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传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影响,本书介绍了对佛教发展起重要推动的一批高僧,内容丰富是一本颇有价值的佛学研究文献。
目录 · · · · · ·
绪论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正传十五人附见二十人
汉雒阳白马寺摄摩腾
汉雒阳白马寺竺法兰
汉雒阳安清
汉雒阳支楼迦�竺佛朔安玄严佛调支曜
康巨康孟详
魏雒阳�柯迦罗康僧��帝帛延
魏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支谦
目录
魏吴武昌维只难法立法巨
晋长安竺�摩罗刹(竺法护)聂承远聂道
真
晋长安帛远帛法祚卫士度
晋建康建初寺帛尸梨蜜
晋长安僧伽跋澄佛图罗刹
晋长安�摩难提�正
晋庐山僧伽提婆僧伽罗叉
晋长安竺佛念
晋江陵辛寺�摩耶舍竺法度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正传七人附见六人
晋长安鸠摩罗什
晋长安弗若多罗
晋长安�摩流支
晋寿春石�寺卑摩罗叉
晋长安佛陀耶舍
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
晋河西�无�道进安阳侯道普法盛法
维僧表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正传十三人附见四人
宋江陵辛寺释法显
宋黄龙释�无竭
宋建康龙光寺佛驮什
宋河西浮陀跋摩
宋京师枳园寺释智严
宋六合山释宝云
宋京师只洹寺求那跋摩
宋京师奉诚寺僧伽跋摩
宋上定林寺�摩蜜多
宋京兆释智猛
宋京师道林寺�良耶舍僧伽达多僧伽�多
哆
宋京师中兴寺求那跋陀罗阿那摩低
齐建康正观寺求那�地僧伽婆罗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正传十四人附见一十二人
晋洛阳朱士行竺叔兰无�叉
晋淮阳支孝龙
晋豫章山康僧渊康法畅支敏度
晋高邑竺法雅�浮�相��
晋中山康法朗令韶
晋�煌竺法乘竺法行竺法存
晋剡东仰山竺法潜竺法友竺法蕴康法识
竺法济
晋剡沃洲山支遁支法虔竺法仰
晋剡山于法兰竺法兴支法渊于法道
晋剡白山于法开于法威
晋�煌于道邃
晋剡葛岘山竺法崇道宝
晋始宁山竺法义
晋东莞竺僧度竺慧超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正传十五人附见九人
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王嘉
晋蒲坂释法和
晋泰山��严竺僧朗支僧敦
晋京师瓦官寺竺法汰�壹�贰
晋飞龙山释僧先道�
目录
晋荆州上明竺僧辅
晋京师瓦官寺竺僧敷
晋荆州长沙寺释�翼僧卫
晋荆州长沙寺释法遇
晋荆州上明释�徽
晋长安覆舟山释道立
晋长沙寺释�戒
晋于�青山竺法旷
晋吴虎丘东山寺竺道壹帛道猷道宝
晋山阴嘉祥寺释慧虔��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正传十三人附见十四
晋庐山释慧远
晋蜀龙渊寺释慧持慧严僧恭道泓�兰
晋庐山释慧永僧融
晋庐山释僧济
晋新阳释法安
晋庐山释�邕
晋吴台寺释道祖慧要�顺�诜法幽道
恒道授
晋长安大寺释僧�弘觉
晋彭城郡释道融
晋长安释�影
晋长安释僧�僧楷
晋长安释道恒道标
晋长安释僧肇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正传三十二人附见四十五人
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宝林法宝慧生
宋京师乌衣寺释慧�
宋京师东安寺释慧严法智
宋京师道场寺释慧观僧馥法业
宋京师只洹寺释慧义僧睿
宋京师彭城寺释道渊慧琳
宋京师彭城寺释僧弼
宋东阿释慧静
宋京师只洹寺释僧苞法和
宋余杭方显寺释僧诠
宋江陵辛寺释�鉴道海慧龛慧恭�泓
道广道光
宋庐山凌云寺释慧安
宋淮南中寺释�无成��
宋京师灵味寺释僧含道含
宋江陵琵琶寺释僧彻僧庄
宋吴虎丘山释�谛
宋寿春石�寺释僧导僧因僧音僧威
宋蜀武担寺释道汪普明道�
宋山阴天柱山释慧静
宋长沙麓山释法愍僧宗
宋京师北多宝寺释道亮静林慧隆
宋丹阳释梵敏僧�
宋京师中兴寺释道温僧庆慧定僧嵩
宋京师庄严寺释�斌�济�宗
宋京师何园寺释慧亮
宋下定林寺释僧镜�隆
宋京师灵根寺释僧瑾�度玄�
宋京师兴皇寺释道猛道�慧鸾慧敷僧
训道明
宋山阴灵嘉寺释超进�机道�
宋吴兴小山释法瑶�瑶
宋京师新安寺释道猷道慈慧整觉世
宋京师冶城寺释慧通
高僧传卷第八
�解五正传二十七人附见七十五人
齐伪魏济州释僧渊慧记道登
齐伪魏释�度
齐京师庄严寺释道慧玄趣僧达
齐京师中兴寺释僧钟�识昙�僧表僧
最敏达僧宝
齐京师天保寺释道盛
齐京师湘宫寺释弘充法鲜
齐高昌郡释智林
齐京师灵根寺释法瑗法爱法常智兴
齐蜀齐后山释玄畅
齐上定林寺释僧远道�法令慧泰
齐荆州竹林寺释僧慧�顺慧敞僧岫
齐上定林寺释僧柔弘称僧拔慧�
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僧行慧旭道恢慧
永慧深法洪
齐京师谢寺释慧次僧宝僧智法珍僧响
僧猛法宝慧渊
齐京师何园寺释慧隆智诞僧辩僧贤道
慧法度
齐京师太昌寺释僧宗昙准法身法真慧
令法仙法最僧敬道文僧贤
齐京师中寺释法安慧光敬遗光赞慧韬
道宗
齐京师中兴寺释僧印慧龙
齐琅琊山�山释法度法绍僧朗惠�法�
僧绍
梁京师冶城寺释智秀僧若僧�道乘
梁荆州释慧球
梁京师灵曜寺释僧盛法欣智敞法�僧
�僧韶
梁山阴云门山寺释智顺
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道明僧成僧宝
梁上定林寺释法通智进
梁京师招提寺释慧集
梁剡法华台释昙斐法藏明庆
高僧传卷第九
神�上正传四人附见一人
晋�中竺佛图澄道进
晋罗浮山单道�
晋常山竺一一佛调
晋洛阳耆域
高僧传卷第十
神�下正传十六人附见十一人
晋洛阳磐�山犍陀勒
晋洛阳娄至山诃罗竭
晋襄阳竺一法慧范材
晋洛阳大市寺安慧则慧持
晋长安涉公
晋西平释�霍
晋上虞龙山史宗
宋京师林度僧�吒张奴
宋伪魏长安释�始
宋高昌释法朗智整
宋岷山通云寺邵硕
宋江陵琵琶寺释慧安僧览法卫
齐京师枳园寺沙弥释法匮法楷
齐荆州释僧慧慧远
齐寿春释慧通
梁京师释保�道香僧朗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正传二十一人附见十一人
晋江左竺僧�
晋剡隐岳山帛僧光
晋始丰赤城山竺�猷慧�慧真
晋长安释慧嵬
晋广汉阎兴寺释贤护
晋始丰赤城山支��
晋蜀石室山释法绪
宋伪魏平城释玄高慧崇�曜
宋长安寒山释僧周僧亮
宋长安太后寺释慧通
宋馀杭释�度
宋始丰瀑布山释僧从
宋广汉释法成
宋京师中兴寺释慧览
宋荆州长沙寺释法期道果
宋成都释道法
宋蜀安乐寺释普恒
齐武昌樊山释法悟道济
齐京师灵�寺释僧审僧谦超志法达慧
胜
齐钱塘灵隐山释�超
齐始丰赤城山释慧明
明律正传十三人附见八人
宋江陵释慧猷
宋吴闲居寺释僧业慧光
宋京师长乐寺释慧询
宋京师庄严寺释僧璩道表
宋彭城郡释道�慧曜
宋江陵释僧隐成具
宋广汉释道房
宋京师闲心寺释道营慧�
齐钟山灵曜寺释志道超度
齐京师多宝寺释法颖慧文
齐蜀灵建寺释法琳
齐京师安乐寺释智称聪超
齐京师建初寺释僧�
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正传十一人附见四人
晋霍山释僧群
宋彭城驾山释�称
宋高昌释法进僧遵
宋魏郡廷尉寺释僧富
宋伪秦蒲坂释法羽慧始
宋临川招提寺释慧绍僧要
宋�山招隐寺释僧瑜
宋京师竹林寺释慧益
宋蜀武担寺释僧庆
齐陇西释法光法存
齐交�仙山释�弘
诵经正传二十一人附见十一人
晋河阴白马寺释�邃
晋越城寺释法相�盖僧法
晋山阴�义寺竺法纯
晋蜀三贤寺释僧生
宋剡法华�释法宗
宋京师南�寺释道�
宋庐山释慧庆
宋临渭释普明
宋京师道场寺释法庄
宋京师瓦官寺释慧果
宋京师东安寺释法恭僧恭
宋京师彭城寺释僧覆
齐京师高座寺释慧进僧念
齐永兴相林寺释弘明
齐京师灵根寺释慧豫法音
齐上定林寺释道嵩
齐上定林寺超辩法明僧志法定
齐山阴天柱山释法慧��
齐京师后�释僧侯慧温
梁上定林寺释慧弥法仙
梁富阳齐坚寺释道琳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晋并州竺慧达
晋武陵平山释慧元竺慧直
晋京师瓦官寺释慧力
晋京师安乐寺释慧受
宋京师崇明寺释僧慧
宋山阴法华山释僧翼道敬
宋豫州释僧洪
宋京师释僧亮
宋京师延贤寺释法意
齐南海云峰寺释慧敬
齐南海藏微山释法献
齐上定林寺释法献玄畅
梁剡石城山释僧护
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经师正传十一人附见二十三人
晋中山帛法桥僧扶
晋京师建初寺支��
晋京师只洹寺释法平法等
宋京师白马寺释僧饶道综超明明慧
宋安乐寺释道慧
宋谢寺释智宗慧宝道诠
齐乌衣寺释�迁法畅道琰
齐东安寺释�智道朗法忍智欣慧光
齐安乐寺释僧辩僧恭
齐白马寺释��道光
齐北多宝寺释慧忍法��辩慧念��
昙进慧超道首�调
唱导正传十人附见七人
宋京师只洹寺释道照慧明
宋长干寺释�颖
宋瓦官寺释慧璩
宋灵味寺释�宗僧意
宋灵味寺释�光
齐兴福寺释慧芬
齐齐福寺释道儒僧喜
齐瓦官寺释慧重法觉
齐正胜寺释法愿
齐齐隆寺释法镜道亲宝兴道登
高僧传序录卷第十四
附录
一关于高僧传
二关于慧皎
三高僧传分科分卷人数对照表
高僧传索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高僧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高僧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高僧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
菅原舜水 (真的在等死)
釋慧覽,姓成,酒泉人。少與玄高俱以寂觀見稱。覽曾遊西域,頂戴佛鉢,仍於罽賓從達摩比丘諮受禪要。達摩曾入定往兜率天,從彌勒受菩薩戒。後以戒法授覽,覽還至于填,復以戒法授彼方諸僧,後乃歸。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渾慕延世子瓊等,敬覽德問,遣使並資財,令於蜀立左軍寺,覽卽居之。後移羅浮天宫寺。 大正藏作羅天宮寺,案慧覽自于闐歸國,由河南道,至蜀左軍寺,後移羅(浮)天宮寺。然《續傳》中有“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 (2回应)2018-08-06 03:25:22 4人喜欢
釋慧覽,姓成,酒泉人。少與玄高俱以寂觀見稱。覽曾遊西域,頂戴佛鉢,仍於罽賓從達摩比丘諮受禪要。達摩曾入定往兜率天,從彌勒受菩薩戒。後以戒法授覽,覽還至于填,復以戒法授彼方諸僧,後乃歸。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渾慕延世子瓊等,敬覽德問,遣使並資財,令於蜀立左軍寺,覽卽居之。後移羅浮天宫寺。 引自 宋京师中兴寺释慧览传 大正藏作羅天宮寺,案慧覽自于闐歸國,由河南道,至蜀左軍寺,後移羅(浮)天宮寺。然《續傳》中有“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傳”。慧覽移居的天宮寺,非羅浮天宮寺,蜀地距增城路途遙遠,難言移居粵地。又《高僧傳》中提到宋文帝聽說慧覽聲名,“請下都止鐘山定林寺”,所謂下都,是指言長江自上游往下到建康,也證明慧覽所居非羅浮天宮寺。
雖然,宋、元、明三本皆作羅浮天宮寺,應為羅天宮寺。
2回应 2018-08-06 03:25:22 -
能工巧匠沙门哥 (贾鸟德·喉塞音)
支謙,本月支人。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 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罽賓人。叉為人眼青。時人亦號為青眼律師。 佛陀耶舍。此云覺明。罽賓人也。舍為人赤髭。善解毘婆沙。時人號曰赤髭毘婆沙。 魏晋南北朝为民族大融合之际,在政治史上有“五胡乱华”之厄,在文化史上则有佛教传播之盛。藉是两大机缘,中土与西域、印度之间产生了频繁而密切的交流,故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国,实际... (1回应)2011-02-10 14:19:51 5人喜欢
支謙,本月支人。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 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罽賓人。叉為人眼青。時人亦號為青眼律師。 佛陀耶舍。此云覺明。罽賓人也。舍為人赤髭。善解毘婆沙。時人號曰赤髭毘婆沙。 引自第1页 魏晋南北朝为民族大融合之际,在政治史上有“五胡乱华”之厄,在文化史上则有佛教传播之盛。藉是两大机缘,中土与西域、印度之间产生了频繁而密切的交流,故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国,实际上已经相当的国际化,各种不同种族、肤色、文化、信仰的人物往来不绝,中外文明之间相互渗透、交互影响的程度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佛教传入的过程中,尤其在经典传译方面,异族(或外国)传法者的作用极其巨大,除印度(五天竺)僧人外,中亚(如康居、月支,以及最重要的:罽宾)和新疆(龟兹、于阗)的法师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自视为文明之中心,强调夷夏之别,对周边民族几目之为禽兽,至此方初次与另一发达的文明(印度文明)碰面,始悟西方亦有圣贤、亦有人物也。
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勵行甚峻。為人弘雅有識量。篤至好學。明解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涉。辯於樞機頗屬文翰。 竺曇摩羅剎。此云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支遁為之像贊云。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窮谷。枯泉漱水。邈矣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領拔玄致。 僧伽跋澄。此云眾現。罽賓人。毅然有淵懿之量。 僧伽提婆此言眾天。本姓瞿曇氏。罽賓人。為人俊朗有深鑒。而儀止溫恭。務在誨人。恂恂不怠。 引自第1页 魏晋时期最重人物。此事远可溯至汉季之清议、近则承自魏初的九品中正制度。盖自汉迄唐,科举尚未兴起,士大夫出身全赖“察举”和“征辟”二途,也就是必须凭借士林之舆论,而不像后世,寒素无名之辈亦可以凭借金榜题名而一举成功。因此,人物品鉴遂成为士大夫政治文化生活中与门阀政治相辅相成之至关重要的大事,及至魏朝刘劭著《人物志》,更发展为一种专门的学术。 两汉风气笃实,人物选拔颇以德业为重(如“孝廉”),至魏晋乱世,传统道德浇漓,人物赏鉴则渐趋精微、华丽,向艺术化方向发展,而名士风流,也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一种表演性和艺术感——此种人格之艺术,即一般所说的“魏晋风度”,在刘义庆的不朽名著《世说新语》中,终于结成其最完美的结晶。 细玩《世说新语》,其品评人物,似乎有一套特别的语汇,其精致微妙之处,隔代之人已很难辨明。《高僧传》作于梁朝,去《世说》年代不远,时代风习接近,故其品藻方外人物之用语,如“弘雅有識量”、“天挺弘懿”、“毅然有淵懿之量”、“俊朗有深鑒”之类,正与《世说》中的用语如出一辙也。 东晋以后,江左人物盛极、风流绝代,世家大族中的英才,集累世之文采,其容止言行、精神气韵之美,无所不造其极。一时佛教亦盛极,士大夫与方外高人往还,已属常事,《世说新语》中记载最繁的僧人支遁(字道林,故又称林公、林道人等),竟凡数十见,其为士林所许,颇不让王谢。今读《高僧传》,更得一人曰吉友者,其风神冠绝,不亚林公,读之令人心驰神往,而《世说》中仅寥寥三条、语焉不详,故全文抄录其传于此,以补《世说》之阙。
帛尸梨密多羅。此云吉友。西域人。時人呼為高座。傳云。國王之子當承繼世。而以國讓弟。闇軌太伯。既而悟心天啟。遂為沙門。密天姿高朗風神超邁。直爾對之。便卓出於物。 晉永嘉中。始到中國。值亂仍過江止建初寺。丞相王導一見而奇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名顯。太尉庾元規光祿周伯仁太常謝幼與廷尉桓茂倫。皆一代名士。見之終日累歎。披衿致契。導嘗詣密。密解帶偃伏悟言神解。時尚書令卞望之亦與密致善。須臾望之至。密乃斂衿飾容。端坐對之。有問其故。密曰。王公風道期人。卞令軌度格物。故其然耳。諸公於是歎其精神灑厲皆得其所。 桓廷尉嘗欲為密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梨密可謂卓朗。於是桓乃咨嗟絕歎。以為標題之極。太將軍王處仲在南夏。聞王周諸公皆器重密。疑以為失。及見密乃欣振奔。至一面盡虔。周顗為僕射。領選臨入過造密。乃歎曰。若使太平之世盡得選此賢。真令人無恨也。俄而顗遇害。密往省其孤。對坐作胡唄三契。梵響凌雲。次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變。既而揮涕收淚。神氣自若。其哀樂廢興皆此類也。 王公嘗謂密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密笑曰。若使我如諸君。今日豈得在此。當時為佳言。密性高簡不學晉語。諸公與之語言。密雖因傳譯。而神領意得頓盡言前。莫不歎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 密善持咒術所向皆驗。初江東未有咒法。密譯出孔雀王經明諸神咒。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唄傳響于今。晉咸康中卒。春秋八十餘。諸公聞之痛惜流涕。 桓宣武每云少見高座稱其精神著出當年。瑯琊王玟師事於密。乃為之序曰。春秋吳楚稱子。傳者以為先中國而後四夷豈不以三代之胤行乎殊俗之禮。以戎狄貪婪無仁讓之性乎。然而卓世之秀。時生於彼。逸群之才。或侔乎茲。故知天授英偉。豈俟於華戒。自此以來唯漢世有金日磾。然日磾之賢盡於仁孝忠誠德信純至。非為明達足論。高座心造峰極。交俊以神。風領朗越過之遠矣。 密常在石子岡東行頭陀。既卒因葬于此。成帝懷其風為樹剎塚所。後有關右沙門來遊京師。迺於塚處起寺。陳郡謝琨贊成其業。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引自第1页 上文“桓廷尉嘗欲為密作目”一段,恐需稍作解释。此处“目”,即所谓“题目”者,乃魏晋时期人物品鉴之专门术语——为某人“作目”,即用最精确凝练之语言,概括其性格面目之独一无二的特质,如此处用“卓朗”二字来形容吉友。之所以称为“目”,以我所见,大概是因为眼睛最能显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吧,又或有“画龙点睛”之意也未可知了。 《世说》中称吉友为“高座道人”,所记事迹与《高僧传》略有异同,故一并抄出,细细品咂,甚有兴味也。
言语39:高座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 赏誉48:时人欲题目高座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桓公曰:“精神渊著。” 简傲7:高座道人于丞相坐,恒偃卧其侧,见卞令,肃然改容云:“彼是礼法人。” 引自第1页 1回应 2011-02-10 14:19:51
-
能工巧匠沙门哥 (贾鸟德·喉塞音)
支謙,本月支人。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 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罽賓人。叉為人眼青。時人亦號為青眼律師。 佛陀耶舍。此云覺明。罽賓人也。舍為人赤髭。善解毘婆沙。時人號曰赤髭毘婆沙。 魏晋南北朝为民族大融合之际,在政治史上有“五胡乱华”之厄,在文化史上则有佛教传播之盛。藉是两大机缘,中土与西域、印度之间产生了频繁而密切的交流,故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国,实际... (1回应)2011-02-10 14:19:51 5人喜欢
支謙,本月支人。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 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罽賓人。叉為人眼青。時人亦號為青眼律師。 佛陀耶舍。此云覺明。罽賓人也。舍為人赤髭。善解毘婆沙。時人號曰赤髭毘婆沙。 引自第1页 魏晋南北朝为民族大融合之际,在政治史上有“五胡乱华”之厄,在文化史上则有佛教传播之盛。藉是两大机缘,中土与西域、印度之间产生了频繁而密切的交流,故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国,实际上已经相当的国际化,各种不同种族、肤色、文化、信仰的人物往来不绝,中外文明之间相互渗透、交互影响的程度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佛教传入的过程中,尤其在经典传译方面,异族(或外国)传法者的作用极其巨大,除印度(五天竺)僧人外,中亚(如康居、月支,以及最重要的:罽宾)和新疆(龟兹、于阗)的法师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自视为文明之中心,强调夷夏之别,对周边民族几目之为禽兽,至此方初次与另一发达的文明(印度文明)碰面,始悟西方亦有圣贤、亦有人物也。
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勵行甚峻。為人弘雅有識量。篤至好學。明解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涉。辯於樞機頗屬文翰。 竺曇摩羅剎。此云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支遁為之像贊云。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窮谷。枯泉漱水。邈矣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領拔玄致。 僧伽跋澄。此云眾現。罽賓人。毅然有淵懿之量。 僧伽提婆此言眾天。本姓瞿曇氏。罽賓人。為人俊朗有深鑒。而儀止溫恭。務在誨人。恂恂不怠。 引自第1页 魏晋时期最重人物。此事远可溯至汉季之清议、近则承自魏初的九品中正制度。盖自汉迄唐,科举尚未兴起,士大夫出身全赖“察举”和“征辟”二途,也就是必须凭借士林之舆论,而不像后世,寒素无名之辈亦可以凭借金榜题名而一举成功。因此,人物品鉴遂成为士大夫政治文化生活中与门阀政治相辅相成之至关重要的大事,及至魏朝刘劭著《人物志》,更发展为一种专门的学术。 两汉风气笃实,人物选拔颇以德业为重(如“孝廉”),至魏晋乱世,传统道德浇漓,人物赏鉴则渐趋精微、华丽,向艺术化方向发展,而名士风流,也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一种表演性和艺术感——此种人格之艺术,即一般所说的“魏晋风度”,在刘义庆的不朽名著《世说新语》中,终于结成其最完美的结晶。 细玩《世说新语》,其品评人物,似乎有一套特别的语汇,其精致微妙之处,隔代之人已很难辨明。《高僧传》作于梁朝,去《世说》年代不远,时代风习接近,故其品藻方外人物之用语,如“弘雅有識量”、“天挺弘懿”、“毅然有淵懿之量”、“俊朗有深鑒”之类,正与《世说》中的用语如出一辙也。 东晋以后,江左人物盛极、风流绝代,世家大族中的英才,集累世之文采,其容止言行、精神气韵之美,无所不造其极。一时佛教亦盛极,士大夫与方外高人往还,已属常事,《世说新语》中记载最繁的僧人支遁(字道林,故又称林公、林道人等),竟凡数十见,其为士林所许,颇不让王谢。今读《高僧传》,更得一人曰吉友者,其风神冠绝,不亚林公,读之令人心驰神往,而《世说》中仅寥寥三条、语焉不详,故全文抄录其传于此,以补《世说》之阙。
帛尸梨密多羅。此云吉友。西域人。時人呼為高座。傳云。國王之子當承繼世。而以國讓弟。闇軌太伯。既而悟心天啟。遂為沙門。密天姿高朗風神超邁。直爾對之。便卓出於物。 晉永嘉中。始到中國。值亂仍過江止建初寺。丞相王導一見而奇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名顯。太尉庾元規光祿周伯仁太常謝幼與廷尉桓茂倫。皆一代名士。見之終日累歎。披衿致契。導嘗詣密。密解帶偃伏悟言神解。時尚書令卞望之亦與密致善。須臾望之至。密乃斂衿飾容。端坐對之。有問其故。密曰。王公風道期人。卞令軌度格物。故其然耳。諸公於是歎其精神灑厲皆得其所。 桓廷尉嘗欲為密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梨密可謂卓朗。於是桓乃咨嗟絕歎。以為標題之極。太將軍王處仲在南夏。聞王周諸公皆器重密。疑以為失。及見密乃欣振奔。至一面盡虔。周顗為僕射。領選臨入過造密。乃歎曰。若使太平之世盡得選此賢。真令人無恨也。俄而顗遇害。密往省其孤。對坐作胡唄三契。梵響凌雲。次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變。既而揮涕收淚。神氣自若。其哀樂廢興皆此類也。 王公嘗謂密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密笑曰。若使我如諸君。今日豈得在此。當時為佳言。密性高簡不學晉語。諸公與之語言。密雖因傳譯。而神領意得頓盡言前。莫不歎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 密善持咒術所向皆驗。初江東未有咒法。密譯出孔雀王經明諸神咒。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唄傳響于今。晉咸康中卒。春秋八十餘。諸公聞之痛惜流涕。 桓宣武每云少見高座稱其精神著出當年。瑯琊王玟師事於密。乃為之序曰。春秋吳楚稱子。傳者以為先中國而後四夷豈不以三代之胤行乎殊俗之禮。以戎狄貪婪無仁讓之性乎。然而卓世之秀。時生於彼。逸群之才。或侔乎茲。故知天授英偉。豈俟於華戒。自此以來唯漢世有金日磾。然日磾之賢盡於仁孝忠誠德信純至。非為明達足論。高座心造峰極。交俊以神。風領朗越過之遠矣。 密常在石子岡東行頭陀。既卒因葬于此。成帝懷其風為樹剎塚所。後有關右沙門來遊京師。迺於塚處起寺。陳郡謝琨贊成其業。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引自第1页 上文“桓廷尉嘗欲為密作目”一段,恐需稍作解释。此处“目”,即所谓“题目”者,乃魏晋时期人物品鉴之专门术语——为某人“作目”,即用最精确凝练之语言,概括其性格面目之独一无二的特质,如此处用“卓朗”二字来形容吉友。之所以称为“目”,以我所见,大概是因为眼睛最能显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吧,又或有“画龙点睛”之意也未可知了。 《世说》中称吉友为“高座道人”,所记事迹与《高僧传》略有异同,故一并抄出,细细品咂,甚有兴味也。
言语39:高座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 赏誉48:时人欲题目高座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桓公曰:“精神渊著。” 简傲7:高座道人于丞相坐,恒偃卧其侧,见卞令,肃然改容云:“彼是礼法人。” 引自第1页 1回应 2011-02-10 14:19:51 -
能工巧匠沙门哥 (贾鸟德·喉塞音)
支遁...後還吳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謝安為吳興。與遁書曰: 思君日積計辰傾遲。知欲還剡自治。甚以悵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慼慼。觸事惆悵。唯遲君來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此多山縣。閑靜。差可養疾。事不異剡而醫藥不同。必思此緣副其積想也。 【按】一日可当千载。朋友之道,于此为极乎?古语云:君子之交,淡淡如水。而魏晋人独能情深如斯,高致若斯,岂不令后人渴慕之情难以自已?——此亦可谓... (2回应)2011-02-10 14:25:20 1人喜欢
支遁...後還吳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謝安為吳興。與遁書曰: 思君日積計辰傾遲。知欲還剡自治。甚以悵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慼慼。觸事惆悵。唯遲君來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此多山縣。閑靜。差可養疾。事不異剡而醫藥不同。必思此緣副其積想也。 引自第2页 【按】一日可当千载。朋友之道,于此为极乎?古语云:君子之交,淡淡如水。而魏晋人独能情深如斯,高致若斯,岂不令后人渴慕之情难以自已?——此亦可谓千载如一日哉! 【注】 “謝安為吳興”,指其为吴兴太守,盖出相前事。
(支道林)俄又投跡剡山。於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常隨稟學。時或有墮者遁乃著座右銘。以勗之曰: 勤之勤之。至道非彌。奚為淹滯。弱喪神奇。 茫茫三界。眇眇長羈。煩勞外湊。冥心內馳。 殉赴欽渴。緬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 我身非我。云云誰施。達人懷德。知安必危。 寂寥清舉。濯累禪池。謹守明禁。雅翫玄規。 綏心神道。抗志無為。寮朗三蔽。融冶六疵。 空同五陰。豁虛四支。非指喻指。絕而莫離。 妙覺既陳。又玄其知。婉轉平任。與物推移。 過此以往。勿思勿議。 引自第2页 【按】真当以小楷书之,铭于座右,随时涵咏也。 【注】 “至道非彌”之“彌”,疑当作“邇”,即“至道非近”,意为:佛道非近途,需发心勉力远行方能至也。 “三蔽”,即三毒:贪、嗔、痴。 “六疵”,应为六垢,亦名六垢法、六烦恼垢,即:恼、害、恨、谄、诳、憍。 “五陰”,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四支”,疑指四大,即:地、火、水、风。
竺僧度。姓王。名晞。字玄宗。東莞人也。雖少出孔微。而天姿秀發。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爾異人。性度溫和鄉鄰所羨。時獨與母居。孝事盡禮。 求同郡楊德慎女。亦乃衣冠。家人女字苕華。容貌端正又善墳籍。與度同年。求婚之日即相許焉。未及成禮。苕華母亡。頃之苕華父又亡。庶母亦卒。度遂睹世代無常。忽然感悟。乃捨俗出家。改名僧度。跡抗塵表避地遊學。 苕華服畢自惟三從之義無獨立之道。乃與度書。謂: 髮膚不可傷毀。宗祀不可頓廢。令其顧世教。改遠志。曜翹爍之姿於盛明之世。遠休祖考之靈。近慰人神之願。 并贈詩五首。其一篇曰: 大道自無窮。天地長且久。 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難數。 人生一世間。飄忽若過牖。 榮華豈不茂。日夕就彫朽。 川上有餘吟。日斜思鼓缶。 清音可娛耳。滋味可適口。 羅紈可飾軀。華冠可曜首。 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 不道妾區區。但令君恤後。 度答書曰: 夫事君以治一國。未若弘道以濟萬邦。安親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濟三界。髮膚不毀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遠。未能兼被。以此為愧。然積簣成山。亦冀從微之著也。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暐曄之色。不與易也。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矣。且人心各異。有若其面。卿之不樂道。猶我之不慕俗矣。楊氏長別離矣。萬世因緣於今絕矣。歲聿云暮時不我與。學道者當以日損為志。處世者當以及時為務。卿年德並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經心而坐失盛年也。 又報詩五篇。其一首曰: 機運無停住。倏忽歲時過。 巨石會當竭。芥子豈云多。 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 不聞榮啟期。皓首發清歌。 布衣可暖身。誰論飾綾羅。 今世雖云樂。當奈後生何。 罪福良由己。寧云己恤他。 度既志懷匪石不可迴轉。苕華感悟亦起深信。度於是專精佛法。披味群經著毘曇旨歸亦行於世。後不知所終。 引自第2页 【按】度,高僧也,而留名百世,竟以此一段情史。不亦奇哉!古语云: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苕華,我辈也,其情可悯,其才可叹,而竟不获其志者,以所托非其人也。盖度,正所谓太上忘情者乎? “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此事实非凡情可及;而一句“楊氏。長別離矣。萬世因緣於今絕矣”,令我辈读之,直欲气结而涕下矣!
2回应 2011-02-10 14:25:20
-
Juvenalis (敝而无憾)
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理。 按: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同本异译有鸠摩罗什《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玄奘《大般若波罗蜜经·第四会》等。有梵文本及藏译本,梵文本名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八千诵般若。梳理见辛岛静志《佛典语言及传承》,P73。辛岛有《道行般若经词典》。 座右铭:非指喻指,绝而莫离。 庄子1: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 庄子2:指不至,至不绝。 《世说新语·文学》第三二条,注...2019-12-20 13:00:20
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理。
按: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同本异译有鸠摩罗什《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玄奘《大般若波罗蜜经·第四会》等。有梵文本及藏译本,梵文本名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八千诵般若。梳理见辛岛静志《佛典语言及传承》,P73。辛岛有《道行般若经词典》。
座右铭:非指喻指,绝而莫离。
庄子1: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
庄子2:指不至,至不绝。
《世说新语·文学》第三二条,注引《支道林集·妙观章》: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
《不真空论》1: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
《不真空论》2: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固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是以成具立强名之文,园林托指马之况。
对《妙观章》,考虑另一种标点:
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
对应《不真空论》1,僧肇的驳斥,可能指:支遁说色无自性,且色色无自性,则虽色而空。但色的空性应只就色而论,与色色无关。所以支遁的色无自性说是对的,他由A 且 B进行虽色而空的推理是错的。
现代语释:
1、事物-心象没有自性,自我对事物-心象的把握也没有自性,所以即便把握到这个事物-心象,也是空。
2、所以,事物-心象是空,事物-心象又与空有差别。
回应 2019-12-20 13:00:20 -
菅原舜水 (真的在等死)
釋慧覽,姓成,酒泉人。少與玄高俱以寂觀見稱。覽曾遊西域,頂戴佛鉢,仍於罽賓從達摩比丘諮受禪要。達摩曾入定往兜率天,從彌勒受菩薩戒。後以戒法授覽,覽還至于填,復以戒法授彼方諸僧,後乃歸。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渾慕延世子瓊等,敬覽德問,遣使並資財,令於蜀立左軍寺,覽卽居之。後移羅浮天宫寺。 大正藏作羅天宮寺,案慧覽自于闐歸國,由河南道,至蜀左軍寺,後移羅(浮)天宮寺。然《續傳》中有“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 (2回应)2018-08-06 03:25:22 4人喜欢
釋慧覽,姓成,酒泉人。少與玄高俱以寂觀見稱。覽曾遊西域,頂戴佛鉢,仍於罽賓從達摩比丘諮受禪要。達摩曾入定往兜率天,從彌勒受菩薩戒。後以戒法授覽,覽還至于填,復以戒法授彼方諸僧,後乃歸。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渾慕延世子瓊等,敬覽德問,遣使並資財,令於蜀立左軍寺,覽卽居之。後移羅浮天宫寺。 引自 宋京师中兴寺释慧览传 大正藏作羅天宮寺,案慧覽自于闐歸國,由河南道,至蜀左軍寺,後移羅(浮)天宮寺。然《續傳》中有“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傳”。慧覽移居的天宮寺,非羅浮天宮寺,蜀地距增城路途遙遠,難言移居粵地。又《高僧傳》中提到宋文帝聽說慧覽聲名,“請下都止鐘山定林寺”,所謂下都,是指言長江自上游往下到建康,也證明慧覽所居非羅浮天宮寺。
雖然,宋、元、明三本皆作羅浮天宮寺,應為羅天宮寺。
2回应 2018-08-06 03:25:22
论坛 · · · · · ·
请问这书什么时候能重印啊 | 来自乌龟居士 | 4 回应 | 2021-08-28 14:48:28 |
汤用彤先生校注? | 来自gaids | 2 回应 | 2021-06-16 08:58:1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8.4分 65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古印度哲学与佛学 (Aniki)
- 要努力扩大史料范围 (文在兹)
- 1000+ 豆瓣9.0+的書 (Python)
-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老应)
- 私人藏书(从三世纪到九世纪) (Chimpde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高僧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小木匠 2007-03-26 22:49:10
早年读过,印象不深了
0 有用 废宅朋克少年遊 2018-09-07 00:24:50
(P)
1 有用 不文 2016-07-26 13:07:11
一则,帛尸梨密多罗, 西域人,乱世,友遇害,密往省其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语凌云,哀乐忧愁尽在其中,颂经送友,神气自若。二则释僧亮,欲造丈六金像,往伍子胥庙取,铜化人愿相随喜,与《夷坚志》铜人流汗颇似,饶有趣味。
0 有用 狂笑而行 2013-06-21 19:17:46
汤一玄!!!不是汤一介。。。
1 有用 无涯 2012-12-08 08:48:59
我宿命负卿故远来相偿。千奇百怪的故事。
0 有用 长安绿秋 2022-05-08 20:51:41
最神奇的是对崔浩之死的解释:释昙始(魏书释老传里叫惠始)在拓跋焘濒死时来了一趟皇宫,刀枪不入,谁都挡不住,以实际行动证明了释比道的superiority,拓跋焘幡然醒悟,不该灭佛,然后把推波助澜的崔浩寇谦之咔嚓了 >_<
0 有用 凌山采芳荪 2022-02-08 21:15:25
过年期间阅读一过,绝好的宗教史料,对关心南北朝思想史的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书籍。
0 有用 鷹小吉 2022-01-01 15:08:59
虽然后来有很多人做了一定程度的校补,但就当时条件而言,已经是非常用心的作品了。如果跟后来人在相关领域的校点相对比的话,其错误率更是非常之低。因此,在大多数时候,这部点校本是可以比较放心地去使用的。
0 有用 山河入梦 2021-10-01 15:48:41
重点看了名僧诸如摄摩腾、竺法兰、鸠摩罗什、道安、慧远、佛图澄等一干传记,其余高僧大多“聪悟出群,习学三藏”,较扁平。汤用彤先生只是校勘,并无注释,因此读起来颇吃力,没有点古文功底看不了。
0 有用 C艾达·贝萨流士 2021-09-09 20:34:19
叫《中国佛教史》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