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基本上都是作者的研读大量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对帕森斯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潮流的探索与思考,提炼出西方新一代社会学理论大家理论中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评述,形成介绍和研究相结合的精华。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大家的思想,本书中的多数章节都安排节介绍其思想的渊源。正是鉴于上述想法,我们在介绍这些大家的思想时,觉得应在切题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全面的详尽,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目录 · · · · · ·
前言 杨善华
第一章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李猛
第一节 舒茨的学术生涯与思想渊源
第二节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第三节 生活世界的结构^[29]
第四节 舒茨的影响和评价
第二章 常人方法学 李猛
第一节 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渊源和流派
第二节 常人方法学论社会秩序问题
第三节 常人方法学与传统社会学:批判与方法论
第四节 谈话分析
第五节 常人方法学的工作研究
第六节 常人方法学的影响与评价
第三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林彬
第一节 理性行动理论的背景
第二节 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第三节 法人行动与现代社会结构
第四节 理性行动理论的影响及评价
第四章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谢立中
第一节 学术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基本思路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学方法论
第三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行动理论
第四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结构理论
第五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过程理论
第六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变迁理论
第七节 简要评论:新功能主义的成就与局限
第五章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阮新邦 尹德成
第一节 语言本质与沟通理性
第二节 西方理性化发展的悖论
第三节 “生活世界”、“系统”与理性化过程
第四节 “生活世界”殖民化
第五节 事实与规范之间:建立一个法律与民主的商谈理论^[29]
第六章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分析 李康
第一节 吉登斯的生平与学术历程
第二节 吉登斯思想的基本态度
第三节 结构化理论基本原则的展开
第四节 吉登斯的现代性分析
第五节 吉登斯思想的对象与源泉
第七章 布迪厄 李猛
第一节 布迪厄的学术生涯与思想渊源
第二节 关系论的思维方式与反思社会学
第三节 实践理论
第四节 语言与符号暴力
第五节 对布迪厄理论的评价及其理论的影响
第八章 埃利亚斯 李康
第一节 动荡年代的坚定一生
第二节 文明化的过程
第三节 过程性视角的发展
第四节 投入与超脱:知识的社会生成
第五节 整体过程观照下的人类发展
第六节 “过程”社会学——原则与影响
第九章 福柯 李猛
第一节 福柯的生平与思想渊源
第二节 真理的体制:话语的考古学
第三节 监狱与性:权力的谱系学
第四节 自我、权力与知识:批判与反抗
第五节 福柯的影响与评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出身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大力倡导实践理论,强调人类具体实践的各种特点。在他看来,各种二元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都是形形色色的纯粹理论理性的产物。布迪厄称这些理论理性为“唯智主义”(intellectualism)。而结构主义正是这种唯智主义的代表,其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用逻辑的事物代替了事物的逻辑”。 布迪厄进一步从对结构主义思潮的源头——索绪尔的语言学的讨论出发,批判了整个结构主义的理论模式。他明确指出,在索绪尔的理论模式中,沟通的实质内容实际上屈从于不具有任何感官经验的纯粹的心理构造,从而使逻辑(logos)压倒了实践(praxis)。透过索绪尔广为人知的对“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的区分,布迪厄发现,要想像索绪尔那样,使后者成为牵着的产物,就必须强调逻辑和结构的优先性,更多地考虑同时性而非历史(或历时性)。这种理论模式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偏不倚的旁观者”这样一个假设。在作为旁观者的学者的眼中,语言完全丧失了日常生活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似乎只是作为供语言学家研究所用的知识工具和分析对象而存在,成为一种脱离了其真实用途的自足 (p. 272) 系统。这完全是从语言学家自己的视角出发的一种“经院观点”(the scholastic point of view)[64]。结果,在结构主义这种以形式结构的分析为核心的研究模式中,处于实践中的言语行为便成为对各种语言规则的单纯执行。所以说,这种结构主义的思考方式突出地体现了一种与实践生活相对立的、非反思性的唯智主义倾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1页 -
作为实证理论家,科尔曼并不停留在对社会的批判上,他还运用自己的理性行动理论从反思社会学的角度对理论家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他要解答的问题是:社会研究者是谁的代理人?他们提出的重建社会(或解构社会)的理论代表了谁的利益?社会理论是如何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 上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发展了社会学理论:一是在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方面,科尔曼通过将社会研究者 (p. 126) 置于现代法人组织的系统中来分析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系统行动是如何影响社会系统的,以及社会研究者作为法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代理人是如何提供一种公共物品(客观知识)的。另一方面,科尔曼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提出了重建社会的任务,这种批判是建立在对现代法人组织的客观分析之上的。但他指出,重建社会的方案是由社会系统中的所有行动者通过集体决策制订的,而不是由理论家制订的。社会理论家不能充当政策顾问或哲学先知的角色。社会系统“需要社会理论以指导拥有法定权利控制社会政策的人,使其行使权利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如果设想社会系统依赖于存在社会之外的顾问或哲学先知,那它的发展方向将如柏拉图或孔德所预料的,倒退至社会组织的原始形式”[46]。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出身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大力倡导实践理论,强调人类具体实践的各种特点。在他看来,各种二元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都是形形色色的纯粹理论理性的产物。布迪厄称这些理论理性为“唯智主义”(intellectualism)。而结构主义正是这种唯智主义的代表,其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用逻辑的事物代替了事物的逻辑”。 布迪厄进一步从对结构主义思潮的源头——索绪尔的语言学的讨论出发,批判了整个结构...
2014-11-02 00:09:16 2人喜欢
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出身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大力倡导实践理论,强调人类具体实践的各种特点。在他看来,各种二元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都是形形色色的纯粹理论理性的产物。布迪厄称这些理论理性为“唯智主义”(intellectualism)。而结构主义正是这种唯智主义的代表,其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用逻辑的事物代替了事物的逻辑”。 布迪厄进一步从对结构主义思潮的源头——索绪尔的语言学的讨论出发,批判了整个结构主义的理论模式。他明确指出,在索绪尔的理论模式中,沟通的实质内容实际上屈从于不具有任何感官经验的纯粹的心理构造,从而使逻辑(logos)压倒了实践(praxis)。透过索绪尔广为人知的对“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的区分,布迪厄发现,要想像索绪尔那样,使后者成为牵着的产物,就必须强调逻辑和结构的优先性,更多地考虑同时性而非历史(或历时性)。这种理论模式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偏不倚的旁观者”这样一个假设。在作为旁观者的学者的眼中,语言完全丧失了日常生活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似乎只是作为供语言学家研究所用的知识工具和分析对象而存在,成为一种脱离了其真实用途的自足 (p. 272) 系统。这完全是从语言学家自己的视角出发的一种“经院观点”(the scholastic point of view)[64]。结果,在结构主义这种以形式结构的分析为核心的研究模式中,处于实践中的言语行为便成为对各种语言规则的单纯执行。所以说,这种结构主义的思考方式突出地体现了一种与实践生活相对立的、非反思性的唯智主义倾向。 引自 第七章 布迪厄 回应 2014-11-02 00:09:16 -
pp. 293-296 “学术场域与符号权力” (p. 293) 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分子自己,有时总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知识分子的场域应该是一个“纯洁”的世界,是与任何权力斗争无关,真理通过话语的论辩驱逐了各种错误意见的“理想国”;而另一方面,当近代以来的许多人批评这种幼稚的观念时,又迅速走向了另一极端,好像知识场域完全是社会利益特别是阶级利益的一种自然反映,知识分子的观念不过是其阶级出身或社会位置的特定表现。...
2014-11-11 20:57:52
pp. 293-296 “学术场域与符号权力”
(p. 293) 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分子自己,有时总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知识分子的场域应该是一个“纯洁”的世界,是与任何权力斗争无关,真理通过话语的论辩驱逐了各种错误意见的“理想国”;而另一方面,当近代以来的许多人批评这种幼稚的观念时,又迅速走向了另一极端,好像知识场域完全是社会利益特别是阶级利益的一种自然反映,知识分子的观念不过是其阶级出身或社会位置的特定表现。在布迪厄看来,这两种观念都妨碍我们理解 (p. 294) 学术世界的特殊性,前者是一种“误识”,是对知识场域无意识的神圣化;而后者则犯了一种短路(short-circuit)的错误[117],忽视了文化生产场域的相对自主性。他认为,首先,学术世界作为文化生产场域,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逻辑的社会空间;其次,在这个空间中,尽管知识分子采取各种策略,争夺某种在他们眼中利害攸关的事物,但若是从更大范围的社会世界中盛行的利益观念来看,他们所追求的利益倒可能颇为超越功利[118];最后,知识分子场域之外的权威所产生的任何影响和约束,总是通过知识分子场域的结构的“折射”(refract)发挥作用的[119]。 (p. 295) 布迪厄认为,尽管海德格尔是一名纳粹党人,但他并不是纳粹理论家,也不是一位撰写政治小册子的宣传家。他具有非凡的哲学才华,那些导致他追随纳粹的行为的政治原则和伦理原则,面对哲学生产场域的特定约束,只有通过哲学升华(philosophical sublimation)的方式才能得以体现,而海德格尔所拥有的“罕有匹敌的哲学资本”又恰恰可以保证这一点的实现。因此必须放弃传统上将对海德格尔作品进行的政治解读和哲学解读对立起来的做法,而要进行一种双重解读。(……)在布迪厄看来,海德格尔正是游刃有余地驾驭哲学与政治这种模棱两可的特质的“大师”。通过对海德格尔作品的阅读,布迪厄在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发现了后者哲学中的政治意涵:对福利国家的拒弃深藏于时间性理论的核心,反犹主义升华成对“无根状态”的谴责,拒绝否定他此前对纳粹的支持则深刻地体现在他与容格尔的对话中那些转弯抹角的暗示中,而以极端革命面目出现的保守主义(ultra-revolutionary conservatism)则体现在彻底扬弃的哲学策略中[122]。 引自 第七章 布迪厄 回应 2014-11-11 20:57:52 -
作为实证理论家,科尔曼并不停留在对社会的批判上,他还运用自己的理性行动理论从反思社会学的角度对理论家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他要解答的问题是:社会研究者是谁的代理人?他们提出的重建社会(或解构社会)的理论代表了谁的利益?社会理论是如何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 上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发展了社会学理论:一是在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方面,科尔曼通过将社会研究者 (p. 126) 置于现代法人组织的系统中来...
2014-11-11 20:18:17 1人喜欢
作为实证理论家,科尔曼并不停留在对社会的批判上,他还运用自己的理性行动理论从反思社会学的角度对理论家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他要解答的问题是:社会研究者是谁的代理人?他们提出的重建社会(或解构社会)的理论代表了谁的利益?社会理论是如何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 上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发展了社会学理论:一是在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方面,科尔曼通过将社会研究者 (p. 126) 置于现代法人组织的系统中来分析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系统行动是如何影响社会系统的,以及社会研究者作为法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代理人是如何提供一种公共物品(客观知识)的。另一方面,科尔曼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提出了重建社会的任务,这种批判是建立在对现代法人组织的客观分析之上的。但他指出,重建社会的方案是由社会系统中的所有行动者通过集体决策制订的,而不是由理论家制订的。社会理论家不能充当政策顾问或哲学先知的角色。社会系统“需要社会理论以指导拥有法定权利控制社会政策的人,使其行使权利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如果设想社会系统依赖于存在社会之外的顾问或哲学先知,那它的发展方向将如柏拉图或孔德所预料的,倒退至社会组织的原始形式”[46]。 引自 第三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pp. 126-128 “理性行动理论的局限与潜力”写得不错。
回应 2014-11-11 20:18:17 -
midnight (stranger)
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出身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大力倡导实践理论,强调人类具体实践的各种特点。在他看来,各种二元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都是形形色色的纯粹理论理性的产物。布迪厄称这些理论理性为“唯智主义”(intellectualism)。而结构主义正是这种唯智主义的代表,其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用逻辑的事物代替了事物的逻辑”。 ( P271) 布迪厄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特性就是紧迫性(urgency)和经济必需条件(ec...2012-12-26 09:03:36 1人喜欢
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出身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大力倡导实践理论,强调人类具体实践的各种特点。在他看来,各种二元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都是形形色色的纯粹理论理性的产物。布迪厄称这些理论理性为“唯智主义”(intellectualism)。而结构主义正是这种唯智主义的代表,其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用逻辑的事物代替了事物的逻辑”。 ( P271) 布迪厄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特性就是紧迫性(urgency)和经济必需条件(economic necessity)的约束、模糊性以及总体性,布迪厄所强调的这些特性主要都是针对唯理论主义经常忽略的一些问题提出的。 (P276)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实践的特性呢?布迪厄认为,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对规则的过度关注转向对策略的重视,从建立模型的机械力学转向勾勒策略的辩证法。 其实,布迪厄理论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恐怕是在强调反思的社会学理论和分析与具有模糊性的实践之间的冲突了。布鲁贝克在布迪厄的著作中捕捉到力图把握社会世界的系统性与人类实践无限丰富的具体复杂性之间的张力。不过,如果这种张力能够促进那些阅读布迪厄作品的学者区发现他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的实践复杂性,那么布迪厄作品中的这种潜在冲突就更多是积极性而非消极性的了。(P277)
回应 2012-12-26 09:03:36
-
-
不过,常人方法学的彻底反思——尤其是它对自身的反思——势必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如此,常人方法学与其所批判的社会学有何不同?而且,不断的反思——对反思的反思的反思……——本身是否包含了一个悖论? 常人方法学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反思正是常人方法学与传统社会学的区分所在,传统社会学由于未能区分研究的题目(topic)和理论的资料来源(resource),因而是一种“陷入性观看(社会现象)”(looking within)的社会...
2014-11-01 20:31:44
不过,常人方法学的彻底反思——尤其是它对自身的反思——势必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如此,常人方法学与其所批判的社会学有何不同?而且,不断的反思——对反思的反思的反思……——本身是否包含了一个悖论? 常人方法学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反思正是常人方法学与传统社会学的区分所在,传统社会学由于未能区分研究的题目(topic)和理论的资料来源(resource),因而是一种“陷入性观看(社会现象)”(looking within)的社会理论;而常人方法学则明确区分哪些是被研究、被描述的,哪些是用来描述的,因此是“无所涉入地观察(社会现象)”(looking without)。不过有必要指出,加芬克尔的这种区别存在被误解的可能,因为常人方法学家同样处在世界中,处在相互交织的“索引性”之网中,不可能彻底地无所涉入,因此他的说法只是强调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取向,而并不是为常人方法学指定了一个牢固不变的立场。 回到这部分开头波勒纳的那个思想实验:在听完上帝的训诫后,“超验的人类学家”有什么选择呢?要么做“彻底”的探索(radical inquiry),代价是产生世俗永远不可理解、也许只有上帝才能明白的描述;要么做一个世俗研究者,只是在研究世俗理解性和世俗实践中记住“上帝的告诫”,保持他[/她]的反思性。也许后者正是常人方法学的唯一选择,“在世俗认识论和反省认识论之间摇摆”。 引自 第二章 常人方法学 ambiguous & unsatisfactory
回应 2014-11-01 20:31:44 -
在以往的理论中,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动的假设和研究侧重点是不同的。经济学认为,人是依据个人稳定的利益偏好在各种行动中作出选择的,社会学则认为,人的行动是受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制约的。因此有人形象地说:“经济学是研究人为什么要选择某种行动,而社会学则研究人为什么无法选择某种行动”。 “有人”也不给个出处……
2014-11-11 19:25:10
-
作为实证理论家,科尔曼并不停留在对社会的批判上,他还运用自己的理性行动理论从反思社会学的角度对理论家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他要解答的问题是:社会研究者是谁的代理人?他们提出的重建社会(或解构社会)的理论代表了谁的利益?社会理论是如何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 上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发展了社会学理论:一是在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方面,科尔曼通过将社会研究者 (p. 126) 置于现代法人组织的系统中来...
2014-11-11 20:18:17 1人喜欢
作为实证理论家,科尔曼并不停留在对社会的批判上,他还运用自己的理性行动理论从反思社会学的角度对理论家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他要解答的问题是:社会研究者是谁的代理人?他们提出的重建社会(或解构社会)的理论代表了谁的利益?社会理论是如何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 上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发展了社会学理论:一是在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方面,科尔曼通过将社会研究者 (p. 126) 置于现代法人组织的系统中来分析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系统行动是如何影响社会系统的,以及社会研究者作为法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代理人是如何提供一种公共物品(客观知识)的。另一方面,科尔曼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提出了重建社会的任务,这种批判是建立在对现代法人组织的客观分析之上的。但他指出,重建社会的方案是由社会系统中的所有行动者通过集体决策制订的,而不是由理论家制订的。社会理论家不能充当政策顾问或哲学先知的角色。社会系统“需要社会理论以指导拥有法定权利控制社会政策的人,使其行使权利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如果设想社会系统依赖于存在社会之外的顾问或哲学先知,那它的发展方向将如柏拉图或孔德所预料的,倒退至社会组织的原始形式”[46]。 引自 第三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pp. 126-128 “理性行动理论的局限与潜力”写得不错。
回应 2014-11-11 20:18:17
-
然而,尽管帕森斯试图以微观行动的理论来作为他整个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也尽管他的行动理论框架本来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在其总的理论偏好与发展取向上,帕森斯却倾向于强调行动受规范制约的一面,偏好于用“规范性行动”或“志愿性行动”来作为描述人类社会行动的基本模式。由于这种偏好,行动者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各种主观努力这个对行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行动者成了一个其内部主观状态不明的“黑箱...
2014-11-13 01:31:21
然而,尽管帕森斯试图以微观行动的理论来作为他整个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也尽管他的行动理论框架本来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在其总的理论偏好与发展取向上,帕森斯却倾向于强调行动受规范制约的一面,偏好于用“规范性行动”或“志愿性行动”来作为描述人类社会行动的基本模式。由于这种偏好,行动者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各种主观努力这个对行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行动者成了一个其内部主观状态不明的“黑箱”[19]。在帕森斯中期结构功能主义色彩最浓厚的著作中,这种内部努力状态不明的“规范性行动”过程逻辑地被演绎成为个体通过社会化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期望指引下的简单的角色执行过程。这种“过度社会化”的关于人及人的行动的形象,正是帕森斯理论受到强烈批评的一个方面。 引自 第四章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回应 2014-11-13 01:31:21 -
埃利亚斯认为关键是要转变人们思考问题所预设的内核范畴,揭示许多观念思维方式将过程还原为状态(process-reduction)这一点。这种还原是与西方哲学和神学思想传统分不开的,最稳定不变的东西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具意义的。在社会学里则表现为一些“不言自明”的观念区分,如“行动者”与其行为,结构与过程,实体与关系等等。其中,埃利亚斯着力最多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揭示了在这种对立背后反映出的自我中心主...
2014-11-12 02:36:08
埃利亚斯认为关键是要转变人们思考问题所预设的内核范畴,揭示许多观念思维方式将过程还原为状态(process-reduction)这一点。这种还原是与西方哲学和神学思想传统分不开的,最稳定不变的东西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具意义的。在社会学里则表现为一些“不言自明”的观念区分,如“行动者”与其行为,结构与过程,实体与关系等等。其中,埃利亚斯着力最多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揭示了在这种对立背后反映出的自我中心主义[43]。 埃利亚斯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从根本上认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一个个分立的“个人”一样真切的。 (p. 355) 社会学家要努力帮助处于型构中的人们获得自己的行动“地图”,提供可能性的概貌。当然,这还得要等待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检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精确度量每一个独立个人为预设前提的问卷调查,即使可能揭示了整个过程结构的一些整体性特 (p. 356) 征,也存在一些根本的问题。 引自 第八章 埃利亚斯 回应 2014-11-12 02:36:08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会学研究书单-1 (shaochen)
-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程指定教材 (salva)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一个文科生的必读书目 (雲在青天)
- 读 (曳尾于涂)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穿裘皮的Lilith 2013-10-17 22:44:08
大二时被舒茨、加芬克尔和科尔曼虐了个七荤八素,虽然成绩居然上了80。可见大学考试真是太水了
2 有用 一舫 2015-01-17 22:19:42
反复读反复读反复读。
0 有用 Dandelion 2013-04-11 11:55:39
补充新版中删掉的舒茨和加芬克尔
0 有用 樱叶捕虫堇 2010-08-16 17:40:50
我彻底放弃了好吗?看得我头疼!!!!!!
0 有用 新鲜的笨鱼 2011-02-13 14:20:39
常人方法论
0 有用 摩羅詩力說 2022-07-16 17:55:21
选读舒茨和常人方法学
0 有用 巫山可畏 2022-03-21 00:00:19
和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区别并不大,多了舒茨和常人方法学。
0 有用 杀生石 2021-09-08 15:04:13
标舒茨和常人方法学两章
0 有用 symphony*4 2021-09-02 21:25:26
上学期老师推荐教材……草 学完了我都没看 事后补标: 其实比简明易懂的刘书更好!(是我当年太年轻了呜呜)
0 有用 最后的我 2021-08-16 17:13:02
老师上课只详细讲解了舒茨。现在通读下来,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吉登斯的内容云里雾里了。任重而道远,争取再过笔记的时候能更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