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方面,已经形成的 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个体系。
作者简介 · · · · · ·
吕澂 (1896-1989),原名吕渭,字秋逸,或秋一、鹫子,江苏丹阳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有名的佛学家、佛教居士,与其师欧阳渐共同创办支那内学院,复兴了唯识学。吕澂精于英、日、梵、藏、巴利文等语言,长于佛教文献比对与义理探讨。吕澂对印度佛学及藏传佛学有深入的造诣,在佛学研究方面上与印顺法师齐名。
目录 · · · · · ·
第一讲 佛学的初传
第二讲 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
第三讲 般若理论的研究
第四讲 禅数学的重兴
第五讲 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
第六讲 南北各家师说(上)
第七讲 南北各家师说(下)
第八讲 宗派的兴起及其发展
第九讲 南北宗禅学的流行
余论
附录
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
安世高
支娄迦谶
支谦
朱士行
竺法护
毗昙的文献源流
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
三论宗
天台宗
慈恩宗
华严宗
禅宗
宋代佛教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以早期译籍的传习事实为旁证,同目录相对照,中国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世高,一是支娄迦谶。【p27】 安译限于小乘上座一系,支译则专属大乘经类(当时大乘兴起不久)。 另外,从学说方面看,安世高所译的小乘上座部的经,重点是放在“禅数”上;支谶所译大乘经虽是多方面的,但重点在“般若”。小乘,特别是上座系最讲究“禅数”,他们认为戒定慧三学中,戒是根本,实践就是定与慧,定指“禅”,慧即是了解“数”。所谓“数”,即“数法”,指毗昙而言。毗昙即阿毗达摩,有种种译法,一般译为“对法”,也可译为“数法”。叫它“数法”是因为它:一,释经的名数分别:经中的法相繁多,名目不一,要将它整理分类,一般就以数为分类的标准,把相关联的法分成一类,然后依序数的次第排列为一法、二法、三法等等,这种分类办法叫做“增一”;在毗昙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对于法的诸门分别:即对某依法,既归于这一类,又可归于另一类,如地水火风,既在四大中讲,也在六界中讲;对于某一法在此处讲,在彼处亦讲,这就叫“数数分别”,也与数相关。总之,凡阿毗达摩都与数有关系,所以叫数法。安世高所译,除“数”外就是“禅”。禅法也有种种,其中一种叫“安般守意”,后来也译作“持息念”——“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持息”就是控制呼吸,“念”就是说专注一心。“守意”既指“念”而言,也即当作“持”解。总之,这种禅既要求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同时又要求专注一心,思想集中,此即上座系的十念之一。 支译着重在大乘“般若”,既包括理论,也注意时间。般若的“缘起性空”理论,是指法的自性空,这原是反对小乘有部执名相为实有说的,因此,与名相发生关系的“自性空”,是般若的特点之一。般若的时间也是针对小乘讲的,小乘讲禅为十念,大乘则讲般舟(念佛)三昧与首楞严(健行)三昧;前者是借助于智慧,专心念佛,可以使佛现前,小乘则不承认有佛的形象呈现。后者是健步如飞之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
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
僧肇已认识到,理解般若应带着辩证的意味,对名相、说法不能片面看待。“诸法无定相”,不应偏执于语言文字所表白的法相。对于深奥的理论,必然有言所不尽的情况。刘遗民就此请教僧肇 ,答曰: 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
2016-08-29 12:00:23 2人喜欢
-
①第一,译者的辩伪。 ――译者 当为 译著 ②pp39 此外,他还译了方等《泥洹经》…… ――《方等泥洹经》 ③pp64 林房友次郎 ――林屋友次郎 ④pp143(道宣讲的“当”,就是本有,“现”就是始有) ――本有 和 始有 应互换 ⑤pp145 开元年间,弘忍的再传弟子净觉玄赜门下 ――(玄赜门下) ⑥pp166 也不是三者的简单的联合 ――三者 当为 二者 ⑦pp252 直到延寿死后近百年 ――近 似应为 逾 ⑧pp288 《方等部古品日遗日说般若经...
2018-02-12 17:42:08 1人喜欢
①第一,译者的辩伪。
――译者 当为 译著
②pp39 此外,他还译了方等《泥洹经》……
――《方等泥洹经》
③pp64 林房友次郎
――林屋友次郎
④pp143(道宣讲的“当”,就是本有,“现”就是始有)
――本有 和 始有 应互换
⑤pp145 开元年间,弘忍的再传弟子净觉玄赜门下
――(玄赜门下)
⑥pp166 也不是三者的简单的联合
――三者 当为 二者
⑦pp252 直到延寿死后近百年
――近 似应为 逾
⑧pp288 《方等部古品日遗日说般若经》
――第一个 日 应为 曰
又,《……如来三昧经》一卷应为二卷
⑨pp292 《菩萨本愿经》
――《菩萨本缘经》
⑩pp293 ……是比较支谦《道行》……
――支谶
pp298 《般若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pp301 呈佛即可
――印可
pp373 《少宝六门集》
――《少室六门集》
回应 2018-02-12 17:42:08 -
(东汉)“明帝求法”被公认为是佛教初传的开始。 首先传来中国的不是佛经,而是佛像。 永平八年,受希腊人画像的影响,开始创造佛像;在此之前,印度只有象征性的脚印、法轮等图案,并无佛像。…其后,由于佛教的传播,它的学说也推广了,才有佛经的传译。 ---《楞严经》开篇,佛陀问:阿难,你以前为什么舍去了世间恩爱,跟我出家学佛? 阿难答: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2017-06-02 23:00:20
-
①第一,译者的辩伪。 ――译者 当为 译著 ②pp39 此外,他还译了方等《泥洹经》…… ――《方等泥洹经》 ③pp64 林房友次郎 ――林屋友次郎 ④pp143(道宣讲的“当”,就是本有,“现”就是始有) ――本有 和 始有 应互换 ⑤pp145 开元年间,弘忍的再传弟子净觉玄赜门下 ――(玄赜门下) ⑥pp166 也不是三者的简单的联合 ――三者 当为 二者 ⑦pp252 直到延寿死后近百年 ――近 似应为 逾 ⑧pp288 《方等部古品日遗日说般若经...
2018-02-12 17:42:08 1人喜欢
①第一,译者的辩伪。
――译者 当为 译著
②pp39 此外,他还译了方等《泥洹经》……
――《方等泥洹经》
③pp64 林房友次郎
――林屋友次郎
④pp143(道宣讲的“当”,就是本有,“现”就是始有)
――本有 和 始有 应互换
⑤pp145 开元年间,弘忍的再传弟子净觉玄赜门下
――(玄赜门下)
⑥pp166 也不是三者的简单的联合
――三者 当为 二者
⑦pp252 直到延寿死后近百年
――近 似应为 逾
⑧pp288 《方等部古品日遗日说般若经》
――第一个 日 应为 曰
又,《……如来三昧经》一卷应为二卷
⑨pp292 《菩萨本愿经》
――《菩萨本缘经》
⑩pp293 ……是比较支谦《道行》……
――支谶
pp298 《般若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pp301 呈佛即可
――印可
pp373 《少宝六门集》
――《少室六门集》
回应 2018-02-12 17:42:08 -
(东汉)“明帝求法”被公认为是佛教初传的开始。 首先传来中国的不是佛经,而是佛像。 永平八年,受希腊人画像的影响,开始创造佛像;在此之前,印度只有象征性的脚印、法轮等图案,并无佛像。…其后,由于佛教的传播,它的学说也推广了,才有佛经的传译。 ---《楞严经》开篇,佛陀问:阿难,你以前为什么舍去了世间恩爱,跟我出家学佛? 阿难答: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2017-06-02 23:00:20
-
僧肇已认识到,理解般若应带着辩证的意味,对名相、说法不能片面看待。“诸法无定相”,不应偏执于语言文字所表白的法相。对于深奥的理论,必然有言所不尽的情况。刘遗民就此请教僧肇 ,答曰: 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
2016-08-29 12:00:23 2人喜欢
-
贤首宗用“十玄”和“十对”来描述佛的最高境界: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感应。这些对应构成的关系无穷无尽,正如各种现象所呈现的关系,可比作“天帝网”。天帝网是印度神话中帝释天装饰宫殿的珠网,网上珠光交映,彼此透视,重叠无穷。贤首本人曾把十面镜子摆成十方,中间点烛,使烛光在镜子里互相映现,用来说明两种三昧所显示的景象。 博尔赫斯要是听说过这个故事,大概会沉迷佛学的…那将...
2016-08-30 12:44:43
-
达磨提出的壁观方法,也有其来源。印度瑜伽禅法的传授南北本有不同,南方禅法通用十遍处入门,开头是地遍处,这就有面壁的意味。一因为修地遍处观地的颜色,必须先画成一种标准色的曼陀罗(坛),作为观想的对象。从此产生幻觉,对一切处都看成这种颜色。我国北方的土壁就是一种标准的地色,当然可以用它代替曼陀罗。达磨的“面壁”,或者即为这种方法的运用亦未可知。
2021-06-08 16:54:20
论坛 · · · · · ·
我在当当自营买的,印刷有点洇纸,不会是盗版吧 | 来自Antisthenes | 2021-11-26 21:33:06 | |
第一讲 佛学的初传 | 来自梦云子 | 2 回应 | 2017-11-18 18:03:32 |
有人从AMAZON新购入吗? | 来自賣松人 | 2014-11-09 18:17:53 | |
宋代佛教 | 来自梦云子 | 2 回应 | 2010-01-03 14:36:56 |
禅 宗 | 来自梦云子 | 2008-05-02 03:44:3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华书局 (1979.8)9.5分 95人读过
-
大千 (2003)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大千 (201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清末民初的老先生们 (丰无涯)
- 古印度哲学与佛学 (Aniki)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 私人藏书(从三世纪到九世纪) (Chimpde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蝉 2013-12-11 20:30:53
: B94/6631-1
0 有用 虚弱橙 2018-05-15 15:50:26
虽称略讲却字字珠玑,值得一读再读。吕澂先生关于古今佛学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在今日看来尤为奢侈。可是后学无能,也就剩下叹几句“往圣绝学”的本事了。
1 有用 如来 2016-04-08 19:10:21
吕澂的两本佛学略讲,中印度佛学史都已囊括,源流义理条理清晰,讲的也非常顺畅,不仅学问深,讲课功力也厚。
0 有用 b_flat_minor 2010-06-21 00:05:22
名相不懂。重读……
4 有用 风间隼 2012-07-25 22:35:05
源流传承看得很明白,义理的辨析半懂不懂,不着急,慢慢来。关于教义、组织、经济来源、宗风与社会政治变迁之间有很多材料可资思考,禅宗南支顿教原来也被当作邪教围剿过,后来却横扫全国,不论幸或不幸,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实。
0 有用 leon 2022-05-11 13:27:14
初次阅读,冒犯了,期待n年后的下次见面……..
0 有用 look star 2022-05-08 11:40:03
可借吕澂先生此书而登堂,文辞细密严谨,论见不从流俗,实在受教,不知道家/道教可有这样好的入门书目吗?
0 有用 梨花吖 2022-04-26 05:53:48
从学校图书馆借的
0 有用 浥尘 2022-03-21 23:52:37
从章节安排也看出宋后无甚可讲。六朝弘法与门阀政治重合,禅宗盛乃至科举后佛法渐衰。可惜此书详典籍和派系,略政制与社会。
0 有用 李从珂 2022-03-10 19:19:17
我太笨了。读了差不多两遍,难窥其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