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南宋儒学建构》以“儒家的精神”界定为核心,依据南宋儒学的演进,呈现南宋儒学与政治的关联,阐述“洛学”成为主流之后其内部的分歧与内在冲突,探讨了朱熹时代的儒学及朱熹后时代的儒学的转型。
何俊,1963年生,浙江长兴人,哲学博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曾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是多届浙江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学科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以儒家哲学与思想为主的中国近世哲学与思想史,已出版专著有《南宋儒学建构》、《南宋思想史》(与范立舟合著)、《刘宗周与蕺山学派》(与尹晓宁合著)、《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中国史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 全部原文摘录
哲学史进路的思想史研究,偏重于思想内部的演进过程。可作南宋思想史的整体了解。一头一尾较弱,对于道南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分梳,以及朱熹本人如何建立思想霸权(整理文本+建构理论+实践行动+回应挑战)的分析比较细致,基本是以各思想家为主,分别展开论述。比较强调朱熹的主体性与重要性。回应挑战部分应与田浩书对读。限于题旨,对于朱熹后学基本点到为止,实大有可为。不过,虽然号称放置在南宋历史中进行讨论,但对南宋政治... 哲学史进路的思想史研究,偏重于思想内部的演进过程。可作南宋思想史的整体了解。一头一尾较弱,对于道南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分梳,以及朱熹本人如何建立思想霸权(整理文本+建构理论+实践行动+回应挑战)的分析比较细致,基本是以各思想家为主,分别展开论述。比较强调朱熹的主体性与重要性。回应挑战部分应与田浩书对读。限于题旨,对于朱熹后学基本点到为止,实大有可为。不过,虽然号称放置在南宋历史中进行讨论,但对南宋政治史多有疏漏和错误。可以参考其对程朱思想的内部分析,但就其历史性的一面,几可忽略。 (展开)
历史视野下的哲学体系辨析。把朱熹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作者史识高明矣,最后一章中论述后朱熹时代的思想形态化、思想政治化和思想学术化让人忍不住暗暗叫好。
> 更多短评 3 条
> 更多书评 2篇
> 2人在读
> 21人读过
> 78人想读
订阅关于南宋儒学建构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殊同 2018-10-20 17:12:17
哲学史进路的思想史研究,偏重于思想内部的演进过程。可作南宋思想史的整体了解。一头一尾较弱,对于道南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分梳,以及朱熹本人如何建立思想霸权(整理文本+建构理论+实践行动+回应挑战)的分析比较细致,基本是以各思想家为主,分别展开论述。比较强调朱熹的主体性与重要性。回应挑战部分应与田浩书对读。限于题旨,对于朱熹后学基本点到为止,实大有可为。不过,虽然号称放置在南宋历史中进行讨论,但对南宋政治... 哲学史进路的思想史研究,偏重于思想内部的演进过程。可作南宋思想史的整体了解。一头一尾较弱,对于道南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分梳,以及朱熹本人如何建立思想霸权(整理文本+建构理论+实践行动+回应挑战)的分析比较细致,基本是以各思想家为主,分别展开论述。比较强调朱熹的主体性与重要性。回应挑战部分应与田浩书对读。限于题旨,对于朱熹后学基本点到为止,实大有可为。不过,虽然号称放置在南宋历史中进行讨论,但对南宋政治史多有疏漏和错误。可以参考其对程朱思想的内部分析,但就其历史性的一面,几可忽略。 (展开)
0 有用 马默旌 2023-01-09 16:56:42 浙江
历史视野下的哲学体系辨析。把朱熹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0 有用 亦關亦隴 2021-08-21 15:14:18
作者史识高明矣,最后一章中论述后朱熹时代的思想形态化、思想政治化和思想学术化让人忍不住暗暗叫好。
0 有用 马默旌 2023-01-09 16:56:42 浙江
历史视野下的哲学体系辨析。把朱熹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0 有用 亦關亦隴 2021-08-21 15:14:18
作者史识高明矣,最后一章中论述后朱熹时代的思想形态化、思想政治化和思想学术化让人忍不住暗暗叫好。
1 有用 殊同 2018-10-20 17:12:17
哲学史进路的思想史研究,偏重于思想内部的演进过程。可作南宋思想史的整体了解。一头一尾较弱,对于道南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分梳,以及朱熹本人如何建立思想霸权(整理文本+建构理论+实践行动+回应挑战)的分析比较细致,基本是以各思想家为主,分别展开论述。比较强调朱熹的主体性与重要性。回应挑战部分应与田浩书对读。限于题旨,对于朱熹后学基本点到为止,实大有可为。不过,虽然号称放置在南宋历史中进行讨论,但对南宋政治... 哲学史进路的思想史研究,偏重于思想内部的演进过程。可作南宋思想史的整体了解。一头一尾较弱,对于道南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分梳,以及朱熹本人如何建立思想霸权(整理文本+建构理论+实践行动+回应挑战)的分析比较细致,基本是以各思想家为主,分别展开论述。比较强调朱熹的主体性与重要性。回应挑战部分应与田浩书对读。限于题旨,对于朱熹后学基本点到为止,实大有可为。不过,虽然号称放置在南宋历史中进行讨论,但对南宋政治史多有疏漏和错误。可以参考其对程朱思想的内部分析,但就其历史性的一面,几可忽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