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逻辑》的原文摘录

  • 其实哲学的教训正是要使人从那无穷的有限目的与个人愿望中解放出来,并使他觉得不管那些东西存在或不存在,对他简直完全无别。 (查看原文)
    寒柳 5回复 12赞 2012-11-25 01:40:01
    —— 引自第196页
  • 附释二:康德所用的名词,如“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看起来好像很严重,就好像那后面藏匿着有什么巨大的怪物似的,但其实意义却异常简单。康德所说的“先验的”的意义,可从他所划分的“先验的”和“超越的”区别,䌷绎出来。所谓“超越的”是指超出知性的范畴而言,这种意义的用法,最初见于数学里面。譬如,在几何学里,我们必须假定一个圆周的圈线,是由无限多和无限小的直线形成的。在这里,知性认为绝对不相同的概念,直线与曲线,要假设为相同,﹝这便是超越知性的看法了。﹞这种意义的“超越”,那本身无线,自己与自己同一的自我意识,也是有的,因为自我意识有别于﹝或超出了﹞受有限材料限制的普通意识。但康德认为自我意识的统一只是“先验的”,他的意思是说,自我意识的统一只是主观的,而不归属于知识以外的对象自身。 (查看原文)
    Les Adiuex 7赞 2015-02-22 20:16:30
    —— 引自第123页
  • 假如他仅只有内心的倾向,譬如说只在动机方面在意向方面他是良善的、有道德的,而他外表的行为并不与它相符合,则他的外面与他的内面都同样地空虚不实。 (查看原文)
    拉摩的侄儿 1回复 4赞 2014-01-18 14:58:53
    —— 引自第292页
  • 外部与内部是同一个内容。凡在内部存在的东西,也是在外部存在的,反之亦然;现象绝不表现本质中没有的东西,本质中绝没有不表现出来的东西。 (查看原文)
    Walt 4赞 2017-07-31 17:54:46
    —— 引自第258页
  • 人们总惯常作这样的推论,说:这个对象既然有了矛盾,所以它就不存在。 (查看原文)
    寒柳 1回复 3赞 2012-11-25 10:56:02
    —— 引自第201页
  • 普通意识认为事物是存在着的,并且依据质、量和尺度等范畴去考察事物。但这些直接的范畴证实其自身并不是固定的,而在过渡中的,本质就是它们矛盾进展(Dialektik)的结果。在本质里,各范畴已不复过渡,而只是相互联系。在存在里,联系的形式只是我们的反思;反之,在本质阶段里,联系则是本质自己特有的规定。在存在的范围里,当某物成为别物时,从而某物便消逝了。但在本质里,却不是如此。在这里,我们没有真正的别物或对方,而只有差异,一个东西与它的对方的联系。所以本质的过渡同时并不是过渡。因为在由差异的东西过渡到差异的东西里,差异的东西并未消逝,而是仍然停留在它们的联系里。譬如,当我们说有与无时,“有”是独立的,而“无”也同样是独立的。但肯定与否定的关系便完全与此不同。诚然,它们具有“有”和“无”的特性。但单就肯定自身而言,实毫无意义;它是完全和否定相对待、相联系的。否定的性质也是这样。在存在的范围里,各范畴之间的联系只是潜在的,反之,在本质里,各范畴之间的联系便明显地设定起来了。一般说来,这就是存在的形式与本质的形式的区别。在存在里,一切都是直接的,反之,在本质里,一切都是相对的。 (查看原文)
    吴夏帆 2赞 2020-11-05 02:09:19
    —— 引自章节:C.尺度(DasMaB}(§107一111)
  • 所谓美的理念即是出于自由想象力的表象,这些表象有助于暗示理念,启发思想,但其内容并未用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也不允许用概念去表达。美的经验另一方面则系出于趣味判断,一种对于自由的直观或表象和理智的匀称合度之间的适当配合的敏感。 (查看原文)
    Jamescc 2赞 2013-03-08 01:03:16
    —— 引自第145页
  • 因为自由的真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而依赖于一种“内容”,这内容就是我自己。 (查看原文)
    萌萌 2赞 2015-06-14 03:16:13
    —— 引自第115页
  • 哲学不仅要承认这些形态,而且甚至要说明它们的道理。心灵深入于这些内容,借它们而得到教训,增进力量,正如思想在自然、历史和艺术的伟大直观中得到教训,增进力量一样,因为这些丰富的内容,只要为思想所把握,便是思辩理念的自身。 (查看原文)
    关彳山 2赞 2018-04-09 12:45:08
    —— 引自章节:第二版序言
  • 你要想宗教的实践再行兴盛的话,你必须留心使我们重新对宗教获得一理性的理论,切不要用一些无理性的和亵渎神明的论断,替你的反对者(无神论者)多留地位,如说:建立理性的宗教理论乃不可能的事情、不可思议的事情。又如说,宗教仅只是心情方面的事情,对于这方面我们的脑子最好不要去过问,甚至必不可去过问。 (查看原文)
    关彳山 2赞 2018-04-09 12:45:08
    —— 引自章节:第二版序言
  • 片面的东西并不是固定的、独立自存的东西,而是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包含在全体内。 所以唯心论可以说:灵魂既非仅是有限的,也非仅是无限的,但本质上灵魂即是有限,也是无限,因此既非有限,也非无限。换言之,这类孤立化的规定是应加扬弃的一偏之见,不适于表达灵魂的性质。 (查看原文)
    ZephyrSummer 2赞 2019-03-01 12:21:55
    —— 引自第1668页
  • 思维之所以作为特殊科学研究的对象的权利,其理由也许是基于这一件事实,即我们承认思维有某种权威,承认思维可以表示人的真实本性,为划分人与禽兽的区别的关键。 (查看原文)
    等待鸽多 2赞 2022-11-21 23:34:24
    —— 引自章节: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19-83)
  • 唯有借助于反思作用去改造直接的东西,才能达到实体性的东西,这是一切时代共有的信念。 (查看原文)
    等待鸽多 2赞 2022-11-21 23:34:24
    —— 引自章节: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19-83)
  • 所以就内容来说,只有思维深入于事物的实质,方能算得真思想;就形式来说,思维不是主体的私有的特殊状态或行动,而是摆脱了一切特殊性、任何特质、情况等等抽象的自我意识,并且只是让普遍的东西在活动,在这种活动里,思维只是和一切个体相同一。 (查看原文)
    等待鸽多 2赞 2022-11-21 23:34:24
    —— 引自章节: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19-83)
  • 一般来讲,精神的力量在时间里已有了如此广大的效力:即凡现时尚能保存的东西,可以说只是理念和符合理念的东西,并且凡能有效力的东西必然可以在识见和思想的前面获得证明。 (查看原文)
    Daniel 1赞 2012-05-25 17:10:22
    —— 引自第31页
  • 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之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 (查看原文)
    Daniel 1赞 2012-05-25 17:10:22
    —— 引自第31页
  • 我的哲学的劳作一般地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就是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这是一条极艰难的道路,但是唯有这条道路才能够对精神有价值、有兴趣。当精神一走上思想的道路,不陷入虚浮,而能保持着追求真理的意志和勇气时,它可以立即发现,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规范思想,指导思想去把握实质,并保持于实质中。这样的进展过程表明其自身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要恢复绝对的内容,我们的思想最初向外离开并超出这内容,正是为了恢复精神最特有的最自由的素质。 (查看原文)
    鑫鑫鑫❤ 1赞 2012-12-17 22:37:58
    —— 引自第11页
  • 上帝,世界和精神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把握不可认知的东西。精神必须停留在宗教里,宗教必须停留在信仰、情感、和预感里,而没有理性知识的可能。知识不能涉及绝对和上帝的本性,不能涉及自然界和精神界的真理和绝对本质,但一方面它仅能认识那消极的东西,换言之,真理不可知,只有那不真的,有时间性的和变幻不居的东西才能够享受被知的权利。 (查看原文)
    1回复 1赞 2013-01-18 01:34:07
    —— 引自章节:柏林大学的开讲辞
  • 认识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维的纯粹形式,人采取纯粹思维的时候也就最为自由。 (查看原文)
    Jamescc 1赞 2013-02-16 02:55:08
    —— 引自第87页
  • 某物成为一个别物,而别物自身也是某物,因此它也同样成为一个别物,如此递推,以至无限。 (查看原文)
    Jamescc 1赞 2013-03-23 11:56:33
    —— 引自第206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