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董乐山先生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病故于北京,享年74岁。
董乐山先生早年要求进步,参加了抗日学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上海文化战线上为党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董乐山先生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 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1957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1979年获得改正,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董乐山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前三S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董乐山先生是我国一位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他学识渊博、著作丰硕。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
董乐山先生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病故于北京,享年74岁。
董乐山先生早年要求进步,参加了抗日学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上海文化战线上为党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董乐山先生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 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1957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1979年获得改正,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董乐山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前三S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董乐山先生是我国一位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他学识渊博、著作丰硕。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古典学》、《一九八四》、《中午的黑暗》、《太阳帝国》、《探索的路上》(编译)、《我热爱中国》、《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他的随笔散文评论时世与文学,文笔犀利、观点鲜明、嫉恶如仇,深得评论界与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他的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 · · · · ·
董乐山先生生平
董乐山先生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病故
于北京,享年74岁。
董乐山先生早年要求进步,参加了抗日学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在上海文化战线上为党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董乐山先生
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
语教学工作,1957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1979年获得改正,1981年调
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董乐山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
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
常务理事,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前三S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董乐山先生是我国一位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
与翻译家。他学识渊博、著作丰硕。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
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
董乐山先生生平
董乐山先生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病故
于北京,享年74岁。
董乐山先生早年要求进步,参加了抗日学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在上海文化战线上为党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董乐山先生
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
语教学工作,1957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1979年获得改正,1981年调
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董乐山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
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
常务理事,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前三S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董乐山先生是我国一位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
与翻译家。他学识渊博、著作丰硕。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
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
《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古典学》、《一九八四》、
《中午的黑暗》、《太阳帝国》、《探索的路上》(编译)、《我热
爱中国》、《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
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
社会知识辞典》等。他的随笔散文评论时世与文学,文笔犀利、观点
鲜明、嫉恶如仇,深得评论界与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他翻译的《西行
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
流传最广的一部。他的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他是一
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
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
缺的工具书。
目录 · · · · · ·
丛书信息
文化的误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就像幽默的不可译性和诗的不可译性一样,这里所说的辞典的不可译性并不是说辞典全部不可译,而只是部分不可译,是指指例句部分,而例句部分也不是指全部例句,而是指例句部分中的部分例句。 这话说起来已是大约十年之前的事了。已故的人民大学教授许孟雄托一位我们共同相识的该校教师来传话给我。拟请我参加他所主持的一本美国著名国际大辞典语言部分翻译的审定工作,我此前已闻知有这么一项大工程在进行。但我自问力薄,不能...
2018-07-31 06:34:05 3人喜欢
.就像幽默的不可译性和诗的不可译性一样,这里所说的辞典的不可译性并不是说辞典全部不可译,而只是部分不可译,是指指例句部分,而例句部分也不是指全部例句,而是指例句部分中的部分例句。
这话说起来已是大约十年之前的事了。已故的人民大学教授许孟雄托一位我们共同相识的该校教师来传话给我。拟请我参加他所主持的一本美国著名国际大辞典语言部分翻译的审定工作,我此前已闻知有这么一项大工程在进行。但我自问力薄,不能胜任,所以就婉辞了。
...
国内新出的《英汉大词典》把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主要是东欧),各国犹太人集中居住区"Ghetto"译为“隔都”,我认为如译为“隔土”,因为前者容易令人误会为另一个首都或都城,实际上却是贫苦的犹太人聚居的贫民区,所以如今此词亦已用此解,可以指一个大城市中任何一个族裔聚居的贫民区了。
欧洲最早出现“隔土”是在中世纪初期的意大利该词原来就是意大利文。
12世纪和13世纪两次教廷会议决定要把犹太人集中起来居住,但原先只是犹太人自动聚居,到了14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才强迫犹太人集中居住到一个地区或几条街上去。
有些“隔土”还筑有高墙围起来,入夜到一定时候关上“城门”不出,凡是犹太人不得在外过夜,否则严惩不贷。
在隔离区内有自治机构,有自己的治安官员和法庭、自己的文化、教育、慈善、娱乐团体,但经济活动则不限于这方寸之地。犹太人进出必须佩戴徽章,一般是黄色的六角大卫星。欧洲最受人非议的“隔土”是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居民拥挤,曾几次发生大火,生命财产损失不赞,但因祸得福也有废除的。威尼斯则于16世纪初废除,罗马于1870年才废,是欧洲最后的一个。在东欧,俄国的“隔土”另有一名,原意是“桩篱”,一直维持到1917年。在波兰是华沙和罗兹两地了。
回应 2018-07-31 06:34:05 -
戏拟名著退稿信:闲中偶读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畅销小说《玫瑰的名字》的作者恩培托·埃可专栏文集《错读误解录》英译摘录《代拟退稿信》一章,十分有趣。 这是作者假托出版公司特约审稿人的身份,对所审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必要时并代拟退稿信。所以有趣是因为作者从现代于出版业的生意眼和价值观出发,借此形式、点评世界文学和历史条名著,诙谐成章,讽刺辛辣,许多观点貌似荒唐,却言之成理,令人莞尔之余,不禁深思,感叹文...
2018-11-20 19:09:32
戏拟名著退稿信:闲中偶读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畅销小说《玫瑰的名字》的作者恩培托·埃可专栏文集《错读误解录》英译摘录《代拟退稿信》一章,十分有趣。
这是作者假托出版公司特约审稿人的身份,对所审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必要时并代拟退稿信。所以有趣是因为作者从现代于出版业的生意眼和价值观出发,借此形式、点评世界文学和历史条名著,诙谐成章,讽刺辛辣,许多观点貌似荒唐,却言之成理,令人莞尔之余,不禁深思,感叹文化风气之堕落,中外皆然,大家手笔,的确不凡。
—-
看三读《尤利西斯》:我50年内三次试读《尤利西斯》,三次都望洋兴叹,或者说不得其门而入。第一次试读是50年前在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学里学的都是18、19世纪的散文随笔和小说,20世纪的作品很少进课堂的。因此《尤利西斯》是在无人指导下阅读的,结果当然是一败涂地,仿佛一本天书一样。我当时年幼好胜,不好意思去请教教授,深怕听冷言冷语。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即使去问他(或她),除非他是乔伊斯专家,他的回答恐怕也是不得要领的。
第二次试读是30年后,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成强弩之末,我们都从五七干校回来了,还没有正式分配工作。“文化大革命”间藏书四散,因此无书可读,闲得发慌。这时李慎之从他家中的破书堆中找到了一本《尤利西斯》,兴冲冲地来找我,看一看两人合起来是不是能读懂这本天书...
学生时代当然长进了一些,但是在一无工具书(连像样的字典也没有一本),二无参考书,三无评注本的情况下,当然也只能望书兴叹,知难而退。
不过由此我却得出一个想法:有些作家写书是为了一般读者,他们写书是为了其他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乔伊斯当属后者。我一不当作家二不想从事文学评论,读不懂《尤利西斯》也就不争胜好强。
回应 2018-11-20 19:09:32
-
戏拟名著退稿信:闲中偶读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畅销小说《玫瑰的名字》的作者恩培托·埃可专栏文集《错读误解录》英译摘录《代拟退稿信》一章,十分有趣。 这是作者假托出版公司特约审稿人的身份,对所审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必要时并代拟退稿信。所以有趣是因为作者从现代于出版业的生意眼和价值观出发,借此形式、点评世界文学和历史条名著,诙谐成章,讽刺辛辣,许多观点貌似荒唐,却言之成理,令人莞尔之余,不禁深思,感叹文...
2018-11-20 19:09:32
戏拟名著退稿信:闲中偶读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畅销小说《玫瑰的名字》的作者恩培托·埃可专栏文集《错读误解录》英译摘录《代拟退稿信》一章,十分有趣。
这是作者假托出版公司特约审稿人的身份,对所审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必要时并代拟退稿信。所以有趣是因为作者从现代于出版业的生意眼和价值观出发,借此形式、点评世界文学和历史条名著,诙谐成章,讽刺辛辣,许多观点貌似荒唐,却言之成理,令人莞尔之余,不禁深思,感叹文化风气之堕落,中外皆然,大家手笔,的确不凡。
—-
看三读《尤利西斯》:我50年内三次试读《尤利西斯》,三次都望洋兴叹,或者说不得其门而入。第一次试读是50年前在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学里学的都是18、19世纪的散文随笔和小说,20世纪的作品很少进课堂的。因此《尤利西斯》是在无人指导下阅读的,结果当然是一败涂地,仿佛一本天书一样。我当时年幼好胜,不好意思去请教教授,深怕听冷言冷语。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即使去问他(或她),除非他是乔伊斯专家,他的回答恐怕也是不得要领的。
第二次试读是30年后,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成强弩之末,我们都从五七干校回来了,还没有正式分配工作。“文化大革命”间藏书四散,因此无书可读,闲得发慌。这时李慎之从他家中的破书堆中找到了一本《尤利西斯》,兴冲冲地来找我,看一看两人合起来是不是能读懂这本天书...
学生时代当然长进了一些,但是在一无工具书(连像样的字典也没有一本),二无参考书,三无评注本的情况下,当然也只能望书兴叹,知难而退。
不过由此我却得出一个想法:有些作家写书是为了一般读者,他们写书是为了其他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乔伊斯当属后者。我一不当作家二不想从事文学评论,读不懂《尤利西斯》也就不争胜好强。
回应 2018-11-20 19:09:32 -
.就像幽默的不可译性和诗的不可译性一样,这里所说的辞典的不可译性并不是说辞典全部不可译,而只是部分不可译,是指指例句部分,而例句部分也不是指全部例句,而是指例句部分中的部分例句。 这话说起来已是大约十年之前的事了。已故的人民大学教授许孟雄托一位我们共同相识的该校教师来传话给我。拟请我参加他所主持的一本美国著名国际大辞典语言部分翻译的审定工作,我此前已闻知有这么一项大工程在进行。但我自问力薄,不能...
2018-07-31 06:34:05 3人喜欢
.就像幽默的不可译性和诗的不可译性一样,这里所说的辞典的不可译性并不是说辞典全部不可译,而只是部分不可译,是指指例句部分,而例句部分也不是指全部例句,而是指例句部分中的部分例句。
这话说起来已是大约十年之前的事了。已故的人民大学教授许孟雄托一位我们共同相识的该校教师来传话给我。拟请我参加他所主持的一本美国著名国际大辞典语言部分翻译的审定工作,我此前已闻知有这么一项大工程在进行。但我自问力薄,不能胜任,所以就婉辞了。
...
国内新出的《英汉大词典》把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主要是东欧),各国犹太人集中居住区"Ghetto"译为“隔都”,我认为如译为“隔土”,因为前者容易令人误会为另一个首都或都城,实际上却是贫苦的犹太人聚居的贫民区,所以如今此词亦已用此解,可以指一个大城市中任何一个族裔聚居的贫民区了。
欧洲最早出现“隔土”是在中世纪初期的意大利该词原来就是意大利文。
12世纪和13世纪两次教廷会议决定要把犹太人集中起来居住,但原先只是犹太人自动聚居,到了14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才强迫犹太人集中居住到一个地区或几条街上去。
有些“隔土”还筑有高墙围起来,入夜到一定时候关上“城门”不出,凡是犹太人不得在外过夜,否则严惩不贷。
在隔离区内有自治机构,有自己的治安官员和法庭、自己的文化、教育、慈善、娱乐团体,但经济活动则不限于这方寸之地。犹太人进出必须佩戴徽章,一般是黄色的六角大卫星。欧洲最受人非议的“隔土”是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居民拥挤,曾几次发生大火,生命财产损失不赞,但因祸得福也有废除的。威尼斯则于16世纪初废除,罗马于1870年才废,是欧洲最后的一个。在东欧,俄国的“隔土”另有一名,原意是“桩篱”,一直维持到1917年。在波兰是华沙和罗兹两地了。
回应 2018-07-31 06:34:05
-
戏拟名著退稿信:闲中偶读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畅销小说《玫瑰的名字》的作者恩培托·埃可专栏文集《错读误解录》英译摘录《代拟退稿信》一章,十分有趣。 这是作者假托出版公司特约审稿人的身份,对所审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必要时并代拟退稿信。所以有趣是因为作者从现代于出版业的生意眼和价值观出发,借此形式、点评世界文学和历史条名著,诙谐成章,讽刺辛辣,许多观点貌似荒唐,却言之成理,令人莞尔之余,不禁深思,感叹文...
2018-11-20 19:09:32
戏拟名著退稿信:闲中偶读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畅销小说《玫瑰的名字》的作者恩培托·埃可专栏文集《错读误解录》英译摘录《代拟退稿信》一章,十分有趣。
这是作者假托出版公司特约审稿人的身份,对所审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必要时并代拟退稿信。所以有趣是因为作者从现代于出版业的生意眼和价值观出发,借此形式、点评世界文学和历史条名著,诙谐成章,讽刺辛辣,许多观点貌似荒唐,却言之成理,令人莞尔之余,不禁深思,感叹文化风气之堕落,中外皆然,大家手笔,的确不凡。
—-
看三读《尤利西斯》:我50年内三次试读《尤利西斯》,三次都望洋兴叹,或者说不得其门而入。第一次试读是50年前在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学里学的都是18、19世纪的散文随笔和小说,20世纪的作品很少进课堂的。因此《尤利西斯》是在无人指导下阅读的,结果当然是一败涂地,仿佛一本天书一样。我当时年幼好胜,不好意思去请教教授,深怕听冷言冷语。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即使去问他(或她),除非他是乔伊斯专家,他的回答恐怕也是不得要领的。
第二次试读是30年后,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成强弩之末,我们都从五七干校回来了,还没有正式分配工作。“文化大革命”间藏书四散,因此无书可读,闲得发慌。这时李慎之从他家中的破书堆中找到了一本《尤利西斯》,兴冲冲地来找我,看一看两人合起来是不是能读懂这本天书...
学生时代当然长进了一些,但是在一无工具书(连像样的字典也没有一本),二无参考书,三无评注本的情况下,当然也只能望书兴叹,知难而退。
不过由此我却得出一个想法:有些作家写书是为了一般读者,他们写书是为了其他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乔伊斯当属后者。我一不当作家二不想从事文学评论,读不懂《尤利西斯》也就不争胜好强。
回应 2018-11-20 19:09:32 -
.就像幽默的不可译性和诗的不可译性一样,这里所说的辞典的不可译性并不是说辞典全部不可译,而只是部分不可译,是指指例句部分,而例句部分也不是指全部例句,而是指例句部分中的部分例句。 这话说起来已是大约十年之前的事了。已故的人民大学教授许孟雄托一位我们共同相识的该校教师来传话给我。拟请我参加他所主持的一本美国著名国际大辞典语言部分翻译的审定工作,我此前已闻知有这么一项大工程在进行。但我自问力薄,不能...
2018-07-31 06:34:05 3人喜欢
.就像幽默的不可译性和诗的不可译性一样,这里所说的辞典的不可译性并不是说辞典全部不可译,而只是部分不可译,是指指例句部分,而例句部分也不是指全部例句,而是指例句部分中的部分例句。
这话说起来已是大约十年之前的事了。已故的人民大学教授许孟雄托一位我们共同相识的该校教师来传话给我。拟请我参加他所主持的一本美国著名国际大辞典语言部分翻译的审定工作,我此前已闻知有这么一项大工程在进行。但我自问力薄,不能胜任,所以就婉辞了。
...
国内新出的《英汉大词典》把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主要是东欧),各国犹太人集中居住区"Ghetto"译为“隔都”,我认为如译为“隔土”,因为前者容易令人误会为另一个首都或都城,实际上却是贫苦的犹太人聚居的贫民区,所以如今此词亦已用此解,可以指一个大城市中任何一个族裔聚居的贫民区了。
欧洲最早出现“隔土”是在中世纪初期的意大利该词原来就是意大利文。
12世纪和13世纪两次教廷会议决定要把犹太人集中起来居住,但原先只是犹太人自动聚居,到了14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才强迫犹太人集中居住到一个地区或几条街上去。
有些“隔土”还筑有高墙围起来,入夜到一定时候关上“城门”不出,凡是犹太人不得在外过夜,否则严惩不贷。
在隔离区内有自治机构,有自己的治安官员和法庭、自己的文化、教育、慈善、娱乐团体,但经济活动则不限于这方寸之地。犹太人进出必须佩戴徽章,一般是黄色的六角大卫星。欧洲最受人非议的“隔土”是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居民拥挤,曾几次发生大火,生命财产损失不赞,但因祸得福也有废除的。威尼斯则于16世纪初废除,罗马于1870年才废,是欧洲最后的一个。在东欧,俄国的“隔土”另有一名,原意是“桩篱”,一直维持到1917年。在波兰是华沙和罗兹两地了。
回应 2018-07-31 06:34:05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