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此书出版于1944年,是一部文学杰作。它是毛姆1940年到美国后写的第一部小说。这部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书中的“我”就用了毛姆自己的真名实姓。它是以20世纪侨居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写成的。小说重点写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拉里在飞行队里结识了一个好友――爱尔兰青年帕特西。帕特西是一个充满活力、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在一次空中遭遇战中,他为了救助拉里而中弹牺牲。为此,拉里的精神受到了巨大震动,开始对人生感到迷们和不解,他弄不懂人生为什么会有恶和不幸。战争结束后,拉里没有像别人那样入大学深造,也没有去就业,而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为此,他先丢下未婚妻来到西方文化之都巴黎,两年以后,他又与未婚妻伊莎贝儿解除了婚约,开始从巴黎出发周游世界各地。后来到了印度,在那里,他和宗教界人士进行了接触并和一位得道隐士共同生...
此书出版于1944年,是一部文学杰作。它是毛姆1940年到美国后写的第一部小说。这部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书中的“我”就用了毛姆自己的真名实姓。它是以20世纪侨居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写成的。小说重点写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拉里在飞行队里结识了一个好友――爱尔兰青年帕特西。帕特西是一个充满活力、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在一次空中遭遇战中,他为了救助拉里而中弹牺牲。为此,拉里的精神受到了巨大震动,开始对人生感到迷们和不解,他弄不懂人生为什么会有恶和不幸。战争结束后,拉里没有像别人那样入大学深造,也没有去就业,而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为此,他先丢下未婚妻来到西方文化之都巴黎,两年以后,他又与未婚妻伊莎贝儿解除了婚约,开始从巴黎出发周游世界各地。后来到了印度,在那里,他和宗教界人士进行了接触并和一位得道隐士共同生活了两年,通过研读《奥义书》,接受了吠陀经哲学。最后,终于了悟人生。他将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给亲友,只身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永远隐身于纽约喧嚣激荡的人海之中。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满怀敬意的笔触描绘了拉里探求人生意义的历程,深刻地反映了大战之后整个欧洲精神的空虚。小说通过拉里在西方徘徊无路,最后被迫去东方“取经”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和文化没落,并表现了作者企图从东方文化中获取新鲜血液来挽救其生命的愿望。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拉里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示了两次大战之间那个特定时期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表现了自己极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尽管作者在本书开头声称,他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述,但他还是凭借其高超的叙事技巧,牢牢地抓住了读者。作者本人在书中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他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故事的旁观者和见证人。整个故事乍看起来似乎不太连贯,但实际上,由于作者的出场,巧妙地使其连接起来,并显得曲折有致。
诚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他写这本书并不想阐述吠陀经哲学,他无意向读者推荐吠陀经哲学,也不想让人人都学拉里。他只是借助自己书中的人物,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为那个时代存照。
刀锋的创作者
· · · · · ·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作者
-
戴珩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出生于巴黎,父亲当时是英国驻法国大使馆的法律事务官。他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因无人照顾,由叔父接回英国,送入寄宿学校学习。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尔堡大学肄业。1892年至1897年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学医期间,曾赴伦敦兰贝斯贫民窟当了三个星期的助产士。1897年,他根据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和见闻写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这部描写贫民窟女子丽莎悲惨遭遇的小说受到了当时英国批评界的重视。1903年至1933年,毛姆先后创作了近三十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
毛姆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上。他一生共发表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1915年,他出版了带有自传成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末、2...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出生于巴黎,父亲当时是英国驻法国大使馆的法律事务官。他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因无人照顾,由叔父接回英国,送入寄宿学校学习。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尔堡大学肄业。1892年至1897年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学医期间,曾赴伦敦兰贝斯贫民窟当了三个星期的助产士。1897年,他根据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和见闻写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这部描写贫民窟女子丽莎悲惨遭遇的小说受到了当时英国批评界的重视。1903年至1933年,毛姆先后创作了近三十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
毛姆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上。他一生共发表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1915年,他出版了带有自传成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赴法国参加战地急救队,不久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这一段间谍和密使生活,后来被他写进了间谍小说《艾兴顿》。
毛姆一生喜欢游历。这个爱好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以后又去拉丁美洲与印度。这使他的不少作品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深受读者欢迎。毛姆擅长写作短篇小说,一生共写了一百二十多篇。他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多变,但又不落窠臼。毛姆于1928年定居于法国地中海沿岸。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在美国居住期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刀锋》。1948年,毛姆出版了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卡塔林纳》,此外,他还发表了回忆录和文学评论等作品。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1959年,英国女王授予毛姆“荣誉侍从”称号。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法国病逝。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人说,没有热情也可以有爱,我认为是胡说;他们说热情没有了,爱依旧可以存在,他们指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感情,好心,兴趣,和习惯。特别是习惯。两个人可以由于习惯继续发生性关系,就像到了吃饭的时候肚子觉得饿一样。当然,人可以有欲望而没有爱。欲望并不是热情。欲望是性的本能的天然结果,它比人这个动物的其他功能并不更重要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8页 -
“我真想能够使你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 “可是,拉里,”她急腔急调滴打断他,“你难道看不出你在要求我做一件我做不来的事情,是我不感兴趣而且不想感兴趣的事情吗?我对你讲过多少遍了,我只是一个平常的、正常的女孩子,我现在二十岁,再过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时行乐。唉,拉里,我的确非常爱你。所有这些全都是无聊的玩意儿。它不会使你有什么出息的。……人家都在分秒必争地干,你却在浪费宝贵光阴。拉里,你要是爱我的话,你就不会为了一个梦想而抛弃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第三章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刀锋"的人也喜欢 · · · · · ·
刀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83 条 )




论坛 · · · · · ·
缩写本 | 来自京奈 | 2013-08-14 10:46:15 | |
都说这个版本最好,求本电子版的啊 | 来自小苏锐 | 2013-08-10 13:42:22 | |
都说这个版本最好,求本电子版的啊 | 来自小苏锐 | 2013-08-10 12:28:4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7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9.0分 131134人读过
-
Vintage Books USA (2003)9.0分 1014人读过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8.9分 13204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8.7分 831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年表顺序作品大全 (王多功)
- 是哪本书改变了你 (墨陌)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旧藏与新读:外国文学 (竹马笃笃)
- 我想看的 (米米米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刀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明心见性 2012-08-05 12:58:23
我的心中《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
0 有用 就是不吃饭 2012-10-25 20:03:13
算是让我懂得何为人生的追求~
0 有用 一个小标点 2012-04-04 22:29:04
很迷人的书,很久没这种感觉。关于拉里。说是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几乎没有什么炫技的叙事手法,但很迷人。“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迪托-奥义书》
0 有用 午夜飞行家 2020-12-21 17:45:29
@2017-06-21 06:50:27 @2020-04-07 12:08:38
0 有用 无邪小神 2011-07-15 14:39:59
不敢说看了N遍的了解,细读一遍足以颠覆一个人的世界观。我就是那一个。
0 有用 午夜飞行家 2020-12-21 17:45:29
@2017-06-21 06:50:27 @2020-04-07 12:08:38
0 有用 狗狗逃跑之处 2020-11-19 14:02:40
译者和编辑的文字功底十分了得,感谢带给孩子们的没有成见没有戾气的时空旅行
1 有用 SHINe 2017-04-03 21:26:10
看到最后,很疑惑为什么书名叫“刀锋”,然后重新去看了开头的那句“刀的锋刃难以跨越,所以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得救之道,而如作者所说,每个人的结局都算是完满的。里面涉及宗教的部分我实在是看的一知半解,不过里面伊莎贝儿的几段对话又都是十分的精彩的,居然在书中看到了很多现在的感情和婚姻里仍旧有的矛盾,只感叹爱情这个话题,永恒不变。众生相也是精彩的。
0 有用 就是不吃饭 2012-10-25 20:03:13
算是让我懂得何为人生的追求~
0 有用 水瓶 2012-10-17 23:30:56
挺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