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学研究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悟仁 2013-09-08 11:53:08

    笔触蛮有激情的,能在那个乱世年代,引用到那么多的德文资料真是牛逼。但是胡适对此书评价不高(《胡适日记全集·7》约1936年),可能是胡适对文学史有自身的见解,也可能是对陈铨所代表的战国策派有抵牾的缘故。四川人的精神气魄实在是超凡绝群。

  • 0 momo 2012-11-02 18:26:55

    一篇简单的博士论文,相对于那个时代或许略有优势。但或许那个时代在德国拿博士学位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

  • 0 Alan 2016-01-04 14:02:00

    没啥大意思,基本是中国文学在德国启蒙时代以来译介、传播的影响研究,可以说打开了一个领域,但并没有见到有多精彩的论点。比较有趣的是,欧洲接触到的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基本多是二三流作品,而这也导致其时德国的一流作者/知识分子们的反应很有趣(比如歌德,即使他对中国一无所知,但很笃定这是二三流作品,并试图通过这些很有限的“异文化作品”论述他自己的普遍的、世界的文学观念)

  • 0 水母世界 2022-04-26 16:52:18

    早期翻译史,基本上是资料汇编和一些事实总结。末尾有点意思,说德国人物质崇拜和个人主义,到头是一战的失败,然后德国人才发现应该关照到人类,这个时候德国人意识到老子哲学意义的深厚。最末尾可当思想史料读,当然是中国人的思想史料。

  • 1 阿卡狄亚 2022-04-22 22:10:36

    四小时。“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文学从 1763 年(即《中国详志》出版)以来二百年间,在德国的翻译、介绍,及对德国文学影响情况的专著。”这“文学”专指中国纯文学,即小说、戏剧、抒情诗,德国人看到的大抵是一些二三流作品,且翻译改造后全都大变样。 陈铨把《红楼梦》的中心主题概括为“人类向绝对自由奋斗”,偏差了。

  • 0 Enclave 2022-04-24 21:23:36

    全文与标题关系不大,主要关注德国对中国文学(二三流)的译介,介绍与综述甚多,但论证与分析甚少。总结写得很好,全书如果按照这个脉络可能会更明晰。对于如何界定一流文学,大都是五四一代的共识:才子佳人套式的摒弃,“人的文学”尤其对圆形人物的执着,对小说而言现实主义大于浪漫主义。于我,倒恍如隔世。

  • 0 啥啥啊 2017-12-09 23:20:02

    陈铨也不错啊

  • 0 四部居士 2016-08-28 11:48:20

    名头太大,其实是中国古典文学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接受史

  • 0 Mythos 🍻 2016-10-06 20:48:41

    与其说是中德文学研究,不如说是对中国作品的德译版本的翻译与翻译批评的论述,中国文学占了大量的篇幅,所引小说戏剧大多没有看过。康德是此书讨论的重点,陈先生对他评价甚高:“只有歌德能够超出一切国家政治种族的界限,直接去达到世界人类共同的基础获得成功”。好可惜不懂德文啊,有种外行无奈。

  • 0 之龢 2020-01-15 13:12:39

    这是中国人开始师从西方、回顾中国文学的时候,用西方的学术方法,进一步回溯看启蒙时代以后西方怎样介绍东方、比较东西。今天过去近一百年,应该又有更好的视角,但需要踏实态度。书中有一些对中国文学作品和人物的介绍,作为对中国学生的介绍,似乎并无必要。一些对文学史的认知,因当时和后世考据,与现在已不太一样。再版西文错讹多了一些,但不很妨碍订正。理解细节的译文比较部分,还需要相当德文功底。#感谢嘉定图书馆

  • 0 2023-06-14 22:04:05 北京

    可以说是中德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了,作者研究材料之广令人惊叹,笔墨集中中国文学在德国的译介、改编与模仿上。但感觉还是有些散漫,抑或是当时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因素确乎如此零星无法连线成面?“歌德对中国文学评价”一章下,关于中国“极端光明,丝毫不带浪漫的人生观”的总结好喜欢,“这一种人生观里面没有激烈的感情,没有无穷的渴望,没有梦幻的境界,没有神秘的性质。你也可以相信鬼神,相信身后魂魄的存在,但你一切的责任却在目前实际的人生。”只是后来的戏剧部分倒有些堆砌之感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