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六月时节,丹妮返抵洪山,继续从事难民屋的老工作,一身白衣,为夫服孝。姚家决定给凯男五万块,现在丹妮有足够的资金开展工作了。时间一月一月地过去了。丹妮逐渐恢复了元气。分娩时刻将临,她下山住在木兰家。九月一日,敌军正向汉口进逼之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同时甜甜儿已光荣地取代了苹苹在丹妮心中的地位,他哥哥也设法来洪山与大家团聚。
作者简介 · · · · · ·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19...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目录 · · · · · ·
风声鹤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2 条 )


血雨腥风中的自我救赎与情感升华

风声鹤唳中的女性独立与爱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若肤浅地讲,这本书也可以戏称为《姘妇升华记》。但这只是玩笑,没那么简单。 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读来确实甚觉酣畅。不愧为语言大师的魅力。文风介于半俗半雅之间,行云流水好不狂快,无甚华丽堆砌的词藻和复杂的修辞,甚至可以引导大脑瞬间理解层次结构,一点也不故弄玄虚,真... (展开)

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读的如此艰难。。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9分 3304人读过
-
LYTHWAY P (197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8.2分 412人读过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8.0分 32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6.11后书单(待改) (麦冬YDango)
- 实体书 (陶唐虞)
- 华语严肃文学 (诡异光影)
- 妈妈和珂珂的小小书房之三 (青春散场)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风声鹤唳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鬼马细 2010-03-10 22:25:19
好久没这么静心的读书了
0 有用 烟烟若水⒈头发快变长 2012-01-11 10:26:22
只能说是跟京华烟云有人物关联吧,不能说是三部曲,因为这个跟京华比起来还是差了很远,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0 有用 好豆儿 2006-04-29 14:44:23
两年多以前看的了,现在也只记得个大概。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楼上楼下正在装修,而我不得不被困在家里饱受无休无止的吵闹声对我的摧残。是这本书让我闹中取静,让我心情愉悦地漠视了让人无处可藏的吵闹。书,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0 有用 走昭 2012-03-04 22:51:16
林语堂的小说基本都读完。比如人物传记:《红牡丹》、《赖柏英》,还有散文《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这是“战争三部曲”中最后未读的一本书。然而在我心目中《京华烟云》是永远也不可能被超越的,也许是读这本书时年纪尚幼,但我相信更多原因是其他书写的不够好。《风声鹤唳》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版的《飘》,大概因为成书于抗战时期,写的就是抗战时期的事情吧,《纽约时报》将之与《飘》相提并论,可见这本小说在美国人眼... 林语堂的小说基本都读完。比如人物传记:《红牡丹》、《赖柏英》,还有散文《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这是“战争三部曲”中最后未读的一本书。然而在我心目中《京华烟云》是永远也不可能被超越的,也许是读这本书时年纪尚幼,但我相信更多原因是其他书写的不够好。《风声鹤唳》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版的《飘》,大概因为成书于抗战时期,写的就是抗战时期的事情吧,《纽约时报》将之与《飘》相提并论,可见这本小说在美国人眼里的地位,以及,林语堂的英文之出色程度。我个人认为还是比《飘》差得远。 (展开)
0 有用 石赋阁 2008-06-28 11:52:26
最后一分钟热血沸腾
0 有用 我想要两颗西柚 2022-02-25 16:23:25
看完第一章就看不下去了,没看完全本就不打分了。 只想说真不好看,就第一章看到的部分来说,人物语言很没有实感,不真实,让我感觉不出来老彭和博雅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像纸片一样,一点也不立体,而且讲出来的话很不口语,没意思,读不下去,不勉强自己了。
0 有用 阿啵 2021-03-15 15:34:11
大家就是大家,看下来不累,境界和眼光跟一般人也不一样。 比京华烟云更尖锐更讽刺,我最喜欢对日军侵华暴行的种种痛骂,太痛快了,这就是文人的愤怒,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感动于人民的团结,有这样人民的民族绝不会亡国,相对于这些波澜壮阔的民族抗战史,梅玲和博雅,丹妮和彭的爱情故事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彭真是君子! 博雅死得太可惜了。 丹妮很好。 我最喜欢的木兰也出现了,我还是爱她。 还有就是关于佛教的说教... 大家就是大家,看下来不累,境界和眼光跟一般人也不一样。 比京华烟云更尖锐更讽刺,我最喜欢对日军侵华暴行的种种痛骂,太痛快了,这就是文人的愤怒,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感动于人民的团结,有这样人民的民族绝不会亡国,相对于这些波澜壮阔的民族抗战史,梅玲和博雅,丹妮和彭的爱情故事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彭真是君子! 博雅死得太可惜了。 丹妮很好。 我最喜欢的木兰也出现了,我还是爱她。 还有就是关于佛教的说教味儿太浓了,这点不喜欢。 (展开)
0 有用 苏易桥 2020-03-20 13:48:32
补一下本科时的读书记录吧,那时候林语堂是我男神。我觉得这本比《京华烟云》功力好。
0 有用 狗酱姐姐是阿宅 2020-03-03 16:06:15
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0 有用 peachpeach 2019-12-09 12:41:55
是不是要读英文版,中文版感觉有点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