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读了没?

北回的纳维亚 2012-12-13 21:32:07

刚开始读下篇,上篇的结尾是马蒂厄和皮内特他们在钟楼狙击德国兵。读到这,几个故事片段的各自独立叙述,虽然人物都有关联,但还是不解自由之路的意义。想豆瓣搜搜看的,没人评论,我先抛块砖,期待后来者的思考。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北回的纳维亚
2012-12-13 21:36:17 北回的纳维亚

维基百科上关于此的论述:
战争期间,萨特还完成了他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第一、二卷。书名最初定为《魔鬼》,卷首语是:“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以后书名改为《自由之路》。并在“二战”结束前陆续成了这书的第一卷《理性时代》(又译《懂事的年龄》或《不惑之年》,L'Age de Raison)和第二卷《延缓》(又译(缓期执行,Le Sursis)。小说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的精神状态,但重点却描绘主人公他的情妇如何支配他们的自由:她是否应当流产,他是否要与她结婚。小说的前两部于1945年9月出版。第三部《心灵之死》(又译《痛心疾首》,La Mort dans L'âme)则于1949年发表。第三部中明显的政治和哲学色彩变得重起来。使这小说的续集不是很成功。《痛心疾首》是萨特在抗德胜利之后创作和发表的,期间萨特在思想上、政治上、伦理上、与苏共和法共产生了分歧。他试图建立第三政治势力(革命民主同盟)的努力遭到失败后,不得不与法共既联合又斗争,思想上充满矛盾,政治立场暧昧不明。他的小说原构思为布吕内和重伤复员的马蒂厄联手领导战俘一起走向巴黎解放,共奏自由的凯歌,所以原题名《最后的机会》。但赞尼事件使他对法共极为失望,小说无法继续,戛然而止,只得将《最后的机会》更名为《痛心疾首》,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自由之路”。

赞(1)
>

> 我来回应

> 去痛心疾首(自由之路第三部)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