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在东单明珠商场淘到三本书——瑞士学者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导论》、刘禾的《跨语际实践》(以前寝室老大俊哥的书架上曾摆过,大体扫了一下)及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者同为三联书店出版,买的时候是以新书打折的方式购买的,但实际上,他们都是旧书。
后两本都是以后写东西或许会用到的,但第一本纯粹是在对神学美学的陌生化冲动下的“非理性”购买。虽说是“非理性的”,之所以产生购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对于该神学书系主编刘小枫的信赖——买他的书应该不会吃亏。
研究生期间,曾经慕名拜读过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当时该书是摆在胖子的书架上的)。这一文本从大文学(以文学比较的方式进行东西方间的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知识分子面对纷繁芜杂的世事所采取的人生态度。西方人在基督文化的陶淫下产生“罪感文化”,笃信“原罪意识”,即人生而有罪,需要后天的忏悔和赎罪,于是在忏悔和赎罪的基础上借助上帝实现心灵的拯救。东方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则缺乏古希腊一样延续而下的热衷激辩的传统,这样一旦进入现实,遇到困境,便会陷入心灵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此时,他们又没有宗教的救赎和皈依,于是只能如庄老般进入一种自我流放式的逃避之中,由是乐感文化产生,知识分子在非批判的乐感文化中逍遥至死。这便是东西方知识分子的拯救与逍遥。
刘小枫编或者写的东西读起来都很费脑子,《神学美学导论》更是堪称晦涩。该书的意义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对各种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中的神学审美方式的一种理论总结。故往的神学作品中美学艺术的体现是触犯禁忌的。因为在传统的神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理论者看来,神学本身的意义在于启示,目的在于体现神对心灵的关照,而不是让神及神的启示成为一种审美对象。它们只能是主体,成为客体便是一种对神的亵渎。该书是对巴尔萨塔一些作品中的相关篇什进行整合之后而形成的,比如有些篇章来自《神学随想》等。
在我看来,与其他的学者相比,刘小枫的书籍更像是为心灵而存在的,这或许与其研究视野当中对神学特别是基督文化的关注有关,比如除了《拯救与逍遥》之外,为我们所熟知的《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走向十字架的真》等等莫不是站在东方文化的阵地上,真诚地审视西方宗教维度内文化呈现的姿态和样式。
此外,有我的体验为准。读《拯救与逍遥》的时候正是研究生二年级。在通过阅读和听讲的方式获得知识的同时,在长期的被动情态下形成的主流化了的的价值观念此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是颠覆,整个人由是进入一种潜在的心灵忧郁期。《拯救与逍遥》的出现,让我的心灵受到了知识浸淫下温暖和关怀。此时,距离研究生毕业不到一年,面对社会、工作单位和身边形行色色的众生,自己并不能坦然释下一切融入其中,心灵的困惑随之产生。此时,神学审美意义上的文本的出现给了我这样一种阅读期待:它能否帮我解决一些问题;它能否让我在惶惑无知的浮躁状态下学会感知,体会到宁静和纯真?
与刘小枫有关的书籍 [原]
|
后期做社会学,我看得有点 累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