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寒冬夜行人 帕洛马尔 美国讲稿
译者: 萧天佑
出版年: 2001-9
页数: 418
定价: 21.6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
ISBN: 9787806570869
内容简介 · · · · · ·
此卷收录卡尔维诺两部小说名篇《寒冬夜行人》和《帕洛马尔》,以及小说演讲稿《美国讲稿》(又译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寒冬夜行人》发表于一九七九年;《帕洛马尔》发表于一九八三年,是卡尔维诺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美国讲稿》系卡尔维诺准备用于美国哈佛大学诺顿诗论讲座的讲稿,撰写于一九八五年,因作家的猝然逝世而未完成。
卡尔维诺写于1979年的《寒冬夜行人》(又译作“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可被看成“小说中的小说,文学中的文学。”在十余万字的篇幅里卡氏处处埋雷:情节的雷、思辩的雷、探究的雷。它以一男一女两位读者为调换装订错误的《寒冬夜行人》而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为线索,同时杂糅10部不同作家所写的小说片段,有意制造阅读体验的迷宫效果。甚至作者本人也在小说中以一个角色出现,上窜下跳……它使得小说的阅读更像参与一个语文智力游戏。与电脑游戏之类不一样的是,...
此卷收录卡尔维诺两部小说名篇《寒冬夜行人》和《帕洛马尔》,以及小说演讲稿《美国讲稿》(又译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寒冬夜行人》发表于一九七九年;《帕洛马尔》发表于一九八三年,是卡尔维诺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美国讲稿》系卡尔维诺准备用于美国哈佛大学诺顿诗论讲座的讲稿,撰写于一九八五年,因作家的猝然逝世而未完成。
卡尔维诺写于1979年的《寒冬夜行人》(又译作“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可被看成“小说中的小说,文学中的文学。”在十余万字的篇幅里卡氏处处埋雷:情节的雷、思辩的雷、探究的雷。它以一男一女两位读者为调换装订错误的《寒冬夜行人》而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为线索,同时杂糅10部不同作家所写的小说片段,有意制造阅读体验的迷宫效果。甚至作者本人也在小说中以一个角色出现,上窜下跳……它使得小说的阅读更像参与一个语文智力游戏。与电脑游戏之类不一样的是,它完全要在彻头彻尾的想象中完成。
在小说《帕洛马尔》中,化身为帕洛马尔的卡尔维诺,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小说出版一年后,因卡尔维诺溘然长逝而成为绝响,意味深长的是《帕洛马尔》的最后一章完全记叙的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沉思默想。
在《美国讲稿》中,卡尔维诺对自己近四十年来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阐发。作者广征博引,结合自古至今,从意大利到欧美各国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实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对小说的构思,对艺术形象的作用及其与想像、幻想的关系,对文艺理论批评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周密的论述,切中肯綮,富于见地,是研究小说诗学的一部力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人的认识和当今的文学,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他努力地探究,流传千百年的文学模式、范畴,在未来的世纪,是否还有生命力;在未来的世纪,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用一种新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来替代旧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
作者简介 · · · · · ·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1985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果有本书真使我感兴趣那我只能看几行,等我的头脑接受到该书中的一个想法、一种感觉、一个问题或一个形象时,我便不能再控制它了。它由这个想法到那个想法,由这种感觉到那种感觉,由这个问题到那个问题,由这个形象到那个形象,自主地进行推理与幻想,甚至使我觉得必须彻底脱离书本,跟着它到遥远的地方去。书的刺激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是指有内容的书,虽然每本书我只能看很少几页。但对我来说,就是这几页已经包括了整个宇宙,使我无力穷究了。 阅读是个断断续续的、片片段段的行为。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书是一种点状的粉末状的物质。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之中,读者只能注意到最小的片断、词组、譬喻、句法联系、逻辑关系,以及具有丰富涵义的词汇特点。这些东西好比构成作品核心的基本粒子,其他东西都围着它们旋转。或者说它们就像漩涡的底,把水流吸引过来并吞噬下去。书中的真理,亦即书的实质,正是通过这些东西发出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的闪光。神话与奥秘是由知觉不到的微粒组成的,它们就像蝴蝶足上附着的花粉,只有理解这些微粒的人才能发现与解释那些神话与奥秘。因此,尊敬的先生,我的注意力与您讲的恰恰相反,一刻也不能离开书本。如果我不愿意放掉某些重要迹象的话,我就不应该走神。每当我遇到这种粒子时,就要在它周围进行发据,让一个点变成一条线。正因为如此,我读书从没有结束的时候,读一遍又一遍,遍遍都要在那些句子中间做出新发现。 我也觉得有必要重温已经读过的书,而且每次重读时都仿佛在读一本新书。是我自己在不停变化才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新东西呢,还是书是由许多变量组成的(而那些变量不可能有两次完全相同的组合?)每当我重温上次阅读时的感受时,得到的印象总是出人预料地与前不同,不能获得上次的印象。有时候我觉得这次阅读比上次阅读前进了一步,例如对该书精神的理解更深入了,或对该书的批评更强烈了。有时侯我又觉得我几次阅读同一本书得到的印象互不干扰地都保存在我的记忆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0页 -
“我也是这样,我读的书全都构成一本统一的书,”第五位读者从一探书后探出头来说,“不过这本统一的书从时间上来讲早就存在,模模糊制地存在于我的记忆之中。我觉得有个故事是先于其 他故事而发生的,我看的一切故事似乎都是这个故事的反响。我看书的时怏就是为了寻找我童年时代念的那本书,那本记忆不清很难找到的书。 我认为关键的时候是开始读书前的那一瞬间。有时候仅仅看到书名就能决定我想不想看那本书,有时是该书的引言,开头的几句话………总而言之,如果你们需要很少几页书便能激发你们的想像力,我则需要的更少,需要的仅仅是对一本书的许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卡尔维诺文集(第五卷)"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卡尔维诺文集(第五卷)"的人也喜欢 · · · · · ·
卡尔维诺文集(第五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伊塔诺卡尔维诺和他的《寒冬夜行人》
> 更多书评 46篇
-
假面告白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如果有本书真使我感兴趣那我只能看几行,等我的头脑接受到该书中的一个想法、一种感觉、一个问题或一个形象时,我便不能再控制它了。它由这个想法到那个想法,由这种感觉到那种感觉,由这个问题到那个问题,由这个形象到那个形象,自主地进行推理与幻想,甚至使我觉得必须彻底脱离书本,跟着它到遥远的地方去。书的刺激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是指有内容的书,虽然每本书我只能看很少几页。但对我来说,就是这几页已经包括了整个...2017-12-13 22:34:48 3人喜欢
如果有本书真使我感兴趣那我只能看几行,等我的头脑接受到该书中的一个想法、一种感觉、一个问题或一个形象时,我便不能再控制它了。它由这个想法到那个想法,由这种感觉到那种感觉,由这个问题到那个问题,由这个形象到那个形象,自主地进行推理与幻想,甚至使我觉得必须彻底脱离书本,跟着它到遥远的地方去。书的刺激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是指有内容的书,虽然每本书我只能看很少几页。但对我来说,就是这几页已经包括了整个宇宙,使我无力穷究了。 阅读是个断断续续的、片片段段的行为。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书是一种点状的粉末状的物质。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之中,读者只能注意到最小的片断、词组、譬喻、句法联系、逻辑关系,以及具有丰富涵义的词汇特点。这些东西好比构成作品核心的基本粒子,其他东西都围着它们旋转。或者说它们就像漩涡的底,把水流吸引过来并吞噬下去。书中的真理,亦即书的实质,正是通过这些东西发出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的闪光。神话与奥秘是由知觉不到的微粒组成的,它们就像蝴蝶足上附着的花粉,只有理解这些微粒的人才能发现与解释那些神话与奥秘。因此,尊敬的先生,我的注意力与您讲的恰恰相反,一刻也不能离开书本。如果我不愿意放掉某些重要迹象的话,我就不应该走神。每当我遇到这种粒子时,就要在它周围进行发据,让一个点变成一条线。正因为如此,我读书从没有结束的时候,读一遍又一遍,遍遍都要在那些句子中间做出新发现。 我也觉得有必要重温已经读过的书,而且每次重读时都仿佛在读一本新书。是我自己在不停变化才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新东西呢,还是书是由许多变量组成的(而那些变量不可能有两次完全相同的组合?)每当我重温上次阅读时的感受时,得到的印象总是出人预料地与前不同,不能获得上次的印象。有时候我觉得这次阅读比上次阅读前进了一步,例如对该书精神的理解更深入了,或对该书的批评更强烈了。有时侯我又觉得我几次阅读同一本书得到的印象互不干扰地都保存在我的记忆里。这些印象互不相同,或热心、或淡漠、或反感,而且在时间上与逻辑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我的结论是,读书是无目的的行为,或者说读书的目的就是读书,书本身不过是个不重要的载体,是个借口。 我读的每本书都将成为我通过阅读逐渐积累起来的那本综合的、统一的书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并非不需经过努力:要积累这本统一的书,每本特定的书都要经过处理,要与以前读过的书发生联系,成为它们的推论、发展、反证、注释和参照。我上这个图书馆来看书已经有很多年了,一本一本地看,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看;我可以向你们证明,我看这许多书都是为了读完那本统一的书。 引自 第十一章 “我也是这样,我读的书全都构成一本统一的书,”第五位读者从一探书后探出头来说,“不过这本统一的书从时间上来讲早就存在,模模糊制地存在于我的记忆之中。我觉得有个故事是先于其 他故事而发生的,我看的一切故事似乎都是这个故事的反响。我看书的时怏就是为了寻找我童年时代念的那本书,那本记忆不清很难找到的书。 我认为关键的时候是开始读书前的那一瞬间。有时候仅仅看到书名就能决定我想不想看那本书,有时是该书的引言,开头的几句话………总而言之,如果你们需要很少几页书便能激发你们的想像力,我则需要的更少,需要的仅仅是对一本书的许诺。 引自 第十一章 第七位读者打断你的话说:“你以为每一篇小说都必须有个开头又有个结尾吗?古时候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经受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回应 2017-12-13 22:34:48 -
費斯基 (吃胖了不开心)
我们知道文学体裁中近期最大的发明,是由短篇小说大师博尔赫斯完成的。他的这一发明实际上是他发现了自己的叙述才能。他四十多岁时才由写评论转向写小说,用一种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很容易的写作手法,客服了曾经限制了他写作的障碍。博尔赫斯的发明在于,设想他要写的小说已由别人写好了,由他不认识的虚拟作者写好了。这个虚拟的作家操着另一种语言,属于另一种文化。他的任务则是描写、复述、评论这本假象的著作。一九四零年博...2012-11-14 13:42:50 1人喜欢
我们知道文学体裁中近期最大的发明,是由短篇小说大师博尔赫斯完成的。他的这一发明实际上是他发现了自己的叙述才能。他四十多岁时才由写评论转向写小说,用一种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很容易的写作手法,客服了曾经限制了他写作的障碍。博尔赫斯的发明在于,设想他要写的小说已由别人写好了,由他不认识的虚拟作者写好了。这个虚拟的作家操着另一种语言,属于另一种文化。他的任务则是描写、复述、评论这本假象的著作。一九四零年博尔赫斯用这种方法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靠近阿尔蒙塔辛》在《南方》杂志上发表之后,就出现过这样一件奇闻,说他的这篇小说真是对某印第安人作家的一部小说的评论。对博尔赫斯的评论也是这样。他每发表一部作品,总会有人说他通过阅读某个想象的或真实的图书馆里的图书,通过阅读某些古典的、深奥的或幻想的书籍,来扩大他作品中的空间和时间。我觉得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他能非常流畅地实现向无限的时空过渡,能够清晰、严谨、流畅地划分阶段,能够做到叙述简明扼要且用词准确具体。他的发明表现在叙事节奏和句法结构的变换上,表现在对各种形容词的与众不同的选用上。博尔赫斯的发明创造了一种乘方与开方的文学,用后来法国人使用的术语来说,一种“潜在文学”。这种“潜在文学”的先兆已经可以在博尔赫斯的设想中看到,或者说可以在他假想的作家赫伯特·奎因的作品中看到,因为正是这位虚构的作家的作品使他得到启发并向他提供各种模式。 《美国讲稿》 即《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第二章 速度
回应 2012-11-14 13:42:50 -
薛浥尘 (可以起飞了)
现在再也不存在什么乡间小镇了,现在一切地方都可以瞬间与其他地方取得联系,孤独的感觉只能在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的途中才能被体会到。就是说当人们不在任何地方时才会感觉到。……我在这个没有前后联系的夜晚和这个没有名称的小镇从外部观察这里的生活,我知道我已经被排除在一切时间联系之外。2012-02-15 11:46:49 2人喜欢
-
刚开始读卡尔维诺是因为有一个人说了这个名字,后来又发现有人说他的大脑异常的精细就更感兴趣了,于是买了这本书。《寒冬夜行人》,书名很一般,原以为内容也很一般,谁知我居然被这个意大利作家迷上了。他的小说形式是我所未见过的,仅仅还不是这,我所惊叹的是,他对吊人的胃口真是有一套。 小说的开头与别的小说并无大异,谁知刚刚过了第一小节便开始引进下一个小故事了。更奇妙的是这些小故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紧接着上文...
2011-04-07 18:14:48
刚开始读卡尔维诺是因为有一个人说了这个名字,后来又发现有人说他的大脑异常的精细就更感兴趣了,于是买了这本书。《寒冬夜行人》,书名很一般,原以为内容也很一般,谁知我居然被这个意大利作家迷上了。他的小说形式是我所未见过的,仅仅还不是这,我所惊叹的是,他对吊人的胃口真是有一套。 小说的开头与别的小说并无大异,谁知刚刚过了第一小节便开始引进下一个小故事了。更奇妙的是这些小故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紧接着上文的某一本书或某一手稿。卡尔维诺还想迷惑一下读者,往往把下一个要写出的小说说成是上一环节中那个未名的主人公所要寻找的书。有时书名还是那个书名,但内容却是南辕北辙。 真希望那些爱好读书的人可以把这本书读一下,真的不会令人失望的,我只能这样说。
回应 2011-04-07 18:14:48 -
呼渡 (看书吧别废话了)
20190124 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你在书店的橱窗里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及书名。根据这一视觉迹象,你走进那家书店。书店的柜台和书架上陈列着许许多多你没有读过的书,它们都皱着眉头从书架上想你投来威吓的目光。但是你知道,你不必害怕它们,因为它们之中有许多你可以不看的书,有许多并非为了让人阅读的书,还有许多不用看就知道其内容的书,原因是它们尚未写出来就属于已经看过的书之列里。你跨越这第一道障碍后,那些你如果...2019-01-26 09:31:45
20190124 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你在书店的橱窗里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及书名。根据这一视觉迹象,你走进那家书店。书店的柜台和书架上陈列着许许多多你没有读过的书,它们都皱着眉头从书架上想你投来威吓的目光。但是你知道,你不必害怕它们,因为它们之中有许多你可以不看的书,有许多并非为了让人阅读的书,还有许多不用看就知道其内容的书,原因是它们尚未写出来就属于已经看过的书之列里。你跨越这第一道障碍后,那些你如果能活上几次也许会看的书便向你袭来。可惜你只有一次生命,活着的日子有限,你只好跨越它们,来到你打算看的书中间:这里有你想看但首先要看过别的书后才能看的书;有价格昂贵必须等到书价打对折时,活着必须等到出平装袖珍本时你才买的书;有你可以向人借到的书;有大家都度过因此你也似乎读过的书。击退这些书的进攻之后,最后你来到最难攻克的堡垒下面,这里有:
你早已计划要看的书;你多年来求之不得的书;与你现在的工作有关的书;你希望放在手边随时查阅的书;你现在虽不需要但今年夏天要看的书;你需要放在书架上与其他书籍一起陈列的书;你莫名其妙突然产生强烈愿望要买的书。
喏,你终于把一个无限的数量缩减为一个有限的数量,心中感到一定程度的轻松。当然,你在攻克这个堡垒时还会遇到另外一些埋伏,例如你早已看过现在需要重看的书,你一直谎称读过现在需要下决心一读的书……
你左躲右闪,终于进入这个碉堡的核心——对你有吸引力的作者或者题材的新书。即使在这个核心之中你也可以采取区分的办法把这里的书分为:并非新作家或新题材的新书(对你而言或对大家而言)和完全陌生的作家或题材的新书,并根据你的愿望来确定这些书对你的吸引力。
***
今天写长篇小说也许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的时间已被分割成许多片段,我们度过的或用于思考的时间都是些片段,它们按照各不相同的轨道行驶与消逝。时间的连续性我们只能在历史上那样一个时期的小说中才能看到,那时的时间既非静止不动的亦非四分五裂的,可惜那个时代仅仅持续了百年左右,后来时间的连续性就不复存在了。
小说就是由它主题的反复而构成的。
那天早晨家中的各种气味与声响都拥向我的身旁,仿佛要与我告别。
“辛梅里亚人已经不存在了,好像地球把它们吞咽下去了。”
“封面上作者的姓名有什么要紧的呢?让我们把思想向前推进三千年,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书刊那个时候哪些会保存下来,哪些作家的名字那时还有人知道呢。有些书会很著名,可是会被当作无名氏的作品,就像我们今天对待吉加美士传那样;有些作家会一直很有名,可是他们的著作却全然无存,就像苏格拉底的情形一样;活着所有幸存的作品全部归于某个神秘的作者,比如荷马。”
许多人已经开始注意我们了,例如那两个骑自行车的警察。他们静悄悄骑了过来,正盯着我们看;我们那时正要把他扔到河里去,他的头与手已经伸到桥栏杆外面去了。我和贝尔纳德特这时只好装着捶打他的背。“吐吧,老朋友,把你的灵魂吐出来吧,让你的思想清醒清醒!”我大声嚷道,并和贝尔纳德特一起一边一个驾着他,把他拖到车上。这时他腹腔里的气体泄露出来,放了个响屁,两个警察哈哈大笑往桥下骑去。我想,约约死后与他活着的时候性格全然不同,变得体贴人了;否则他是不会帮助我们这两个因杀害他而将要走上断头台的朋友。
我如果要讲某一天中的某一件具体的事,比如一个僧伽罗人提着一桶刚出生的小鳄鱼要卖给我,我相信就是在这件毫无意义的小事之中也蕴含着我过去的生活,蕴含着我的过去,蕴含着我陡然希望忘却的一切往事。
跑步比起其他运动项目有这样一个优点:每个人都只顾跑自己的,无需向别人说明什么。
你把书籍当做你与外界隔绝的盾牌,当做你想入非非的幻境,或者当做你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你希望通过书籍使外部世界风度多彩、宽广无比。
读书是个孤独的行为。两个人在一起阅读也是一种孤独行为。
他们不知道我的金融帝国是按照万花筒与反射镜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即我利用镜片的反光作用把一个没有资本的公司加以放大,扩大它的信誉,并把它的巨额赤字隐蔽在各种虚假投影阴影中的死角里。
中世纪阿拉伯的地理学家在描写亚历山大港时提到,法罗斯岛的圆柱顶上有面铜镜,可以照见塞浦路斯、君士坦丁堡以及在罗马人一切领地上航行的船只,因为曲面镜有聚光作用,可以看到全部形象。波菲利奥写道:“人的肉体与灵魂是看不到上帝的,但是镜子却能观察到上帝。”
很多小说第一章开头的魅力在以后的叙述中很快消失了,因为开端只不过是一种许诺,对后面的故事及其可能的种种展开方式的一种许诺。我真想写一本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那种魅力,维持住读者无具体内容的期望。
我走在这条山路上,望着黎明的天空和参差不齐的森林黑影,仿佛迎来了新的其实并非新的一天。所谓“新的”,那是说你在这一天第一次理解了某种事情;至于“并非新的”,那是因为这一天与平时一样,只不过比平时天亮得早些。
我对往事的回忆,都像这些院子一样一个套着一个,一个比一个更昏暗,对我既亲切又陌生。
如不完全按照礼俗行事,人们不仅得不到自由,做不到坦率,反而会行不能无虑,言不能由衷。
他走进海水,游离海边。阳光反射在海中,宛如一把亮闪闪的利剑,从天际直指他的身边。
我们所谓的爱,难道不是我们身体这部机器里的一种程序吗?也许这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程序,因为大脑这个存贮器收集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皮肤细胞和肌肉分子发送来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来自视觉的和来自想象的脉冲混合起来并加以放大。
用这个望远镜看火星,火星就显得比用肉眼看时更加烦躁不安,仿佛它有许多事情要告诉人们,而人们只能了解其中很小一部分,就像听到一篇含糊不清且断断续续的讲话。
帕洛马尔先生觉得他完全理解白猩猩,理解它在这个万物都转瞬即逝的世界上需要抱住一件物品,以平抑这种孤独的处境给它带来的不安。
在这个人人都竭力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的时代与国家,帕洛马尔先生却养成了三缄其口而后言的习惯。如果他第三次缄口还深信自己应该讲,便开口讲,否则便沉默不语。就这样他整礼拜整礼拜或整月整月地沉默寡言。
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连续性被瓦解是由于生活经验无法传递,是由于不可能使年轻人避免我们已经犯过的错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来自他们的共性,正是由于这种共性他们才周期性地重复同一生活方式,犹如动物的种属不断继承与传递它们那生物学上的本能一样,我们与年轻人之间的真正差别,是时代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历史地留给他们的遗产。我们应该对这份遗产负责,即使留下这份遗产并非出自我们对自愿。因此,我们没有什么值得教导他们的。他们生活之中类似我们生活方式的地方,我们无法施加影响;他们生活之中打着我们烙印的地方,我们却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
帕洛马尔先生决定今后要装作已经死了,看看世界没有他时会是什么样。一段时间以来,他发现他与世界的关系不像从前那样了。如果说从前他好像期待过世界给予他什么,世界也好想期待过从他那里得到什么,那么现在他已经记不清他们相互都我期待过什么(好事或坏事),也记不清为什么他由于这种期待曾经长期烦躁不安。
总而言之,死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第一件事就是不应该把死与不存在混为一谈,死的概念涉及到生以前的漫长岁月。生之前我们属于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那个范畴,有可能发生或有可能不发生。而死之后呢,我们则属于不可能那个范畴,包括过去不可能和将来不可能(这时我们完全属于不可能那个范围,对过去我们已不可能施加影响,对将来则不容我们再施加影响)。
为了死后部分地生存下去,当然可以依靠某些特殊方法。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生物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自己身上叫做遗传性的那部分财富传给后代;一是历史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贮存器与人类的语言把一个人积累的或多或少的经验传给继续活下去的人。如果我们把人类看成是一个人,把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更迭看成是一个人一生的不同时期,那么这两种方式也可看成是一种方式。当然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把问题推迟,把一个人的死亡推迟到全人类的灭绝。尽管全人类灭绝这一天尚未到来,但终究会到来的。
亚里士多德把诗歌、音乐、舞蹈都视为模仿艺术。
现在是一九八五年,距二〇〇〇年还有十五年。我并不认为,这个时代的来临会引起人们振奋。当然我到这里来不是讲未来学,而是讲文学。即将过去的这一千年是西方现代语言与文学发生与发展的一千年,现代文学充分利用了现代语言的表述功能、认知功能和幻想功能。这一千年也是书籍的时代,书籍在这个时代形成了我们大家熟悉的这种形式。这一千年即将结束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越来越关心文学与图书在科技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命运如何。我不想就这个问题贸然进行语言。我对文学的未来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只能靠文学及其特殊的手段提供给我们。
世世代代的文学中可以说都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一种倾向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没有重量的东西,像云彩一样漂浮于各种东西之上,或者说像细微的尘埃,像磁场中向外辐射的磁力线;另一种倾向则要赋予语言以重量和厚度,使之与各种事物、物体或感觉一样具体。
《闵希豪生男爵的奇遇》(中译《吹牛大王历险记》)向万有引力挑战,因为男爵靠骑鸭子飞行,起飞的时候揪着头上假发的发辫把自己和坐骑拉起来。从月球上下来时,则是拉着一根结了又结的绳索。
我认为写作是对各种事物永无休止的探索,是努力适应它们那种永无止境的变化。
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
(一些以物品为主角的故事)这些东西都具有某种特殊功能,因此描写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物件的所有权之转移,就成了该书的情节,因为物件易主决定着许多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诗歌中要强调节律,在小说中有些事情要像诗歌中的音韵一样反复重复。
民间文学首要的特点就是用词简练,重大事件也只抓住它的核心。民间文学总是忽视时间的延续,倾向于迅速实现人物的愿望或使人物重新获得失去的幸福。
时间的相对性是各国民间文学中的一个共同的题材,例如写到阴界去到人在那里好像只呆了几个小时,回到阳界家乡却变得认不出来了,因为已经过去了许多年。
(一千零一夜里讲故事的王后)她的秘诀就是掌握节奏、捕捉时机。我们已经知道,在叙事诗中诗的韵律,在散文故事中控制读者想要知道下文的愿望,是使这个秘诀发生效应的基础。
由于未来的时间非常繁忙,文学应该像诗歌或者思想那样高度浓缩。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选编一本由一句话、一行字构成的短篇小说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选到比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都●蒙特罗索写的这篇小说更短的小说:“当我感到绝望时,那条恐龙依然待在那里。”
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我对精确性的追求变成了双重的追求:一方面是把偶然的时间变成抽象的图案并借以进行运算、证明定理;一方面是努力选择词汇,尽可能准确地表达事物中可感知的那一部分。
他啪啪讲出这些话时,就像在嘴唇上划火柴,闪亮一下就过去了。
在许多工作中,宏愿过多会受到谴责,在文学中却不会。文学生存的条件,就是提出宏伟的目标,甚至是超出一切可能的不能实现的目标。只有当诗人和作家提出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任务时,文学才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符号、数字和字母》)另外一个现在很流行但十分错误的观点是,把灵感、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自由等同起来,把偶然、自动和自由等同起来。但是,这种盲目屈从于冲动的所谓灵感,实际上是一种不自由。一个按照他熟悉的规则创作古典悲剧的作家,比起一个靠头脑里灵机一动创作的诗人,要自由得多,因为后者要受那些他还不知道的规则的约束。
每一次开始都是这样一个抛弃众多可能性的时刻:对讲故事的人来说,就是要抛弃众多可能讲的故事,把他决定当天晚上要讲述的那个故事区分出来,并把它变成可以讲述的一个故事;对于诗人来说,就是要从自己那混沌般的精神世界中区分出某种感情,并使它与表达某种感情或思想的词语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假如我们想寻找一个有关宇宙的结尾,那就请看《赛诺的意识》。这本小说探索疾病,探索仿佛疾病的人生,探索人的患病本质,直至最后预言原子弹爆炸。“未来将有一场巨大的任何人也无法听到的爆炸,地球将重新变成一个气团在天空中游荡,上面即没有寄生虫,也没有疾病。”
(可终于做完笔记了!!!累死我了……)
回应 2019-01-26 09:31:45 -
一个劳动人民 (Oh, Hi Mark!)
你在书店的橱窗里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及书名。根据这一视觉迹象,你走进那家书店。书店的柜台和书架上陈列着许许多多你没有读过的书,它们都皱着眉头从书架上向你投来威吓的目光。但是你知道,你不必害怕它们,因为它们之中有许多你可以不看的书,有许多并非为了让人阅读的书,还有许多不用看就知道其内容的书,原因是它们尚未写出来就属于已经看过的书之列了。你跨越这第一道障碍后,那些你如果能活上几次的话也许会看的书便向你...2011-12-22 20:07:48
你在书店的橱窗里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及书名。根据这一视觉迹象,你走进那家书店。书店的柜台和书架上陈列着许许多多你没有读过的书,它们都皱着眉头从书架上向你投来威吓的目光。但是你知道,你不必害怕它们,因为它们之中有许多你可以不看的书,有许多并非为了让人阅读的书,还有许多不用看就知道其内容的书,原因是它们尚未写出来就属于已经看过的书之列了。你跨越这第一道障碍后,那些你如果能活上几次的话也许会看的书便向你袭来。可惜你只有一次生命,活着的日子有限,你只好跨越它们,来到你打算看的书中间:这里有你想看但首先要看过别的书后才能看的书;有价格昂贵必须等到书价打对折时,或者必须等到出平装袖珍本时你才买的书;有你可以向人借到的书;有大家都读过因此你也似乎读过的书。击退这些书的进攻之后,最后你来到最难攻克的堡垒下面,这里有: 你早已计划要看的书; 你多年来求之不得的书; 与你现在的工作有关的书; 你希望放在手边随时查阅的书; 你现在虽不需要但今年夏天要看的书; 你需要放在书架上与其他书籍一起陈列的书; 你莫名其妙突然产生强烈愿望要购买的书。 喏,你终于把一个无限的数量缩减为一个有限的数量,心中感到一定程度的轻松。当然,你在攻克这个堡垒时还会遇到另外一些埋伏,例如你早已看过现在需要重看的书,你一直谎称读过现在需要下决心一读的书……你左躲右闪,终于进入这个碉堡的核心——对你有吸引力的作者或题材的新书。即使在这个核心之中你也可以采用区分的办法把这里的书分为:并非新作家或新题材的新书(对你而言或对大家而言)和完全陌生的作家或题材的新书(至少对你如此),并根据你的愿望和你对新与不新的要求(即,你是在非新的东西中寻求新的东西呢,还是在新的东西中寻求非新的东西)来确定这些书对你的吸引力。 引自第9页 回应 2011-12-22 20:07:48 -
今天写长篇小说也许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的时间已被分割成许多片段,我们度过的或用于思考的时间都是些片段,它们按照各不相同的轨道行驶与消逝。时间的连续性我们只能在历史上那样一个时期的小说中才能看到,那时的时间既非静止不动的亦非四分五裂的,可惜那个时代仅仅持续了百年左右,后来时间的连续性就不复存在了。
2012-01-21 22:26:04
-
今天写长篇小说也许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的时间已经被分割成许多片段,我们度过的或者用于思考的时间都是些片段,他们按照各不相同的轨道行驶与消逝。时间的连续性我们只能在历史上那样一个时期的小说中才能看到,那时的时间既非静止不动亦非四分五裂,可惜那个时代仅仅持续了百年左右,后来时间的连续性就不复存在了。 第27页 你这一夜睡得很不安宁,时断时续。你的睡眠就像你读的这本小说:你做的梦也好像是完全重复...
2022-03-20 14:57:07
今天写长篇小说也许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的时间已经被分割成许多片段,我们度过的或者用于思考的时间都是些片段,他们按照各不相同的轨道行驶与消逝。时间的连续性我们只能在历史上那样一个时期的小说中才能看到,那时的时间既非静止不动亦非四分五裂,可惜那个时代仅仅持续了百年左右,后来时间的连续性就不复存在了。
第27页
你这一夜睡得很不安宁,时断时续。你的睡眠就像你读的这本小说:你做的梦也好像是完全重复你过去做过的梦。你在梦中进行搏斗,仿佛在与一种既无意义又无时间、地点的生活搏斗,你力求找出梦的意图与梦中的道路;它应该有自己的意图、自己的道路,可你找不到,就像人们开始读一本新书时一样,不知道这本书会把你引向何方。你在梦境之中要寻找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时空,并沿着一条明确的道路前进。但是,当你觉得你快要找到的时候,你却醒了,发现你躺在床上并未动弹,只得一切重新开始。
第50页
有时候我不论看见什么,都觉得它充满意义。我觉得很难把这些意义传给别人,很难形容它们或把它转换成语言。正因为如此,我才认为外界事物包含的意义十分重要,是对我也是对整个世界的提示或警告。对我来说,这个意义并不是外界事物,而是发生在我内心深处的现象。
第66页
我现在真想看这样一本小说:它能让人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类命运的烈还是时间,就像隐隐听到远方的闷雷;它能使人的生活充满意义,使人能够经历这场尚无名称与形状的历史事件……
第82页
“我现在最想看的小说”柳德米拉解释说,“是那种只管叙事的小说,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讲,并不想强加给你某种世界观,仅仅让你看到故事展开的曲折过程,就像看到一棵树的生长,看到它的枝叶纵横交错……”
你对她的这个观点立即表示同意。你把那些充满了理智分析的书页统统弃之不要,幻想获得一种自然的、纯洁的、原始的阅读条件。
第83页
造书的人与看书的人之间有一条界线。我愿意做个看书的人,因此时时注意站在界线的这边。否则就会失掉读书时不掺杂死心的那种愉快感,变成另一种人,我可不愿做另一种人。这条界线并不十分严格,正在趋向消失,因为造书的人现在越来越多,有与看书的人合二为一的趋向。当然,看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应该承认,用这些书来制造另一些书的人却比仅仅爱好看书的人增加得快。我知道,如果我跨过这条界线,即使是暂时地、偶然地跨过这条界线,那么我就可能遇到危险:和那帮人数像潮水一般猛增的人流混到一起去。
第86页
我在这个出版社工作很多年了……经过我手的书很多很多……可是,这能说我在读书吗?不,这不是我所谓的读书……我的故乡书很少,可我读,那时候是真读……我总在想,退休后回老家去,重新像往日那样读书。现在我常常扣下一本书,说:‘这本书等我退休时读。’可过后又想,那完全是另一回事……昨天夜里我做了个梦,梦见我回到故乡了;在鸡圈里找寻着什么;后来在母鸡下蛋的筐里找到什么了?找到了一本书,我小时候读过的一本书,是个简装本,书页都破烂了,上面还有我画的图画、用彩色粉笔涂上了颜色……知道吗?我小时候躲在鸡圈里读书……
第93页
没有比这些中国人更难以摆脱的父母了。(我招聘那些年轻女子时,与她们和她们的家长讲清条件,支付现金,不让他们老来缠我;这些父亲、母亲,长得又瘦又小,穿着白布裤子,提着鱼腥味的竹篮子,那个局促劲就像是从农村来的,其实他们都住在港口附近。)总之,当我觉得过去压得我够呛的时候,我并没有采取和过去一刀两断的办法,比如换个职业呀,另外找个老婆呀,换个城市或大陆呀(我从这个大陆跑到另一个大陆,走遍了世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呀,另交一些朋友哇,做别的买卖呀,另外招揽一些顾客呀,等等。我没与过去一刀两断,这是个错误,我发现得太晚了。
第96页
我这次讲的往事太多,因为我的目的是让这个故事充满我现在与将来能够讲述的其他故事;那些故事过去我也许在其他场合已经讲述过。它们所占据的时空也许就是我的生命。在这个时空里总会有些故事,要讲述这些故事就得从另外一些故事开始讲起,因此,不管从哪个时刻、哪个地点讲起,所面临的素材都是一样多。不,如果我全面观察那些被我排除在主要故事之外的素材,我会觉得它们就像一片密密麻麻的森林包围着我,外面的光线一点也透不进来。总之,这些素材比起我讲这个故事时突出的那些素材要丰富得多,致使听我讲述的人觉得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他们看到故事的主流包括很多支流,一些重要的素材只能听到一点微弱的回响或看到一点微弱的反光。然而我应该承认,这正是我讲述这个故事要追求的效果,或者说,这就是我努力运用的一种叙述艺术的手法。我进行选材的标准,就是坚持不把我所掌握的材料全部讲出来。
(这段和《看不见的城市》一脉相承了)
第117页
最理想的情形是,小说一开始就给予我这样的感觉:我独自一人占据着整个空间,周围没有任何东西,包括电话机在内,仿佛这个空间只能容下我一人,被隔绝在我内心的时间观念之中;这不是原来的空间,因为原来的空间被电话铃声占据着;我的存在方式也有别于原先的存在方式,因为那时我是受叮铃作响呼唤我的那个东西支配的。小说一开始就该说明这一点,不是说明一次,而是使它贯穿着被那刺耳的铃声打断了的整个时空和意境。
回应 2022-03-20 14:57:07
论坛 · · · · · ·
《寒冬夜行人》与戏仿 | 来自Adele | 1 回应 | 2019-05-26 16:33:32 |
充满隐喻和暗示的D部门 | 来自衣冠杵杵 | 2018-12-31 23:01:31 | |
无冬之夜 | 来自郭局长 | 2010-08-01 14:17:26 | |
为什么我的《寒冬夜行人》不是这个封面? | 来自原醉 | 2 回应 | 2010-02-07 15:02:29 |
咦,为什么封面突然变了 | 来自Q | 1 回应 | 2010-02-07 15:01:30 |
> 浏览更多话题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小说类| (蜜蜂)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混乱时代:预言经典)【上】 (迎风追)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卡尔维诺文集(第五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Kly 2012-04-04 20:03:46
我虽然不知道"寒冬夜行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顾眩晕,向着黑魆魆的下面观看,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一条条相互交叉的线,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结局如何?"但我知道今天一个叫恪彦的傻小子或许是受到和煦阳光的感召,爱过...既然生命在继
0 有用 俞晓之 2009-01-24 17:28:36
大爱卡尔维诺
0 有用 种瓜得瓜 2018-03-04 12:23:46
《寒冬》和《月光》两章能读完,《寒冬》的其余几章都不对胃口。情色描写也是一个作家的基本修养之一,无论他以哪种方式来写。
12 有用 吟游 2012-12-06 08:56:37
卡尔维诺是一个温暖而温柔的存在
0 有用 路人X 2005-07-08 04:06:43
不是很喜欢
0 有用 雷欧 2022-04-28 21:47:53
@2007-11-15 22:28:12
0 有用 Vision 2022-04-22 17:42:07
想看完十个故事
0 有用 绿竹卉子 2022-02-10 23:25:23
拖了10几年才看,寒冬夜行人有趣,帕洛马尔沉重,美国讲稿太强大了,可惜未完成
0 有用 #第三只耳朵# 2022-01-28 00:11:49
第一次读《寒冬夜行人》,这本合集选得太好了。在卡尔维诺那里,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是合一的。应该先去读《美国讲稿》里谈视觉形象的篇章再去看《帕洛马尔》,而谈内容的部分其实是对前两部小说的极好评论。
0 有用 Wislawa_ 2021-11-23 09:43:00
self-reflexivity 关于小说的小说 写作...写出作品=“让实用性服务于幻想” ...仿佛只有飞起来后它们的羽毛才成其为羽毛而不是针叶树的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