子,帽子还是饰品,家具还是食品,抑或是价值还是信仰。
266
在明王朝的最后几十年中,一些士绅在婚姻和姬妾体制之外得到有教养的女子做艺妓。艺妓的出现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意韵的表现。它将妓女的纯粹性关系重新塑造成一种文化关系,甚至是志同道合的金兰之交。这种重塑的发生来之于男性的视角——尽管女性或许十分渴望获得艺妓的身份——当男人们追寻当时市场上的浪漫故事中的才子佳人式爱情中的红粉知己,而在现实的包办婚姻和金钱婚姻(嫁妆的转移)中又找不到时,这种重塑就发生了。(Kang-i Sun Chang, 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位男人们提供了一个帮助女子挣脱特定的文化束缚的机会,通过要求艺妓具有男子的文化修养和在书法、绘画、诗歌等纯粹男性士大夫的艺术领域内得到熏陶的方式,使她们高雅化,甚至男性化。男子并不是孤立地做这些事,艺妓的时尚是具备文化修养的女子们打破了文化艺术领域内的性别界限之后才产生的。
267
这种崇尚浪漫爱情的行为在清朝统治的最初十年之后就不多见了,所剩下的只是人们对昔日美景的留恋。描写明朝后期艺妓的文学作品,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将这一小群幸运的女子浪漫化的倾向——当时是因为她们的才气,现在是因为她们挑战传统性别从属地位观念的英勇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那些珍视这种浪漫爱情的男子将这些女子光彩化了,他们想在这里找到寄托,摆脱官场失意的失落感和明末党派倾轧给他们带来的无力回天的感伤。
269-270
在明代后期这种公开性对实现同性恋的社会目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像购买珍稀的可供展览的手工艺品一样,这种行为将位于精英社会阶梯顶端的真正少数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鸡奸娈童之所以具有区分极少数精英和大多数民众的功能,关键在于它的商业特征。不管有没有别的促使男人对男童感兴趣的原因,也不管男性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对同性的这种欲望,同性恋既是一种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商业关系。我们这里的男性同性恋并不是已到结婚年龄的成年男子的个人行为,而是在公共的买卖或租赁市场上上演的契约性社会行为。……男童的价格比女妓要高。……
赋予男性同性恋以社会力量并将男童与青楼女子区分开来的东西严格说来不是金钱。……它是缠绕在中国文化反对“男色”(或更直接地说,就是对男性身体的性欲)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周围的一种特殊财富。这些压力使得同性恋成为极少数人的一种怪异行为,……(需要)更大的勇气,对旧有的性道德标准的厌恶,对自我修养和忠诚之理念的冷漠态度。(这一论断不是完全准确,因为有些作家以男性间的爱来描绘所谓和谐之爱,将之与男女两性之间的敌对导致的色情场景相对照:McMahon,"Eroticism in Late Ming Early Qing Fiction”)
290-291
士绅社会集团能够在可能致命的王朝嬗变中生存下来,是由于其个体成员培养了在动荡年代取得食品和经济收入所需的技能、态度和与经济的关系。他和那些像他一样的人都知道如何寻找商业机会以求生存。与此同时,他们还尽己所能保存了士绅文化的生命力:依然保持士绅的生活方式,只是乔装成了商人的模样。
回应 2021-07-09 22:08:51 -
七七|烂柯人bot (能在爱里死去就算活过)
引言非常好,值得再读。有空一定敲下来。 12公里是洪武皇帝想象中人能活动的最远距离(这正好是13世纪英国的一份法律文书中用来界定“邻里”的距离,因为这是短途货运人员可以在一天之内往返市场一个来回的最远路途),他甚至把58公里的最高移动界限写进了法律。 南京聚宝门城墙砖下刻着那块砖的生产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只有等到墙拆的那一天才能揭晓,却不知道到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还有人惦记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没有。 现存...2016-01-08 07:32:18 1人喜欢
引言非常好,值得再读。有空一定敲下来。
12公里是洪武皇帝想象中人能活动的最远距离(这正好是13世纪英国的一份法律文书中用来界定“邻里”的距离,因为这是短途货运人员可以在一天之内往返市场一个来回的最远路途),他甚至把58公里的最高移动界限写进了法律。 引自 引言 南京聚宝门城墙砖下刻着那块砖的生产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只有等到墙拆的那一天才能揭晓,却不知道到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还有人惦记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没有。
现存最早的一部导游手册是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他主要依靠驿程指南中的道路,模仿其中的地名和距离设计,但同时也加入了许多以北京、南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官方驿路网以外的东西。他还添加了许多旅途建议。编书之由乃是“归心迫切,前路渺茫,苦于询问,乃惕然兴感,恐天下之人如余之厄于歧路者多也。” 失败不仅标志着某种制度的衰败,更可能是结构性危机的征兆。 引自 引言 另外同标记以下页数笔记 P88
尽管起义失败了,田中正俊认为邓茂七起义是第一次反对租佃制的阶级关系的农民起义,它有别于历史上劫富济贫的政治性斗争。因此,这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以阶级为基础的“农民战争”。 引自 引言 p228
布罗代尔认为不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资本主义就会自发地出现。资本主义是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市场经济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在欧洲发展是欧洲历史所持有的现象。其它的社会结构不一定都能发展出同样的结果。这是我们在解释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和中国明代历史时所要加以区分的,因为两个社会所处的环境在精英阶层构成、国家权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明代后期中国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这并不是说中国在产生资本主义上“失败”了;而是说,它创造了其他别的东西:一个广泛的市场经济。它利用国家交通通讯网络打开了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在一定地区内将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组织到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中来,却没有瓦解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村家庭;重新组织了消费模式,却没有将生产和消费完全分离。它在缓慢但是必定地向士绅社会发展,通过消除儒家思想对商业的蔑视,到清代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精英阶层利益的双重保障体系。但是,这并不是欧洲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引自 引言 p268
描写明朝后期艺妓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将这一小群幸运的女子浪漫化的倾向——当时是因为她们的才气,现在是因为她们挑战传统性别从属地位观念的英勇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那些珍视这种浪漫爱情的男子将这些女子光彩化了,他们想在这里找到寄托,摆脱官场失意的失落感和明末党派倾轧给他们带来的无力回天的感伤。 引自 引言 回应 2016-01-08 07:32:18 -
夏天 (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
在朝鲜人崔溥日记的末尾,他举出了一连串令人沮丧的鲜明对照:长江以南是宽敞的瓦顶房,而北方则是低矮的茅草屋;南方是轿子,而北方则是驴马;南方市场上用的是金银,而北方却用铜板;南方人勤于农工商业,北方人则颇为懒惰;南方人性情开朗,北方人脾气暴躁、容易争吵;南方教育发达,北方知识贫乏。然而南北方惟一的共同点就是“人皆以商贾为业,虽达官巨家或亲友称秤锱铢之利。2013-05-17 17:17:01 2人喜欢
-
Brasidas (生阳无自,诚敬谦和)
布罗代尔...认为不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资本主义就会自发地出现,资本主义是在建立于市场经济之上的社会阶级制度内形成的。这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市场经济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在欧洲的发展是欧洲历史所特有的现象。...明代后期...创造了其他别的东西:一个广泛的市场经济。它利用国家交通通讯网络,打开了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在一定地区内将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组织到了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中来,却没有瓦解作...2018-03-15 21:32:01 1人喜欢
布罗代尔...认为不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资本主义就会自发地出现,资本主义是在建立于市场经济之上的社会阶级制度内形成的。这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市场经济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在欧洲的发展是欧洲历史所特有的现象。...明代后期...创造了其他别的东西:一个广泛的市场经济。它利用国家交通通讯网络,打开了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在一定地区内将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组织到了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中来,却没有瓦解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村家庭;重新组织了消费模式,却没有将将生产和消费完全分离。它缓慢但是必然地向士绅社会发展,通过消除儒家思想对商业的蔑视,使一个涵括精英阶层利益在内的强大联盟在清代得以形成。但是,这并不是欧洲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引自第227页 回应 2018-03-15 21:32:01
-
七七|烂柯人bot (能在爱里死去就算活过)
引言非常好,值得再读。有空一定敲下来。 12公里是洪武皇帝想象中人能活动的最远距离(这正好是13世纪英国的一份法律文书中用来界定“邻里”的距离,因为这是短途货运人员可以在一天之内往返市场一个来回的最远路途),他甚至把58公里的最高移动界限写进了法律。 南京聚宝门城墙砖下刻着那块砖的生产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只有等到墙拆的那一天才能揭晓,却不知道到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还有人惦记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没有。 现存...2016-01-08 07:32:18 1人喜欢
引言非常好,值得再读。有空一定敲下来。
12公里是洪武皇帝想象中人能活动的最远距离(这正好是13世纪英国的一份法律文书中用来界定“邻里”的距离,因为这是短途货运人员可以在一天之内往返市场一个来回的最远路途),他甚至把58公里的最高移动界限写进了法律。 引自 引言 南京聚宝门城墙砖下刻着那块砖的生产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只有等到墙拆的那一天才能揭晓,却不知道到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还有人惦记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没有。
现存最早的一部导游手册是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他主要依靠驿程指南中的道路,模仿其中的地名和距离设计,但同时也加入了许多以北京、南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官方驿路网以外的东西。他还添加了许多旅途建议。编书之由乃是“归心迫切,前路渺茫,苦于询问,乃惕然兴感,恐天下之人如余之厄于歧路者多也。” 失败不仅标志着某种制度的衰败,更可能是结构性危机的征兆。 引自 引言 另外同标记以下页数笔记 P88
尽管起义失败了,田中正俊认为邓茂七起义是第一次反对租佃制的阶级关系的农民起义,它有别于历史上劫富济贫的政治性斗争。因此,这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以阶级为基础的“农民战争”。 引自 引言 p228
布罗代尔认为不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资本主义就会自发地出现。资本主义是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市场经济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在欧洲发展是欧洲历史所持有的现象。其它的社会结构不一定都能发展出同样的结果。这是我们在解释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和中国明代历史时所要加以区分的,因为两个社会所处的环境在精英阶层构成、国家权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明代后期中国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这并不是说中国在产生资本主义上“失败”了;而是说,它创造了其他别的东西:一个广泛的市场经济。它利用国家交通通讯网络打开了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在一定地区内将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组织到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中来,却没有瓦解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村家庭;重新组织了消费模式,却没有将生产和消费完全分离。它在缓慢但是必定地向士绅社会发展,通过消除儒家思想对商业的蔑视,到清代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精英阶层利益的双重保障体系。但是,这并不是欧洲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引自 引言 p268
描写明朝后期艺妓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将这一小群幸运的女子浪漫化的倾向——当时是因为她们的才气,现在是因为她们挑战传统性别从属地位观念的英勇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那些珍视这种浪漫爱情的男子将这些女子光彩化了,他们想在这里找到寄托,摆脱官场失意的失落感和明末党派倾轧给他们带来的无力回天的感伤。 引自 引言 回应 2016-01-08 07:32:18 -
作为欧洲人后裔的加拿大人,我的社会文化背景似乎使我同鲁博而不是他的中国侍从更加接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同或更加理解他。作为一个外国人,我的看法也许会妨碍我捕捉构成那位中国人生活经历的某些细节,但它同时也替我免除了那种基于当代中国人生活经历而自认理解他的幻觉。当然,读者和我都想发现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连续,但对明代中国来讲,我们都是陌生人。作为一个清楚知道自己是那个世界以外的人,我有着静观整个明代社...
2019-10-20 21:02:33
作为欧洲人后裔的加拿大人,我的社会文化背景似乎使我同鲁博而不是他的中国侍从更加接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同或更加理解他。作为一个外国人,我的看法也许会妨碍我捕捉构成那位中国人生活经历的某些细节,但它同时也替我免除了那种基于当代中国人生活经历而自认理解他的幻觉。当然,读者和我都想发现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连续,但对明代中国来讲,我们都是陌生人。作为一个清楚知道自己是那个世界以外的人,我有着静观整个明代社会和文化风景,而又不必将明人的选择带到我自己生活中去的优势。这是一种绝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所没有的奢侈品。他们书写中国历史,因为那是中国的;我写中国历史,是因为它提供了欧洲历史以外的另一个选择。中国的历史学家寻求理解中国历史,因为他们关心构成今天中国的种族或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而我则不必被束缚于将明代中国作为一个无法逃离的过去。相反,它是一份如果我选择就可以自由接受的遗产。对像我这样不必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人来讲,明朝是一种可以作为我的遗产的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学家也可以拥有这种没有民族义务的自由。我觉得不妨尝试一下,因为从这一立场我们可以像17世纪的祖先一样,审视那位被困在纳塔尔的中国侍从、非洲奴隶和葡萄牙商人,一样可以自由地认为那位富有、肥胖和腐败的鲁博是他们中间最奇怪的人之一。 引自 中文版作者序 回应 2019-10-20 21:02:33 -
前账号被锁,无论如何打不开,只好另开。 新账号在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它了,纪念一下吧。 看了个开头,挺有意思的。我都想去多大瞻仰一下作者和他的课堂了(如果他授课的话)。序言里讲了一个葡萄牙人的故事,原来早在明朝中国政府已批准葡萄牙人租驻澳门。怪不得他们后来咬住不放,原来有感情基础。既有此种通市,那么明朝也不是很闭锁嘛。是什么性质,出于何种契机的呢? 昨晚看到“冬”的时期,也就是明初,里甲制度还在严格执...
2013-03-28 08:04:42
前账号被锁,无论如何打不开,只好另开。 新账号在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它了,纪念一下吧。 看了个开头,挺有意思的。我都想去多大瞻仰一下作者和他的课堂了(如果他授课的话)。序言里讲了一个葡萄牙人的故事,原来早在明朝中国政府已批准葡萄牙人租驻澳门。怪不得他们后来咬住不放,原来有感情基础。既有此种通市,那么明朝也不是很闭锁嘛。是什么性质,出于何种契机的呢? 昨晚看到“冬”的时期,也就是明初,里甲制度还在严格执行。书里说没人乐意当头儿。我以前看过一篇反映这个问题的明代小说,讲的就是里正收不上税,怕上面查问,便抛弃妻子逃跑了。那个景况描写的真是十分艰难。 此书用南京城墙聚宝门的砖印证了这一制度。造砖的工匠、里长、甲长、提供食宿支持的单位等等,统统刻在砖上,若有差错,以备追查。 造砖过程挺有趣的,引用了很多《天工开物》的内容。还记得高一时从学校借的《天工开物》,特别喜欢,为什么化学学那么差呢? 根据一块砖上的信息,作者试图推断它从产地运到南京用了多久。负责徭役伙食的是永福寺,于是查找周边的永福寺,竟有八个之多。当时若为记载详细,查档方便,何以不在砖上刻上承办的州府呢?书上说要想弄清楚就得等到整座城门拆毁,也没懂是为什么。 里甲这样小范围组织的产生部分出于朱元璋希望限制人口流动考虑。书中说当时法律规定出门多远(好像是100里)就要签通关文牒。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比如我出了远门,但谁会知道呢?如果城门守卫要查我的话,他确实会知道。不过他不能个个都查吧。 在本书出场人物编年表的末尾毫不意外的看见了张岱。没有他谁来重温冰冷河山的欢情呢?其实因为对题目自行发挥的缘故吧,我最初以为本书主要是讲晚明的,以为李渔、屠隆等等要占极大篇幅。我恶趣味的猎奇显然没得到满足,但竟也不失望。
回应 2013-03-28 08:04:42 -
昨天看的不多。继续里甲制度的话题,它在户籍普查中起重要作用。不过户口多赋税也多,所以隐匿户口现象很壮观。“1381年规定隐匿户口要处以死刑,但这并未阻止在随后的1391年十年一次的人口调差中至少300万的人口被隐匿未报。” 洪武的控制欲灰常强。明初有过数次强制移民。此外,书中举出若干诏命挺戳笑点的:他下令全国人民都要佩戴一种头巾,还把样品传布全国;他还规定官太太要穿什么衣服,也传了样子,后来又下同样命令并...
2013-03-29 09:02:49
昨天看的不多。继续里甲制度的话题,它在户籍普查中起重要作用。不过户口多赋税也多,所以隐匿户口现象很壮观。“1381年规定隐匿户口要处以死刑,但这并未阻止在随后的1391年十年一次的人口调差中至少300万的人口被隐匿未报。” 洪武的控制欲灰常强。明初有过数次强制移民。此外,书中举出若干诏命挺戳笑点的:他下令全国人民都要佩戴一种头巾,还把样品传布全国;他还规定官太太要穿什么衣服,也传了样子,后来又下同样命令并提出为没钱置办的官员家庭提供津贴。 最逗的是他对于文字的要求。“顿首” “百拜”等语用在私人信件里被认为“非礼也”。莫非只能拜皇上?世界上广泛形成和沿用的信件礼数实质是相似的,如西方人乐意自称“您的最忠实的仆人”。并没谁真心想卖身入府,这不过是一种格式。对传统和套路蛮横干预,不是显得很神经过敏和小家子气吗?假设英国国王下令不许在信的末尾自称仆人,人们都会莫名其妙吧。说回洪武,他进而令礼部设计更为合理的格式(很好奇是什么)传布全国(again)。 之后,禁止在颂赞文章中使用骈体,为的是杜绝“高级文体”。然后不用说,令礼部将范文传布全国。不过这次的模本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可以理解为洪武带头搞了回古文运动吗?我可真没想到,因为他还研发了八股。这是有点精分啊。 走笔至此,我对朱元璋同志久已有之的疑惑要再提一下了。他从一个小贫农到一个小和尚、小要饭的,应该是没什么机会受教育的。后来打天下肯定读了书,但不会嫌太晚了吗?他怎么能琢磨得这么精呢?我以前总操心草莽出身的开国皇帝策问时可怎么办,估计是彻底多虑了。人家都非常人啊。前阵子搜罗科举试卷,发现元璋同志第一次殿试出题就探讨古先帝王之治:“自昔而观,宜莫急于明伦厚俗。伦何由而可明?俗何由而可厚耶?”黑心辣手之人问这个,也是有点讽刺了。不过他是否也给我等竖立了一个“只要开始学便不算晚”的光辉榜样呢? 说回本书,洪武当然也规定奏章格式啦。有人上书太冗长,他没耐烦听完就给人打了一顿。后来听完了觉得结尾不错,又采纳了当中的建议。“他承认自己发脾气不对,但还是责怪茹氏不该将奏章中的实质性内容写在最后的500字里。他说一个真正忠诚的官员不应该用16500字的无关痛痒的废话来烦扰皇帝。他讲最后的500字截出,作为奏章写作的样板,再加上一个说明他厌恶华丽辞藻的序,下令发布全国,告诉官员们应当怎样写文章。”(P22-P23)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这么觉得,这段话特别有喜感,无论是冷面吐槽的叙述语气,还是内容---- 错拍了马腿的茹太素,废话和正文字数的巨大反差,无比面善的“发布全国”。说起来这个错误真不该犯,老朱日理万机,啥都亲自过问,当然受不了浮夸啦。 然后提到了通政司,我才知道这个机构是干嘛的。原来它用来接收书面呈文或奏章。奏章原件上呈皇帝,复件交通政司。皇帝批阅后发给通政司,通过它行发各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接下来又讲了邸报,其抄本在两京存档,以备编修实录之用。附注说董容台曾编修泰昌朝实录,就去过南京查阅资料。不知道他家小攻有没有陪他去哇?(不得了,知北游大人给这些晚明士子做了怎样的代言啊。)附注中又说实录修纂后所有用过的笔记和宫廷档案都要烧掉。末了一句“关于一位明朝学者对这种破坏原始文件的悲观态度,见郑晓《今言》,页56。”我又看喷了。 是作者太冷面笑匠了吗,还是我笑点真的太低了。 明明没看几页笔记却写这么长......吐血爬走。
回应 2013-03-29 09:02:49
-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 第一章 冬 81 元明更替之际的士绅阶层的延续性与其他王朝嬗变时期相比,看起来要小得多。 第二章 春 97 在明朝的第一个世纪里,很少地方志能够幸存是因为真正被刊印出来的不多。但是,大约自1500年以后,这些地方志开始大量留存。很多地方志充满了仇商的倾向,因为这些方志的编纂者,大部分是不能从科举考试的低层向上爬升的失意的道德主义者,致力使...
2021-07-09 22:08:51 4人喜欢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
第一章 冬
81
元明更替之际的士绅阶层的延续性与其他王朝嬗变时期相比,看起来要小得多。
第二章 春
97
在明朝的第一个世纪里,很少地方志能够幸存是因为真正被刊印出来的不多。但是,大约自1500年以后,这些地方志开始大量留存。很多地方志充满了仇商的倾向,因为这些方志的编纂者,大部分是不能从科举考试的低层向上爬升的失意的道德主义者,致力使他们的人民依循传统儒家的端正品行和良好风尚的观念。在急于使该地方看似完美高尚的冲动下,他们贬低和淡化商人对本地社会的贡献。
第三章 夏
189
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曾禁过书,但仅是偶然为之,并未形成制度。最有名的一次禁书活动是对李贽(1527-1602)著作的查禁。李贽强烈抨击儒家思想,他的知名度部分地是由于他使自己的著作广泛流传和被广泛阅读的能力。就连他与知名论敌间的往来信件,一旦攒够了一定数量可以出版,他都拿去刻印。张问达,那个对李贽提出弹劾并最终使他在北京的牢房里自杀的给事中,与其说他对李贽的思想本身感兴趣,还不如说他是对李贽的思想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在年青一代的地方精英人物中流传更感兴趣。在他看来,正确地说,一个人怎么想是他自己的事情,但一旦这种思想传播并影响其他人的时候,它们就有了政治意义,政府就得加以干涉了。李贽为自己的著作所起的书名,像《焚书》《藏书》,说明他已预见到了自己著作的未来命运。但明朝政府发现要紧李贽的书着实不易。正如一位四川省的御史在1625年向皇帝奏报的那样:尽管多年前那里的地方官就收到了朝廷宣布李贽的著作为异端的通缉令,烧毁了搜剿到手的所有的李贽的著作,并禁止书肆出售,但“通行禁止,而士大夫多善其书,往往收藏,至今未灭”。(《日知录》卷十八)商业性刻印书籍使禁书成为不可能,读者是很难被说服不读这些书的。
208-209
明代后期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书信往来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名人将他们的书信出版,作为交流新的思想观点的手段;二是商业性邮政服务的出现。
那些信件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对此我们现在的人知之甚少。有时是由仆人递送的,但是远距离的人工递送毕竟不是那么实际可行。通常远距离的书信都是委托去那个方向的旅行者捎送,当然最好是亲友,而不是专门派信使去送。也可以花一定的费用把信交给来往的商人、执行公务的衙役、驿卒或是官府信差帮着带送。按规定官府信差和驿卒是不允许携带私人信件的,但正像大运河上的官役船工不可避免地在小规模的船货中夹带私人物品一样,官府的驿传服务制度也同样便利了私人信件的投递。
213
直到17世纪60年代,从北京发送私人邮件的第一家商业机构首次取得了专业性称谓,这就是“报坊”,一个新闻发行机构。伴之而生的肯定有商业性新闻出版和商业性书信投递,因为这个报坊不仅要编辑新闻报纸,而且还要把这些报纸运送到各省城售卖。将信件的投递和新闻的定期发送合二为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这以后不久的17世纪,专门处理邮件的“票号”出现了。(《尺牍新语广编》)在这以前商业性邮政服务或许早就有了,但都还是作为其他商业性服务的附庸出现的。
230
弗兰西斯科·布雷(Francesca Bray)提出,在明代后期纺织生产中开始了缓慢的排挤妇女到次要位置的过程,男子取代了她们原来的位置。在丝织业中,男子承担了织丝成布的工作,而将报酬低得多的其他生产工序(如缫丝)留给妇女。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他让绘图者画成妇女照料丝蚕和操作纺纶,而在织机后面画的都是男子。农村的妇女们仍在织棉布,但是在城市里从事踹(布)、染(布)等价值增高的生产工序的都是男子。布雷(Bray)认为,到了清朝末年,妇女控制的唯一一个绵织业生产领域就是家用土布的生产——这就意味着她们不能再像明代后期那样获取货币收入了。起初将妇女带入农村家庭纺织工业中的货币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了她们的劳动的边际化(除非在纺织品价格高涨时才有利润,才会被加以利用——译注),使她们在生产中的地位降低。(Bray, “Le Travail Feminin dans ia china imperiale”)
232
做娼妓的妇女通常都是被她们的父亲或丈夫卖到青楼里的,只有解除卖身契约才能获得人身自由。拥有这些卖身契和青楼的无一例外地都是男人。卖淫或许是女子的一种谋生之道,但作为经济机会则主要属于男人。以勉强维持温饱的便宜价格雇佣女性是经营型男性进入商业经济的途径之一。
251-252
时尚的确定并不是一个公开的过程。它总是被那些既定的精英人物所裁断。时尚的标准不是由那些从底层爬上来的企求者决定的,而是由那些已经达到既定水平、需要保护既得的精英地位的人们决定的。他们划出时尚与普通的界限,将大多数企图挤进上流社会的追寻者都拒之门外;不然的话,他们的上流社会地位就会变得不值钱,他们的足以象征其优越地位的资本就会失去价值。这种排拒大多数的办法并不是没有遇到来自下层的反抗。商业圈中的精英人物力图将他们自己的时尚强加于社会,力图铲除由他人制定的,他们无法企及的那些标准。这样,那些处于社会上层的时尚的制定者和下层的追随者之间就会发生无休止的冲突。……时尚设计者必须一次又一次使那些大众消费者明白,他所穿戴或收藏的东西是错误的,或是穿戴或收藏的方法不对,否则就会缺乏时尚创新的生命力。
256
明朝末年,士绅同时扮演了这种时尚变化的代言人和反对者的双重角色。当每个人都开始追逐原本应属于士绅阶层的东西时,这些士绅试图以不断修改审美规则来维护他们优越于后来者的特权地位。这种向更新时尚的无休止的追逐有一种否认一切事物既有形式的永久价值的让人麻木的后果,不管是衣服还是鞋子,帽子还是饰品,家具还是食品,抑或是价值还是信仰。
266
在明王朝的最后几十年中,一些士绅在婚姻和姬妾体制之外得到有教养的女子做艺妓。艺妓的出现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意韵的表现。它将妓女的纯粹性关系重新塑造成一种文化关系,甚至是志同道合的金兰之交。这种重塑的发生来之于男性的视角——尽管女性或许十分渴望获得艺妓的身份——当男人们追寻当时市场上的浪漫故事中的才子佳人式爱情中的红粉知己,而在现实的包办婚姻和金钱婚姻(嫁妆的转移)中又找不到时,这种重塑就发生了。(Kang-i Sun Chang, 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位男人们提供了一个帮助女子挣脱特定的文化束缚的机会,通过要求艺妓具有男子的文化修养和在书法、绘画、诗歌等纯粹男性士大夫的艺术领域内得到熏陶的方式,使她们高雅化,甚至男性化。男子并不是孤立地做这些事,艺妓的时尚是具备文化修养的女子们打破了文化艺术领域内的性别界限之后才产生的。
267
这种崇尚浪漫爱情的行为在清朝统治的最初十年之后就不多见了,所剩下的只是人们对昔日美景的留恋。描写明朝后期艺妓的文学作品,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将这一小群幸运的女子浪漫化的倾向——当时是因为她们的才气,现在是因为她们挑战传统性别从属地位观念的英勇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那些珍视这种浪漫爱情的男子将这些女子光彩化了,他们想在这里找到寄托,摆脱官场失意的失落感和明末党派倾轧给他们带来的无力回天的感伤。
269-270
在明代后期这种公开性对实现同性恋的社会目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像购买珍稀的可供展览的手工艺品一样,这种行为将位于精英社会阶梯顶端的真正少数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鸡奸娈童之所以具有区分极少数精英和大多数民众的功能,关键在于它的商业特征。不管有没有别的促使男人对男童感兴趣的原因,也不管男性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对同性的这种欲望,同性恋既是一种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商业关系。我们这里的男性同性恋并不是已到结婚年龄的成年男子的个人行为,而是在公共的买卖或租赁市场上上演的契约性社会行为。……男童的价格比女妓要高。……
赋予男性同性恋以社会力量并将男童与青楼女子区分开来的东西严格说来不是金钱。……它是缠绕在中国文化反对“男色”(或更直接地说,就是对男性身体的性欲)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周围的一种特殊财富。这些压力使得同性恋成为极少数人的一种怪异行为,……(需要)更大的勇气,对旧有的性道德标准的厌恶,对自我修养和忠诚之理念的冷漠态度。(这一论断不是完全准确,因为有些作家以男性间的爱来描绘所谓和谐之爱,将之与男女两性之间的敌对导致的色情场景相对照:McMahon,"Eroticism in Late Ming Early Qing Fiction”)
290-291
士绅社会集团能够在可能致命的王朝嬗变中生存下来,是由于其个体成员培养了在动荡年代取得食品和经济收入所需的技能、态度和与经济的关系。他和那些像他一样的人都知道如何寻找商业机会以求生存。与此同时,他们还尽己所能保存了士绅文化的生命力:依然保持士绅的生活方式,只是乔装成了商人的模样。
回应 2021-07-09 22:08:51 -
真正的精英知道怎么兼顾经济利益与自我身份,以经济作为自我发展的向前驱动力,而非让自我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迷失。 时代变了,士绅也已学会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李、丁二人都知道如何寻找赚钱的机会,同时又不使自己感到会贬低自己的身份。他们知道如何计算经济利益而又不觉得渺小。
2020-07-15 12:44:15
其他版本在豆瓣书店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8.3分 1663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8.6分 90人读过
-
聯經出版公司 (2004)8.4分 28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暂无评分 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中文译本) (藤原琉璃君)
- 城市书 (xxx)
- 许纪霖教授推荐的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不足方丈)
- 消费史/消费文化史 (benshuier)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纵乐的困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ring 2010-10-13 13:25:35
从经济着手,按春夏秋冬对明朝做了一番分析,蛮有意思
7 有用 优雅骑士 2018-01-30 19:39:38
朱元璋意图将农村重建为一个封闭社群网络,但这种小国寡民的完美设想,从一开始就仅止于想象。只要他们不禁止买卖,丰欠之别和贫富不均就会带来物品的买与卖,到了明代中叶朱元璋所描绘的那种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商业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剥削和贫困化的加剧,以士绅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和以商人为代表的经济精英走向合流。在这个分裂的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是不会困惑的,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困惑的能力,也没有必要去... 朱元璋意图将农村重建为一个封闭社群网络,但这种小国寡民的完美设想,从一开始就仅止于想象。只要他们不禁止买卖,丰欠之别和贫富不均就会带来物品的买与卖,到了明代中叶朱元璋所描绘的那种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商业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剥削和贫困化的加剧,以士绅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和以商人为代表的经济精英走向合流。在这个分裂的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是不会困惑的,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困惑的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困惑,他们知道不管他们多努力也不可能让自己翻身,自然也就没有烦恼。上层精英自然有纵乐的机会,但是纵乐并不等于幸福。上层精英是最先认识到商业所带来的撕裂,贫富差距的分化必然动摇统治,这也正是他们困惑之处,因为无计可施。上层精英能做的就是哀叹,但是在他们的哀叹中,也给了我们以线索,去勾画出明朝的生活图景 (展开)
0 有用 [已注销] 2010-09-29 10:33:08
文史原本一家,卜正民的写作证明了这一点。
0 有用 半隐 2007-10-12 12:53:05
对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作了精彩的研究和陈述 尤其能够从史志、学术文章、画像雕塑乃至一块城墙砖中尽力复原当时的社会面貌 并将他们很好地统合到一起 内容丰富、研究扎实 个人以为远非张、骆夫妇同样写明中后期的论文所能比
0 有用 七七|烂柯人bot 2016-01-06 20:29:32
很好看的学术著作,能够满足各种对历史的期待,档案或八卦,经验或教训。和《蒙元》一样,力图从历史书的真空中将真实鲜活的东西解放出来。数据很有说服力,论证也非常精当,不愧当年列文森
0 有用 YAN 2022-07-22 16:46:12
此书与《万历十五年》同是微观史学的写法,但卜所备县志、府志、城志以及杂记等尤其翔实,所提道德历史纪年法有一定的深度,但也绕不开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主题,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很有新意。
0 有用 hilicop 2022-03-19 23:43:00
可能我看的版本不好,太啰嗦了。内容还行吧
0 有用 Shiori 2021-08-04 15:20:35
补标,明清戏曲课的阅读材料,好多年了。
0 有用 瑾瑜 2021-07-29 10:33:26
海外中国作品文学性都很强,就像在讲故事一样,这类书能吸引人的注意,但是深度了解仍是不足。
0 有用 九七 2021-07-09 22:07:16
概观明代商业文化的佳作,新闻,通信,时尚等议题都很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