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jorney88
2011-08-29 19:46:04 975人喜欢
注意:此笔记不是书中内容,只是有些关联,自己收集! 实用心理学200条 1、【一见钟情,靠的也是出色的外貌】。但凡一个人说“我不喜欢一见钟情式的故事”,多半代表——这位,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 2、【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 3、【从网络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 原来喜欢用“……”和“。。。”的人心底大多比较柔软,没有坏心眼,同时也会反映出他她对待事情的优柔寡断,大部分会有选择恐惧症。。。 4、【人脉交际8大心理定律】1首因效应:首次见面给人好感觉;2诚信定律:热情是焦点,真诚是最高点;3赞美定律:善赞美能博得人心;4面子定律:给人面子才善交际;5谎言定律:善意谎言助交往;6忍让定律:忍让能创和谐;7异性效应:男女具互相吸引力作用;8互惠定律:让对方产生“负债感”。 5、【可以增进感情的地方】1.酒吧。光线昏暗和私人距离可以增强亲密感。酒后彼此增加了更多的幻想,感觉男的更帅,女性更靓。2.可以看烟花或夜景的地方。黑暗会使人没有安全感,如果有强光出现会使彼此感到温暖浪漫。3.恐怖电影和过山车。心跳加速的感觉会被误认为爱情。4.火锅派对或者海岛露营。 6、【7个生活细节年轻大脑】1.3件事情轮换着做:可以刺激大脑不同区域减少大脑退化速度;2.每天大笑1次:具有缓解压力抗击心理衰老功效;3.睡够7小时:充足睡眠有助大脑强化记忆;4.每天看电视不超过2小时:每天看电视过久,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险;5.学1门外语;6.每天清洁3次牙齿;7.坚持健身4个月:锻炼有助于加强记忆。 7、真正的朋友,节日里不发短信,平时也无电话寒暄,一旦有事,拿起话筒,连一句“不好意思”的客套都不用,可以直奔主题…… 8、【如何提升生活品质】①每天和伴侣做快乐的事,如一起看电视或读增加生活情趣的书;②不要牺牲健康,像通宵赶工、睡眠不足、不运动、吃垃圾食物应避免;③对身边的人有求必应,要急家人、朋友之所急;④量入为出,财务压力使人快速衰老;⑤不要把“办不到”当口头禅;⑥轻松面对杂务;⑦言出必行。 9、【请在夜晚说爱我】在白天,人们要扮演社会角色,进行的思想活动都是有意识。到了夜晚,人们从社会角色转换到个体角色,成为完全从属于家庭、属于自己的人,能够较多地按个人意志来支配自己的活动。因此人在夜晚感情最丰富,如果在晚上求爱,人的心理防御会降低,感情更充沛,成功率也比白天要高很多。 10、【这样的女孩最动人】⒈懂事知道啥时候该撒娇,啥时候疼惜你;⒉不放过任何与你有关的信息,融入你生活圈;⒊她绝不在你同事家人朋友面前提你的缺点;⒋她需要你的肩膀,但绝不会凡事都依赖你;⒌她不会总要求你先让步;⒍她和你一起聚会时会打扮得漂亮但不妖艳;⒎看到女人围着你转,会吃醋,但不会无理取闹,兴师问罪。 11、1.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就是再喜欢也不行,要懂得放弃;2.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却,但一定要放下;3.别人说的记在脑袋里,而自己的则放在心里;4.你永远没有你本身想象中那么重要;5.钱能解决的问题统统不叫问题;6.找点时间,单独呆会儿;7.不要感到是生活亏欠了你,其实是时机未到或你还努力不够。 12、【心灵排毒的5个贴士】1、自我合理宣泄,找人倾诉、痛哭和写日记;2、情志转移,把注意力转移到平时感兴趣和喜欢的事上;3、自我理性升华,看书,看好电影,接触自己喜欢的人,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4、适度让步,退一步海阔天空,给自己心理上的解脱;5、自我遗忘,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13、【职场规则】1你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小心。2你说的每句话,老板都会知道。3不管什么时候,低调总是最安全的。4把自己当成聪明人,往往是最笨的。5你是上司的人,上司未必是你的人。6站在上司立场想问题,站在自己立场办事情。7高你半级的人是最危险的,同级的是天然敌人。8做事做的好,干活干到老。 14、【心理技巧:你先说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你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应该一起说。这样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小得多。你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开说。这样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流没,人还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 15、【撒谎的孩子有出息】研究发现,50%三岁孩童会说谎,四岁会騙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撒谎。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孩子撒谎有可能是早慧的体现,这些人,成大以后更可能成为领袖人物。 16、独立的思想在中国还是一件奢侈品。如果你恰巧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那么你要小心了,因为绝大多数没有思想的人,会固执地认为有思想的你是一种奇怪而可怕的怪物,人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耐力,有手段,有时间,通过大量口水来说教你,解救你,直到你也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 17、【如何才能"写出好心情"?】心情不佳, 这样可以挽救负面情绪:1.即时与随性:心情有了状况,逮到时间就提笔把想法如实写下来;2. 强调感觉:写出情绪感受,会减轻焦虑感;3. 重新定义:接着, 为事情进行新的诠释: 除了这个负面角度, 还有其他的可能解释吗? 就能帮助自己跳出情绪泥沼。 18、【心理技巧:如何克服嫉妒心理】没有必要去嫉妒别人的成就、地位之类。因为:1别人可能真的付出比你多,只不过你没看到;2这些东西只能带来一时满足,而不是永久满足,不要也罢;3这里面有你玩不来的游戏规则,玩的来的人也都挺累;4你有不如人的就一定有比别人好的,静待时机;5不争这些,你的朋友会更多。 19、【爱情盲点】恋爱中的女孩子常犯的一个错误:把分手当成是索要爱的手段! 20、很适合放不下的童鞋考虑的一句话——“其实有时候想想,是真的爱的深,还是因为不甘心。” 21、【冷技巧:考试前先憋尿】荷兰Twente大学的Mirjam发现在做选择题时,膀胱越涨做出的答案会更准确。在实验中他找来自愿者,让他们在喝水后回答一些问题,结果是喝水多的小组做出的答案更加准确。当人憋尿憋到一定境界时,大脑就会高速运转,以快速解决面前的问题,好快点去撒尿。 22、【恋爱技巧:有情如何才能人终成眷属?】1、随时能联系到彼此;2、经常谈心,让彼此知道对方的想法;3、吵架要发泄出来,不能隔夜;4、互相尊重;5、不要跟异性朋友没完没了的联系;6、不要吝啬你的甜言蜜语;7、态度决定一切;8、两个人吵架,不管是谁的错,必须有人先低头道歉,哄对方。 23、【幸福的9个预示】《美国心理月刊》发现,能做到以下一半以上的童鞋,更容易收获幸福:1.拍照片喜欢露牙齿;2.旅游纪念品摆放在桌子上;3.不喜欢看电视剧;4.平时爱喝饮料;5.再忙也要运动;6.有两个最好的朋友;7.性生活和谐;8.和快乐的人住的近;9.有一个姐姐姐或妹妹。你达到了几个? 24、【心理技巧:遭遇客户抱怨怎么办?】高情商化解客户抱怨的黄金步骤:1.发挥同理心,仔细聆听抱怨内容;2.表示感谢,并解释为何重视他的抱怨;3.有错,为事情道歉, 没错,为心情道歉;4.承诺将立即处理,积极弥补;5.提出解决方法及时间表, 请对方确认;6.做事后的满意度确认。 25:【让内心变强大的5个贴士】①空虚无聊的时候就读书,在低落和空闲的时候,你最能静下心来学习;②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③不庸人自扰,不玩弄心计,不打坏心眼,但偶尔可现实和虚伪一下,因为大家谁都不喜欢硬邦邦的人;④懂得倾听别人的忠告,懂得分辨别人的赞美;⑤不要太八卦。 26、我们要有一个积极的生活:1、对于工作,我们努力但不痴狂;2、对于购物,我们量力而不攀比;3.对于娱乐,我们爱好但不丧志;4、对于家庭,我们忠诚但不刻板;5、对于金钱,我们喜爱但不贪婪;6、对于享受,我们追逐但不放纵;7、对于爱情,我们相信但不迷失。 27、【成功者的习惯】1.微笑。2.气质纯朴。3.不向朋友借钱。4.背后说别人好话。5.听到某人说别人坏话时只微笑。6.过去的事不让人全知道。7. 尊敬不喜欢你的人。9.对事无情,对人有情。10.多做自我批评。11.为别人喝彩。12.感恩。13.学会聆听。14.说话时常用我们开头。15.少说话。16.喜欢自己。 28、【你还记得你的初恋吗?】人们对初恋的快乐时光总有难以割舍的情怀。不过,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马尔科姆·布里尼恩的研究显示,初恋的美好时光恰恰是未来婚姻幸福的障碍。布里尼恩认为,人们往往会把初恋的激情当做评判未来感情生活的标准。他呼吁:为了幸福婚姻,请淡忘初恋! 29、【心理科普:大脑的心理秘密】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家务,10分钟后再回来继续学习,效果会更好。 30、【心理常识:别人没有你想象的快乐】斯坦福大学心理研究发现:我们总是有低估他人负面情绪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总认为别人春风得意,而倒霉的那个总是自己。这是由于我们自身有关注负面信息的倾向,还有就是在交际中对方戴着快乐的面具刻意隐藏。别人并不像你看到的那么风光,知道吗? 31、【自我成长的8个贴士】1.成功是因为态度。2.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3.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4.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5.我们不改变坏习惯,坏习惯将控制我们一生。6.你越努力,你的运气就越好。7.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8.有梦就会实现! 32、【恋爱心理:亲吻】跟女生初吻如何不被抗拒,并且感到甜蜜呢?女孩都是矜持的,因此不急着把嘴凑上,可以先吻额头,然后鼻尖,接着是耳朵或脸颊,最后才吻嘴唇。这样的步骤可让女孩舒缓紧张的心情,为初吻找到顺理成章的理由,并且她会欣赏到你的贴心。毕竟,浪漫也是一种礼貌。 33、【给失眠者的10个睡眠小贴士】1、少吃多餐。2、关掉手机。3、清理大脑。4、听听催眠CD。5、生活有规律。6、把洗澡水温调低。7、卧室不要刷红色。8、晚上不玩游戏。9、保持脚的温度。10、遵守20分钟规则。如果你躺20分钟都无法入睡,那就起床干点什么,直到有睡意再躺回床上。 34、【恋爱心理学】①女人往往终生只爱一种男人。男人的口味时时会变。②女人为情所困时,常会不断降低底线,委曲求全。男人会事先设定好底线,一旦触及,便毫不犹豫转身离开。③女人一恋爱就忍不住往终身大事上联想。男人恋爱首先不是为了谈婚论嫁,而是为了从中获得乐趣,婚姻和恋爱对他完全是两码事。 35、如果开心和悲伤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同一个人,那就最完美的;如果开心和悲伤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同一个人,你应该选择想和ta共度悲伤的那个,人生本来是苦多于乐。开心有太多人可以和你分享,不一定是情人,悲伤却不是很多人可和你分担。你愿意把悲伤告诉他,他才是你最想亲近珍惜的人。——张小娴 36、【两性心理:如何成功吸引异性?】吸引住男人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虽一直得不到,却觉得自己很有希望;吸引住女人的办法恰好相反,就是让她一直感觉被满足,而且还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当然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很有学问的。 37、【不要因为周围的人都恋爱了,才去恋爱】当我们发现身边的朋友都开始谈恋爱了的时候,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想找个人谈恋爱。这也是同调行为的一种体现。当周围朋友中谈恋爱的人数逐渐增多时,人的同调行为会逐渐转变成一种强迫观念,认为自己不谈恋爱不行。结果降低了自己对恋爱对象的理想或标准。 38、一个有力量的男人,会鼓励妻子学习,为她的提升而开心,因为这会增加营造快乐家庭的力量。一个没有力量的男人会反对妻子学习,害怕提升令妻子变得难以操控,他会表示不满、吵闹,进而用冷漠、疏离、躲藏等方法来逃避。 39、【打针时会看着针头的童鞋请举手】2011年最新一期的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打针时最好用眼睛看着打针,这样会少痛一些。如果把针头进行视觉放大,效果会更好。 40、【心理技巧:亲自下厨心情好】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发现:经常自己动手做饭吃的人比不做饭的人幸福感更强,这是因为在获取食物时付出的努力会增加人们的价值感。吃饭时的快乐感觉和美味感,会持续24小时。嗯,你有自己拿的出手的菜吗? 41、【按掉闹钟继续赖床的女人】她们很难开口拒绝别人,做任何事情都会一拖再拖,是典型的小女生拖拉性格。生活中,她也是个随意的女性,很多时候在你面前流露出孩子气的一面。她不喜欢生活和工作有太大的压力,重视友情多于爱情。 42、【控制你的愤怒】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人愤怒的那一个瞬间,智商是零,过一分钟后恢复正常。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伤害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 43、【成功者13个价值连城的习惯】1.了解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2.决策果断;3.善于倾听;4.设定"当日计划";5.善于总结;6.做擅长的事;7.勤于练习基本动作;8.运用自我暗示的力量;9.运用冥想的技巧;10.保持体力或创造更多精力;11.超越自我;12.建立系统;13.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 44、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知道你希望它是什么... 45、【心理技巧:面试中常见的“微表情”】把玩饰物—心神不宁 紧抿嘴唇—窘迫 挠头—不知所措 双手反复摩擦—焦虑 左顾右盼—害怕 撇嘴—不屑 手插在裤袋里且肩部顶起—紧张 双手抱臂—自我保护、不安 嘴微张眼瞪大—错愕 摸鼻子—思考 指尖塔状—自信 稍偏头微笑—自在与友善 微笑—自信! 46、【女性心理】老师说:"女人都是感性的动物,最讨厌讲道理,所以跟女朋友吵架的时候不用说话,直接按到墙上强吻她。"据调查,大部分女性都期待并享受男友的强吻! 47、【两性心理:面对女人,男人喜欢拐弯抹角】女人问:“你真心爱我吗?”“你更爱我还是她?”往往,他会笑笑的看着她反问:“你说呢?” 当你向一个人索要一个答案,如果对方迟疑三秒钟以上,往往,他最终给出的那个答案不是心里真实的答案,而是为了取悦你而刻意描画过的答案。 48、【周末做做的几件事】1、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的信。2、读一本自己喜欢却未读的书。3、买一束没有名字的花,送给自己。4、把被子洗掉,晒满阳光的味道。5、给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发思念短信。6、坐上一辆没有坐过的公车,欣赏沿路风景。7、午后躺在沙发上,昏睡。8、学厨艺,至少会烧一道美味的菜。 49、没有把握的事,不要抱希望,那就不会失望。无法揣摩那个人,那就不要请求他替你做些什么事情,不让他有机会拒绝你,你才不会失望。不要爱上一个看来不会爱上你的人,那就不用失望。有些失望是无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是因为你高估了自己。 50、【女性内衣颜色揭示个性】①隐形或肉色胸罩说明个性自然、容易相处、坦率和脚踏实地;②红色胸罩说明个性激情四射、充满活力;③粉红色胸罩说明个性浪漫、温柔,需要得到爱护;④黑色胸罩说明强调个人主义和权力;⑤白色胸罩说明个性天真、乐于接受建议,喜欢学习新鲜事物。 51、【男人心底的6个心理秘密】1、男人的痛苦往往只有他自己知道。2、男人都有向女人倾诉的潜在欲望。3、离异的男人通常不会独身太久。4、在未婚男人的心目中,姑娘就是姑娘;在已婚男人的眼里,姑娘就是女人。5、男人感到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被女人理解。6、男人都喜欢会撒娇的女人。 52、【最伤害两人关系的两句话】1)我是对的,2)我是为了你好。说此两句话的人没意识到:1)这句话没效果;2)对方的辛苦、痛苦;3)每说一次,两人的距离就疏远一点。 53、能开口说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能离开的人,便不算是爱人。—— 张爱玲 54、【小测试:测测你内向的程度?】1、自己走路会很快;2、习惯晚睡;3、隐藏心事;4、喜欢有口袋的衣服5、习惯抱臂 6、习惯冷战;7、喜欢窗户,喜欢角落、习惯蜷缩;8、喜欢写字和阅读9、不爱说话或很爱说话;10、总爱琢磨别人的话;11、有点迷迷瞪瞪12、感情细腻敏感。——《性格解析》 55、【心理科普:认识你的潜意识】1.能量无比巨大: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万倍以上。2.最喜欢带感情色彩的信息。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绝不打折扣的执行者,说什么就做什么(时间长短不一定)。4.比较容易受图像方面的刺激。5.我们不能觉察到,但只有通过催眠才能开发它。6.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 56、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和他回你短信消息的速度一般成正比。如果你的另一半回你消息越来越慢,也许是时候该反思下你们的关系了! 57、【小癖好里看性格】1喜欢把玩头发,表示富于神经质,对任何事都敏感;2一边讲话一边把弄头发的女孩较为任性;3拉耳朵僻好,表现出他想打断对方话题的欲求;4喜欢用手掩嘴的人,个性内向并且较为随和;5.讲话时,以手掩嘴的女性,具有想吸引对方的意图;6.以双手托下巴的僻好,表示有掩饰弱点的意图。 58、【心理技巧:利用潜意识的力量】每天至少花10分钟在早上起床前,在睡觉前10分钟做想象,因为这两个时间段是输入潜意识的最好时段。所以如果你渴望成功、爱情、婚姻等等,请在这两个时段尽情想象吧!你的潜意识渐渐让你通过想象达致产生信心,从而引领你得到你想要的。 59、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by 荣格) 60、不要第一次见面时谈论金融危机、中东战争、公司裁员等沉重话题,否则对方因此产生负面情绪会不自觉“移情”到你头上,在潜意识里你会成为坏心情产生的源头,因此第一次见面尽量选较轻松话题。 61、与金牌得主的压力和银牌得主的遗憾相比,铜牌得主通常更加满意与接纳自己的成绩,随后的日子,也更轻松自如。第三名,让我们心理弹性处在一个良好的区间。 62、比如我们形容天气时,往往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风很大。最好今后说: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这两句差别是:但是风很大——会把人的注意力停留在不利的因素上!同时风很大——它更客观,前后两句不偏不倚,公道而平整。 63、【你的爱情在哪个阶段?】一个成熟称得上真爱的恋情, 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共存(codependent) ,反依赖(counterdependent) ,独立(independent) ,共生(interdependent)。阶段之间转换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因人而易。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通不过第二或第三阶段,而选择分手一途,这是非常可惜的。 64、【积极心理学】常说“谢谢”,会使人变得有礼貌、有教养,对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有好处滴! 科学研究表明,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处处心怀感激的人,除了有更高的幸福感、更加倍儿棒的身体,与人相处的也更加融洽。感恩的心态使他们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压力与困难时也能平稳度过。 65、【职场发展的10个障碍】1、缺乏创意不会追求创新;2、难以合作没有团队精神;3、适应能力差无法适应变动;4、浪费资源,成本意识差;5、不愿意沟通保持沉默;6、缺乏礼貌常常迟到早退;;7、欠缺人缘;8、孤陋寡闻,独立工作能力差;9、忽视健康,工作情绪低落;10、自我设限,不肯追求成长突破自己。 66、【心理技巧:感恩让你有份好心情】心理学家Emmons研究表明:不管你心情好坏,在每晚睡前写下5件让你心存感激的事,能够让你的心理和生理都能够更加健康!这些事可大可小,从一顿饭到好友谈心,从工作到信仰等。 67、【我讨厌这研究结果】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一起进行的研究报告称:“别让对方看出你到底有多喜欢她会给你增加印象分,还能激起他们多了解你的欲望。”研究者表示“很多教人恋爱的书都建议不要太早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反而应该是若即若离。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一建议是完全正确的。” 68、【心理科普:越是拥有越是不满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想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这在心理学叫“配套效应”。 69、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攀比。 70、【消费心理学:便利店里的陷阱】1、销路最好的饮料放在商店的最里面:让你多逛会;2、相互关联的物品要摆在一起:激发你需要,让你多买一点。3、收银台前总会有零食:让你买本来自己没有想买的东西。 71、【心理科普:你在变得麻木、冷漠吗?】当我们变得麻木冷漠的时候,某些上瘾或强迫性行为就会成为改变情绪的工具,它们通常带来舒服的体验,让麻木的我们感到自己仍然活着并暂时忘掉不痛快的过去和现在,例如酒、吸毒、做爱、大吃大喝、过度工作、强迫性思考、疯狂购物等等。 72、【心理常识:密码心理学】一般人的密码不会超过3个的,即使他有过很多个,最后也会缩小到2、3个的。而且一般人的所有邮箱密码都基本一样的,论坛注册的密码也都一样的,所以破解了一个也就可以得到很多个地方的密码了。 73、【心理衰老的10大表现】一、竞争意识退化;二、自卑心理;三、反应异常;四、固执己见;五、性格孤僻;六、思维迟钝;七、性情急躁;八、情绪恍惚;九、逐渐懒惰;十、办事效率降低。 74、【重视家庭的人更快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一项最究显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远比把事业和物质成功放在第一位的人更快乐。 与爱人保持亲密关系、多花点时间在家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增加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烦恼时别忘了家人,他们会给你安慰、给你力量。 75、【朋友聊天时你最不喜欢听到什么话题?】下面是来自日本网站的一个调查结果:1.吹嘘自己;2.说一些我不知道的;3.说一些奇怪的爱好;4.抱怨各种事情;5.谈谈政治和商业;6.一直提到一场我没看过的演出;7 说一些空话; 8.聊明星八卦;9.空谈工作;10.一直提到他家庭。 76、【你是右脑型吗?】心理学家凯伦·平教授对500个成年人测试后发现:喜欢右脑思考的人,通常钱袋子较瘪。因为右脑思考者常压抑不住冲动,他们活在当下,不能接受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收益的投资,这使得他们在理财方面犯下不少错误。 77、【心理科普:boss效应】中国人一个弱点是特别怕老板。有多怕?研究发现,中国人甚至将老板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通常在集体照中,人们能更快找到自己;可是有老板的照片存在时,却会降低找到自己照片的速度。这种“老板效应”在西方人中是不存在的。 78、【心理小技巧】1.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2.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3.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4.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质问会是真的;5.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6.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79、【沟通技巧:过分昂贵的礼物不一定会增加对方对你的好感】当人们得到了自己有能力回报的帮助时,这种帮助就会得到认可和感激,相反如果这种帮助是自己没有能力回报的,就只会让人焦虑和不安。人际交往中可以适当利用这种负债感来达成目的,但是过重的负债感反而难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80、【人在何时最清醒】①天灾降临后;②东窗事发后;③大祸临头后;④重病缠身后;⑤遭受重挫后;⑥退休闲暇后。【人在何时最糊涂】①春风得意时;②来钱容易时;③得权专横时;④迷恋情爱时;⑤想占便宜时;⑥老年痴呆时。 81、【地震中的心理学:细节见人心】日本播音员的读稿语速一般是每分400字,而这个语速在讨论时往往还会加快。可在遇到灾难时,播音员要把语速减少到每分360字,因为这个语速是给人心理上安稳的最佳数值。 82、【心理常识:权力让人变得邪恶】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证实人只要有一点权势,就很可能会作威作福。他们的实验安排三个人一组,一起阅读一篇文章,两个人谈心得,一个人打分,讨论时会提供四块饼干。他们发现那个“打分者”远远更可能拿最后一块饼干,不在乎吃相,并且不收拾饼干渣。 83、【心理常识:人最多拥有5个亲密伙伴】英国《每日邮报》:牛津大学生物进化学邓巴教授对18岁至60岁的人研究发现,男人一般有4~5个亲密伙伴,而女人一般有5~6个闺蜜。每个人心里只有五个亲密伙伴的空位,他们可能是人,宠物或植物,且一旦坠入爱河就容易被忽略。 84、【易被未来淘汰的几种人】1、没有想法。2、不懂合作。3、适应力差。4、犹豫不决。5、不愿沟通。6、不重资讯。7、没有礼貌。8、只会妒忌。9、知识面窄。10、忽视健康。11、消极思维。12、自我设限。 85、【地震心理学:12秒自救机会】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或逃离现场,常能获救。 86、不要等待爱或者被爱。我们的光阴很有限,我们的时间很珍贵,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好好爱自己。学着独立起来,当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才能担负别人的幸福。 87、【过于依赖伴侣做事拖延】不少人认为,配偶在成功者背后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美国研究显示,如果不注意方式支持爱侣可能适得其反。研究人员选取77名学生以了解伴侣如何帮助对方实现学业,结果当想到伴侣会帮忙时,对象完成学业就会变得拖沓而花费时间更多,意味着过于依赖伴侣的帮助会产生负面效果。 88、【每月培养一个好习惯】①用关心和自责的口吻说话,责人之前先责己。②遇事找方法而不是找借③养成记录习惯,不要依赖脑袋。口。④永远不说不可能。⑤提醒自己随时记录灵感。⑥用心倾听不打断别人的话。⑦每天有意识的真诚赞美别人三次以上。⑧凡事预先作计划,尽量将目标视觉化。⑨时刻微笑待人处事。 89、【提高个人效率的6个技巧】1)将自己的表拨快10分钟。2)为目标设定像1-2-3这样的优先级。3)把大目标细分为可以立刻执行出结果的小任务。4)第一次就做对。5)每天自学1小时,一年365 小时,3年就可以成为专家。6)每周5 天,每天花5 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在5年里将使同一个工作被改进1200 余次。 90、【消费心理学:为什么商品价格末位是“9”】一个比整数稍低的价格,叫做“魔力价格”。比如29.99美元这样的价格,在心理上被归入了20多美元的范畴,而30.00美元(或以上)的价格,则被看成是30多美元的东西。20多美元比30多美元似乎低得多。 91、【为他人着想激发创造力】美国《个性和社会心理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当人们为其他人考虑或工作时,会用一种更加抽象、范围更广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开创了新的创意路径。他们能从为他人提供的好处中获得更多灵感。因此,我们平时多为他人着想一些,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92、【心理科普:富勒效应】研究发现,面对一个模糊的描述,人们往往会将它与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这种倾向被叫做“福勒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福勒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占星术、塔罗牌、心理测试游戏等等信以为真。 93、【喝酒脸红者更需要控制饮酒】科学研究证明,有喝酒脸红反应者是因为其参与代谢酒精的酶的基因有缺陷,因而导致有毒的乙醛在体内大量累积,造成血管扩张,引起脸红反应。本来不喝酒的人经过锻炼对酒精耐受了,会喝更多酒积累更多乙醛,而乙醛对许多器官都有毒性并可致癌。 94、【怕鬼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恐惧】一个没有人形,也没有人性的鬼,只会让你感到好奇,而不是恐惧。人们之所以看恐怖片会惊恐万分,是因为你看到了一张惊恐的面孔,换句话说,你看到的是自己内心的恐惧,人类共有的恐惧。 95、对北大110名经济学双学位本科生调查发现,对他们一生影响最重要的人是:父母(80人,73%),朋友(11%),企业家(5%),教育家(4%), 政治家(3%),社会活动家(3%),经济学家(1%),军事家(1%),艺术家(1%)。父母的素质、教育、价值观、判断力、文化修养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和行为。 96、【职场心理:如何搞定你的上司】一、如何应对结果型上司。1.工作务实 2.注重结果 3.不拘一格 二、如何应对细节型上司。1.中规中矩 2.关注细节 3.思而后行 三、如何应对机会型上司。1.灵活机动 2.多维思考 3.多推动,少牵引 四、如何应对整合型上司。1.准备充分 2.建立关系 3.耐心。 97、【与人交谈的9种不良坏习惯】1.不注意倾听,自己高谈阔论 2.问太多问题 3.语速过快,吐字不清晰 4.喃喃自语 5.冒然打断别人 6.争论谁对谁错,面红耳赤 7.谈论与环境不合适的主题 8.不主动积极,总等待他人发问 9.态度傲慢,目中无人。 98、【保药党为何总向老人下手?】老人不停地买药,最可能就是希望引起子女的关注以获取子女更多的陪伴和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子女单纯通过反对或劝说的方式解决问题效果适得其反。让老人停止乱买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给老人最贴心的支持和关怀,让老人从心理上不再依靠药物,而是依靠子女。 99、【完美主义:你有经常虐待自己吗?】完美主义是搞死自己的最有效方法,因为它让人总把标准定位在超越本人能力的高度上。潜台词是:我不够好。这与强迫病患者是一样的。 100、【心理常识:说话停4秒就会很尴尬】荷兰心理学家克登博格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两个人在交谈过程中始终保持流畅,那么双方都会感到自尊感,而且更易达成共识。如果对话中断了4秒钟或以上,就会让人感到尴尬、担忧、焦虑、合不来和被排斥,再次回到密切交流的过程就会存在很大困难。
玉翱 (欲求人生之乐趣,必先珍惜此世。)
2013-06-21 12:23:13 14人喜欢
340
阿不思 (这个头像我要盗用到地老天荒)
2012-08-18 14:37:04 25人喜欢
一、心理障碍的性质 被认为是不健康或变态的心理功能,常称之为心理病理或心理障碍。心理病理学功能(psychopathological functioning)包括情绪、行为或思维过程的扰乱,它们会引起个体的痛苦或阻碍个体达到重要目标。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是与理解个体意识、情绪和行为的病理性质直接相关联的心理学研究。 1、确定什么是变态 可以用来标识“变态”的七项标准: a) 痛苦或功能不良 b) 不适应性 c) 非理性 d) 不可预测性 e) 非惯常性和统计的极端性 f) 令观察者不适 g) 对道德或理想标准的违反 没有哪一条标准可以单独作为充分条件来区分异常的行为和正常的行为差异。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差别,并不是两个独立行为类别之间的差异,而是一个人的行为合乎一整套公认的异常标准的程度。 2、客观性问题 把心理健康看做一个连续体是合适的。连续体的一端是定义最佳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定义最差心理健康的行为。在中间逐渐增加的是不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小组的和环境的因素冲突,导致 主观的幸福感 心智能力的最佳开发和运用 实现合乎理性的目标 基本的平等状态 个体的、小组的和环境的因素协同有效地作用,保证 主观的痛苦感 心智能力的缺损或发育不良 不能达到目标 破坏性的行为 不平等的建立 大卫•罗森汉(David Rosenhan):在一个“疯狂的地方”的人不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 托马斯•萨茨(Thomas Szasz),作为精神疾病根据的那些症状只是一些医学标签,用于标定那些违反了社会规范的不正常的人,做出专业干预。 3、历史的视角 癔症——一种以瘫痪或疼痛、眩晕、失明等一组症状为特征的疾患。 在18世纪的下半叶,人们开始把心理问题看做是一种疾病。 菲利普•皮奈尔(Philippe Pinel),最早试图建立一个心理疾病分类系统。根据观察到症状的发生模式、障碍起始阶段的客观环境、障碍的自然进程,以及障碍对治疗的反应这几项可以对障碍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系统参照博物学家的生物分类系统制定,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容易地识别一般障碍。 1896年,德国的精神科医生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开创了第一个真正全面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 4、心理病理的病原学 病原学(etiology)是指引发或促成心理和医学问题的形成的因素。 (1)生物学取向 生物学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常常研究脑内结构异常、生化过程,以及基因影响。 (2)心理学取向 强调心理学或社会学因素在心理病理发生中的起因性作用。 心理动力学模型:许多心理障碍,纯粹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的精神冲突和自我防卫过程的延伸。早期童年经历既塑造了正常的行为,也塑造了不正常的行为。 行为通常由人们意识不到的那些驱力和愿望所驱动。心理病理症状的根源在无意识冲突和观念中。这些精神冲突的大部分是由于本我那种非理性的寻求快乐的冲动与超我强加给人的内化的社会限制的争斗所造成的。自我通常是这场争斗的仲裁者;但是它执行此功能的能力可能由于童年期的异常发展而被削弱。个体尝试用诸如压抑和否认等防御机制,逃避由于动机冲突引起的痛苦和焦虑。防御可以被过度使用,以致歪曲现实或导致个人挫败的行为。而个体可能把大量的精神能量用于防御焦虑和冲突,以至于所剩的能量过少,而无法提供个体一个有效率和满意的生活。 行为主义模型:变态的行为与健康的行为与通过同样的方式获得的——即学习和强化。 心理障碍的症状出现是因为个体学会了自我挫败的或无效的行为方式。依赖经典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以了解那些可能导致不适应行为的过程。 认知模型:心理障碍的起源不是总能从客观现实的刺激情境、强化和外显的反应中发现,同样重要的是,人们如何感知或思考他们自己以及他们与别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问题是对现实情境的歪曲感知、错误推理,以及不良的问题解决。 社会文化模型:某种特定类型的行为引起个人的适应问题的界限部分取决于这种行为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如何被看待。 精神疾病被看做是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诊断(psychological diagnosis)是通过把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归类到公认的确认系统中去,而对异常行为做出标记。 1、分类的目的 一种效用最大的分类系统应当具有以下三种益处: 通用的简略语言 病原学的理解 治疗计划 2、DSM-IV-TR 在美国,最广为接受的分类模式DSM-IV-TR。 DSM-V-TR强调症状模式以及病理的描述。DSM-IV-TR采用了不同的维度,或称为轴来描述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 主要的临床障碍大部分包括在I轴。I轴还包括出智力迟滞外的所有童年期出现的障碍。轴Ⅱ罗列了智力迟滞和人格障碍,这些问题可与轴I的障碍伴随发生。Ⅲ轴加入了一般医学状况的信息。轴Ⅳ评定可能可以解释病人应激反应或他们应激时的应对资源的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轴Ⅴ临床工作者对于个体的功能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价。 神经症性障碍(neurotic disorders)或称为神经症,最初指相对较为普通的心理问题,个体没有脑异常的迹象,没有表现出广泛的非理性思维,没有违反基本的规范,但体验到主观的痛苦或自我挫败的模式或不适当的应对策略。精神症性障碍(psychotic disorders)或精神症,被认为在性质和严重程度上有别于神经性障碍。精神症患者的行为非常显著地偏离了社会规范,还伴有深度的理性思维和一般情感过程的混乱。 三、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般的类别: • 与物质滥用有关的障碍 • 躯体障碍 • 性障碍 • 通常在婴儿、儿童或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 • 饮食障碍 有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间同时检验多于一种障碍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共病(comorbidity)。 1、焦虑障碍:类型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1)广泛性焦虑症 至少6个月以上的日子里感到焦虑或担心,但却不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危险所威胁,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肌肉紧张,容易疲倦,坐立不安,思想难以集中,易激惹或睡眠障碍。 (2)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病人体验到的是一种无预期的严重的惊恐发作,感觉是强烈的焦虑、恐惧或惊慌,伴随着这些感觉的是一些焦虑的躯体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的高兴奋性、眩晕、头昏或窒息感。 惊恐障碍必须被诊断为伴有或不伴广泛恐怖的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是一种对在公众场所或者开阔地方停留的极端恐惧。 (3)恐怖症 恐惧(fear)是一种对于客观确认的外部危险的理性反应,这种情绪能促使逃跑或发起以自我防御为目的的攻击。恐怖症(phobias)的病人持续地和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物体、活动或者情境,这种恐惧相对于实际的威胁来说是夸大的非理性的。 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是个对可被他人观察到的公众场合,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社交恐怖常常涉及一种自我预言的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特殊恐怖症(specific phobia)发生于对几种特殊类型的物体或情境做出反应时。 (4)强迫症 无法摆脱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强迫观念是思维、意象或冲动反复出现或持续作用,尽管个人要努力抑制这些观念。 强迫行为是指重复的、目的性的动作,根据特定的原则或仪式化方式对于某种强迫观念进行反应。 (5)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一种焦虑障碍,其特征是通过痛苦的回忆、梦境、幻觉,或闪回持续 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 2、焦虑障碍:原因 人类生来就有一种害怕那些在进化中上曾经与严重危险来源有关的事物的倾向,称为预备假设。 当脑内神经递质GABA的水平降低时,通常会出现焦虑的感受。 焦虑障碍就是恐怖症,意味着这种障碍有着更纯粹的环境起因。 (1)心理动力学派 焦虑障碍的症状源自潜在的精神冲突或恐惧。这些症状是试图保护个体不受心理伤害。惊恐发作就是无意识冲突爆发到意识中去的后果。 强迫行为被看做是一种移置的焦虑,这种焦虑由相关的但是更加恐惧的意愿和冲突造成。通过将严格禁止的冲动用符号化的方法置换为一种强迫观念,一个人就获得了某种解脱。 (2)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对于焦虑的解释集中于焦虑障碍的症状的强化或条件化上。 强迫行为能够降低与强迫观念有关的焦虑——如此就强化了强迫行为。 (3)认知学派 歪曲一个人对他所面临危险的估计的知觉过程或态度。一个人可能高估了现实的危险,或低估了自己有效应对威胁的能力。 焦虑敏感性是一个人对于身体症状——诸如气短或心悸——可能会有害处的一种信念。 一些人会体验到惊恐发作是因为他们把机体的高唤醒状态用一种可怕的方式来解释。 焦虑的病人用加强威胁性刺激的认知偏差,或促成焦虑的维持。 3、心境障碍:类型 心理障碍(mood disorders)是一种情绪障碍,诸如严重抑郁或抑郁与躁狂相交替。 悲哀的情绪只是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患者所体验到症状中的一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以严重抑郁与躁狂阶段交替出现为特征的。一个经历躁狂阶段(manic episode)的人的行为和情感常常是高涨的和夸张的。 4、心境障碍:原因 (1)生物学派 脑中两种化学信使(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降低,是与抑郁相联系的;神经递质水平的提高与躁狂相联系的。 季节性情感障碍,或SAD:光治疗通过恢复5-羟色胺水平可以使病人不再体验到抑郁情感 (2)心理动力学 无意识冲突和童年早期形成的敌意情绪在抑郁的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3)行为学派 当一个人在经历丧失或其他重要的生活变更之后得到不充分的正强化而且经历很多惩罚,就会导致抑郁。这种悲伤的状态被注意的增加和他人的同情所强化。 (4)认知学派 负性认知定势,使得人们消极地认为自己对生命中的负性事件负有责任。解释风格模型,抑郁是因为个人抱有一种信念就是没有或只有极少控制有意义生活事件的能力。 亚伦•贝克抑郁的认知三合一:对自己消极的看法,消极的当前体验,对未来的消极的看法。造成了抑郁中的主导症状——意志的瘫痪。 塞利格曼和梅尔所称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现象。习得性无助的标志是三个类型的缺陷:动机缺陷、情绪缺陷、认知缺陷。 抑郁病人也是处于一种习得性的无助状态;他们有种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期望。 那些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性的个体对抑郁有易感性。 抑郁病人通常有自我验证的倾向,即人们寻找信息来验证自己的自我概念。 5、抑郁的性别差异 苏珊•诺伦和胡克斯玛:女人的反应风格偏向于思考和回味,倾向于过度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这增加了女性对抑郁的易感性。 (1)自杀 亲密关系的破裂在男女两性中都是最具创伤性的事件。 埃德温•施奈德曼:“自杀是在看上去似乎不可忍受的和不可解决的痛苦中混乱和受限制的心灵的一种绝望的孤注一掷的行动。” 特里萨•拉弗朗布瓦兹(Teresa La From Boise),指出了青年自杀的社会原因(家庭离散、普遍的艰难、严重的丧失、药物滥用、频繁搬家、监护人入狱等)。 6、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持久的(慢性的)、不可变的、不适应的感知、思维或行为模式。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对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动机表现出一贯的不信任和猜疑。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过分情绪化和寻求注意。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被成功或权力的想象所占据,需要持续的赞美。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是持久的缺乏责任感,不遵守法律,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发生有基因基础,环境因素对于人格障碍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7、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是一种身份、记忆或意识的整体性扰乱。 没有器质性障碍而仅仅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对个人重要经历的遗忘,称为分离性失记忆(dissociative amnesia)。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分离性心理障碍,指两人或多个显著不同的人格存在于一个个体之中。通俗地被称为分裂人格。 在DID中,每一种显现出来的人格都与原体的自我有显著的反差。 心理动力学派观点认为受害者通过分离符号化地逃脱恐惧。他们通过制造出比他们自己强大的内在性格来应付眼前的创伤情境,保护他们的自我。通常,DID的受害者是那些报告在童年期曾长期遭受父母、亲属或亲密朋友殴打或性虐待的女性。 四、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类型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患有这种病的人人格似乎解体,思维和知觉出现歪曲,情感变得迟钝。 幻觉(hallucinations)病人认为其想像出来的感知觉,包括视觉、嗅觉或者最常发生的听觉是真实的。 妄想(delusions)是尽管有清楚的相反证据存在却仍然坚持的错误的或者非理性的信念。 急性期或活跃期,阳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不连贯、紊乱的行为——是突出的。在其他的时间,阴性症状——社交退缩和平淡的情绪——变得更明显。 紊乱型:不适宜的行为和情感,不连贯的言语。 紧张型:木僵、刻板动作,或兴奋的动作过多。主要特征是动作活动的紊乱。 偏执型:被害或或嫉妒夸大的妄想。极端的违抛,即对所有的指示都明显的、原因不明的抵抗。 未定型:混合思维障碍以及其它类型特征的症状。 残留型:缺乏主要症状,但是有疾病持续存在的次要症状。 2、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1)基因取向 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 基因上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联系的人比基因上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联系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 思维障碍指标(Thought Disorder Index,TDI)得出结果:基因在预测思维障碍时比环境更为重要。 素质——应激假设(diathesis-stress hypothesis)。基因将个体置于风险下,但是环境应激因素必须施加其影响,从而使得潜在的风险得以显现,形成精神分裂症。 (2)脑功能与生物学标记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扩大,有不同的脑活动模式 脑部前额叶的活动性低 生物学标记就是“一种疾病的可测量的指征,它可能是一种疾病的原因,也可能不是” (3)作为环境应激的家庭交互作用 父母交流的偏离(deviations),家庭不能有共同的注意点,以及父母很难从其他家庭成员的角度看待事物或者父母在清楚与准确的交流上存有困难。 病人亲属的共情技巧,即他们知觉病人情绪的能力。 五、精神疾病的烙印 烙印(stigma)是一种不体面的记号或标志,它是针对个人的一整套负性态度,用以将他或她作为不可接受者隔离。 当人们相信别人将“精神疾病”的标签放在自己头上时,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就发生了变化。
appledelakun
2012-05-27 20:40:13 23人喜欢
达到个人最佳健康状态的10步: 有规律地进行锻炼;营养饮食、膳食平衡(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物,以及低脂肪和低热量实物);维持适当体重;每晚睡眠7-8小时,每天休息或放松;系好安全带、驾驶摩托戴头盔;不吸烟、不吸毒;适度饮酒;有保护、安全的性行为;定期的健康/牙科检查、采用科学养生法;保持乐观态度和发展友谊。 下面的9步可以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更好的精神健康,可以作为一种指导,鼓励你更加积极地生活,并为你自己和他人创建一个更加积极的心理环境: 1、永远不要说关于你的不好的事情。 2、将你的反应、想法和感受同你的朋友、同事、家庭成员以及他人进行比较,从而使你而已估计出自己行为的适宜性以及你的反应同适宜的社会规范的关系。 3、结交一些密友,你可以同他们分享感受、快乐和忧虑。 4、发展一种平衡时间的观点,从而可以灵活地对待你的工作、环境的要求和自身要求。 5、永远对你的成功和快乐充满信心。 6、当你感觉你就要对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时,请用离开的办法避开使你不快的环境,或者站在另一个人的位置上考虑一下,或者设想未来,使你看到问题得以克服的前景,或者想一个同情者加以倾诉。 7、记住失败和失望有时是伪装下的祝福。 8、如果你发现你无法使自己或他人走出抑郁,那就向学校或社区的健康部门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寻求建议。 9、培养健康的愉悦。
2011-08-31 22:52:18 196人喜欢
每天学一点心理学 ◎韦奇定律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确认你的主见是正确的并且不是固执的; 三、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四、不怕众说纷谈,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后果只是自己骗了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第四,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杜根定律 ——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l英里的目标。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虎奶,但是没人能实现这一目标。于是,许多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使人在4分钟内跑l英里的路程,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用4分钟跑完l英里的纪录,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 英里的路程。他们相信自己,因为他们知道,既然罗杰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得到。如果没有自信他们不可能创造奇迹。 美国的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一个人胜任一件事,有85%取决于他的态度,15%取决于他的智力。如果他自信,事情肯定会办好。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跨栏定律 ——把挑战困境看作一种享受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跨栏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 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我们要善于把局限变成优势。障碍使我们更强大。英国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疾病也一样,它使弱者的脏器受损,最后夺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样能使强者的脏器更加强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顽强。 ◎詹森效应 ——别让压力成为心灵的羁绊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时,他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这次“失误”呢?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李小鹏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主要起源于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这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如何避免詹森效应? 第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 许多带有焦虑、紧张的人经常对自己或对别人说:“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如果我失败了,我就会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如果发挥的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这些话纵然能增强我们奋进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想避免詹森效应,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竞赛”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第二,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 不要总是去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人生满意的“答卷”。 ◎冰激淋哲学 ——逆境是一种磨练 卖冰激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同样,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经历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么快乐;所以,要想在顺境中事业能够蒸蒸日上,那么就必须在逆境中经过一番锤炼,这就是由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提出的“冰激淋哲学”。 左右逢源的社交心理学 ◎首因效应 ——千万别小看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这短短的4秒钟,别人对你这个人75%的判断和评价都由此而来。所以别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实的,以后你留给别人的这种印象都很难改变。 ◎名片效应 ——相似感会快速拉近双方距离 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指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有这样两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实验:在一个实验中,首先让被试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让被试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却只让看一两次。然后,让被试者说说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被试者都会比较喜欢照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亲和效应 ——像磁铁一样吸引别人 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有相似的志向、兴趣、爱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的人,会更加乐于接近。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本无法改变的血缘外,就要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主动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就需要拿出“亲和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才会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ixue (How are you?)
2011-02-26 19:31:58 72人喜欢
一、 情境的力量——模拟监狱实验 人自以为很独立,其实远非如此,我们都受着社会大气候支配。特定的社会角色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行为模式暗示。某种程度上说人是被社会角色塑造出来的,“你是谁”不仅取决于生理特点,而且更多地还取决于你的社会身份。 二、认知特点与归因模式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构造的社会现实。所以,心里的社会现实,即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人们对事物的归因模式不同,从而对事物认识不同。在信息不全面的不确定的条件下人的归因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趋向: 对客观行为的归因(协变理论):一个行为随着某个因素的出现而出现,随着这个因素的不出现而不出现,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为该行为的原因。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基本归因错误):对他们的行为倾向于怪人而不是怪环境,即考察某些行为的原因时会高估人的主观原因,低估情境性因素。 对自己行为的归因(自利性偏差):对于成功倾向归因于自己,而对失败则偏向归因于环境。 “确认期望”效应——当环境中缺乏对事物做出判断的可靠的信息时,无法被准确判断的空白部分就自动依据刻板映像进行判断。如果被判断的事物是人,而且这个人对自己被判断的部分缺乏自觉感,那么就会产生判断主体的“确认期望”效应。 三、了解一个人(实质是了解影响其行为的思维倾向) (一)人格特点:早期经验对你当下的行为和思想起了怎样的作用?在你当前的生活中,是什么对你的想法和行为产生影响?是什么使你不同于那些和你处在基本相同情境中的人?你现在能明白,不同的人格理论构架怎么使你不能组织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假设真的需要你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的时候,你会从哪儿开始? (二)对于模糊刺激的投射反映:对模糊影像的解释注重哪些方面?定位在图片的哪些部分?是整体的还是部分的?细节的大小?反应的内容?反应对象和活动性质;对哪些方面产生反应?是颜色还是阴影等等。总之,你所反映的东西多是你最关注的东西。 (三)固化在你的性格里的人生经历中的烙印。 (四)大情境:你的社会角色是什么?你生活中最大的情境是什么?这个大情境中你所在的角色和规则各是什么。这点很重要,某种程度上,“我是谁”就取决于这个。 (五)还有你所处的小团体——家庭,朋友关系,这些就是小情境。但影响巨大。 (六)认知结构:这个就不多说了。你的所学影响你看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 (七)对事对物的态度:态度影响行为。 (八)喜好:即你生活中最关注的东西。 四、行为预测 (一)态度:可求证性越强的(如自己亲身经历的),经反复确认的态度是很“明确”的态度,可以作为表态主体行为的预测基础,暧昧态度对表态主体的行为没有太强的预测力。 (二)性格特质类型:但具有某一特质的人,不代表在其生命的任何时候都表现着这种特质,而是根据不同情境的心理特征,显示出该特质的不同方面。如一个“友善”的人,会对一个关系亲近的熟人态度很热情,而对你老师态度却很一般。 (三)特定的人格:即人格结构,分为:本我(生物本能在特定个体上的反映),超我(社会规范在特定个体上的反映),自我(特定情境下的综合)。 (四)所属文化:个人主义文化鼓励自我作独立的解释,集体主义文化鼓励对自我做相互依赖的解释。 五、说服(改变他人态度) 说服中的思维规则 被说服象对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会采取中心路径的思考模式(即更加仔细地思考事物本身的相关问题);而当说服中涉及的事物与被说明者没有直接关联时,被说服者更多地是采取外周路径的思考模式(即不那么集中精力关注讯息,而更多地是受所传递的信息中不那么中心的,次要信息所影响,如广告中的代言人) 说服所采用的信息与认识成份的关系:感性认识的人或事要用感性方式去说服,理性的人或事则要用理性的信息去说服。 对自己的说服 自我概念很强的人,当自己的言语与行为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一种“我不诚实”的内疚感(一般是个人文化下的人,而集体文化下的人认识失调会弱很多)。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那就先改变自己的行为。因为行为的改变可以带来态度的说服。(即要先祈祷,然后就会相信有上帝,而不是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度很弱,即对自己的态度不是那么了解,则会通过自我知觉来获得自我感觉——即通过自己实践表现出的行为,来推断自己对事物的态度(而不是依一般逻辑,根据态度来采取行为)。 六、依从规则(改变别人的行为)——让你做一些换种方式你不一定会做的事情 (一)互惠:从大到小(实际想要提的要求)的提要求,看似你在一点点放弃自己的要求给以对方一定的“优惠”。 (二)承诺:从小到大(实际想要提的要求)的提要求,别人一旦心软答应了一些小要求,就有可能再继续好人做到底,答应一些更大的要求。 (三)示范:从众心理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个榜样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只是一个人。 七、喜欢与讨厌之相似规则 喜欢一个人,前提条件是接近,接近并了解。其次是那个人本身是否有吸引你的魅力,再次是相似性,即他与你在你所欣赏的方面或者仅仅只是中性的一些相似,比如都感冒了(如果是你所讨厌的特点方面的相似性,则可能会产生相反效果)。最后是基于互惠原理:在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个体中,不喜欢“欠人情”,所以会以“喜欢”回馈一下别人对自己的“喜欢”(有些人脸皮厚,或者习惯了被喜欢,或者觉得别人喜欢自己的是应该的,那么就不会和你讲互惠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他,他只按自己的感觉来)。 八、“自我主义”下的利他行为 在利己心下,利他也就是己。请别人帮忙——为了克服责任分散效应,最好明确一个责任主体,可以只是与那个人说一些无关的话,或只是叫一下他的名字,唤起他的注意。 女人为什么喜欢大方的男人?因为她们相信那些有明显利他主义倾向的男人会是个好父亲,能够与她们分享资源并一起抚养后代。 九、哪些情况会引起别人的攻击(包括粗鲁的言语) 一是挫折及其带来的坏心情或持续焦虑下的坏心境; 二是比较高但又不是太太高的温度; 三是直接激怒他,故意找茬; 四是文化限制——自我独立感越强的文化,越易引起攻击,而在依赖型文化(将自己视为集体的一部分)中攻击行为较少。 五、平时的礼貌程度,包括自己的和环境的。一个礼貌的人,一个长期处在礼貌环境中的人,生起气来更极端,更难搞定,这叫“暴发”。 十、偏见 偏见产生于分类。人们不喜欢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是能够导致你和我属于不同“类”的这种“不一样”)。只要有类别思想,偏见就很容易产生。对细节越看重,类的划分标准越细的人,偏见也会越重。淡化差别意识可以减少偏见的产生。如果脑子里没有“区别”的想法,行为上没有对“差异”的关注,那么也就不会有偏见(把大家都看成一样的,还往哪里偏呢)。另外,加强了解,形成友谊,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偏见。 十一、 情绪的社会功能 情绪对于礼貌作用最大,悲伤情绪中的人最礼貌也最谨慎。当你高兴时,往往在社交中冒更多的风险,得意忘形嘛。当你悲伤时,则会更谨慎小心。(琐碎小事能影响大心情,而心情则对生活和健康有大影响,所以,小事不小)好心情能增强免疫能力,坏心情会减弱免疫。 十二、社会交往中亲密度与交往时间的关系 一种非常清晰的结果:在较高的亲密关系目标时,人们对关系的满意度很少受到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短影响,无论共处的时间多少,他们报告的关系满意度均较高。但当共处时间较少时,较低亲密目标的个体之间关系的满意度较低。
23点 (人如其唇——厚道)
2012-10-17 16:17:50 15人喜欢
2012-08-18 14:36:10 13人喜欢
一、情绪 情绪(emotion)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 1、基本情绪与文化 Silvan Tomkins是第一位强调这种即刻的、非习得性的情感(情绪)反应的重要角色的心理学家。 婴儿看上去还具有与生俱来的解释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 Paul Ekman是一位研究表情属性的顶尖学者。所有的人们都在分享着一个重叠的“表情语言”。 这七种表情是可以在全世界被识别并做出来的,用以表达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的情绪。全世界的人们,不管文化差异、种族、性别或教育,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基本情绪。同时,可以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来推断他们正在体验的情绪。这种普遍性的主张是针对七种基本情绪的。 中性文化理论,反映了脑(进化产物)和文化在情绪表达中的结合。大脑控制哪块面部肌肉运动,当一种特定情绪被唤起时,做出特定情绪。然而,不同的文化把它们文化的局限强加在普遍的生物学之上。 一些形式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表情,对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的。文化建立起社会规范,规定人们应该有哪些特定的情绪反应,以及特定人群成员的哪些情绪表达是具有社会适应性的。 2、情绪理论 (1)情绪生理学 对于轻微的、不愉快刺激,交感系统更加活跃;而对于轻微的、愉快的刺激,副交感系统则更加活跃。 特定的情绪会引发不同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 当你愤怒时,你会大喊大叫还是默默承受,内在的躯体体验是一样的。 杏仁核:起着情绪的通路和记忆的过滤器的作用。主要作用是给接受到的来自感觉的信息赋予意义 皮层提供联系、记忆和意义,将心理体验和生理反应整合过来。 快乐和悲伤不仅仅是同一皮层位置的两种相反的反应。相反,这两种相反情绪会在大脑截然不同的位置造成最大激活。 (2)躯体反应的詹姆斯-兰格理论 威廉•詹姆斯:感觉晚于你的躯体反应。 情绪来源于躯体反馈的观点被称为情绪的詹姆斯—兰格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起和其他躯体行动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是一种外周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将情绪链中最重要的角色赋给了内脏反应。 (3)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沃特•坎农,中枢主义,将行动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某一位置,产生情绪感觉,到达另一位置而引起情感的表达。 菲利普•巴德,一个情绪唤醒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躯体上的唤起,并通过上层得到情绪的主观感受。 (4)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坦利•沙赫特 情绪的体验是一种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相结合的状态,两者对于情绪的发生同等重要。 你对你的生理唤醒进行评价,来努力决定你的感觉是什么,哪个情绪标签最为合适,以及你的反应意味着哪些特定的体验。理查德•拉萨如“情绪体验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试和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还强调了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认知评价理论的一些具体方面受到了挑战:较早的唤醒状态——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伴随不同的不确定情绪,对于某些情绪体验的解释是不需要评价的。体验到强烈的、没有明显原因的唤醒不会带来中性的、没有差异的状态。 Robert Zajonc,他证明了在何种条件下人们会毫无理由地偏好或产生不知原因的感觉。轻微曝光效应的研究:被呈现次数最多的图片,受喜欢的程度越强,然而这些增加的喜欢程度同意识毫不相关。 3、情绪的功能 (1)动机和唤醒 情绪通过唤醒你对于正在经历或想像中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 唤醒水平和绩效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太低或太高的唤醒水平都会损害绩效,你接受的生理刺激过少,你可能无法有效组织你的行为。如果你受的刺激太多,情绪也会压倒认知。 耶克斯—道德逊定律(Yerkes-Dodson law):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复杂工作的绩效降低,而简单工作的绩效随着唤醒的提高而提高。 绩效随唤醒水平和任务难度变化。对于容易或简单的任务,较高的唤醒水平会增加绩效。然而,对于困难或复杂的工作,较低的唤醒水平是最优的。中度的唤醒水平通常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最好。 (2)情绪的社会功能 使你远离他人,拥有完整的社会能力。 你所体验到的情绪对于你在社会中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悲伤情绪中的人们格外谨慎,不向他人提出直接或潜在的不礼貌的要求。 (3)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表现在你的注意力、你对自我和他人的感觉以及你解释和记忆各种生活情境的特征上。研究已经证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和创造力。 Gordon Bower(1981,1991)和他的学生开创了对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Bower的模型假设是,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体验到给定的情绪时,那种情绪就会同一事件一起储存在他的记忆中,就像背景一样。这种记忆表征模式包括情绪一致性处理和情绪依赖性记忆。当人们在处理和提取信息时,对于那些和当前情绪一致的内容会表现出选择性的敏感化。这时,情绪一致性处理就发生了。那些与一个人目前的情绪相一致的材料更容易被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联系也更为细致。情绪依赖性记忆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当时的情绪和事件存入记忆时的情绪相同,他们更容易提取信息。 二、生活压力 应激(stress)是一种反应模式,刺激事件包括来自外界或内部。 应激源(stressor)都是一个刺激事件,要求有机体做出适应性的反应; 1、生理应激反应 这些短暂的唤醒状态,伴随着典型的进攻或撤退模式,成为急性应激(acute stress)。 慢性应激(chronie stress),它是一种长期的唤醒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使人感到即便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加在一起,也不再能满足压力事件的要求。 (1)对于强烈威胁的紧急反应 坎农第一次科学地描述了动物和人类对于危险的反应。他发现一系列的神经和腺体反应将被引发,使躯体做好防御和挣扎或者逃跑的准备,将这种双重的应激反应称为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 应激反应的中心位于丘脑下部,它在紧急事件中的双重功能: 它对于自主神经系统(ANS)的控制; 它对于垂体腺的控制。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着有机体的活动。在应激反应中的重要功能是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它刺激肾上腺,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两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影响: 脾脏产生红血球促进血液的凝固。 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抵抗感染。 肝脏产生更多的糖元为肌体提供能量。 垂体腺分泌出促甲状腺激素(TTH)使肌体获得更多可利用的能量。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控制新陈代谢的激素,并且使肝脏释放更多的糖进入血液。 照料和结盟反应(tend-and-befriend response):在应激时刻,女性首先通过照料孩子的需求确保他们的安全;女性还会和她所在的社会团体中有着相同目标的成员结盟,从而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2)一般适应征候群和慢性影集 当代第一位探究持续的严重压力对于躯体影响的研究者是Hans Selye。 应激源带来的反应被Selye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the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它包括三个阶段:报警反应、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 报警反应是一个短暂的生理唤醒期,它使得躯体能够有力行动而做好准备。 抵抗期——一个适度的唤醒状态。 如果应激源持续的时间足够长或强度足够大,躯体的资源将会耗尽,机体将会进入疲惫期。 慢性应激时,“应激激素”分泌的增加将会损害免疫系统的完整性。引起心身失调(psychosomatic disorders),那些有助于躯体对付急性应激的东西反而会在慢性应激中对躯体造成伤害。 2、心理应激反应 (1)重大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目标。 结婚被随意赋予50单位的生活改变值,这些成人将其他事件同结婚相比较,然后给出每个变化所需的再适应的数值。计算出每人经历的生活变化单位(life-change unites , LCUs)的总值,这些单位被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压力总量的量度。 (2)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是一种应激反应,个体不断地以某种形式重复体验到伤性事件。患者对日常的生活事件感情麻木,并且感觉和他人疏远了起来。最后,这些反应带来的情绪上的伤痛将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比如睡眠问题,对于幸存的内疚感,注意力集中困难,以及极端的惊恐反应。 创伤后应激的情绪反应也可能会一直持续,变成了慢性综合症,称为残余应激模式(residual stress pattern, Silver & Wortman, 1980)。他们也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发生。 (3)慢性应激源 慢性应激来自于社会和环境条件。 有些人群所承受的社会地位或种族界定导致的慢性应激,对他们的整个健康都产生了影响。 慢性应激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4)日常挫折 在生活中遭受更多挫折的孩子,其行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就越大。 受欢迎的生活事件会带来更强的免疫反应,而不受欢迎的事件则伴随较弱的反应。 3、应对压力 应对(coping)是指对付那些被知觉为紧张或超过了个体资源所及的内在或外在要求的过程。应对可能包括行为的、情绪的或动机上的反应及想法。 (1)对压力的评估 Richard Lazarus认知评估是对应激源的一个认知解释和评估的过程。认知评估在情况的判定中扮演核心角色——要求是什么,威胁有多大,以及你所具备的资源有哪些。 初级评估是对于需求的严重性的初始评估。起自“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个事情对我是好是坏,还是无关?” 你决定了必须做些什么,二级评估就开始了。你要估计自己的个人和社会资源是否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并斟酌被选的行动方案。 认知评估是压力调节变量的一个例子。压力调节变量(stress moderator variables)是指那些可以改变应激源对于特定类型的应激反应的影响的变量。调节变量对于应激源给个体反应造成的一般影响起过滤或改变的作用。 (2)集中应对反应 应对行为可以先于潜在的压力事件出现,即应激预应付(anticipatory coping)。 两条主要途径分别是否直接面对问题——问题指向的应对——还是为了减轻压力产生的不适——情绪指向的应对。 问题指向性应对对可控制的应激源通常是有效的——即那些你可以通过你的行为改变或消除的应激源。 情绪指向的应对方法对于应付那些不可控的应激源产生的影响更为奏效。 在应对情境中,你可以选择的不同策略越多,你的收益就越好。资源必须和知觉到的需求相匹配 对你采取的多种应对策略有所了解可以帮你提高满足环境需求的实际能力。自信可以使你避免遭到许多应激源的全面影响。 (3)改变认知策略 认知评价是压力的一个主要调节变量。 一个有效适应压力的方法是改变你对于应激源的评价以及你对于应对它们的方式的自败认知(self-dafeating cognitions)。 心理上应对压力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重新评价应激源自身的性质。 一是重新组织你对于应激反应的认知结构。 Donald Meichenbaum应激思想灌输法: 在第一个阶段,人们首先要对他们的实际行为获得更多的认识,是什么引发了它,以及它的结果如何。 在第2个阶段,人们开始认同那些可以抵消非适应性、自败行为的新做法。 在第3阶段,个体要对他们的新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价,避免先前那种令人难堪的内心独白。 另一重要因素是建立对应激源的知觉控制(perceived control),即你对于可改变事件或经历的进程或结果的信念。 (4)以社会支持作为应对资源 社会支持也是一个明显的压力调节变量,根据其是否适应环境。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告知某人他是被爱、被关心、被尊重的,他生活在一个彼此联系且相互帮助的社会网络当中。 情感支持、有表的支持和信息支持。 社会支持的积极效果不仅表现在有助于对压力事件的心理调节上,它还可以促进个体从已确认诊的疾病中康复并减少患者死亡的危险 对于不同的压力,有效社会支持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情感上的支持对于癌症病人而言要比其他非绝症患者更重要。 那些感受到了家人或朋友的超过他们能力的期望的病人更容易报告出抑郁和较低的生活质量。 三、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研究人们是怎样保持健康、他们患病的原因以及生病后的反应。 健康(health)是指躯体和精神上的一种稳定、充满活力的一般状态。它不是简单的不生产或不受伤,而是关注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在一起运作良好。 1、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健康心理学是以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指导的。 (1)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的三个成分:生物是指现实的生物学疾患。心理和社会是指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成分。将健康同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联系了起来。将健康看做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体验。 最佳健康(wellness)综合了生理、智力、情绪、精神、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健康心理学的总体目标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健康水平,促进健康行为。 2、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意味着发展一般的策略和特定的战略来消除或减少人们患病的风险。 (1)吸烟 人们为什么开始吸烟的分析集中于人格和社会因素。一种与开始吸烟有关的人格类型被称作寻求感官刺激。个体的特征是喜欢从事冒险的活动。 成功的戒烟治疗要同时满足吸烟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在生理方面,可以采用尼古丁替代治疗。在心理方面,吸烟者必须意识到有许多戒烟成功者,必须学习一些应对伴随着戒烟努力而来的强烈诱惑。 (2)艾滋病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系统缺陷综合症的字头缩写。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在人类血液中袭击白血球(T淋巴细胞)的病毒,从而损坏免疫系统,降低人体抵抗其他疾病的能力。 成功的AIDS干预措施包括三个部分(Fisher): 信息 人们必须获得关于AIDS如何传播以及怎样预防其传播的知识;他们必须被劝告进行健康的性行为并使用消毒针头。 动机 必须激励人们去主动预防AIDS。 行为技巧 教会人们如何运用知识 3、治疗 (1)遵医嘱 有些个体会表现出对疾病各个方面的密切关注——他们被称作高监控者。 同低监控者相比,高监控者对他们的疾病的控制感较低,也有较少的可能性服从他们的医生给出的治疗计划。 (2)利用精神治疗躯体 放松反应(relaxation response)是一种肌肉紧张度、皮层兴奋性、心率和血压都有所降低,呼吸变得缓慢的状态。 达到放松状态,应该满足四个条件: 安静的环境 闭上眼睛 舒服的姿势 不断重复的心理刺激 生物反馈(biofeedback)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技术,由心理学家Neal Miller(1978)开创,它可以通过提供清楚的外部信号来意识到本来很弱或者内在的反应。病人的任务就是控制这些外部线索的水平。 使皮肤变得温暖的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降低血压 (3)对于健康的心理影响 一个支持性的团体环境可以延长癌症病人的存活时间。 健康心理学家James Penebaker,压抑关于个人创伤、失败、悔恨或羞耻经历的想法和感受会大大损害精神和生理健康。 4、工作倦怠和健康护理系统 专业的健康和福利工作者所体验到的情绪压力的一个特例被Christina Maslach定义为工作倦怠。工作倦怠(job burnout)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症,通常发生在那些需要不断同病人、客户和公众进行高强度的接触的职业中。 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和情绪模式,包括极端好胜、富有攻击性、缺乏耐心、有时间急迫感和怀有敌意。类型A的人通常对生活中的某些核心方面感到不满,极富竞争性且野心勃勃,而且通常是一个孤独者。 B型行为模式(type B behavior pattern)则恰好同类型A相反——他们有较少竞争性、较少敌意等等。 C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类型C被描述成为‘善良’,隐忍或自我牺牲、合作且愉快,不果断,耐心,服从外部权威,而且不将消极情绪外露,特别是气愤情绪。”类型C行为同有助于减慢癌症或其他严重疾病进程的“斗志”相矛盾。 21世纪疾病的预防聚焦于生活方式的因素,比如吸烟、营养、锻炼和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行为。
2012-07-02 21:36:09 11人喜欢
一、 发现的背景 发现的背景(context of discovery):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识,人们形成一个新的观点或者对于某种现象形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法。 理论(theory):是一个组织起来的概念集合,可以用来解释一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决定论的假设,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结果,或者说是由其所决定的。 大多数心理学理论有一个一般的核心,即决定论(determinism)假设,认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结果,或者说是有其所决定的。 假设(hypothesis)是对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试探性的、可以检验的阐述。 二、验证的背景:客观性的保障 验证的背景(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把证据拿来验证假设的研究阶段。 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通过将错误降低到最小,提出可靠的归纳等方法来收集和解释证据的一般的程序集合。 1、观察者偏见和操作定义 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 对概念含义进行标准化的策略我们称为操作化。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以测量它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 变量(variable)是一些在量和质上变化的因素。 在实验中,其值相对于情境中其他变量而言独立自由变化的刺激条件叫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其值是一个或更多自变量变动的结果的变量被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他们依赖于刺激条件的变化。 2、实验法:另一个可选择的解释和控制的必要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s):操作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其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明确一种强烈的因果关系。 (1)客观性的挑战 当一些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确实影响了被试的行为,并对数据的解释增加混乱的时候,我们称这些因素为混淆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 当研究者或观察者向被试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时,非有意的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s)就发生了。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效应。 当没有任何一种实验操作时,参加实验的被试也改变了他们的行为,这时,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就产生了。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 (2)补救措施 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它是一些力图使所有变量和条件保持恒定的方法。 双盲控制(double-blind control):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试进行了哪项处理来消除偏见。 安慰剂控制: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实验条件, 属于控制的一般范畴,以使实验者确保他们自己正在进行恰当的比较。 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s):被试被随机地分配到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来接受不同的程序。 样本(sample)总体(population) 如果一个样本在诸如男女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分布都与总体的特征非常匹配,这个样本就是总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 sample)。 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用每一个被试作为他自己的参照。 A-B-A设计,被试首先经历基线情境(A),然后进行实验处理(B),最后再回到基线(A)。 3、相关法 相关法(correlational methods):当力图决定两个变量、特质或者属性关联到什么程度时使用的方法。 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精确程度,称为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关可能反映一部分因果关系,或者根本就不反映因果关系。 三、 心理测量 1、获得信度和效度 信度(reliability):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结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效度(validity):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一个有效的实验意味着研究者能把研究结果概括到更大的范围。 自我报告法(self-report measures)是口头报告(写或说)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开放式问题指能自由组织言语回答问题 2、行为测量和观察 行为测量(behavioral measures):是研究外显行为和可观察、可记录的反应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研究人们做什么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可有计划、准确和系统地进行观察。 对于直接的观察,研究的行为是清晰可见的、外显的、可记录的。直接观察经常存在技术上的争议。在自然观察中,不改变或干扰自然环境,研究者能观察到一些自然情况下发生的行为。 个案研究(case study):对特殊个体进行透彻分析有助于理解人类经验的普遍特性。 四、人类和动物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事后解说(debriefing):给被试一份详细的事后解说,在这份报告中研究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这个研究的信息,并且确保被试没有疑惑、没有心烦、没有尴尬。 五、分析数据 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在客观的、同一的方法基础上使用数学程序描述数字数据的不同方面。 推论统计(inferential statistics):利用概率论做出可靠的推论:什么样的结果可能仅仅是由于随机变异而产生的。 1、描述统计 频次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状态——总结每类分数出现的频次。 只用一个有代表性的分数来作为通过对组被试的测量所获得的多数典型分数的指标被称为集中趋势的度量(measure of central tendency)。 众数(mode)是一个比其他数出现次数都要多的数值。 中数(mediam):它将一组数据中高分的一半与低分的另一半区分开来。高出中数分数的数量与低于它分数的数量相等。当分数的个数为奇数时,中数是位于数据分布中间的那个分数;当分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研究者常常以最中间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中数。 平均数(mean)M=(Σx)/N 离散性的度量(measures of variability):是描述围绕在某些集中趋势度量周围的分数分布情况的统计量 全距(range),即频率分布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差值。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代表着所有分数与其平均数之间的平均差值。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它是关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和性质的一个度量。 2、推论统计 正态曲线(normal carve):曲线是左右对称的,呈钟型单峰, 平均数等于中数也等于众数,特定的分数在曲线下的面积成一定的比例。 当由随机因素导致的概率不足5%,显著差异(significant difference)是指符合这一标准的差异。 ------------------------------------------------------------------------------------------------------ 第3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378351/
2012-07-02 21:14:23 13人喜欢
一、心理学为何独具特色 1、定义 心理学(psychology):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包括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另定义见第二章) 行为(behavior):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2、心理学的目标 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1)描述发生的事情 行为数据(behavioral data):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按照事实的本相去收集它们 (2)解释发生的事情 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做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也称秉性变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environmental)或情境变量(situational)。 (3)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量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通常依据它们能多好地做出精确且全面的预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 科学的预测也必须被足够精确地加以叙述,指出是什么样的机制把那些事件与特定的预测物联系起来。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行为将会改变。 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1、 心理学的历史根基 (1)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心理的内容 科学方法、精确的度量以及数据的统计方法的强调,是冯特心理学的传统特色。 内省法,即由个体系统地检查自己有关特定感官经验的思维和感觉。 结构主义即心理和行为的结构的研究。 所有的人类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这个观点的目标是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以及其他组成个体精神生活的体验,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有目的的心理 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持续互相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重要的是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心理的机能。 对那些使机体适应环境和有效地发生功能的、习得的习惯,赋予了基本的重要性。 2、 当代心理学的观点 (1) 生物学的观点(biological perspective) 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 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能够最终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即使最复杂的现象,也能够通过被分析或简化为更小更具体的单位来理解。行为是被躯体结构和遗传过程所决定的。经验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的生物结构和过程来改变行为。 (2) 心理动力学观点(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紧张度。 (3)行为主义观点(behaviorist perspective) 寻求理解理解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首先,行为主义者分析先行的环境条件。其次,他们把行为反应研究的主要对象看作是理解、预测和控制行为。最后,他们查看跟随反应出现的可观察到的结果。 它对严格的实验和仔细定义的变量的强调,影响了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其原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 (4)人本主义观点(humanistic perspective) 人们是先天良好而且具有选择能力的有能动性的动物。人类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寻找行为模式;关注个体所体验到的主观世界;试图研究整体的人,将一种整体的观点运用于人类心理学。 (5)认知的观点(cognitive perspective) 中心是人的思维以及所有的认识过程——注意、思考、记忆和理解。 行为只是部分地由先前的环境事件和过去的行为结果所决定。一些最重要的行为是从全新的思维方式中产生的,而并非是从过去使用过的可预测的方式中产生。想象与过去和现在完全不同的选择和可能性的能力,使人们能够朝着超越当下环境的将来而工作。 (6)进化论观点(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一样,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以达成特定的适应性目标。把极长的进化过程作为中心解释原则。 (7)文化观点(cultural perspective) 研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中的跨文化差异 确定研究者发展出的理论是否适用于所有人,还是只适用于一个更小的特定人群。 ------------------------------------------------------------------------------------------------------------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377995/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心理学与生活
jorney88
2011-08-29 19:46:04 975人喜欢
玉翱 (欲求人生之乐趣,必先珍惜此世。)
2013-06-21 12:23:13 14人喜欢
阿不思 (这个头像我要盗用到地老天荒)
2012-08-18 14:37:04 25人喜欢
appledelakun
2012-05-27 20:40:13 23人喜欢
jorney88
2011-08-31 22:52:18 196人喜欢
ixue (How are you?)
2011-02-26 19:31:58 72人喜欢
23点 (人如其唇——厚道)
2012-10-17 16:17:50 15人喜欢
阿不思 (这个头像我要盗用到地老天荒)
2012-08-18 14:36:10 13人喜欢
阿不思 (这个头像我要盗用到地老天荒)
2012-07-02 21:36:09 11人喜欢
阿不思 (这个头像我要盗用到地老天荒)
2012-07-02 21:14:23 13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