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这本书出版于十三年前,由于我只比这本书大几岁,所以我在去年才有幸拜读,网上有人评论它是一部毒害青少年的小说,我看不然,它则是一部非常值得青少年去欣赏的作品。
有人曾把它归为校园言情小说一类,的确,它的主线是围绕着初三学生林雨翔和他喜欢的姑娘——Susan的感情历程而展开的,但如此判定未免太过轻率,咋看之下它的确和普通的言情小说雷同,两个少男少女由一次邂逅而擦出火花,林雨翔对Susan一见钟情,而Susan对他也不厌恶,隐隐约约对他有份爱意,他们两人的感情羁绊就开始了。但韩寒在字里行间夹杂着太多元素,他虽以一个少年的眼光,但却用成年人的阅历和思维来描写着许许多多本来平常的东西,对现有教育制度的批判,对官场黑暗赤裸裸地讽刺,对人性自私的描写。
可以这样说,《三重门》里面的文字太毒了,毒得可以使人发自内心地思考。对普通的几粒药,他居然可以这样描写,“那药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沾染了人的习气,粒粒圆滑无比。”
见到烈日暴晒后的皮肤,他可以大胆地说,“全身黑得发亮,晚上皮肤竟然可反射月光,省下不少照明用的费用。”遇见街上行走的女孩,他竟然这样评论,“街上女人很少,因为这年头,每天上一次床的女人要比每天上一次街的女人多。举凡女孩子,略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门口站着,很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里住着,极有姿色,都在大酒店的经理怀里躺着。”
而最可怕的是,这样的文字居然是出自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手中,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我拿到这本书时就仔细了解了韩寒,知道它是他十七岁所写,我为之一震,因为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写的小说销量居然至今无人打破。当我不停地往后阅读时,更令我目瞪口呆,这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啊?我曾经看过好几本不到二十岁的人写的小说,无论怎样伪装,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作者的稚气,而韩寒居然用非常老练,早熟,早慧的文笔来描绘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心理活动。比如对于书的评论,他能幽默地这样写,“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了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容颜半损,翻了也没兴趣。”
除去韩寒身上的名人光环,我也想在现实中去结识他,他是否像他写小说那样早熟,他是否对世界有着不该属于那个年龄的想法,或者是否像他写小说一样,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人。这些东西我不能得知,也不可能知道,因为他已经三十岁了,早已非常成熟了,但我极其想知道。
在《三重门》众多亮点中,最光彩夺目的应该数那份看似不合常理的幽默,那是一种忍俊不禁,发人深省的幽默,男人一般不做饭,那能以一种玩笑的口吻写道,“现在大多数厨房就如女厕所,男人一般是不能进去的。”林母迷恋上麻将后,他会这样比喻,“自从林母迷恋上麻将后,俨如一只猫头鹰,白天看不见回家的路,待到深夜才可以明眼识途。” 这种不按常理的比喻虽然显得有些生硬,但处处给人一种别样的风味,就如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中的一个穿着普通却气质不凡的女子。
《三重门》是韩寒通过自身经历做些改编而创作的,可以说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所想、所追求的东西,就是韩寒自己的亲身经历。韩寒当年写完《三重门》之后一鸣惊人,但七门功课都不及格,即将被退学,但叛逆的韩寒先于学校开除他之前自行退学。之后他离家出走,可以说他的所做所为,让无数同龄人望尘莫及,不该这么说,应该大家都看不懂吧!
之前所提,这本书被有人说为毒害青少年的小说,是因为它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太过前偏激,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是被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人说这是在中国的国情下决定的,有人说这是必须立马改革。众说纷纭,大家莫忠一是,但在韩寒的笔下,特别是在《三重门》的后记里,他把教育批得一无是处,把高考形容成埋没具有某些特长学生的罪魁祸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真的不需要擅长于每科的人才,全面发展最后只能全面平庸,还有即使老师所说的全面发展也不过是学科全面发展,而学生在其他方面,如动手能力、想象力、实践能力上却极其缺乏,那么这样又有什么用处,好比你有钱不知道买东西一样。我们深知的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等等,他们曾经就是长于某一科而许多学科不尽人意的人,而恰恰如今许多自认为是全才的人几乎没有达到前人的高度的。
也许韩寒写得的确过于偏跛,但其实仔细寻味后这就明了了,就如一个人痛恨一个人,如果他会写小说,他就会把这个人形容成一个凶神恶煞,恶贯满盈之人,可以这样说,他从小饱读诗书,写作已经不止是他的一项爱好,而是可以去深度发展的东西,而高考的制度无疑就把阻碍了,所以他极其厌恶,随之就把教育制度批判成如此程度。
依我看,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必须改革,对此我只说一点,早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就说,“教育必须独立于政治之外。”而如今,每每我看到一些描写社会阴暗面的暗藏深意的本该定义为好文章的作文却只得了个零,而那些没有思想,只会套模式,歌功颂德的文章却可以在高考中得高分,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功利,等到他们再去教育下一代,又会有怎样的下一代诞生?
对于学校,我说句题外话,我舅舅是卖猪肉的,他告诉我,一根猪上面的最烂最不卫生的肉只会销往两个地方,一个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饭店,而另一个,就是学校,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看不到食堂在众目睽睽下搬运猪肉的原因。
可以这样说,当年韩寒在《三重门》出版之前,在《杯中窥人》没有写出来之前,他已经因为七门功课不及格留过一级,这时候他身边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叛逆、不积极、总喜欢对抗权威,他在当时的老师学生眼里,注定是一个不光彩,不会有作为的人。而当《三重门》问世得到了前所未有销量后,他立即成为了一个现象,这个世界到底需要全才,还是专于一科的人才。
我觉得,无论这个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如何,都应该为这样的一群人,一群有着不俗本事的人让出一条路来!
《三重门》在某一方面确实不适合青少年去阅读,他无疑是在挑战很多在家长的庇护下长大的孩子的社会观、价值观,但恰恰如此,正因为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教育太片面,太单一,太过功利化,正需要这些被某些人定义为负面的文字来解救,为他们塑造另一条不一样的成才之路。
希望若干年后,我能看到这本书被放到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高度。
眼中《三重门》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