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仁湘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译者: 有1994年8月本,定價28元
出版年: 1993-12
页数: 555
定价: 43.00
装帧: 精装
丛书: 中国文化新论丛书
ISBN: 9787010018423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译者: 有1994年8月本,定價28元
出版年: 1993-12
页数: 555
定价: 43.00
装帧: 精装
丛书: 中国文化新论丛书
ISBN: 9787010018423
内容简介 · · · · · ·
“吃”是中国世俗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作者以考古学家的面目介入到饮食的发展流变的研究,从而步入了社会专题史的范畴。举凡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掌故,作者都详其流变,一一考订源流,不曾因为这是一部通俗著作就降低了它的学术水准。
饮食与中国文化的创作者
· · · · · ·
-
王仁湘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仁湘,男,汉族;1950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197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始社会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目录 · · · · · ·
序文:笨嘴谈吃
一 饮食与中国
远古文化
1.黄土与大河的养育
2.悠久的火食传统
二 五味调和
1.从大羹玄酒到五味调和
2.八珍百羞说御膳
3.乡味与菜系
4.素食清供
5.羌煮貂炙话“胡食”
三 岁时饮撰
1.迎春
2.消夏
3.爽秋
4.暖冬
5.岁时的寄托
四 太官・庖人・食经
1.天官・太官・光禄寺
2.庖人与厨娘
3.市厨与中馈
4.食经种种
五 茶道
1.茶食和茶饮
2.茶圣与《茶经》
3.龙团凤饼
4.茶中趣
六 酒中三昧
1.禹诫与酒浩
2.酒徒・名士・酒仙
3.“礼饮三爵”
4.酒令
七 亦食亦药
1.五味与保健
2.饮食宣忌
3.以食当药的食疗术
4.以药当餐的药膳方
八 独具一格的进食方式
1.餐匙源流
2.箸史
3.中国餐叉之谜
4.分餐与会食
九 吃的艺术
1.精味
2.悦目
3.夸名
4.美器
5.佳境
6.雅兴
7.绝咏
8.妙喻
十 食礼
1.礼始诸饮食
2.宴饮之礼
3.待客之礼
4.进食之礼
5.“会约”与“觞政”
十一 古代饮食观
l.“嗟来之食”与食客三千
2.诸子食教
3.梦想长生与追求不朽
4.“食必方丈”的贵族派头
5.宋人食观
6.袁枚如是说
十二 食功论
1.祭失礼神
2.期友会亲
3.报上励下
4.安邦睦邻
5.养性健身
校后记
· · · · · · (收起)
一 饮食与中国
远古文化
1.黄土与大河的养育
2.悠久的火食传统
二 五味调和
1.从大羹玄酒到五味调和
2.八珍百羞说御膳
3.乡味与菜系
4.素食清供
5.羌煮貂炙话“胡食”
三 岁时饮撰
1.迎春
2.消夏
3.爽秋
4.暖冬
5.岁时的寄托
四 太官・庖人・食经
1.天官・太官・光禄寺
2.庖人与厨娘
3.市厨与中馈
4.食经种种
五 茶道
1.茶食和茶饮
2.茶圣与《茶经》
3.龙团凤饼
4.茶中趣
六 酒中三昧
1.禹诫与酒浩
2.酒徒・名士・酒仙
3.“礼饮三爵”
4.酒令
七 亦食亦药
1.五味与保健
2.饮食宣忌
3.以食当药的食疗术
4.以药当餐的药膳方
八 独具一格的进食方式
1.餐匙源流
2.箸史
3.中国餐叉之谜
4.分餐与会食
九 吃的艺术
1.精味
2.悦目
3.夸名
4.美器
5.佳境
6.雅兴
7.绝咏
8.妙喻
十 食礼
1.礼始诸饮食
2.宴饮之礼
3.待客之礼
4.进食之礼
5.“会约”与“觞政”
十一 古代饮食观
l.“嗟来之食”与食客三千
2.诸子食教
3.梦想长生与追求不朽
4.“食必方丈”的贵族派头
5.宋人食观
6.袁枚如是说
十二 食功论
1.祭失礼神
2.期友会亲
3.报上励下
4.安邦睦邻
5.养性健身
校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原始农业的垦殖方式经历了由火耕发展到锄耕的过程,锄耕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稍晚阶段,在中国至迟出现在距今八千年前。这时的农耕活动已有较大规模,已培育出了比较好的栽培物种,收获量也大体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并且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据现有考古资料研究,中国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是在距今近万年前,最早种植成功的谷物主要是粟、黍和水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发现了许多史前稻作遗存,最早的已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在距今七千年前后,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已比较普遍,并且已培育成功粳、籼两个品种。这些发现证实中国南方是稻谷的原产地之一,国外发现的稻作遗存最早的距今仅六千年上下。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干旱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栽培粟的遗存,年代也超过九千年,是世界上所见最早的栽培粟的遗存,表明北方是粟的原产地。在北方,与粟同样古老的栽培作物还有黍,种植规模及产量可能没有粟那样大。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栽培谷物还有小麦和高粱。过去的研究认为,小麦最早是在西亚培植成功的,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初年;高粱则是赤道非洲的作物,晚到公元3一4世纪才传入中国。可是中国西部的新石器遗址却同时发现过小麦和高粱遗存,年代不晚于距今五千年。最新的估计是,中国小麦最早有可能是在西部高原驯化成功的,至迟在五千年前便引种到了黄河流域,只是种植不很普遍。黄河流域植麦早而又不普遍,主要可能是受到食用方式的限制。中国自古有粒食的传统,麦子粒食口感不佳,赶不上小米,所以人们以粟为主要农作物。而高粱在中国也是独立起源的,起源地是干旱的黄土高原,与非洲高粱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谷(粟)、黍、麦、菽(豆入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七千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变索取为创造,变山林湖海养育为黄土大河养育,饮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饮食与中国远古文化 -
有了火以后,熟食的比重逐渐增加,火熟的方式也由简单向复杂演进,烹饪技艺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最初的熟食,也就是最原始的烹饪方式,那是最简单不过的了。既无炉灶,也无锅碗,陶器尚未发明,这时的烹饪方式主要还是烧烤,将食物在火中直接烤熟,这方法流传使用到现代,仍可制出美味佳肴。后来还进一步发明了“炮”法,是用黏泥包住食物后隔火烤熟,这方法现代也还在使用。 不论烤法或炮法,都不会使人类产生制作釜灶的动机。当石板石块被用作烹饪辅材以后,这种契机就出现了。例如古今所见的“石板烧”,起源一定很早,早在陶器发明之前。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仍有用石板烙饼的,这是远古遗风。还有些民族有用烧热的石块烫熟食物的历史,或以兽皮为锅烹煮食物。这些无陶烹饪法,在世界上许多晚进民族中都有例证,可以肯定是人类早期烹任采用的比较普遍的方式,原始的美味大餐正是通过这些原始的方法烹成的。 陶釜、铜鼎、铁锅,是后来常见的炊具。最早出现的陶釜,当是受了这类原始烹法的启示而造出来的,铜鼎和铁锅的铸造也一脉相承。陶釜之前有“皮釜”,还可能有“竹釜”,盛产竹子的南方地区,截竹盛水米等,煨在炭火中,同样能做出香美的馔品,这便是古代文人所说的竹釜,现代仍在沿用,别具风味。原始烹法像这样的例子,可能还有不少。也就是说,专用炊具发明之前,比较标准的烹饪早已开始,不要以为陶器出现之后,人类才进入准烹饪时代。 将烹任时代的开端,追溯到陶器发明之前,也不能抹杀陶器的发明给人类饮食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以为,陶器的发明,应当是绿色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谷物种植成为人类主要的食物获得手段,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谷物成为主要食物,但是如何食用,成了一大难题。谷物一般不宜于生食,起初大概是将谷粒放在热石板上烤熟,或放在竹筒中烹熟,类似方法可能沿用了许多世纪。这样的早期烹法,也见于古人的论述,如《礼记·礼运》郑玄注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悠久的火食传统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文化新论丛书(共1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性与中国文化》《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礼仪与中国文化》《服饰与中国文化》《择吉与中国文化》
等
。
喜欢读"饮食与中国文化"的人也喜欢 · · · · · ·
饮食与中国文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昨日的盛宴 往古的滋味
昨日的盛宴 往古的滋味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谓“食文化”。长久以来就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感兴趣,前几日购得王仁湘著《往古的...
(展开)


了解历史,我们才更像吃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作者王仁湘,是当代的一个考古学者,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介绍到这里,你一定会会很好奇:一个学者竟然写关于饮食的书?其实这本书就是从历史出发,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历史里的饮、食与文化、艺术、方式的纠葛。 这本书的书名叫《饮食... (展开)
《饮食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关于“吃”,中国人岂止是讲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类想生存发展,要做的第一步肯定是解决温饱——因为“暖饱思淫欲”。 当然,此【淫】非彼【淫】。 中国人对“吃”的重视,岂止是讲究,你说这是吃是一种“宗教”都行。 随便举几个例子,说豆腐脑是甜还是咸?粽子是甜还是咸?每逢“佳节”,两派的对立好像逊尼派和什叶派一般... (展开)
从饮食考古中挖掘出的文化韵味
自远古时代学会用火开始,人类就从茹毛饮血的生食阶段跨入了美味佳肴的火食时代。我国拥有着悠久的火食传统。从远古发展至今天,除了满足最基本的饱腹需求之外,饮食早已发展成为融合烹饪和制作工艺、菜系品类、保健食疗、宴饮礼仪、饮食观念、艺术趣味、社会功效等深厚内涵的...
(展开)


说起吃,我喜欢东坡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民间一直有两句名言:“除s无大事”、“民以食为天”,可见在民间吃的重要性。人类自从有了火,就与动物有了区别,开始吃熟食,于是饮食就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项必掌握的技术。这也是🇨🇳人出国谋生,基本都选择开餐馆的原因。 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喜欢耕种的民...
(展开)

《饮食与中国文化》:古代饮食文化小百科
以前读《东京梦华录》,里面讲到宋朝丰富的玩乐和餐饮文化颇为引人入胜,各种新奇而有想象力的古代吃食让人垂涎向往,比如仅在《州桥夜市》一篇中,作者就列数了沙糖冰雪冷元子、麻腐鸡皮、荔枝膏、生淹水木瓜、冰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滴酥等等食物,真让人有一种穿越回去体验...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7.3分 155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8.9分 70人读过
-
青岛出版社 (201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华小当家之饮食文化篇 (往复君)
- 我的藏书(一) (丁丁)
- 饮食 (伯鹩氏)
- 2015年入库图书 (無负今日)
- 珍馐 (はる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饮食与中国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iludeer 2021-09-08 10:51:19
文化类的内容居多
0 有用 道 2022-11-13 01:47:53 北京
有滋有味
0 有用 稔之 2021-07-22 17:43:12
引了太多文字,算是拼凑的一本书,作者自己对饮食的见识似乎少了点,也可能此类书的特点就是编纂,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1 有用 白牙 2018-09-29 11:05:49
1999年三印43元
0 有用 不怎么喝酒了 2017-05-28 18:28:00
真的是后知后觉!看完才知道作者是王先生!饮食考古的大家啊!
0 有用 野风 2023-03-29 10:23:01 江苏
作者考古学出身,考古部分的内容还是挺充实的。
0 有用 道 2022-11-13 01:47:53 北京
有滋有味
0 有用 miludeer 2021-09-08 10:51:19
文化类的内容居多
0 有用 稔之 2021-07-22 17:43:12
引了太多文字,算是拼凑的一本书,作者自己对饮食的见识似乎少了点,也可能此类书的特点就是编纂,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0 有用 恋上鸡蛋酱 2020-05-28 08:11:07
淘到了这本书。开心。特别适合夜深人静一遍记录一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