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运用解释学理解的观点对教育的意义生成、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的课程等诸种教育总是作出解释与阐明,针对当代唯科学主义在教育诸多总是上的理解的缺失与不足,作者所阐明的一系列观点是颇具理论价值的,对当代教育的弊端也是很有针砭性的。哲学解释学是新兴的学术领域,其中关于“理解”的理论有独到之见,和教育具有密切关系。教育本应是“心灵的导向”,就是促成人的精神成长,但现代教育追逐物质效益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开创和宏扬,使人陷入狭隘而片面的发展。这应是教育理论深思的课题。作者阐述了理解性教育的生成,继而又从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等方面陈述新哲学所希冀的教育。该书系统紧严、内容充实,分析判断很为深刻,学术论证有理有据,而且颇多创见性的议论,是一部质量优良的佳作。
金生钹,1961年生于甘肃兰州。1984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87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0年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师从黄济先生,研习教育哲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著述有《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教育研究实证方法的分打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教育与文化力》、《传统与现代化》、《个人主体的培植与新教育的构想》、《教育学的合法性与价值关涉》等。
谢谢金老师
读完。主要围绕“生活关系”展开论述,后面谈的师生关系,课程都是依托于这层关系。最后作者观点落在了理解落于实践中,从理解走向实践,从思想走向行动。生活关系离不开个体对于世界的理解。没有理解,都是鸡同鸭讲。 后面部分,经验与知识的论述,与《童年与解放》有联系。但是怎么感觉呢?好像少了点什么,更多的是直抒胸臆,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情怀。里面的引文还是可以看看,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依托。教育是一场精神革命。
解释学与教育学的交叉真的不容易读懂。 人与世界的基本的生活关系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处在这个关系中,人不是纯粹的思想的“主体”,不是那个“我思”的“我”,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我是想着我才在,我已经在这个“人”的世界,“生活世界”中存在了,我才有思的语言,才有思的内容,才能思。
> 更多短评 3 条
> 更多书评 1篇
> 3人在读
> 20人读过
> 37人想读
订阅关于理解与教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靳淇 2010-11-11 14:22:36
谢谢金老师
0 有用 Summertrain 2022-03-05 11:08:35
读完。主要围绕“生活关系”展开论述,后面谈的师生关系,课程都是依托于这层关系。最后作者观点落在了理解落于实践中,从理解走向实践,从思想走向行动。生活关系离不开个体对于世界的理解。没有理解,都是鸡同鸭讲。 后面部分,经验与知识的论述,与《童年与解放》有联系。但是怎么感觉呢?好像少了点什么,更多的是直抒胸臆,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情怀。里面的引文还是可以看看,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依托。教育是一场精神革命。
2 有用 blackboy666 2016-10-27 21:55:57
解释学与教育学的交叉真的不容易读懂。 人与世界的基本的生活关系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处在这个关系中,人不是纯粹的思想的“主体”,不是那个“我思”的“我”,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我是想着我才在,我已经在这个“人”的世界,“生活世界”中存在了,我才有思的语言,才有思的内容,才能思。
0 有用 Summertrain 2022-03-05 11:08:35
读完。主要围绕“生活关系”展开论述,后面谈的师生关系,课程都是依托于这层关系。最后作者观点落在了理解落于实践中,从理解走向实践,从思想走向行动。生活关系离不开个体对于世界的理解。没有理解,都是鸡同鸭讲。 后面部分,经验与知识的论述,与《童年与解放》有联系。但是怎么感觉呢?好像少了点什么,更多的是直抒胸臆,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情怀。里面的引文还是可以看看,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依托。教育是一场精神革命。
2 有用 blackboy666 2016-10-27 21:55:57
解释学与教育学的交叉真的不容易读懂。 人与世界的基本的生活关系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处在这个关系中,人不是纯粹的思想的“主体”,不是那个“我思”的“我”,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我是想着我才在,我已经在这个“人”的世界,“生活世界”中存在了,我才有思的语言,才有思的内容,才能思。
0 有用 靳淇 2010-11-11 14:22:36
谢谢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